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建筑初步课程设计:城市防灾场所设计.ppt

    • 资源ID:6280879       资源大小:8.14M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建筑初步课程设计:城市防灾场所设计.ppt

    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城市防灾避难场所设计2007.5 建筑初步课程设计,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实例告诉我们,1996年11月9日晚,南黄海发生地震时,上海有较强烈的震撼,成千上万的市民彷徨街头不知所措。唐山大地震期间,由于没有疏散避难空间的规划,北京市数百万人离开住宅避难,避难秩序相当混乱,仅中山公园、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就涌入17.4万人。大街小巷搭满了防震棚,造成城市生产、生活、交通较长时间无序,治安、消防管理也十分困难,严重干扰了首都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建设避难场所的意义,避难是灾害发生后人的第一行为,避难空间系统是城市应急救灾空间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空间组成,其他救援活动所需的功能空间常常都以避难空间的设置为基础,或与避难空间相结合设置。,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紧急避难场所的作用,紧急避难场所一般认为灾害发生到灾后半日这段时间内发生的避难行为多为个人的自发性避难行为,此时的避难地多为面前道路和邻近的开放空间如空地、绿地、公园等。如2003年8月14日美国电力供应突然中断。在“911”事件重灾区纽约,断电引起人们的极大恐慌,在停电后的短时间内,纽约市各摩天大楼人去楼空,数百万人从室内蜂拥至街道上,纽约金融区的不少人聚集在布鲁克林大桥,把那里作为临时的休息地和紧急避难地。,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纽约市民聚集在布鲁克林大桥,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临时避难场所的作用,临时避难场所主要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安全避难场所(临时收容场所、中长期收容场所)的避难人员,并以等待救援的方式,经过引导进入安全的收容场所。,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临时避难场所的种类,临时收容场所灾后半日到灾后两周内的时间为第二阶段,如果灾害造成大规模建筑物损伤,则需要为灾民提供临时收容场所,目的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停留的处所(规模较小的,可专为一些避难困难者如老弱病残服务),待灾害稳定后,再进行必要的避难生活。中长期收容场所对于大的灾害,持续时间比较长,避难生活可能会持续长达数月的时间,避难民众从最初需要的临时藏身发展到需要改善避难所的生活环境。这时政府应该提供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避难场所空间利用形式,开放空间主导型当灾害引起大规模房屋建筑倒塌或灾情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下,需要较多的开放空间进行露天避难,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设置人员避难区,主要依靠帐篷进行人员的掩蔽。如具有大面积绿地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水、电)的公园绿地;具有大型的空旷场地,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方便的城市广场;路旁的未使用的空地或大型绿化带,基础设施虽不甚完备,但面积较大的空旷场地。,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建筑空间主导型当灾情趋于平稳或发生有毒污染、辐射、战争、气象灾害等不利于进行露天避难的情况,需利用建筑室内空间或地下空间进行避难。如中小学校,社区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2004年4月15日晚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16日凌晨发生局部爆炸。事故发生后,有15万名群众被疏散并得到妥善安置。下图是作为临时避难所的重庆江北区第18中学体育馆。,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利用体育馆作为避难空间,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避难生活圈,避难生活圈的概念源自日本,当灾难发生时,人们会从不同方向向最近的避难场所集结,因此避难空间系统的形成会以避难所为中心,以一定距离的避难路径为半径,大约形成一圆形范围,被称之为避难生活圈。避难生活圈基本自成体系,有相对独立的城市职能,一旦遇有灾情基本能防灾自救,各生活圈之间以宽阔的绿化防灾带相隔形成防灾空间网络,可以有效地防止灾情扩散。日本城市避难生活圈规划分为区域避难生活圈(如近畿生活圈)、地区避难生活圈(约10万人口生活范围)及社区防灾生活圈(约4-6万人)三个层次;台湾则是以县为范围,划设区域避难生活圈;以乡(镇、市)为范围,划设地区(3-4.5万人)避难生活圈;以相近村里或社区为范围、以中小学校为中心,划设邻里避难生活圈。,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台湾邻里避难生活圈,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市级、区级、社区级避难生活圈,结合我国城市行政体制,在城市中可规划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种不同级别的避难生活圈。市级相对于城市所在的区域来说,市级避难生活圈涵盖整个城市范围,是区域避难的空间单元。区级相对于城市来说,区级避难生活圈相当于一个综合防灾分区的范围,半径为2-3km左右。社区级相对于每个综合防灾分区来说,是若干个社区级避难生活圈构成区级避难生活圈,它也是避难空间系统中最基本的空间单元。避难生活圈中的公园、停车场地、体育场地、行政办公机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医院、疗养院、宾馆等用地都自然成为城市的避灾场地,这些用地和周围道路、绿地系统、生态空间的联系和沟通,相互组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疏散避灾系统,成为能有效地疏散城市居民和救灾的网络。,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人均基本避难空间,表4-3 人均基本避难空间100Table 4-3 Index of shelter,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实例元大都遗址公园,2003年10月1日全线建成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元大都遗址公园朝阳区段,全长4.8公里,总面积67公顷。是北京第一个建成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它横跨6条街道,自然分解为7个避难区,可用于应急避难的面积达38万平方米,按照人均1.5平方米的安置密度,可为相邻的亚运村、小关、安贞里、和平街等4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的25.3万常住和流动人口提供灾害避难。可作为周边居民应急避难的主要疏散区。