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1、关于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6561155       资源大小:25.8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关于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一、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药材自然分布规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一)中药材种植业初见成效。近年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将中药材作为精准脱贫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在立足传统和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群众收入明显提高。据调查显示,我市目前主栽品种有玉竹、芍药、牡丹、杜仲、金槐等40多种,种植面积7.18万亩,总产量2.63万吨,年产值约3.68亿元,且呈增长趋势,预计药农每年人均增收约1500TGo(二)中医药工商业稳步发展。全市目前拥有湖南东健药业有限公司、衡东中药饮片厂、湖南衡岳饮片有限公司、祁东君儒中药饮片厂等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11家,全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7.2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3亿元,产值增长了L15亿元,增长幅度为15.8%,其中中药饮片产量增长速度高达98.12%,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中医药企业稳步发展壮大。医药零售企业的中药及中成药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三)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基础厚实。中医诊疗机构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提供服务的场所,其发展辐射整个中医药产业链。全市现有市属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县市区中医医院9家,市级注册民营医院9家,中医诊所219家,有专业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2371人,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7人,建有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省名老中医5人,市名中医6人,有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23个,年门诊诊疗量约180万人次,已形成辐射湘南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全市有6个县市区中医医院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二、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目前,我市中医药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发展短板和制约瓶颈,“中医衡阳会议”精神的影响和优势发挥不够。(一)产业发展政策亟待完善。我市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提及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但是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至今尚未出台,提及“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文件政策较少。涉及中医药产业的文件中,“加强中西医并重”提的较多,但“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几乎没有,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目前,市本级未专门设立中药产业发展相应编制和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中医药产业发展协调统筹服务工作缺失。(二)中药材种植业明显滞后。全市中药材种植以散户较多,集中成片种植少,无法形成产业规模。由于种植分散,且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种植技术水平低下,种植生产管理较为粗放,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因而中药材的品质、药效不稳定。同时农户也未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前景分析,盲目跟风,不顾市场行情,导致某些中药材品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中药材价格低廉甚至滞销,收益风险大。(三)中医药工商业层次偏低。技术、资金等限制导致全市中医药工商业发展滞后,中药资源利用率低。全市中医药企业品牌、特色品种不多,整体竞争能力不足,产业发展不够成熟,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的少,大部分中药材以原药材出售为主,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低,缺乏中药材交易市场和电商交易平台,市内制药企业大量原料从省外交易市场采购,严重制约整体中药产业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较低。(四)中医药健康业结构失衡。当前,我市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结构不尽合理,仍以中医医疗服务为主,供给方主要为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资本虽有参与,但是相对较少。中医养生保健监管缺乏服务技术标准,养生保健机构的中医项目从业人员呈现出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状态。一些民间的中医传承和偏方验方无法鉴定,监管难以到位。养生保健、健康养老等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社会认同和规模效应尚未形成。(五)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中药材种植与服务方面,县市区一级的中医药产业机构专职人员少、专业不对口,难以提供中药材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科学指导服务;在中药材生产加工方面,大部分中药企业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专业人才匮乏,中药创新动力不足;在中医药技术传承方面,人才青黄不接,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约17.2%,个别县市的占比甚至低于10%以下,中医传承和基层中医人才极为短缺。三、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辩证思维、综合施策、全链条推进,形成合力,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强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一是切实加强产业发展领导。健全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将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升格,加挂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实专业队伍,明确目标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强化督导考核,切实发挥其指导、协调、服务等作用。二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法精神,根据全市中医药资源普查结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编制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落实。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办法等,适时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沟通协调,优化营商环境。三是不断完善优惠扶持措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发改、国土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对中医药产业项目的申报、供地以及新药、保健食品、院内制剂等的研发、审批和备案提供技术与政策支持,开辟绿色通道。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性投入,将中药材种植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纳入乡镇公益服务项目,将中药材标准化初加工及仓储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补贴,加大对重点药业企业、药材基地和药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壮大药业企业。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政府公共预算,并保持一定增长比例,强化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允许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药农大户利用基地担保贷款、延长贷款还款期限,对中医药产业优势项目实行贷款贴息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全面开展全市中药材资源普查,精准掌握全市中药材资源分布状况,为科学规划全市中药材种植提供参考。在现有基础上,科学布局建设2-3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对种苗、施肥、病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确保中药材质量。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药农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积极开展订单生产,逐步形成“龙头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提升中药材种植的现代化水平。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信息监测站,建立中药材品类信息资源库,实现全过程溯源监管,努力打造优质、无污染、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明确、质量安全稳定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三)促进中药企业做优做强。引导种植企业、合作组织向初加工企业转变,积极发展中药材规划化、标准化产地初加工,为中药材炮制、深加工和商业流通奠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规模较大、科技水平较高的中成药生产和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深度开发中医保健和制药产品,带动中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着力支持启迪古汉衡阳中药有限公司等一批中药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中药产品品牌,推进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抓好抓实产销对接。大力支持中医药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重点围绕生物制药、中间体提取、功能保健品生产等,开展产学研攻关,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中药产业链。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中心,建立中医药产业信息专栏,及时收集和更新有关中医药种植加工、市场需求预测等方面的信息,为全市中医药企业等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服务。推进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和流通追溯电子信息体系建设,鼓励中药企业在国内大型药市开设直销窗口,拓宽市场贸易渠道,享受全链条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中药企业提高竞争力。(四)支持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建立以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县市区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引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引进高端人才,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医院等级评审等,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促进医疗水平提档升级,努力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修订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和中药饮片、中成药、部分院内中药制剂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合理制定付费标准。