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ppt

    • 资源ID:6140633       资源大小:339.97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ppt

    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仓焕,1 经络现象(Meridian Phenomenon),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循经性。生理现象有循经感传、隐性循经感传等,病理现象有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显痕、循经性感觉异常、循经性疼痛等。依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主观感觉,如循经感传、循经性感觉异常、循经性疼痛等;二是特殊方法测查到的,如隐性循经感传等;三是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红线、白线、皮丘等及循经性皮肤病等。,2 循经感传(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s,PSM,PSC),2.1循经感传现象的概念 用毫针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所产生的“得气”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经脉循行络线传导的现象。有“经络感传”、“经络敏感现象”、“经络感应现象”、“经络感觉现象”、“针刺感传现象”、“经络针感现象”、“针响”等称谓,1979年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会上统一为“循经感传现象”,简称为循经感传。,2.2 循经感传现象的调查,2.1.1 调查方法 受试者安静平卧1020分钟后,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的刺激电极置于所测经脉的穴(或原穴)上,参考电极固定于一例小腿部,刺激强度以受试者对电脉冲产生明确的麻感为度(电流强度约1毫安)。记录从刺激开始后受试者所出现的感觉传导路线和距离。测完十二条经脉后,按记录结果将其分型列入统计。,2.1.2 分型标准 首先按不同个体的每条经脉出现循经感传距离的长短分级记录:当感传贯通这条经脉之全程者用“”表示。当感传只超过肩或髋关节,但未达到本经终点者,用“”表示。当感传超过腕、踝关节(刺井穴)或肘、膝关节(刺原穴),但不超过肩、髋关节者用“”表示。若刺激井穴者感传不超过腕、踝关节,或刺激原穴者感传不超过肘膝关节者用“”表示。,再按每个受试者各条经脉感传分级程度将其分为4型(用罗马数字表示):型(显著型):有6条以上经脉为“”,而其余为“”者。型(较显型):有2条以上经脉为“”,或3条以上经脉为“”者。型(稍显型):有1条以上经脉为“”,或2条以上经脉为“”者。型(不显型):所测各经均为“”,或只有1条为“”者。,2.1.3 循经感传的客观性和出现率 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虚构或假想,而是一种可以在人群中引发出来的持殊的生命现象。其、型合计在测试人群中所占的比率为循经感传出现率,国内各单位调查高低不等,约在5.6%45.2%之间,绝大多数则在12%25%之间。型在测试人群中的出现率称为显著型感传出现率,国内目前资料表明此出现率约在0.4%1.3%之间。4种感传类型在人群中比例多少是按不显型稍显型较显型显著型的顺序依次递减。但不包括后来发现的隐性感传。,2.1.4 循经感传的普遍性 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群中不但客观存在,而且具有普遍性。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经纬度)、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习俗、信仰以及病人或健康人群中均有循经感传现象被引出,而且在国外的不同人群中均有发现,所引出的现象还可多次重复。目前初步认定循经感传现象是人类(或生物界)所共有的生物学属性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现象。,2.3 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2.3.1 感传路线的循经性 调查资料表明大多数受试者的感传路线是循经的。通常在四肢部的感传路线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但在胸腹部则不完全一致。2.3.2 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 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是多种多样的,针刺和指压时产生酸、麻、胀、抽动、冷、热等感觉;电脉冲刺激时除上述感觉外,尚有流水感、虫跳感、蠕动感等;艾灸时则多产生热感或麻感;穴位注射后以酸、胀、沉重感居多,偶有热感、冷感等。,2.3.3 循经感传的宽度和深度 大多数受试者的反应证明循经传导的感觉带均有一定的宽度,一般约0.15cm或更宽一点。但在不同个体、不同经脉,或同一经脉的不同部位的感觉带宽度也有差异,一般是四肢部较窄而躯干部较宽。深浅一般是四肢末端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感传线似在皮下,臀、股、上臂等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2.3.4 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 循经感传速度有快、慢两种。