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贸易、竞争与创新PPT.ppt

    • 资源ID:6360564       资源大小:493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贸易、竞争与创新PPT.ppt

    ,第七章 竞争、贸易与创新,第一节 贸易与创新(1),阅读文献:Bloom N,Draca M,Reenen J V,et al.Trade Induced Technical Change The Impact of Chinese Imports on Innovation,IT and ProductivityR.NBER Working Paper,No.16,2011.,第一节 贸易与创新(1),Acemoglu(1998,1999)在其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在南北贸易过程中,技术的偏向性取决于南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如果南方国家拥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低技能劳动的市场规模效应居于主导地位,这将会导致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如果南方国家不拥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规模效应不变,但高技能劳动的价格效应居于主导地位,这将导致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贸易与创新(2),Gancia and Bonglioli(2008)分析了在南方国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南北贸易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由于南方国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南北贸易将会使北方国家的技术进步发生在其拥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而南方国家将会专业化于相对低生产率的部门。因而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作者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实证研究表明贸易开放降低了美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由于制造业属于中低技能产业,如果贸易开放降低了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则说明贸易开放促进了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该文虽然在分析部门偏向性技术进步,但由于发达国家的优势部门集中于高技能产业,所以进一步验证了Acemoglu的一系列分析。,贸易与创新(2),Xu(2002)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同时分析了贸易对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和部门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贸易开放将会导致发达国家产生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但是发生在劳动密集型部门,而非技能密集型部门。这是因为如果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技能密集型部门,整个经济的资源都会集中于技能密集型部门,即专业化经济。部门偏向还同技术进步与结构变迁方面的文献相关,见baumol(1967),kongsamut et.al(2001)和Acemoglu,Guerrieri(2008)等。,贸易与创新(3),Acemoglu,Gancia and Zilibotti(2012)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外包对偏向性技术的影响。外包提高了技能产品的相对价格,在外包规模较小的时候,价格效应占主导,此时会发生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但是当外包规模很大的时候,与非技能互补的技术的市场规模效应占主导,此时会发生非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该理论模型延续了Acemoglu之前的理论。Bloom,Draca and Reenen(2011)利用欧盟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的进口对欧盟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还促使资源向更加技术密集型的部门配置 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渠道:组成效应和创新效应。组成效应指贸易开放将使企业向更具竞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转移或通过外包低技能产品获得比较优势。创新效应包括模仿威胁、市场竞争、市场规模和贸易学习获得技术进步(Bloom,Draca and Reenen,2011)。这篇论文用到的一个技术指标是信息技术数据,该指标能够很好的含量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因此这篇文章能够很好的实证研究贸易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贸易与创新(4),Thoenig and Verdier(2003)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内生防护性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Defensive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的影响。为了减少外国厂商的技术模仿或外溢,本国企业会提高产品的技能复杂度,因而促进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提高了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技能溢价,并利用法国1986-1992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点。该机制不同于Acemoglu关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价格或市场规模机制。,进口与创新(1),在南北贸易或北北贸易中,进口和出口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高技能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中低技能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因此,当发达国家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技能密集型产品时,可能会对本国的中低技能产业形成威胁,从而促使资源进一步向高技能部门转移,并提高了高技能部门的相对技术水平。Bloom,Draca,and Van Reenen(2011)的研究表明,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降低了欧盟中等技术企业的生存率并减少了就业机会。但正是这种竞争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提高了存活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这两种效应占欧盟企业技术升级的25%。Gancia and Bonglioli(2008)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对美国出口对美国制造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渗透率越高,美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越少。由于制造业属于中等技能产业,美国并不拥有比较优势,所以他们的经验结果证实了理论模型的预测。进口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产生影响的途径还包括,来自发展中国家技术模仿的威胁;进口更多新中间品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升效应(Bloom,Draca,and Van Reenen,2011)。