二是推动发展“中医药+养老”服务。按照“医、护、康、养”一体化新模式,着力打造融合医疗、照护、康复、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医疗养老机构。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严格执行行业准入、退出机制,全周期满足老年群体健康养老需求。三是培育发展“中医药+旅游”服务。依托我市南岳寿山、常宁天堂山天然氧吧、湿地绿肺等自然资源优势,实施“中医药+旅游”行动,开辟中医药健康旅游主题路线。积极开发健康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融中药材种植、中医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景观、传统健身运动、药膳食疗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五)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卫健部门制定落实衡阳市基层中医培训计划(20x-2025)要求,为农村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中医诊疗技术培训,稳步提升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利用国家培训项目,切实做好农技人员和药农等一线种植人员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培训,逐步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依托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资源,大力实施“人才雁阵”行动,为全市中医药机构引进不同层级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努力构建骨干人才、优秀人才、领军人才有机衔接的人才梯队。二是拓宽人才培养范围。依托衡阳企业发展“船山论坛”,打造中医药产业智库,吸引一批院士、专家聚集衡阳,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针对药业企业引进的首席技术专家、高管人才、硕博人才等,给予一定的住房、科研、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设立市级中医传承人补助和中药炮制科研奖励资金,分别给予老药工每人每月IooO元、学徒工每人每月600元的补贴,鼓励他们举办传习班、培训班,将中药材炮制技艺发扬光大。三是完善用人留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在职在编科技人员承担中药企业科研项目、开展有偿服务或技术入股等相关用人留人机制,确保人才在政策支持、便利条件、创新平台、作用发挥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康养健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去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山市是新安医学的发祥地,历史上名医辈出,有“北华佗、南新安”之称。为了深入了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5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善武、副主任汪义生率调研组赴祁门、歙县、徽州区、黄山区等地开展了调研;6月上旬,调研组还赴湖南省长沙市、湘潭市和娄底市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成效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振兴新安医学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地药材资源丰富。我市中药材品种多、质地优,共有各类中药材1632种,其中,植物药类1476种,动物药149种,矿物及其他类7种,分别占全省总数45.6%、50.8%、26.5%>12.5%,贡菊、黄精等道地药材在广泛分布,被列入“十大皖药”。二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市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44个,种植面积达15.2万亩。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3家,生物技术和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初步构建了以黄山高新区为核心,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县开发区等多点支撑的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三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市委市政府把振兴新安医学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锚定了发展目标。先后制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二、存在问题尽管全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目前,我市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种质资源驯化培育良莠不齐,多数药材种子来源靠自选、自留、自繁、自用,提纯复壮不足,品种退化、混杂严重,中药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品质得不到保障。比如,黄山贡菊与亳菊、滁菊、杭白菊一起被列为“四大名菊'',过去以晚熟品系为主,品质最优,但管理难度较大,不少种植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选择种植周期更短、品性较差的中熟品系,导致黄山贡菊在市场上的药用价值不断下降,品种退化严重。(二)产业链条效益不优。我市是中药材资源大市,但也是中药材产值小市,全市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到10家,且局限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上市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比如祁门蛇伤研究所在蛇药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工业企业支撑,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另外,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2017年覆盆子价格达到40元一斤,全市不少农户一哄而上,近两年覆盆子价格跌到10元一斤,造成大量覆盆子荒芜。(三)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中药材无论是管理还是种植,对专业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就我市目前而言,一方面,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全市除祁门县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配备了管理人员之外,其余区县均没有专业中药材管理机构和力量;另一方面,种植科技人才紧缺,多数中药材种植户没有充分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粗放,致使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四)发展要素保障不全。我市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受国家禁止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影响,中药材在耕地上很难大规模种植。林下种植是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林业方面政策限制,人工林砍伐栽种需采伐计划,天然林下抚育性采伐栽种审批难,从而制约了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另外,政策资金方面,目前我市虽然提出振兴新安医学,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还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三、意见建议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随着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的召开,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各级政府及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发展信念、拿出有力举措,做好中药材发展文章。(一)要制定道地药材发展规划。市政府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的全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系统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根据我市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突出药食同源,参照浙江打造“浙八味”、湖南打造“湘九味”做法,科学选定几个具有黄山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率先突破。要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与评价标准体系,抓好GAP认证、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造我市中药材发展品牌。(二)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把中药材种子培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加快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筛选驯化、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尤其要发展林下生态种植。切实加强黄山贡菊提纯复壮、治理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稳定黄山贡菊品质。要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市各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规范化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三)要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黄山,建基地、办工厂。同时,要努力培育壮大现有中药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天目制药、科宏生物、同仁堂精制药业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四)要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依托中药材植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其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药膳、研学等附加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努力丰富中药材产业内容。(五)要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黄山学院以及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沟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中药材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农业、林业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中药材方面管理人才。要进一步激活乡镇农技站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的“土专家”作用。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抓好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专家团队组建,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六)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每年要整合一定额度的涉农资金,加大对中药材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药企业扶持力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创新金融服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中药材品种范围,提高中药材种植抗风险能力。要完善中药材生产基地用地政策,各级林业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利用林下资源、荒山荒坡和改造低效残次林发展中药材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为广大药农稳定种植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打下良好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1、关于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