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社会心理学培训课件.ppt

    • 资源ID:3967319       资源大小:3.31MB        全文页数:33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心理学培训课件.ppt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 概述,1908年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F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GW奥尔波特(1954),(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CA艾尔乌德(1925),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的公式:B=f(P.E),(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与个体经验及人格密切相关。,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启蒙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康德、卢梭:改变人性的前提是改变社会。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马基雅维利、霍布斯:人生来自私与邪恶。,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形成期)达尔文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特点:实证、量化、应用(确立期)F.H.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1924)瑟斯顿和李科特的态度量表谢里夫的游动效应莫里诺的社会测量法勒温的群体动力学与领导风格实验,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研究?咨询?)(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制定研究计划应评估其道德的可接受性;研究前,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同意。特殊情况下的欺瞒应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说明;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对被试的资料保密,如公开,须经同意;不得与被试建立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尽可能少地干预2.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二)调查法,1.访谈法(1)特点双方相互影响有特定目的、访谈提纲和实施原则,(2)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3)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2.问卷法,(1)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2)分类,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3)问卷的构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问卷主体)人口学数据结束语计算机编码,(4)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结构)全面性原则(穷尽与互斥)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按照一定目的收集大量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对被试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比较和时间跨度较大的趋势研究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量化难对历史资料的调查,可用于心理咨询,(三)档案法,(四)实验法,单组后测:X 单组前测后测:1 X2 静态组比较:X1 2真实验:R1 O1 XO2 R2 O3 O4,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巴甫洛夫J.华生B.F.斯金纳A.班杜拉、R.沃尔特斯,(二)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模仿,(三)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过分强调过去的学习经验,忽视当时情境的作用;将行为归因于外在情境,忽视个体对当时情境的情绪感受和主观状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忽视内在心理过程的分析。,二、社会交换论,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基本观点(G.霍曼斯,1961):,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未曾料到的惩罚时,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更有价值;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就可能会高兴,采取赞同的行为,该结果对其来说也变得更有价值。,三、符号互动论,(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以该事物对它的意义为基础;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个体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主要观点(略),四、精神分析论,(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意识与潜意识力必多(性本能)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霍妮的“文化因素说”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0611单选题:,行为公式B=f(P.E)是()提出来的。(A)詹姆士(B)麦独孤(C)奥尔波特(D)勒温(D),0611单选题:,对求助者的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心理咨询师应该()。(A)保持价值中立(B)向有关部门反映(C)不予干预(D)积极地引导和干预(D),0711多选题:,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的存在所影响,G.W.奥尔波特认为他人的存在形式包括()。(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C)虚拟的存在(D)隐含的存在(A,B,D),0805单选题:,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C),0811单选题:,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的学科。(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情感(B),0811单选题:,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A)不予干预(B)完全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同情(D)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D),0905-3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A)观察(B)实验(C)思辨(D)归纳(A),0905-3单选题:,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C),0911-3单选题:,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A),0911-3单选题:,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A)行为(B)函数关系(C)个体(D)个体所处的环境(D),0911-3多选题:,G奥尔波特认为,社会的存在,也就是他人的存在方式包括()。(A)现实的存在(B)想象的存在(C)隐含的存在(D)虚拟的存在(A,B,C),0911-2单选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A)新行为主义(B)认知心理学(C)发生认识论(D)精神分析学(A),0911-2单选题:,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必须同时考虑人和其()。(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征(D)所处的情境(D),1005-3单选题:,F.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社会意识的学科。(A)社会认知(B)社会心理(C)社会行为(D)社会影响(C),1005-3单选题:,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A),1005-3单选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A)新行为主义(B)认知心理学(C)发生认识论(D)精神分析论(A),1011-3单选题:,B=f(P,E)中的B代表()。