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考点三古代诗歌鉴赏.ppt

    • 资源ID:6017596       资源大小:3.30MB        全文页数:13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点三古代诗歌鉴赏.ppt

    语 文,语 文,高考典题探究,考势高端观察,考点知识经纬,全程演练方阵,考纲诠解透析,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考点3 古代诗歌鉴赏,诗是一种美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学生只要以充满激情的心灵和独特的审美眼光,拓宽艺术视野,把握诗的本质,探求诗的意象或意境,就会感悟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就会真正品鉴到诗歌艺术的美,就会成为具有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文化人!,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2010年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是一个审美过程。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就是考查考生这方面的能力,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占有一定比重。诗歌鉴赏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鉴赏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语言主要有对语言的语意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效果两种考查方式,主要从词语的凝练传神,词语在描写形象、营造意境上的作用,以及对作者表达情感的作用三个方面设题。鉴赏表达技巧时要注意区分不同要求,有表达方式方面的,有结构形式上的,还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方面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是提供一种现成的观点,问考生是否同意,并要求说明原因。这种设问方式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可以有同意或不同意两个答案。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种答案,都要围绕自己的观点分析证明,自圆其说。,例12009年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_(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_,【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分析作品技巧的能力。城中的桃花李花虽然高居枝头,姿态艳丽,但一遇风雨就会凋落,就好像朝廷官场总是充满愁风恶雨,达官贵人往往朝不保夕;而乡间的荠菜花席地而开朴素无奇,却能沐浴春风在溪头竞放,作者回到乡下民间,获得了新的生活乐趣。词的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照(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中桃李与乡间荠菜花两相对照,结合前面所写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牛犊、青旗、酒家等充满生机的景物,体现了作者鄙弃朝廷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词题作“代人赋”,结合注解的提示,可能是有友人对作者遭弹劾而解官归居的生活表示担忧,作者就以代友人填词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心态。而以友人口吻道出自己的心迹,可以使以荠菜花自况更加自然,同时也有与友人共勉的意味,效果独特。【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例2200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 江 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 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_(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答:_(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答:_,【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但角度又略有变化。第(2)题要求考生从意象理解入手解读诗歌,难度也不是很大。本词是登临之作,所以第(3)题就情感出题也是理所当然了,而鉴赏诗词也应当引导考生玩味思想情感。命题者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问法巧妙,有一定的难度,与前两题拉开了距离。这首词的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1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睛,“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描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2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平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恐怕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综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例32009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_(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试题选用了杜甫的组诗月(三首)的第三首作为鉴赏材料,按清人仇占鳌所撰杜诗详注中的说法,应是诗人在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时年55岁)六月初旬,即西南漂泊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该作品与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写作时期大致相同。本诗的上两联写月:“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点出了地点“瞿唐”。注解介绍,这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的地方,我们知道杜甫是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一生颠沛流离,晚年遭逢战乱,远离家乡,也远离了长安。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的意象总是与人生的悲欢离合纠结在一起,月亮的孤独而永恒常常会引发诗人对于各类人生问题的思考;月亮周期性的圆缺往往被用来对照亲人、朋友间的聚散离合。结合杜甫的身世,读到这里,我们是完全可以感受(或推测)到诗人“思念”、“怀乡”等的情感。“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将“月”和“泪脸”结合,更写出了诗人“思念”、“怀乡”之切、之苦、之痛。“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句的情感依托最主要是落在“乌鹊”的意象中,曹操的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句,喻指客子无枝可依,南飞的乌鹊无家可归。