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万历查询生辰八字:黄历查询 万历查询生辰八字.doc

    • 资源ID:3026394       资源大小:66.50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万历查询生辰八字:黄历查询 万历查询生辰八字.doc

    万年历查询生辰八字:黄历查询 万年历查询生辰八字话题:万年历查询生辰八字 经验总结 民谚第一章 黄历查询一、什么是万年历万年历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为了纪念历法编撰者万年功绩,古人便将这部历法命名为“万年历”。现在人们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与原始历法并无直接联系。二、万年历来源的传说要想追寻万年历的由来,那故事得从远古时代的商朝说起。传说那时有名樵夫唤做万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这让万年感觉很是苦恼。 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滴滴答答”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开始动手,他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壶,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 气阴晴,都可以准确地掌握时间了。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地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有一天,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壶去觐见天子祖乙,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祖乙觉得万年说得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地研究时令。1过了一段日子,祖乙派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听后,非常忐忑不安。他担心万年制出准确的历法,得到天子重用,会直接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阿衡就以重金收买了一名刺客,准备行刺万年。无奈万年全心研究时令,几乎从不离开所住的日月阁。刺客只好趁夜深人静之时,挽起了弓箭射杀万年。只听得“嗖”的一声,一箭射中了万年的胳膊,万年应声倒下。童子们高喊捉拿刺客,守卫的兵士及时抓住了刺客,将他扭送天子。祖乙问明了是阿衡的诡计,就下令将阿衡收押,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当时祖乙见万年为了制历,日夜劳瘁又受了箭伤,心中不忍,就请他人宫调养身体,万年答道:“多谢天子厚爱,只是目前的太阳历还是草历,不够准确,要把岁末尾时也闰进去。否则,久而久之,又会造成节令失常。为了不负众望,我必须留下来,继续把太阳历定准。”此后,经过了数十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祖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这就是“万年历”名称的由来。三、万年历的查阅方法使用万年历查阴阳历,很是简单,我们只要知道阳历,然后查它对应的格子,其阴历日期、天干地支、值日星宿就可以直接查找出来了。四、万年历查生辰八字在中国民间,有种叫做生辰八字的说法。生辰八字,就是根据万年历来查一个人出生时间所对应的天干地支。查一个人出生日的天干地支方法与查一个日期的天干地支一样,其主要分四步进行。2(1)查年柱年柱,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干支来表示。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农历立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划分的,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如某人阴历1999年12月29日22点17分出生,由于阴历庚辰 (2000)年交立春是阴历己卯(1999)年12月29日20点32分,此人出生的时间已经过了立春,因此此人的年柱为2000年之庚辰,而非1999年之己卯。(2)查月柱月柱,即用干支表示人出生之月所处的节令。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如某人阴历己卯(1999)年12月29日22点17分出生,由于阴历庚辰(2000)年交立春是阴历己卯(1999)年12月29日20点32分,此人出生的时间已经过了立春,因此此人的月柱应为下年的正月,而非上年的十二月,即其月柱应为2000年之正月戊寅月,而非1999年之十二月丁丑月。一月寅月:从立春到惊蛰二月卯月:从惊蛰到清明三月辰月:从清明到立夏四月巳月:从立夏到芒种五月午月:从芒种到小暑六月未月:从小暑到立秋七月申月:从立秋到白露八月酉月:从白露到寒露九月戌月:从寒露到立冬十月亥月:从立冬到大雪十一月子月:从大雪到小寒3十二月丑月:从小寒到立春节令含义:正月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回暖,万物将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立春一般在公历的2月4日或5日。二月惊蛰: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惊蛰一般在公历的3月6日或7日。三月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或6日。四月立夏: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立夏一般在公历的5月6日或7日。五月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芒种一般在公历的6月6日或7日。六月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小暑一般在公历的7月7日或8日。七月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立秋一般在公历的8月8日或 9日。八月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一般在公历的9月8日或9日。九月寒露: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寒露一般在公历的10月 8日或9日。十月立冬: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寒冷的冬天开始。立冬一般在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十一月大雪: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大雪一般在公历的12月7 4日或8日。十二月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小寒一般在公历的1月5日或 6日。年上起月表:月/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七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九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冬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腊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3)查日柱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今,我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最长的纪日法。日柱,即用农历的干支代表人出生的那一天。