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理论与政策.ppt

    • 资源ID:6283735       资源大小:222.50KB        全文页数:9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理论与政策.ppt

    第12章 开放经济的货币理论与政策,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还能置身于世界经济运行之外,采取仅根据一国国内情况和条件制定的、满足本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货币政策,这就需要在原来的分析框架内增加国际货币经济因素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际货币经济运行本身的规律,以及一国货币政策对国际货币经济的影响等因素。,12.1 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是有关一国货币与别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决定理论,它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早期重商主义者与古典学派就开始研究汇率决定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中都以金银为货币本位,所以他们的研究始终没有脱离汇率与金银价格之间关系的讨论。真正具有重要意义的汇率决定理论的研究应当从20世纪初期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算起。,12.1.1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认为,不同货币的兑换比例主要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内在价值,即与商品或资本交换的能力,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着眼于交换商品能力的购买力平价说和着眼于交换资本能力的利率平价说。,1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阐述不同国家商品劳务价格之间关系的学说,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1915年为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所系统提出。卡塞尔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具有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具有对本国商品的购买力。以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作为汇率决定的基础正是卡塞尔理论的主要贡献所在。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前者说明某一时点汇率的决定,却没有考虑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后者则说明某一时期内汇率的决定,并且剔除两国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具体地说,假定有一组商品,在英国购买时需要1英镑,在美国购买则需要2美元,两国购买力之比为2:1,那么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就是1:2。根据购买力平价说,均衡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R=Pa/Pb在这个公式中,R表示英美两国间的汇率,Pa和Pb分别表示它们双方的物价水平,如果美国的物价水平比英国高一倍,则均衡汇率为1英镑等于2美元,这个均衡汇率就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理论假定各国实行自由贸易,当国际价格(即不同货币的相对购买力)保持稳定时,国际收支就趋于平衡。卡塞尔根据两国物价水平求得均衡汇率的理论,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说。,相对购买力平价说则把汇率的升降归于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就是要剔除两国物价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具体地说,假定某年甲国物价指数由100上升到320,乙国物价指数由100上升到240,于是新的汇率水平将等于旧汇率乘上两国物价指数的比率,即变成原来的3/4(240/320),其计算公式为:,其中R1为新平价,R0为旧平价,上标0和1分别表示基期和报告期有关指标,根据这个公式得出的是相对购买力平价。因为它充分考虑物价指数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它以购买力平价为轴心,汇率随物价涨跌而变动,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除货币贬值外,该汇率也将保持不变。从理论上讲,在物价发生剧烈波动的时期,以购买力平价为确定汇率的基础,基本上能够反映两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和相对购买力变化的实际。,J,在美元对英镑的条件下,英镑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英镑的美元价格下降,英镑的需求才会增加。美元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表明美元的英镑价格上升超过一定的限度,美元的供给反而减少。因为英镑的汇率高,就是美元的汇率低,所以英镑需求曲线的上半部分,对应美元供给曲线下半部分,英镑贬值就是美元升值。英镑在弹性较大的需求曲线的上半区域贬值,对英镑需求的增加幅度大于英镑汇率下跌的幅度,对英镑需求的增加就是英国商品出口的增加,也就是对美国商品需求的减少。同时,对英镑需求量的增加就是美元供给量的相应增加,所以在美元供给曲线的下半部分,随着英镑汇率下跌和美元汇率上升,美元供给量逐渐增加。到了英镑需求曲线弹性较小的下半部分,英镑汇率的下跌带动英镑需求增加越来越慢,就是英国商品出口相对汇率下跌趋缓,对美国商品需求增加速度相应加快。对英国商品需求减少就是美元供给相应减少,所以美元供给曲线进入向后弯曲的区域。,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均衡汇率的决定,如图12.2所表示,在A币与B币之比为1:12时,用B币表示的A国商品价格偏高,B国人不愿意用B币购买A国商品,但是,用A币表示的B国商品便宜,A国人愿意用A币购买B国商品,A币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此时发生A币支付赤字。