杜甫诗中的“乌鹊”,也无枝可依,它在漫漫的长夜里不断地徘徊、凄鸣,孤零零地飞落在江水边上,本题的第(1)问: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是: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从答案中分析,杜甫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两种感情:漂泊流离和思乡怀归。“思乡怀归”的感情在诗歌的前三联都非常清晰、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但“漂泊流离”主要体现在末联中的“乌鹊”,不能单从前两联的“咏月”中得出。由于诗歌的题目是“月”,也可以理解为“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是“月”下意境,“月”下感情,所以“漂泊流离”也是诗人“咏月”所抒发的感情之一。题目如果换成“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的话,就可以避免有人认为现在试题的设问与答案的表述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另外,如果从现代汉语规范来考察参考答案的话,“漂泊流离”不应是感情,与“思乡怀归”不能用顿号相隔。月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在漂泊流离过程中的思乡怀归的感情”。“思乡怀归”就是全诗的感情重点,考生答对此意即可得分。根据阅卷教师反映,阅卷场将本题的3分拆分为“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各得1分,这样做的本意可能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得分,同时也化解了设问与答案不尽如人意的尴尬,但对答出“思乡怀归”的考生就不公平了。如果换成答出“思乡怀归”意得3分,只答“遭逢战乱”或“漂泊流离”都可得1分,这样就比较合理,因为考生能读懂社会背景或生活状态,也说明读懂了诗歌的某些内容,给分是合理的。,第(2)题问“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答案设定为:“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评分时答对一项即给2分。这道题实际上与第(1)题是一脉相承的,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三个词中的两个来具体把握诗人的情感,是对第一题所考查的诗人情感的具体分析与把握。考生要鉴赏好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必须先循着诗歌语言铺设的路径,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心境,达到心与境的自然融合,才能谙尽这三个词的滋味,所以考生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揣摩与分析。【答案】(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2)“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诗歌鉴赏题时代跨度大,题材丰富,考点多样,考生难以应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品读赏鉴。下面提供诗歌鉴赏的五个切入点,帮助广大考生消除对高考诗歌鉴赏的陌生与恐惧。1从标题、作者切入。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作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诗歌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有的诗题点明了诗作所涉及的季节与时令,有的诗题则直接指出了诗作所写的内容,有的诗题则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的诗题则表明了诗作的风格与抒写对象。可见标题往往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是诗歌信息最为集中的地方。2从注释、评点切入。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诗出有因,其因主要在作者写诗的背景上,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当然也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对诗歌进行评点是阅读鉴赏诗歌的优良传统。这些评点,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是帮助我们打开诗歌艺术宝库的钥匙。3从类别、风格切入。按照内容,诗歌主要可分为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等多种类别。风格因流派而异,因人而异。在阅读鉴赏诗歌时,我们有时可以借助内容和风格来把握诗作的思想倾向和诗人的情感轨迹。,4从意象、意境切入。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往往打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触景生情,触“乐景”生“乐情”,触“哀景”生“哀情”,或与此相反,这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索性把自己的志向、情操全部寄寓到所写景物之中,也就是“托物言志”或“象征”;当然也有借写古人、古迹、古事来抒情感怀的,也就是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借古讽今”、“怀古伤今”。中国的古典诗歌,多数以写景为主,由景构成诗的意境,要求我们在意境中体会情感(作者的或抒情主人公的),所以抓住了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并能深切体会,诗歌就读懂了一大半。而意象创设意境,诗歌的感情和主旨往往是要借助意境表现出来的。5从语言、手法切入。“诗有别语”,诗歌常用变形的语言或句式来炼字、炼句、炼意。诗歌是形象和抒情的艺术,而诗歌的形象和抒情要靠一定的艺术手法来实现。分析并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或披象入境。以上从五大角度介绍了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的复习,大致囊括了此类试题的答题要点和技巧。如果能细细揣摩体味,领悟其要旨,将会十分有助于广大考生准确解读高考诗歌鉴赏题。,2007年课标版高考语文试卷共有3套,选了3首诗歌,设计了6道题目。其中宋诗2首,清诗1首,考查的内容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重点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内容,作者观点态度,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等的鉴赏评价。从2007年诗歌鉴赏试题的考查来看,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语言特色是题干中的三个高频词语。综观2008年4套课标版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材料诗、词均有,但以诗为主,词、曲较少。其中诗4首,涉及3套考题;词1首,涉及1套考题。在考查诗的考题中,所选诗歌又以近体诗居多,其中绝句3首,律诗1首。从所选诗词的年代范围来看,以唐、宋为主。通过对2008年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唐、宋诗词依然是备考的重心,特别是宋朝诗词,所占比例很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题材的选择上,继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类题材均有所涉猎,包括送别诗、田园诗、山水诗、言志诗、题画诗、状物诗和咏怀诗等等,其中以咏怀言志诗居多。关注个人的情感宣泄和感受体验成为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一大亮点。这与当代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不无关系。