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诗经编定体制和内容.ppt

    • 资源ID:6344600       资源大小:3.54MB        全文页数:7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诗经编定体制和内容.ppt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诗 经,参考书籍,1.诗集传(宋朱熹著),传本极多,今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根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刻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1989年岳麓书社出版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本,是为通行本中最为简明完备者,尤利于初学者所用。,参考书籍,2.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本),该书为诗经学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者。,参考书籍,3.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著,中华书局2011年版),该书收辑西汉以来鲁、齐、韩三家诗说,兼取后人疏解,折衷异同,加以考核说明。,参考书籍,4.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诗经译注,周振甫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6.诗经直解,陈子展著,复旦大学出版1983年版。7.诗毛诗传疏,(清)陈奂撰,中国书店1984年影印本。8.诗经原始,(清)方玉润著,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9.诗经与周代社会,孙作云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10.诗经别裁,杨之水著,有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和中华书局2007年版。11.跨学科视野下的诗经研究,陈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12.清代诗经学研究,何海燕著,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参考书籍 书影(部分),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第五节诗经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诗经的编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有6篇“笙诗”。诗在西汉时被尊为经典,称诗经,成为“五经”之一,成为官书。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诗经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有载的也可能不确。诗经中有少数作品记录了具体的作者,如左传闵公二年明确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又如诗经中提到“家父作诵”,“吉甫作诵”,“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奚斯所作”。,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陈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作品来源:献诗说、采诗说,1.“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作品来源:献诗说、采诗说,2.“采诗”说: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6:“宣王十五年”何休注:“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诗经中的一部分诗是民歌,据古书说,这是周王朝派出专门的官员到各地去采集的。官员的名称,各书不同,如“行人”、“遒人”、“轩车使者”、“逌人使者”等;但他们“采诗”的职责是相同的。,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作品来源:献诗说、采诗说,由上可见,采诗和献诗在周代很可是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存在的,目的是为当政者了解下情,得到劝戒。当然,与采诗有所不同的是,献诗既可以自作的,也可能是采集而来的。,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作品来源:献诗说、采诗说,3.“删诗”说:史记 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卷47),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此说在汉代以前的书上没有记载,始于司马迁。后汉书艺文志亦载:“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宋欧阳修发展史记汉书的说法,归纳出孔子删诗的删章、删句、删字的三个原则。明顾炎武则进一步为孔子不删“淫诗”作辩护。,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首先怀疑孔子删诗说的是孔安国,他认为古代诗歌决不会有三千多篇,孔子决不会删去十分之九。孔颖达、朱熹也不赞成删诗说,清代学者朱彝尊、赵翼、崔述等力证孔子没有删诗,只是订正乐调。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孔子在论语中常说:“诗三百”,可见三百篇早就是定数,不是孔子删后定的。,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二)如果古代真有三千多篇诗,被孔子删去十分之九,那么在先秦古书中一定会提到许多逸诗,但实际上逸诗只有二三十分之一,可见孔子不曾删诗。(三)史记上所说孔子删诗只“取可施于礼义”的。现在诗经中还保存着的“淫诗”,孔子为什么不删削?逸诗见于仪礼的,如肆夏、新宫,都被王朝所采用,认为“可施于礼义”的,孔子为什么要删削这些合礼的诗?,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四)据左传,吴国季札到鲁国参观周乐,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唱诗,乐工演奏歌舞的十五国名与风、雅、颂的次序,和今本诗经相同,那时候孔子才八岁,不可能删诗。(五)古代外交家常在宴会上“赋诗言志”,有时让乐工歌唱诗句,所以他们必定有一个基本相同的本子。如果诗真有三千多篇,当时的士大夫和乐工记不了这么多的诗。(六)孔子自己没有说过删诗的话,只说“诵诗三百”。删诗之说,是司马迁说的。学者不信孔子自己说的话,却信别人的话。