(A)社会行为(B)个体特点(C)个体所处情境(D)行为倾向(A),1011-2单选题:,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A)社会动机(B)社会心理(C)社交情绪(D)社会需要(B),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二)学校(三)大众传播媒介(四)参照群体,五、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前提)(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三)道德社会化(观念与判断、情感、行为)(四)政治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一)角色期待(二)角色领悟(三)角色实践,三、角色失调,(一)角色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四)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I,Me)W 詹姆斯,镜我(Mirror me)G米德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我的。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C 罗杰斯,(二)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理自我(8个月3岁)社会自我(3岁13岁)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期)自我概念的主要因素:自尊和自信心的发展(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身份是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二)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成功/抱负,(二)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三)自尊的测量,0611单选题:,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A)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C),0705单选题:,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A)社会角色(B)社会意识(C)自我意识(D)社会知觉(C),0711单选题:,按角色的功能,工人应归类于()。(A)成就角色(B)规定型角色(C)表现型角色(D)功利型角色(D),0711单选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詹姆斯的自我是指自我概念(B)主我是认识的主体(C)客我是被认识的对象(D)镜我就是反思自我(D),0711多选题:,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A)人类能使用工具(B)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C)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D)人类能使用语言(B,C),0805单选题:,性别表示男女在()。(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B),0805单选题:,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A)反思自我(B)客我(C)社会自我(D)镜我(D),0805单选题:,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A)C 罗杰斯(B)M 米德(C)W 詹姆士(D)K 勒温(A),0805多选题:,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A)印象管理(B)决定期待(C)解释经验(D)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B,C,D),0811单选题:,()不是社会化的载体。(A)家庭(B)大学(C)杂志(D)意识(D),0811单选题:,企业家属于()的社会角色。(A)表现型(B)功利型(C)开放型(D)创新型(B),0905-3单选题:,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B),0905-3单选题:,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的角色,这属于()。(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D),0905-3单选题:,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主我(B)客我(C)镜我(D)超我(C),0905-3多选题:,一般来说,农民属于()。(A)成就角色(B)规定性角色(C)功利性角色(D)不自觉角色(A,C,D),0911-3单选题:,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A)性别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道德社会化(D)语言社会化(D),0911-3单选题:,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B),0911-3单选题:,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自我意识(D)自我价值(A),0911-3多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B)选择相似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有利于增加自尊。(C)自尊是一种缺失性需要。(D)成功的行为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A,B,D),0911-3多选题:,关于自我(self),正确的说法包括()。(A)是个体自我觉知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B)也叫自我意识(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评价的结果(A,B,C),0911-3多选题:,自尊需要包括()。(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B)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C)对归属感的需要(D)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A,B),0911-2单选题:,现实生活中,个体要被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A)印象定位(B)角色期待(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B),0911-2多选题:,关于自尊,正确的说法包括()。(A)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B)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C)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D)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A,B,C,D),1005-3单选题:,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A)角色不清(B)角色失败(C)角色中断(D)角色冲突(B),1005-3单选题:,性别表示()。(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D)男女在社会学方面的差异(A),1005-3多选题:,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C)良好的社会规范(D)社会角色的引导(A、B),1005-3多选题:,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A)家庭教养方式(B)行为表现的反馈(C)活动的性质(D)参照群体(A、B、C),1005-2单选题:,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B),1005-2单选题:,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A)马斯洛(B)詹姆士(C)罗杰斯(D)米德(C),1005-2单选题:,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A)观察学习的结果(B)激素变化的结果(C)自我发展的结果(D)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D),1011-3单选题:,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A)学校(B)家庭(C)电视(D)医院(D),1011-3单选题:,“性”属于()概念。(A)生物学(B)心理学(C)社会学(D)人类学(A),1011-3单选题:,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本我(B)客我(C)镜我(D)超我(C),1011-3单选题:,由于社会急剧变化,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A)继续社会化(B)再社会化(C)去社会化(D)反社会化(B),1011-3多选题:,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A)保持内在一致性(B)影响外貌(C)解释经验(D)决定期待(A,C,D),1011-3多选题:,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包括()。(A)家长的教育方式(B)自身的行为表现(C)自身的抱负(D)参照群体的选择(A,C),1011-3多选题:,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B)人类的本能(C)人类的遗传素质(D)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A,C),1011-2单选题:,个体社会化从掌握()开始。(A)道德规范(B)语言文字(C)行为准则(D)国家概念(B),1011-2单选题:,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的观点。(A)马斯洛(B)勒温(C)詹姆士(D)罗杰斯(D),1011-2单选题:,正常人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最后阶段是()。