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ppt

    • 资源ID:6413412       资源大小:2.81MB        全文页数:14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ppt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胥兴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参考书目,王烨芳.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施燕,韩春红.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美)本特森 著,于开莲,王银玲 译.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英)莎曼 等著,单敏月,王晓平 译.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罗秋英,周文华.儿童行为观察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一、行为观察概述,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收集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观察是学前教育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产生理论假设、验证理论的手段,也是解决问题、进行儿童评价的重要手段。,(一)观察的基本概念,观察 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方法,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观察的基本要素 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参与、判断和结论,一般观察与专业观察,一般观察(日常观察)能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但信息往往具有主观性、偶然性和零碎性。如,老师“看见在课堂上玩手机”。专业观察 能收集较为全面的客观资料,能对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解释。如,选择三名幼儿,分别观察记录其情绪行为10分钟,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解释。,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佳佳上幼儿园,“佳佳到了幼儿园,进了班级教室,一只手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小小的身体扭来扭去,另一只手轻轻地磨蹭着妈妈的袖子。她用一种低低的、焦虑的声音对妈妈说:“你不要走嘛。”她妈妈就势拉着佳佳的手向前走了几步,佳佳把双手放进嘴里迅速地吮吸着,(二)观察研究的作用,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产生假设、验证理论的手段是提供学前教育现象真实过程的手段是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个体差异的手段是解答各种特殊问题的手段是教育评价的手段,(三)观察的类型,正式观察与非正式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定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四)观察的基本原则,观察要有严密的组织计划:观察者对观察活动的时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设计表格等做好充分准备。观察要有一定知识准备:如观察幼儿的主体性,就要先明确主体性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方式。观察要消除干扰:观察对象的干扰和观察者本身的干扰。观察记录力求系统、准确:尽可能详尽记录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性;根据不同目的选择适宜的观察记录方式。,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方法,(一)描述的方法,描述法是指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和所处的情境,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实况详录法)样本描述法,1.日记描述法,对同一个或同一组被试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反复观察,把观察到的被试各方面的新行为、新发现记录下来,进行研究。强调记录儿童的新行为,如第一次牙牙学语,第一次抓住东西等。斐斯泰洛齐一个父亲的日记、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普莱尔儿童心理、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等。,例子,陈鹤琴 第11个月能倚物站立了,他也要倚物行走;未能行走时不宜勉强他行走,以免使两腿弯曲终身受累。第49个星期:身体的发展:他能受人提着行走;他能从仰天而睡的姿势翻到背天的姿势;他能扶着东西站起来;他能稍微运用手臂拉抽屉出来;他能匍匐自在。