,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我们认为,孔子虽未曾删诗,但应对诗经进行过一番文字和音乐加工,对保存诗经做出了很大贡献。论语子罕云:“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三百大体成书于孔子46岁之后。据赵翼廿二史劄记史记有后人窜入条的考证,说明史记是有后人窜改的地方。关于孔子删诗这一段记载,可能也是后人窜改过的。总之,孔子删诗说虽极有影响,但不可信。,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的编定:孔子删诗说,二、诗经的体制(结构和分类)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分别为31篇和74篇,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各为31篇、4篇和5篇,共40篇。,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的歌词,所以,一般认为风、雅、颂这三类应该是以音乐为标准来区分的,它们原本也是音乐曲调的名称。其实,关于风、雅、颂的分类依据,主要有两说:从音乐角度划分的“音乐说”: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总序)。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意义说”: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正义卷一),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总体上来看,“风”是各地民间的曲调,“雅”是王畿所在地的曲调(其中“大雅”和“小雅”也可以是音乐上的区别),“颂”是用于宗庙祭祀配合舞蹈的曲调。产生时间:诗经诸诗篇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一般认为“风”(“豳风”等为西周,其他东周)、“雅”(“大雅”和“小雅”的大部为西周,“小雅”小部分为东周)和“周颂”产生于周代;“鲁颂”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为殷商后裔的宋国)。,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分布地域:诗经地域分布十分辽阔,一般来说,“雅”作为宫廷乐歌和“颂”作为祭祀歌,都是贵族作品,当主要分布在西周和东周的首都镐京(西安)和洛邑(洛阳)。而“风”单从十五国风的名称来看就知道分布极广,甚至超出了当时中原的范围,遍布黄河中下游以及江汉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和湖北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二南毛诗说它是文王时代的诗,郑笺和后来的崇毛派都这么说。但经过后人考证,认为汝坟、何彼秾矣、甘棠、野有死麕等,都是东迁以后的诗。它的写作技巧远胜于周颂,周初不可能产生这样成熟的作品。,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二南产生的地域,关雎说:“在河之洲”,指的是黄河。汉广说:“江之永矣”,指的是长江。黄河和长江之间有汉水、汝水,这就是汉广所说的“汉有游女”,汝坟所说的“遵彼汝坟”。在黄河和长江的地区,二南诗中简称为“南”,就是樛木所说的“南有樛木”,汉广所说的“南有乔木”。草虫所说的“陟彼南山”,殷其雷所说的“在南山之阳”,“南山”指的是它北面的终南山。这和韩诗序所说的“其地在南阳、南郡之间”相同。“南阳”即今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北部。“南郡”即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由此可见,二南的产生地包括河南的临汝、南阳,湖北的襄阳、宜昌、江陵等一带地方。在十五国风中是最南的。二南的作者多为妇女,反映她们劳动、恋爱、归宁、思夫等生活与思想感情。还有一些礼俗诗,如贺婚、祝多子诗。从音乐上说来,它可能受了南音的影响,吕氏春秋音初篇说:“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这是二南的地方性。左传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二南的产生地,后来都被楚国吞并,所以有人称它为楚辞之源。,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2.邶鄘卫春秋时人认为它都是卫诗。今本诗经,邶19篇,鄘10篇,卫10篇,可能是毛公随意分的。卫风都是被狄人灭亡(公元前660年)以前的诗。定之方中则产生于文公季年的时候。邶和鄘都是卫邑名,同属一个地区。它原来是殷商的首都,叫做“牧野”或“沬邦”。武王灭殷,占领朝歌一带,三分其地。朝歌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卫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故诗多称淇水。卫风的产生地,在今河北的磁县,河南的濮阳、安阳、淇县、渭县、汲县、开封、中牟等地。,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卫风的特点:第一,产生了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她的作品载驰(一说竹竿、泉水也是她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反映阶级矛盾的诗比较多,如北风、相鼠、墙有茨、新台、鹑之奔奔等,斗争性之强,在诗经中除魏风外,是少见的。第三,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诗较多,如柏舟桑中氓谷风等。,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3.王风全是平王东迁(前770年)以后的作品。其时王室衰微,无力驾御诸侯,地位等于列国,故称王风。王即王都的简称。平王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地方。清人崔述说:“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迁,家室瓢荡。”如黍离兔爰葛藟君子于役等诗,多带有乱离悲凉的气氛。,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4.郑风周幽王时,郑桓公作周王的司徒,犬戎杀幽王和桓公。桓公的儿子武公继位,仍称郑。左传闵公二年:“郑人恶高克,为之赋清人。”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60年左右。可见郑风是春秋时代的作品。郑国的都城新郑,在今河南郑州一带地方。郑诗的特点,即论语所说的“郑声淫”。这不仅指声调而言,结合诗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恋爱诗歌。新郑也是一个大都会,民间一直盛行着男女在溱洧等地游春的习俗,故诗多言情之作。,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5.齐风南山、敝笱二篇,写齐襄公之事,左传也有记载,发生在春秋时候。