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悲悯情怀.docx

    • 资源ID:6735071       资源大小:36.69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悲悯情怀.docx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悲悯情怀内容摘要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经典之作,是鲁迅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由追寻的思想结晶。在这部散文集里鲁迅用充满温情与哀思的笔调追忆了他的故乡生活及求学经历,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亲朋友故的深情怀恋,表达出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浓浓的悲悯情怀。本文从朝花夕拾的主题、风格两方面出发,去探究鲁迅悲悯情怀在散文集中的表现,从暮年心态与改革体验两个角度去深入剖析鲁迅创作朝花夕拾时的情感状态。关键词朝花夕拾;悲悯情怀;情感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人及其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研究者。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十篇散文勾勒了从清末年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是鲁迅对其幼年生活及其求学生涯的深情回顾,整部作品表现出鲁迅的浓浓的悲悯情怀。钱理群评价朝花夕拾是鲁迅“无以言说的情与爱,无可奈何的怨与忧的积淀之语。”鲁迅先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利用其独特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正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生经历的曲折性,鲁迅在写十篇文章时都不仅仅是记叙生活故事这么简单,每篇文章的设置都有作者独特的处理。在人物塑造过程中,都是以个例为特殊代表,展现那个时代里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类人群,再进一步展示这些人物背后的精神和思想品质。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既表达了对于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前,也通过塑造一个愚昧的农村妇女形象,来展现当时群众的落后和迷信现象;在五猖会中,看似是写童年因父亲强制背书而错过看赛会的小事,实则是在暗讽封建教育对于儿童的束缚和限制;在二十四孝图中又通过生活小事,来表达对于传统封建孝道的批判;在范爱农中除了表达对于好友的怀念之情,也借助“范爱农”的形象影射当时一批软弱的、革命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们。朝花夕拾思想的深刻性,体现在十篇散文的方方面面。我国专家学者对于朝花夕拾的文本研究和总结已经比较全面和完善,充分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目前学界对朝花夕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与主题、艺术特征、与其他散文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如:钱理群的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至K野草、赖建玲的朝花夕拾的诗学阐释主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及其情感意蕴;薛淼的“带露修花”与朝花夕拾的艺术特征、王博的浅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主要从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征;郭巧瑜的自我认知与文学路径一朝花夕拾与从文自传的比较阅读、毛卫卫的朝花夕拾与缘缘堂随笔对比研究将朝花夕拾与沈从文、丰子恺的散文集进行对比分析。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流露的作家的悲悯情怀的相关研究尚少,范金豹:朝花拾“刺”一有关朝花夕拾问题的正误,学语文,2021年第2期,第71-75页。任凭:从文本解读走向文本深读一以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为例,课外语文,2021年第6期,第11-12页。颔王芳: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阶思维培养策略探究一以朝花夕拾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5期,第18-21页。朱崇科: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84-193页。