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有关商业区的规划研究.doc

    • 资源ID:3824380       资源大小:352.50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有关商业区的规划研究.doc

    新世纪城市设计思想丛书 主编:吴志强城市中心商业街区设计主编:王伟强、沈福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目 录第一章 导论 1.1 核心概念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焦点2.1 国内外传统街区理论 2.1.1 舒尔茨的精神场所 2.1.2 拉普卜特的空间意义 2.1.3 罗西的集体记忆2.2 国内外城市中心区理论研究焦点 2.2.1 从美学及物质空间角度研究的理论 2.2.2 以现象学/符号学/心理学为基础的城市设计理论 2.2.3 关于城市中心振兴的研究第三章 街区的空间构成要素3.1 显性的环境要素 3.1.1 定向的交通活动 3.1.2 不定向的人群 3.1.3 街道的形体环境3.2 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 3.2.1 传统文化 3.2.2 社会网络 3.2.3 邻里交往 3.2.4 认同感与归属感第四章 城市中心区功能结构转化4.1 中心区发展背景 4.1.1 中心区职能演变 4.1.2 功能结构中存在的问题4.2 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转变 4.2.1 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2.2 转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4.3 中心区人口结构的变化 4.3.1 中心区人口的演化 4.3.2 人口疏解中产生的问题4.4 中心区商业发展活力的衰退 4.4.1 中心区商业的发展演化 4.4.2 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5 中心商业区发展的困境 4.5.1 中心区功能的演化与商业区的影响 4.5.2 中心商业区活力的振兴对策第五章 城市中心商业街区的发展对策5.1 中心商业区行为特征研究 5.1.1 活动的意义 5.1.2 行为活动概述 5.1.3 行为方式分析 5.1.4 行为规律研究 5.1.5 高质量活动的表现特征5.2 造就高质量的活动环境 5.2.1 行为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5.2.2 保持良好的空间尺度 5.2.3 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 5.2.4 激发活动的管理措施5.3 商业的良性发展 5.3.1 商业结构调整 5.3.2 商业设施的综合化开发 第一章 导论1.1核心概念界定1.1.1 商业区(Commercial District)商业区的定义有许多种,部分学者认为:一般地讲,在一定的城市用地范围内,如果商业、服务功能占主要地位(以建筑面积、职工人数、营业额等指标在同地区同类指标中的比例衡量),则称之为商业区,以商业区在全市各商业区中的相对地位、吸引范围等,分为各级商业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商业区的定义包括商业区和商业中心。商业区是指城市中全市性(或区级)商业网点比较集中的地区。它既是本市居民购物的中心,也是外来游客观光、购物的中心。商业中心是城市中主要零售商业和服务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是居民购物的主要地区。可见,各种定义共同认为商业区是零售商业、服务业集中的地区,并且分为各级商业区。1.1.2 中心商业区(Central Commercial District)中心商业区称为Central Commercial District或Central Retail District,其意义与流传于北美的Downtown一词有相近之处。Downtown不是严格的学术定义,指传统的商业中心,通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闹市区的俗称,概念较笼统与宽泛。CRD和CCD的含义基本一致,指城市中最高一级商业区,是零售业、服务业集中的地区。上海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将中心商业区简称为CCD,因此,本文用Central Commercial District代表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是城市中土地利用强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老城区交通便捷处,是城市最高一级的消费中心,担负着经济职能、生活服务职能及一定的社会职能与文化表征职能。中心商业区以零售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设施为主,并有一定的金融、商务、通讯设施及交通、市政设施,同时还包括相当比例的居住用地。中心商业区的空间形态主要有带状、地状与混合式三种。带状中心由一条或多条界面连续的商业街组成,块状中心通常是采用街坊式布局的商业街区。在实际生活中,大中分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呈现线性商业街与街坊式商业区混合的空间形态。此外,国外城市还有立体化中心,是在私人小汽车高度普及后的产物。目前,我国混合式中心较为多见,后者西方国家采用较多。依据城市规模、性质、发展程度不同,中心商业区职能往往有较大差异。在中小规模城市中心,中心商业区通常是零售商、金融贸易、服务娱乐等多种功能高度综合的复合中心,其金融、贸易、零售与服务业往往分布在中心商业区的不同区域之中。在大城市中,中心商业区通常是城市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为零售商业及一定的服务业、娱乐业,是零售商业中心。