猗嗟和载驱也是春秋的作品。齐在今山东省中北部和中部,首都临淄,在春秋时代也是一个大都会。朱熹说:“太公既封于齐,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民多归之,故为大国。”所以齐风反映恋爱婚姻问题的诗也比较多。齐地面山,民多狩猎,还卢令是写狩猎的诗,猗嗟是歌颂射手的诗,多勇武之气。,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6.魏风魏国在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全部魏风都是魏亡以前的作品。魏在今山西芮城一带,土地干,生产少,魏国君主俭啬,百姓生活比别的地区更苦。魏诗在国风中风格最一致,多半反映阶级矛盾。鲁诗说:“履亩税而硕鼠作。”魏风富于战斗性,可能是由于魏地较早向百姓征收双重税的缘故。,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7.唐风唐国就是晋国。扬之水写晋昭侯封其季弟成师在曲沃,后来曲沃的势力大过了晋侯,想搞政变。这件事左传亦有记载,它发生在春秋时候。唐在今山西中部。周成王封其弟姬叔虞为唐侯,都城在今山西翼县南。唐地有“晋水”,故后改称“晋”。晋从昭侯封其季弟成师于曲沃后,晋君和成师系统的斗争,足足乱了六七十年,百姓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诗多消极颓废之气。,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8.秦风小戎写秦襄公伐西戎的事(公元前800年),黄鸟揭露秦穆公用人殉葬的罪行。左传鲁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这是公元前621年的事。,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秦国原来占据甘肃天水一带,后来疆土逐渐扩大,占据陕西一些地方。西周末年,秦庄公、襄公平定犬戎,平王东迁,西周王畿和豳地归秦所有。汉书地理志:“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俱行。及车辚驷驖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尚武精神,是秦风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9.陈风陈风可考者为株林,它作于鲁宣公十年,即公元前599年。这是诗经中最晚的一首诗,在春秋中叶。陈国在今河南淮阳、柘城和安徽亳县一带。陈风多半是关于恋爱婚姻的诗,这和陈地崇信巫鬼的风俗有密切关系。汉书地理志:“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宛丘和东门之枌两首诗正可说明陈地的诗风。,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0.桧风桧国在西周末年被郑桓公所灭,事见史记。所以全部桧风都是西周的作品。桧国在今河南密县一带地方。只存诗四首。,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1.曹风侯人写曹共公的事。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有关曹共公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的记载,僖负羁是春秋晋文公同时人,约当公元前640年左右。余篇不详。曹国在今山东西南部菏泽、定陶、曹县一带。也只存四首诗。曹是一个较小的国家,位于齐、晋之间,统治者如曹共公等,生活腐化,百姓感到悲观失望,蜉蝣一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2.豳风破斧:“周公东征。”东山:“我徂东山,滔滔不归。”“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它是周公东征士卒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西周亡后,豳地为秦所有。所以豳风全部都是西周的作品,是国风中最早的诗。豳,亦作邠,在今陕西旬邑、邠县一带。豳地原为周的祖先公刘所开发,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故豳诗多带有农耕色彩,除七月外,东山等诗,也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汉书地理志:“昔后稷封邰,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业衣食之本甚备。”,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十五国风的分布地域,三、用诗和传诗(四家诗)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诗经的流传时间很早,春秋时代部分诗篇已经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外交场合,往往引以诗言志。所谓“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到战国时代,诗经已经成为儒家学派尊崇的典籍,如孟子、荀子都习惯于引诗作为产论的依据。而到了秦代,典籍遭到焚毁,诗经通过学者口头传授才得以保存下来。到了汉代,流传下来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通常称为“四家诗”。由于所记文字字体的不同,前三家为今文经学,称“三家诗”;后者则为古文经学,称“毛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而“毛诗”并非官学,但广泛流传于民间。后“三家诗”亡佚,“毛诗”成为唯一的传本。,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鲁诗:据汉书儒林传、艺文志,鲁人申培公受诗于荀卿弟子浮丘伯,著有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申公弟子一千多人,为博士者十几人,任大夫者百余人。孔安国是申公的学生,当博士和太守。司马迁是孔安国的学生,在史记儒林传中首列申公,叙申公弟子,则首列孔安国。刘向著说苑新序列女传,其中谈诗经,多据鲁说。鲁诗武帝时立于学官,亡于西晋,其遗说犹存于史记说苑等书中。,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齐诗:齐人辕固生是景帝时博士,作诗传。弟子夏侯始昌最有名,始昌授后苍,撰齐诗故及后氏诗传。后苍同时传礼,戴德、戴圣为其弟子,礼中所引诗,都是齐诗。郑玄注礼在笺毛诗以前,故其注礼引诗多据齐诗。班固父子崇奉齐诗,汉书中引诗多半根据齐诗。汉焦延寿、桓宽亦学习齐诗,焦著焦氏易林,桓著盐铁论,皆引齐诗。齐诗西汉时立于学官,亡于魏,其遗说见于仪礼礼记易林盐铁论等书中。,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韩诗:韩诗出于燕人韩婴,作内传四卷,外传六卷,今存外传。韩婴是文帝时博士,景帝时为常山太傅。他的弟子著有韩故、韩说、韩诗章句、薛氏章句等书,今皆不传。而后人所作类书,引诗多半根据韩诗。韩诗西汉时立于学官,亡于宋。其遗说除现存韩诗外传外,多散见于类书中。