在A 币与B币之比为1:4的时候,情况正好反过来,A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A币支付盈余。只有在A币与B币之比为1:8时,A币与B币供求均衡,此时,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也实现了均衡。,如果其他因素引起对A国或B国商品需求的相对变化,A币的供给或需求曲线就会移动,均衡汇率将相应上升或下降。譬如,A国发生通货膨胀,而A、B两国的货币汇率还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B国商品相对便宜。这就导致对B国商品需求增加和对A国商品需求减少,进而对A国货币需求减少,D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同时,对B国商品需求增加,就是有更多的A国货币购买B国商品,也就是A国货币供给增加,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新的交点决定A国通货膨胀导致A国货币汇率下跌。按照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反过来推导A国发生通货紧缩的效应,以及生产效率提高,商品需求增加等对汇率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购买力平价说的绝对形式和相对形式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一般地说,绝对购买力平价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发展。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正确的,则相对购买力平价说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是正确的,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却不一定正确,因为资本流动或政府干预等因素会扰乱物价水平的形成。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的“一价定律”可以说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变体。他认为,汇率是货币的价格,两国货币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相对供求关系,人们需要其他国家的货币是为了购买以这些货币标价的外国商品。因此,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就是同一商品在各国以各自货币表示的价格之比。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这种价格之比不相等,这就必然导致货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直至最终实现这种价格之比相等。这就是说,世界市场上每一件商品,不论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运输费用外,价格都应相同,这就是“一价定律”。,假定英国和美国各自的货币发行量决定了同一件商品(实际上应该是许多商品的综合价格)在英国卖1英镑,在美国卖2美元,那么英镑和美元之比就应为1:2,如果英镑和美元之比只有1:1,那就表明英镑相对贬值,美元相对升值,美国人将用美元换成英镑后购买英国的该商品,英国人不会用英镑换美元,购买美国的同样商品。这就导致英镑供给减少,美元供给增加,美元汇率下跌,此货币流动过程将持续到英镑与美元的汇率恢复到1:2为止。这就决定了不管用什么货币购买哪个国家的商品,通过汇率转换之后,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2.利率平价理论,凯恩斯在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一书中,从资本流动角度研究汇率的决定。他认为,一笔资金可以投资于国内,也可以投资于国外,对外币的需求就是由对外投资引起的。国内投资取决于国内利率及收益,国外投资则取决于国外利率及收益,汇率因此取决于等量资金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利率及收益的比较。凯恩斯突破了传统的汇率决定研究方式,即不从金银数量与价格、也不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研究汇率的决定,而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是凯恩斯对汇率决定理论的贡献。,按照利率平价理论,各国间的利率差异,使得投资者为获得较高利益,而将其资本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较高的国家。比如,B国利率水平高于A国,投资者为套取利息差额,便将其资本从A国转移到B国,但他能否获得较高的收益,还要取决于这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如果汇率发生对该投资者不利的变动,他就不仅不能获得较高利益,甚至还可能遭受损失。为此,投资者就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按远期汇率将B国投资所得收益转换成A国货币,并将此收益同在A国投资所得收益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的结果便是投资者确定选择投资方向的依据。,投资者的这种投资动机决定了只要发生两国利率(投资收益)的差异,利率低的国家的资本就要流向利率高的国家,这种流动必然带动货币的转换,从而导致利率高的国家货币的即期汇率上升,而利率低的国家的即期汇率下降。因为流出的资本最终要流回它的母国,这又造成两种货币的逆向转换,从而导致利率高的国家的远期货币汇率下降,而利率低的国家远期汇率上升。,国际资本流动将持续到一国货币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异,大抵与两国货币利率差异相等之时才停止下来。因为,此时外流的资本从利率的差异上得到的利润,势必被在该资本货币转换时,对即期和远期货币汇率差异支付的成本所抹去,投资者无利可得,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就相应停止了。也就是说,只要投资于国内和投资于国外存在着回报的差异,就会引发资本的国际间流动,这种流动一直继续到将消除这个差别为止。这个关系可以体现在以下这个公式中:投资国外的预期回报率=国外1年利率(预期1年后的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投资国内的预期回报率,利率平价理论的均衡利率如图12.3所示,纵坐标DM/表示一年期的马克的美元汇率,横坐标表示投资于美国的预期回报率,它以美国的利率来表示。