,日记描述法的优缺点,优点能提供较长期、较详细的一手资料记录被试发展的真实过程、连续行为描述被试的生活环境及其各种行为,有利于对行为进行质的定性分析。个案研究与生态学研究常用。缺点被试受过良好教育,选择具有偏向性,缺乏代表性观察者为家长或亲友,容易偏差高估儿童案例太少,缺乏普遍性耗费人力物力,运用时需要注意,家长较多地运用日记发,但在托幼机构运用较少,不过在个案研究时会用到。如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如障碍儿童通常不能很好地沟通,需要日记收集资料,发现其内心世界。除了真正记录儿童的行为之外,不能太琐碎,要将真正对了解儿童有关的行为记录下来。,2.轶事记录法,轶事,是指独特的事件,也可以是观察者非常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件。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者将自己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儿童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记录下来以供分析。不同于日记记录法,轶事记录法记录的是被试显著的新行为;而且它是有主题的,要将整个事件的发生顺序完整详细记录。,例:儿童却利,3岁的却利和妹妹在玩过家家,却利说他是爸爸。当他走进厨房时,姐姐要给他一块蛋糕(他非常爱吃),但却利拒绝了,说:”我要蛋糕做什么?大人是在吃饭时才吃它的。“十分钟后,却利来了,说:”姐姐,我现在可以吃蛋糕吗?我现在不是爸爸了,我是却利。“(一个孩子的模仿行为),轶事记录法不仅要记录被试的言谈行为表现,还要记录被试行为表现的背景及其他人在场的活动。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各种行为习惯擤出的机制,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干预。,例子,2007年4月1日在这段观察之前,小琴曾经休息了七天,因此4月1日,我特别留意了她的表现,进教室仍然是被老师抱进来的,但哭闹了一阵后,她的注意力转向旁边吃早餐的同伴,情绪逐渐稳定。接下来,偶尔生活、活动时突然想起来,一边哭,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不哭了,妈妈下班来接我。“过后,又能与小朋友一起愉快地玩游戏。,优点,简单、方便、灵活,无需编制观察记录表格,也不需要安排特别的情境、范围或事件。当事情发生了就随时记录,是一种最简单的观察法,也是教师用得最多的。它能对某个特殊事件作迅速、正确和详细描述的记录,通常被教师用来观察哪些儿童在一起玩等信息;它虽然简单,但能用最简略的语句将内容描述下来,提供儿童行为发生的前后关系、背景、情境等;它记录的资料清晰,可以根据其进行推断和解释,无需其他客观叙述;资料可以长期保存,提供给后续需要。,缺点,容易受偏见影响而选择性地记录行为,以记录者的好恶进行偏向性选择。简单的文字描述,容易导致记录者和阅读者在理解文字内容时产生差异。记录的文字材料比较简练,有时难以真正有效利用。,运用时要注意,要考虑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要权衡“值得记录”的事情,关注普通儿童的特殊状况,特殊儿童的行为等。使用时,应该在适当事件“轶事”发生时,尽可能快速地将事件记录下来。随时准备好记录的工具。所记录的资料要客观、准确和完整。清楚地描述事情的发生次序和过程。尽可能用正确的词汇和文字进行记录,以便保有原本对话的情境和含义。,例子,晨雨和张华一起玩粘土,玩得很好,身体也弄脏了。完成三只小狗,漆上褐色与白色。(及时完整的记录)如何扩张解读?儿童:小丽。日期:07.3.15 情境:全班集体阅读活动 经过:小丽被要求朗读两次,她都拒绝了,而且在第二次开始吸大拇指,把头靠在桌上。(这是我第一次观察到小丽吸手指,需要评价她的阅读)。,3.实况详录法,又称持续记录法。比轶事记录法更详细更完整,要求尽可能详细地捕捉最主要行为或事件的要素,是记录连续行为的最好方法。记录的内容包括被观察者本身,或与他人互动时所做的每一件事和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被观察者所处的背景、环境场所等。观察者忠实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以此进行客观的、毫无主观推测的记录。,例子,小新拿出一只瓶子,并盛满了水,自己坐下来,慢慢地喝。然后他用右手拿着瓶子,慢慢地向左边的床爬去。站起来放掉瓶子,朝3米多远的母亲走去。然后他抓起一只装有事物的瓶子,向左转,往回走,向另一个约3米多远的瓶子走过去,并试图用一个塞子塞着瓶子,而塞子放在钢琴上的一个盒子里。他就拿这这个瓶子打钢琴,接着驯服地接受惩罚。然后,小新平躺着吃东西,站起来走了2米,试图敲一只盛满油的瓶子,向左转,有朝钢琴走去,又走了2米后,就在钢琴的罩子下慢慢地爬行,又从罩子下钻了出来,拿到他的玩具娃娃,把娃娃仍在地上,又去拿软木塞子和瓶子,并设法将塞子塞在瓶子上,咯咯地咬着牙齿,站起来,又坐下来。(记录的13个月大孩子仿效母亲一边倒水,一边做他“坏孩子”的动作。,实况详录法的特点,实况详录法,观察者的主要目的在于取得没有经过推断、解释或评估,并且详细而客观的行为记录。不仅详细记录行为,而且还要记录行为发生的背景情景和场所,以及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观察者完全是以描述性而非概括性的方式去记录。,优缺点,优点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使用,不需要预先逐步工具和材料。也可以借助一些设备。使用起来最简单,无需特别技巧和训练。可以对单个儿童,也可以是团体记录。