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规划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实例.ppt

    • 资源ID:6487949       资源大小:932KB        全文页数:20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规划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实例.ppt

    1,包存宽 博士 副教授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2006,7,11-12,规划及区域环评技术导则与案例,2,讲授内容,第一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第二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第三章 公众参与及规划环评典型案例分析,3,第一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4,背景与出发点,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规划环评的实施;缺乏相关规划环评的经验实践,极大地增加了制定本导则的困难。,5,“提出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技术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本导则的内容是引导和启发性的,将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入而不断发展”。,6,第一节 总则,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主题内容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注释:不同类型规划间差异非常大,本导则只能作出引导性、启发性的规定。有关机构正在研究与编制针对各类型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以研究者角色开展相关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规划环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7,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一地三域”和“十种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一地三域”规划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十种专项规划”指: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2.适用范围,8,9,二、术语,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10,2.规划方案 符合规划目标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3.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4.替代方案 通过多方案比较后确认的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11,12,5.减缓措施 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由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6.跟踪评价 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13,三、目的与原则,1.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决策的早期阶段,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释:SEA的3个功能定位:基于EIA、面向决策过程的辅助决策的工程、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14,2.评价的原则,(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一般性原则)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早期介入原则(非常关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或最迟也应在不可逆转的决策作出之前)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15,SEA融入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16,EIA介入规划编制阶段的4种方式,目标型:在规划的制定之初介入,通过评价以明确规划的环境目标及环境保护原则与要求。融合型:评价成为规划的编制过程的一个环节,可充分的评价与分析规划的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以规范规划的环境目标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7,反映型:在规划的草案形成之后、正式报批之前介入,此类尤其适用于由第三方承担的评价。部分切入型:在规划制定过程的一个或多个关键时间段(DW),以及规划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介入开展专题性环境影响评价。,18,(3)整体性原则 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一起考虑。(4)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19,(5)一致性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6)可操作性原则 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20,四、工作程序,工作流程 公众参与 3种结论,21,22,第二节 内容与方法,一、基本内容1、规划分析2、环境现状与分析3、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23,5、针对各个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6、开展公众参与7、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8、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篇章或说明),24,二、规划分析,1.规划的描述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充分理解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阐明并简要分析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实施方案,及其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规划的关系。,25,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按拟定的规划目标,逐项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包括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注释:应注意4类规划:第一类是与该规划具有相似或共同的环境、生态境影响,占用或使用共同的自然资源的规划,将这些规划放置在同一环境或资源问题上分析其协调性;第二类是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划,分析该规划与环保规划是否协调;第三类是以该规划为指导或为实施本规划出台的下层次规划、计划等;第四类是上层次规划或指导该规划编制的规划。,26,3.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1)依据依照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其它有关规定进行,27,(2)筛选步骤识别该规划所包含的主要经济活动(项目导向型),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的经济活动(政策导向型),分析可能受到这些经济活动影响的环境要素;简要分析规划方案对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进行筛选以初步确定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28,(3)筛选方法专家咨询类比分析矩阵法核查表法,等。,29,4.确定评价的内容与范围,(1)确定评价内容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每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随规划的类型、特性、层次、地点及实施主体而异;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30,(2)确定评价范围,确定评价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地域因素,还要考虑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在确定地域范围时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31,三、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一)现状调查应针对规划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效用性的原则,有重点的进行;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重点应放在与该规划相关的重大问题,以及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已经造成的影响调查。,32,(二)现状分析与评价,1.