RF表明这个曲线上的每一点,用美元表示的马克汇率与美国利率的组合都可以实现投资于德国与投资于美国的回报相等,iD表示投资于美国的利率回报,假定美国利率为8%,马克汇率为1.50美元时,实现了资本国际间流动的均衡,如果实际马克汇率上升到1.55美元,这就表明投资于德国的回报大于投资于美国,资本就要向德国流动,除非美国利率也上升到11.2%,这种资本流动才能停顿下来。如果美国利率不能上升,那么一年后,该资本就要流回美国,此时马克对美元将供大于求,马克汇率将相应下降,直至为1.50美元。如果实际马克汇率为1.45美元,投资于美国的回报将大于德国,资本将向美国流动,一年后该资本将流回德国,美元对马克供大于求,这将导致美元汇率下跌和马克汇率上升,直至马克汇率为1.5美元时,资本的国际间流动才会停止下来。,如图12.4所示,如果预期收益率iD向右移动,或者国外投资的预期回报率RF向左移动(即在每一国内的利率点上,在更低的外币汇率的基础上,都能实现投资于国内与投资于国外回报的均衡),实际上就是在RF不变,iD与RF的交点位置都上移,外币相应升值,此两者的反方向移动则会使外币贬值。引起RF移动的因素主要有外国利率和预期回报率的变化,外国利率上升将导致外国存款回报率增加,RF向右移动,外币贬值。所有影响本国名义利率变动的因素都将影响iD的位置和移动,如本国利率上升,该曲线向右移动,本国货币升值。具体表现为预期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的变化和贸易赤字等。均衡的汇率和利率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凯恩斯把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价称为利率平价。凯恩斯认为,市场远期差价倾向于按照供求状况,围绕着利息平价上下波动,其幅度为利息平价的0.5%。因为套利的成本达到0.5%,只有实际的汇率差价(即期与远期)的偏离超过套利成本才会引发套利活动。凯恩斯还认为,只有其他因素阻碍资本进入并参与套利活动时,远期差价同利息平价之间才会发生长期的背离,否则,流动资本的套利活动很快会使汇率差价向利息平价回归。在不可兑换的纸币之间,通过银行利率变化而发生的利息平价的变化,会导致远期汇率立即进行调节,而不必有远期外汇供求的任何变动。,12.1.2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基本上是在卡塞尔和凯恩斯的研究成果上发展起来的,大体上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了弥补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不足,提出了成本平价理论;第二,为了弥补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通常被称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不足,把预期理论的要点纳入利率平价理论,构成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第三,把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点与利率平价理论的要点综合起来,形成综合平价理论。,1.成本平价理论,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绝对平价和相对平价都是一种价格之比,这种价格之比被认为是难以准确度量的,因为一方面国内价格会影响汇率,另一方面汇率也会影响国内物价。而且,价格中包括利润,利润不仅本身易于变动,还会带动价格变动,所以不排除利润变动的影响也是不够的。成本平价理论正是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不足而被提出的。,霍塔克(Houthakk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成本平价理论,他的基本论点是:以成本之比来说明汇率的决定,既可以更好地体现价格的长期变动趋势,又可以把利润因素排除在外。而在成本中,他将劳动成本作为基础,通过劳动成本之比估算两国的竞争能力,从而决定汇率。奥费塞在70年代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表述,这就是首先从生产要素中抽象出劳动,再从劳动成本中抽象出工资,于是就通过两国工资率与生产率之比来说明决定汇率的真正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工资率相对外国而言较高,且该国又没有相应地提高生产率,那么,为保持长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该国就应该降低货币汇率。,显然,成本平价理论比较价格平价理论有不小的进步,但是成本平价理论仍然受到批评。这些批评意见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难以正确确定成本水平。在众多的行业与企业中,很难选择哪个行业或企业的成本代表一国总成本水平。而且,成本也易变动,它至少要随规模和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这就给成本水平的比较带来困难。第二,难以正确判断劳动成本对汇率的影响。因为劳动成本与汇率的关系是双向的,即劳动成本变动,如成本平价理论所说,可能引起汇率变动;而汇率变动又可能引起成本平价理论所忽略的劳动成本的变动。因此,成本平价没法确切说明是劳动成本对汇率的影响,还是汇率变动对劳动成本的影响。,2.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被认为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它忽视了动态的作用变化过程。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代表者,如弗兰克尔(Frankel)、约翰比尔森(John Bilson)等人,在考察汇率变动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时,都强调预期因素的作用,这就将利率平价理论纳入动态化发展的轨道。,根据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人们不仅以过去的情况判断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以对未来的预期作为现在行为的依据,投资数量与方向因此都要受到预期的影响。因此在考察汇率变化时,必须充分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利率、预期实际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说,一国相对增加货币供给会提高外国货币汇率,反之则导致外国货币汇率下降,外国货币汇率因此与本国的相对货币供给成正比;一国利率相对提高,也会降低国内的货币需求,并吸引套利资金流入国内,结果即期汇率下降,远期汇率升值;一国实际收入相对提高,将扩大对外币需求,本国货币也会贬值,因此汇率变动与相对实际收入变动成反比。