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从悲悯情怀出发研究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从主题诉求、文化内涵、悲悯风格等方面对文本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价值。一、朝花夕拾中的悲悯主题及文化内涵悲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为:“悲谓顾念也”(颜师古注),“悯,忧也”(朱熹集注)。在现代成语词典中,悲悯解释为:“哀伤而同情。悲:悲伤;悯:怜悯。”悲悯是源自于作家内心对描写对象的悲情体验,也是作家在创作时的写作姿态。鲁迅因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对人的关怀而具有的悲悯情怀,更能体现出作家的社会良知。拥有悲悯情怀的作家能审视人类生存的困境,尤其是对社会底层人民地关照,作家以一种独特的悲悯风格来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一部文学作品倚靠悲悯情怀打动读者,这与作家自身的生存环境以及投射在文字里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分割的。(一)追味人生:成长的孤独朝花夕拾中的前七篇散文,写的是鲁迅对他幼年及少年时期在故乡绍兴生活和学习的回忆。在这些追味人生的散文中,时时都流露出鲁迅孤独的情思。“孤独,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被他人排斥是感受到被排斥隔绝的情绪体验。”在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将五猖会的细节描述的是十分详细,文章开头的一个“盼”字,写出了孩子们对迎神赛会的期盼。当鲁迅满腔的热情被父亲的命令所压抑,内心的孤独得不到理解成为父子间的隔膜。在父亲的病这一篇中,鲁迅回忆记叙了父亲生病医治的整个过程,是鲁迅童年时难忘而又痛苦的回忆。祖父入狱、父亲病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为官宦家族的鲁迅之家陷入困顿,使他真切的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也让他早早地学会了承担责任。少年鲁迅每日出入于当铺与药店之间,当铺人的蔑视、中医的愚弄、家庭经济的困窘,都使鲁迅异常的痛苦。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用大量的笔墨,回忆了少年时期苦涩的成长经历。父亲病故后,鲁迅毅然而然地离开故乡,他要去寻找一条可以复兴家族的出路。藤野先生一文在朝花夕拾当中,可以说是脱离“故乡”叙事的另类文字,虽然它也是属于追忆“亲情”或“友情”之作,但将其置放于“故乡”序列里,还是值得认真推敲的。我个吴凤云:朝花携趣夕拾香一朝花夕拾之趣谈,快乐作文,2021年第4期,第88-91页。陈思和: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一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3期,第49-60页。人的阅读感觉,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印象:如果说“长妈妈”是母爱意象的一种投影,那么“藤野先生”则是父爱意象的一种折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去考察,才能还原“精神家园”的完整构图。尽管鲁迅在文中说“我很爱我的父亲”,而朝花夕拾里也的确有不少描写父亲的文字,不过仔细阅读之后我们多少都会感到有些诧异;因为父亲的形象被表现得是那样地苍白,除了被病痛折磨的艰难喘息之外,读者根本就感受不到有丝毫的父爱情怀。“藤野先生”的形象却大不相同,作者从外到内都有着十分详细的具体描写,比如他穿着随意不修边幅,八字须戴一副近视眼镜,“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正是这样一位外表递遢的大学教授,却有着极其美好而善良的人格品性,他对“我”不仅没有任何歧视性的种族偏见,相反还对“我”表现出了巨大的善意和关爱一他帮“我”补齐不完整的“讲义”,对“我”单独进行专业辅导,“藤野先生”那如父亲般的爱心与耐心,令“我”这个独处异邦的留学生,在周围一片排华的叫嚣声中,感受到了一丝“家”的温馨。“考试事件”既侮辱了“我”的人格,又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最后他留给“我”一张照片,郑重地写上两个字“惜别”。鲁迅追述他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关系交往,情感是如此的细腻而且充满着感恩的心理,这种叙事手法实际上早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生情谊,而升华为只有歌颂父爱时才会具有的那种虔诚与凝重。这是一种寻找父爱的隐喻表达,是一种“精神返乡”的情感诉求,只有从这一角度去加以理解,才能读懂藤野先生与朝花夕拾之间的和谐关系一如果“父爱”缺席,那么“故乡”也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故乡”了。在琐记藤野先生等散文中,鲁迅详细记述了他在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异乡的漂泊、远离亲人的苦楚、对新学的失望、对同胞的愤慨、对祖国的担忧都使鲁迅与他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通读朝花夕拾,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成长道路上的孤独遭遇,可以说这样一种生命体验孕育了鲁迅的人生观和文学观。