(A)社会自我(B)理想自我(C)心理自我(D)生理自我(C),1011-2单选题:,()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自信(B)自我(C)自尊(D)本我(C),1011-2多选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包括()。(A)成就角色(B)功利性角色(C)表现性角色(D)规定性角色(A,C,D),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它包括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印象是指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光环效应(三)刻板印象,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模式,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二)印象管理的作用,(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人所好,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三、控制点理论,四、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二)折扣原则(三)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背景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124页),个体归因时需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反应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根据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可能为外归因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可能为内归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行动者观察者)(二)自我价值保护(动机性归因偏差)(三)观察位置(四)时间因素,0611单选题:,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这说明它具有()的作用。(A)定型(B)消极(C)概括性(D)社会适应(D),0611多选题:,影响归因的原因主要包括()。(A)行动者观察者因素(B)时间因素(C)观察者的空间位置(D)性别因素(A,C),0705单选题:,“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种()。(A)刻板印象(B)性别印象(C)首因效应(D)光环效应(D),0705单选题:,杨国枢认为中国人重视的是()。(A)概括化他人(B)具体他人(C)抽象他人(D)重要他人(D),0705单选题:,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如果行为的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人们倾向于作出()的归因。(A)背景(B)刺激客体(C)观察者(D)行为主体(D),0705单选题:,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个体就倾向归因于()。(A)刺激客体(B)行为主体(C)背景(D)社会视角(B),0705多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B)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C)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自己的状况,这种人是外控者(D)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是一种动机性归因偏差。(C,D),0711多选题:,内控者()。(A)相信自己能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B)相信命运(C)相信自己生活中的多数事情是外部力量造成的(D)面对困难情境,一般比外控者做出更大努力(A,D),0805单选题:,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A)近因效应(B)光环效应(C)刻板印象(D)首因效应(D),0805单选题:,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A)平均模式(B)中心品质模式(C)加法模式(D)加权平均模式(D),0805多选题:,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A)隐藏自我(B)投人所好(C)自我抬高(D)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A,B,C,D),0805单选题:,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高、共同性和一致性低,那么人们往往做出()的归因。(A)社会视角(B)行为主体(C)刺激客体(D)情境(D),0805多选题:,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所涉及的因素包括()。(A)刺激客体(B)背景(C)行为主体(D)社会视角(A,B,C),0811单选题:,光环效应是一种()的现象。(A)社会适应(B)信息干扰(C)先入为主(D)以偏概全(D),0811单选题:,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这种人被称为()。(A)行动者(B)观察者(C)外控者(D)内控者(C),0905-3单选题:,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的作用。(A)概括化(B)社会适应(C)抽象化(D)消极(B),0905-3单选题:,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A)积极(B)双向作用(C)消极(D)定势作用(C),0905-3多选题:,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的人之间产生。(A)熟悉(B)不熟悉(C)亲密(D)不常见面(A,C),0905-2单选题:,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A)图式(B)核心知识(C)框架(D)内隐认知(A),0905-2单选题:,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A)第一印象(B)刻板印象(C)总体印象(D)客观印像(C),0905-3多选题:,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掌握包括()的信息。(A)协调性(B)特异性(C)共同性(D)一致性(B,C,D),0905-2单选题:,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就可能将行为归因于行为主体。(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A),0911-3单选题:,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的预测。(A)准确(B)变化(C)稳定(D)系统(B),0911-2单选题:,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A)印象输入(B)印象输出(C)印象管理(D)印象形成(C),0911-2单选题:,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的知觉。(A)自己(B)社会(C)自然(D)环境(A),0911-2单选题:,当事人和观察者对当事人行为原因的解释往往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A)利益(B)社会视角(C)态度(D)控制点(B),0911-2多选题:,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模式认为,人们经常仅仅根据对象的几个()特征对其形成总体印象。(A)概括性(B)新奇(C)对个体意义大(D)重要(C,D),1005-3单选题:,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B),1005-3单选题:,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中。(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近因效应(D)期待效应(C),1005-3单选题:,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理论。(A)控制点(B)三维(C)可控性(D)平衡(A),1005-3多选题:,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要原因包括()。(A)情绪(B)兴趣(C)动机(D)经验(A、B、C、D),1005-2单选题:,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这说明社会认知受()的影响。(A)动机(B)态度(C)图式(D)自我(C),1005-2单选题:,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的预测。(A)较准确(B)不变(C)不准确(D)变化(A),1005-2多选题:,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A)不变性原则(B)折扣原则(C)情感一致性原则(D)协变原则(A、B、D),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的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需要与动机,二、动机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心理紧张,三、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和动机(一)亲和起源于依恋(二)亲和的作用满足个体某些社会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和的因素,情境因素(外在压力与悲惨境遇)情绪因素(恐惧与焦虑)出生顺序,二、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高成就。