城市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高级服务中心等功能,分别由CBD的其它组成部分承担。1.1.3 上海市中心商业区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的要求,上海长远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以此战略目标出发,上海城市空间布局拟在全市6300平方公里范围内着手,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大都市圈,其中一、二层次为中央商务区与中心商业区。中央商务区(CBD):包括浦东陆家嘴地区和外滩约5平方公里的面积,形成以金融、贸易、信息服务及公司机构首脑总部驻地为主体功能的中央商务区,该区将以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功能向全国和国外辐射。中心商业区:以黄浦江为轴线,CBD外围约30平方公里范围,构建以批发市场、房地产、购物中心、中介服务、文化娱乐为主体的繁华商业区,并保留部分住宅区。可以看出,此处的中心商业区是指城市圈层的第二圈,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城市最高一级商业中心。本文所指的中心商业区,是特指上海市的市级商业中心,主要包括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西藏路、豫园商城及其它特色零售商业、服务业集中的街道。同时,也包括商业街附近的周边地区。由于资料收集等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黄浦区南京东路为主的中心商业街区。1.2 研究目的与方法1.2.1研究目的中心商业区的更新是城市中心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将以中心区功能结构转换为研究背景,从土地利用、人口疏解、商业发展三方面分析转换中产生的问题,及这些问题对中心商业区发展的影响。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中心商业区的发展对策。影响中心商业区发展与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土地使用制度及相关政策、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商业发展等。由于本人知识及能力所限,针对活力衰退、吸引力下降的状况,发展对策的研究将集中于中心商业区自身发展领域,主要包括行为活动研究、高质量环境创造、商业发展三方面。首先对公共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活动进行研究,总结活动需求与行为规律;其次在活动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创造高质量活动环境的途径;最后指出商业良性发展的途径。 南京东路是上海市乃至全国最发达的中心商业街区之一,中心区功能结构转换带来的影响、沿线土地利用、商业发展状况及面临问题和发展变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超前性。99年,南京东路改建为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建设不但使改善了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同时也引发了沿线商业结构调整,由此也标志着中心商业街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文将主要以南京东路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探究中心商业区更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心商业区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物质层面的意义。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性、娱乐性活动远远超过政治性活动,中心商业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正中心。它不仅体现出城市的活力,更体现着城市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的、公众的中心与城市。作为城市中最不具有阶层差别的社会交往场所,中心商业区的健康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与关注的课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力所能及的积极作用。1.2.2 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是在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在具体方法上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以黄浦区、南京东路及其周边地区为研究调查范围,对某些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对改造前后市民及游客活动状况进行比较研究。行为研究部分,部分资料源自对南京东路改造前后的观察,统计数据由观察记录整理,文中照片全部拍摄于南京东路。研究选取的案例,为了支持说明文中观点,并无具体褒贬之意。研究所需第一手资料主要来源于有关部门的访谈、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和现场调查。论文背景研究部分,一些资料及研究案例由上海市黄浦区规划局提供,部分来源于南京东路周边居民调查问卷,部分来源于对南京东路沿线土地使用状况的现场调查。