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气象信息系统.ppt

    • 资源ID:6423301       资源大小:596K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气象信息系统.ppt

    ,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主要内容,一、概述二、发展历程和现状三、存在的不足和改革目标四、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概述,气象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为信息系统)是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气象业务的公共技术基础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通信与网络、高性能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共享、数据处理与管理、探测数据质量控制、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研究、气象技术装备管理、气象仪器的计量检定、技术保障等。本卷的内容为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中的气象信息系统。,1.1 内涵与定位,气象信息系统负责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与分发各种气象信息和相关非气象信息。承担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质量控制和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与管理、信息存储与信息共享服务。,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内涵(1),1、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等系统在内的公共性基础支撑系统。2、信息系统结构信息系统结构是指信息系统内在的、支持高效组织运行与服务的、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层次部门、单位进行配置、布局并有机连接成一个统一体的逻辑结构、物理布局和内在联系体。,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内涵(2),3、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指信息系统为各方面用户提供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数据、信息、计算等)的服务系统,是信息系统面向用户的窗口。4、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所谓高性能计算,即为高性能计算机和高性能服务器的应用,是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竟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就气象部门而言,高性能计算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具有战略性影响。,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内涵(3),5、通信、网络系统通信是通过某种媒体进行的信息传递。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介质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简单的说即连接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进行通信的系统。6、信息存储检索系统信息存储检索系统是指用于各类气象信息规范化存储管理、支持各领域用户信息获取的数据库系统,是气象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其中的用户服务部分,称之为信息共享平台。,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内涵(4),7、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从技术角度来看是指对信息系统的固有状态(即“序”)的攻击与保护的过程,它以攻击保护信息系统、信息自身以及信息利用三个层面中的机密性、可鉴别性、可控性和可用性等四个核心安全属性为目标,确保信息与信息系统不被非法授权所掌握,这是机密性;信息系统的信息与操作是可鉴别的,这是鉴别性;信息与系统是可控的,这是可控性;能随时为授权者提供信息及系统服务,这是可用性。具体反应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等四个层面上。,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定位,气象信息系统是整个气象事业的公共技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平台和组成部分,是世界气象(气候系统)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是整个多轨道业务技术体系能否高效能运转的基础保障。气象信息技术体系的作用是面向国家需求和世界气象领域科技与业务发展提供基础气象信息资源服务。,数据处理与管理的内涵,数据管理指在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归档、共享服务的各个环节过程中应该贯彻的指导原则、方针和具体执行方法。“数据处理与管理”是 气象信息与技术体系改革中具有政策性、指导性的基础业务工作,其制定的原则要求贯彻于气象信息与技术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全过程。,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定位,“数据处理与管理”是信息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与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管理和共享服务等功能模块一起构成整个信息系统。其次,数据处理与管理工作与其它功能平台关系密切:气象观测系统是原始观探测资料的信息来源,气象通信网络系统是资料收集和产品分发的渠道,预报预测系统是资料服务的对象。同时,各轨道系统产生的业务服务产品又成为资料收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数据处理与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气象业务流程,在各个业务系统中都有相应的体现。,1.2 气象信息系统与轨道、功能体系的关系,气象信息系统是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的公共技术基础支撑,起着纽带与支撑作用。它不仅可以将某一轨道的观测、预报预测、服务和研究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研究型轨道业务系统,同时还可将多个轨道有机融合,相互支持,形成集约化发展,发挥多轨道业务的综合效益。针对所有功能体系气象信息系统的作用也是一样,为此气象信息系统发展应适度超前。,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框架与体系关系示意图,气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1 气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1、气象通信网络发展历程 莫尔斯通信时期电传通信时期无线传真业务时期计算机通信时期网络建设时期9210工程建设时期,2、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50年代7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基于国产计算机的早期应用。70年代后期,高性能的巨型计算机问世。