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doc

    • 资源ID:7373       资源大小:40.17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doc

    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一)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2、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1)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8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2)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3、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1)松风阁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2)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3)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4)三绝碑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5)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二)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国民革命历史沿袭景区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_。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景区概况】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各位游客,现在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景区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高僧宝志,后来又建了寺庙。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庙就被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改名灵谷寺。【万工池、文武方门、大仁大义坊】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着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过红山门,穿过青石甬道,在42层台阶的原天王殿的旧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门十一脊高10米的大牌坊。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大牌坊修建的,牌坊的瓦当上有民党党徽的图案,滴水上则采用了梅花的造型,牌坊上方同样也镶嵌着瓷质党徽,牌坊两面均有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的题额,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所以这个牌坊被叫做大仁大义坊,坊的背面写的是“救国救民”四个大字。牌坊下有原陆军十七军赠送的一对神兽,通体用汉白玉雕刻,乍看起来象虎,又有点象豹子,可是仔细看来,却又都不是,其实,它是传说中黄帝的阵前猛兽-貔貅。据传,在黄帝和其他部族的战役中,貔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十分英勇。将貔貅立于陵前一来是为阵亡将士守灵,二来也是赞扬阵亡将士如貔貅一样威武英勇。【无梁殿】1、建造时间、规模、特色2、内部陈设:中供佛台、四壁所嵌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前面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无梁殿。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通体采用砖石结构,没有动用一根木头和钉子,所以得名无梁殿。又因为原先殿中供奉着无量寿佛,所以,我们也称它无量殿。它建于公元1381年,从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梁殿。大家抬头往上看,无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还有三个喇嘛塔,虽然是砖石修筑,但却仿照了木结构建筑的造型。步入无梁殿,可以看到正面有三个券龛。这三个拱券高台最早是佛龛,分别供奉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三圣。现在我们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总理遗嘱,右侧是民国时期的国歌。在祭堂的四周,还有110块青石碑,刻有33224位在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名字,以示纪念。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馆名由陈果夫先生题写。共展出了22组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57位名人的英姿,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人物和历史。【一号公墓、松风阁】1、一号公墓的位置2、公墓的主人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绿化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及名称演变无梁殿的后方是一个大草坪,原是民国时期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旧址。这里原有墓穴1624个,葬有烈士1029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号公墓的中心墓区,葬有128位在淞沪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和第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中国的野心。在一号墓东西两侧的纪念碑下,分别葬入了50名第五路军的烈士,78名第十九路军的烈士,共为128人,以示不忘“1.28”事变。墓园中心花坛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绕过西式公墓围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松风阁”,采用重檐庑殿顶,外观古朴典雅,内为走马楼形式。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由蒋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客驻足休憩的场所。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灵谷塔】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等3、塔基座简介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它修建于1933年,九层八面,高60米,原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在塔前丹陛上刻有是“日照山河”图。在塔的门楣上,有“灵谷塔”三个字。