考点三古代诗歌鉴赏.ppt
《考点三古代诗歌鉴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三古代诗歌鉴赏.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 文,语 文,高考典题探究,考势高端观察,考点知识经纬,全程演练方阵,考纲诠解透析,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考点3 古代诗歌鉴赏,诗是一种美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学生只要以充满激情的心灵和独特的审美眼光,拓宽艺术视野,把握诗的本质,探求诗的意象或意境,就会感悟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就会真正品鉴到诗歌艺术的美,就会成为具有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文化人!,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2010年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是一个审美过程。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就是考查考生这方面的能力,在高考语
2、文试题中占有一定比重。诗歌鉴赏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鉴赏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语言主要有对语言的语意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效果两种考查方式,主要从词语的凝练传神,词语在描写形象、营造意境上的作用,以及对作者表达情感的作用三个方面设题。鉴赏表达技巧时要注意区分不同要求,有表达方式方面的,有结构形式上的,还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方面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是提供一种现成的观点,问考生是否同意,并要求说明原因。这种设问方式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可以有同意或不同意两个答案。要
3、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种答案,都要围绕自己的观点分析证明,自圆其说。,例12009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_(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_,【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分析作品技巧的能力。城中的桃花李花虽然高居枝头,姿态艳丽
4、,但一遇风雨就会凋落,就好像朝廷官场总是充满愁风恶雨,达官贵人往往朝不保夕;而乡间的荠菜花席地而开朴素无奇,却能沐浴春风在溪头竞放,作者回到乡下民间,获得了新的生活乐趣。词的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照(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中桃李与乡间荠菜花两相对照,结合前面所写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牛犊、青旗、酒家等充满生机的景物,体现了作者鄙弃朝廷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词题作“代人赋”,结合注解的提示,可能是有友人对作者遭弹劾而解官归居的生活表示担忧,作者就以代友人填词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心态。而以友人口吻道出自己的心迹,可以使以荠菜花自况更加自然,同时也有与友人共勉的意味,效果独特。【答案】(1)词的上
5、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例2200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 江 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
6、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 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_(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答:_(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答:_,【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但角度又略有变化。第(2)题要求考生从意象理解入手解读诗歌,难度也不是很大。本词是登临之作,所以第(3)题就情感出题也是理所当然了,而鉴赏
7、诗词也应当引导考生玩味思想情感。命题者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问法巧妙,有一定的难度,与前两题拉开了距离。这首词的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1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睛,“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描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2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
8、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
9、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综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
10、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例32009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试题选用了杜甫的组诗月(三首)的第三首作为
11、鉴赏材料,按清人仇占鳌所撰杜诗详注中的说法,应是诗人在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时年55岁)六月初旬,即西南漂泊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该作品与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写作时期大致相同。本诗的上两联写月:“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点出了地点“瞿唐”。注解介绍,这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的地方,我们知道杜甫是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一生颠沛流离,晚年遭逢战乱,远离家乡,也远离了长安。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的意象总是与人生的悲欢离合纠结在一起,月亮的孤独而永恒常常会引发诗人对于各类人生问题的思考;月亮周期性的圆缺往往被用来对照亲人、朋友间的聚散离合。结合杜甫的身世,读
