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华师大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ppt

    • 资源ID:5937498       资源大小:328.11KB        全文页数:6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华师大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ppt

    中央银行,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 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显现,二,客观经济原因 1,信用货币的发行过于分散。2,票据交换和清算业务扩张。,3,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存在风险。4,金融业的监管需要“权威”。,三,形成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第一阶段:瑞典银行(1656),1668年改为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1694),最早具有中央银行的基本性质和特征。1833年国会通过法案,规定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是全国唯一的法偿货币。特点:还未完全垄断货币发行。,第二阶段: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皮尔条例,将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将货币发行业务和银行业务分离,奠定了现代中央银行的组织模式。1854年英格兰银行成为英国的票据中心,实行对各银行之间清算差额进行结算的方法,极大地简化了结算手续。最后贷款人制度。,英格兰银行成为各国仿效的榜样。至1913年,有29个国家建立了中央银行。我国:大清户部银行(1905)具有部分中央银行职能(铸造货币、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经理公债)的。1920年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会议建议没有建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尽快建立中央银行。其间有40几个国家建立了中央银行。我国于1928年建立了中央银行。,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中央银行。为了利用中央银行推行财政金融政策,加强了对中央银行的控制,法国于1945年,英国于1946年将法兰西银行和英格兰收归国有。德国由国家投资创建了德意志联邦银行。美国通过充分就业法、日本通过新银行法,在法律上规定了中央银行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的职责。,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1,中央银行的所有制类型 1)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大多数国家,中、英、法等)2)半国家的中央银行(日本、墨西哥等)3)私人股份制中央银行,2,中央银行体制的类型 1)单一中央银行体制 2)二元中央银行体制(联邦制:美、澳等)3)准中央银行体制(香港、新加坡等)4)跨国中央银行体制(欧洲、西非、中非等),5)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反对中央集权是美国政治的特点,同时美国人对金融业持怀疑态度,因此,美国建立中央银行的两次企图都遭到反对而归于失败。一次是在1791年建立的第一美国银行,于1811年在期限到来时没能获得延续而解散。另一次是1816年建立的第二美国银行,在1832年要求延长经营许可被否决后于1836年关闭。但是,缺乏持有准备金的银行体系和最后贷款人之后,金融市场的混乱成为美国经济中的必然现象,银行恐慌有规律地发生,因此,虽然较之欧洲国家晚了一些也不得不于1913年建立了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储备银行:美国全国划分为12个联邦储备区,建立12家联邦储备银行。每个联邦储备银行有9名董事,分为A、B、C三类,A类董事3人,由职业银行家担任;B类董事3人,农、工、商界的知名企业家担任;C类董事3人,代表公众利益,既不能是银行官员、雇员,也不能是股东。A类B类董事由会员银行选举产生,C类董事由联储理事会任命。,联储理事会:是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领导机构,设在华盛顿。由7名理事组成,均由总统提名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为了防止总统控制联储和把联储与政治压力隔离开,理事任期长达14年,但不得连任。为了防止突出某个地区的利益,理事须来自不同的储备区。理事会主席在理事中产生,任期4年,但可以在理事任期内连任。传统上,一旦从主席位上退下,也就同时退出理事会。,三,中央银行的性质 1,地位 1)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货币量的控制、支付清算、最后贷款人。2)是国家维持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的重要纽带;国际间货币支付、交流、政策协调、参加国际组织。3)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2,建立央行的宗旨 1)向社会提供可靠的良好的信用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2)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保持平衡,保持货币价值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3)履行国家管理金融的职责,对金融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提高金融效率和维护金融信誉;4)代表政府和金融业,调节国际金融关系,管理对外金融活动。,3,特点 1)作为金融机构,举办通常的金融机构业务,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以个人和一般企事业单位为业务对象;3)作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部门,调控方法和手段既有与其他国家行政部门相同的行政方法、行政手段以外,更多的是利用金融业务的方法;,4,与政府的关系 央行与政府在宏观经济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分工不同,有时可能产生分歧。例如作为政府不仅关心宏观经济目标,还关心社会目标。如果经济紧缩导致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政府可能要求央行放松银根。而央行可能认为调整还没有到位,不能半途而废,否则通货膨胀可能死灰复燃。因此导致央行的独立性问题。从历史上来看,战时和战后都发生过政府为了筹措军费和寻求高增长,迫使央行过度放松银根,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的事实。因此,引发了央行独立性的争论。,主张独立性的论点:政治家目光短浅,目的是选举,因此注重短期方案轻视长期目标。如央行受到较多政治压力,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政策。政治家缺乏专业知识。,反对独立性的论点:将货币政策交给不对任何人负责的人去控制是不民主的。总统和国会对国家经济全面负责,却不能控制对经济影响最大的央行,有违选民意志。货币政策必须与财政政策配合才是有效的。国会也不一定短期行为,如外交政策、国防政策都是由国会制订的。联储的政策失误很多说明也没有很好地使用其独立性。官僚行为理论认为:官僚的目标是自身福利最大化,如消费者行为是个人福利最大化,企业行为是利润最大化,央行官僚往往在独立性的幌子下,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四,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2,银行的银行 1)票据交换和清算;2)集中存款准备金;3)最后贷款人。,3,政府的银行 1)代理国库;2)代理政府债券发行;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4)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5)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6)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7)维持金融的稳定;由于存在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对金融业必须进行监管。而由于对金融业的监管需要高度的技术和操作手段,还要在业务上与银行有密切的联系,以便制定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能够通过业务活动得到贯彻实施。8)提供信息和决策建议。,五,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2004,08)亿元,51583.20,21216.64,30209.19,157.37,7210.94,9496.03,219.75,1366.86,38254.98,37038.25,337.24,879.49,3023.11,9644.14,8890.14,148.87,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综合资产负债表(1993,12)亿美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是随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上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不完全的金本位制要求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30年代大危机以后,失业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充分就业成为主要目标。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兴起,既要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供应量的大量增加,同时也要实现币值稳定。