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格的毕生发展.ppt

    • 资源ID:6220367       资源大小:2.77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格的毕生发展.ppt

    第三章 人格的毕生发展,本章重点:1、制约人格发展的因素。2、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论。3、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第一节 人格毕生发展的基本问题,一、人格毕生发展的概念 人格毕生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至死亡的整个历程中,由于经验与成长的作用,其人格发生的连续变化。对于人格发展,要强调:1、人格的整体性发展的观念。人格发展是指人格的成分和特质随年龄推移而发生的连续变化。2、人格的毕生发展。就是说,人格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发展。所谓毕生发展是指个体自生命开始直到生命终止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二、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一)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根据个体的生理年龄把人格发展划分为:胎儿期(出世之前)、婴儿期(3岁以前)、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0岁)、成年期(20岁以后)。,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二)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 人格发展是一种定向运动,人格特质的发展都是由笼统到分化再到整合。在定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更替、衔接总是遵循着固定的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逾越,这就是发展的顺序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二、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三)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 各种人格特质或成分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是发展是不均衡的。首先,人格发展不是等速的。有两个加速期:幼儿期以前一段为第一加速期,随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青春期为第二加速期,随后是平稳发展;然后是老年期的下降趋势。其次,人格特质在发展起止时间、发展速度、到达成熟的时间等方面的不同。,不平衡性,二、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四)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 所有正常的人格发展都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发展模式。各人在具体发展速度、发展中止时间、达到的最高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个别差异,三、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一)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对人格的影响通过成熟表现出来。成熟是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的、预先决定的生长和发展的顺序。,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第一是通过家谱分析和血缘关系的研究。1869年,高尔顿从英国历史中选取977个有名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亲属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人的亲属中有名人332人,而普通人组中仅有名人1人。他又在父母都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中,发现子女64%有艺术才能,而在父母 都无艺术才能的150个家庭中,其子女有艺术才能的仅占21%。他认为,能力是先天遗传的。,(一)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第二是通过双生子对比研究,即比较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的人格特质的各自相关程度。第三是对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进行对比研究。遗传素质是个体生而具有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机能形态。遗传素质提供了个体人格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遗传因素的影响使个体具有特定的生物学条件,生物学条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表现为:,遗传率2(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相关系数),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相关,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267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的智力的关系(%),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二)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1、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人格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如果中枢受到损害,就会引起人格的变化。如脑白质切除以后的病人有明显的不安、压抑、情绪呆板等表现。白痴:压抑、呆板、迟钝、冷漠等表现。2、内分泌机能的影响:腺体分泌的激素过多或不足会引起个体人格变化。如果分泌过多,就会引起代谢机能亢进,易兴奋、激动、活跃。而分泌不足则会行动呆板、疲劳、忧郁、冷漠。男女间的人格差异也是由于激素分泌不同引起。3、身体、外表的影响:个体的身体的特性:如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人的人格的形成有影响。如生理缺陷的人较易形成孤僻、冷漠、急躁、自我中心等内向性格。,(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中,以个体出生时间为界限可以分为胎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胎内环境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营养状况、烟酒、药物、放射线、病毒、微生物等对胎儿的影响。环境因素按性质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同伴等。在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中,属于社会方面的有文化类型、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等;属于家庭方面的有家庭结构与规模、父母的特征、家庭情绪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庭教养方式等。,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家庭条件家庭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成员的修养和教育态度,以及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在孩子的人格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不同的人格。(1)溺爱型或放纵型:任性、依赖、娇气、情感脆弱、惰性、幼稚等。(2)权威的或独断型:心胸狭窄、自卑、情绪不稳定、爱撒谎、不诚实。(3)民主的和宽容型:坦率的、真诚、开朗、活泼、自尊等。,(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2)家庭情绪气氛对孩子的人格影响:(1)融洽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形成儿童开朗、活泼、诚实、谦虚等性格,但可能社会适应性较差,毅力缺乏,不能承受挫折、独立性较差。(2)吵闹分裂不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形成孩子悲观、抑郁、孤僻、残忍等不良性格,但这些孩子可能性格上也有独立性较强、自制能力较强,能承受挫折。3)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影响人格的形成:长子和长女由于常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和教育弟妹,所以性格较沉稳、坚定、独立性强、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善交际。独生子女和幼子,由于父母比较宠爱,就易形成任性、娇气、胆小、自我中心、自私、独立性差、行为放纵等不良性格。,(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学校条件 1)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可以发展学生人格。