干支纪日每六十天一循环,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日干支需查找万年历。另外,日与日的分界线是以子时来划分的,即晚上十一点前是上一日的亥时,过了十一点就是次日的子时。而不要认为午夜十二点是一天的分界点。5(4)查时柱时柱,用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 丑时:凌晨1点凌晨3点 寅时:凌晨3点凌晨5点 卯时:凌晨5点凌晨7点 辰时:凌晨7点上午9点 巳时:上午9点上午11点 午时:上午11点下午13点 未时:下午13点下午15点 申时:下午15点下午17点 酉时:下午17点晚上19点 戌时:晚上19点晚上21点 亥时:晚上21点晚上23点 日上起时表:时/日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子时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丑时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寅时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卯时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辰时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巳时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午时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未时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申时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酉时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戌时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亥时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五、排日期拿一位朋友举例:朋友生于阴历1980年7月初五14时,此年为庚申 6年(万年历书中查到);六月二十七日为立秋日,因为该朋友生日已经过了立秋,属于算命学中的申月,按照月柱歌诀可知:他的年天干为庚,正月以戊为首,所以他申月的月柱为甲申;相应的他的日柱为庚申(万年历书中查到)。六、排时辰他为14时出生,为未时,他的时柱根据时柱歌诀得知:其日干为庚,以丙配子时,所以他未时的时柱应为癸未。这样就排出了他的生辰八字:“庚申 甲申 庚申 癸未”。注:以上方法,读者也可以从电脑网络上直接查阅,更为方便。同理,其他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时的干支也是通过以上方法查找出来的。七、通过万年历查本人所缺的五行在古代,根据以上方法算出某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八字后,因为八字中每个字都有自身的五行所属,所以将八个字的五行列出来,就知道八字中缺少五行中的哪个,就可以通过在姓名里面加上所缺五行来补救。注: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已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仍以一个朋友的出生时间举例,他的生辰八字为:“庚申 甲申 庚申 癸未”。这个生辰八字,庚为金,申为金,甲为木,申为金,庚为金,申为土,癸为水,未为土,所以这个八字有金、有木、有水、有土、缺火。按古代姓名学的理论,需要在名字里面加上火字偏旁之字,以补其缺。7第二章 中华历法一、历法历法是指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对于我们生命中实实在在每一天的“日期”,现实生活中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我们周围中最直观的表达。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就是这一形式中最完美的表达。任何一种具体的历法,首先必须明确规定起始点,即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以及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此外,还要规定每年所含的日数,如何划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因为日、月、年之间并没有最大的公约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不仅需要长期连续的天文观测作为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相当的智慧。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年、历月、历日。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因此,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人们想尽办法来安排日月年的关系。在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阳历(太阳历)、阴历(太阴历)和节气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世界上通行 8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二、阴阳历阴历又叫太阴历,也就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中国的农历就是一种最典型的阴历,它也叫旧历。中国古代,最早由黄帝下令容成造历,流传至今。因此,阴历也叫黄历或皇历、皇书、夏历、中历、容成历。我国古代也称之为通书或时宪书。我国秦汉有太史令、唐有太史局、宋元有司天监、明清有钦天监等官职专门观察天象、推算历法。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3年设一个闰月,每19年设7年闰月。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另19年是平年。纯粹的阴历,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月相的变化,但无法根据其月份和日期判断季节,因为它的历年与回归年实际没有关系。从世界范围看,最早人们都是采用阴历的,这是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比回归年的周期易于确定。后来,知道了回归年,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改用阳历或阴阳历。现在,只有伊斯兰教国家在宗教事务上还便用纯阴历。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个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奉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 9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古埃及的“埃及历”是阳历先驱。由于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人们需要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于是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埃及历”。罗马的恺撒大帝创立的“儒略历”是阳历的一大革新。公元1582年3月1日,教皇格烈十三颁布了改历命令,创立“格烈历”。空于“格烈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烈历”的。三、节气历节气历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准。所谓二十四节气,就是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的总称。