现状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应包括:a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b生态敏感区(点)分析,如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退化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及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确定评价范围内对被评价规划反应敏感的地域及环境脆弱带;c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确定受到规划影响后明显加重,并且可能达到、接近或超过地域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因子。,33,2.环境限制因素分析,a跨界环境因素分析;b.经济因素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c.社会因素与生态压力;d.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影响;e.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对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34,(三)环境发展趋势分析分析在没有本拟议规划的情况下,区域环境状况/行业涉及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发展趋势(即“零方案”影响分析)。注释:“零方案”是各个规划方案环境效益的基点,规划方案的取舍正是参照它排序后决定的。,35,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调查与监测等;专业判断法;叠图法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法;会议座谈;调查表,等等,(四)现状调查与分析方法,36,四、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37,识别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及其性质;编制规划的环境影响识别表;结合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指标。,1.基本程序,38,规划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列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状分析,编制影响识别清单,影响识别方法,专家咨询及公众参与,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标准,国内外实践经验,初步的评价指标,评价所需信息,理论分析,社会经济环境基础数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确定,39,2.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的环境目标,包括: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40,3.环境问题的表达,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噪声、交通);自然资源(包括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矿产、能源、固体废物);全球环境(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41,42,4.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与方法,识别内容: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识别方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可根据环境效应强度和环境受体敏感性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识别。具体见图8-4和表8-4。,43,44,45,(1)核查表法(checklist),基本思路:将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列在一个清单中,给出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价。优点:使用方便,易被接受;在评价早期阶段应用,可保证重大的影响没有被忽略缺点:繁琐且耗时;没有将“受体”与“源”相结合,并且无法清楚地显示出影响过程、影响程度及影响的综合效果。,46,核查表法,47,(2)矩阵法(matrix),用法:将规划目标、指标以及规划方案(拟议的经济活动)与环境因素作为矩阵的行与列,用各符号表示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类型:有简单矩阵、定量的分级矩阵(即相互作用矩阵,又叫Leopold矩阵)、Phillip-Defillipi改进矩阵、Welch-Lewis三维矩阵等,可用于评价规划筛选、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等多个环节。特点:直观地表示交叉或因果关系,有利于描述规划环评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简单实用,内涵丰富,易于理解;缺点是不能处理间接影响和时间特征明显的影响。,48,矩阵法,49,(3)叠图法(Map Overlays),用法:将评价区域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的专题地图叠放在一起,形成一张能综合反映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的地图。适用性:叠图法适用于评价区域现状的综合分析,环境影响识别(判别影响范围、性质和程度)以及累积影响评价。特点:直观、形象、简明。无法表达源与受体的因果关系,无法综合评定环境影响的强度或环境因子的重要性。,50,(4)网络法,表示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多级影响逐步展开。可用于环境影响识别。网络法主要有以下形式:因果网络法:规划与其调整行为、行为与受影响因子以及各因子之间联系。可以识别环境影响发生途径、便于依据因果联系考虑减缓及补救措施;缺点是要么过于详细,致使花费很多本来就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考虑不太重要或不太可能发生的影响,要么过于笼统,致使遗漏一些重要的间接影响。影响网络法:把经济行为与环境因子进行的综合分类以及因果网络法中对高层次影响的清晰的追踪描述结合进来,最后形成一个包含所有评价因子(即经济行为、环境因子和影响联系)的网络。,51,网络法:因果网络法,52,网络法:影响网络法,53,(5)系统流图法,通过环境成分之间的联系来识别次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环境影响,是描述和识别直接和间接影响。利用进入、通过、流出一个系统的能量通道来描述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和组织。用来指导数据收集,突出规划行为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确定需要详细研究的环境要素。最明显不足是简单依赖并过分注重系统中能量过程和关系,忽视了系统间的物质、信息等其它联系,可能造成系统因素被忽略。,54,(6)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可以用于规划的环境影响的识别、预测以及累积影响评价等环节。本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规划方案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后果,以及一系列主要变化的过程,便于研究、比较和决策。提醒评价人员注意开发行动中的某些活动或政策可能引起重大的后果和环境风险。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例如环境数学模型、矩阵法或GIS等。,55,5.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规划及环境背景调查情况,规划所涉及部门或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初步确立评价指标,并在评价工作中补充、调整、完善。,56,指标体系:交通政策与规划为例,交通政策和规划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3大类:压力、存量和流、状态和应变、反应和对策(PFSR)指标体系;生命周期评价(LCA)指标体系;基本的指标体系。,57,压力、存量和流、状态和应变、反应和对策(PFSR)指标体系,58,生命周期评价(LCA)指标体系,交通运输系统的生命周期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l 运输工具和燃料生产;l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l 交通运输系统运营;l 车辆报废和基础设施的拆除与处置。环境影响归为两大部分:总的不可再生资源与能源消耗量,总的可再生资源与能源消耗量,以及用货币方式表示各种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的影响;生命周期内环境空气、水体、声环境、土壤等环境要素质量的变化。,59,基本指标体系,对一般的城市交通规划,由于许多信息难以获取,不可能作很全面、系统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只能就基本的指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可以从上两类指标体系中,结合实际的交通规划特点加以选用。,60,指标筛选的程序,61,6.评价标准的选取,首先采用已有的国家、地方、行业或国际标准。如缺少相应的法定标准时,可参考国内外同类评价通常采用的标准,采用时应经过专家论证;规划环评的评价指标是与环境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62,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一)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基本要求:应对所有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预测内容: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63,(二)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a.