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加强公办学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为例.doc

    • 资源ID:4210535       资源大小:57.50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加强公办学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为例.doc

    加强公办学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_ 以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为例 论 文 摘 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广大的农民工及其子女不断涌入城市。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特别是德育问题更加艰巨而紧迫,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家长以及学校当前关注的焦点。外来农民工子女是城市未来的建设者,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俗话说:“浇树须浇根,树人先树德。” 为了更好地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素养,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谐,本文以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为例,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德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与座谈、查阅文献资料等,对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同龄孩子的德育现状进行比较,从而聚焦在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上。 首先,文章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现状及特点进行了阐述。以华漕学校为例分析了目前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德育现状,列举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表现的现状,存在的优势有:1、更会理解,更懂宽容;2、更加爱校,更会爱家;3、更加独立,更会自理;4、更加勤俭,更会节约。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1、自信心缺乏;2、行为习惯欠佳;3、家庭教育缺失;4、成长规划迷茫;5、精神生活贫乏。 其次,对影响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实效性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德育教育与他们直接接触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相关。鉴于笔者的职业特点,本论文主要从学校和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影响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的原因。从学校因素来看,学校德育是对青少年培养的主要阵地。无数德育工作者耗尽心血无怨无悔的努力,然而效果不佳,虽然学校在认识方面都意识到对这部分群体学生的关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措施,使得德育成效欠佳。从家庭因素看,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在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德育教育处于弱势的地位。具体表现为:1、经济状况拮据,缺乏实际的教育投入;2、家庭环境欠佳、学习条件差;3、家长素质偏低,教育子女能力有限。首先,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家教方法不当;其次,家长缺乏应有的榜样示范的作用;再次,成长关注度不够高。然后是社会因素,社会的大环境也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I德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价值体系日趋多元的情况下,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媒体网络等信息时时地影响着他们。不良的社会现象和有关道德伦理的活生生事例随处可见,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或多或少都会对其德育表现有所影响。 最后,根据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就如何加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实效性提出若干策略。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学校在教育中应注意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学校的一般教育是普适于所有学生的,但根据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特殊性,我们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第一,树立全纳思想理念;第二,优化学校德育内容;第三,发掘德育实施合力;第四,创新公平评价模式。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德育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充满挑战和困难,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尽管本人的力量微薄,但希望借助本论文的撰写唤起全社会、学校、社会团体、家庭、教师共同关注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公平与公正。关键词:外来务工随迁子女 德育 实效性IIABSTRACT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lies in the teenagers, therefore,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m is considered as a magnificent project,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the society. Expansion of cities have taken in more migrant workers than ever, so as their children. Education of these children, or moral education especially, has raised challenges to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 This essay, based on true examples from Shanghai Huacao School in Minhang district and a number of questionnaires, case studies, interviews and book references, studies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specially referred as migrant students who come along with their migrant parents. It also compares their moral education level to that of other local students and illustrat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Most of the migrant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feeling isolated and unconfident. Compared to their companions, they are less self-esteemed and in worse control of their behaviors, therefore, their moral status need to be more closely watchedThe causes are complicated.