80年代初在M160II和M170计算机上建立了气象通信系统和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89年和1991年,作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技术装备美国CDC公司的CYBER962(每秒1480万次)和CYBER992(每秒3460万次)计算机先后到货安装。1991年,T42L9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终于研制成功,正式制作5天的全球预报。,1993年8月,国产银河巨型计算机YH2(4个CPU,每秒4亿浮点运算)在中国气象局安装成功。同年9月14日,T63L16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在YH2上建成,从此,结束了我国气象部门没有亿次巨型机的历史。1994年10月,中国气象局首次引进了美国CRAY公司的CRAYC92巨型计算机。1997年6月,更高分辨率的T106L19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预报时效延长到10天。,90年代中期中国气象局决定把逐步装备和应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MPP)作为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经过建设开发,构成了由国产曙光1000A并行计算机(每秒32亿浮点运算)、YH3并行计算机(每秒180亿浮点运算)和引进的IBM SP并行计算机(总体能力:每秒720亿浮点运算)等所组成的国内最大的多机型异构并行计算环境。1999年神威系统开始运行时,其计算能力是国内第一、国际先进。2000年7月25日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简称应用中心)在中国气象局挂牌运行。2004年引进了每秒21万亿次的IBM cluster1600计算机,于2005年1月投入业务运行。,3、气象资料业务发展历程(1)气象资料整编和处理气象资料整编是气象资料工作的一项基本业务。除了日常性整编外,我国进行了六次较大的阶段性整编,分别在1952、1961、1971、1981、1991和2003年开始进行。对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为周期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编。通过几次整编建立了地面、高空、辐射等资料的数据集或数据库,以满足气象业务、服务和科研工作的需要。,(2)气象资料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气象部门80年代开始研究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数据。90年代初,利用VMS操作系统的索引文件管理系统开发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开始投入业务运行。随后开发的9210数据库是面向全国气象部门的统一数据结构,统一用户界面的分布式数据库,这也是我国气象部门第一次采用大型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SYSBASE)来开发实时气象资料数据库。2003年,“国家级气象信息存储管理系统”(MDSS)开始建设,将在2007年投入业务运行。,(3)气象资料的服务“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研制完成了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该网是由国家级、区域和省级共享系统有机组成的覆盖全国、分布式的网络化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由一个主平台和若干个分平台组成,系统实现了基于统一元数据标准的信息发布和用户一点登录全网数据透明访问,本系统采用统一标准规范,实现了全网数据、用户的分级管理;用户可以通过访问本系统获取分布在不同节点的、基于Web的数据检索与下载服务。该网络是气象部门第一个建成的具有真正意义的分布式信息网络体系。,2.2 气象信息系统的业务与业务系统现状,一、数据处理与管理业务现状业务功能气象数据处理与管理业务的基本功能包括:我国各类气象观测资料及其相关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档和服务。业务布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气象资料业务已形成国家、省、台站三级气象数据处理业务体制。业务流程气象数据处理和管理业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观测资料的自动收集、加工处理、存档和服务的业务流程。,2.2.1 数据处理业务的现状,1 数据处理业务现状 开展了以地面和高空质量控制为主的质量控制业务国家级初步开展了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检查和订正研究国家和省初步建立了地面自动站资料质量评估业务开展了地面、高空和辐射资料的统计整编业务围绕气象数据处理业务,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开发气象数据资源,生产和制作了一批数据集产品,2 数据管理业务现状 我国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数据管理机构;各级数据管理机构已经建立了对基本数据的收集、处理业务;对收集的资料范围也有明确的分工,对主要探测数据的收集业务流程不断完善;各级数据管理机构对主要常规观测资料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审核、统计、整编,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数据在国家级、省级进行了存储和归档。针对科研、业务对气象资料的巨大需求,各级数据管理机构均开展了数据的服务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级数据共享服务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国家级数据管理机构注重了对数据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研制了“气象数据元数据格式标准”、“气象科学数据集制作与归档技术规定”、“气象数据集说明文档格式标准”、“气象资料的分类编码及命名规定”等技术规定。,3、数据服务业务现状 目前气象资料的服务主要采用在线服务和离线服务两种方式。其中,在线服务主要通过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服务网()进行;离线服务是通过数据服务人员进行数据整理,利用光盘等介质将资料提供给用户。到2005年底,服务用户总数为1683人次,其中,在线用户总数为845人次,离线用户总数为838人次。用户主要分布在气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队和农业、水利等部门。,目前,我国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已建成了连通全国2300多个县、具有较高水平的卫星通信和地面公共通信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初步建成了气象、国防、军事、海洋、水利、地震、航空航天等部门联通的资料共享交换网络系统。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已成为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形成了由国产和引进的高性能计算机、海量存储系统、高速局域网组成的高性能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业务化的实时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已初步建成基本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即将建设完成由多种气象数据共享分系统组成的、覆盖全国、联接世界的分布式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体系。