在战后布雷顿体系下,国际收支均衡也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1,币值稳定目标。所谓币值稳定,就是用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这里指的商品价格是指一般物价水平,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币值稳定目标也可以称之为稳定物价目标。由于价格的特殊性质,商品价格的波动往往表现为物价的上涨,归结其货币原因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其主要弊端是:第一,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第二,造成价格信号失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三,造成借贷风险增加,资金融通关系无法正常进行;第四,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体系崩溃。因此,长期以来防止通货膨胀一直是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长期以来,币值不稳往往是以通货膨胀的现象出现的。但是,就币值稳定的本意来说,不仅仅是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事实上通货紧缩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通货紧缩的主要弊端有:第一,造成物价下跌和萧条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物价下跌的预期,将使经济难以摆脱萧条;第二,造成社会分配不公,不利于债务人,而有利于债权人;第三,通货紧缩虽然有利于债权人,但是,由于债务人的实际债务不断增加和经济萧条的原因,极易造成债务人破产和债权人无法收回债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不良债权的增加,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第四,尽管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利息率的政策。但是,实际利率并不相应降低,造成货币政策失灵。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需要为经济的顺利运转和适度增长提供必要的货币,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需要对目标进行量化才有可操作性。这牵涉到两个问题,首先是衡量币值稳定指标的选取。一般使用三类,即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消费物价指数以及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包括全部商品和劳务,比较全面反映物价变化,但是数据的采集和获得比较花费时间,一般一年一次,可能延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时机。消费物价指数及时反映消费品和一部分服务业的价格变化,数据的采集比较容易,可以多次进行。但是,包括的范围较窄,不能反映全面情况。而且由于不包括生产资料等的价格,如果生产资料价格已经上涨还没有反映到消费品价格,那么也可能耽误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批发物价指数对商业周期敏感,但缺点是没有包括服务价格。其次,物价变动幅度以多大为宜。事实上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物价的变化幅度以及其被容忍的程度是不同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的阶段,物价的变化幅度相对可以大一些。,2,充分就业目标。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能够被利用的资源全部得到利用。但是要测定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充分就业目标也就往往被限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指任何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包括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等等)、并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充分就业不是社会劳动力全部就业,而是应该扣除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后的就业水平。,摩擦失业是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包括结构性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例如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引起、对新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矛盾导致的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构性失业;由于信息不灵或者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限制造成的地区间结构性失业。由于季节性原因引起的季节性失业。自愿失业是有工作能力但不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的失业。货币学派将上述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称为“自然失业”,是市场经济中无法避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以外,还存在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但找不到工作的非自愿失业,产生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对劳动力需求不足。很显然,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失业问题,能够发挥作用的是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包括周期性的失业,即经济波动引起的失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失业。,充分就业作为政策目标,首先是对充分就业的测定。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使用失业率指标测定充分就业。所谓失业率是指愿意接受现有工作条件而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和全部劳动力人数之间的比率。劳动力的计算牵涉到劳动力的年龄规定、判断丧失劳动能力的标准以及学生和家庭主妇如何划分等问题。而对失业人数的计算则牵涉到没有工作的时间长短的规定。其次,如何计算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也就是失业率多少可以认为已经实现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目标。所谓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很明显一个国家要增加国民的福利必须首先寄托在经济增长上,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才能增加劳动就业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因此,经济增长目标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但是,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在追求经济增长时,还必须考虑经济增长是如何获得的和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其次,应该追求经济的长期稳定适度增长,避免大起大落。,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常使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建立比较健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体系,因此数据比较容易获得。但是,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也有缺点,首先是无法区别直接和不直接参加社会交换的劳动。例如家庭主妇烤面包的劳动和面包房烤面包的劳动,前者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同样的劳动,后者却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其次,无法计算实现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如环境污染问题。第三,不增加社会福利的劳动和成本也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如步行上班改为乘车上班后,并没有增进乘车者的福利,乘车的负效用却作为购买乘车的服务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4,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所谓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引起的一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支。国际收支平衡就是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基本平衡。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都会给该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是逆差,还要分析是经常项目逆差还是资本项目逆差,或两者均为逆差。如果是经常项目逆差,表明商品和劳务的进口超过出口,很可能造成国内有效需求和国内资源利用不足,包括劳动力资源。如果是资本项目逆差,可能是资金外逃,造成国内投资不足。结果都会造成国内货币的贬值和国内经济发展停滞。