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比较管理研究》PPT课件.ppt

    • 资源ID:5538979       资源大小:4.41MB        全文页数:63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比较管理研究》PPT课件.ppt

    比较管理前沿问题研究,Page 2,高 闯 教授,经济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首都经贸大学校长助理 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博士后基金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沈阳市优秀专家 沈阳市劳动模范 全国模范教师,Page 3,高 闯 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项)日本文部省国际交流基金项目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项目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优秀论文奖 中国图书奖(第4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Page 4,引子(1),1 需要、情境与管理方式(1)需要是发明之母(1997,我的访美经历);(2)需要受管理情境影响(E-mail;Kl-ok);(3)管理情境不同,管理方式也不相同(士兵进行曲);(4)管理方式不同,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拔牙)。,Page 5,引子(1),课程性质1 沉闷的课程2 不成熟的课程3 研讨性课程4 易出成果的课程教学方式1 教师主讲2 学生主题发言(团队,形式)3 集体研讨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十论文(5000,800010000字),Page 6,引子(1),参考文献1 高闯,沈志渔:比较管理前沿问题研究(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版2 威廉大内:Z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版3 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4 青木昌彦: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版5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版6 欧内斯特戴尔:伟大的组织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7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版8 钱德勒:管理的历史与现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版,Page 7,引子(1),2 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1)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 跨国公司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195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子公司所在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经营管理方式的“水土不服”;(个体、合伙、公司、跨国公司)(2)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 人们把经营管理方式的“水土不服”归结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3)管理制度的“可移植性”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一些共同的规律和具有普遍性的原理,这些原理和制度具有可移植性,Page 8,引子(1),(4)“巴西事件”一些学者在巴西进行了两年的调研,得出结论否定管理原理的普遍性和可移植性,认为管理受文化环境和地域的制约(5)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传统的相容性(6)管理学理论的多样性 30-60年代,形成5大学派的理论体系,80年代已经形成11个学派;各有适用范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Page 9,引子(1),3 比较管理研究的历史回朔迄今为止,比较管理研究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历经三个阶段:50年代创立、80年代末出现高潮、90年代以来比较沉闷:(1)基础理论探究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2)经验分析盛行阶段(1980-1990年代)(3)制度主义与多元化阶段(1990年代-),Page 10,引子(1),Page 11,引子(1),(1)基础理论探究阶段(19501970年代)哈宾森和梅耶斯(Harbison&Meyers,1959)的工业世界的管理:国际分析正式拉开比较管理分析的序幕。法默和里奇曼(Farmer&Richman,1964)开创性地提出了第一个比较管理理论框架,即所谓的“法默里奇曼模式”。汉默(Schollhammer,1969)在“比较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通过回顾已有比较管理研究的理论取向,归纳出比较管理的四大学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综合的比较管理理论分析框架,Page 12,引子(1),阿吉佛鲁克和鲍德温(Ajiferuke&Boddewyn,1970)等分析了文化与其它解释变量在比较管理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此正式将文化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引入到比较管理分析中。内干堤(Negandhi,1970)等也相继对比较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探讨,由此掀起了比较管理研究的一个高潮。恰恰此时,美国纽约大学举办的首届比较管理学学术研讨会(1970),这次会议被认为是比较管理学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的比较管理研究明显地呈现出注重建立概念体系、分析框架、探讨管理是否具有可移植性等特点。