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社会较高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二)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温特(1973):积极的权利动机和消极的权利动机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需求和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攻击行为),(一)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身体伤害与言语伤害)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和洛伦茨2.挫折侵犯学说侵犯强度与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三)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去个性化,五、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回报的行为。(一)利他行为的性质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二)利他的原因,社会生物学的观点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他人在场)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利他技能,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二)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三)羞耻与内疚,羞耻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不太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健康的羞耻感vs.不健康的羞耻感,2.内疚,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健康的内疚vs.不健康的内疚,0705单选题:,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和个体侵犯行为之间是()。(A)零相关(B)负相关(C)正相关(D)不确定(C),0711单选题:,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个体的侵犯行为()。(A)倾向于减少(B)倾向于增加(C)不受影响(D)会迅速停止(B),0711多选题:,关于社交焦虑,正确的说法是()。(A)社交焦虑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体验(B)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绪,会减少社会交往(C)社交焦虑者和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伴有生理上的症状(D)社交焦虑的原因是成长过程中的挫折(,C),0805多选题:,亲合的作用包括()。(A)获得信息(B)减轻心理压力(C)避免窘境(D)协调群体内行动(A,B,C),0805多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的成就动机越高(B)目标价值越小,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小(C)个体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D)文化水平越高,成就动机越强(A,B,C),0811单选题:,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A)内疚(B)羞耻(C)焦虑(D)嫉妒(A),0905-3多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弱(B)恐惧越强,亲合倾向越强(C)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弱(D)焦虑越强,亲合倾向越强(B,C),0905-2单选题:,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的趋势。(A)逐渐降低(B)逐渐上升(C)迅速上升(D)迅速降低(A),0905-2单选题:,一般来说,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倾向于()。(A)减少(B)增加(C)不变(D)不确定(B),0905-2多选题:,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A)目标的吸引力(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D)个体的情绪状态(A,B,C),0905-2多选题:,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A)人在受挫折后,一定会产生侵犯行为(B)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C)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D)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B,C,D),0911-3多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无能为力(B)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改善自我的一种动力(C)内疚者往往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D)内疚感越强,个体心理越健康(A,B,C),0911-2多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B)中等程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C)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存在个体差异(D)活动的性质影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A,B,C,D),0911-2单选题:,一般情况下,自我控制能力和个体侵犯性之间的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不确定(B),1005-3多选题:,侵犯的构成要素包括()。(A)伤害行为(B)侵犯动机(C)社会评价(D)社会规范(A、B、C),1005-2单选题:,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A)主观体验(B)社会意识(C)客观需要(D)社会动机(A),1005-2单选题:,关于羞耻,正确的说法是()。(A)是一种负罪的情绪体验(B)公共场所会易化羞耻感(C)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D)羞耻感往往有良心上的自我谴责(B),1005-2单选题:,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是()。(A)亲合动机(B)成就动机(C)归属动机(D)利他动机(A),1005-2多选题:,有利于增加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A)有吸引力的外貌(B)内疚体验(C)利他行为的榜样(D)利他的技能(A、B、C、D),1005-2多选题:,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没有生理上的症状(C)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D)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会减少交往(A、C、D),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二)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Cognition)情感成分(Affection)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ABC模型),(三)态度与行为,(四)态度与价值观态度来源于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斯普朗格(1928)提出的价值取向: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二、态度的功能,(一)工具性功能(二)自我防御功能(三)价值表现功能(四)认知功能,三、态度的属性,(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四)向中度(五)外显度,四、态度的形成(凯尔曼,1958),(一)依从(二)认同(三)内化,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单面论证vs.双面论证)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vs.书面),(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人格因素(依赖性、自尊、社会赞许)个体的心理倾向(逆反、防御机制等),(四)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倒U型),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1958)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POX 模式 P O X,该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二)认知失调论(菲斯汀格,1957),认知失调的四种原因: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三)社会交换论肯定因素与否定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培训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