,出口与创新(1),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除了本文理论模型的预测外,还要考虑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对此的分析。Verhoogen(2008)提出了一个分析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并提高出口国技术水平的理论:首先,出口国企业存在生产率的异质性,而且进入出口市场的成本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那些最具生产力的企业才会选择出口。其次,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异质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所需求的消费品质量也越高。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质量要高于国内产品的质量。第三,生产更高质量水平的产品要求更高技能水平的工人。因此,出口刺激了出口国技能水平的升级因此,该理论不使用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情况。Bloom,Draca,and Van Reenen(2011)的经验研究也表明,欧盟向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企业技术升级的作用不显著。如果考虑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竞争,那么可以设想,Verhoogen(2008)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并提高发达国家技能水平。Matsuyama(2007)提出了了一个出口提升技能水平的机制技能偏向性的全球化,出口与创新(2),Matsuyama(2007)提出了了一个出口提升技能水平的机制技能偏向性的全球化相对于国内市场,出口所需的要素投入所包含的技能水平更高,例如国际商务、语言技能、海洋运输保险、越洋运输和分销体系,这些都需要高技能人才来满足出口的需要。Brambilla,Lederman and Porto(2012)进一步在Verhoogen(2008)和Matsuyama(2007)的基础上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目的地是发达国家,那么,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技能劳动来满足出口。如果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发达国家出口企业所需的技能牢靠的也会更多。Mlitz,Ottaviano(2008),Bustos(2011)等研究了市场规模、市场整合和贸易成本下降对出口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贸易通过竞争会迫使最不具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并将市场让于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企业。更大的市场规模意味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导致更低的价格加成和更高的生产率。贸易自由化通过整合市场而扩大了市场规模,所以贸易自由化和关税的降低也能够提高出口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二节 南北贸易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许多研究表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是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上升和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Van Reenen,2011;Autor等,2012)。这不仅是因为贸易通过传统的比较优势机制提高了技能溢价,更重要的是,贸易促进了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进而提高了技能溢价(Acemoglu,2002a;Van Reenen,2011)。不过,相比高技能偏向性技术水平的提升,收入不平等上升更容易被选民和政治家观察到。因此,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贸易保护就成了发达国家民众和政府的争议焦点。本文的研究是要说明,南北贸易也有其积极的影响,它能够促进发达国家技能偏向性技术(信息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引言,图1描绘了OECD14个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其总进出口的份额。该图的趋势值为考虑了个体固体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后的预测值。比较左右两图可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份额的变动相对平缓,而向中国进出口的份额则快速上升。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中国成为近年来面临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因此,本文也特别分析了中国进出口对发达国家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图1,引言,南北贸易通过价格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影响发达国家的技能偏向性技术水平。Hicks(1932)认为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取决于要素的相对价格,即偏向于更加稀缺的要素,这也被称为哈巴谷假设(Habakkuk hypothesis)。贸易开放后,发达国家高技能产品的价格将上升,因此会促进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不过,价格上升未必能诱发技术进步,反而可能因为要素价格上升利润下降而阻碍了技术进步(Acemoglu,2010)。因此,Acemoglu(1998,2002)又提出了另一种机制:市场规模效应。某种要素的相对(市场)规模越大,基于该要素开发的新技术的利润也越高,因而技术进步越可能偏向于该要素。例如,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低技能劳动,开发适合于低技能劳动的新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利润。可见,价格效应驱动的技术进步偏向于稀缺要素,而市场规模效应驱动的技术进步偏向于丰裕要素。,引言,Acemoglu(1998,2002b)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没有良好产权保护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开发低技能偏向的新技术将不会获得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利润,因此贸易开放不存在市场规模效应,而价格效应将促使发达国家开发高技能偏向的新技术。如果发展中国家拥有良好的产权保护,则贸易开放的市场规模效应和价格效应同时存在。此时,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和价格效应孰大孰小,也即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的替代弹性大于1还是小于1。Hanlon(2011)基于这一理论检验了棉花供给对英国纺织技术偏向性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美国内战减少了其对英国的棉花供给,取而代之的是印度棉花大量出口到英国。此后,基于利用和提高印度棉花生产率的技术开始大量出现。这表明印度棉花的市场规模效应促进了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进步,引言,但是,迄今为止,像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所强调的竞争效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还没有在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中得到体现。