,2.2.2 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业务现状,2.2.3 通信与网络业务系统,全国宽带网全国卫星通信系统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办公自动化(OA)与灾情传输系统国际通信系统各级局域网络系统Internet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图,2.2.4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业务模式系统,1、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业务模式系统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最主要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IBM高性能计算机由业务分区(126节点)、科研分区1(256节点)和科研分区2(11节点)组成,共393个计算节点。每个分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其分区内部各节点间采用各自内部的高性能交换网络(Switch)进行互连,设计上某个分区的故障不会对另一个分区造成任何影响。IBM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上承担的业务模式包括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和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2、区域气象中心和各省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业务模式系统中国气象局的各区域气象中心目前正在运行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只有广州区域气象中心超过1万亿次/秒浮点计算,机器为IBM Cluster 1600机群,由11个节点176个CPU组成。上海和北京区域气象中心近期都有购置万亿次量级高性能计算机的计划。北京区域气象中心为满足奥运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的需求,需要将数值预报的分辨率由目前的3Km提高到1Km,为此,需引进5万亿次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以满足精细化数值预报以及区域气候模式、沙尘模式等业务和科研的需求。目前区域气象中心和各省级高性能计算机业务系统中,除了少数区域气象中心开发运行了特色数值模式,其他大部分运行的都是MM5和GRAPES准业务模式。,2.2.5 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现状,1、气象信息存储管理现状主要的气象资料已经进入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和服务,已经建立的大量标准、规范的可供用户直接使用的数据集产品,使气象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数据存储管理发展和应用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单机管理阶段局域网络管理阶段广域网络管理阶段海量综合数据管理系统阶段,2、气象数据库系统现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依托9210工程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地(市)级以上各级气象数据库,形成了NICC、RICC、PICC、CIMS上下配套的四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采用了统一SYBASE数据库、数据格式和应用界面,实现气象信息的高效应用、交换和统一管理。国家级气象数据库系统省及以下单位气象数据库系统,3、信息共享状况目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已成为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形成了由国产和引进的高性能计算机、海量存储系统、高速局域网组成的高性能计算机网络系统;初步建成基本气象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即将建设完成由多种气象数据共享分系统组成的、覆盖全国、联接世界的分布式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络体系。,2.3 WMO 信息系统介绍,1、背景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提出了WMO信息系统(WIS)的概念,即:建立一个通用、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支撑WMO各项计划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和计划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并为各国气象水文部门(NMHS)以外的用户(如:防灾减灾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服务。WIS的功能包括:例行收集和自动分发观测资料和产品(push-推送)及时发送数据和产品提供对数据和产品请求的响应服务(pull-拉取)提供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的数据搜寻、访问和检索服务,2、WIS的功能和结构WIS由国家中心(NC)、数据收集和加工中心(DCPC)、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以及一个连接各中心的数据通信网络构成。WIS中,NC、DCPC、GISC等词语仅用于描述WIS的相应功能,并非实际的机构实体。某一个组织,如NMHS,可以同时承担多项WIS功能,建立和运行NC、DCPC、GISC等多个功能中心。,三 存在的不足和改革目标,3.1气象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数据处理与管理一、现有数据处理业务体制滞后于新型探测系统的发展;二、新增数据的业务技术规范急需建立;缺少高质量、高时空密度、多品种、权威性的数据产品;,3.1气象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数据处理与管理三、急需的珍贵历史档案亟待拯救;四、数据管理、汇交和共享政策不系统,相关政策缺乏约束性;五、数据标准不完善,未形成行业标准。,3.1气象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信息系统结构与信息共享平台一、多圈层数据收集、融合、共享机制和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资源还未能实现高效配置与充分共享;,3.1气象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信息系统结构与信息共享平台二、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能力不强;三、省及以下业务机构尚未健全,人员分散且总体水平亟待提高。,3.1气象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技术保障一、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现代化建设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的瓶颈;二、保障业务能力不高,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缺少应急机动装备和备份技术措施;,3.1气象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技术保障三、保障研发功能缺乏,难以形成“研究开发使用再研究”的链条,不适应多轨道业务体制的建立;四、保障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不畅,反应迟缓,维修响应时效低;,3.1气象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技术保障五、保障人才队伍匮乏,尤其是缺少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复合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数据处理与管理建立健全适应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数据处理业务流程和规范、数据政策和数据处理标准、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新技术在资料业务中的应用。