(二)表达乡恋:国民性的再反思故乡是每一个中国人一生的精神港湾,鲁迅也不例外。研究朝花夕拾,“百草园”无疑是第一个重要意象。然而,当人们把“百草园”仅仅视为是鲁迅童年快乐的情绪记忆时,张培娟:朝花夕拾阅读,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21年第2期,第11-12页。其精神返乡的深刻内涵则往往被人为地忽略了。王德威曾将中国现代作家的乡土叙事,用“想象的乡愁”一词来加以概括和表述,并受到了许多人不加思辨的盲目赞同,实际上这是一个缺乏理论支撑的严重误判。因为对于中国现代作家而言,所谓的“乡思”或者是“乡愁”,都不是一种抽象空洞的虚拟想象,而是他们切切实实的生活经验,除了记忆与时间存有差异之外,“故乡”一直都存在于他们的精神生活当中。从这一角度去阅读“百草园”的艺术复述,我们发现鲁迅思想的一些微妙变化。在呐喊与彷徨中,虽然都是以“故乡”为题材,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故乡”那种灰色与破败的情景写意,全都是“听将令”式的否定性叙事,根本就没有任何亲近故乡的眷恋之意。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的乡恋情节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一方面他又有对故乡文化的深刻批判。读者完全可以体会到鲁迅以现代都市去对比偏远乡村所产生的心理落差,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落差直接导致了他对故乡的否定与诀别。在启蒙“呐喊”的激情时代,鲁迅无疑是把对故乡的否定,作为他追求思想现代性的主观诉求;可是到了朝花夕拾当中,这种否定性的激情却逐渐地被消解,而思乡之情则变得越来越浓厚。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尽管充满了温情的怀恋,但也不时流露出对国民性批判的笔调,使得整部散文集中的“悲悯”主题更加深刻。在文章小引中,鲁迅称赞故乡的瓜果蔬菜是极其鲜美可口的,使他时时反顾,明明只是平常的东西,但在鲁迅眼里却是美丽无比。即使他感觉到这种感情可能是“哄骗”,但却依然“时时反顾”,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支在家乡的风物中,最让鲁迅感到快乐的、充满兴趣的就是“百草园”、东关的五猖会和迎神庙会。“百草园”的夏冬景致,给鲁迅带来了童年的欢乐。“五猖会”既展现了在农村生活的少年鲁迅对这场盛大的迎神大会的期盼,又体现出在旧农村,老百姓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和千百年来封建迷信的影响。鲁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梅姑庙”、“五猖庙”的来由,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那些封建礼教的嘲讽。在无常一文中,鲁迅除了对家乡旧俗的回忆之外,批判了封建文化对老百姓思想的巨大侵蚀,以及在这种文化下完全失去抵御能力成为看客的人们。看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正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在中国国民脑海中所留下的痕迹,亦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廖久明:一篇存在细节错误的回忆录一朝花夕拾论,传记文学,2021年第1期,第146T53页。姚咏梅:跨媒介环境下的名著阅读一以朝花夕拾为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年第24期,第26-35页。(三)怀念亲故:生存的苦难亲人和朋友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他们逝去以后,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怀念他们,鲁迅身为文化先驱,自然也不例外。鲁迅通过回忆过去,记述和亲故相处的故事,揭露封建礼教下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回忆记叙了医治父亲的全过程。在家道中落,父亲病重的双重压力下,懂事的鲁迅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每日去私塾前,都会在当铺与药店间来回奔波,只为拿钱给父亲看病。不管“名医”给出的药引是如何的奇特,鲁迅就是费劲了力气也要寻到。“名医”们因手段高明受人吹捧,可父亲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反而愈加严重,直至逝世。文中的每一处描写以至每一张处方,无一不表达着鲁迅对庸医误人命的愤慨,以及对巫术与医术不分的封建迷信的谴责。这篇文章既表达了鲁迅对亡父的怀念之情,也是在揭露封建时期医学落后的事实与封建迷信思想的泛滥。阿长与山海经记叙少年鲁迅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展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又迷信的性格。对长妈妈这样的长者,鲁迅是永记心怀的。因此,长妈妈也几次被写入相关作品中,而在朝花夕拾中,长妈妈也出现在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中。