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5篇).docx

    • 资源ID:6391690       资源大小:45.60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5篇).docx

    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5篇)第1篇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推行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扎实,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O不同的高校在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时,会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学科背景及外部环境条件,提出可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2-4o本文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教学基础、资源、校企合作方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的改革措施和手段。一、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安徽建筑大学的传统专业,有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配套的学科实验室及学生实训基地,建立了导师培养制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IT人才。但是,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培养模式出现了以下不足:一是计算机应用发展日新月易,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新的硬件、新的开发平台,使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存在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二是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独立,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以及课程安排和进度不够协调;三是工程化实训课程开设不足,场地和师资有待完善和加强。二、培养模式的改革(一)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调整专业方向,以课程群为驱动,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课程进度,突破课程界限,实行同类课程的融合,以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在优化课程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开阔专业视野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坚持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由专业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计算机应用工程教育转变,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建筑领域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2.增加实践课程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做中学”,因此,开设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把学到的知识与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和计算机工程能力。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划本科阶段除正常的课程实验外,增加了实践训练时间和内容,如参与IT企业实习、工程实训I、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3.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分为通用基础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制定课程计划时,必须正确处理计算机人才的共性要求与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安徽建筑大学是建筑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可依托建筑领域背景,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将专业设置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识类教育基础课程分为思政课程群、心理课程群、人文课程群;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大学数学课程群、大学英语课程群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分为硬件课程群、软件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嵌入式开发课程群、软件设计课程群、智能建筑课程群;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建立工程素质课程群,由导师分别指导。课程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整合。除计算机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外,还增加了基于安卓的手机软件开发,以及基于CA党的二次开发等课程。(二)开放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室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同时新建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嵌入式设计创新实验室、ACM程序设计创新实验室。各类创新实验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实行以项目为抓手,以各类创新实验室为平台,结合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研究项目(PRP)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实验室面向卓越班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骨干、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开放,主要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实验与研究的机会,使创新教育、工程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创新实验室配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导师,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工程应用技能,或直接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接受科研能力训练。在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中,创新实验室每学年培训学生及指导开发性实验的学生近300人次,且近3年来,经创新实验室培训的学生在部级和省级各类竞赛中均获得了优异成绩。(三)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训练单纯依靠校内资源是不够的。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且掌握了业界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等,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都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必由之路,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安徽建筑大学建立了校企联动的多层次组织体系,邀请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组建了由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设和培养方案的实施,组建了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人员组成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负责工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积极建立了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条件,学校按企业要求开设课程、开展教学,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通过与优秀IT企业,如安徽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安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金山科技实业公司、合肥创新、中软国际等合作,共建校企实习和实训基地,并以培训、讲座、工程实训指导的方式引入企业的教学培训资源。三、结语本文分析了“面向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探讨了面向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即课程体系优化、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及校企合作三方面的改革和实施途径。观察安徽建筑大学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一年来的效果,发现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参考文献1雷国华,周屹,邢传军湎向“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4):77-80.2韦银韬,王晓娟.计算机“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62.3陈智勇,李民政,钟艳如,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7):71-73.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收稿日期:2012-08-14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316);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作者简介:丁云飞(1967),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技术的研究,(Email)o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制订了融合递进式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18-05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2o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3,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5。文章以建环专业为例,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卓越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方案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该方案实施“3+1”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图2是广州大学在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订的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生产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如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制造工艺,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图1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图2广州大学建环专业融合递进式培养体系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卓越计划”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1.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卓越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2 .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3 .建环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各类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经营、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养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环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等问题。而且实习环节又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深入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实际工程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建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年的企业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系统地深入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培养基地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3 .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三)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灵魂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2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利用国家、省、学校各级部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平台,引导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觉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保障条件的良性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3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4 .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实验课程应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 .改革教学方法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素质,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教学的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渠道不畅。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这方面可借鉴交换生、联合培养“2+2”或“3+1”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优势,全方位加强与香港、澳门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应重视“本土国际化”的培养,利用在国内举行的各类国际性展会、学术会议等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国际化训练。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获取本行业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使多数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训练。(五)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到企业接受一年的培养学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L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2 .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控“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经历一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学生到企业接触实际工程,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与传统的实习环节不同,“卓越计划”企业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培养环节之前,要制订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企业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编制详细的大纲,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逐步做到企业培养过程的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接轨。3 .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基地负责人制度,细化各负责人的职责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骨干课程教师的安排、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基地负责人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企业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三、结语“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在建环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建环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参考文献: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团.暖通空调,2003,33(3):49-51.王海涛,沈恒根,程海峰.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2,26(5):521-525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90(1):72-74.