,这些都表明,汇率是为两国货币的供给、通货膨胀率、利率之差以及实际收入和各国货币政策的差异所决定。人们一旦认识到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就一定会用来判断货币供给、利率、实际收入的现状和变动趋势,这种判断也一定会影响汇率的决定。譬如,没有预期,就不会有国内外通货膨胀率与收益率的实际差额的比较,也就一定影响汇率的决定。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资本市场的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它直接来源于远期外汇市场的实践,其有效程度也已经为远期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动实际情况所验证。当然,正如成本平价理论受到批评一样,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它的局限性被认为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第一,利率平价理论以完善的国内资本市场和一体化的国际资本市场为假设前提,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种前提,这就影响了利率平价理论的应用范围。第二,利率平价理论重视两国利率之差对汇率的决定作用,却忽视了政策对汇率决定的影响。因为在外汇管制的条件下,即便两国之间存在着有利的利息差异,也未必能影响汇率的决定。第三,利率平价理论对预期因素决定汇率的解释仍比较简单。因为预期因素对远期汇率的影响相当复杂,而且还涉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利率平价理论却未能对其作出充分必要的解释。,3.综合平价理论,鉴于汇率决定既与国际贸易有关,又与国际资本流动有关,这就产生了把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综合起来的研究思路。综合平价理论就是这种思路的研究成果。蒋硕杰教授在1959年发表的远期外汇理论以及政府对远期外汇市场干预的效应一文,提出了既包括投机交易,也包括利率套汇交易在内的完整的市场均衡模型,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注意。,1968年,布莱克(S.W.Black)在耶鲁经济论文集中的国际收支中短期资本移动的理论与政策分析一文中,以蒋硕杰的模型为基础,进行改进,在研究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均衡和短期资本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综合平价理论。随后,布莱克的国际货币市场与灵活的汇率(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和浮动汇率与国内经济政策(耶鲁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在有关汇率与政策方面受到了经济学界的重视。,布莱克被认为是综合平价理论的有影响的代表者之一。按照布莱克的分析,在汇率决定问题上,不仅要考察国际贸易变化,而且要考察国际资本流动;不仅要研究短期均衡,而且要研究长期均衡;不仅要分析资产流量,而且要分析资产存量。布莱克认为,在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中,决定汇率的主要理论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正如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一样。,布莱克指出,在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中,汇率主要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这种均衡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均衡,也就是说,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他认为,在考虑购买力平价时,不仅应考虑两国商品价格及其上涨幅度的差异,而且还应分析两国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价格的差异、运输成本和关税,以及需求偏好、生产率、实际收入等的变化。这样,购买力平价不同于以往那种只考虑价格之比或成本之比的购买力平价了。这是布莱克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综合平价理论的发展表明,原来汇率决定理论的两大分支,即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在平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虽然这种综合依然存在问题,布莱克的模型也因此受到批评,如他忽视了交易成本,并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看得比较简单等。但是他的研究还是推进了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12.2 国际收支调节研究的发展,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国际收支分析就在经济学界有着长期显著的影响。虽然,休谟的学说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但是,它对以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2.2.1 国际收支自动调整学说,休谟的分析被称为国际收支自动调整学说,它论述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即在金本位条件下,各国商品价格的波动可以实现黄金在它们之间的均衡分布。具体地说,在一国发生贸易逆差时,该国的商品量就会相对黄金较多,这就导致该国商品价格下跌,国外等量黄金就能换到较多的该国商品,这就刺激该国商品的出口和黄金的流入;反之,贸易顺差则会使该国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该国商品出口减少和黄金流出。此过程将循环往复地进行,即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导致黄金流入,该国商品价格随之上涨,国际收支转向逆差;逆差又使黄金外流,致使该国商品价格下降,国际收支转向顺差。贸易收支因此自动调节进出口,进而实现黄金在各国间的均衡分布。,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制之下,一直运行顺利。