,2009年试题信息统计表:,舒,续表:,由上表可见,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以下特点:1以唐宋作品为主。18套试卷共选用19首诗歌,其中唐代作品6首,宋代作品9首(北宋3首、南宋6首),金元作品3首,清代作品1首。与近三年试题比较,宋代作品再次高居榜首(2008年出现19首诗歌,宋代作品有11首),而唐代以前的作品则未能进入命题者视野。2课本上出现的作者较多。试题涉及作者18位(杜甫作品两次入选),课本上出现的作者有11位。著名作者王维、李白、苏轼缺席,唐代严武、宋代严羽、元代王旭等这类“二线”诗人被命题者相中。杜甫两次露面试卷,但严郑公宅同咏竹(天津卷)、月(广东卷),皆非杜甫名作。而以词闻名的宋代词人张先、姜夔,考查的却是其并不特别擅长的律诗、绝句。3七绝、小令为首选体裁。19首诗歌中,诗作12首,其中,七绝5首,五律4首,七律2首,七古1首;词曲7首,其中,小令5首,长调1首,套曲1首。七绝和小令依然强势。特别是七绝,独占鳌头已有多年。五绝、元曲则备受冷落。五绝内容相对简略,元曲言辞通俗缺少含蓄,命题元素的缺失,是它们不被命题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江苏卷题料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令人瞩目,这是词中长调8年来首次在试卷中亮相。重庆题料清初孔尚任套曲折桂令问秦淮亦令人眼前一亮,这是套曲在高考试卷中第二次露面。,4题材丰富,流派纷呈。写景、抒怀、咏物等传统题材在试题中依然占有相当比重。羁旅、边塞、哲理等题材也都有涉及,基本涵盖了古典诗歌的题材范围。白居易闲适诗早兴(上海卷)、舒俗词小重山端午(安徽卷)可称题材中的新品种。北京卷、江苏卷、四川卷的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准南宋爱国诗词,堪称命题的一种景观。湖南卷首次将同一咏春题材的诗词作比较鉴赏,也成为题材运用的一个亮点。但重大题材的减少和生活题材的增加,仍是2009年选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从风格上看,豪放、婉约并取。5考点覆盖面广。除上海卷1道常识题、1道选择题,北京卷1道选择题无法纳入考点外,我们统计,18套试卷37道诗词鉴赏主观题中,涉及“形象”4题,涉及“语言”7题,涉及“表达技巧”10题,涉及“思想内容”13题,涉及“观点态度”3题。基本上涵盖了诗歌鉴赏的能力点。,6试题稳中求变。2009年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的有福建、天津、辽宁、安徽、浙江五省市,加上此前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山东、江苏、广东、海南宁夏,共9份试卷。总的来说,人们期望中的大变化在诗词鉴赏这一板块并没有出现,试卷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题不多。但变化还是有的。一是赋分增加,题量增多。典型的是辽宁卷,赋分增至11分(2008年为8分);天津卷,试题增至3道(2008年为2道)。二是进一步表现鉴赏的力度。典型的是江苏卷,要求考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而在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这种“变化”是很复杂的。三是表现出命题的深度。天津卷在没有注释提示的情况下所考查的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末句的“寓意”,是具有文化内涵而又新颖深刻的题目。,综观近两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可以发现以下规律:1高知名度作者依然强势。随着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各省市为了避免重复或体现地域特色,已经不再专注于名家名篇,但名家诗作尤其是名家的“二流”作品仍然占据诗歌鉴赏题的半壁江山。这主要是由于名家更能让考生觉得熟悉,更有助于理解作品。2以诗为主、以唐宋为主的局面趋于稳定。诗歌出处侧重于唐宋时期,是因为唐宋时期的中国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诗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学素养、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考中的古诗词鉴赏不管以哪种形式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都会侧重于选择唐宋诗歌。,4注重将局部与整体结合考查。高考古诗鉴赏不讲求宏观把握泛泛而谈,而注重以点带面,探讨其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对那些起线索作用的字词、点明主旨的字词、抒情议论的语句的作用(好处)的考查均属于此类。5对比鉴赏指向鲜明。对比鉴赏能避免考生去猜题押题,但客观上加大了鉴赏难度。这也限制了对比鉴赏的形式在高考试卷中大规模出现。高考如果出现此种题型,往往会从四个角度设题:比较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及其创设的意境;比较诗歌语言;比较诗歌的情感和感情基调;比较诗歌的艺术技巧。6小角度命题逐渐走强。从小的角度命题,更有助于对诗歌的细读,所以高考命题不要求写成面面俱到的赏析文段,而是专攻其一点,或词语锤炼、或某种手法特别强调联系文本赏析,不在名词术语上为难考生。,一、语言锤炼、风格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发现诗歌当中最富有“品评”价值的语言,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来完成诗歌鉴赏。诗歌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其凝练主要体现在对诗句的锤炼上。炼字、炼句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鉴赏诗词不鉴赏字句就无法理解诗词所提供的形象,就无法展开我们的想象力。一般说来,分析遣词造句、语句含意、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都可以是命题的着眼点,而答题时则可以联系全诗从简洁生动、准确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色彩丰富、富有韵律等这些方面设计答案。在诗句的锤炼上,有以下几类词需要特别加以关注。,1诗歌中的动态化词语一个动词,尤其是活用为动词的,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陆机在文赋中早指出“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阅读诗歌时,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类“片言”,并对其反复咀嚼品味。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为我们展开了雄浑浩瀚的画面,让我们的视野为之敞开,让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这还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动词。试想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此联表现了诗人豁达的心胸,以及洞庭湖壮美的景观,为下面抒发忧国之情奠定了基础。,2诗歌中的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看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最壮观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紧接一个“直”字,表现了烟的刚劲、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让人伤感、凄凉,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孤寂情绪。,3诗歌中的名词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这些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该诗可以分解成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十个名词各有其言、其象、其意,但单独视其任何一个,都谈不上有什么意境、风韵。