缺点 耗费太多的时间精力;而且对观察记录者的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有较高要求;另外,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处理收集的资料。,4.样本描述法,样本描述法是观察者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一种详尽的、连续的,或顺序行的行为及当时的情境的描述。进行样本描述的观察者,必须根据一些已决定好的标准去观察、记录他们看见的所有事情及行为发生当时的情况。,例子,对象:玲玲(女孩、4岁5个月);情境:玲玲家,室外;同伴:强子(玲玲的表弟,18个月);时间:2010年5月8日,下午3:30记录:玲玲恳求她的妈妈,让她到邻居家去玩,但是玲玲妈妈不同意,并让她回屋里去玩。当玲玲和妈妈争论时,强子正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强子拿起一只小塑料水桶,这只塑料水桶原本是玲玲妈妈从玲玲手里拿下来的。在水桶里有一些小玩具,所以在强子摇动水桶时发出了“咔嗒、咔嗒”的声音。玲玲走过去开始捶打强子的腿和背,当玲玲走向强子时,强子似乎已经知道了玲玲要干什么。他蜷缩起身子,对玲玲而言,似乎打强子是很平常的事情了。玲玲不停地打强子。她每打一下,他就小声地哭,最后,开始大哭。看到强子真的大哭了起来,玲玲就离开他,还一边说:“我就打你,我就打你;我能把你给扔了”,与实况详录法的区别,与实况描述法不同,样本描述法需要比较精确的细节部分的记录,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不受干扰地观察并详细记录。样本描述法必须有预先决定的标准,要观察记录儿童哪一方面,哪一些行为表现。样本描述法还要求观察者不能参与活动。同时尽量不引起孩子的注意。,描述观察法的总体特点,描述观察法的特点是手段简便易行,所获得的资料完整、自然、真实生动,适用于较广泛而多样的研究课题。其局限是记录和压缩分析资料需耗费大量时间,不易做到数量化统计分析,所观察的对象有限,多用于个别儿童或小范围群体的观察研究。描述观察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也适宜于生态化运动后的幼儿教育与发展研究。,(二)取样观察法,描述观察法难以让观察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都收集到。因此,取样观察应运而生。取样观察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抽取部分对象为样本,然后以样本的结果推论总体状况。取样观察是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抽取被观察者的“目标行为”进行观察。它不需要详细地描述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因此可以减少观察记录的时间。,取样观察法概念,取样观察法是以行为为样本的研究方法,经过选择,使用预定的类型,在一定时间内,观察者在各种变化的背景中选取被试行为样本,它不需要详细描述行为,可减少记录的时间。包括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取样观察法可以满足研究在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方面的要求。取样观察法常用于对较多被试进行观察,适应于儿童群体的研究。,1.时间取样观察法,在一个确定的短时间里观察被试,主要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行为发生次数及持续的时间。它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间隔由两种:一是规律性间隔,一是随机性间隔。使用条件:所观察的行为必须是经常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行为;二是外显的容易被观察到的。,例:幼儿攻击性行为,刘老师准备从上午9:30到11:00之间,观察自己班上15名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一共观察的时间是90分钟。她将这90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幼儿将被观察6分钟。另外,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刘老师准备在一个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3次。观察结束后,每名幼儿共有3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行为的操作定义,预先选择所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并对行为进行分类,规定操作定义,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操作定义:把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或活动给予具体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行为或现象的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如“注意力分散”手、脚的小动作,视线指向不应该看的地方,面部表情呆滞;”亲社会行为“试图满足另一人的需要,从身体或情绪上给予支持,包括安慰、分享、帮助等。,制订观察记录表,运用时间取样观察法,要需要预先确定观察的时间结构和记录形式。研究者要根据观察目的,决定记录哪类指标,如,行为的呈现或行为的呈现频率、行为持续时间。