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doc

    • 资源ID:2321456       资源大小:57.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doc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目 录慢性病3一、慢性病的基本情况3二、慢性病在我国的流行概况及社会危害3(一)82%的居民死于各类慢性病3(二)患病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3(三)危险因素水平不断上升4(四)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4三、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概况4(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4(二)慢性病防治策略5(三)慢性病防控采取的措施6(四)存在的问题8四、下阶段慢性病防治工作重点8(一)完善工作体系,健全防治网络8(二)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经费投入8(三)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防治水平9(四)开展健康促进,培育健康行为9(五)创建示范基地,发挥带动作用9(六)加强监测评估,完善绩效考核9营养10一、概况10二、重点开展工作10(一)营养政策推动10(二)制订营养工作规范10(三)成立卫生部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11(四)开展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11(五)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1(六)在部分地区开展食物强化试点工作11三、下一步工作重点12(一)继续推进居民营养改善条例进程12(二)加强营养监测工作12(三)继续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2(四)加强营养工作人员能力建设12(五)积极推动微量营养素食物强化工作12老年卫生13一、背景情况13(一)老年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13(二)老年医疗保障不断加强13(三)老年卫生服务内容逐步拓展13(四)加强营养工作人员能力建设13二、我国老年卫生工作进展14三、下一步工作重点1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是一大类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高,带病时间长,服务需要量大,医疗费用高,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卫生资源。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生活方式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慢性病的危害已经凸显并日益加剧,严重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幸福安康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生与个人行为有关,但更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影响因素,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我国多年来在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政府在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方面负有责任,正致力于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模式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进而有效遏制慢性病日益增长的趋势,维护人民健康,实现社会和谐。一、慢性病的基本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将疾病分为三大类:传染病、慢性病、损伤和中毒,目前通常所指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这四大类疾病不仅对人类健康危害大而且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肥胖、体力活动不足等。慢性病一般具有下述特点:病因、病情复杂,具有个体化的特点;病程迁延持久,是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并发症发病率高、病残率高、病死率高;诊断治疗的费用较高,晚期治疗的成本效益较差,对卫生服务利用的需求高。二、慢性病在我国的流行概况及社会危害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2008年中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2.6亿,1993年至2005年间,中国居民慢性病所占疾病负担的比例由54上升到63,达到14762亿元。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三种慢性病在我国的疾病经济负担将达5580亿美元,合3.8万亿元。(一)82%的居民死于各类慢性病。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其他慢性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构成从1973-1975年的53%上升到2005年的82.5%。脑血管病、癌症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二)患病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我国有1.6亿高血压和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150万,冠心病75万。高血压发病人数持续上升,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血压每年以100万的速度递增,80-90年代每年增长300万,1991-2002年每年增加700万。我国癌症每年新发260万,高发癌谱呈明显变化趋势,处于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以消化道肿瘤为主)向发达国家高发癌谱(肺癌、乳腺癌、直结肠癌)过渡阶段,可能形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局面,从而增加防治难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农村慢性病如高血压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城市,各类慢性病的高发已经成为农村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三)危险因素水平不断上升。与慢性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水平在我国呈高度流行态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上半年进行的中国吸烟人群调查显示,52.9%的成年男性、2.4%的成年女性吸食烟草,总吸烟人群达3.01亿,72.4%的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与2002年调查相比,吸烟率、戒烟比例和二手烟暴露情况没有明显改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和12.3%,大城市儿童肥胖率已达8.1%。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人均食盐摄入量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的2倍以上,脂肪类食物供给能量的比例不断增加,粮谷类食物供给能量的比例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还不到30%,危险因素在人群中广泛流行,是近年来慢性病患病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四)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服用药物,并有可能伴有严重并发症或残疾的发生。在我国现存的600多万脑卒中患者中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致残。慢性病正在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肿瘤易患年龄为40-65岁,高血压易患年龄为35-70岁,冠心病易患年龄为40-60岁,不仅影响家庭幸福,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劳动力的发展。慢性病治疗耗费大量的卫生资源,我国6城市调查显示,1980-1994年15年间,冠心病平均每例住院费用增长约15倍,脑血管病约25倍,糖尿病约9倍,胃癌约15倍,慢性支气管炎约12倍,巨大的负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沉重压力。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医疗费用中:脑卒中增加19倍;糖尿病增加24倍;癌症增加15倍;心脏病增加11倍。2005年我国由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为15345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慢性病正严重地吞噬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概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全社会对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认识逐步提高,慢性病预防控制网络框架初步建立,预防控制能力稳步提升,局部地区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我国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还难以应对慢性病快速发生发展的严峻形势。