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区域或行业、部门或综合)的影响;b.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类似项目EIA);c.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容性分析。,64,2.评价方法,有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等;还没有通用方法,很多项目EIA方法直接用于规划环评;更多地采取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规划环评的方法主要来自于规划的方法和EIA的方法。,65,(1)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编制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构成用于模拟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综合分析、确定各部门间的联系和再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用于拟定规划引导下,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分析,也可以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作为一种“投入”(外在化的成本),对整个区域经济环境系统进行综合模拟。,66,(2)环境数学模型(Environmental Mathematical Model),大气扩散模型、水文与水动力模型、水质模型、土壤侵蚀模型、沉积物迁移模型和物种栖息地模型等。特点:较好地定量描述多个环境因子和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及其因果关系、充分反映环境扰动的空间位置和密度、可以分析空间累积效应以及时间累积效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不足:对基础数据要求较高、在只能应用于人们了解比较充分的环境系统、只能应用于建模所限定的条件范围内、费用较高以及通常只能分析对单个环境要素的影响。,67,(3)加权比较法(Weighted Comparison),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赋于分值,同时根据各类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予以加权;分值与权重的乘积即为某一规划方案对于该评价因子的实际得分;所有评价因子的实际得分累计加和就是这一规划方案的最终得分;最终得分最高的规划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分值和权重的确定可以通过Delphy法进行评定,权重也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预以确定。,68,(4)对比评价法,前后对比分析法(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是将规划执行前后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对比,从而评价规划环境影响。其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可信度低。有无对比法(With and without comparison):指将规划环境影响预测情况与若无规划执行这一假设条件下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比较,以评价规划的真实或净环境影响。,69,前后 前后 A2 A2 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A2-A1=A2-A1 O2 A1 A1 O1 过去 现在 未来 时间 过去 现在 未来 时间图1 简单“前后”对比法示意图 图2 趋势类推法示意图 前后 A2 环境影响 A1=(A2-A1)-(B2-B1)B2 B1 过去 现在 未来 时间 图3 对照实验法示意图,对比分析法,70,(5)环境承载力分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环境所承载的是人类行动,承载力的大小可用人类行动的方向、强度、规模等来表示。,71,环境承载力法的一般步骤:(1)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2)确定每一指标的具体数值;(3)针对多个小型区域或同一区域的多个发展方案对指标进行归一化。m个小型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分别为E1,E2Em,每个环境承载力由n个指标组成Ej=E1iE2jEnj,j=1,2,m;第j个小型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大小用归一化后的矢量的模来表示:(4)选择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发展方案作为优选方案。,72,(5)环境承载力分析,以识别限制因子作为出发点,用模型定量描述各限制因子所允许的最大行动水平,最后综合各限制因子,得出最终的承载力;适用于累计影响评价,是因为环境承载力可以作为一个阈值来评价累积影响显著性;适用于下列类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野生生物种群、自然娱乐区域的开发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等。,73,(三)累积影响分析,分析应当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常用的方法有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流图法、环境数学模型法、承载力分析、叠图法/GIS、情景分析法等。,74,六、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一)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结果,对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并概述各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二)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 对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述,提出供有关部门决策的环境可行推荐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75,(三)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预防措施。用以消除拟议规划的环境缺陷。最小化措施。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减量化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重建措施。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76,步骤与要求:,应对所有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和综合分析;规划环评得出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是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之后得出的,是环境可行的,但不一定是环境最优的;对符合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也需要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对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并概述各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77,七、评价结论与建议,评价结论的三种类型:1.建议采纳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顺利);2.修改规划目标或规划方案(认为已有的规划方案均应依据环保要求进行调整);3.放弃规划(所有的规划方案在环境保护方面有重大缺陷),78,修改规划方案应遵循如下原则:,目标约束性原则(符合同一规划目标)充分性原则(多角度)现实性原则(技术、资源方面可行)广泛参与的原则(公众参与),79,八、监测与跟踪评价,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在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拟定环境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和实施方案。,80,(一)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的基本内容,1、列出需要进行监测的环境因子或指标2、环境监测方案与监测方案的实施3、对下一层次规划、计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81,(二)监测,方法:利用现有的环境标准和监测系统,监测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监督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82,(三)跟踪评价,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和教训。,83,九、公众参与,1.主要内容 a环境背景调查。通过公众参与掌握重要的、为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b 环境资源价值估算;c 减缓措施;d 跟踪评价及监督。,84,2.人员的确定,参与的“公众”类型: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除专家以外的公民)。参与者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a两种情况:影响范围广且多为直接影响的规划,应采用广泛的公众参与;技术复杂的规划要求有高层次管理者、专家的参与;b.