本文在Acemoglu(1998,2002b)的基础上结合Aghion和Howitt(2009)将竞争效应引入偏向性技术进步模型。由于发达国家在高技能密集型产业拥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低技能密集型产业拥有比较优势。因此,来自发展中国家低技能产品的竞争可能会对发达国家的低技能密集型产业形成威胁。在优胜劣汰的作用下,资源会进一步向高技能密集型产业转移,从而提高了高技能产业的相对技术水平。Bloom,Draca和Van Reenen(2011)的经验研究表明,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确实降低了欧盟低技术企业的生存率并减少了就业机会。但进口的竞争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也提高了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这两种效应占欧盟企业技术升级的25%。,理论模型,(一)封闭经济下的Acemoglu(2002)模型假设发达国家经济中有两个部门:低技能密集型产品部门和高技能密集型产品部门,其中产品由低技能劳动生产,高技能产品由高技能劳动生产。劳动供给是固定的。假设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中间品市场为垄断市场。生产函数设定如下:,技术结构,利润函数:技术结构方程:,考虑竞争因素的创新环境,本文之前的模型假设研发市场是自由进出的,这意味着任何企业进入研发市场都有可能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但实际上产品质量的提升是逐步的,新进入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大多数创新发生在产业内以及在位企业(Aghion等,2001)。基于此,本节假设技术市场为寡头垄断(duopoly),并在Acemoglu(2002b)的基础上引入Aghion和 Howitt(2009)国际贸易中的竞争效应来分析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考虑竞争的技术结构,推论1,推论2-3,三、实证分析,根据本文的理论模型,检验国际贸易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影响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根据模型的分析,控制变量包括技能劳动占总劳动的比例,用来控制技能劳动供给变化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控制变量还包括资本-劳动比、技术外溢和外包。由于资本技能的互补性,因此模型中增加考虑资本-劳动比变动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出于分析的方便,本文模型部分并未考虑技术外溢的影响,但是技术外溢会降低创新成本。因此,技术外溢的存在更容易放大贸易开放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Acemoglu等(2012)研究表明,外包在规模较小的时候能够促进发达国家的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当外包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又会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结果分析,1、南北贸易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表2(1)(2)列的被解释变量为IT价格指数,(3)(4)列为人均计算机拥有率,(5)(6)列为互联网用户比例。表2显示,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会降低IT价格指数,提高计算机拥有率和互联网用户比例,即进口促进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除了(2)列,出口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正且比较显著。这说明,南北贸易,不论出口还是进口,均能促进发达国家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进口主要通过进口竞争效应促进了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而出口主要通过价格效应促进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不过,比较进口和出口的系数大小(或边际效应),进口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更大。控制变量中,除了资本-劳动比,高技能劳动比例、技术外溢和外包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高技能劳动比例每上升1%,将降低IT价格指数2.7%,或提高计算机拥有率和互联网用户比例5%和19%。这表明劳动禀赋结构变动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远大于进出口的边际效应。本文借鉴邵敏,黄玖立(2010)的方法,根据表1计算了进口与高技能劳动比例对技能IT价格指数变动的解释力。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解释力为15%,高技能劳动比例的解释力为40%。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向中国进口的解释力为19%,高技能劳动比例的解释力为33%。所以,劳动禀赋结构变动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贡献大于进口。杨飞(2013)更为系统地实证研究了发达国家劳动禀赋结构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结论与本文一致。,表2,.中国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2.中国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Bloom等(2011)专门研究了欧盟向中国进出口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进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出口的影响不明显。本节利用中国与发达的双边贸易数据检验了进出口对发达国家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表3第1行显示,发达国家向中国进口商品会显著地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表3第2行显示,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口商品可能会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如(3)和(5)列),但在增加了控制变量后,这种影响变得不显著。比较表1和表2的第二行表明,发达国家向整个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够显著的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但向中国出口却没有很显著的影响。19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向中国进口份额的涨幅要大于出口份额。其中,进口份额从1970年的2.4%上升到24%,出口份额从3.4%上升到18.5%。出口的涨幅稍低,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口商品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显著性较表2弱。同时也表明,中国目前的市场规模还不足以诱发发达国家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或者说,向中国出口所产生的价格效应还不够大。本文的结论同Bloom等(2011)的结论相似。控制变量的系数同表2类似,这里不作累述。,表3,四、结论及进一步讨论,南北贸易,特别是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同时也引起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但南北贸易也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好处。