我国古人把一年365天分为二十四等份,以之来表示气候的变化与季节的轮替。二十四节气是从历法中一点一滴推算出来的,为我国先贤所独创,世界上其他历法均无。每一个月都有两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奇数的为“节”,偶数的为“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史书记载:神农氏“正节气、审寒温”,二十四节气应由神农氏首创。到汉武帝时代,淮南子一书已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其名称和顺序跟目前完全相同。它的用途很广:农民根据节气种植作物;渔民从中可以得知各地海面可能出现的鱼类;一般人可根据节气推算四季气候的变化,用周易预测研究应用时也以节气为准。二十四节气穿插在阴历、阳历之中,在阴历部分其日期不定、在阳历部分则有固定的日期可寻,其间的差别只有一两天。一年12个月,按节气历来论:正月立春雨水节,二月惊蛰及春分;10三月清明并谷雨,四月立夏小满分;五月芒种并夏至,六月小暑大暑当;七月立秋还处暑,八月白露秋分忙;九月寒露并霜降,十月立冬小雪涨;子月大雪并冬至,腊月小寒大寒昌。四、二十四节气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可能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40年左右)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一致。节气、中气、平气、定气。节气的安排决定于太阳的运行。西周和春秋时期以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时刻。后来,将一回归年(见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相间安排各个节气和中气。这种方法叫平气。按照平气办法,每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例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春分为二月中气,等等。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大于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情况。西汉太初历(见落下闳)规定节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沿用了一千多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的)。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在他的皇极历中根据这种不均匀现象对二十四节气提出改革,将周天等分成24份,太阳移行到每一个分点时就是某一节气的时刻。这样安排的节气间隔是不均匀的, 11此法称为定气。定气主要在历法计算中使用。在日用历谱上一直使用平气,直到清代才开始使用定气。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节气在现行公历里的大体日期和当时太阳黄经度数如表:12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一两天。影响和应用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几千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的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五、回归年四季构成的一年,就是回归年,它的天文意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根据长期的天文观测得出: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月正值北半球的寒冬,可此时,地球却是正过近日点,而7月北半球盛夏时节地球正过远日点。难道靠近太阳反而冷,远离太阳反而热吗?其实,日地距离的变化只是使整个地球从太阳接受的总热量产生一些微小的差异,这一点差异并不足以造成地球上一年的季节变化。真正的原因是地球在轨道上歪着身子走路,从而太阳赤纬随时在变化,也就是说太阳 13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每年3月21日左右,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太阳在春分点,太阳赤纬等于0度,此后,太阳赤纬开始加大,太阳光直射点逐渐向赤道以北移动,北半球所得的热量逐渐增多。6月22日左右,太阳运行至夏至点,太阳赤纬等于黄赤交角,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天北半球各地,中午太阳位置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接受的太阳光和热最多,日出和日没点偏北的程度最大。夏至后太阳光直射点南移。 9月23日左右太阳运行至秋分点,阳光再次直射赤道。12月22日左右,太阳运行至冬至点,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对北半球来说此时的情况与6月22日恰好相反。冬至后阳光直射点开始北移,到3月21日,又直射赤道。这样,对于地面上的某一地带,在一年中的不同日期里,日出和日没点的方位不断变化,白天太阳在天球上所走的距离长短不一,即白昼长短不一,于是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就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也不断地变化,阳光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也随之变化。太阳光照射时间、照射角度的变化使某一地带所接受的太阳光和热就有多与少的差别,从而形成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变化。六、朔望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几乎和太阳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为照不到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是看不见的。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 180度的时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其光又会完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处于一条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也就是“望”。这时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差 180度。从朔到 14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一朔望月,约为2953059日。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因为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都是不均匀的,二者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关系,因此,每两次朔之间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最长与最短之间约差13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包含朔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朔日,把包含望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望日,以朔日作为一个朔望月的开始。在历日的安排中,通常为大小月相间,经过1517个月,接连有两个大月。