南京东路周边居民访谈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行为特性部分,所需资料主要来源于南京东路活动访谈问卷,问卷发放分两次进行,分别针对步行街改造前、后市民及游人活动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改造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改造后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研究中第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种相关研究文献的调研与收集,主要包括93年至98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房地产市场,上海市黄浦区土地利用规划(1998),黄浦区统计年鉴(1999),另有部分资料来于上海市黄浦区商委。1.3 研究的意义1.3.1选题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从外延粗放增长转向内涵集约增长。体现于城市层面,城市建设在经历快速度、大范围对量的追求后,转向对高质量建成环境的渴求。21世纪,中国城市逐步走向成熟,伴随成熟而来的,是城市对人的关怀与重视,给每个人以充满文化底蕴与具有高度活力的建成环境。城市中心商业区作为体现文化价值与活力的核心区域,将倍加受到关爱。目前,中心商业区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今后一段时间,将是中心商业街区发展的关键时期:或者像欧美城市经历过衰退后再振兴繁荣;或者采取积极措施保持并加强活力。影响中心商业区发展与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商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外,还受到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其中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对其有较大影响。从规划角度对中心商业区中的行为活动及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中心商业街区活力的提高,有助于城市规划的改善,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现代商业的确立是在本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以南京路消费市场最具代表性。从那时起,上海市中心商业区在全国的商业区发展中一直处于相对领先与发达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的商业区普遍有较大发展,与上海的差距逐步缩小。但上海在某些领域,仍具有其它城市无可比及独特的优势。同时上海作为全国的最大城市,中心区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本论文主要对上海市中心商业区进行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与国内其它城市情况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南京东路及其周边地区作为全国最发达的中心商业街区之一,其发展状况、面临问题以及变迁规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超前性。因此,本论文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1.3.2 中心商业区意义分析中心商业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具有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双重意义。其经济意义体现于大量商品的集中与流通,是城市中最主要的物质消费场所。商品集中带来消费者的集中,城市中心商业区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是文化流通与传播的载体,也是社会交往密集发生的场所。同时,也是集中体现城市活力的核心区。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得到物质功能的满足,更可以获得精神意义的满足。其社会文化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1.3.3 城市空间方面的意义中心商业区通常是线型与街坊式混合的商业街区,街道的线型空间是最主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街道空间是中国城市中历史最悠久的空间形式之一。中国在宋代以后,便发展出成熟的街道空间与街廓模式。从此开始,街道在历史的更迭交替中,作为城市骨架,始终保持着独特魅力。街道空间以其繁荣的面貌,展示着城市的形象与生机;以其亲切的尺度,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理体验。长久以来,街道空间对城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人们获取城市意象最直接其至最感性的途径。现代大规模城市建设给街道空间带来了巨大冲击,城市中的街道空间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孤立的现代建筑及其周围的大片空地。正如文丘里所说,“现代城市所拥有的开放空间远超过需求,不过这些空间过于开放,以致无法视为空间”。在城市大片的新建区域,街道己不再是一个整体空间,而是建筑物建成后剩余地方的机械拼凑。城市不再有清晰的空间结构而成为建筑的堆场,消极空间任意漫延扩散。中心商业区因商业经营与发展的特殊需求,在城市更新改造与大规模开发建设中,幸运的保存着界面的连续性及街道空间的完整性。