12、到这里,我们是完全可以感受(或推测)到诗人“思念”、“怀乡”等的情感。“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将“月”和“泪脸”结合,更写出了诗人“思念”、“怀乡”之切、之苦、之痛。“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句的情感依托最主要是落在“乌鹊”的意象中,曹操的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句,喻指客子无枝可依,南飞的乌鹊无家可归。杜甫诗中的“乌鹊”,也无枝可依,它在漫漫的长夜里不断地徘徊、凄鸣,孤零零地飞落在江水边上,本题的第(1)问: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是: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从答案中分析,杜甫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两种感情:漂泊流
13、离和思乡怀归。“思乡怀归”的感情在诗歌的前三联都非常清晰、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但“漂泊流离”主要体现在末联中的“乌鹊”,不能单从前两联的“咏月”中得出。由于诗歌的题目是“月”,也可以理解为“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是“月”下意境,“月”下感情,所以“漂泊流离”也是诗人“咏月”所抒发的感情之一。题目如果换成“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的话,就可以避免有人认为现在试题的设问与答案的表述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另外,如果从现代汉语规范来考察参考答案的话,“漂泊流离”不应是感情,与“思乡怀归”不能用顿号相隔。月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在漂泊流离过程中的思乡怀归的感情”。“思乡怀归”就是全诗的感情重
14、点,考生答对此意即可得分。根据阅卷教师反映,阅卷场将本题的3分拆分为“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各得1分,这样做的本意可能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得分,同时也化解了设问与答案不尽如人意的尴尬,但对答出“思乡怀归”的考生就不公平了。如果换成答出“思乡怀归”意得3分,只答“遭逢战乱”或“漂泊流离”都可得1分,这样就比较合理,因为考生能读懂社会背景或生活状态,也说明读懂了诗歌的某些内容,给分是合理的。,第(2)题问“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答案设定为:“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
15、,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评分时答对一项即给2分。这道题实际上与第(1)题是一脉相承的,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三个词中的两个来具体把握诗人的情感,是对第一题所考查的诗人情感的具体分析与把握。考生要鉴赏好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必须先循着诗歌语言铺设的路径,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心境,达到心与境的自然融合,才能谙尽这三个词的滋味,所以考生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揣摩与分析。【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
16、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2)“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诗歌鉴赏题时代跨度大,题材丰富,考点多样,考生难以应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品读赏鉴。下面提供诗歌鉴赏的五个切入点,帮助广大考生消除对高考诗歌鉴赏的陌生与恐惧。1从标题、作者切入。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作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诗歌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有的诗题点明了诗作所涉
17、及的季节与时令,有的诗题则直接指出了诗作所写的内容,有的诗题则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的诗题则表明了诗作的风格与抒写对象。可见标题往往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是诗歌信息最为集中的地方。2从注释、评点切入。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诗出有因,其因主要在作者写诗的背景上,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当然也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对诗歌进行评点是阅读鉴赏诗歌的优良传统。这些评点,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是帮助我们打开诗歌艺术宝库的钥匙。3从类别、风格切入。按照内容,诗歌主要可分为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等多种类别。风格因流派而异,因人而异。在阅
18、读鉴赏诗歌时,我们有时可以借助内容和风格来把握诗作的思想倾向和诗人的情感轨迹。,4从意象、意境切入。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往往打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触景生情,触“乐景”生“乐情”,触“哀景”生“哀情”,或与此相反,这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索性把自己的志向、情操全部寄寓到所写景物之中,也就是“托物言志”或“象征”;当然也有借写古人、古迹、古事来抒情感怀的,也就是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借古讽今”、“怀古伤今”。中国的古典诗歌,多数以写景为主,由景构成诗的意境,要求我们在意境中体会情感(作者的或抒情主人公的),所以抓住了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并能深切体会,诗