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金本位制基础的削弱,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造成金本位制的最终崩溃,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运行失去了必要的前提,新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相应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大体上可分为以琼罗宾逊(Joan V.Robinson)与劳埃德梅茨勒(Lloyd A.Metzler)为代表的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简称弹性理论),以亚历山大(Alexander)与马克卢普(F.Macklup)等人为代表的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简称吸收理论),以哈里约翰逊(Harry G.Johnson)、弗兰克尔与曼德尔等人为代表的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简称货币分析理论)。这些理论在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中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12.2.2 进出口商品的弹性理论,弹性理论最初由马歇尔提出,并由勒纳(A.P.Lerner)发挥,又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琼罗宾逊又对这个条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从而丰富了这个弹性理论。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假设是:收入、偏好与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有关产品供给弹性无穷大,不考虑汇率变化的货币效应,那么只要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货币贬值将改善国际收支中的贸易收支状况。,1937年,琼罗宾逊在就业理论论文集一书的“外汇”篇中,对马歇尔勒纳条件作了较多的补充。她指出,假定出口商品的国内供给弹性不变,出口值增加的程度就取决于出口商品的国外需求弹性。如果国外需求弹性大,那么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的比例就小于国外需求量增加的比例,贬值不仅能刺激出口量增加,而且能刺激出口值(出口价格与出口量的乘积)的增加。假定国外需求弹性小,这就意味着国外需求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的比例,贬值虽能刺激出口量的增加但出口值却会相对减少,这就不利于扩大出口。,琼罗宾逊还指出,如果出口商品的国外需求弹性等于1,则不管出口供给弹性如何,贬值后汇率下降的幅度与国外商品需求增加的幅度相等,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值不变,但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值则按贬值的比例上升,因为出口商品的本国价格不变,但出口量增加了。如果国外需求弹性小于1,此时出口供给弹性越小,出口值的增加就越大,因为贬值后的出口量增长率小于出口价格的下降率,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值下降,国内价格却因供给量难以增加而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值的下降,提高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出口值。假定国外需求弹性大于1,那么本国的供给弹性越大,出口值的增加也就越大,对本国商品的出口就越有利。,琼罗宾逊有关一国货币贬值影响其国际收支的观点,在梅茨勒于1949年发表的国际贸易理论一文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梅茨勒把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同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联系在一起考察,所以琼罗宾逊与梅茨勒的观点通常合称为罗宾逊梅茨勒条件,以区别于较早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在理论上确实有一定的贡献,并在实践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一是,弹性分析以局部均衡为基础,只适用于分析单个商品的出口与进口,却很难应用于进口的整体分析。因为,汇率的变动要影响所有的进出口商品,但所有商品的进出口弹性计算却非常困难。,其二是,它忽视了汇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支出效应。货币贬值后,收入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但供求曲线以既定购买力和既定收入为依据,一旦收入发生变化,这些曲线就不再适用,从而使得以这些曲线为基础的汇率讨论失去依据。因为,国际收支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既取决于供给,也取决于需求,从更深刻和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取决于整个国内国际经济情况。所以要正确分析货币贬值的效应,就要考察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的关系。正是国际收支调节弹性分析的上述不足,引起了人们对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的关注。,12.2.3 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说明经济政策对总体经济活动和产出的影响之后,探讨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联系以及影响国际收支变化的效应。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与国际收支调节弹性分析的重要区别在于:弹性分析着重贬值的价格效应,吸收分析着重贬值的收入效应;弹性分析着重从个别市场、个别商品的角度考察货币贬值的效应,吸收分析着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货币贬值的效应;弹性分析着重对外贸易的研究,吸收分析着重国民收入的研究。