只有把这些具体的物象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时,才能让读者领悟该诗句之真谛。诗中主人公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已上路,可算是“早行”了,谁知别的游人更早,已“人迹板桥霜”了。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推想:主人公赶路这样匆匆,不免生有“道路艰辛”之意,主人公身处异域,不免引发“羁旅愁思”之情。,4数词和副词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字即为传神之笔。副词常用来限制或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内容变得深刻。如王驾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许多诗歌中都有上述中一种或数种需要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能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这些词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或者诗人把他的感情附着到景物上去,还是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都是有意境的。在诗歌鉴赏中,抓住诗眼,不仅抓住了诗的内容,而且抓住了诗的表现方法,做到形神兼备,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诗歌。至于语言风格,它受作家主观因素与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法、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阶级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鉴赏诗词时,可以从以下几点体会诗词的优美:质朴与靡丽、精简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艰深、幽默与崇高。,二、表现手法、技巧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可分为抒情手法(14)、描写手法(510)、修辞手法(1116)三大类。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达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开篇就直抒胸臆,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表现出来。如贺铸的青玉案中的“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的“闲愁”寄寓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物中。,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悠然而至之感,恰切地表现出秋风秋雨的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泳。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如于谦的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通过描写石灰来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在这里说明一点,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是有区别的: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5白描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表现为即目状景,随心抒情,据实叙事,议论不著典故。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6象征象征是借助描写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比如松、竹、梅、菊等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象征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行和不惧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7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惊人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而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三次写江中之月,烘托了琵琶声音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烘托又叫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烘托用于深化意境、渲染氛围、突出主题。鉴赏诗歌时应该注意是否采用了此类表现方法。8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9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在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还可以增加诗歌的容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前两句基本上是实写,虽有虚笔,但仍不失为富有生活依据、从现实生活中锤炼出来的艺术形象;而后两句春风裁细叶的妙比,实为以特写式的镜头,运实入虚,生动地揭示了“春风”与碧柳间的密切关系,虚实相生,别具情致。正因为虚实得体,富有哲理,所以,“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也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10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称为抑扬。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11比喻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12拟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13双关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的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14反复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15夸张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16设问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三、形象意境、情景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品味诗歌的意境:1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意境。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可以认为联想是思维的初级阶段,想象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借助诗歌的意象,能积极地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的飞跃。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盛开之多来写塞北的雪来得急、来得猛,既确切、鲜明,又形象、生动,从而使该句成为写雪的千古名句。