防控体系尚不健全,工作机制还不完善,防控投入明显不足,防控措施推行滞后,预防控制工作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策略,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目标,以营造健康的支持环境为中心,以全人群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形成为出发点,以高危人群发现和健康管理为着力点,以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实施重大专项为载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增进居民健康和家庭幸福。建立健全与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优化政策支撑环境,推动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为指导、社会广泛参与的预防控制格局,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到2015年慢性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居民健康生活行为更加普遍,重点慢性病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20年重点慢性病的发病形势趋于平稳,致残率和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二)慢性病防治策略。“123”目标:一升:提升居民健康行为,二早:早发现、早治疗,三降:降低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333”策略:针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三个人群,针对危险因素控制、早诊早治、规范管理三个环节,采取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疾病管理三种措施。“444”重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四种主要慢性病,针对血压、血糖、血脂、肥胖四种生物危险因素,针对烟、膳食、运动、酒四种行为危险因素进行重点预防和干预。1.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制定完善与控制慢性病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资源调控、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职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发展多部门合作,建立多层次、多部门、统一协调、分工合作的慢性病预防控制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共同参与制定和改善公共政策,营造慢性病防控的社会支持环境。2.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策略慢性病防控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慢性病防控的全面防线。全人群策略是以减少发病为目的,以全体人群为目标,提升全民健康行为;高危人群策略是针对具有一些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在疾病的亚临床期,为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由于危险因素明确和更加个体化,措施可以更具针对性,效果往往也很容易显现。病人策略则是侧重规范治疗和康复指导。这三种干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和支持,从而达到控制慢性病的目的。3.以社区为平台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证明,社区综合干预是改变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危险因素,组织有效的健康教育和传播网络,为常见的慢性病提供预防控制与临床治疗服务的最有效方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调动综合医院的转诊支持和技术支持,是向慢性病人提供连续、可及服务的最有效措施。4.多种措施和手段的综合防控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很多慢性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而慢性病病人又通常是多种相关疾病并存。因此在慢性病防控中特别强调综合防控的观念,如:控制共同的危险因素、强调慢性病防控与其他疾病控制相结合和关注慢性病与环境、社会、营养等因素的关系等。5.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开展个体化的慢性病防控临床预防服务是指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或无症状“患者”的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临床医务人员如果能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发挥作用,其效果将是不可估量的。医生比其他的卫生工作者能够直接接触更多的个体,病人对医生的建议也有较高的依从性, 医生在临床预防服务中通过对求医者的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和化学预防随访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和行为改变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保健的建议。6.促进和支持患者自我管理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指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由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慢性病人保健服务时间中80主要由病人及其家人来管理,所以慢性病保健模式应重视病人及其家人在管理疾病方面的作用,加强医患双方的合作及定期随访,加强与社区、家庭合作。实践证明慢性病防控“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要充分发挥病人及其家属与慢性病作斗争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能得到医务人员和社区的积极支持,实现干预关口前移,目标人群明确,措施更具操作性。(三)慢性病防控采取的措施。1.新医改的政策导向。2009年,国家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对包括慢性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在国务院确定的新医改近期重点工作中,启动了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即包括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同时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促进公共卫生策略的落实与实施。2009年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明确了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责任,确定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目前已确定的涉及慢性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有: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新医改政策为慢性病综合干预控制提供了新机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慢性病防控策略得以实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为慢性病防控提供了重要载体,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将满足慢性病患者不同需求。3、以点带面,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自1997年起卫生部以滚动的方式先后在全国建立了31个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控示范点以来,各示范点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针对居民主要的健康问题,运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高危人群及病人的系统管理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控,有力促进了当地的慢性病防控工作。随着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正式启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政府主导开展示范创建,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筹资机制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管理体系,实现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多措施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发生,降低慢性病危害。截至到2010年底,除西藏地区,全国其他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完成了第一批示范区创建选点工作。