而作者在对长妈妈的描述上并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通过一些关联性不强的事情以完成对其的较为全面的描写。长妈妈在狗猫鼠中是一个踏死作者心爱隐鼠的凶手、坏蛋,作者十分生气、愤怒,还因此恨上了她。但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又是作者通过诸多细节描写的对象。例如,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不规矩等,并且在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上,还对长妈妈进行讽刺和批判,不过很快作者笔锋一转,在写买山海经的事件上,文中“我”十分渴望一本绘图版的山海经,却是长妈妈在告假回来后给“我”买来了,描写出长妈妈对“我”关怀备至的爱,也使“我”改变了对长妈妈的看法,消除了因为她谋害心爱隐鼠的恨意。作者也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善良、爱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虽然长妈妈本身在封建大环境下有着固然的消极和落后,但她依旧秉持着善良,而这种善良在某些时候甚至能被放大到伟大上。这也表示作者在对长妈妈的描述上,既向读者揭露了一个思想愚昧的人物形象,也向人们歌颂了其身上的那些美好、善良的品质。因此,作者对于长妈妈的讽刺和批判更像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在文章陈思呈:被生活所运用的阅读,是珍贵的阅读,语言文字报,2020年第12期,第5页。i盛麒羽:蓦然回首,彼时迢迢一朝花夕拾读后感,快乐作文,2020年第48期,第40页。俞金俊:信仰与责任一读朝花夕拾有感,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20年第12期,第16-18页。中,鲁迅通过回忆记叙长妈妈名称的来历,展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们没有个性、失去自我、连姓名权都被剥夺的生存困境。鲁迅用有趣的情景呈现出长妈妈对他的约束,以及那些“麻烦的礼节”,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妇女难以摆脱长期积淀下的封建传统、封建习俗的影响的生存现状。范爱农是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最后一篇。范爱农可以说是一位具有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无奈社会的黑暗和压迫,使得其选择妥协,但面对思想上的觉醒,这种行为上的妥协让其备受痛苦和煎熬,从而导致其最终走向毁灭。作者与范爱农相识于日本留学期间,其因为无法承受学费而草草回国。由于学业未完成、一无是处而受到旧思想顽固的人的欺蔑和压迫,使得其回国后的生活十分困顿艰难,遭受身心的双重打击。而在鲁迅回国后,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帮扶,受制于旧制度的顽固,范爱农最终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优待,一直深陷穷困潦倒之中,并在之后的一次坐船中失足落水并丧命。而范爱农的一生也代表了在那个社会知识分子的实际境遇,而作者则对其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而在朝花夕拾中范爱农一篇,作者一开始就通过平凡、朴素的文字对认识范爱农的过程进行描述,并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先是写出对他的憎恨和厌恶,最后才写出对他的亲善和友情,从而向读者展示出了作者对范爱农一类人的同情和一种双向牵动的责任感。在范爱农中,作者与范爱农在日本认识,并非朋友,且还因为意见相左而有过争论,不过在作者归国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走向友好,并最终成为好友、同事。作者后来因为工作原因而分别,而范爱农也在被辞退后生活陷入困顿,并在之后失足落水而死。而作者在对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在文中也进行了伏笔掩埋,即在面对光复后的绍兴,一切依旧是一副换汤不换药的情况的描述。作者在对范爱农的描述上,虽然没有进行正面赞扬的议论,但是却通过对范爱农的神情和动作加以描写,以反映范爱农的情绪和思想活动。另外,在范爱农中,作者也在对范爱农的悲剧命运进行探讨,并对光复后的绍兴情况进行描述,而范爱农也在希望的升高中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对范爱农的遭遇,鲁迅表现出深切的悲痛与哀思。鲁迅通过描写与范爱农相识的经历,叙述了这位挚友辛酸又坎坷的遭遇,揭露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难以生存的境况。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范爱农的牺牲是时代悲剧。然而他即便是死,也依然“直立着”自己的身体,他的正直、率真、铮铮傲骨皆深深刻在鲁迅的心里。鲁迅不仅对挚友怀有深切地思念,更是关怀着他后辈人的发展,温暖真挚的情感流露其中。二、朝花夕拾的悲悯风格鲁迅的作品中,常带有一种“苦涩”之味,让人感到凝重。朝花夕拾正是鲁迅中年时所作,其作品流露出一种对贫瘠的土地上人们与命运抗争的悲哀,以及对封建制度下人们生存艰辛的怜悯。但是,在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上,悲悯中也带有“温情”的色彩。