月亮的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这段时间,又叫做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东汉以前的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当作不变的常数,以朔望月的周期来算朔,算出的朔后来称做“朔”,东汉前后发现了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此后人们就设法对平朔进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称为“朔”。首次载有这种修正算法的历法,是刘洪创制的乾象历。隋代刘焯的皇极历,把日行也有迟疾(就是地球绕日运动不均匀性的反映)的因素考虑到“定朔”的计算中去。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七、上元积年中国古代历法中一般都设有历元,作为推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多取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是朔,又是冬至节气。从历元再往上推,求一个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象时刻,即日月的经纬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个方位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叫做积年,称上元积年。上元实际就是若干天文周期的共同起点,有了上元和上元积年,历法家计算日、月、五星运 15动和位置时就比较方便。中国推算上元积年的工作,是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的。刘歆的三统历以19年为1章,81章为 1统,3统为1元。经过1统即1539年。在刘歆之后,随着交点月、近点月等周期的发现,历法家又把这些因素也加入到理想的上元中去。日、月、五星各有各的运动周期,并且有各自理想的起点,例如,太阳运动的冬至点,月亮运动的朔、近地点、黄白交点等。从某一时刻测得的日、月、五星的位置离各自的起点都有一个差数。以各种周期和各相应的差数采推算上元积年,实际上是一个整数论上的一次同余式问题。随着观测越来越精密,一次同余式的解也越来越困难,数学运算工作相当繁重,所得上元积年的数字也非常庞大。后在曹士莫、杨忠辅等作尝试性的改革以后,元代郭守敬在创制授时历中废除了上元积年。八、岁星纪年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星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除了十二星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划分,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由于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当时人们所熟知,因此,人们又设想有个天体,它的运行速度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运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这个假想的天体称为太岁。五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当时又对太岁所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年,给以相应的专名,依次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 16执徐、大荒落、敦 、协洽、沼滩、作噩、阉茂、渊献。如汉书·律历志有:汉高祖元年“在大棣(鹑首),名曰敦 ,太岁在午”的记载,有了地支关系,再配上天干,就与干支顺序相连。在岁星纪年中,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年也给以专名,依次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默、昭阳。岁星实际约1186年运行一周。过八十多年,岁星实际位置将超过理想计算位置一次。岁星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与实际天象不符。于是,到东汉时,制定四分历时,废止了岁星纪年法,沿用干支纪年法。九、斗建、三正斗建的意义是史记·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在中国古代,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鹃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等。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三正指三种不同岁首的历法。“正”是指正月。三正是夏正、殷正、周正。左传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大火星黄昏中天时,夏历为三月,商历为四月,周历为五月。这表示三种历法的 17正月是在不同的时节。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是以夏历为标准的。这两种说法实质是一致的。左传、史记都认为夏朝用夏正,商朝用殷正,周朝用周正。古人也大都沿用此说。史记·历书更认为:“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意思说,三种历法是轮流交替行用的。这种说法是汉代的一种历史循环论“三统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到近代,中国的王韬、朱文鑫,日本的新城新藏等人根据对春秋历法的研究,认为三正交替之说,只是春秋战国时宣传改变历法的托词,未必真有其事。科学史专家钱宝琮更认为,所谓夏、殷、周三种历法,实际是春秋时代夏、殷、周三个民族地区的历法,而不是三个王朝的历法。十、天干地支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为一,乙为二、丙为三,丁为四,戊为五,己为六,庚为七,辛为八,壬为九,癸为十;地支有十二个,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女。干支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殷商时代就使用六十干支纪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中国的历史虽然很长,只要顺着干支往上推,历史日期就清清楚楚。在古代历法中也使用干支法,只要求出气、朔的干支,其余的就一目了然。干支法不但用于纪日,还用于纪年,也用十二地支来纪时、纪月。中国民间流行的六十甲子:干支纪年 纳音五行,甲子乙丑 海中金,丙寅丁卯 炉中火,戊辰己巳 大林木,18庚午辛未 路旁土, 壬申癸酉 剑锋金, 甲戌乙亥 山头火, 丙子丁丑 涧下水, 戊寅己卯 城头土, 庚辰辛巳 白腊金, 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 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 丙申丁酉 戊戌己亥 庚子辛丑 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 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 庚戌辛亥 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 丙辰丁巳戊午己未 杨柳木, 泉中水, 屋上土, 霹雳火, 松柏木, 长流水, 沙中金, 山下火, 平地木, 壁上土, 金箔金, 佛灯火, 天河水, 大驿土, 钗钏金, 桑柘木, 大溪水, 沙中土, 天上火,19庚申辛酉 石榴木,壬戌癸亥 大海水。十一 生肖与干支十二生肖起源的具体时间,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了。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沿用至今。生肖为何取数十二呢?