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re one. Besides, there are economic reasons that constraints the education input. There are family environment reasons that are not friendly enough and fail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heir parents, of low education, also find it difficult to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heir children. The society has also cultivated in the students heart a basic moral system through everyday lifeFinally, according to theories as pedagogy, moral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as well as the write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is essay has concluded a few proposal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 school is where to offer courses of different types: general and customized. General course is suitable for all students while customized course focuses on special need of students. A combination of general and customized courses are better for the school to create a justice and fair atmosphere for all its students KEY WORD:migrant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III目 录第一章 导论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相关概念界定 3 三、研究现状7 四、研究方法 8第二章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品德表现现状 9 一、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相比存在优势 9 二、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相比存在不足 13第三章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现状原因分析 18 一、学校因素18 二、家庭因素20 三、社会因素22第四章 加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24 一、树立全纳教育理念 24 二、优化学校德育内容 24 三、发掘德育实施合力 32 四、创新公平评价模式 35结 论40 附 录41 参考文献45 后 记48IV第一章 导论一、问题的提出(一)社会背景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上海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据2010年秋季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有47万余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己在上海安家立业,把上海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随之上海各地区的学校也接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在校就读。2010秋季,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全部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 。 (二)地方背景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华漕地区,由于离市区较近,加之房租价格相对便宜、交通相对便捷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华漕地区安家。随之当地学校也接收了大量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据 2011 年 9 月份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华漕地区三所公办学校中总学生数为4777名,公办学校已经接纳了2684名随迁子女就读,占公办学校总人数的56.18%。 (三)问题提出 1、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大都市,有其独特的地理及经济发展优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城市发展突飞猛进。这些年来,上海在保障随迁子女生活和学习的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例如 2008 年启动的“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等,在对解决随迁子女教育的困境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基本保证随迁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既然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就必须不仅仅在制度上做到接纳,而更应该在文化方面、精神层面真正地融入。让上海这个城市展开“双臂”去拥抱这些孩子,也让这些孩子对这个大都市的文化从接纳到真正的融入,从而真正地实现和谐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2.学校融合教育的最终目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构成及教育问题研究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8月,第 1 页 1“融合”,其实就是一种取长补短,和谐相处,相互创造的生命之间的“对话”。 这种“融合”,在基本内涵上,正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博雅课程建设一脉相承。华漕学校的“博雅”课程以“生命对话”为核心内涵,以“博识优雅,得体精致”为育人目标,着力培养学识广博,气质优雅的现代城市“小达人”。 生命是自然的精灵,教育是生命的对话,学校是教育的乐园,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不是单纯地接纳学生,而是用“心”悦纳学生;学生不是简单地进入学校,而是主动地融入学校, 这是从“形融”到“神融”的探索;有利于每个学生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3、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和平等性要求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依法保障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上海的必然要求。多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把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涉及劳动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近年来上海市政府致力于关注随迁子女的教育,为实现随迁子女的公平教育权做出不懈的努力与发展。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他们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保证了城市基本建设、社区卫生、城市卫生、城市绿化、城市餐饮、城市娱乐等方面廉价劳动力的供给,为城市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理应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这是迈向教育公平乃至社会正义的神圣理想的现实体现,只有享有教育权利、教育机2 会、教学过程及学业成就的公平,有教无类,让外来农民工子女充分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平性。 4、笔者教育教学实践的思考 笔者任教的单位就是一所吸纳农民工子女的区属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随迁子女越来越多地进入公办学校,他们正日益享有教育的公平,据本校学籍负责人统计,目前在笔者学校小学部就读的随迁子女达到 660人,初中部高达413人。虽然教育公平的门槛日益得到解决,但是这部分群体的成长情况如何需要教育工作者持续的关注。作为德育的施教者和引导者,在德育过程中面对这部分群体的到来,我们是否作好充分的准备了呢?我们是否应该在各个方面作相应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均衡地发展。