19、歌就读懂了一大半。而意象创设意境,诗歌的感情和主旨往往是要借助意境表现出来的。5从语言、手法切入。“诗有别语”,诗歌常用变形的语言或句式来炼字、炼句、炼意。诗歌是形象和抒情的艺术,而诗歌的形象和抒情要靠一定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分析并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或披象入境。以上从五大角度介绍了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复习,大致囊括了此类试题的答题要点和技巧。如果能细细揣摩体味,领悟其要旨,将会十分有助于广大考生准确解读高考诗歌鉴赏题。,2007年课标版高考语文试卷共有3套,选了3首诗歌,设计了6道题目。其中宋诗2首,清诗1首,考查的内容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重点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20、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等的鉴赏评价。从2007年诗歌鉴赏试题的考查来看,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特色是题干中的三个高频词语。综观2008年4套课标版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材料诗、词均有,但以诗为主,词、曲较少。其中诗4首,涉及3套考题;词1首,涉及1套考题。在考查诗的考题中,所选诗歌又以近体诗居多,其中绝句3首,律诗1首。从所选诗词的年代范围来看,以唐、宋为主。通过对2008年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唐、宋诗词依然是备考的重心,特别是宋朝诗词,所占比例很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题材的选择上,继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类题材均有所涉猎,包括送别诗、田园诗、山水诗、言志诗、题
21、画诗、状物诗和咏怀诗等等,其中以咏怀言志诗居多。关注个人的情感宣泄和感受体验成为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一大亮点。这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不无关系。,2009年试题信息统计表:,舒,续表:,由上表可见,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以下特点:1以唐宋作品为主。18套试卷共选用19首诗歌,其中唐代作品6首,宋代作品9首(北宋3首、南宋6首),金元作品3首,清代作品1首。与近三年试题比较,宋代作品再次高居榜首(2008年出现19首诗歌,宋代作品有11首),而唐代以前的作品则未能进入命题者视野。2课本上出现的作者较多。试题涉及作者18位(杜甫作品两次入选),课本上出现的作者有11位。著名作者
22、王维、李白、苏轼缺席,唐代严武、宋代严羽、元代王旭等这类“二线”诗人被命题者相中。杜甫两次露面试卷,但严郑公宅同咏竹(天津卷)、月(广东卷),皆非杜甫名作。而以词闻名的宋代词人张先、姜夔,考查的却是其并不特别擅长的律诗、绝句。3七绝、小令为首选体裁。19首诗歌中,诗作12首,其中,七绝5首,五律4首,七律2首,七古1首;词曲7首,其中,小令5首,长调1首,套曲1首。七绝和小令依然强势。特别是七绝,独占鳌头已有多年。五绝、元曲则备受冷落。五绝内容相对简略,元曲言辞通俗缺少含蓄,命题元素的缺失,是它们不被命题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江苏卷题料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令人瞩目,这是词中长调8年来首次在试
23、卷中亮相。重庆题料清初孔尚任套曲折桂令问秦淮亦令人眼前一亮,这是套曲在高考试卷中第二次露面。,4题材丰富,流派纷呈。写景、抒怀、咏物等传统题材在试题中依然占有相当比重。羁旅、边塞、哲理等题材也都有涉及,基本涵盖了古典诗歌的题材范围。白居易闲适诗早兴(上海卷)、舒俗词小重山端午(安徽卷)可称题材中的新品种。北京卷、江苏卷、四川卷的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南宋爱国诗词,堪称命题的一种景观。湖南卷首次将同一咏春题材的诗词作比较鉴赏,也成为题材运用的一个亮点。但重大题材的减少和生活题材的增加,仍是2009年选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从风格上看,豪放、婉约并取。5考点覆盖面广。除上海卷1道常识题、1道选择题
24、,北京卷1道选择题无法纳入考点外,我们统计,18套试卷37道诗词鉴赏主观题中,涉及“形象”4题,涉及“语言”7题,涉及“表达技巧”10题,涉及“思想内容”13题,涉及“观点态度”3题。基本上涵盖了诗歌鉴赏的能力点。,6试题稳中求变。2009年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的有福建、天津、辽宁、安徽、浙江五省市,加上此前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山东、江苏、广东、海南宁夏,共9份试卷。总的来说,人们期望中的大变化在诗词鉴赏这一板块并没有出现,试卷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题不多。但变化还是有的。一是赋分增加,题量增多。典型的是辽宁卷,赋分增至11分(2008年为8分);天津卷,试题增至3道(2008年为2道)。二是进一步表现
25、鉴赏的力度。典型的是江苏卷,要求考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而在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这种“变化”是很复杂的。三是表现出命题的深度。天津卷在没有注释提示的情况下所考查的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末句的“寓意”,是具有文化内涵而又新颖深刻的题目。,综观近两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可以发现以下规律:1高知名度作者依然强势。随着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各省市为了避免重复或体现地域特色,已经不再专注于名家名篇,但名家诗作尤其是名家的“二流”作品仍然占据诗歌鉴赏题的半壁江山。这主要是由于名家更能让考生觉得熟悉,更有助于理解作品。2以诗为主、以唐宋为主的局面趋于稳定。诗歌出处侧重于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 古代 诗歌 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601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