记录形式:一是查核记号,打钩记录行为是否出现;另一为记录记号,划”正“等,记录在限定的时间间隔内,行为出现的次数或频率。,帕顿:儿童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观察对象为2-5岁儿童;目标行为是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将社会参与行为分为6类,并给出操作定义: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的或有组织的游戏,游戏类型观察记录表,费雷德里克等:不同电视节目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对象:4-5.5岁幼儿材料:三类电视节目(亲社会性、侵犯性和中性)观察时间:幼儿自由活动中进行观察记录过程:看节目前,观察3周;在看节目期间,观察4周;节目结束后,观察2周。时间间隔:每天在不同时间观察幼儿3次,每次5分钟,以1分钟为记录单位。记录要求:记录诸如身体侵犯、语言侵犯、合作、关心等18项社会行为。,例:幼儿阅读行为的观察(操作定义),在幼儿阅读行为研究中,观察者设计了3种反映幼儿阅读时行为的预定类型来指导观察,并赋予每一种类型详尽的操作定义。有目的阅读:幼儿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的阅读,即根据自己点需求的阅读。无目的阅读:幼儿无需求、无计划、无目标的阅读,即胡乱翻书等自由的阅读。教师指定阅读:教师在某一时间内指定幼儿读物的阅读,幼儿的阅读范围受到限制,而并非幼儿自由的阅读。,幼儿阅读注意力观察记录表,关于时间抽样,运用时间取样法时,还需确定观察时间:明确观察的时距、时距间隔,以及时距的书目,即要求每隔一定的时间,按某种选定的时段,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例如每周一、三、五下午3:00-4:00,对每个幼儿(20名)观察3分钟,持续6周。时距、间隔和次数等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一般认为,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例:对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观察,张老师欲对班级中的一名可能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观察,以收集特殊资料。考虑每小时的前5分钟观察,还准备看看他的专注行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每小时前5分钟的行为,获得包含整天的该幼儿的资料。问题:所获得的资料无法区分幼儿在同活动中的不同表现2)选取每个活动前5分钟进行观察。可以通过活动比较该幼儿专注或不专注的行为。3)还可以选取一个或多个活动,并且观察10-15分钟,以此收集代表专注与不专注的行为。,符号编码系统(见附录1),使用要求,只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只适用于外显行为,不宜于观察内在行为必须确定观察目的、被试的数量、观察的范围和时间等必须对观察的行为与事件给以明确的操作定义应当制定时间取样编码记录表,评价,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局偶代表性的资料,省时省力。可以控制被观察的行为、事件,使研究客观化。可以确定行为、事件发生的频率,借此探讨教育的作用。可以取得量化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提高研究的可信度。,缺点,只适用出现频率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只能获得行为出现频率的资料,不能保留行为的具体内容,行为过程及性质。不能保留行为发生的顺序,难以揭示行为的因果关系。将贯穿行为分解为若干成分,破坏了行为的完整性,难以识别行为的相互关系。行为类型的建构,容易带有主观偏见。,2.事件取样观察法,时间取样法能有效地减少观察时间,提高观察记录的效率,并且能够获得较易统计分析的资料。但它只适用于行为发生频率每十五分钟至少一次的行为。而且时间取样法,由于记录方式的缘故,无法使观察者获得更多有关被被观察者的行为信息。,事件取样法的概念,从被试多种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的情境中,等待所要观察的行为出现,然后记录这一行为的全貌。事件取样法注重行为本身,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变化的?如何终止的?结果如何?它关心的是事件的存在。,经典研究:达维的幼儿争执事件,对幼儿园儿童在自由活动时间内发生的争执事件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对象为40名2-5岁的儿童,其中男孩19人,女孩21人。观察过程是等待争执事件的发生,直至行为停止,全程记录。具体包括: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争执持续时间;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争执者所扮演的角色;争执时的特殊言语或动作;结局如何;后果与影响。,幼儿争执事件记录表,达维的观察结果,经过三个多月的观察,共记录200例争执事件。其中68例发生在室外,132例发生在室内;每小时发生3-4次;持续1分钟以上的13例,平均时间不到24秒,室内比室外长;男童争执多于女童,攻击水平也高于女童;随年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但侵犯性质增强;所有争执都伴有冲击、推拉等动作,偶有喊叫和哭泣;争执原因往往是对占有物品的不同意见;大多出于被迫服从年长儿童而停息;平息后恢复常态。