2)校风和班风制约学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有助于形成学生勤奋上进、待人热情、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纪律等优良性格。3)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影响其人格形成: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职务的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信任,易形成自尊、自信、独立等性格。反之,学生会有被忽视感,所以易形成嫉妒、孤僻、不关心集体、自私等性格。,(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2、学校条件 4)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1)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学生的性格的形成有影响。(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专横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组织纪律性差、被动、依赖、冷漠、反抗、情绪不稳定等性格。民主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友好、谦虚、开朗、独立、诚恳等性格。放任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组织纪律差、自由散漫、不团结、不关心人、自私、嫉妒等不良性格。,(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3、社会生活条件 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人的人格形成。社会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经济制度、文化水准、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的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也即影响人格形成。2)人际关系影响人的人格形成。如果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协调、受人尊重,就易形成自信、活跃、主动、开朗、热情等性格。反之,则会形成自卑、消沉、孤僻等性格。3)重大生活事件对于人格的形成有影响。亲人死亡、离婚、结婚、怀孕、学业失败、负债、与领导吵架、失业等重大生活事件会引起人的社会生活的顺应不良,从而引起人格的变异。,(三)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于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在其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对于社会、学校教育影响进行主动选择;2、学生可以自订目标,通过自我修养,自觉塑造人格。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监督、自我修养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的人格,改造自己的消极的人格。,(四)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环境与自我意识之间,已经成长起来的人格与环绕的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着各种复杂的交互作用。对于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来理解:、对于人格发展,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另一因素的水平。、遗传提供发展的潜在可能,环境将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水平。、已经形成的人格与环境之间也发生着各种交互作用。,第二节 贯穿毕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发展的社会心理论(一)心理社会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论(也叫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于个体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作出了很好的描述。艾里克森出生于德国,1933年到美国波士顿当儿童精神病医生。1951年至1971年曾经先后在克里斯布进行青年精神病治疗和在哈佛大学担任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其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在七十年代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理论。,(一)心理社会论的基本观点,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从而有助于发展个体的健全人格。反之,如果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就会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学步期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早期 主动性对内疚小学期 勤奋对自卑青少年期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新生儿处在周围人的慈爱中。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格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它是周围人们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赖。这样的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从小没有得到充分关爱和照顾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学步期:2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一岁以后的儿童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的能力大小。形成了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善于自我表现,富于自信心。父母过度保护会阻碍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羞怯和怀疑感。在大人谈论自己时用手捂住脸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儿童。此阶段儿童产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以后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并战胜它们。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童年早期(幼儿期):36岁,主动性对内疚这是儿童形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成功解决这一危机会促使雄心壮志的产生和追求感的形成。主动性与前一阶段的自主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他们体会到完成一项任务的喜悦。不能很好地形成主动性的儿童,会产生内疚感,他们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良心也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强烈的主动性的儿童就有了“追求感这是一种坚定信念,它不受内疚感的威吓,表明我就是我心目中要成为的人”(埃里克森)。这一坚定信念在儿童后来的生活中起着指导作用,也许是推动他完成大学学业的动机,或许为他在以后的寻找职业时的“自我推销”提供了信心。,童年中期(小学阶段),勤奋对自卑儿童进入这一年龄阶段后,会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开始与别的孩子展开了竞争。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比学习,也比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如果儿童体验到了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为他们今后成为积极的、有成就的社会成员铺平了道路。但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不适当的感情,对今后的创造与生活都期望不高。正是在这个时期,在青春期躁动到来之前的少年时期,儿童形成了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或者形成了自卑感和对自己的天分和能力的低评价。,青少年期(中小学阶段),自我认同感对自我认同感混乱 我是谁?自我认同感 我过去曾经怎样?我现在怎样?我将来会怎样?,青少年期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时间观念和时间混乱;自我肯定和自我怀疑;角色扮演成功和角色扮演失败;成就感和挫折感;清晰的和混乱的性别认同感;正确的和混乱的权威感;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认同感,成年前期,亲密对孤独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这就需要与他人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真正的、相互的亲密感”,这包括友谊和异性伙伴。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会面临孤独。