可以认为,中心商业区中的街道是城市中幸存的、较完整的街道空间典范,也成为能清晰体验稳定明确街廊空间感受的唯一途径。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肌理经历彻底涤荡的时代,对中心商业区的街道空间尤应给予特别的关爱。1.3.4历史意义中心商业区在空间形式与购物行为方式方面可以说是传统“街市”的延续与扩大。街市对于中国人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古代城市中广场空间不如欧洲发达,但街道的概念很强烈。不论都城还是小镇,都有几条十分热闹的商业街市。街道与商业的成熟结合始于宋代,此后,街市以商业连续性、开放性和亲人的尺度,场所气氛的开放性和平民化成为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市民意义的公共空间。人们习惯于街市的热闹气氛以及轻松的交往,尽管时代与生活方式早已变迁,现代购物方式早已不再是传统街市的机械沿续,但人们仍对商业街区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从人们将购物称为“逛街”便可见一斑。可以认为,从宋代至今,商业街区一直是中国城市中最具社会意义的公众交往空间。街市是高度场所化空间,具有明晰的方向感,人们通过对街道空间的高度认同,实现归属感。街市的场所化实现于宋代,时至今日,人们对街市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绪以及延续至今的场所精神,在中心商业区中得以充分实现。1.3.5社会交往意义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向心性是人的天性,人类只要聚集在一起,就需要一个又有高度吸引力的中心,不仅是一个物质中心,更是心理依托中心。中心商业区是城市中最接近人们日常生活、大众化的中心,其意义以超越单纯的消费中心,成为城市象征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着城市活力,繁荣的商业及大众文化活动使其成为人们感受城市活力的核心区域。可以认为,中心商业区代表着整个城市的社会形象。此外,人们的地域感与认同感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中心商业区整体意象的体验,特别对于游客,他们对城市的感受通常取决于商业区公共空间内繁荣的活动。城市中心是多种社会内聚力在物质空间上的体现,中心商业区作为城市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城市中能最大限度促进人际交流的地点。社会学家Simmel指出在一些隔阂很深的群组间,需要有一个中性地带作为交往空间,能让大家多次相遇。中心商业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众性,是城市中的中性地带不带有阶层差别的交往空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城市社会的均质状况正在发生变化,社会阶层分化与重组日益明显。不同阶层在城市地域空间中的分布和对消费场所的使用,也明显呈现出分化倾向。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中性空间的作用将逐步加强。中心商业区具有吸引各阶层人士汇集的特点与强大力量,不排斥任何弱势阶层,成为促进社会交往的核心地带。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焦点2.1国内外传统街区理论2.1.1舒尔茨的场所与场所精神舒尔茨在他的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主张以“场所”取代“空间”的概念,即以包含人类生理感受和文化知觉特征的环境整体取代具有三维物理特性的空间性。正是融入了人的感受及人对空间的占有与使用,才使得空间这一物质框架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内含,空间也即被“场所”所取代。场所具有如下重要特色:(1)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空间的占有;(2)场所的非空间性:即场所中的人的活动与事件,以及这些活动与事件和特定环境的内在关联性,如历史因素、政治因素、风俗习惯等。与此相比,固定的抽象的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则往往被忽略;(3)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空间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与空间概念相比,场所更强调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因此,场所是对空间这一特质框架的深化和拓展,标明了这一物质框架的特征和氛围对人的感觉与使用者所具有的影响。场所的研究将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活动与物质空间紧密结合起来,旨在把握空间与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特定关联,而这也正是空间意义之所在。2.1.2 拉普卜特的空间意义 拉普卜特认为,特定的社会文化是空间意义的基础与渊源所在,空间环境之所以具有意义,具有怎样的意义以及该意义的作用如何在人的行为环境中的以体现,均是受到特定文化及由此形成的脉络环境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还体现在对人的认知方式与途径的影响上。他认为,环境的功效(影响人的行为)即是其意义之所在,正是意义暗示了环境的潜在用途,人类的行业是基于环境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说,正是由于对环境意义的认知和领悟,促使人们做出恰当的或相应的反应特定的行为,这表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来自其自身的意义。