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2紧扣意象,把握底蕴。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从意象分析入手,唤起贮存于读者头脑中的事物表象,再造想象,进入诗歌营构艺术空间,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就能更好更精确地把握诗歌的底蕴,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日夕阳图。暮色中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我们在理解此诗时,如果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中观景人的形象,一定会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情趣。,四、思想情感、态度诗歌是言情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诗人表现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及对人、事的看法。古代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哀怨、激愤、忧愁、欣喜、欢快、向往、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等。通过这些情感可以折射出对人、事的观点,或不满,或歌颂,或赞同,或反对对于这一类的考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1类别评价法如果读完一首诗歌后就能把握它的类别,那么就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去推测诗歌的思想内容。比如写景诗中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基本上是抒发作者对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置身其中的闲适恬淡之情,还有的则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边塞战争诗”主要表现的是边疆战士的艰辛生活,表现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如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就借征夫之妻的口吻抒发了上述这些感情。“怀古咏史诗”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古迹的咏怀或评价抒发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或是表达一种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或是借古讽今。“咏物诗”,它或是通过细致描摹某个意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寄寓一定的生活哲理,如骆宾王在狱中所作咏蝉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诗歌类别还有送别诗、思乡诗等等,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它们的类别来推测思想内容。当然有些诗歌的题材类别并不是单一的,可能既包含这一类的内容,又包含另一类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去考虑。总的说来,通过把握诗歌类别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2背景推断法作品大多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写成的,因此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有些诗词要考虑当时的背景。如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此词极易让人受“哀”和“悲”字的影响,从而提炼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的思想感情。但从写作背景上看,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接受抗金重要人物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当时抗金前线南郑。本词就是词人在南郑的即月抒感。因此词人登台,眼前的角声烽火,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他对收复失地成功在望的无限兴奋之情。“此兴悠哉”,表现出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若单凭词的内容,考生是不容易把握这种感情的。,3尾句确立法不管是绝句或是律诗,大多有一个基本特征,上半部分多叙述描写,而下半部分多抒情或言志,特别是在末句,更明显突出。如虞世南的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前两句是描写蝉的习性和特点,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声名远扬,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而是本身确有的才能。而在词曲中一般是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如关汉卿的碧玉箫:“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堪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结尾一句“归,学取他渊明醉”,表现了作者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理解、赞赏和向往。4联想类推法对于咏物诗,要紧紧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来把握诗人的感情。松、菊、梅是诗人主要借用的对象,如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中塑造了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具有“独立不迁”的高标情怀的菊花形象,以此来表达诗人至死不变的民族气节。,诗词以其精练、浓缩的语言,丰富、生动的想象,真挚、感人的情怀传唱千年,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考生除了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自己的积累之外,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让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高考试卷上的一抹亮色。1利用有效的诗歌信息。要学会利用诗歌的标题、注释。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注释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思想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2掌握正确的鉴赏流程。鉴赏古诗必须符合“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诵读全诗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与形象产生共鸣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这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3熟知常见的典故意象。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接触

    注意事项

    本文(考点三古代诗歌鉴赏.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