,Page 13,引子(1),经典性文献:The Comparativ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Hans Schollhammer 汉默)(1)比较管理研究的社会经济方法(The Socio-Economic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Management)(2)比较管理研究的生态学方法(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Management)(3)比较管理研究的行为方法(The Behavior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Management)(4)比较管理研究的折衷-经验方法(The Eclectic Empirical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Management),Page 14,引子(1),(2)经验分析盛行阶段(1980年代)日本人在战后不太长的时期内,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在国际市场上一个一个地夺走美国汽车、炼钢、造船、手表、照相机、家用电器等工业在世界上的优先地位。到1980年,日本的GDP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1974年到1980年,日本经济增长率是美国同期的3倍。有人测算,照此下去,到不了2000年,日本的人均GDP即可超过美国,夺得世界首位。是什么原因使日本经济出现奇迹?面对日本企业的全面进攻,为什么作为管理理论发源地和大本营的美国企业只能节节败退?不少美国学者痛定思痛,对日本企业的成功之路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于是出现了比较管理研究历史上的“日本热”,Page 15,引子(1),经典性文献:“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1)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Richard Pascale,1981)(2)Theory Z(William G.Ouchi,1981)(3)Corporate Cultures(Terrence E.Deal and Allan A.Kennedy,1982)(4)成功之路(彼得斯和沃特曼,1982)这一阶段的一个突出成果或共识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是企业成功的决定性要素。,Page 16,引子(1),(3)制度主义与多样化阶段(1990年代)九十年代以后,历史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比较管理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卡洛里(Calori,1997)等遵循权变的逻辑思路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构造了一个造成英、法两国管理方式差异的影响因素模型。阿恩特(Arndt,1981)和艾耶(Iye,1997)利用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跨国公司的营销管理战略在在不同国家的适应性问题。,Page 17,引子(1),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当数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99)的比较制度分析,并将比较管理研究不断引向深入。此外,福山(Francis Fukuyama,1995)的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研究了信任结构与企业模式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也堪称比较文化管理研究的典范。萨克森尼安(Saxenian,A.1994,1996)写了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认为硅谷创业精神和文化气息成就了硅谷;这一时期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从制度分析着手,通过提取关键制度因素,说明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更进一步强化了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同时,文化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也不断出现新著。,Page 18,引子(1),经典性文献:(1)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99):比较制度分析系统建构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方法和概念模型(2)萨克森尼安(Saxenian,A.1994,1996):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硅谷创业精神和文化气息成就了硅谷;(3)福山(Francis Fukuyama,1995):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以比较文化的视角研究信任,强调高信任度的国家同时是高效率的发达国家;,Page 19,引子(1),比较制度分析视角的可能性贡献从一个相当的高度和比较确定的范畴来解释制度概念,从而突破了仅仅把各国企业管理方式的不同归结为文化环境差异的比较宽泛的分析框架;如果把更为深刻和更加严谨的方法用于不同国家企业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可以打破比较管理研究沉寂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把研究引向深入;比较管理研究之所以沉寂多年、徘徊不前,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缺乏演化分析工具。比较制度分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引入了进化博弈方法,如果能够把演化分析工具引入比较管理研究,将是对比较管理学科的巨大贡献。,Page 20,引子(3),4 一门“沉闷的科学”国际学术界的边缘化地位 比较管理(Comparative Management)研究已有50余年的历史,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比较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和学术贡献。然而,近些年来,比较管理学作为重要的管理分支学科相对地边缘化了。研究机构寥寥无几,相关的问题和方法论话题,也很少在著名大学中讲授,比较管理学成了一门地地道道的“沉闷的科学”。,Page 21,引子(4),比较管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mparative Management Studies(CCMS)比较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目的是促进比较管理研究的发展和成长。该中心由Alan S.Gutterman博士建立,Alan S.Gutterman博士在法律和商业领域有很多成果,包括很多著作和文章。