本文利用IT价格指数、人均计算机拥有率和互联网用户比例作为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代理指标,研究了南北贸易对发达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其中,中国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更大。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中国进口商品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更大(相对于出口)。进口主要通过竞争效应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产权保护,规模效应较小,所以出口主要通过价格效应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可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中国进出口商品提高了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即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并且提高了发达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不可否认的是,既然贸易引发的技术进步偏向高技能劳动,就必然会带来收入和就业的再分配效应,从而可能导致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工会和政客将收入不平等和失业上升的原因归咎于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因而,发达国家同中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本文研究表明,劳动禀赋结构变动是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国际贸易为次要因素,而且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为加工贸易。所以,发达国家对中国发起太多的贸易摩擦有些不公平。为此,本研究将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出口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欧美国家的就业和收入分配,这也许对解决贸易争端或贸易谈判有所帮助。,第三节 南北贸易、产权保护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被认为是19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技能溢价上升和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南北贸易是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不过,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发展中国家不存在产权保护或存在不完善的产权保护。Acemoglu(2002)和Gancia and Bonglioli(2008)研究了南北贸易促进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如果南方国家不存在产权保护,南北贸易将促进发达国家的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如果南方国家存在完善的产权保护,南北贸易将促进发达国家的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现实中南方国家存在产权保护,但不完善。许多学者例如Eicher and Penalosa(2008),余长林和王瑞芳(2009)和胡凯等(2012)研究表明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已有研究文献表明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还不确定,除了倒U型关系,Helpman(1993)认为严格的产权保护会阻碍技术创新,不过多数文献如Falvey等(2006)和Fan等(2013)研究表明产权保护能够促进技术创新。Aghion,Akcigit and Howitt(2013)的研究表明,产权保护越完善,越有利于前沿技术和高端技术的创新。,即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这些研究,本文提出一个设想,南北贸易过程中,产权保护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也存在门槛效应,当产权保护位于某一门槛之下时,南北贸易促进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引起技能溢价上升和劳动力市场极化,当产权保护位于门槛之上时,南北贸易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降低技能溢价上升和劳动力市场极化,但目前很少有文献对此进行系统地研究。本文既是要研究产权保护是否存在门槛效应,从而决定着南北贸易是促进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还是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引言,近年来,中国同发达国家的贸易争端频发,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认为来自中国的贸易导致就业岗位的消失和工资下降。Autor等(2013)实证研究表明来自中国的进口降低了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和工资,能够解释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消失的1/4。Bloom 等(2011)的研究也表明来自中国的进口降低了欧盟的就业率和企业存活率,这一效应对低技术企业更为显著。本文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产权保护对发达国家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进而了解产权保护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和产权政策提供一个视角。知识产权保护是近年来中国同发达国家贸易谈判和投资协定谈判的重要议题,而且中国也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加强产权保护有利于改善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状况、缓减贸易摩擦,因而本文的研究对于产权保护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引言,本文在Acemoglu(2002)技术创新的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基础上引入了竞争效应。首先,南北贸易开放后,发达国家的高技能产品需求上升,因而相对价格上升,促使企业研发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这称为价格效应。其次,南北贸易开放后,全球市场上低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上升,如果企业研发基于低技能劳动的技术,并且这些技术专利能够得到发展中国家的保护,企业将会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高的利润,从而会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此称为市场规模效应。也就是说,市场规模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产权保护的强弱。可见,贸易开放的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方向相反。再次,贸易开放后,南北国家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一方面,如果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丰富,发达国家为了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将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的创新,本文称之为市场窃取效应;另一方面,如果发达国家的技术与发展中国家齐头并进,发达国家为了阻碍发展中国家占领其高技能产品市场,将促进高技能偏向性技术的创新,本文称之为市场规避效应。