如果是顺差,也同样要分析是经常项目顺差还是资本项目顺差。如果是经常项目顺差,一般来说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但是,也往往容易招致贸易摩擦。如果是资本项目顺差,还要看产生顺差的原因是长期资本,还是短期资本,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如果是短期、间接资本,则很可能是投机资金,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需要迅速采取对策。,二,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有四个目标,不同的目标之间既存在统一性也存在矛盾性,为实现某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往往可能干扰其他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由此产生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1,币值稳定目标和充分就业目标。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研究了1861年至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和物价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物价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提出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他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必然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反之,如果要稳定币值,必然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削减政府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结果将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因此,作为货币政策,既不能为稳定币值而放弃充分就业目标,也不能为了充分就业而放弃币值稳定目标。只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具体条件,在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之间选择正确的搭配。,2,币值稳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两者具有统一性,表现为:(1)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只有物价稳定才能促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2)经济增长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品增加和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但是,两者也存在矛盾:(1)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市场经济往往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在非充分就业均衡中运行,存在货币幻觉,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伴随适度的通货膨胀。(2)为了稳定币值,必须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反之,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总需求,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3,充分就业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根据对美国经济的分析,发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失业率提高1%,经济的潜在产出与现实产出的缺口增大3.2%,被称为“奥肯定律”。一般来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必然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措施,由此带动经济增长。因此,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如果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资源或知识密集型转变,那么,经济增长不仅不能带来就业率的上升,甚至还可能引起就业率的下降,那么,两者的关系就可能是负相关。,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1 再贴现政策 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利率 通过利率改变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而达到调空目的“告示性作用”英国的惩罚性利率,美国的一般利率,2 存款准备金政策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子 存款准备率货币乘子货币量经济总量 作用直接,高效,适用于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我国?)不可随便使用,公开市场政策 通过证券买卖影响利率、银行准备金信贷总量 经济总量 优点:主动(相对于再贴现政策),灵活(相对于准备金政策),可进可退,可控性强。前提:发达的证券市场。,选择性政策工具 1 间接信用工具 优惠利率 证券保证金比例 消费信用管制 进口保证金 房地产信贷管制,2 直接信用管制 贷款总量(各银行,各行业等)贷款利率,道义劝说 当前宏观调控,防止投资过热银行高管接受信息主动采取措施,三,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由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货币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此,就产生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1,单目标论(操作简单)。因为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只能采用单一目标。由此又产生选择哪个目标的争论。稳定物价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主张稳定币值是唯一目标。也有主张经济增长是稳定物价的基础,应该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讨论:当前阶段中国的主要矛盾?四个目标的重要性比较),2,双目标论(比较复杂)。既然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基础,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能偏颇。因此,必须同时兼顾,货币政策应该以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同时作为目标。提出相机抉择(相反的是单一规则)的主张,即根据具体经济情况进行决定和选择。具体操作:有经济学家在技术上进一步深化相机抉择的主张,提出临界点选择的方法,即结合本国对某一问题所能承受的限度,找出临界点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是反函数关系,若临界点均为4%,那么两个4%之间就是安全区域。,3,多目标论(复杂系统)。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应该在总体上兼顾各个目标,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目标组合作为重点。具体操作:结合临界点,找出最优目标函数,得出合适的解(次优)。,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建立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意义 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结果。虽然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发挥关键作用。但是,中央银行也仅仅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间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无法直接控制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不管是多目标,还是单目标,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具有滞后性和动态性。,滞后性表现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到影响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改变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最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外在时滞。,动态性表现在其间市场机制如何发挥作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等具有不确定性,都将影响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建立用金融指标表示的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形成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间指标最终目标的目标体系,有利于在政策实施以后密切观察这些目标的实现情况,以便随时修正政策的力度和方向,保证政策的作用机制不偏离政策轨道,获得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最佳效果。