外墙壁有蒋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字。塔内有螺旋式石梯252级,可拾级而上。在24层的内壁上,刻有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孙先生在黄浦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词。5-8层,是吴敬恒所书的孙先生黄浦军校开学训词。登临九层,钟山气势,尽收眼底。a.【其他(东线)】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3、谭延闿墓及墓园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我们看到庙前有建有大照壁,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以后的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字。进了山门,里面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这里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各位游客,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正北是谭延恺墓,他是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死后蒋为他举行了国葬。邓演达墓位于原第二公墓旧址上,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1931年被蒋秘密杀害,1957年迁葬到这里。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b.【其他(西线)】1、至公殿及宝至简介2、宝公塔及三绝碑3、西部三号墓址在无梁殿的西侧密林中,还有南朝时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说起宝志大师,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说起济公和尚,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相传,宝志禅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大师还能够预知吉凶,通晓未来,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的菩萨皇帝梁武帝将大师奉若上宾,而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宝志大师为师。大师圆寂以后,梁武帝将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为大师修了一座“宝公塔”以安放灵骨。后来由于朱元璋看中了原灵谷寺也就是今天明孝陵这块风水宝地,就把寺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当然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塔前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由颜真卿书写,人称三绝碑。参拜过宝公塔,继续向南走,不远处是志公殿前,里面供奉有宝志大师的塑像,殿内两块石碑记载了两次迁葬的经过。殿前有两件明代遗物,一是飞来剪,二是蟠龙石。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接下来大家可以各自游玩,注意安全!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三)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 2000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 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四)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 2000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 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 2004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 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灵谷寺是古代钟山 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1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 (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 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 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 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对联:“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清军在孝陵卫设江南大营,钟山下成了一片战场。在长期的战争中,灵谷寺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战后,除留下一座残破的无梁殿外,其余殿宇全部焚毁。同治六年 (1867年),因连续数月干旱少雨,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到灵谷寺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后来终于降了雨,灾情有所缓解。事后,曾国藩在无梁殿东侧建造了一座龙神庙,这座龙神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比较小的灵谷寺。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决定就灵谷寺旧址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特地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担任公墓的建筑师,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 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形成一个极钝的三角形布局。新建一座纪念馆、一座纪念塔、一座石牌坊,改建金刚殿作为公墓的正门,改建无梁殿作为公墓的祭堂。所有这些公墓的建筑现在都保存完好,鲜明地体现出民国历史文化风格。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经过这座石桥,此桥名迎驾桥。据传清朝时候,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灵谷寺,寺里的和尚都在这座桥边迎接皇帝圣驾,因而得名迎驾桥。在我们前方是一泓月牙池,叫做万工池。灵谷寺初建时,明太祖朱元璋曾前来巡视,他觉得这块地方太空旷,缺少景致,便派了万名军工挖成这座水池,挖出的土堆在池南,成为一座小丘。这样,有山有水,形成人为的山水风景,万工池之名由此而来。万工池北侧是灵谷景区的大门,叫做红山门。它的原址是金刚殿,在 30年代建公墓时改建。红山门为仿古建筑,顶覆绿色琉璃瓦,下辟三个拱门,至今保持着30年代原貌。门额“灵谷胜境”四字,由现代书法家钱松喦先生书写。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北平军分会赠送的。