,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数据处理与管理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需求的新型气象资料业务体系,增强气象资料为多轨道业务、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提升气象资料科技水平。,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数据处理与管理一、建立与新型多轨道业务相适应的气象资料业务体系二、建立气象资料综合数据库系统,全面提升气象资料管理和服务能力,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数据处理与管理三、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提高数据质量四、全面提高数据的加工处理能力,研发观测数据的深加工产品,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数据处理与管理五、建立研究型数据管理业务,提高资料工作的科技含量,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通信网络强化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适应多轨道业务覆盖各级的通信网络业务的管理、组织、运行和维护保障的体系。,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通信网络在2010年前,利用国家公用网建成联通全国、双向可交互气象宽带广域网,计算机局域网向万兆位交换式以太网发展,建成标准化、高速率的卫星DVB广播系统替换PCVSAT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建设业务备份通信网络(灾备系统)。,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通信网络采用DCP和其它卫星通信技术、以及CDMA/GPRS/3G等移动通信技术实现高寒、荒漠、海岛等地区的气象资料收集,升级北京国际气象通信系统,使之成为WMO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之一,整个通信网络系统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通信网络到2020年,根据气象业务总体发展的要求,适时升级改造气象通信网络系统,全面提升气象通信网络系统能力与功能,使之达到国际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先进水平。,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高性能计算环境加强高性能计算机能力建设,建立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共享平台和国内先进的区域级高性能计算共享平台,建设国家级高性能计算共享平台的异地业务备份平台(灾备系统);,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高性能计算环境采用网格技术,建设或加入由跨部门、跨地区的高性能计算机中心和数据中心组成的计算网格和数据网格,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以及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高性能计算环境高性能计算机峰值速度2010年达到200Tflops以上,区域级达到5Tflops以上;2020年国家级达到Pflops量级以上,区域级达到300Tflops以上。,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按照集约化、标准化原则,建立统一技术体系的、国内先进的国家、区域、省三级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实现全部门和全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连通相关行业的信息中心,实现行业间的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立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地球系统观测资料虚拟数据中心,为跨学科、多圈层的地球系统科研与业务提供数据服务和数据共享;建设国家级异地数据业务备份中心(灾备系统),完善和提高气象业务系统的可靠性。,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发展气象、海洋、水文、地震、生态、环境等多个地球环境系统专业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地球系统观测资料虚拟数据中心,为跨学科、多圈层的地球系统科研与业务提供数据服务和数据共享。,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依托现代化建设重大工程,通过3-5年的努力与发展,建立国家、区域、省三级信息存储与管理系统,以及共享平台;按照各自的分工向各级各部门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技术保障走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将技术保障业务管理提升到新的层次,保障业务实现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响应快捷、运转高效。,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技术保障形成适应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及多轨道业务发展需求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技术保障系统,涵盖气象仪器装备的试验考核、质量认证,网络运行、运行监控、维护维修、技术支持、计量检定、气象物资保障等内容。,3.2气象信息系统改革目标,3.2.5技术保障实现科学管理,建立与完善合理的技术保障业务技术体系,使技术保障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技术保障人员队伍素质,技术保障与技术支持人员岗位化、专业化,满足研究型业务的需要,有力支持多功能多轨道业务的发展。,改革的重点任务,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业务体系建设,实现集约化发展;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加快气象信息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国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提高服务创新能力,4.1 数据处理与管理,1、技术路线包括资料收集、资料处理加工、气象资料存储检索和资料共享服务四个部分。,2、重点任务 1)建立国家、区域、省三级数据中心,强化国家和区域在数据管理中的核心地位;2)建立适应新型探测系统的数据收集处理业务流程;3)加强各类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建立各类数据质量控制业务流程;4)开展气候资料的均一性检验和订正业务;5)开发高质量的权威数据产品;,6)开展历史气象资料的拯救工作;7)强化元数据在数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8)建立国家级数据灾难备份中心;9)制定和完善数据管理的政策和标准;10)开展多轨道业务产品检验和效果评估业务;11)成立国家级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委员会。,3、布局与分工质量控制业务实行国家、省、台站三级布局。气象档案业务实行国家、省两级布局。气象资料统计加工业务实行国家、区域两级布局,4.2 通信网络,建立起适应多轨道业务的实时和近实时数据交换平台;确立天地一体化的新型通信网络系统业务规范和国内通信业务技术体制。建设中国气象局 WIS试验平台,开展技术研究与业务试验,促进CMA成为WMO全球信息系统中心(GISC)之一。,1、技术路线 利用国家公用网进行联通全国、双向可交互气象宽带广域网建设,并将逐步实现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全国气象资料的收集采用多种通信方式,并逐步过渡到以地面宽带网为主,以卫星通信网和无线移动数据通信网为辅建设气象资料收集网;面向全国的气象资料分发采用以卫星DVB数据广播为主的方式;面向行业和社会公众用户的服务产品分发采用以WEB网络查询服务为主的方式。