意义产生或起源于社会的相互影响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文化,文化濡染是人们记忆的基础内容,而记忆用以认识脉络、确定情境,从而成为触发恰当行为的线索;文化的共同性是人们理解意义的基础,从而使社会交流成为可能;文化的功能之一惯例化,促成环境的记忆功能,从而使许多行为常规化。文化基础使得环境表达的意义与行为之间存在最大的相称性。2.1.3 罗西的集体记忆罗西(Aldo Rossi)也从集体记忆、记忆与历史的关系角度深刻论述了城市物质环境的精神内涵(相当于拉氏的意义、舒尔茨的场所精神)以及人对环境的感知途径。它的“类推城市”、类型学的理论及设计方法就是在此基础上整合而成的。“集体记忆”是专用于分析描述人类城市生活的记忆状态的,它不是个人的,而是普遍的,任何人都具有或多或少相似的内容和样式的记忆,由于集体记忆是由同一社会文化组团的人所共有,故有相似之处。个人的城市记忆因人而异,但总体上具有“血缘”的相似性。因此,不同的人所描绘记忆中的城市具有本质的类似性,这是人们认知城市、沟通理解的基础。罗西在城市建筑中认为城市历史相似于骨架,这种骨架是对时间的衡量,同时也被时间衡量,骨架承受着事件在其上留下的痕迹。人们今日仍然经验着过去,即过去(历史)表现为某种永恒性,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意义,它是由代表过去的物质符号所提示的。罗西认为场所不仅有空间决定,还由它们所具有的古代和最近事件持续不断地在同一地点发生所决定。它同化事件和感情,每一新的活动在其中含有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潜在“记忆”。历史是通过事件的集体记忆,城市被赋予形式的过程即是城市的历史,持续的事件构成了它的记忆。“城市精神”存在于它的历史中,一旦这个精神被赋予形式,它就成为场所的标志记号,记忆则成为它结构的引导。这样,记忆代替了历史。罗西认为城市是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它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段(线索)所触发,过去所遇到经历(即历史)就与个人的记忆和秘密一起呈现出来。而这也正表明了城市空间所具有的“意义”。综上,在“空间表达意义人对剌激的感知作出相对的行为”的模式中,空间环境意义的作用过程是一种双向的建构。对空间意义的分析可总结为三个方面:1. 环境空间的意义是空间与人行的双向互动,环境影响、限制或暗示人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人的行为对环境也将产生影响;2. 人的行为有赖于对环境意义的感知、领悟与理解,这个心理过程是从环境提取意象,进而形成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建构活动,对环境进行“赋意”,从而形成对其意义的把握;3. 在空间意义传达双向互动过程中,环境线索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借以传达意义于感知领悟的直接载体。由它所代表的相关空间物质要素记录了历史,浓缩了记忆,具有了思想,但潜在的环境中,人们通过记忆的介入,与历史、传统与城市精神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领悟、理解其意义。2.2 国内外城市中心区理论研究焦点2.2.1 从美学及物质空间角度研究的理论 F·吉伯德 (Freddirk Gibberd) 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学及艺术层面。在市镇设计中通过对城市各主要组成部分如城市中心与商业空间进行分析,结合实例总结出符合生活及美学要求的组合规律。吉伯德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城市外在形象的研究中,是对物质空间组合规律的总结,未涉及城市设计深层次的内涵。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与外部空间设计中对街道、广场等城市中心及商业区的主要空间构成元素,从美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芦原义信主要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转换理论,对日本及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不同时期的街道、广场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视觉美学要求的角度总结出良好街道、广场具有的空间关系。芦原义信与吉伯德的研究核心都是从美学与艺术角度塑造城市物质空间,创造富有人情味的城市。二者总结的创造良好街道、广场空间尺度及气氛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人性化空间的创造,决不应仅停留在外在视觉形象的塑造方面。2.2.2 以现象学、符号学、心理学为基础的城市设计理论以现象学、符号学、心理学为基础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研究主旨是希望摆脱科学抽象的逻辑方法,积极探索建成环境对心理感受的影响,研究物质环境的社会文化意义,并试图寻找可以被人理解、能够传达意义的外在表现因素。其中以Kevin Lynch、Norberg -Schulz和Rapport的研究较具代表性。Kevin Lynch开创了城市意象研究的领域,在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心理认同问题方面,探讨得相当深入。其最具影响的研究体现于都市意象一书中。通过对心理地图的研究,总结出影响人们城市意象的五元素:区域、边界、节点、地标、路径,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研究城市意象的结构性工具。