走过这条青石铺的甬道,在甬道尽头, 42级石阶之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台基长32.7米,宽16.6米,牌坊高10米,共五间,全部钢筋混凝土构筑,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书的。牌坊前左右两侧有一对石虎,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当时的陆军第十七军所赠送的。各位游客,前方一座巍峨的殿宇就是闻名中外的无梁殿,它是明代灵谷寺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距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原供奉无量寿佛,叫无量殿,因全部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木一钉,故又称无梁殿。正因为无梁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是我国现存五大无梁殿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其它是: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山西太原永祚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苏州开元寺的无梁殿)。现在我们进入殿内,正中三个法圈内嵌入三块高大的青岛黑石碑,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边为“国歌”,右边为“国父遗嘱”。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说是升天孔。其实,设计的初衷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无梁殿东西长 50米,南北宽34米,殿顶为重檐九脊,上盖灰黑色筒瓦,正脊上竖有三个喇嘛塔。殿内是砖砌的券洞穹窿,五间三进,每间一券,侧面三进各为一纵列式大筒券,中间一券最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两券较小,宽4.88米,高7米。东、西山墙内壁上端的砖垛向里叠砌,层层挑出,达1米之多,欲坠而不落,令人拍案称奇。祭堂四周嵌有 110块青石碑,镌刻北伐阵亡将士姓名共33224人。 阵亡将士公墓在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后,有不少阵亡将士陆续葬入,入葬的阵亡将士包括北伐、抗战和内战三类,主要是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官兵.因名额太多,公墓不可能全部容纳,经筹委会研究决定,采用“代表葬”的办法,以师为单位,从每一军阶的阵亡将士中,抽签选出一名代表入葬。经各师呈报名册,计 60个师,共有阵亡将士33224人。无梁殿内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腊像馆,展出了孙中山为首的 57位民国名人,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无梁殿后是一片半圆形的花坛草坪,这里原是明朝灵谷寺五方殿的旧址,民国时期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进攻闸北,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奋起抵抗。不久,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也奉命赴上海参战,中国军队的奋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淞沪抗战结束后,1933年6月2日,部分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亡将士代表葬入了灵谷寺阵亡将士公墓,并立此二碑纪念。其中有十九路军阵亡将士代表78名,第五军阵亡将士代表50名,合计128名,以象征纪念“一.二八”之意。在草坪中间有一株桂花树, 其孤植于灵谷景区中轴线上,生机盎然,在古城金陵所植桂树中极为罕见,故曰:金陵桂花王。 这里留影是最佳位置。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处民国建筑叫松风阁。这里是明代灵谷寺律堂的旧址,建筑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时,在此建造纪念馆,由美国建筑师茂菲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 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由蒋介石题书馆名。当时 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如 1936年10月,曾在此举办全国童子军作品展览。抗日战争期间,革命纪念馆遭到很大破坏,馆内陈设损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松风阁,由建国初期的陵园管理处处长高艺林题书“松风阁”制匾,悬于阁前檐下。目前,松风阁是游客购物休息的场所,楼上布置中山陵园抗战史迹展览。穿过松风阁,可以看到有一只石鼎,是当时的安徽省主席刘镇华赠送的,鼎壁四周刻有“垂勋铭鼎”四字。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石塔,是公墓中轴线上的终点,它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又称灵谷塔,建于 1931年至1933年。塔基为直径30.4米的大平台,平面为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杆。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长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雕“日照山河图”。灵谷塔高 60米,九层八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混合结构。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作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镀金相轮,金光灿灿,炫人眼目。塔内正中有钢筋水泥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252级。这一造型美观的九层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酋。塔的内、外壁上刻有许多碑文。底层正门横楣上有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题“灵谷塔”三个金字,后门额刻有 30年代陵园园林组主任 傅焕光所书“有志竟成”四字,外壁四周是蒋介石题的“精忠报国”四字。塔内第二至四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共 12块碑。第五至八层壁上嵌有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词,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篆书,共16块。于右任和吴敬恒都是民国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二人是谭延闿的楷书和胡汉民的隶书)。 第九层内外均无碑刻。 登上九层,极目四野,您是否找到了灵谷深松、涛声依旧的感觉呢?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穿过茂密的桂花专类园,到达了一处比较幽雅宁静的景点 -桂林石屋。它位于灵谷寺与中山陵之间的一个高阜上,这里古代就多桂树,称为桂岭。1931年由广州市政府捐款建造,四周种植桂花,故称桂林石屋。