根据WMO的有关发展计划,对亚洲区域气象通信枢纽系统适时进行升级改造;继续保持北京在全球气象通信主干网中的应有地位;,继续完善、优化和升级各级局域网,实现全国业务和管理的网络化;以资源共享作为网络应用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在效益;逐步实现网络的综合应用;增强各级气象部门的Internet接入能力,建立气象Internet VPN网,用于实现各级气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交互式应用的传输通道,将Internet系统作为国内和国际通信系统的备份和补充;充分利用INTERNET的技术和资源,以此作为气象行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内外信息交流、科技交流与协作、广泛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以提高业务办公效率为目标,逐步实现行业网络互连和相关信息中心网络互连,实现行业间、相关信息中心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为有效推动和实施行业管理创造条件;,要把强化网络管理作为网络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不断完善网络管理和业务监控功能;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逐步实现网络管理的综合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气象信息网络系统采用集中监视、分级管理的网络管理方式;重视网络安全,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把网络安全贯穿于规划、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之中;制订网络安全策略、建立网络安全规范,做到有章可循;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重点业务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安全防范。,2、重点任务建立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传输编码体系通信系统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新一代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全国预警系统的数据发布系统WMO信息系统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北京分中心气象应急(移动)通信系统,3、布局与分工通信网在国家、区域、省、地、县和观测站(含无人观测站)布局。计算机网络在国家、区域、省、地、县布局。,4.3 高性能计算环境,1、技术路线1)以大规模并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发展和建设应用于气象领域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要加强对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并行计算技术和网格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2)为了充分发挥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的效益,首先应对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的资源管理与调度实行集约化开发,形成标准中间件软件平台;运行稳定后推广到各区域中心,将区域中心及域内各省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调度。3)对用户管理、资源记账、分配管理、状态监视、作业管理、统计分析、安全认证、共享服务等功能的开发和实现,采取引进、消化和再创新的路线,在国家级稳定运行后,分步推广到各区域中心。,4、对国家气象计算网格,气象部门内部采用成熟一个,加入一个的技术路线,各节点加入统一部署安装网络计算中间件软件平台,建立统一的Portal及门户网站共同构成一体化的国家气象网格计算环境。5、国家气象计算网格在具备相对的规模和安全机制后,由国家级主节点通过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加入CNGRID(中国国家计算网格),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高性能计算机和数据共享环境。6、建立与完善国家气象计算网格监控系统,由国家级主节点对国家气象计算网格环境整体实现监控管理,负责监控和发布各个节点的作业运行状况和资源使用信息。7、开发适用于网格环境中多主机系统间进行数据分发和交换的工具。,2 重点任务提升高性能计算能力建立国家气象计算网格加强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研究开发与建设全局分布式共享文件系统研究开发与建设精细化的资源管理系统研究开发业务管理的通用框架。,3、布局与分工高性能计算机资源主要实行国家、区域两级布局,4.4 信息存储与共享,1、技术路线根据服务器、磁盘和磁带等存储、数据库和分层管理系统、网络存储、存储区域网等的技术发展,采用分级存储和Web服务的技术建设、发展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2 重点任务研究与制定气象信息存储和共享系统发展的战略规划,开展全国集约化分布式气象信息存储、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顶层设计,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初步设计,为信息存储和共享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加强信息存储和共享系统技术与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提高信息存储和共享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依托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基础库系统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共享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国家、区域和省级的气象信息存储和共享系统建设。,3 布局与分工信息存储、开放式资料库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实行国家、区域、省三级布局。,各级具体分工如下:国家级:承担国家级信息存储与共享业务的组织、管理、维护、运行;承担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的总体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和建设指南制定负责组织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负责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的设计、开发、建设;负责对下级技术和业务指导作用。,区域级:承担区域级信息存储与共享业务的组织、管理、维护、运行;承担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承担区域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的设计、开发、建设;负责对省级技术和业务指导作用。,省级:承担省级信息存储与共享业务的组织、管理、维护、运行;承担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承担省级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的设计、二级开发与建设;,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气象信息系统.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