(随机复杂控制系统),一个前提: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建立在金融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而金融市场有效发挥作用又依赖市场参与者的理性行为,理性行为又建立在对信息的掌握上。(讨论:我国金融市场有效性?投资者是否理性?),二,选择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主要标准 1,相关性。作为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作为操作目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中间目标密切相关,他们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或中间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如作为中间目标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必须与作为最终目标的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指标之间具有可预测的影响力,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调节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控。,2,可测性。要对作为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的金融指标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能对其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因此,指标的选取 首先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的精确数据。其次是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分析和检测的指标。作为中间目标的指标,只有在政策“偏离轨道”时能比最终目标更快发出较为准确的信号才是有用的;同样道理,作为操作目标的指标也只有比中间指标更快发出较准确信号才是有用的。如货币供应量数据较之GDP能够更快得到也比较准确,利率更是随时可以获得。,3,可控性。建立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的目的是通过对其的调节达到修正政策轨道的目的。因此,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必须具有可控性,否则,即使发现偏离政策目标也没有办法对其修正,失去建立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意义。,,抗干扰性。既然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调节,影响最终目标,那么作为调节工具的货币政策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影响必须比较明了,如果对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的影响因素和渠道较多,就难以判别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也就无法掌握政策的适当与否和力度。,作为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具体来说,作为中间目标的指标,前者通常有:M1、M2、M3、银行贷款量;后者有:长期、短期市场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以及债券收益率。作为操作目标的指标,前者有:准备金、基础货币;后者有:拆借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利率。,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选择操作指标的基本原则是与中间指标的关联度。一般来说,如果中间指标选区的是数量指标货币供应量,那么,操作指标也应选取数量指标,即准备金或基础货币。中间指标是价格指标利率的话,操作指标也应该选取短期市场利率。1,准备金。准备金作为基础货币,它的多寡直接影响市场银根的松紧。因此,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间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1)法定准备金比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它的变化直接导致准备金数量的变化影响中间指标;(2)再贴现率工具变化通过再贴现贷款数量增减,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数量,再影响货币数量;(3)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债券买卖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然后影响中间指标。,2,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在货币乘数一定或变化可测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基础货币就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落后、现金流通比率较高情况下,基础货币比单纯准备金与中间指标的相关性更强。,3,短期利率。主要是指货币市场的利率,最典型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操作指标其可测性、可控性和抗干扰性都无可非议,但是,与中间指标的相关性却依赖于货币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货币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四,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 1,利率。利率的优点是:(1)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还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2)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较为有效的控制;(3)数据易于及时收集和获得;(4)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因此,很多国家都将利率作为中间指标。但是,利率作为中间指标也有缺点:(1)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而预期实际利率既很难准确计量,通货膨胀率数据的获得又比较花时间;(2)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依赖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既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又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影响。同时在经济运行的不同时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又存在差异。例如在我国因为主要利率都是管制的,所以,利率就无法作为中间指标,只能作为工具使用。,2,货币供应量。优点:(1)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3)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4)不易混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但是,货币供应量也有缺点:(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应量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后者的受控因素非中央银行完全可控,如现金-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等主要受公众和银行行为的影响。虽然中央银行可通过利率等对其施加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2)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3)货币供应量还有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有:M0、M1、M2和M3四个层次。在金融市场比较落后、信用工具较少情况下,现金(M0)是主要信用工具,控制住现金的供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货币量的供给。在此情况下,现金应作为中央银行控制重点。,4,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间指标的比较。(1)可测性。虽然利率的数据比较容易得到,但预期实际利率比较难以测量。因此,在可测性方面,孰优孰劣难以确定。(2)可控性。货币量是由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基础货币的增减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社会公众对货币的需求量由众多因素决定,因此中央银行的控制能力也是有限的。中央银行虽可调节再贴现率控制利率,但仅仅是名义利率,不能控制实际利率。(3)相关性。无论是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都对最终目标又很强的相关性,但何者的相关性更大难以测量。总之,作为中间指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孰优孰劣难以做出结论。较多情况下,当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时,往往选择货币供应量;当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时,则往往选择利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凯恩斯学派利率传导机制货币学派资产传导机制其他理论汇率渠道、托宾q理论、财富效应等。,谢谢大家!,

    注意事项

    本文(华师大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