,事件取样法的使用原则,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确定其操作定义。了解这类行为或事件的一般状况,以便在最有利和适当的时机与场合进行观察。确定所需记录的资料种类与记录形式。,幼儿任性行为的观察,任性的操作定义 任性是指幼儿经常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客观条件、社会行为规范和周围人的正当要求,非要达到自己目的的不加约束的行为。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 不服从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的正当要求;犯了错不承认;抢别的幼儿的玩具;玩时争先,争座位;破坏性行为和支配别人。,续,任性与攻击行为的区分 规定:以抢玩具为例,甲抢了乙的玩具,如果甲一抢便抢到手,乙没有争执,不算任性,是攻击性;如果甲一下没强到,或遭到乙的反抗,甲接着还抢,那么便算作是任性行为。预备性观察 预备性观察中,发现幼儿任性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时段,而且针对老师的很少。因此,吧注意力放在考察幼儿园自由活动时间,幼儿针对同伴的任性行为上。,观察内容和记录要求,任性者与任性行为对象任性行为的起因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双方的语言、动作及表情等)行为结果,即任性行为是否达到目的持续时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见附录2),优点,保留了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助于分析行为的因果关系。收集资料所用的时间比较经济,有助于集中观察和组织压缩资料。可用于研究比较广泛的行为事件,大多行为观察都可以用。,缺点,收集的大多是定性的资料,难以进行量化分析。集中观察特定事件本身,注重行为的当时状况,对导致其发生的条件和情境等有关事件全貌的信息不能充分了解。,(三)评定观察法,描述方法主要运用文字记录;取样方法主要运用文字和符号记录,二者的共同的不足在于记录的难度大,而且对资料的分析统计较难。评定观察法是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要求研究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判断。具体包括行为检核法和等级评定量表法。,1.行为检核法,又称核对表法、清单法等。主要用于核查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或事件的呈现与否。观测者只需对照事先列出的项目,将观察对象的真实反应记录在案即可。在时间与事件取样法中,都可以采用核对表法,观察记录特定行为是否出现。,例:幼儿动作能力发展观察清单,对象:年龄:地点:日期:,运用步骤,1)列出主要项目研究者需要确定所研究的问题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例如研究5岁幼儿关于数概念的知识技能,先确定需要观察的有关幼儿数学技能的主要项目。,对几何形体(圆、三角形、正方形等)能正确辨认能够对几何形体正确命名能从1数到10能一一对应数10个物体知道数的相对性(大于、小于、长于、短于等)理解先后、理解时间的顺序性(开始、中间、最后)理解“多于”、“少于”等,2)根据主要项目列出具体项目列出各项目或各类行为的详尽表现,将各方面观察内容或主要项目具体化。例如,关于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可具体化为:当教师说出几何形体名称时,儿童能正确指出,可依次将各项目具体化:,任务:正 误能根据名称指出相应图形 圆形能根据名称指出相应图形 三角形能根据名称指出相应图形 正方形能根据名称指出相应图形 长方形,3)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列项目编制观察表将所要观察的内容或项目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排列,使之规范化。例如,可以按照难以程度排列,或是按字母顺序将所需观察的主要项目和具体项目排列出来。,幼儿数学技能观察核对表,行为检核表的实用性,让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情境的限制,随时进行记录。行为检核表法可以反映行为或事件是否发生,它对于行为发生的原始资料,如“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等无从知晓,因此它是一种封闭式观察方法。核对表法还可以结合图示进行记录。,例:幼儿参与室内活动图示记录,娃娃家角 兵、芳、欣、英,计算活动角宁、力、伟,自然角燕、文、金,图书角六、寒,积木角马、平、健、天、凯、诺,美术角沙、飞、珍、肯,故事角勤、宇,评价,优点使用方便,能迅速有效记录所需观察的内容,并检验某一新的行为呈现与否所记录资料可做量化处理,能节省观察者的时间和精力长期使用,可以诊断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及教育效果适用范围较广,可与时间与事件取样法结合适用,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只能对行为是否发生进行记录,缺乏详细的过程和背景资料。,2.等级评定法,行为检核表可以直观地反应某种行为是否发生,但其不能反应该行为发生的程度、频率等。这就可以考虑运用等级评定法。