南边土城为文物保护区,局部地方有相对平坦的场地,可作为临时避难疏散区。公园全线有39处避难疏散区。,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具备抗御8度地震烈度的功能,公园内建有应急指挥中心,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供电、厕浴、消防、监控、广播等设施,应急物资储备、卫生防疫用房和直升机坪。整个公园内设有10多处应急物资储备及卫生防疫用房;装有20多个“暗埋式”应急供水装置;建有数十个被草坪覆盖着的应急厕所;安了l6处应急电视监控。而这些伪装的十分隐蔽的设施,在150多块“应急场所”指示牌的“指引”下则给人一目了然之感。像这样条件的应急避难所,基本保证在灾情发生时,一个星期之内居民的生活起居、医疗救护等各方面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公园内还安装了13种150多块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a 可搭建临时帐篷的疏散避难场地,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救灾综合据点,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b 应急监控摄像头,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救灾综合据点,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c 救护和物资存放中心,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救灾综合据点,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d 救护和物资存放中心标志,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防救灾综合据点,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防灾空间设计,1.场地设计 2.空间组织 3.环境要素设计 4.标识规划,规划对策,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1 场地设计,安全保障 防救灾交通保障 平灾转换,场地设计,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场地设计,1.1 场地的安全保障,自然环境安全 人工环境安全,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北京南中轴绿地内外道路交通的对比,场地设计,1.2 防救灾交通保障,道路 停车场 直升机停机坪 出入口,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场地平面布局的平灾功能转换,平时,灾时,规划对策,1.3 场地的平灾转换,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场地的竖向适灾性设计,雨季,旱季,场地设计,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3 规划对策,场地的空间拓展,场地设计,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2 空间组织,3 规划对策,开敞空间+附属设施 公共设施+附属开敞空间 公共设施+附属地下空间,空间组织,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图4-34 台北市万华防灾生活圈青年公园功能空间组织107Fig4-34 Space use of disaster-proof garden in Taipei,规划对策,2.1 开敞空间+附属设施,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规划对策,2.2 公共设施+附属开敞空间,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3 规划对策,规划对策,2.3 公共设施+附属地下空间,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3 环境要素设计,建筑物与构筑物 地面 植被 水体 光环境,环境要素设计,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环境要素设计,环境要素图例,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标识设计,4 标识设计,警示性 易识别性 系统性 适应性,4.1 标识设计原则,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标识设计,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说明标识,位置标识,引导标识,名称标识,标识设计,4.2 标识的功能与分类,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北京市拟开辟的19处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南中轴路绿地避难设施配备,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设计防灾避难场所的意义“均衡布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功能完备”的原则,尽量利用北京可以作为避难场所的场地和与之配套的应急疏散通道,保证在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市民步行5至10分钟就能到达避难场所,能充分满足市民就近避难的要求。北京避难场所分布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城八区可作为临时避难所的小面积空地有数千处之多,北京市现有可利用作为长期避难场所用地的总规模为5312.5公顷,其中八个城区内公园共有140余处,面积约为4767公顷(已除去水面),市、区级大型体育场13处,面积20.9公顷,学校操场524.6公顷。北京市将于城八区修建19处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将达到282万平方米,可以容纳140万人。,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当前的不足加强避难场所规模等级研究,强化社区级避难场所设置 首要完善街区级独立收容场所-小规模避难据点-紧急避难绿地的社区级避难空间系统。其中紧急避难绿地可采用500m服务半径的公共绿地,图6-19 显示出北京市中心地区500m服务半径的公共绿地还远远不够,需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快社区级500m绿地的建设。加强避难场所设施空间规划,强化防灾功能配备 避难场所用地的规划仅仅是确定用地的空间布局,划设了一定场地,但针对该场地的防灾效能以及配套防灾设备并没有做出规定。因此应明确避难场所用地的避难功能,配套相应的水、电、医疗、物资、通讯等防灾设备,强化设施空间的防灾策略,使其在灾害时能够主动地发挥应急避难功能。首先在南中轴路综合整治工程中增加紧急避难设施。,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应急避难场所的组成元素,有应急避险指挥中心、通讯指挥系统、监控广播系统、独立供电系统、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停机坪、紧急医疗救助室、应急物资储备室、应急饮水装置、应急简易厕所等11项主要应急避险功能及配套设施。,建筑初步课程设计 2007.05,课件讲授完毕,

    注意事项

    本文(建筑初步课程设计:城市防灾场所设计.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