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天乾地坤,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 20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配成的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年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确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被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子鼠丑牛?戌狗亥猪。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巳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者,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酉者, 21月出之时,月酉坎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于亥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酣睡。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还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这类故事,或是开心解闷的笑谈,或是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五六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十二、日法、岁实和朔策回归年(见年)和朔望月(见月)的长度都不是整数日,中国古代用分数来表示这两个数据。在唐代李淳风以前,不同的历法对朔望月和回归年用不同的分母。三统历将朔望月的分母81称为日法(历中朔望月的长度为29+43/81日),而将回归年的分子称为统法。东汉四分历则相反,四分历的回归年长度为365+1/4日,称4为日法;朔望月的长度为29+499/940日,称940为蔀月。但是,用日法作为朔望月的分母则较为普遍。李淳风 22以后,这些有关周期的基本天文数据都用同一个分母来表示。日法的意思就成了把一日分成若干份的总分数。不过有些历法仍对日法用不同的名称,例如,在李淳风麟德历中就称为“总法”。清朝的历法称以日为单位的回归年(见年)长度为岁实,朔望月(见朔望)长度为朔策。近代人在历法史研究中也大都沿用这些名称。但是,这两个名称的含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唐崇玄历中开始用岁实、朔实等名称和数值,但这些数值还必须除以分母“通法”,才得到以日为单位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长度。宋朝历法中开始有朔策的名称,意义也和朔望月一致。金朝的大明历中的“岁实”的意义和崇玄历相同,而另一名称“岁策”,则是指回归年长度。直到清朝才将朔望月长度定名为朔策,将回归年长度定名为岁实。十三、闰周我国设置闰月始自周期。在阴历即中国通用的农历中,12个朔望月比一回归年约少11天,需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在春秋战国时,人们发现19个回归年(见年)与235个朔望月(见月)非常接近。“四分历”就是按二者完全相等来制定的,19年中安排7个闰月,它的闰周就是19年7闰。但是,闰周的名称古人很少使用,古人称19为章岁,7为章闰。后人把章岁和章闰合称为闰周。随着科学的发展, 19年7闰显得粗略,人们就寻求更精密的闰周。北凉赵首次创用600年221闰的闰周。祖冲之改用 391年144闰,比赵更精密。此后19年7闰法就废止了。中国可能在战国时已经发明二十四节气,其中有十二个中气。西汉制定太初历时,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此后都采用这种置闰方法。这时,新的闰周是更精密地测定回归年和朔望月之后的自然结果。它对于安排闰月来说意义就不大了。从唐代李淳风的麟德历起,就不再定闰周。十四、时辰23干支纪时法是将干支相配,六十个时辰为一个周期。知道了日的干支后,若要推算时辰的干支,可利用下列口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干支纪时,是从日干上查时辰。“甲己还加甲”,是说甲己为日干时,该日的“子时”为甲子时。知道了子时的天干是甲,那么丑时自然可以推得为乙丑时了,以后顺推直到亥时。如一九九一年农历二月初五子时,其四柱为辛未(年)辛卯(月)己丑(日)甲子(时)这个甲子时根据口诀第一句很快就可推出的。日上起时表: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甲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乙庚丙子子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丙辛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展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丁壬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戊癸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乙庚丙作初”,就是乙庚为日干,其日“子时”为丙子时。丑时寅时的天干则顺丙后推。“丙辛从戊起”,就是丙辛为日干,其日“子时”为戊子时。丑时寅时的天干则顺戊后推。“丁壬庚子居”,就是丁壬为日干,其日“子时”为庚子时。丑时顺推为辛丑?“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就是说戊癸为日干。其日“子时”为壬子时。丑时顺推为癸丑?十五、十二星次24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星次。十二星次的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鲰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春秋战国时代的左传、国语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木星的恒星周期定为十二年,所以一般认为,十二星次的创立是起源于对木星的观测。它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时期或更早。但国语中记伶州鸠(周景王时的占星家)的话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近年关于哈雷彗星轨道的研究,认为武王伐纣应为公元前1057年。当时岁星确实正在鹑火之次,所以伶州鸠的这个说法,应是周初时的实际观测。如果这个结论可靠的话,那么,十二星次的创立时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中国科学史家钱宝琮认为,十二星次的划分原是基于二十八宿的四宫(即四象),每宫各分三次。由于四宫所跨的赤经广度并不均匀,所以十二星次的赤经广度也参差不齐。不过后来就发展成按赤道度数等分的制度。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十二星次起迄度数,它们是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以后一直沿用这种划分原则。不过因岁差的影响,起迄度数是逐渐变化的。明末以后用十二星次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如译摩羯宫为星纪宫等。但各宫的起点改为与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按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点,等等。十六、三垣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

    注意事项

    本文(万历查询生辰八字:黄历查询 万历查询生辰八字.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