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43934-2024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ocx
《GB_T 43934-2024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_T 43934-2024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13.020CCSZ06G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GB/T439342024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landreclam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ofcoalmines2024-04-25发布2024-08-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总体要求与基木原则44.1 总体要求44.2 基本原则45技术路径56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66.1 基础调查66.2 问题识别诊断77可行性分析87.1 参照生态系统确定87.2 地质环境稳定性
2、评估87.3 复垦修复适宜性评价87.4 生态恢复力分析87.5 复垦修复方向、目标和标准的确定87.6 复垦修复单元划分98方案编制98.1 总体安排98.2 阶段方案98.3 工程设计98.4 年度计划99工程实施99.1 保护措施99.2 预防控制措施109.3 复垦修复措施1210管理维护、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1410.1 基础设施维护1410.2 土地质量与植被管护1410.3 生态系统功能维持1410.4 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15参考文献16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
3、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理工大学、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卢丽华、白中科、庞剑波、周伟、罗明、王金满、赵中秋、曹银贵、冯宇、杨靖、鞠正山、李红举、祝怡斌、张世文、黄元仿、王敬、周妍、刘永兵、杜亚敏、李树志、张进德、张德强、周平、余振国、贺振伟、尹建平、杨红云、裴圣良。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
4、规定了生产煤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技术路径、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可行性分析、方案编制、工程实施、管理维护、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本文件主要适用于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5776造林技术规
5、程GB/T16453(所有部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T43935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GB50197燥炭工业露天矿设计规范GB5043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T5043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1018水
6、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44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1114露天煤矿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51287煤炭工业露天矿土地复垦工程设计标准DZ/T021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2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8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Z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l167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168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169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170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
7、规范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1.Y/T2356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NY/T1121(所有部分)土壤检测NY/T1342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S1.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TD/T103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TD/T1031.2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2部分:露天煤矿TD/T1031.3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3部分:井工煤矿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48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TD/T1049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1068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TD/T1070.1矿山生态修
8、复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TD/T1070.2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2部分:煤炭矿山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minelandreclamationandelogicalrestoration对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损毁和生态系统破坏(退化)等问题,依靠人工支持引导和自然恢复力,采取预防和修复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安全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或改善的活动。注:僦“复垦修复”。3.2土地损毁landdestruction矿山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原有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的过程和状况。来源:TD/T10362013,3.5
9、,有修改3.3塌陷地subsidedland矿产地下开采引起上覆岩层移动及地表变形,造成土地资源、生态系统受损的区域。来源:TD/T1070.22022,3.2,有修改3.4场dumpingsite露天采矿剥离物集中堆放的场所。注:在露天采场以内的称内排土场,在露天采场以外的称夕Ht场。来源:TD/T1070.22022,3.43.5It天采场open-pitfield露天开采形成的采坑、台阶及沟道的总称。来源:TD/T1070.22022,3.53.6工业场地mineyard井口、地面生产系统、辅助生产设施、加工和运输系统、生活服务设施等占用的场地。来源:TD/T1070.22022,3.6
10、3.7地貌直塑landformreshaping根据矿山地形地貌破坏方式与损毁程度,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特点,在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和水土流失隐患基础上,通过有序排弃、回填和土地整形等措施,形成与周边地貌景观相协调的新地貌。来源:TD/T1070.12022,3.5,有修改3.8士lftsoilreconstruction对矿山损毁土地采用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重新构造土壤基质,形成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剖面构型与肥力等条件。来源:TD/T1070.12022,3.6,有修改3.9植被重建vegetationreconstruction综合考虑气候、海拔、坡度、坡向、地表物质组成和有效土层厚度等条
11、件,选择先锋、适地植物物种,实施植被配置、栽植及管护,重新构建持续稳定的植物群落。来源:TD/T1070.12022,3.73.10景观营建IandSCaPeconstruction从流域水文地貌尺度,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充分考虑矿区“点一线一面一网”景观破碎与景观整合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人居环境等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营建一个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的生态系统。3.11自然恢复naturalrestoration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自然演替和更新恢复。来源:TD/T1070.12022,3.2
12、3.12辅助再生assistedrestoration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促进措施,使退化、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进入良性循环。来源:TD/T1070.12022,3.33.13生态夏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对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生态功能受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丧失或发生不可逆变化的矿区,以人工措施为主,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生态或工程技术方法,围绕修复生境、恢复植被、重组生物多样性等过程,重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来源:TD/T1070.12022,3.43.14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基于生态系统的不确