等级评定法是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后,对其表现行为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评定,并可判断行为质量高低的一种方法。与现场直接记录不同,等级评定法往往是在事后依赖记忆作出评定,是对行为事件作出评估,而非描述。,等级评定法可以用于测量其他方法所不及的行为特征,如社会态度、性格、行为倾向等。等级评定法需要依据观察者个人的主观判断,需要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判断,以增强其效度。由于它只是将观察结果进行评定,严格上讲,不是一种观察方法,而是评估方法。,1)数字量表,集中活动情景下,幼儿参与活动与集中注意的状况:公开的破坏活动,或离开集体不注意,但无公开的破坏活动跟着老师看视线跟随老师,并伴有面部表情视线追随着老师,并伴有相应的语言与动作,2)图示量表,关于儿童之间社会交往情况图示量表(从多到少依次是:总是 常常 一般 较少 从不):发起活动邀请别人一起玩分享物品主动安慰他人,反义词量表,3)标准评定量表,幼儿发展的标准量表,4)累计评定量表,将各栏的项目总分相加,以此总分评价该儿童的行为。例:幼儿行为表现表。,5)强迫选择量表,评定者必须从各选项中选出一种与实际状况最接近的答案。例:评定幼儿在课堂上的行为最符合这个孩子的描述是 友好 合作 一个好的领头者 努力做事这个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是:集中注意,听从教师指导;招惹别的孩子 安静的旁观别人的活动;要求带头做每件事,评价,优点比较方便设计与适用。数字记录便于观察与记录,同样便于统计分析。适用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行为观察。可以提供核查个人感知和现实之间的一致性,即先进行评定,再做实际观察。还可以用于比较个别差异(例),例:幼儿区角活动评定表,缺点,依靠观察者个人作出判断,主观性太高,容易带来个个人偏见。所用术语较模糊,易造成评定者的理解偏差。只记录行为等级,没有过程与情境。,运用时注意,避免成见效应。努力克服偏见或成见。进行必要的重复评定。增强效度。对评定等级尽可能拟定具体标准,降低术语的模糊性。量表的设计和编制中,要使词语及其意义与被评价的特征相一致,量表要经过多次的试用与修订。,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一)行为观察的准备,在开始进行观察之前,观察者需要先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等,1.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目的是指将要观察什么和完成什么的表述,是观察者的全部意图。科学的观察,并非仅仅是“看”一些东西,而是有目的地观察一些事物。观察目的决定了所采用的观察及其记录的类型和方法,也决定了观察的时间和背景。,例:观察目的,观察目的:考察一位6岁幼儿将她用积木搭建起来的模型用画表征出来的能力观察环境:大班活动室建构区观察时间:自由活动时间观察方法:实况详录法(先用摄像机进行拍摄,然后再进行分析),观察目的的层级,宏观层面:了解儿童行为的事实真相。行为观察除了可以了解儿童行为外,还有教育功能目的,如根据儿童发展状况评价教师的保教工作等。微观层面:观察目的是要弄清楚我们想要观察什么,不同的观察目的带来不同的观察主题、内容和方法。,例:幼儿告状行为观察,观察和了解班级中幼儿告状行为。观察主题和内容:了解班级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布(性别)、发生频率、原因等基本情况。最后,正确认识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告状行为。,2.制定观察计划,为达到观察目的,在观察前必须进行计划,即对具体观察什么行为,如何收集资料,在什么时候收集资料,以及观察记录的方法做好思考与策划。,1)观察目标的确定,观察目标是对所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的陈述,是有方向、有范围地进行观察,也就是观察的主题。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不可能都进入观察内容,要确定观察的重点内容和目标。观察目标是对目的的具体化,具体目标是对个别孩子或多个孩子行为中最突显的相关问题。,例:目的与目标,目的 了解幼儿如何使用语言作为社会性互动的工具目标:观察记录有互动行为的幼儿的语言行为观察记录幼儿当时沟通使用的特殊语言,2)观察的对象,观察者需要在观察前,对复杂的观察对象界定清楚,这样才能有针对地观察和记录。观察对象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3)观察环境,每一项观察都有其具体的场所和情境。如托幼机构内的活动室、厕所、餐厅、走道或户外场地等,也可能是机构外的家庭或者社区等。场所是我们通常说的实体的硬件因素,如空间和设备,以及个体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等;情境则是观察场所中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因素,如幼儿游戏的类型、教师的参与状况、突发事件等。场所与情境是有一定关联的,情境是场所中的社会心理特征。,环境(场所和情境)是影响儿童行为反应的重要因素,在观察计划中应该考虑:准备在什么场所进行观察,这些地方有何特点,在什么情境下观察,这些情境是否会影响儿童行为表现?观察者的位置在哪里,与被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对观察结果有何影响等。既可进行自然观察,也可以专用的单项玻璃观察室进行观察。,4)观察取样,观察取样的目的在于收集与主题有关的重要行为。