在癌症综合防控方面,卫生部陆续确定了13个癌症早诊早治示范基地(食管癌3个、宫颈癌3个、鼻咽癌2个、肝癌2个、大肠癌2个、胃癌1个),从2005年开始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形式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癌症早诊早治工作,覆盖地区涉及全国所有省(区、市)的部分癌症高发区,截止2010年底,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已经覆盖115个县(区),累计筛查26.8万人,对提高当地癌症早诊早治水平和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积极探索费用分担机制和绩效评估,对癌症综合防控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规范慢性病防控工作。(1)组织制定了相关预防控制指南及规划。2003年制定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编写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004年编写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了修订。2007年和2010年两次对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进行修订,并出版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加强慢性病防治网络建设,明确各级防控机构职责和工作内容。加强慢性病防控机构建设,目的是改变目前防治分离的现状,建立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最大限度挖掘潜能,有分工、有合作的慢性病防治系统。2002年,借助国家疾控体系的建设,中国疾控中心下设了慢病中心,2010年,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报经中编办批复,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为支撑的防治结合的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构架基本成立。全国各省均设立了专门的慢性病防控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专业防治机构)并配备了专业人员,慢性病防治网络初步显现。截止2010年,全国各省、地/市和县/区级疾控机构设立专门的慢性病科所的比例分别为100、62.8和43.7,全国共有7483名慢性病防控人员,占疾控机构总人数的4。目前,已经在全国初步建立起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为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预防控制体系。(3)制定慢性病防控工作相关规范。在加强机构网络建设的同时,我部也注重对各机构职责和工作内容的要求。2007年,我局下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首次明确和界定了基层疾控机构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内容和要求。2008年,我部下发了全国营养工作规范,2011年,我部正式下发了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省、市、县级疾控机构的基本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5、利用各项活动开展社会动员。(1)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07年起,为落实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精神,我局、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该行动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行动口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其第一阶段的行动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内涵。通过大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为基础,创新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达到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目前全国各省均已组织开展该活动。(2)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我局与部新闻办和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从2005年起联合推出“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确定每年选定一个威胁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主题,传播疾病防治知识。从2005起,通过媒体陆续对高血压、癌症、血脂异常、糖尿病、保持健康体重和吃动平衡等疾病知识要点进行宣传,报道量分别比往年增加了5-6倍。(3)慢性病防治知识进社区系列宣传活动。该活动2010年正式启动,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农工党中央、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起。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知识手册、张贴画、宣传栏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的部分重点社区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并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慢性病防治知识电视竞赛。(4)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日宣传。每年我局均组织各地开展4月15日“肿瘤宣传周”、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11月20日“中国卒中教育日”、11月第三周周三“世界慢阻肺日”等疾病日的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疾病可防可控的正确观念,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四)存在的问题。1.慢性病防治经费依然不足。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数据,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8年的14535.4亿元。但在卫生费用构成中,政府支出从36.2下降至24.7,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至34.9,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40.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医疗费用急剧增加主要是加重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由于慢性病防治的难度比传染病更为困难,因此在卫生资源有限紧缺的情况下,慢性病防治常得不到固定的经费和人力保证。2.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我国以前的公共卫生体系是按照前苏联模式建立的,卫生防疫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各类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员不足,慢性病防治网络还不健全,医防结合的防治模式还不完善。尤其是作为疾控工作的网底,截止2010年,尚有7.4的地级疾控中心和15的县级疾控中心没有任何科所承担慢性病防控职能。同时,我国传统的医疗观念是坐堂看病开药,临床医疗机构的重心还是治疗,难以满足对慢性病病人提供长期、连续、个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要求。3、慢性病信息系统尚处于逐步完善过程。目前现有的慢性信息系统主要是以下三个。(1)死因登记系统。自1980年起我国开始筹建长期的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开展对出生、死亡和传染病监测为主并逐渐增加慢性病内容的监测工作。目前该监测系统的疾病监测点已达167个,监测覆盖人口7100多万,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从2009年开始,疾病监测点的信息收集工作正式纳入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工作,死因登记工作正逐步走向正规。(2)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先后在北京的部分社区、天津市、世界银行卫VII贷款健康促进项目城市开展了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学监测。2005年分别开展了全国的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和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2010年,开展了最新一次的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目前数据正在分析整理中,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也正处于逐步建立中。(3)肿瘤登记系统。肿瘤登记过去只是由科技攻关经费支持,因此只局限在部分癌症高发现场和有条件的大城市开展。从2008年开始,肿瘤登记工作正式纳入中央转移支付地方项目工作,目前肿瘤登记工作已覆盖了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人口约1.85亿,肿瘤登记年报和肿瘤信息的发布工作将逐步形成常态化。四、下阶段慢性病防治工作重点(一)完善工作体系,健全防治网络。