Kevin Lynch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五元素在城市中的成功运用,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清晰的方向性和较高的认同感及鲜明的城市意象。但是五个元素易让人误会为单纯视觉性的指认,而忽略心理方面的认知,被许多专业人员当作机械的结构工具套用到实际应用中,其作用仍然停留在物质及视觉层面,未起到深入人们的真实心理与日常生活之中的作用。Norberg-Schulz的核心观点体现于场所精神中。Schulz从现象学的角度,以存在、具体的观点来分析场所,帮助人们找回失落的日常生活世界,寻找场所精神。通过对场所结构的分析指出边界的重要性,场所的意义取决于人对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批判与分析现代主义运动导致场所轮丧的原因后,指出场所的重建应深植于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即“重返于物。场所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考,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其操作性,而体现于对城市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整体的思考,以及对人文价值与意义的积极追求之中。Amos Rapport在建成环境的意义中的研究涉及行为学、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对建成环境进行了多角度分析。通过深入研究建成环境意义表达的方法,讨论了非常言语表达方法中固定特征因素、半固定特征因素、非固定特征因素传达意义的方法及作用。建成环境的意义确实存在,但也是难以把握的。不同的使用者依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对环境具体有不同的理解。Rapport提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较强阻力与阻碍,其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设计者的意义与使用者意义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冲突,为专业人员指出了深入关心使用者意义、创造有效环境的研究途径。以现象学、符号学、心理学等为基础的城市设计理论,不是针对于具体城市空间类型的研究,他们提倡的对心理认知、场所精神与环境意义的追寻与塑造,是创造人性空间及符合真实生活需求的积极途径。2.2.3 关于振兴城市中心的研究在城市中心振兴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怀特(William H. whyte)和杨·盖尔(Jan Gehl)的研究。三者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城市中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行为活动及社会交往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深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城市活力。Jan Gehl的研究涉及从住宅到城市所有空间层次中的行为活动。在交往与空间中,通过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等公共空间,分析物质环境对三种类型室外活动的促进与妨碍作用,研究规划对于行为的重大影响作用,总结出在细部空间环境中创造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激发行为活动的途径。Jane Jacobs的研究是针对美国大城市中心区衰败展开的。Jacobs认为城市中心衰退,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严格的功能分区和大规模的开发更新,导致城市多样性丧失、失去活力与吸引力。通过对城市街道、邻里及部分改造地区的研究,在1961年出版的The Death and Life of American Cities中提出了城市功用多样性和基本功用混合的核心思想。基本功用的混合和城市功用多样性,是城市保持活力的基本条件,失败的城市地区多样性都明显匮乏。但是,城市不会自动产生多样性,多样性的产生是因为各种功用在经济上有效集中在一起。通过考察众多美国城市,Jacobs总结出有利于产生多样性的四种情况:基本功用混合、小街区、不同年代的建筑和充分密集的人口。Jacobs的研究从真实生活角度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教条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探究到社会、经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为保证城市活力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William HWhyte以挖掘城市中心区的活力为研究核心,成果主要集中于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和City-Rediscovering the Center两书中。Whyte的研究揭示出隐藏在日常真实生活之中的、城市中心的价值与活力,为理解城市中心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视角及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于街道生活、公共空间使用、新建设施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以及振兴城市中心的措施几个主要方面。