教育背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学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金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剑桥大学博士。),Page 22,引子(5),美国管理学会 国际管理分会(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ivision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关注跨境或跨文化层面的有关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议题包括:跨境经营管理,其中包括多国、多单元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跨境商务的演进形式和管理实践;跨边界的不同文化、社会、经济、技术、政治和其他制度因素对战略、组织形式以及管理实践的影响;公司、产业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比较管理研究。,Page 23,引子(6),国内教学与研究的停滞状态1980年代,伴随着国际比较管理研究“四重奏”的鸣响,国内管理学界也出现了比较管理教学与研究热潮,教材和专著不断涌现,1990年代以后逐渐归于沉寂。特别是,由于跨文化管理学(Cross-Cultural Management)日益活跃,许多学者改弦易辙搞起了跨文化管理,还有些学者把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混为一谈。迄今为止的管理学研究,仍然是关于管理一般原理和方法的研究,而对管理实践的研究,特别是不同情境下管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仅有一些碎片式的成果、偶尔也有一些“流星”在空中划过,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分析范式和框架,从此意义上说,比较管理的研究还是一个刚刚打开、尚未深入观察的“黑箱”。,Page 24,引子(7),5 学科发展的“瓶颈”式障碍 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1)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边界;研究对象决定一门学科属性的根本因素,一门学科区别于另一门学科的关键首先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2)要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独立的科学范畴(或概念系统);概念范畴和学科体系是学科大厦的骨骼和结构系统。(3)要有较为成熟的分析范式。分析范式(paradigm)是一门学科的研究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基本条件。科学家们在交流学术问题时需要有一套一致认同并共同使用的逻辑系统、分析理路与叙事方式。(4)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能够成为科学的根本保证。能否形成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则是一门学科发展的成熟与否的关键标志。,Page 25,引子(8),李约瑟之谜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论文中提出:“上古及中古的中国,有许多发明足以为近代科学的基础,但在中国则停滞原始理论之下而未能发展为实验的科学,其故安在?”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李约瑟之谜”,简单说就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Page 26,引子(9),任鸿隽的解析著名教育家任鸿隽一直十分关注这个问题。1957年,他在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思想史所写的书评中曾写道:“李约瑟教授在书中某处曾提出一个问句说:谁能把中国在有了近代科学的思想而未能发展成近代科学的原因说得出来,将是一个有趣味的贡献。”任鸿隽随即给出了他早已得出的答案:(1)缺乏科学方法,(2)急于追求应用。这两个原因固然不能涵盖原因之全部,但毕竟指出了两个相当要害的原因,而且正是这两个弱点,如今还在阻碍科学的健康全面发展。这两个问题,同样是比较管理学科发展存在的要害问题。,Page 27,引子(10),“瓶颈”式障碍(1)相当一些研究过于简单化和经验化。如研究处于分散状态,缺少集成的模式,许多研究只是简单地指出比较对象的异同点,缺乏对原因及过程分析;经验主义的东西比较多,缺乏必要的理论诠释;(2)研究对象不清晰,研究边界模糊。缺乏高度的抽象、归纳和综合,缺乏独立的科学范畴,因而难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3)研究范式没能确立,方法论开发比较薄弱。这是最具有制约性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科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Page 28,引子(10),研究者素质的限制研究者应该具备的条件:(1)既擅长微观企业管理分析,又熟悉宏观环境分析;(2)既精通管理学,又通晓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和相关 历史学知识;(3)既精于静态分析,又善于历史的、动态的分析;(4)既深谙管理理论,又熟悉相关的经济和管理实践。,Page 29,引子(11),6 悬而未决的问题“就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而言,如果将现代管理实践排除在外,如同人体解剖模型只承认骨骼系统而忽视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一样,是有问题的。”(Amar V Bhide 2000,阿玛尔 毕海德):(1)就解释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而言,管理学家甚至没有什么发言权。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引来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在诸种解读文献中,很难发现“管理元素”对经济发展成功的有说服力的解释。(2)就企业活动本身而言,科斯虽然打开了企业“黑箱”,但科斯等人的研究还仅仅是经济分析的视角,管理元素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解释清楚。特别是不同情境下企业管理的异同是什么?是哪些文化和制度因素决定了这种异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Page 30,引子(12),这里试着提出一些需要比较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1)世界上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方式和特点各是什么?(2)各国的企业管理有无异同优劣之分?(3)是什么因素影响并决定着各国企业管理的异同?(4)各国企业管理方式根植于何种特殊的背景与环境?(5)各国的企业管理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是什么?(6)各国的企业管理之间是否具有可选择性、可移植性?(7)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8)是否存在特定的比较管理分析框架、范式和方法?,Page 31,引子(13),我们把问题再提的具体一些:(1)如何科学界定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边界?