,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三家诗皆先后亡佚,其遗说仅存于后人著作中的证引。专门作此项搜集工作的,有宋王应麟诗考,清范家相三家诗拾遗,丁晏诗考补注补遗,阮元三家诗补遗,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以及马国翰玉函房辑佚书有关诗经部分。而清末长沙人王先谦集诸家之大成,作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三家遗说,尽萃于此。,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毛诗:六国时鲁人毛亨作毛诗故训传,汉赵人毛苌得授。苌为河间献王博士,北海太守。西汉时三家诗均立于学官,惟毛诗不被重视。后郑玄作毛诗笺,从此毛诗风行一时,在东汉平帝时立于学官,而学习三家诗者渐少。唐孔颖达为毛诗郑笺作疏,名毛诗正义。后人将汉卫宏序、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合刻一本,称为毛诗注疏,共七十卷。,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毛诗图 明代周臣作(现藏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诗经中具有史诗性质的诗歌一般认为是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作品。这组诗系统地追述了周民族的萌生、发展以到最后灭商建国的全过程,是研究周民族史的重要资料。,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开创农业并在邰地建立家业的历史,充满了周人的自豪感。其中关于后稷诞生的描写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这留有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庆祝会转化的影子,也体现了周人以农业立国的特点。公刘描写后稷三世孙公刘由邰迁豳,并在豳地率领周人开垦荒地、营建居室的情形。,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绵描写公刘九世孙古公亶父因受戎狄逼迫迁都岐下、艰苦创业的情况。皇矣了从古公到他的孙子周文王的史事,先写古公开辟岐山、打退昆夷,次写王季继续发展,最后写文王伐密伐崇,安定四方。大明从王季娶太任而生文王起,继写文王受命并得到佳偶太姒而生武王,最后写武王誓师牧野伐商,终于成为下下共主。,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从生民到大明这五篇史诗,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周人兴起、创业到建国的历史。或将诸王塑造成英雄人物,或歌颂其功绩,有着较重的神话色彩和承天受命思想,很有文学意味。,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二、农事诗 周人的兴起以农业为奠基,后来的发展壮大皆与农业有密切关系,因而周人都很重视农业,重视农民的劳动,在一年农事活动开始时还要举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礼,秋收后还要举行报祭典礼。诗经中的农事诗主要分布在“风”和“雅颂”中。如七月、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较为真实地记录了周人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状况。,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七月作为一首古老农事诗,是风诗当中最长的一篇。与“雅颂”中的农事诗往往描绘盛大的场面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客观地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状况,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因此,此诗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这首诗以富裕和铺叙的表现手法,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尤其是以朴素的白描手法描写景物和生活画面相当出色。其艺术结构以节令为经,以衣食住行为纬,纵横交错,朴实、生动地描摹了农夫的生活画面。清代崔述曾评曰:“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读风偶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七月更是后代田园诗的滥觞。,三、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周之国君、诸侯、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利用这种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有政治目的。在这些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其第一章云:这样的欢聚宴饮,热闹祥和。群臣赞美周王,并且进谏有益的治国方策。周代的上层社会,很多场合都有宴饮。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个侧面。,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诗经中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也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此外小雅湛露、大雅既醉等篇章也属于此类诗作。,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四、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一些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在国风和“二雅”中出现了,这些诗不同于那些含蓄蕴藉的作品,而是直吐怒骂,故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刘熙载称这些诗作“多具忧世之怀”,“有忧生之意”。(艺概),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二雅”中多有反映了周厉王、周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诗作。如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桑柔、瞻卬,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巧言、巷伯、北山等等。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地位比较高的作者,作者深怀对社会现实和周王朝命运的忧虑,以诗向统治者进言,以期起到规谏箴戒的作用。如荡。