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治体系,进一步提高慢性病防控工作在政府决策中的地位。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促进各部门出台有利于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并主动承担慢性病防控职责。(二)多方筹措资金,保障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安排慢性病预防控制经费,将慢性病预防控制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引进国际资源,动员和引导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个人为预防控制慢性病提供公益性支持。(三)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防治水平。将慢性病防控纳入科技重大研究专项,研究重点慢性病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适宜技术以及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政策,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深入研究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提高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四)开展健康促进,培育健康行为。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供有利于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政策、环境和设施,全面提升居民健康行为,降低慢性病可控的危险因素水平,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慢性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五)创建示范基地,发挥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区/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政府主导、多部门行动、全社会参与,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及疾病的早诊早治,规范患者管理和促进早期康复,有效控制慢性病有关的社会和个体危险因素,及时总结推广成熟经验与模式,带动其它地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六)加强监测评估,完善绩效考核。建立慢性病及相关因素信息发布制度,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统一的慢性病信息管理规范和标准,建立综合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规范的评估考核体系,加强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目标责任制相挂钩,不断改善防治效果。营养一、概况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国民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人群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率持续降低。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别明显,营养知识的普及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营养工作特别是针对重点人群的营养干预工作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百姓需求。目前我国营养工作仍然面对着双重挑战:营养缺乏依然明显,而营养过剩日趋严重。由于膳食的改变、活动量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营养不良尚未消除的同时,与营养过剩有关的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压等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同时糖尿病、癌症等的患病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坚持营养教育、营养干预、食物强化等方法能够不同程度地预防和控制营养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营养干预和控制工作将能有效地解决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问题。二、重点开展工作(一)营养政策推动。为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促进营养改善工作,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我局自2004年起启动居民营养改善条例起草工作。经过讨论和论证,搜集和整理国内外营养相关法律法规资料,确立了营养改善条例草案的基本框架。目前居民营养改善条例已被纳入我部20082012年立法计划。为进一步推动立法进程,2010年我部下发了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卫疾控201073号),明确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院在营养改善工作中的职能,从营养监测、营养指导、营养干预和奖励等方面对做好营养改善工作做了规定。(二)制订营养工作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实施营养改善工作的主体,2008年我部印发了营养工作规范(卫疾控发200823号),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营养工作职责,对规范化管理营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营养工作规范,我局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先后举办了6期全国疾控机构营养工作专业技术培训班,对来自全国省、部分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50余名营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对提高各级疾控机构营养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成立卫生部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营养改善工作,适应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为采取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于2010年正式成立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制(修)订人群营养、膳食指南、食物成分、营养工作方法等卫生标准。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促进营养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开展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与管理作用。(四)开展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我国于1959年、1982年、1992年分别开展了三次全国营养调查,2002年扩大内涵,进行了首次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与数据信息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我局将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作为一项常规性的疾控工作,以5年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按监测计划完成抽样人群的监测任务。目前,正在开展新一轮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将分3年完成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以及婴幼儿乳母约20万人的营养监测工作,全部调查将在2012年完成,形成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膳食营养与健康数据库。(五)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为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向居民提供最基本、科学的健康膳食信息,我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8年公布。指南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以最新的科学证据为基础,针对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制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011年我局将支持中国营养学会在全国举办指南百场宣讲活动,旨在引导居民采用平衡膳食,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预防营养相关慢性病的目的。(六)在部分地区开展食物强化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铁、钙、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成为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通过加强食物多样性、食物强化、营养素补充剂等手段可以改善人体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状况,食物强化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经济、有效、可控、可持续的营养改善手段。