能否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比较管理研究范式?可否设计出一个较为严谨的比较管理研究程序和技术路线?(2)演化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和范式是什么?演化分析方法可以在比较管理研究中应用吗?如何在比较管理研究中运用基因和惯例等范畴?(3)Z理论问世已近30年,各国特别是日美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描述并作出科学的演进论解释?如何提炼“硅谷模式”的管理元素?怎样解释日本管理模式的变化?,Page 32,引子(14),(4)中国经济增长中“管理元素”的作用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进而建立一个演化模型?如何参考行业、绩效和寿命等因素提炼中国企业管理典型案例并作分析?能否建立一个管理移植理论以指导企业管理的借鉴与引进?管理学界并没有就上述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有些问题甚至是交了“白卷”!,Page 33,引子(15),7 难以接受的现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在“11.5发展战略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未来10到20年中逐步建立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学科基础”,并且专门投资优先资助有关项目研究。于是,关于建立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管理学本土化研究也悄然兴起。中国本土管理学、中国管理学派、中国式管理、中国管理模式、中国特色管理等范畴出现在文献之中。然而,当我们仔细研读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时发现,比较管理研究的专门论文却寥寥无几,有几篇关于东西方管理比较的零零散散的论文也很难融入主流话题。更何况,比较管理的理论大厦远不是几篇东西方管理比较论文可以支撑的!,Page 34,引子(16),这就引发人们思考:比较管理学科和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什么关系?建立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学科基础需不需要比较管理学科支撑?没有比较管理研究“加盟”,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能够形成吗?(1)管理科学是研究超越具体情境、具有普适意义的管理活动规律性的科学,属于管理理论层面,仅仅从一般层面回答管理活动应该如何做,怎么做,怎么做更有效?比较管理则专门研究处于不同情境下的实践层面的管理活动,回答不同情境的管理活动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有什么异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情境管理活动的差异?很显然,没有对管理实践活动的充分解读,管理理论只能变成毫无实际意义的“空中楼阁”。很难想象,有一个中国学派,不研究具体情境管理活动,不比较不同情境管理活动,便可以“横空出世”。,Page 35,引子(17),(2)中国管理学派是研究中国本土管理活动规律性(特殊性)的学派。而要形成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就必须研究受情境制约的本土化管理活动进而形成本土化的管理理论,就必须比较不同情境下的管理活动进而形成不同情境下的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只能是同管理科学的美国学派、日本学派等比较出来。如果没有对本土管理实践活动的解读,如果没有本土管理实践活动与外域管理实践活动的比较研究,本土管理实践活动区别于外域管理实践活动的特征又从何而来呢?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又是在什么基础上形成的呢?,Page 36,引子(18),(3)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西方管理科学“洋为中用”的30年,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时机已到”(孙东川,2008)。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应加上一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人探寻本土管理模式的30年,创建比较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时机已到”。有了这两个叠加在一起的30年,有了比较管理研究的基础(只是基础之一),开展中国学派的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才真正具备了条件,才是真正的时机已到。,Page 37,引子(19),8 比较管理杂志的 宗旨和追求(1)前沿问题:瞄准国际学术界正在研究的前沿学术问题(2)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本土发生的真实故事(3)国际规范:遵循国际学术界规范的论文写作范式(4)比较方法:从比较分析的视角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Page 38,引子(20),9比较管理研究三步曲 过去:著作寻求新模式:中日美企业管理比较(1990);教材国际比较管理学(1993)若干篇论文 现在:(1)创办国内第一本比较管理杂志(2009-),(2)举办比较管理学术论坛(2009,南昌;2010,南京)(3)建立比较管理网站(4)寻求国际学术组织合作,Page 39,引子(21),比较管理研究中心 Center for Comparative Management Studies(CCMS)该中心由Alan S.Gutterman博士建立 美国管理学会 国际管理分会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ivision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Page 40,引子(22),未来:(1)设立比较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点(2)筹建专门的比较管理研究机构(3)争取比较管理获得刊号(4)比较管理成为CSSCI来源期刊(5)出版:比较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专辑(2010-)比较管理经典与前沿文献译丛(2011-);比较管理系列丛书(2012-);教材比较管理通论(2011)专著比较管理思想史(2012);,Page 41,引子(23),思考与讨论1 比较管理学科建设与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什么关系?2 如何评价我国比较管理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原因是什么?3 开展比较管理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是什么?