(一)苦涩之美鲁迅在进行散文创作的不同时期,其悲悯风格也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一“朝”一“夕”的描写中,将鲁迅悲凉的心境形象的表现出来,展现了鲁迅自我的人性追求。从贫困的生活、社会的压迫、改革的失败的各种经历,使作品更具悲凉、沉重的色调,给人以悲凉和苦涩之感。在琐记中,因为学游泳被淹死的两个年幼的学生阴魂不散,学校不仅造了小小的关帝庙,而且每年还请和尚到操场来放焰口,学校疏于管理而导致的错误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作者用调侃的语气说,两个同学被关圣帝君镇压了一整年,就只在这时候得到一点好处,一个传授科学民主的地方倒成为乌烟瘴气之所。通过这些民俗中的落后消极一面,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生命力的菱缩,没有创造力和勃发的生命激情,没有满个性色彩的个体,没有反思和自省。因家族的衰落,让鲁迅过早地见识了世态炎凉,在经济萧条、物质匮乏的生存环境下,鲁迅感受到了生存的艰难。走异地寻出路,他既是在逃避着令他厌恶的环境,又在追寻着他的理想。鲁迅在贫穷困境里与命运作抗争,流露出一种生存的艰辛与沉重,给人以苦涩的意味。在无常中,鲁迅将鬼魅“无常”作为自己作品的中心内容。无常在迎神赛会上作为勾摄生魂的使者,本应为人们所畏惧而胆颤的,可是为什么人们看到他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呢?儿童所喜欢的是他浑身雪白这一鹤立鸡群之貌,人民对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所以毫无畏惧之感,还在赛会上和他开玩笑,不给他饭吃;为了怕他孤寂,还给他配上老婆孩子。而这些并不是最根本原因,鲁迅以深邃的笔调分析了下等人对于无常这一阴间鬼物类似平常人的感情。这些下等人一辈子走着相同的路:求婚,结婚,养孩子,死亡,在人生的路上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的经验,知道阴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个会,人间的公正审判遥遥茫茫,所以对于阴间无限神往,并坚信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在主持公理的邢程:现实照进旧事:朝花夕拾中的“流言”与“自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1期,第32页。职责中,无常能够利中取大,害中取小,极尽人情。鲁迅对于人民生活的悲苦循环可谓看得非常透彻,生之无可选择也练就了下等人的隐忍和豁达,所以这些下等人才和迎神赛会上的无常开玩笑,才让目连戏中的无常一出台就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下等人淳朴的民情在无常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见被勾者是自己的堂侄,阿嫂哭的悲伤,无常就暂放他还阳半刻,而阎罗王的惩罚却不曾使得他委顿求饶,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这无异于正义与公理的个人宣言,是江浙越文化中刚硬性格的一种凸显。这样一个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无论他脸上的哭或笑,口头的硬语与诙谐,都是人们欣赏、期待和倍感亲切的。那些下等人在对无常的热爱中超越自己的黑色世界,获得短暂的精神宁静。此岸与彼岸在无常身上获得了沟通贝尔指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它通过艺术与仪式,以想象的表现方法诠释世界的意义,尤其是展示那些从生存困境中产生的、人人都无法回避的所谓-不可理喻的问题,诸如悲剧与死亡支鲁迅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迷信欺压人民,愤慨于人世的不平。鲁迅那较强的悲观主义,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现实主义,通过现实的反抗,来唤醒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鲁迅身为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他推动白话文亦是为了反抗封建文化,建立真正人的社会,但却反遭群众的迫害,内心的悲凉与绝望无法与人言说,也正因此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了生之艰难,让整个作品在阅读时具有苦涩之美。(二)温情色彩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充满了温情的笔调。童年时光的快乐,对人性美好的向往与回忆,构建了鲁迅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他将那些不愿丢下的旧事重新拾起,只为在纷扰的生活中寻到一丝慰藉,在苦涩的生活中温暖自己的心灵。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呈现出一个迷信却仁爱的长妈妈,她喜欢睡觉摊成“大”字状,经常给鲁迅讲一些客套又迷信的礼数等等。鲁迅并没有将长妈妈身上的劣处进行掩藏,而是将长妈妈最本真的一面还原给读者。在长妈妈为鲁迅买“三哼经”的情景助力,使得长妈妈的形象瞬间鲜活起来。