他们可能经历了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回避建立那种需要爱的承诺或亲密感的关系,独身生活及其方便,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成年期,繁衍对停滞进入中年的人开始关心下一代。父母通过教育孩子,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无子女的成人通过与年轻人的接触而丰富自己的生活。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产生一种由繁衍、培养、教育下一代而满足的感觉。不关心年轻人发展的人被停滞感困扰着,这是一种厌恶和个人感情贫乏的状态。如有些父母从教育孩子中很少获得快乐,而是充满厌烦,对生活感到不满。在孩子发展中不能展示自己的潜力,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可悲的。,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老年人,以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老年人回首往事时,常以一种不得已的心态接受现实,走过的路虽然不能再重走一遍,但是有完善感的人接受这一现实,因此感到满足。不能形成这种完善感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他们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少了,年轻人拥有的机会他们都没有了,一生已经过去,他们希望再重新生活一遍,因此常常通过对他人的厌恶和轻蔑来表达他们的失望。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满足。,二、童年期人格发展,(一)依恋 依恋指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与身体联系的倾向。安斯伏斯将婴儿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类:、安全依恋型:这类儿童只要母亲在,就能够自在地玩玩具,友善地对待陌生人,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不安和苦恼;母亲返回时,又能够平静并继续玩。占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当母亲在场时,很少注意她,当母亲离开时,就会紧张和痛苦,其苦恼可以由陌生人安慰而平静,母亲返回时,往往不理睬,或者犹豫着靠近母亲。占25%。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开时极度反对,见到母亲返回时,寻求与母亲接触,接着又反抗与母亲接触,要求母亲抱他,接着又从母亲身体上挣脱。占10%。,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1,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2,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3,焦虑-矛盾型: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二、童年期人格发展,(二)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习得的依据社会规范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友谊是个人的重要社会特性,儿童友谊的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3岁7岁,友谊关系不稳定,对朋友的理解就是一起玩的游戏伙伴,往往与物质属性和邻近性相联系。2、4岁9岁,为单向帮助阶段,此时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3、6岁12岁,为双向帮助,但是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能够理解友谊的交互性,但是有功利特点。4、9岁15岁,为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对朋友的理解是:朋友之间应该信任、忠诚、同甘共苦,分享秘密、讨论、制定计划,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此时的友谊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5、12岁以后,儿童的友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比较注意,友谊关系更加稳定。,(二)童年期人格发展,(三)性别角色获得 性别角色获得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获得适合于性别的价值、动机、性格特征、情绪反应和行为态度的过程。儿童性别角色获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别同一性发展。2、性别角色观发展。3、性别角色行为配合。即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出与其性别相符的行为,这是性别角色观在儿童行为上的反映。,三、青少年期人格发展,(一)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青少年时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青少年时期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身高与体重的陡增,身体发育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二是性成熟与第二性征出现。但是由于青少年心理成熟滞后,造成青少年的情绪困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茫。青少年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可以选择榜样、人生道路增多,但是选择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迷茫。、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现代社会对青少年要求加多,父母对青少年期望加重,青少年负担较重。,三、青少年期人格发展,(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人生价值观是指个人在对待人生的追求和实现此种追求上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三)自我同一性 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自我探索,通过思考,统整过去十几年的生活经验,形成一个内在相同的、连续的自我形象,这种个人自我一致的感受叫自我同一性或自我统合。探索、反省、评价的过程叫同一性探寻。自我同一性的探寻包括对自己性角色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态度的看法,对于价值的认识。大致包括的内容有:1、自己的身体状况;2、父母与教师对自己的建议和期望;3、自己以往的成败经验;4、自己目前的状况(学习与人际关系);5、现实环境与条件的限制;6、自己对未来的展望。自我同一性的完成,也就是人格的成熟。,四、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一)成年人格发展概述 在成年期,人的生理机能已经发育完成,人的健康状况、体力、反应速度、协调感等达到最高水平,到了五十岁以后,会发生生理上的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更年期。成年人在权力上、还是在责任上都是社会和家庭力量的中坚。(二)老年期的生活适应 老年期面临着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上的调适的问题,有一个重新学习生活适应,保持生命活力,迎接新挑战的过程。建议是:1、调整生活目标,积极参加活动。2、改变不良习惯,维持身心健康。要注意心理上的调节、适当的运动、营养卫生、戒除不良习惯。3、培养开放精神,吸收新鲜经验。4、重视精神上的欢乐胜过追求物质上的舒适。应该以精神和社会能力的增加来抵消生理衰退带来的消极影响,享受精神生活的快乐。5、接受崇高的观念。相信有一种超越个人的价值的神圣使命。,第三节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学校在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其影响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2、学校教育影响因凭借学生集体的力量而更加有效。3、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措施,(一)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二)遵循个体心理发展顺序(三)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措施,(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五)重视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六)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亲职教育 自我教育,思考题,、解释下列概念:人格的毕生发展、依恋、社会性、性别角色获得、价值观、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论、人格发展有哪些特征?、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试述自我同一性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在学校情景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注意事项

    本文(人格的毕生发展.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