如何开展比较管理研究?,Page 42,目录,引论:“沉闷科学”的重新崛起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方法 第1章 研究对象与边界 第2章 学科性质与体系 第3章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范式与分析框架 第4章 管理学家的分析范式 第5章 人类文化学家的分析范式 第6章 经济学家的分析范式,Page 43,目录,第三部分 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7章 丰田制与日本式管理 Z理论解读 第8章 福特制、硅谷模式与美国式管理 第9章 情境化理论与中国式管理 第四部分 管理移植问题 第10章 管理移植理论 第11章 管理移植的实践 第12章 管理模式发展的走向,Page 44,第1部分,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方法,Page 45,研究对象与边界,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边界 第一节 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命题A 研究对象是管理理论代表性成果 比较管理学教材主要观点 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致。比较管理学脱胎于母学科管理学,比较管理研究的对象与其母学科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因此,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方法,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方法。不同的是,比较管理学以比较分析方法作为本学科的基本的研究方法。,Page 46,研究对象与边界,命题B 研究对象是管理实践(现象、方式)代表人物 黄群慧等 主要观点(1)管理现象说。“比较管理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管理现象”的异同点、模式及其效果,并且研究这些管理现象与文化地域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而探讨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可移植性,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目的。”(2)管理方式说。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组织的管理方式。这里的管理方式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组织内部条件下,组织管理部门和人员履行管理职能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管理系统的运行方式,包括执行管理职能的观念、价值标准、方法、分析技术等内容(黄群慧比较管理2009.2),Page 47,研究对象与边界,命题C 研究对象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代表人物 曹德骏等 主要观点 比较管理是用比较的方法对本域的管理与异域管理的比较研究,是将两个或以上的处于不同情境(context)中的主体加以对比考察。就中国的比较管理研究而言,一定是将中国情境中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与中国情境以外的异域管理思想与实践加以对比考察的研究活动(曹德骏,2010,比较管理2010.2)。,Page 48,研究对象与边界,思考与讨论 研究对象是管理机制(命题D)主要观点 比较管理学并不简单研究处于现象层面的管理实践活动,而是要揭示具体情境下管理现象背后的机制和运作机理,比较不同情境下管理现象背后的机制和运作机理的异质性。回答具体的、不同情境的管理活动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有什么异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情境管理活动的差异?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质量特征值或“典型化事实”是具有规律性的元素,才具有研究意义。支配管理行为、方式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机理更接近“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质量特征值”范畴。而管理现象、管理实践、管理方式的总量中包含着许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零散的、碎片式的元素,因此不能成为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Page 49,研究对象与边界,研究对象:比较管理学是从比较分析的视角研究处于不同情境(context)下的组织管理方式及其运行机制,揭示不同情境下组织管理的基本特征、形成及其演化规律,探寻管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不同情境下管理活动的相互借鉴与移植提供可能性论证和理论依据。,Page 50,研究对象与边界,第二节 公理、机制与现象 1 公理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反复实践所证明的事实,不需要再加证实,而可作为证明其它命题的命题。如“在所有连结两点的线中,以直线为最短”。“经过两点可以作一条直线,并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三角型内角和等于180度”等等。公理的正确性是显而易见、不用证明、人人可信的。一门科学的开始,往往都是从基本的公理和假设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出这门学科的其他定理。亚里士多德提出并创立了相应的逻辑工具公理方法,这是一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Page 51,研究对象与边界,2 现象是事物最表层最直观的活动,具有零散性、碎片性等表征性特征,它可能反映也可能不反映事物的内在运行机制。现象的最大价值是,我们观察事物往往要从现象入手。3 机制(Mechanism)科学家习惯于、也应该从定理、公理的角度去研究问题。问题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定理、公理是什么。那怎么办呢?如果找不到公理性规律,我们就进行简单描述,用现象替代理论?显然不行。艾尔斯特指出,即使找不到公理性规律,我们也可以对研究对象做出诠释性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Elster,1998)。也就是说,在公理和现象之间还可以有一个解释层次,这个层次就是“机制”(Mechanism)。,Page 52,研究对象与边界,“机制”一词源于机械学,用来说明机器在运动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咬合关系,比如动力装置、传动装置以及制动装置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来被引入到生物学领域并在社会科学多门学科中应用。