通过全面深入的观察,研究影响街道及开放空间使用的关键因素,分析管理中存在的缺陷,Whyte的研究为纽约市重新修编奖励区划条件中的Open Space Zoning Provision New York City提供了坚实而充分的依据。此外,对破坏中心城结构的一些改造措施,如兴建郊区型的、以汽车为主导交通方式的大型设施等,Whyte进行了批判,强调中心城不应简单模仿郊区的物质形态,而应通过继承紧凑布局结构、强化街道作用、采用大众公交系统、零售业集中布局等优良传统,保持城市中心的活力。城市中心是社会交往的核心地区,尽管在许多大城市中逆城市化仍占主导趋势,但在城市中心,人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中心区具有高度吸引力与活力。只有通过不断增加多样性,紧凑布局结构,强化人口聚集、最终促进社会交往,城市中心才能保持持久的活力与生机。三者的研究都是力图通过亲身观察,走出学术象牙塔,从真实生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潜藏的活力。这种以真实生活为研究主体的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规划研究的学术教条,确立了对人的行为活动高度重视的地位,依真实生活中人的活动需求来创造有效的环境,从而不再仅停留在规划管理及设计人员单方面意图的执行中。Jacobs和Whyte的研究已超越单纯的物质形态范畴,深入到影响城市活力的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并涉及相关的管理方法,通过分析内在的深层因素,寻求提高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综合上述各种城市理论与研究,其共同核心对“人”的关注及人的主体地位的觉醒,其研究也超过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领域,拓展至社会经济、文化意义、管理操作等众多方面。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对振兴城市中心的研究,同时也涉及一些物质空间方面的理论基础。第三章 街区的空间构成要素尽管街道空间的形式各异,但其主要的构成要素要求却是相同的,传统街区街道空间构成要素依其表现形式和为人所感知的形态分为显形物质环境要素和隐性社会文化要素两种表达形式,以下分别加以论述。3.1 显性的物质环境要素传统街区街道空间的显形物质环境要素是指那些在街道中能为人们直观视觉感知的空间形象物或质实体形象和活动,它属于街道空间的表层结构,提供人们实用功能空间和阅读环境。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3.1.1定向的交通活动街道中的定向的交通活动构成了街道的基本功能,这种交通沿着街道的方向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定向的交通活动对于城市街道空间而言具有支持的意义,它带来了大量参与活动的人,保障了物质的正常运行。但在增加街道空间活力的同时,定向交通也给城市带来某些消极的影响,过量的交通活动制约着居民正常活动的展开,恶化了城市环境。当前的城市街道更新改造许多基于这个原因。城市不同地区的街道对交通的要求并不完全一样。在传统街区中,人的活动频繁,环境设计应首先考虑人的行为活动,考虑历史形成的空间氛围和风格,交通组织则从属于它们,街道空间和界面设计同样也应以克服城市交通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主要目标。北京平安大街的拓宽更新,将有着多处历史文化建筑的街道变为交通性的城市干道,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北京城市东西交通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对历史建筑和街道气氛的保护。原先制定的是七八十米宽的红线,在实施时,改为先拓宽一半,即三四十米。对北海、什刹海等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街区的风貌还不至于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交通上又即起到缓解作用,风貌上又得到保护,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在街道空间中,交通的组织是为了发挥交通工具积极作用,使它支持人的行为,促成活动的展开,所以在保持各种交通相对独立的同时,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有效的转换,这样才能使活动参与者以各种交通方式进入空间之后都能有效地参与公共活动。3.1.2不定向的人群人是街道中最活跃的运动物,他将生命活动带给了静止的街道景色。因而“人群是壮观的艺术”,我们有必要对认知的主体人进行考虑。人类有交往的天性,在某些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亲密的距离,个体领域的接近,可以增进友谊,改善交往的气氛。另外,人们还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创造和表现欲望。因此,我们在街道更新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使用街道的人,恢复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为他们的街道活动提供各种方便和保证。舒尔兹在其存在、空间与建筑一书中写道:“街道将地区或城镇总体具有的性格作为浓缩的形体而显示的一个小宇宙。街道可以说表现了生活的一个侧面历史一直涉及该形体的细部”。从这句可以看出,街道不同于道路在于它强调其生活性。表明传统街区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更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充分组织生活空间的机能是传统街区街道的社会功能之一。