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和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遵循一定的程序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85,3.参与的时机,时机:应覆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4.参与方式:a论证会、听证会;b问卷调查;c大众传媒;d发布公告或设置意见箱。,86,第三节 文件编制,一、总体要求(同区域环评)应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准确。,87,二、主要内容,1.报告书(9个方面)总则、拟议规划的概述、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监测与跟踪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执行总结。2.篇章或说明(至少4个方面)前言、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减缓措施。,88,三、总则前言,1.总则(报告书)规划的一般背景。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环境影响识别(表)。评价范围与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与规划层次相适宜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2.前言(编章或说明)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目标和标准评价范围与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与规划层次相适宜的影响预测和评价所采用的方法,89,四、规划的概述与分析(报告书),规划的社会经济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和/或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关系和一致性分析。规划目标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关系和协调性分析。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要求的可行的各规划(替代)方案概要。,90,五、环境现状分析(报告书篇章),环境调查工作概述。概述规划涉及的区域/行业领域存在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历史演变,并预计在没有本规划情况下的环境发展趋势。环境敏感区域和/或现有的敏感环境问题,以表格一一对应的形式列出可能对规划发展目标形成制约的关键因素或条件。可能受规划实施影响的区域和/或行业部门。,91,六、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报告书篇章),(简要说明规划与上、下层次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规划目标、环保规划目标的协调性。)按环境主题描述所识别、预测的主要环境影响。对应于不同规划方案或设置的不同情景,分别描述所识别、预测的主要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在描述环境影响时,说明不同地域尺度(当地、区域、全球)和不同时间尺度(短期、长期)的影响。对不同规划方案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包括环境目标、环境质量和/或可持续性的比较。,92,七、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报告/篇章),描述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并概述各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主要环境影响的防护对策、措施和对规划的限制,减缓措施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和指标。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的综合评述。供有关部门决策的推荐的环境可行规划方案,以及替代方案。规划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93,八、监测与跟踪评价(报告书),对下一层次规划和/或项目环境评价的要求。监测和跟踪计划。,94,九、公众参与(报告书),公众参与概况。概述与环境评价有关的专家咨询和收集的公众意见与建议。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与建议的落实情况。,95,十、困难和不确定(报告书),概述在编辑和分析用于环境评价的信息时所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可能对规划过程的影响,96,十一、执行总结(报告书),采用非技术性文字简要说明规划背景、规划的主要目标、评价过程、环境资源现状、预计的环境影响、推荐的规划方案与减缓措施、公众参与的主要发现和处理结果、总体评价结论。,97,第二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98,第一节 总则,一、适用范围该导则适用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渡假区、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及成片土地开发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99,这些开发区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占地面积大,一般占地面积均在1km2以上;(2)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3)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独立的法人;(4)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5)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6)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100,二、评价重点,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101,1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识别,应根据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并结合区域环境现状进行;通过调查区域的主要环境敏感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等,结合开发区的开发活动来判断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在识别开发区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时,应充分考虑到开发区外可能给开发区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如区外的重大污染源对区内的影响,区外重要敏感点对区内开发活动的制约等。,102,2计算环境容量与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1)环境容量的大小与该区域的社会功能、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特征、污染物性质以及环境的自净(扩散)能力等相关因素有关。(2)合理总量控制方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排污量的合理分配,采用优化的方法(如线性规划法),将区域所确定的排污总量合理的分配到区内的每一个污染源上;二是指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合理性,即所确定的排污总量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103,3环保方案论证,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生态建设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等。应对区域污染物集中治理的方案从规模、选址、工艺和布局、治理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生态环境的建设、补偿和改善措施等。,104,4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修改和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具体如下:对规划方案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做出分析和评价。对从环境保护角度选址不合理的开发区应考虑对规划方案做重大调整或重新选址。,105,三、工作程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编制评价实施方案阶段;第二阶段为环评报告书编制阶段。整个评价工作的过程中,评价单位应经常性与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开发区管理机构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应及时将评价的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反馈给规划部门以便于其及时的修改、调整规划方案,以真正地提高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106,107,第二节 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总体设计和行动指南,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检查报告书内容和质量的判定标准。