机制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经常发生的、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Elster,1998),但这种因果关系诱发的条件或后果并不非常明朗。所以,这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注意:公理、逻辑性理论框架的任务是要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果规律,Universal Law),不过,这种关系经常发生。相对而言,这是一种经过研究能够寻找得到的关系。,Page 53,研究对象与边界,4中层理论如果把公理、机制与现象理解为三个层面,机制位于中间层面。我们的研究或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恐怕主要是在这个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创新中的“理论”应该是这种机制理论。借用默顿(Robert Merton)的语言,这是一种“中层理论”。我们可以用“机制”这个“中层理论”来分析、解释中国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现象,寻求理论创新。,Page 54,研究对象与边界,第三节 比较管理的研究边界从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历史上看,比较管理学把企业管理的比较作为基本的研究单位,因此,比较管理学实际上就是比较(企业)管理学。这样界定比较管理研究对象,是因为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人类科学管理也发端于企业管理,其它领域的管理科学均由企业管理的科学原理延伸或派生出来。同时,这样界定也便于学术界从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开展比较管理研究。,Page 55,研究对象与边界,论文品介1 试论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边界比较管理研究由曾经的盛极一时,到逐渐归于沉寂,乃至不断地被边缘化,其根源就在于理论界忽视了对于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和边界的清晰界定。基于此,笔者尝试运用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模型,分别从比较的主体、活动域和研究的核心问题三个维度对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指出,在明确研究主体与管理情境的前提下,比较管理研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同的管理情境下,企业间管理模式显著差异的形成机理”。根据比较管理研究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情境”约束,分别从概念边界和理论边界两个方面对比较管理研究的边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最后还明确指出比较管理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解释性研究。,Page 56,研究对象与边界,参考文献1 高闯,关鑫: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与边界 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2期2 黄群慧:比较管理学的春天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比较管理2009.2 3 曹德骏,我国比较管理研究的学科发展问题,比较管理 2010.24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Page 57,研究对象与边界,问题与讨论1 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依据何在?2 分析公理、机制、现象之间的关系。3 用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开展中国管理实践的研究吗?,Page 58,学科性质与体系,第2章 学科性质与体系 第一节 比较管理的学科性质1 比较管理学是一门解释性科学描述性研究与对策性研究翻阅国内90年代出版的一些比较管理学教材,大多把比较管理视为描述性研究或对策性研究,许多内容停留在浅层次的比较或表面的现象罗列上,致使比较管理研究偏离了其发展的轨道,在管理学界失去了其应有的学术魅力。由比较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所要揭示的基本问题所决定,这种简单描述方法根本无法完成比较管理的使命。,Page 59,学科性质与体系,解释性研究在社会科学各领域,比较研究似乎呈现出一种共性,即解释性研究。凡是比较,而且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创见者,在已有的事例中基本上都没超出解释性这一范围。比如,亨廷顿的比较研究著作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及其文明冲突论,汤因比的皇皇巨著历史研究。这种比较基本上都属于认知和解释,这种研究很值得管理学界借鉴。比较管理本质上属于解释性研究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管理行为背后的管理运作机理,要比较不同情境下管理活动机理的异同,我们就必须回答“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不同情境下管理活动的异同”,这样,由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所决定,比较管理学虽然也要回答是什么(WHO),但其根本任务是要回答为什么(WHY)。,Page 60,学科性质与体系,换句话说,比较管理既要从事共时性研究,更要从事历时性研究,因此,比较管理学在本质上属于解释性科学(历史诠释性科学),唯有如此,比较管理研究才能对管理演化中复杂的多元因果性做出深刻的理解和说明。具体地说,比较管理学是一种诠释性理解(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管理行为,并对其过程和结果做出因果性说明(Causal explanation)的科学。这样,我们对管理模式进行解释性分析,就可能超越“存在”(共时性),进入“过程”(历时性),通过历史的时间长河分析其遗传机制、变异机制和选择机制等,从而对一国管理模式今天为何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这种解释既有利于人们发现一国管理模式中的特殊经验,也有利于提炼出管理模式中的普适规律。,Page 61,学科性质与体系,事实上,比较管理学从来没有离开解释和认知,大内的Z理论、戴尔的伟大的组织者、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这些经典的比较研究的成功之作,也都没超出解释性这一学科的性质。有益提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者的有益提醒:“比较管理学的研究,不在于找出可以引进或者模仿的楷模,而在于通过比较,认识不同模式之间的差异形成机制,提供引进或者模仿的可能性论证。