几百来年,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观念中,街道是自己的空间,街道成了家的延伸。“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里无不对此有生动的描绘:京城看灯、街头叫买、茶棚献艺,构成了一幅街道生活的画卷。传统街区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生活空间,满足了居民休息、交往、活动、交通等多功能,而恰恰正是这些众多的功能,使得传统街区街道空间更具魅力。传统街区街道不仅具有组织居民生活机能,而且也是一定居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传统街区就会发现,街道通过其组织生活功能,把相邻的街坊紧密地连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街道作为一个具有连接和凝聚力的开敞空间系统而存在,成为一片居住地的中心,把其两侧的居民组成一个和谐的和高频交往的整体。除此之外,街道还是构成环境整体的骨架。然而,街道的这种中心作用和凝聚力往往被规划师忽视,改建中往往不注意保存和加强这种中心作用和凝聚力,造成新建地区居民生活被无情地肢解,处于一种无组织、无内聚力的松散状态。传统街区街道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相对固定的人在环境中进行着信息的交流。每一个人生活在街道空间中的人,都在同周围的人进行着信息交流,从而组成了一个文化氛圈。人们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存在并发展,互相扮演着演员和观众的角色,这种信息的获取与给予,使得居民感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日积月累,人们互相得以信任和依赖,亲切和睦,创造了一种亲切怡人的生活气氛,相互间形成了稳定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显然,传统街区街道空间,其物质形体的背后隐藏着潜在的居民精神寄托,街道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街道更新要重视街道潜在的生活内涵。总之,尊重人,尊重人的行为,尊重人的活动是街道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街道更新改造就是要消除原来不利于人们活动的因素;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社会价值。3.1.3 街道的形体环境传统街区街道在其形成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任何一个漫步街头的人都会发现街道空间千变万化,几乎很难找到两条完全一样的街道。但是,它们的构成方式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由沿街建筑物通过一定方式构成的一个围合空间。省去一些细节,可以这样理解街道:由两侧的建筑物限定空间的大小和比例,形成街道空间轮廓线,建筑物与地面的交接确定了空间的平面形状和大小,建筑物的外表面则成为空间中最具表现力的界面,加上其它设施,小品一起构成了街道空间的物质环境。因此,城市街道形体环境的基本内容有二:一为街道空间;另一为街道界面。这两者也正是城市街道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街道空间和街道界面设计是个紧密关联的统一体,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抓住了一方进行思考,也就把握了另一方,或者说街道空间设计与街道界面设计是街道设计的两个不同角度。相对而言,空间较为“虚空”,具有间接感知性;界面较为“实在”,具有直接感知性。对“虚空”的体验来自对“实在”的感知,街道界面的特质决定了街道空间的效应。应该指出,街道空间是街道形体环境的主角。街道界面概念的本身有其依赖性,它以空间为存在前提,是构成街道空间的手段。因此,街道界面必须从总体上服从街道整体空间的要求。实践证明,出色的街道空间并不在于其中某一界面如何出类拔萃,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存在着街道空间是某一重要建筑的舞台的例子,但这当中可能有个时间先后的问题。绝大多数情况下,界面的谦逊表现是形成整体的先决条件,是整体空间具有特征的必要基础。综上所述,街道空间和街道界面是城市街道形体环境设计的两个重要内容。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其中街道空间更为重要。传统街区街道的空间特性表现出模糊不定性。街道空间的这种模糊性,是其空间生动的多层次、多量度的交织与合成。以江南水乡城镇街道为例,其街道与两旁建筑之间的空间限定极为模糊,内外相互渗透,街道上人流可以收缩到店铺或作坊内部,而居民的室内活动又经常延伸至街道。正如黑川纪章所说:“街道没有明确限定的空间领域,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有时私有,有时公用。它是无物质的空间,是具有多种交织着复杂含义的空间,既是私生活的延伸区域,又是公共活动的场所”。街道的复杂与街道两旁建筑形式有关,一直处于随时间不断变化之中。街道两侧建筑形式或是可以拆卸门板的店铺,或是住宅外向的厅堂,或是覆盖街道的骑楼,以及建筑进退所形成的边角空间。在白天,店铺卸下排门板,街道空间一方面吸引人流停驻、交往或入内活动,一方面又促使居民室内活动向外扩展,街道就产业增殖。在夜间,街道发生收缩,变成为纯粹的步行交通空间。街道的作为一个整体:随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传统街区街道更新,不仅要分析街道的空间构成,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街道的复杂含义,视其

    注意事项

    本文(有关商业区的规划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