尊重这部分特殊群体德育过程的体验与实践,突破了德育成人化、模式化的禁锢,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笔者从内心深处渴求对随迁子女多点了解和关爱,为他们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研究的愿望与冲动。 5、随迁子女的德育现状 随迁子女大多在农村长大,有许多城市学生所不具备的优点和经历。但由于他们生长环境如父母经济地位、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的差异,使他们在品德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文明意识、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心理健康、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弱点和不足,他们在校园的德育问题日益显现,从整体下降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穷的。随迁子女作为弱势群体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德育教育不容忽视,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他们的德育现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二、相关概念界定(一)外来务工随迁子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3 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逐步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子女包括暂住的属其他城市(县区)户籍的人口子女、暂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流浪儿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指在城市里务工就业、户籍在农村的人员子女,包括“留守儿童”和随迁进城的子女。本文研究对象为农村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下均简称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特指跟随父母或者一方一起到城市里去生活得、具有农村户籍的、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儿童 。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选取华漕学校的随迁子女,该校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由于该学校的生源特点与华漕地区其他学校的生源特点非常相似,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大多数在入学前生活在农村,家境比较贫寒,父母来沪主要从事的以服务业、加工业、建筑业和零售业为主的职业。虽然他们从外地来到了上海,但是由于家庭环境没有很大的改善,生活习惯没有很大的变化。 (二)德育实效性 1、关于德育实效的内涵,学术界有以下几种界定: 、实效是指一个阶段内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凡符合德育目标任务的有价值的、有效度的信息和事实依据,都可视为“德育实效”。 、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它包括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两个方面。德育效果是指在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德育效果可分为三种类型:正效果型、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德育效率是指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与取得这个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比,即德育效率:德育效果+教育工作量。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的德育根本无效率可言。其特征为:多层次性与多维度性;外显性与内潜性;平衡性与不平衡性。 、德育的实效实质上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 、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田慧生、吴霓主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12月,第 2-3页 4 、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是指在学校德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者以自己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品德发生变化并使之符合自己目的的特性。 、所谓有效益,是指学校德育目的及目标必须符合主体的真实需要;所谓有效果,是指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必须符合学校德育目的、目标;所谓有效率,是指学校德育活动过程的投入必须符合学校德育目的及目标得以实现所内在要求的最经济的投入。 、德育实效亦即效果、效益、效率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指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德育目标要求,学校德育工作是否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活动的产出是否符合德育目标所内在的投入要求。 2、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相关理论阐述: 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社会影响和教育要求直接转化的过程,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各种外部条件,同时也得依赖学生本身的内部条件,学生道德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理性化过程。 道德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一种是“明善”的过程,一种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交往中建立“社会我”的过程,在建立“社会我”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道德关系的过程。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过程应该先是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具有客体性,是一种他律的过程;年长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为儿童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具有主体性,是一种自律道德水平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伯黍等立足于我国德育实际,进行一系列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后得出:儿童道德认识分阶段逐步演进,各个年龄段儿童的道德判断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发展具有有序性、阶段性。“学校德育之父”柯尔伯格和他的支持者认为:道德发展阶段原本是道德经验中习以为常的事实,道德的发展总是朝向某个标准,朝向某个更高的、功能形式更为统整的终极目标前进的过程。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就是以社会变迁,从总体上看,总是推动着人们朝向一个理论上更高水平的道德功能作用为依据的。 综上所述,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相关理论己经给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即:德育实践中要从学生的各年龄段特点出发,在德育内容、5 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即可以找到适合各校的增强学校德育实熬性的方法与手段。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关于德育实效概念的研究 从学校教育的微观视角出发,不少学者提出并研究了教学、德育、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实效问题。比如: 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在1981年第四期转载了刘乐群的论文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在1981年第五期转载了杨心德的论文试谈提高记忆效率,在1982年第二期转载了张美今的论文班主任怎样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1984年转载了严缘华的论文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教师道德要求。