学术研究从来都是解释性的,而不是对策性的。由比较研究直接进入对策研究,很可能不是比较管理学的真正出路。但是,对策研究往往具有现实的吸引力,这值得学界警惕。”,Page 62,学科性质与体系,当然,描述性研究是比较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释性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主要陈述管理现象。因此,它更应该成为国别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比如大内的Z理论一书,有约一半篇幅在讲述从A到Z的应用问题。但大内本人很清楚很谨慎,他提醒人们这些“步骤只是供人们讨论的焦点,而不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食谱”。比较管理研究要面对三类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其中,最本质最复杂最难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解释性科学本质上也是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的处理则归于设计科学、经验分析科学或人们常说的管理科学。,Page 63,学科性质与体系,比较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其实就是学科要论证的普适性命题。确立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研究的通例。一门科学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研究自己专属领域的问题,才能让人视为达到了最后的独立,因为只有其他科学没有研究的那类事实成为它的研究对象时,它才有理由独立存在(涂尔干,1919/2002)。那么,比较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应是什么呢?“不同情境(context)下管理机制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成为比较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一命题区分了别的学科与比较管理研究的问题与范围,高度凝炼了比较管理研究这个学科的基本假设、主要研究方面和重点所在。一句话,可以抓住比较管理研究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与根本,探索研究的各种问题的终极解释。,Page 64,学科性质与体系,2 比较管理学是一门方法性科学社会科学的门类很多,比较科学是一个很特殊的门类,它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它不仅在研究内容上采用比较的方式,在研究方法上更是把比较研究作为本门科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在诸多研究方法中,比较方法居于何种地位呢?梅尔和杜克汉姆认为比较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唯一有效的(Effective)方法(J S.Mill 1974;E.Durkheim 1982)。比较研究方法之所以唯一有效,是因为它是一种操作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方法。,Page 65,学科性质与体系,3 比较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性越来越强了,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借鉴、依赖、互补、渗透。与其它学科比较,比较管理学的交叉性更为突出。比较管理学是一门融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统计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交叉性科学。科学研究中常常采用类比、隐喻的方法将相关学科的重要范畴和成果引入本学科中来。,Page 66,学科性质与体系,4 比较管理学还是一门“软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比较,社会科学往往被称为“软科学”。比较管理学是一门最突出的“软科学”。有些情况下,“软科学”的生命力要强于“硬科学”的生命力,因此,“软科学”研究的难度更大更复杂更持久,更加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和成果的不可测性。,Page 67,学科性质与体系,第二节 比较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 管理学与比较管理学的关系 管理学研究什么?研究层面: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基本原理、职能和方法的科学,属于管理理论层面,仅仅从一般层面回答管理活动应该如何做,怎么做,怎么做更有效?基本假设:组织和组织的情境是同质化的,因此,管理理论是可以超越不同组织与情境的、普适性的、非历史性的。研究方法:采用本质论(类型论)方法、静态分析方法,Page 68,学科性质与体系,比较管理学研究什么?研究层面:比较管理则是研究处于实践层面的管理活动,而且是具体情境和不同情境的管理活动,回答具体的、不同情境的管理活动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有什么异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情境管理活动的差异?基本假设:组织和组织的情境是异质的,组织管理理论是受情境制约的,情境既有稳定性,又会发生变化,因此,比较管理理论往往是受情境制约的理论和针对具体情境的理论。研究方法:采用历史的演化论方法、动态分析方法,Page 69,学科性质与体系,2 比较管理与跨文化管理的关系(1)什么是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中管理人员如何从事商业活动,特别是人际交往活动,分析组织内部员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从事外部商业活动的人际交往问题。(2)比较管理与跨文化管理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是:跨文化管理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如何从事商业活动?比较管理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是哪些因素引致不同情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Page 70,学科性质与体系,从研究对象上看,比较管理从比较分析的视角研究不同国家企业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定性,揭示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形成及其演化规律;跨文化管理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所构

    注意事项

    本文(《比较管理研究》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