从细节的叙述中,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与长妈妈长幼情深,这份刻在鲁迅骨子里的温情已成为他心中的暖意久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在字里行间皆流露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严谨朴素的藤野叶诚生:朝花夕拾的儿童叙事及其文体功能,齐鲁学刊,2019年第1期,第23-25页。蒋永国:论朝花夕拾中''纯白人”,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9期,第6T0页。先生,他是真心希望可以有新的医学传入中国。他担心鲁迅的讲义有误,便要求鲁迅每周都要把讲义交由他亲自审阅,若有错误便亲手改正,对鲁迅将要离去,他深感叹息,并再三叮嘱鲁迅将来把照片寄给他,透过这些文字,鲁迅将自己最真实的心境袒露出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与感激。在暖与苦之间,在温情与苦涩中,善于捕捉美好的鲁迅,怀揣着跳动的赤子之心,从深刻到质朴,从深邃到纯粹,鲁迅用文字思考生命,用文字传递着温情。三、悲悯情怀探源每一个作家创作动机的产生都是非常微妙的,其作品的每一种情感流露都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心理体验是分不开的,作家在创作作品时的心理态势,时刻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活动。这些心理态势是作家生活阅历、心理体验和思想价值的积淀,也是作家个性与禀赋的表露。(一)暮年心态鲁迅写完朝花夕拾并结集出版,是1928年9月。当时鲁迅的年龄是48岁。按照年龄的划分,应属于中年时期。然而,此时的鲁迅却感到自己已是迟暮,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常常流露出暮年之态。俗话说叶落归根,人到老时更是对故乡有着超乎寻常的怀念。朝花夕拾中,单从对故乡人和事的回忆,就有8篇之多。在鲁迅的眼里,似乎家乡的一切比任何地方的都要好,家乡的食物也是更加美味可口的,此时提及“反顾”二字,既体现了鲁迅对家乡美好事物的怀念,又反映了他对逝去时光的追惜久鲁迅后期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疾病带给他死亡的威胁,再加上一直以来与文人之间的斗争,让他倍感自己心力交瘁,使他的心境不得不受到影响。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次提到了“死”,包括对鬼神世界的描述,都是对死亡意识的流露。散文集中的人物,许多都是亡故多年的,但他们与鲁迅之间的关系是“亲密”都不足以表达的。在父亲的病一文中,鲁迅一生中最难忘且深感痛心的事,是自己对父亲临终时的叫喊,他将此事视为自己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如果不是受到死亡的影响,暮年心态的体现,一般生者是难以对人生有这般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难以会对心灵深处进行如此深刻的剖析。胡梅仙:在时间回忆和自由反抗的两端一一论鲁迅的朝花夕拾,学术界,2018年第9期,第18-23页。黄立斌:论鲁迅朝花夕拾的创作心态,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9期,第7页。(二)改革体验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恰巧的是从1924年6月至1926年3月,又接连发生了几起重大的风潮。这段时间,是五四运动以来北京最黑暗的社会历史时期,鲁迅一直处在论争的最前面,但他的精神却一直处于因失败所带来的绝望与探寻的焦虑之中,也正因这一期间的心理态势,对鲁迅的创作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狗猫鼠中,祖母在夏夜为幼时的“我”讲述的猫是老虎的先生这一故事,颇似西方的寓言,作者无意去考证故事的真伪,只是以儿童的天真之心设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回避了儿童想象的丰富所带来的恐惧之心的极力渲染,在夜色的安眠中留给我们回味的悠长。这里就有成年人的理性所持的节制给予文本的技巧性处理。老鼠的风俗向来是不欢迎陌生人观礼的罢,内在的无奈叹息清晰可见。这样的叙述当然是儿童特有的期待和失落。然而其中的叙述并非是单一的儿童视角,谈及老鼠成亲仪式的盛大,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眼光投向当下,现在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见人类的迎娶仪仗,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时的想看老鼠成亲的仪式,却极其神往,即使像海昌蒋氏似的连拜三夜,怕也未必会看得心烦。现在这一视角的介入无疑是成人眼光的关照和审视,对人类婚礼仪式的繁文缗节和虚伪本质的洞见可谓一针见血。作者对老鼠成亲的神往和对人类婚礼的不屑非常明显,仔细思考这里隐含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问题。依科学的眼光来考察,一个是动物,一个是人类,两个迥然相异的群体,依进化观而论,当然人类高于动物;就婚礼仪式而言,人类的仪式当然更为完备和隆重,与其说人类的迎娶仪仗是性交的广告,莫如说动物的更是如此。那么具有中西文化视野的鲁迅为什么那么迷恋老鼠成亲呢?这里就涉及到了文化观的问题。