13、定性和对生态系统认识的时限性,通过监测评估过去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实践措施来获得经验,并根据生态系统变化情况,修正、改进管理措施和实践措施的方法和过程。来源:TD/T10682022,3.94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4.1 总体要求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应规范生产煤炭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通过采取减缓保护、预防控制与复垦修复多种措施,推动复垦修复与矿产资源开采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及时复垦利用损毁土地,恢复并提升矿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协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2 基本原则4.2.1 保护优先与源头
14、防控遵循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理念,优化矿山用地选址选线和生产工艺系统设计,在开采源头上减少和减轻对矿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草原、重点保护物种、公益林、自然保护地、水源地、文物等敏感目标的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时消除地质环境隐患、预防控制环境污染与水土流失,达到安全、稳定和无污染状况;对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生态问题,采取工程、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4.2.2 统TKftJ与统筹实施复垦修复目标、方向、标准、措施等与国土空间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相衔接,实现与土地利用现状、周边景观相协调;
15、复垦修复规划设计与矿山开采设计相统一,复垦修复技术措施、时序安排与开采工艺充分结合,在矿山开采全生命周期实现边开采、边狂垦修狂;复垦修复与绿色矿山建设同步推进,同步采取减缓保护、预防控制与狂垦修复等多种措施,使地质环境及时得到修复治理、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或改善,力争达到并取得最好修复效果和最佳的利用状态。4.2.3 人工引导和自然恢复相结合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稳定性、复垦适宜性、生态恢复力,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建则建”原则,通过工程、生物、化学等人工支持手段,使受损的土地达到可供利用状态,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充分发
16、挥自然恢复力的作用,逐步恢复本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使修复生态系统达到自我维持、自我调节,实现良性循环.4.2.4 系统治理与功能提升综合煤矿地质条件、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等要素与复垦修复目标,结合煤矿开采工艺、时序,对损毁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使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恢室或提升;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进行规划设计与实施,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营建等阶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贯穿于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全过程,实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4.2.5 公众参与全程监测在矿山开发利用、复垦修复的全生命周期中,持续保持与利益相关方的联
17、系,为利益相关方提供积极和有实际意义的参与机会,使复垦修复方案的制定、实施、监测评价和适应性管理充分体现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向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通报和更新进展情况,确保整个项目的公平性和包容性。代表性的利益相关方包括矿区受影响的土地使用者、社区、政府、监管机构、企业,以及投资者、行业同行、学术界和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能尊重当地传统、习俗、社会期望和企业愿景,使当地社区、环境以及最终采矿业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当地社会、环境和采矿业的利益最大化。5技术路径针对生产煤矿山的特点,选择科学规范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路径,主要包括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可行性分析、方案编制、工程实施、管理维护、监测评
18、价与适应性管理6个方面,具体技术路径见图1。础杳问认诊所基圜与SSM基础阚查问题识别诊断可行性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受损预测y*诊断评价第早修曳方向、目标和标准的确定第早修到单元划分方案编蒯总体安排阶段方案工程设计年度计划监测评价与适应性管理预防控制措施星星修风措施工实团体废物踪合利用物和聚集利用衣上剂肉写植被移植利用胁迫Bi4滑除地貌重型土堞重构梳技由建景观营建配套工程矿山生态状况图1煤矿土地复垦与牛杰修复技术路径6基础调查与问题识别诊断6.1 基础调查6.1.1 基本要求应在矿山基建和开采前开展基础调查,在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复垦修复、闭矿后管理维护阶段开展持续跟踪调查监测评价。生产矿山应逐步建
19、立完整的矿山基础调查监测数据库,掌握本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确定开采前生态状况。6.1.2 自RH6.1.2.1 流域水文地貌调查。根据煤矿所在流域水文、地质与地貌类型特征,确定采煤影响范围、影响程度,调查地表水径流量、地下水埋深、水质特征等参数,按照GB3838、GB/T14848的相关要求执行。可通过查阅相关水文统计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获取水文状况参数。6.1.2.2 矿区土壤状况调查。结合矿区实际情况,确定野外土壤样点选取布设和样品采集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土壤类型、土体构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电导率、土壤环境质量、土壤侵蚀状况等。土壤理化指标测定,按照
20、NY/T1121(所有部分)的相关要求执行。土壤侵蚀调查监测分类分级标准按照S1.190的相关要求执行。土壤环境调查监测方法,按照HJ/T166HJ25.2的相关要求执行。6.1.2.3 矿区植被状况调查。通过遥感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植被状况调查。植被覆盖度可采用样地实测法,按照GB/T26424的相关要求执行;也可用遥感影像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映植被覆盖状况。郁闭度可采用目测法测得,也可利用分辨率3m的遥感影像获取。6.1.2.4 矿区景观状况调查。包括自然生境连通性、生境质量指数、景观破碎度、景观稳定性、景观丰富度等。可依据已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矿区遥感影像计算获取。6.1.3 社
21、会经济与人文环境矿山开采所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调查包括矿山范围内乡镇所涉及的村庄和周边所影响的村庄近3年的人口、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生产状况等;人文环境调查包括地质遗迹、文物古迹、古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地、风景名胜区等。6.1.4 矿山生产建设情况矿山生产建设情况调查包括生产规模与能力、采掘位置、开采方式、排弃堆存状况、生产服务年限或剩余使用年限等情况,按照TD/T1049、TDT1031.1TDT1031.2TD/T1031.3的相关要求执行。6.1.5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和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地
22、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包括类型、分布、规模、特征等,应重点围绕固废、煤堆周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调查,按照DZ/T0223、DZ/T0287的相关要求执行。6.1.6 矿山土地利用现状6.1.6.1 调查类型。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权属调查、未损毁生态(参照系)调查、己损毁生态调查和已复垦修复现状调查。生态损毁特征应针对不同损毁类型选取特定的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征。损毁类型包括在矿山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土地挖损、土地塌陷、土地压占、建设占用等。6.1.6.2 土地利用现状与权属调查。明确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权属状况;应说明因露天或井工开采造成土地损
23、毁和复垦修复后权属变更和调整情况。按照GB/T21010、TD/T1031.KTD/T10552019的相关要求执行。调查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情况。6.1.6.3 未损毁土地调查。应在矿山基建和开采前,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生产矿山应对周边未受损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参照系,按照GB/T43935的相关要求执行。6.1.6.4 已损毁土地调查。主要调查损毁土地范围、损毁类型、面积、程度等。露天煤矿土地损毁按照TD/T1031.2的相关要求执行。井工煤矿主要调查土地塌陷、压占、占用范围、面积、程度等,以及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变形、地表水、含水层的破坏等,按照TD/T1031.3、DZ/T0223、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_T 43934-2024 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43934 2024 煤矿 土地 复垦 生态 修复 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713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