时间取样的测量行为出现的时距;事件取样则是针对行为本身,时间只是事件所持续的产物。出现频率较高的行为,如幼儿的情绪、人际互动、语言、动作等较适宜时间取样;而幼儿的吵架、分享、表演等则较低,可用事件取样观察。,5)观察者的角色,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是一种角色关系。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关系,一是观察者是否参与活动,二是被观察者是否知道自己被观察,分为四类:局外观察者:单向玻璃观察观察者的参与:观察者身份被知道,但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参与者的观察:托幼机构的教师完全参与观察:一起生活、活动的朋友,6)观察的时间和次数,时间和观察次数是观察中的重要指标。时间长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次数越多,观察的精确度越高。观察记录的时间和次数可以作为量化分析的重要指标。,7)观察记录的方法、手段,连续记录法:用于实况详录法、日记法、轶事记录法和事件取样法。可以用纸笔、录音录像等进行记录。频数记录法:时间取样和行为检核法,可以记录表格分类记录。等级记录法:量表记录法,等级的科学、明确性。符号记录法:涉及对象较多时,用其替代文字。另外,要获得完整的、全方位的信息,重视观察的情境时,用开放式记录;如果观察项目明确、单纯,事先确定的行为,可以封闭式。,8)观察结果的分析,观察记录只是对观察对象资料的收集,要得到资料的事实,还需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处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是观察者对所收集点资料进行符合逻辑的思考。如果观察记录是文字资料,则需要进行质性分析,需要将记录内容的关键意义摘记下来,简化资料,掌握行为倾向,分析出行为的意义;量的记录可以用统计分析。,例:佳佳的行为,佳佳走去娃娃家,拿出小积木又放回去,走过来问老师“你在干嘛?”接着那出大丝巾当桌布铺在垫子上,再拿小篮子放在中介,跟陈冬说:“我们来玩。”陈冬拿珍珠链子,佳佳说:“不行,不许动妈妈的东西。”就抢过来放回去,接下来把小积木倒出来,放在大塑料盘子理,再用布包起来,跟宣萱说:“你当妈妈。”跟另一位小朋友说:“你当姐姐。”然后把积木放进另一篮子里炒菜,再拿红球做辣椒,放进篮子,另一女孩要加入,她说:“不要动,人家在玩。”又跑去拿球加料,跑一圈去厨房,和其他小朋友用桌布将“菜”盖起来,然后看到在地上断掉的项链,问小朋友说:“这是谁拉的?”跑来跟老师说:”老师,有人把它拉坏了。“就放回去,抱住两个女孩子,然后摸一摸另一个女孩子的脸(装扮狗),说悄悄话,又作狗爬,发现放在旁边的“菜”被搬动,立刻跑过去说“不许动!烦!”就把菜拿走了。,3.观察所需材料的准备,观察的具体材料包括设计及印制观察记录表格,培训观察记录人员、实地检查观察场地及周边环境,以及准备观察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和设备等。,1)设计及印制观察记录的表格,连续性观察记录表格范例观察者:张三老师;被观察者:刘宝观察日期:;被观察者性别:男被观察者准确年龄:5岁2个月;观察方法:实况详录法观察时间:上午8:55-9:10;儿童人数:3人;成人人数:1人观察目的:观察对象在点心时间的行为,重点观察其与同伴互动行为。观察目标:了解观察对象与同伴发生争执的原因。观察背景:餐室,与同伴一起吃点心。观察记录:,四、学前儿童行为的分析,观察记录的方法分为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也有相应的两类,在分析中的具体操作是不同的。质的分析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在复杂的行为中找出与主题有关系的重点行为,并且用简明的语句摘要和登录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为进行解释。由于在设计记录表格时已经对观察的思路进行了分析,量的分析只需进行量化统计即可,并得出结论。,(一)资料整理与分析的要求,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一种加工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分析手段将记录资料“打散”、“重组”、“浓缩”的过程。,1.整理和分析同步,整理和分析资料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整理资料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分析基础上,而任何一个整理资料的行为又都受制于一定的分析体系。整理资料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行为内容,不可能仅从形式上进行整理而不触及资料内容。,例:小金的玩具,小金拿着一小筐形状组合玩具,蹲在地上,用手拨弄着,拿起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放在最上面,接着拿起两个黄色长方形,放在三角形下面约5公分的地方。看了看,歪着头想了想,换成两片蓝色长方形。接着拿起四个圆形的比划着,放在长方形下面说:“坦克车的轮子。”,2.及时整理和分析,行为观察后,要及时真理分析记录资料。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分析资料是一个整体。整理分析资料的程序: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再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不仅是观察记录的后续环节,也是再次观察记录的依据。