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营养改善联盟等国际公益机构的资助下,中国已经开展了铁强化酱油、强化面粉、维生素A食用油等强化食品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对改善各试点地区居民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具有显著效果。2010年在汶川地震灾区实施了婴幼儿营养改善工作,对8个受灾县(市)的618个月婴幼儿采用辅食营养补充品(营养包)进行干预,补充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减少婴幼儿疾病发生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明显改善,儿童贫血得到有效控制。三、下一步工作重点(一)继续推进居民营养改善条例进程。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居民营养改善条例及有关材料,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争取早日上报国务院。(二)加强营养监测工作。完成2010201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工作,分析和发现存在的营养健康问题及相关危险因素,提出营养改善的政策措施和建议。(三)继续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发挥中国营养学会的技术优势,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大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引导居民平衡膳食和科学运动。(四)加强营养工作人员能力建设。组织编写乡村医生和社区医务人员营养知识读本并组织培训,提高基层营养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五)积极推动微量营养素食物强化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调研我国食物强化的情况,适时制订我国食物强化微量营养素指导方案,加强政府对食物强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监管。老年卫生背景材料一、背景情况老龄问题是公认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建国后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人口增幅明显加大。近十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410万,截至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老年病人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明显高于普通患者,医疗负担沉重。二是高龄化程度逐渐加重。200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1199万,2009年已经达到1899万,在老年人口总量增加和平均期望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下,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还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三是空巢化比重逐渐加大。200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空巢比例约为38.9%,现在已经发展到50%左右,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空巢老年人数将进一步增多。二、我国老年卫生工作进展目前,我国老年卫生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一)老年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日益完善。2010年底,全国卫生机构数达到92万个(其中,医院2万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3万,乡镇卫生院近4万、村卫生室64万、诊所17万)。近年来,全国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医院及护理服务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目前,老年人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本能够解决小病、慢性病、康复和长期用药等问题,有效缓解了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不方便的问题。(二)老年医疗保障不断加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6亿,多数需要医疗服务,仅高血压患病率就达到49%。65岁以上老年人患各种慢性病的比率达53%。60岁以上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大约是60岁以下病人的1.5倍,医疗费用大约是后者1.5-2.0倍。老有所医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为解决老有所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参合人数达到8.35亿,参合率达到95.9%,人均筹资水平从“十五”末期的30元提高到150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6倍,有效地减轻了农村老年居民的就医负担。城镇老年居民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还制定了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老同志提高待遇后医疗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在京的未享受医疗照顾的离退休干部发放医疗优诊卡的通知,切实保障离退休干部的医疗待遇。(三)老年卫生服务内容逐步拓展。老年卫生服务纳入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投入,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包括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和健康咨询指导。例如,2010年,全国有5714万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了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三、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完善老年医疗保障政策和措施。根据老年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资源的实际情况,将老年卫生重点工作纳入“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建立符合国情的老年医疗保障政策和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政策和措施,落实医改任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是进一步提高老年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老年医学,鼓励发展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和康复医院等机构,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科建设,大型综合医院都应设立老年病科。发挥社区乡镇医疗机构在老年卫生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有效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卫生项目,不断拓展老年卫生服务内容、范围和形式,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建立专业老年卫生护理机构,社会养老机构应设立医疗部门,按标准配备人员、设备和工作场所,促进老年护理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三是积极转变老年卫生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是我国主要养老方式,就近解决老年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十分重要。目前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增加到人均25元,除继续扩大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外,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有关老年卫生服务人群从65岁以上老年人扩大到60岁以上。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走出去,进入家庭,主动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服务。四是加强老年医学队伍建设。老年人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老年病专业性强,加强我国老年医学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要培养一批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利用医学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医生、护理、康复人员老年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老年卫生工作水平。

    注意事项

    本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