,吸收分析的代表者除亚历山大、马克卢普与米德尔外,琼罗宾逊与梅茨勒也在这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尽管他们通常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主要代表。在这个意义上,吸收分析与弹性分析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吸收分析是不同于弹性分析的一种新的国际收支分析。根据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如果一国存在闲置资源,货币贬值有利于增加产量与增加收入,但收入增加后,国内投资与消费也会增加,这就未必能对外贸差额的改善有直接的好处,甚至还会造成贸易条件恶化。,因为,国内投资与消费的增加会导致进口的增加,货币贬值虽然会引起出口的增加,但是,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也下降。考虑到一国的出口一般比进口更加专业化,所以出口商品弹性要小于进口商品弹性,本币贬值引起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下降,往往要大于以外币计算的进口价格下降。也就是说,在进出口价格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进口价格,这就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进一步说明,在一国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货币贬值将引起出口增加的过程与机制。,一般来说,出口的增加需要有额外产量的支撑,在经济已经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国内实际支出水平的下降。而实际支出水平的下降,既可能减少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也会降低出口水平。可见,改善国际收支的对策选择必须结合就业形势来考虑。吸收分析的论断还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证明:B=Y-A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总需求(即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之和),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即进出口的差额)。由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Y是一个既定的量,那么,要改善B就只有减少A。这个公式和论断被认为是国际收支调节吸收分析的最主要贡献。,12.2.4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是随着货币学派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货币学派的一般理论是该理念的分析基础。货币分析与吸收分析一样,在总的理论倾向上也着重宏观经济。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吸收分析着重国民收入流量分析,货币分析则着重货币存量分析;吸收分析较多地考察一定政策之下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货币分析则较多地考察市场自发调节之下,国际收支自身的调整。,与弹性分析和吸收分析相比,货币分析对于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评价较高。货币分析认为,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所强调的是相对价格变化对货币流动或贵金属进出口的影响,而货币分析强调的则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数量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是货币分析源于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分析而又优于后者之处。,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货币的过度需求与国际收支顺差相联系,而货币的过度供给则与国际收支的逆差相联系。因为货币的过度需求就是货币供给的相对较少,物价水平偏低,在本国货币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就会增加,国际收支相应顺差,国际储备和货币供给都会随之增加,这就消除了货币的过度需求。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出口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将下降为零。反之,过度货币供给就是物价水平的偏高,同样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该国商品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减少降低了货币供给,通过物价水平的下降,国际收支逆差也将趋向于零。这表明,国际收支不平衡是货币市场存量不均衡的反映,它是一种暂时现象,最终会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一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就是该国紧缩国内信贷,因为货币贬值只是国内货币实际余额减少,这将促使国内居民通过国际商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卖出来增加自己的实际余额,以使其恢复到贬值前的水平。这种货币需求的增加就是实际货币供给的减少,而实际货币供给的减少又会导致汇率上升和国际收支逆差。这样对付国际收支逆差的贬值为国内居民实际余额的提高所抵消掉,国际收支逆差又将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可见,货币贬值并不能真正解决一国国际收支的逆差问题,而只能使其暂时得到缓解。,货币分析的上述论点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它具有如下政策含义:第一,既然货币贬值只能有暂时的意义,而国际收支逆差又不会长期存在,所以政府不必以货币贬值的办法来解决逆差。因为,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而且有可能耗尽一国的外汇储备。如果确实有必要运用政策手段来缩小国际收支逆差,则可以采取向国外借债的方法,其效果可能比货币贬值好一些。