直接将实效概念引进到德育中来并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推王逢贤教授,他在贯彻“三个面向”中的几个德育问题中详细地讨论了“改善德育措施,提高教育效率”的主题,并在他所主持的“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研究”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 这一时期德育实效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将实效概念用来反思各种学校教育活动的比较常见。 第二,反思教育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反思教育政治、文化等实效的研究成果较少;反思学生掌握知识、培育能力等智育活动实效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反思学生发展品德的德育活动实效的研究成果较少。 第三,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有学者在分析教学活动、班主任工作及管理活动的实效时,已经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德育活动的实效问题,但是,真正开始系统研究德育活动实效问题的是还数王逢贤先生,其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引论一书中。在此书中,王逢贤不仅提出了教育者树立德育实效观念的重要性,而且特别强调了教育活动中之所以出现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甚至无效或反效的后果,主要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只管耕耘,不管收获”,有时甚至连耕耘也不管,只满足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花架子” “走过场”。这种“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只求形式主义,只求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的倾向,只会导致德育的虚假效果 。 2、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德育实效概念的研究 有了王逢贤先生研究的基础,之后的一段时间学术界对德育实效问题的诸多理论问题开始进行探讨。虽然所有以德育实效为主题的理论探讨都涉及了对德育实效本质的认识问题,但直接对德育实效概念进行研究的并不多。从这些有限的杜时忠 、杨炎轩、卢旭著,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K,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6月,第 25页 王逢贤,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引论K,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 35-37页 6 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德育实效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后产生的实际结果,是一种被人们所感知、所认识的客观存在。它反映某一地区、某一学校在某一时期的德育工作的达成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 。 第二种观点: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说预期目标任务的达成度与完成率。它包括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两个方面。德育效果是指在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取得的实效。德育效率是指德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与取得这个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比 。 第三种观点:德育实效即德育效果如何。通常衡量学校德育效果从三个方面入手: (1)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学校、教师是否顺利地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欲求; (2)德育的外在效果,即学校、教师是否通过促进学生个人品德的发展与形成来促进社会文明的提高; (3)德育的效率,即德育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比率,人们期望以有限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果 。 第四种观点:德育的实效实质上就是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三、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德育教材和德育理论专著涌现而出。例如: 德育新论中指出: “讲究德育实效,克服形式主义”。特别是对小学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现代化过程中德育特点与规律、小学德育纲要、小学德育模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等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基础德育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我国基础德育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方向。1991 年,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成立,教育部设立了重点课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大、中、小学德育存在着倒挂、脱节、简单重复、过频变动和脱离实际的问题。“九五”期间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编写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引论、 导论、 论文集和报告集。 近年来,我国的德育工作者就德育实效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9严善昌,试论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划与营建J,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 5月 李春玉,试论德育实效的涵义与特征M,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 2月 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 6 月 张平,德育实效性问题与世纪抉择M,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 2月 7 年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对“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上海市进才中学开展了与培养优良班风、校风“从学生身边做起,从本校做起” 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活动;一些德育学者还提出了“欣赏模式”、 “情感模式”、 “活动模式”、等。有学者认为:德育教育的立足点要“实”(实用、实际、实效),着眼点要“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有学者提出通过生活教育和德育实践,提升学生德育实践主体地位,从而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办法;学者邸兴华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魂,以服务为根”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举措;学者刘天娥提出了通过加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从而提升德育实效性的举措;学者冯建华提出通过德育和智育、 “育生”和“育师” 、优生与差生、德育硬环境与德育软环境、理论灌输与德育实践活动、现实性与传统性、层次性与序列性等八方面紧密结合来达到德育的最佳实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调查研究就学生、教师、内容、方法、途径等与德育实效性相关的五大因素展开调查研究。