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几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49-52.Talenttrainingmo党ereformofbuil党ingenvironmentan党equipmentengineeringspecialtybase党ontheexcellentengineertalentcultivationplan党INGYUnfei,WUHuijun,ZHUChihui,xUxiaoning(SchoolofCivilEngineering,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P.R.China)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罗祥LUoXiang;刘艳慧LIUYan-hui(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201)摘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重点以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本文探讨如何在建筑工程类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中,通过校内、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来保障和提升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质和量;也探讨了如何以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建筑工程类卓越工程师人才为目标,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50-03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Y368)o作者简介:赵永任(1960),男,云南玉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与高等教育管理。0引言我国正处于产业和经济的转型期,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新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国开办工科专业的院校有1000多所,每年培养上百万工科毕业生;然而,国内的工程教育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环节和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国家在此形势下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就是要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作风和卓越的工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以建筑工程类专业为对象,旨在对卓越工程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探索,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建筑工程类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同行进行商榷。1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作用及面临的困惑1.1 卓越计划的提出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2011年1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院校。1.2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的作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指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筑工程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教学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培养目标将很难实现。1.3 实践教学面临的困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稳定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因此在卓越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如何满足卓越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实践教学面临两大困惑:一是多年来实践教学体系一直是高校的薄弱环节,也是目前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的原因之一;二是国内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少工程教育环节和企业的参与,即缺乏能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建筑工程类卓越人才,就要进一步对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卓越计划”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进一步研究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及管理机制,更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能合作的实践教学校外基地,以满足提升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建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为社会培养“出得去、用得上”的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2。2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2校内实践教学的组织在实践教学的平台建设中我们的策略是,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双管齐下。为培养学生能力首先充分挖掘并发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主要建设并应用了四个平台的作用如图Io2.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与企业的合作方面,由于校企合作缺乏维系双方关系的坚实基础,大多都是学校的单相思,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主动来校寻求合作的企业则很少。所以如何“建”、建了“能合作”、开展“深度合作”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三部曲”及关键所在。近几年学院首先在“建”上下功夫,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多家设计、施工、监理、房地产开发、造价咨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几年来共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多家,近三届90%的毕业生在这些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充分发挥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都在96%以上,名列学校第一。其次学院在“能合作”上做文章。学院通过召开学生实习暨就业座谈会、或走访企业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校企合作的开展、制订校企合作的计划;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实习过程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走访交流、协商等措施,学院找到合适的企业、并与之签订协议,之后就是有计划、抓落实。3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及成效3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学院进一步谋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扩展合作的范围3。从过去单一的依托企业解决学生实习一一“点”;到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到就业;到院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学生;到企业聘请教师参与项目管理工作、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到与企业在科研、在职人员的培训、学历提高等更多的合作“线,。学院与十四冶建设集团六公司签订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鹏程六建一班”的20名学生共同培养及就业计划的实施就是合作的示范。学院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校内、企业双导师制,以补充校内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通过博士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参与工法、专利技术的研发等教师参与产生建设活动,充分发挥了企业、学院的优势、实现了双赢一一“面”的合作。学院聘请科研院、设计院、企业的专家进学院,参与专业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与专业技能教学或专题报告;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项目设计、管理、研发等)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参与校内实训I、毕业设计的指导等。学院建立并实施了“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有效促进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一进一步深化“面”的合作。3.2取得的成效学院学生通过依托校内实训项目、实验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锻炼,以及通过学院组织开展的结构设计竞赛;CA党竞赛;建筑规划设计方案、测绘竞赛;造价算量竞赛等专业竞赛和其他工程创新训练活动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最近几年学生参加省、国家的各种竞赛,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共50余项,证明其成效的显著。其中2011年2014年获奖统计见统计图2o从三个统计图中,对2011年-2014年四年的获奖情况来看,奖项数量逐年增加,2013数量最多,但质量是逐年提高,2014年质量最高。学院学生参加2014年第七届全国中、高等院校“广联达杯”工程算量大赛获得一等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依托具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优良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并改革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考核标准、管理办法等;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促进毕业生的就业2010-2014年连续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6%,就业率、就业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实践证明,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卓越人才,我们总结出了“一协同”、“二延伸”、“三配合”,校企协同卓越人才培养;采用将理论教学延伸到项目中开展现场教学;将企业选择共同培养学生从大四向前延伸至大二甚至大一;企业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修订,配合专业课程开展现场教学的实施,配合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双导师制的落实;学院配合企业选拔推荐学生、配合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提升、配合项目进行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院已经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使基地建设“建”、“能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并真正实现使学生能力、企业活力、学院影响力“三力”的提升;走出了一条能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特色之路。其成功的经验具有推广和延伸价值。参考文献:1李志辉,张国栋,等.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69-170.胡萍,谭淼淼.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96-97.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204-02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口。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下,高等学校教育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践能力差是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的普遍缺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问题。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提交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指出,2002年,我国研发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3o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迅速增加,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差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各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高等学校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出象牙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4。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于2001年开始,从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入手,对于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一、通过产学研协商,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分为整体性和专业性两个层次5。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将整体性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进展;具有健全的体魄。”而专业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所要达到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首要任务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准确定位。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产学研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备农业生产性建筑、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通过产学研协商,修订、完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出谋划策。通过产学研有机的合作与协商,我院的教学计划得到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我们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通才与专才”培养的结合,将校级公共必修课、校级基础必修课、校级人文系列选修课、院级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搭建成宽口径的知识平台,构建了具有灵活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新构建的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达到18.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课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2 .合理设置课程课程是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课程组合与设置构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体系。大学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又要体现出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同时,更要符合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在充分听取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建议的基础上,首先强化了通识教育课,夯实了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比例达到29.6%,专业基础课比例达到18.5%;其次,我们在新教学计划中增添了精准农业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两门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如何利用“3S”(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的产量和效益,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另外,许多企业都提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社交、组织、管理及经济知识。为此,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建筑工程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等课程。3 .合理安排年度教学内容我们在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前后衔接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每一学年具体应安排哪些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论证。例如,考虑北方气候特点,我们将测量实习和建筑施工实习安排在暑假进行。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我们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就由半年延长为一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机动时间。4 .合理设置专业方向考虑到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没有明确的行业对口部门,该专业毕业生除了少数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外,大部分毕业生都要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技术服务工作,因此,我们在考虑企业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在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设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方向,从而提高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5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企业人才培养计划(5篇).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