,引言,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发达国家的技术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竞争效应表现为市场窃取效应,如图1所示,当发展中国家的产权保护较弱时,贸易开放的价格效应大于市场规模效应和市场窃取效应,南北贸易将促进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当产权保护增强到门槛值Ta以后,市场规模效应和市场窃取效应占据优势,南北贸易将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如果发达国家的技术与发展中国家齐头并进,竞争效应表现为市场规避效应,如图2所示,当发展中国家的产权保护较弱时,贸易开放的价格效应和市场规避效应大于市场规模效应,南北贸易将促进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当产权保护增强到门槛值Tb以后,价格效应和市场规避效应小于市场规模效应,南北贸易将促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计量模型设计,根据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为了检验南北贸易中产权保护的门槛效应,计量模型设定如下:,计量结果分析,本文根据Hansen(2000)的方法检验(15)式中产权保护的门槛值。Hansen(2000)首先假设存在一个门槛值,估计(15)式使残差平方和(SSR*)最小的门槛变量值作为门槛值,再计算无门槛值的残差平方和(SSR),通过SSR*和SSR计算似然比统计量以确定单门槛值的显著性。检验单门槛值时,该方法的原假设为不存在门槛值,如果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至少存在1个门槛值。那么我们需要检验2个门槛值的显著性,以此类推,直到显著性消失为止。根据表2的估计结果,不论经济自由度指数中的产权数据,还是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的产权数据,单门槛模型和双门槛模型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三门槛模型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本文选择三门槛模型。表2最后一行列举了经济自由度指数和中国市场化指数(对数化)中产权的门槛值,分别为3.575、3.646、3.655和-0.001、0.677、1.270。,门槛效应检验,1、产权保护与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实证结果分析,表3上半部分估计了经济自由度指数中各产权门槛区间内进出口对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在4个产权区间内,发达国家向中国出口降低了IT资本价格指数,即出口促进了高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随着产权保护的增强,各产权区间内出口促进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影响趋势虽然有波动,但基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绝对值从0.110上升到0.386,然后下降到0.336 门槛值p=3.575的阶段,进口和出口的系数不显著。发达国家企业向中国出口商品,将面临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多低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市场竞争。因此,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存在价格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根据上文的理论模型,出口对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影响先上升后下降表明,在中国落后的行业,出口带来的价格效应的主导地位先上升后下降,而市场规模效应+市场窃取效应的相对优势先下降后上升。对于中国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的行业,出口带来的市场规模效应先下降后上升,而价格效应+市场规避效应的相对优势先上升后下降。随着产权保护的增强,发达国家向中国进口对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绝对值从0.078上升到0.447,然后下降到0.278。进口带来的竞争效应和价格效应同出口的解释类似。但进口不会扩大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规模效应。因此,在进口和出口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随着产权保护的完善,企业将更多地研发低技能增强型技术 结合下文表4的估计结果,发展中国家产权保护的完善将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更多地研发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表3,表3下半部分估计了中国市场化指数中各产权门槛区间内进出口对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影响。虽然具体系数同经济自由度指数的估计结果有差异,但进出口对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本文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从控制变量来看,表3上半部分高技能劳动占总劳动的比例、外包和制度显著地促进了高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而表2下半部分技术外溢和制度的影响不显著。总体而言,两套数据的估计结果类似。,表3,表4 技能增强型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检验,政策启示,本文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逐步完善产权保护体系,增强产权保护的程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南北贸易过程中,完善发展中国家的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发达国家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提升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和工资。近年来,中国同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的民众和一些学者如Autor等(2012)研究认为来自中国的贸易竞争增加了失业并降低了工资。因此,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产权保护有利于提高发达国家的低技能劳动的就业和工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贸易摩擦。其次,根据技术扩散理论,技术更容易在要素禀赋适宜的地区扩散。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产权保护,南北贸易在促进发达国家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有利于这些低技能偏向性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就业和工资等。再次,目前全球范围内级别较高的贸易投资协议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这两个协议均将产权保护作为重要的议题。中国已经深度参与全球经济,这些协议将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既然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创新,减少贸易摩擦,我们应逐步完善产权保护,更为积极地参与这些高水平协议的谈判,避免将来在贸易投资协议谈判中陷入被动。,

    注意事项

    本文(贸易、竞争与创新PPT.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