石屋的主人是1932年至1943年连续多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元老林森。屋前有 170级石阶,在石阶东侧地面有一裸露的巨石,上刻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的“桂林石屋”四个大字。内容为:民国二十二年春广州市政府建/桂林石屋/张人杰题。字体为行书,内描浅蓝色。拾级而上,可以发现桂林石屋共有两层,一层是正屋,一层是地下室。正屋中隔为阳台、起居室、餐室、卧室、浴室、客舍、阳光室等七间。地下室为厨房及仆室。四周墙壁全部用青龙山条石、石板砌成。屋后筑有虎皮石砌明沟,以防山洪下泻。林森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生活比较简朴,终身未娶。他在南京城内如意里 5号有一幢官邸,但他经常居住在陵园,自称“钟山陵户”,经常在晨光中,穿一袭长袍马褂,漫步山间。虽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平易近人,有时遇到平民百姓,随便攀谈,不拘小节。抗战期间,桂林石屋毁于战火,仅剩残垣断壁。桂林石屋遗留的石螭首、望柱、碑额,原来自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有人曾提出是不是明孝陵的,细细推究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其一,明孝陵是朱元璋皇帝的陵墓,作为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修建自己的别墅,是不大会用陵墓之物的;其二,据尺寸比较,现明孝陵的望柱要比桂林石屋的小些,做法也不太一致。有关专家分析,不排除它们原是明故宫之物的可能。目前,桂林石屋是陵园内唯一一处遭日寇战火摧毁尚未修复的纪念性建筑,游人至此,感悟历史沧桑,同时阵阵桂花香气扑面而来,无不流连往返。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到达的景点是宝公塔和三绝碑。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 宝公塔是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最初建在独龙阜,明初建孝陵时迁至灵谷寺,原在松风阁后。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对这一古迹的处理颇感棘手,起初打算保留,并决定加以维修。但到 1934年6月,革命纪念馆、纪念塔都已建成,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再次研究时认为,宝公塔作为一个佛教建筑置于革命纪念馆与纪念塔之间,毕竟不相宜,决定拆去。同年11月拆除宝公塔,拆卸下的石条即用来铺设了一条直达纪念塔的走道。宝公塔拆除后,1935年5月把宝志迁葬于纪念馆西侧今天的塔址,1981年进行了重修。宝志又称志公,是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和尚,宋元嘉十三年( 436年),他生于建康东阳(今南京市栖霞区东阳镇)一株古树的鹰巢中,一位朱姓妇女去井边汲水,听见树上小儿的啼哭声,就取下带回去抚养,所以后人传说宝志生有一双鹰爪般的手,如李白就称他是“锦蒙鸟爪,独行绝侣”。宝志7岁出家到道林寺当和尚,成年后,显出灵迹,常赤足行于街市,手持一锡杖,杖头挂刀、尺、拂之类,好为人预卜未来征兆。据说他杖头所挂的刀、尺、拂,就是用谐音的暗示,预言未来的三个朝代,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可掸尘,预言陈朝。因此,后来南宋的抗金大臣李纲称赞他:“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叫做三绝碑。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由于屡经劫难,现碑文已难以辨认。经过茂密的桂花丛林,我们现在来到了志公殿。 志公殿为三间,青砖青瓦,建于 1934年,殿内供奉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近年来,志公殿经过多次维修,现为工艺品销售部。志公殿前的地上有一块叉形铸铁,名“飞来剪”,又名“双铁镇”。明初建灵谷寺,飞来剪是用来举重提物的工具,古人利用杠杆原理,以飞来剪作为杠杆的一端,将建筑材料提举到所需的地方。我们现在来到了灵谷寺。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清代同治年间所修的龙神庙。庙前大照壁上书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和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庙门门楣上“灵谷寺”三字为于右任所书。寺内依次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与传统寺庙布局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寺庙东院的玄奘法师纪念堂,供奉有玄奘大师顶骨舍利,是我国佛教界的至宝。此外,在灵谷寺东侧还有八功德水、“灵谷深松”碑、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胜迹和名人墓葬, 构成了钟山景色最佳处之一。谭延闿,字组庵,湖南茶陵人, 1880年出生于杭州一个大官僚家庭。其父谭钟麟当时是浙江巡抚,谭延闿本人也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出身,还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宣统元年(1909年)担任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为人圆滑,善于审时度势。辛亥革命后,他曾三次督湘,还鼓吹“联省自治”,但终因北洋军阀所不容,而屡遭挫折。后来,他转而依附反对北洋军阀的孙中山。1928年2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同年8月改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一生可以说是官运亨通了,但他却偏偏寿命不长,1930年9月22日,因突患脑溢血去世,时年51岁。谭延闿有“药中甘草”的称誉,接人待物非常谦恭圆滑,喜怒不形于色。他的特点是深谙中庸之道,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因此各方政治力量都认可他。他对美食非常讲究,曾自制食谱,精美奢华。他还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中山陵碑亭上的题刻就是他所书写的。谭延闿去世当天,国民政府即令财政部拨发治丧费 1万元,派宋子文等负责治丧,随后,国民政府又明令为他举行国葬,设立“谭故院长国葬典礼办事处”,负责安葬的具体事宜。谭延闿墓自 1931年9月动工,1933年夏落成,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人设计。谭墓的设计,一反通常陵墓中轴对称的常规,借原有山水地势,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并布置具有江南园林风味的墓园,因而不落俗套,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山陵园众多享受国葬礼遇的名人墓葬中,他的墓葬是最有特色的。谭延闿墓的起点是八功德水龙池和“灵谷深松”碑。八功德水是钟山古代的一处胜迹, 古书记载,此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除疴”等八种功效,所以称为八功德水。建谭墓时,为了保留这一名胜,特在池边加筑了石栏,池中镶龙头两只,并疏通泉源,使池中终年不竭。八功德水龙池正北路边是一座“灵谷深松”碑。这座碑原是谭延闿的墓碑,碑上原来刻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年5篇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