上海市闸北区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研究了政治道德理念、公共道德、社会评价、个体价值取向和交往等与小学德育实效性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的分析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现状,客观评价现阶段的德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纵观以上研究情况,对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关注引起了众多德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的研究为研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实效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本论文所研究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这一群体的德育实效问题少有研究者关注。四、研究方法第一、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把握近年来国内来有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系列文献,从而对本选题研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较高的立足点。 第二、比较法。通过将随迁子女与本地同龄孩子的品德现状比较,找出随迁子女在品德上的优劣,以寻求教育对策。 8 第二章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品德表现现状德育工作的对象主要由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两部分组成。德育实效也是由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德育对象,也就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德育表现。想通过他们的德育表现这一角度找到实效低的内因并找到有效的措施。为深入了解随迁子女的德育现状,最真实地了解他们的内心心理和外在表现,笔者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进行跟踪调查,观察研究,分别从六年级和八年级选取100名的随迁子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访谈等调研活动,问卷发放200份,回收 192 份,回收率为 96%。得到的结果均表明:这部分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相比有很多优势,同时也反映出较多的不足。现对这部分学生的德育现状归纳如下:一、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相比存在优势(一) 更会理解,更懂宽容表 1:关于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感恩心的调查项目 选项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随迁子女) (本地学生)1、在家里,你经常做家 经常 82.1% 17.4% 务吗 很少 12.4% 61.4% 不做 5.4% 21.3% 2、老师当众批评你,而 不服气,但是事后会和老45.3% 47.6% 你认为是被冤枉的 师讲明情况 不服气,必须当场辨清,3.7% 19.00% 哪怕是争吵 批评就批评了,算了 51.0% 34.4% 3、你认为对同学们的纪 越严厉越好 83.5% 33.8% 律教育应该是 宽松一点好 13.9% 59.5% 9 不需要 2.6% 6.7% 4、你欢迎老师家访吗? 欢迎 96.3% 37.1% 不欢迎 2.6% 17.1% 无所谓 1.0% 45.8% 5、放学回家后 看书做作业 73.12% 57.47% 跟小伙伴一起去玩 3.67% 2.91% 经常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 3.21% 39.62%从调查结果来看,随迁子女比本地学生更懂得理解父母,体谅老师的苦心, 对待他人也更为宽容。随迁子女在来沪之前大多来自于农村学校或者农民工子弟学校。家庭经济的不富裕并没有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恨和不解,看着父母每日为生活而忙碌,为生计而发愁,他们更容易以一个宽容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对老师,他们也更多的是尊敬,即使有老师对自己冤枉的时候,也表示出了更多的大度,对老师的严厉和教育也是充分理解。因此,这部分群体往往比本地学生更容易具有满足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更容易享受校园生活。(二) 更加爱校、更会爱家表 2:关于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集体荣誉感的调查项目 选项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随迁子女) (本地学生) 1、升校旗时, 我们一定要行注目礼 96.6% 69.3% 我们面对校旗我们没必要行注目礼 0 2.8% 肃立,你认为 无所谓,这点小事不必太认真 3.4% 27.8% 2、你对学校目 很满意 97.2% 75.4% 前的满意度 一般 2.8% 16.7% 不满意 0 7.9% 3、你觉得佩戴 有必要,很光荣 94.4% 48.2% 学校校徽的意学校要求所以必须带 2.7% 31.5% 义 可有可无 1.6% 19.3% 10 完全没必要 1.4% 1.0% 4、开学了,学 学校请小工清理 5.7% 46.9% 校操场长满了学校分配到班级由同学们清理 91.9% 46.8% 杂草,你认为任其自然 最好的处理方2.5% 6.3% 法 5、你对父母的 很爱父母,希望为他们多分担点 98.3% 53.1% 感情 一般 0 15.5% 感情不深 1.7% 31.4%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更为爱护自己的学校、爱护自己的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贫困,大部分随迁子女对现有的学习环境容易满足,也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为珍惜。在日常德育工作中,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比本地学生表现出来更为有礼貌,无论何时何地见到老师都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对老师给予的一些节日礼物或者学习奖品总是能怀着感恩之心。他们愿意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承担一些任务。例如班级卫生的打扫、对学校值日工作的负责,能不计得失去帮助他人。这些都源于随迁子女对现有条件的珍惜,对所拥有的一切懂得感恩。 同时,家长由于受文化程度低的影响,饱受生活的磨练,对知识的尊重转为对教师的尊重。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随迁子女的家长十分乐意听从学校老师的指导,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非常积极地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 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对父母的感情更甚于本地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更加团结在一起,共欢乐共艰难。(三) 更加独立,更会自理表 3:关于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独立自主能力的调查项目 选项 所占比例(随迁子女) 所占比例(本地学生) 1、你上学、放学时, 自己步行 49.3% 12.7% 经常 自己乘车 48.5% 10.6% 11 大人接送 2.2% 76.8% 2、平时早饭谁来做 多数自己做 78.0% 18.3% 多数父母做 16.4% 61.6% 随便买着吃 15.6% 20.1%在日常德育教学中发现,随迁子女比本地学生生活方面更会独立,大部分的随迁子女从六年级起就自己上下学,在日常饮食起居上也更会照顾自己,而本地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靠父母接送和由父母来做早点的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对于克服环境中的艰难条件更加具有无畏的精神,比本地学生更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品德在随迁子女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因而,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不难发现,随迁子女在班级卫生和内务整理上比本地学生更擅长。(四) 更加勤俭,更会节约表 4:关于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生活习惯的调查项目 选项 所占比例(随迁 所占比例(本地子女)

    注意事项

    本文(加强公办学校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德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为例.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