第二,如果采取进口限额、提高关税、外汇管制等办法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必须要有较好的国内经济条件,才能在短期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国内发生通货膨胀,就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国内居民实际余额的调整幅度更大,货币供给更多,物价水平的上涨更高,国际收支逆差不仅改善不了,甚至还可能进一步恶化。,第三,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的最好办法,也是长期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从长期均衡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这是对弹性分析与吸收分析不足的一种弥补。货币分析的突出之处在于:它强调国际收支的变化将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而货币存量的变化在短期内将影响经济运行,在长期中则会使国际收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上。这样的货币存量分析正是弹性分析与吸收分析所缺少的。然而,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并不能替代吸收分析与弹性分析,正如吸收分析也不能代替弹性分析一样。这三种分析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货币分析的政策建议同样具有独到之处,用国民经济均衡来诱导国际收支的平衡,这确实是可供各国参考的长期政策主张。,12.2.5 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国际收支调节是宏观经济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货币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内,米德(James A.Meade)在所著国际经济政策理论一书中,就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认为货币政策很难同时兼顾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如果瞄准了对内均衡,就难以实现对外均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与其他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同时实现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后来,曼德尔进一步深化米德的分析,他指出,货币政策可以用来对付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而实现对内的均衡则需要采取其他政策手段。,具体地说,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本国利率相对较高,将吸收国际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反之,本国利率相对较低,则有资本流出,国际收支恶化。由于货币政策比其他政策更能影响利率水平,所以在调节国际收支时,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米德还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他认为,货币政策要通过价格的变动与工资的变动来影响进出口,进而使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比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降低货币工资率和出口商品价格,有利于缩小贸易逆差或扩大贸易顺差;反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使所有情况逆向运作,结果将是贸易顺差的缩小或逆差的扩大。,米德的研究被认为是有开创性的,因为他既从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作用来考察货币政策的国际收支效应,又从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相对价格变动的作用来考察货币政策的国际收支效应。然而,在货币政策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上,还有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其中之一就是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中的作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是指:世界性的通货膨胀首先发生于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传导到其他国家。判断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搞清楚,世界性通货膨胀在国际间传导的渠道;一国应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以阻止别国通货膨胀传导入境,以及该国国际收支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一国国际收支形势不利时,该国货币政策应该进行的调整,以及这种政策进一步防范通货膨胀的效应。,哈里约翰逊所撰写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论一文,被认为是通货膨胀国际传导的货币分析的代表作。他首先强调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然后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指出,一国货币存量和国内信用资产处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方,而国际储备资产则处于该表的资产方,货币存量减去中央银行国内信用资产则是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也就等于货币存量变动与国内信用规模变动的差额,它表现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减。据此得出的结论是:一国改善国际收支的途径,或者是提高国内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增加货币存量;或者是缩小国内信用规模,以扩大同货币存量的差额。