,108,一、基本内容,1 开发区规划简介2 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3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4 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5 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6 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109,设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以及如何进行该专题工作的实施方案;各专题工作的实施方案一般应包括该专题的主要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拟采用的计算模式及参数的选择、评价所用资料和数据来源等;通过专题设置,基本上确定了环境影响评工作的内容、深度,为今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质量打下基础。,专题设置的重要性:,110,二、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111,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1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112,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上述各方法见前述(规划环评),2环境影响识别方法,113,1基本要求“按不同环境要素和区域开发建设可能影响的范围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开发区、开发区周边地域以及开发建设直接涉及的区域(或设施);区域开发建设涉及的环境敏感区等重要区域必须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应保持环境功能区的完整性。”,三、确定评价范围,114,2基本原则,115,1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12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四、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的内容与要求,116,“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2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117,1、专题设置要求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排污口优化、能源清洁化和集中供热(汽)、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五、评价专题的设置,118,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参与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2、一般的专题,119,区域开发可能影响地下水时,需设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主要评价工作内容包括调查水文地质基本状况和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状况、识别影响途径和选择预防对策和措施。涉及大量征用土地和移民搬迁、或可能导致原址居民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发生大的变化的开发区规划,需设置社会影响分析专题。,3、特殊专题,120,第三节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一、基本内容(一)编制要求(同规划环评)应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准确。,121,(二)基本章节,总论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22,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结论,123,二、总论,“开发区立项背景环评工作依据环境保护目标与保护重点,并在地图上标出可能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域和敏感目标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与评价重点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124,三、开发区规划和开发现状,(一)总体规划概述1开发区性质2目标和指标;3规划方案概述;4环保规划;5优先发展项目清单和主要污染物特征。6在规划文本中已研究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和/或替代方案。,125,(二)现状回顾,“对于已有实质性开发建设活动的开发区,应增加有关开发现状回顾,包括:开发过程回顾区内现有产业结构、重点项目能源、水资源及其他主要物料消耗、弹性系数等变化情况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区内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126,四、区域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一)区域环境概况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等主要特征;说明区域内重要自然资源及开采状况、环境敏感区和各类保护区及保护现状,历史文化遗产及保护现状。”,127,(二)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基本内容,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废水处理基础设施、水量供需平衡状况、生活和工业用水现状、地下水开采现状等。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各类土地面积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区域声环境现状、受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比例以及超标噪声的区分布情况。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废物处理处置以及回收和综合利用现状。环境敏感区分布和保护现状。”,128,(三)区域社会经济“概述开发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129,(四)环境保护目标与主要环境问题“概述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分析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以表格形式列出可能对区域发展目标、开发区规划目标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130,五、规划方案分析,(一)基本要求将开发区规划方案放在区域发展的层次上进行合理性分析,突出开发区总体发展目标、布局和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131,(二)开发区总体布局及区内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1总体布局分析;2选址合理性分析。,132,(三)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将开发区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布局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与开发区规划作详细对比,分析开发区规划是否与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具有相容性。”,133,(四)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采用三级指标体系,选择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影响最大的一组因素作为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指标。根据不同指标对同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作用大小,进行指标加权。进行单项指标(三级指标)分级评分,单项指标评分可分为4级: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在各单项指标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评价。”,134,对比开发区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中对开发区内各分区或地块的环境功能要求;分析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和开发区所在区域总体环境功能区划的异同点;开发区规划中不合理的环境功能分区提出改进建议。”,(五)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135,(六)减缓措施“根据综合论证的结果,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调整方案和污染控制措施与对策。”,136,六、开发区污染源分析,1、基本原则(1)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特别注意考虑入区项目类型与布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阶段性的特点。(2)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污染源分析预测以近期为主。,137,2、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满足的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138,3、污染源估算方法,作类比分析,采用计算经济密度的方法,类比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对于已形成主导产业和行业的开发区,选

    注意事项

    本文(规划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实例.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