不及时整理,资料堆积太多而无从下手,还会丢失原本的观察方向。,3.扎根理论,一般的实证研究是在验证已推论得到的行为原理或理论,而质性观察分析则要发现及探究某个个体的行为原则,可以通过系统分析产生的“扎根理论”,来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脉络和原理、原则。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观察者在进行观察之前是没有理论假设的,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一般的原理说明的是大多数或一般个体的普遍行为原理,如儿童社会化过程、对儿童赏罚的行为效果等,这些原理可以解释一般人的行为原则,而扎根理论则是从一个行为的实际现象所产生的,它是自成体系的,只能用来解释被观察者一个人的行为,而不能随便用来解释其他个体的行为。,如果想进行扎根理论的整理,则需要从观察的过程中产生概念。所谓”概念“,是从现象行为所抽离出来的原则。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行动中产生理论,从行动者的角度建构理论,理论必须来自资料,与资料间有密切关系。,(二)整理和阅读记录资料,分析资料的基本思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原始资料进行浓缩,通过各种不同的分析手段,将资料整理为一个有一定结构、条理和内在联系的意义系统。记录资料的分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自下而上进行抽象的过程。,1.整理记录资料,首先,要将所记录的资料的内容进行编号,建立一个编号系统。一般包括: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家中排行、身体情况,家庭情况等观察的日期、事件;地点和情境观察记录者的身份:包括姓名、性别、角色等记录资料的排列序号,如是第几次观察,其次,在将资料进行编号后,还应检查原始记录资料是否完整。如果是录音或录像资料,还需要将其转录为文字,将其中的非语言行为,如说话的语气语调等都整理出来。,2.阅读原始记录,1)尊重原始记录资料 记录资料作为“文本”,是有生命的,应该让资料来说话。2)关注主观感悟 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感悟,以及相关的情感反应,都要予以记录。,3)寻找记录资料中的意义,阅读记录资料是熟悉内容和寻找资料所反映的意义的过程。寻找资料所蕴含的意义,可以有多种层面,具体应该根据观察目的、观察的具体问题、分析者个人思维习惯等进行选择。,例:与同伴的互动行为,(三)登录,阅读原始资料以后,接下来就是寻找系统脉络,也就是和主题有关的意义。将与主题有关的重点行为用简明的语句摘要斌个登录出来,以问题或编码标签的方式将行为的意义以简明的词汇摘要和登录。,1.编码类目,登录的第一步是发展出编码类目,即记录资料分类的方式,也是“思考单位”。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可观察的行为类目很多,比如可以依据行为发生的情境、事件、关系、活动等进行分类,每一个类别就是一个思考单位。而每一类别还可以分为若干更小的类别,用不同的码号登录。,2.设定码号,码号也称标签,是记录资料分析中最基础的意义单位,通常用词汇来表示。如在观察记录中发现,某个孩子总是请求别人帮忙,“求助”就成了表示这一类现象的“码号”。寻找“码号”的标准或依据,就是记录资料中有关词语或内容出现的频率。如果某些行为或现象反复出现,形成一定的模式,那么就是资料中重点内容和码号来源。,不同的主题整理出来的码号有所不同,分析中只要针对在观察前已经界定的主题,以此来思考所记录行为代表的意义,就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词汇(码号)来摘要和登录。为了方便登录,可以将码号以数字或字母方式加以表示,如1代表“帮助别人”;2“代表”求助“,3代表”接受意见“等。,3.进行登录,设定码号以后,就对记录资料进行登录。可将记录中有关主题的重要内容哟个笔圈起来(或划出来),码号可以写在靠近所的那个绿记录的旁边。,4)问题,登录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内容是十分明确的,可以称之为”码号“或者”标签“,也就是表示行为录中与主题有关系的行为意义。但也有记录的行为并不十分明确,可称之为”问题“。”问题“可以”?“标识,留待后续的分析思考。,2.登录的原则,原始资料的登录是以观察主题的行为出发,将资料中有关主题的行为意义,以简短易懂的文字(码号)摘要出来,并登录下来,所登录的词语是在主题意义范围之内的。如果所试用的词汇并不能贴切地将意义表现出来,那就会使行为的整体意义被扭曲和误解。,1)登录的词汇必须符合主题的观点,在登录之前先决定某个层面的主题,可以使分析的时候有脉络可循。对于其他的主题,也要以主题层面来审视整个行为过程,并将其行为记录摘要出意义并登录出来。,2)登录词汇来源于行为主题,质的观察记录主要目的是深入探究被观察者行为的原因。这种探究必须以被观察者个人的行为脉络来分析。登录中所用的词汇,是由观察者根据记录的行为深入思考被观察者的行为意义。不能完全以事先准备的词汇去套用儿童的行为,那样容易一些重要但不符合主题意义的行为。,(四)行为的解释,记录下来的资料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人的行为总是有其连续性、程序性及整体性的意义的,我们能从这些复杂的资料中对人的行为作出解释。行为的解释是对已经登录的标签进行整理,作出进一步的解释,组合成可

    注意事项

    本文(学前儿童观察与分析.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