而提高国内经济增长率以改善国际收支,则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即该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其商品价格与利率均由世界市场商品价格和利率水平所决定,此时货币存量的增加就是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不会发生货币存量变动对经济运行的扰动。,由于不是大多数国家都能在这种条件下提高经济增长率,于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可靠途径就只剩下缩小国内信用规模。哈里约翰逊进一步指出,既然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可以通过缩小国内信用规模来实现,而货币政策又是降低国内信用规模的有用工具,所以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本上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国际贸易渠道,即通过国际贸易相对价格的变动而把国外通货膨胀传导至国内;另一是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即通过利率变化与资本流入流出的变动,把国外的通货膨胀传导至国内。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一国能否利用货币政策来防止国外通货膨胀向本国的传导;一国在利用货币政策防止国际通货膨胀传递时,国际收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哈里约翰逊认为,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向国内传递。因为,外国货币供给的过多通过固定汇率的货币兑换,必然导致本国货币供给相应过多。而且,即使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由于国际通货膨胀传导至国内,货币政策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作用也会被抵消。哈里约翰逊认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能防止国外通货膨胀的传入,因为国外通货膨胀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上升,等量外币兑换本国货币的数量减少,本国货币供给并不会增加,所以不会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这就是说,货币政策同浮动汇率制配套使用,就既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防止国内通货膨胀,又可以通过浮动汇率阻断国外通货膨胀向国内的传导。,不同意这种分析的经济学家则认为,浮动汇率并不像哈里约翰逊所预言的那样,能够避免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因为,就国际贸易渠道而言,在国内进口需求缺乏弹性的条件下,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致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结果以本币表示的国内进口商品价格还会进一步上升,浮动汇率因此无法阻断国外通货膨胀向国内的传导。就国际资本流动渠道而言,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则资本外流,资本流入国的货币随之升值,引起该国的国际贸易逆差和商品价格上升,并通过贸易渠道传递到国内来。显然,浮动汇率不仅不能阻断外国通货膨胀的传导入内,甚至还会造成外国物价的上涨。至此,哈里约翰逊所谓通过货币政策与浮动汇率政策的配合,既防止国外通货膨胀的传入,又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论点就难以成立了。,尽管哈里约翰逊的论断遇到质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毫无作用。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是,通货膨胀究竟主要是由国内还是由国外因素所造成。对小国开放经济来说,通货膨胀主要是输入型的,而对其他国家来说,通货膨胀则主要是由国内因素造成的。在这个意义上,只要不是小国开放经济,货币政策还是能够有效地对付国内通货膨胀的。,12.3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中的理想经济目标可以概括为内外部平衡的实现。内部平衡指低失业率下的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外部平衡则是实现必要的贸易平衡或国际资本流动。封闭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注重一国内部的平衡,包括将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调节在适当的水平上。而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则必须实现对贸易收支、资本流动和汇率的调节。,12.3.1 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和税收)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运用这些工具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均衡要求实现三个主要部门的均衡:商品市场均衡: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由IS曲线表示。表明在利率和国民收入不同组合的条件下,投资都等于储蓄。货币市场均衡:货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由LM曲线表示。表明在利率和国民收入不同组合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国际收支均衡:经常项目赤字等于资本项目盈余,这样官方结算的国际收支等于零,由BP曲线表示。表明在利率和国民收入不同组合的条件下,外汇的流入都等于外汇的流出。,图12.5表示ISLMBP曲线,它概括描绘国内利率(i)与本国国民收入(Y)的不同组合使市场达到均衡的情况,以分析宏观经济的均衡。在封闭经济中,IS曲线只要考虑i与Y的不同组合,实现投资与储蓄的相等。而在开放经济中,则要将进口(M)和出口(X)纳入讨论范围,即储蓄(S)加上进口(M)要等于投资(

    注意事项

    本文(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理论与政策.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