,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国风中的怨刺诗与“二雅”又自不同,其所表现的是对统治者辛辣犀利的揭露和嘲讽。其原因在于,国风的作者身份及社会地位很低,其反映的也是下层社会民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墉风墙有茨、墉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表现了鲜明的爱憎,闪耀着进步理想的光辉。,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魏风伐檀对不劳而获无功受禄者甚为愤慨,提出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揭露了剥削者的寄生本质。,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而魏风硕鼠则把统治者比作大老鼠,他们的贪残,使人民陷入绝境,为了摆脱这种绝境,人民不得不逃往他方。,五、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唐风鸨羽)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小雅北山)周人重农尊亲,战争诗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这是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也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战争诗诗经中的战争诗有两种情况:其一,诗中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常武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如第七章写王师行进迅猛异常,势不可挡,用一连串的比喻,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其二,诗中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 等。小雅采薇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其着重表现的则是对久戌不归、久战不休的厌倦,对自身遭际的无限哀伤。此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更增加了其哀乐。其最妙处还在于情景交融,对比和对偶手法的成熟运用。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2.徭役诗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和魏风陟岵等。唐风鸨羽写出了由于徭役繁重,人民没有时间耕种,并无以奉养父母,怨恨无助直呼苍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3.思妇诗战争或徭役拆散了无数的家庭,使夫妇分离,所以家中思妇往往饱受分离与相思之苦,由此产生了许多怀念远人的思妇诗。,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以一个思妇的口吻表述了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从侧面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首诗刻画了思妇的内心活动,描写了一个典型的情景,开后世闺怨诗的先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六、婚姻爱情诗(婚恋诗)在诗经中有许多反映恋爱、婚姻以及家庭生活的爱情诗作,具体说来可以分为表现青年男女相恋、相思的恋爱诗,也有反映结婚的和谐美满或美好祝愿以及婚姻不幸(弃妇诗)的婚姻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1.恋爱诗诗经中的恋爱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这些诗歌又因及表现恋爱的侧重点的不同分为若干方面:如写恋人幽会的喜悦的,如邶风静女;写男女不期而遇,一见钟情的,如郑风野有蔓草;写女子对男子的刻骨相思的,如郑风子衿;写对爱情忠贞专一的,如郑风出其东门;写相思痛苦的,如王风采葛;写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的,如周南关雎;写爱情受到阻挠的,如郑风将仲子;写女子激烈反抗的,如鄘风柏舟;等等。,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周南关睢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慕的诗,诗经中还有不少。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着,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折或受到干涉甚至阻挠,就感到特别痛苦。如鄘风柏舟就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2.婚姻诗诗经中的婚姻诗,有的是表现婚姻的美好,家庭生活的和谐的,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 等。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相敬如宾的感情,并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但婚姻诗中也有很多是写婚姻家庭的不幸的,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弃妇诗。如邶风绿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而卫风氓和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卫风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巧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邶风谷风中那位妇女初来夫家时,家境贫困,经过辛勤劳作,逐渐富裕起来,而其丈夫却变了心,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当然,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墉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总而言之,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很少虚妄与怪诞,种种题材内容的叙写,展开周代政治形势、社会结构、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第二章 诗经,谢谢各位同学的听讲,(宋)李唐采薇图,

    注意事项

    本文(诗经编定体制和内容.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