笔者认为,老鼠成亲之所以深深吸引鲁迅,是因为这一群体的可爱,而这种可爱又绝非如今天的宠物猫狗们类似的娇小柔弱之可爱,它们的背后是生命的直率本真和力的勃发。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人还轩昂。这样的轩昂的态度是一种自信和自由,是自我世界的雍容大度,绝无鼠头鼠脑之辈的卑琐。它们成亲时所穿的红衣绿裤,鲜艳的色彩是生命狂欢的外在表征,一种喜洋洋的无所羁绊的氛围充溢其间。而人类虽然在表面上的仪式远比老鼠复杂,无论是何种复杂的礼节,只要妨碍了人性的正常发展,鲁迅说,为自卫起见,还要用长竹竿来抵御的。因此,在对民俗的叙写中,儿童视角下对这一民俗的感情粘连成为成人视角的理性批判的根基,正”魏庆培:论朝花夕拾的时间与空间,鲁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5期,第23-27页。因为儿童的天真和生命的本真状态距离最近,所以基于儿童视角的情感倾向所持的批判更具有穿透力。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在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哲学阐释上有了天然的链接和契合。正记述了鲁迅在现实中的遭遇,他一面要对陈西潼一派学者做出反击,一面进行着反封建的改革,他一心想要将人民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从而进行改革,却反遭怨恨、甚至打杀,这也是鲁迅感触最深、最感痛心的惨痛事实。鲁迅的朝花夕拾虽属于回忆性散文,但其中涉及对现实斗争的内容也显示出鲁迅深刻的个性以及对人性压抑的反抗与反击。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提出白话文的兴起就是为了打倒封建文化。鲁迅从民族的立场上,严肃看待封建思想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戕害,他要从精神上改变那些思想被禁锢的人民。鲁迅通过对二十四孝图的剖析、批判,讽刺了那些自诩为“正人君子”的“绅士”做派,又通过对阴间的称赞,暗讽现实世界的虚伪。改革失败的鲁迅,内心的落寞与孤独无法与人言说,也正因此鲁迅深刻地认识到了生之艰难,也让他更关怀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的权利。鲁迅所憎恶的,是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和摧残,在散文中无不显示出鲁迅智者的斗争光辉。鲁迅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流露出对人民生存困境的关怀,对历史、社会的关注,以及对国民性的思索。作品中的悲悯情怀,体现着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是需要作家站的更高的更远的位置来看。作品风格将温情与苦涩相互结合,显露出鲁迅内心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但在温情中又蕴含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相互交织,互为表里。鲁迅在暮年心态与改革体验的影响下,对生命的艰辛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让读者在悲悯之中感受到生命的重量。通过对朝花夕拾的悲悯情怀的研究,进而对朝花夕拾中悲悯主题和朝花夕拾的悲悯风格在作品中的呈现进行简单总结。参考文献:1 .范金豹:朝花拾“刺”一有关朝花夕拾问题的正误,2021年版。2 .任凭:从文本解读走向文本深读一以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为例,课外语文,2021年版,第6期。3 .王芳: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阶思维培养策略探究一以朝花夕拾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版,第5期。4 .朱崇科: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版,第5期。5 .吴凤云:朝花携趣夕拾香一朝花夕拾之趣谈,快乐作文,2021年版,第4期。6 .陈思和: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一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版,第3期。7 .张培娟:朝花夕拾阅读,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21年版,第2期。8 .廖久明:一篇存在细节错误的回忆录一藤野先生论,传记文学,2021年版,第1期。9 .姚咏梅:跨媒介环境下的名著阅读一以朝花夕拾为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年版,第24期。10 .陈思呈:被生活所运用的阅读,是珍贵的阅读,语言文字报,2020年版,第12期,第23页。11 .盛麒羽:蓦然回首,彼时迢迢一朝花夕拾读后感,快乐作文,2020年版,第48期。12 .俞金俊:信仰与责任一读朝花夕拾有感,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20年版,第12期。

    注意事项

    本文(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悲悯情怀.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