快的如触电样放射,可立即走完全经;缓慢者如气流之缓行,其速度较植物神经和躯体神经还要慢,约在1.016.8 cm/s之间。2.3.5 循经感传的方向 许多受试者均可因刺激躯体上任何一个经穴(四肢末端除外)而出现从该穴向两个相反方向的感传,说明感传的传导是双向性的。,2.3.6 循经感传的停顿性 调查证明感传行进时并非匀速传导,而是有快有慢有走走停停的现象,而这些停顿点多为穴位所在处。同时还发现感传在通过关节或主穴时速度很慢,甚至暂时停顿。2.3.7 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 在循经感传线上附加一个阻滞性刺激,可使正在传导的感传不再向前传导。当阻滞因素撤除后,感传又可恢复并继续向前传导。,2.3.8 循经感传的对称性 刺激两侧同名穴,引起的循经感传路线呈对称性。2.3.9 循经感传的趋病性 感传沿该经脉路线循行到接近“病灶”的部位时,即偏离本经而趋向病所。,2.3.10 循经感传的效应性 当循经感传到达相应脏腑或五官时,可诱发或改变这些器官的机能活动。2.3.11 循经感传的回流现象 有受试者引发的感传至终点时,或停止刺激穴位时,感传并不消失,尚可沿原路线返回,传导至原刺激点。,2.3.12 循经感传的接力现象 某些短程感传,若在其终止部位施针刺、电针、电脉冲、毫针通电等刺激,常能使感传继续前进。2.3.13 循经感传的跨越现象 循经感传在传导过程中突然空缺一段,超过此段后继续向前感传。,2.3.14 循经感传的窜经现象 刺激穴位引起的循经感传路线,在感传途中窜入相邻的经脉线中。2.3.15 循经感传的扩散现象 循经感传并非均匀状态,而是有的部位窄,有的部位宽,有的部位可出现大面积扩散,如头面部。,2.3.16 循经感传的个体差异性和反应多样性 感传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感传的出现与否以及感传的显著程度,而且感传路线的宽度、传导速度和感觉性质等均因人而异。,2.4 循经感传现象与临床,2.4.1 循经感传与针刺疗效 感传愈显著,疗效愈好。2.4.2 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效果 气至而痛立止。2.4.3 循经感传与针刺麻醉效果 感传直达手术区的患者,针麻镇痛效果均较好,反之就差。,2.5 隐性循经感传(Latent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s,LPSM,LPSC)及其转化,大多数经络感传不显著者的井穴施加电刺激后仍无循经感传出现时,若在该经循行线的不同水平面上垂直于经线方向用小锤叩击则可出现特殊麻胀感向井穴放散传导,这种须附加叩击才能引出的循经感传称为隐性感传。隐性感传出现率68.5%。隐性感传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显性感传。,2.6 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2.6.1 时间因素 夏秋季感传出现率较冬季高,但上、下午差别不大;还有证实望日感传出现率似较朔日为高。2.6.2 温度 皮温、空温升高时感传出现率也相应提高。反之,当皮肤温度低于20时感传即不再出现。2.6.3 刺激方法、强度和穴位 针刺电刺激按压;穴位注射电刺激;艾灸较低。刺激强度增大感传增强,但过强反而减弱。井穴、原穴较其它穴位和非穴位感传率高。,2.6.4 年龄因素 少年组中老年组。但有相反报道。2.6.5 遗传因素 感传出现率与家族和遗传有十分密切关系。2.6.6 疾病 甲亢、哮喘、高血压病及神经系统损伤感传出现率高于正常人。脊髓灰质炎随病情好转,感传出现率也减弱。2.6.7 其它因素 心理、体位、经脉、种族、药物影响等。,2.7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控制,2.7.1 古人的技术成就和经验 气至病所。2.7.2 现代研究和应用的措施2.7.2.1 多次短程接力刺激法2.7.2.2 循经加温法2.7.2.3 气功入静诱导法2.7.2.4 药物离子透入或循经导入,2.8 循经感传客观指标的探讨,2.8.1 间接指标 根据循经感传与脏腑器官机能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有人尝试用感传所到之处的器官效应为指标来间接指示感传的客观存在与其到达之部位,其结果与受试者主观感觉和陈述基本吻合。例如:心电图、脑电图、局部肌电、局部血流图、肠鸣音监听、胃肠蠕动的X线监视、肾功能测定等。2.8.2 直接指标 找到一种可以直接指示循经感传的客观存在并显示其“感传路线的体表轨迹”的指标。瞬间肌电、皮肤电阻、微循环变化。,2.9 循经感传形成机理的探讨,2.9.1 中枢学说 循经感传形成的根本环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所谓的循经性感觉传导实质是由针刺引起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在大脑皮层内的定向扩散。受试人主观感觉上感到好象是感觉传导在体表循行,实质上其兴奋是在中枢内部传递扩散。,2.9.2 外周体表学说 循经感传现象产生的根本环节是在“外周”或“体表”,也即这种现象(或变化过程)是“传导在体表、感知在中枢”。其发生过程可能是由于针刺穴位产生的某种循经传导的信息动因依次兴奋了沿途的神经感受装置,其冲动相继传入引起大脑皮层感觉定位而形成了循经感觉传导。,2.9.3 中枢与体表综合学说 循经感传应是经穴-脏腑机能活动之间的动态联系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特别是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和反映。有人设想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身体各部分代表区里也必然有与体表经络线空间分布型式相对应的“经络构型”。而在体表的感受器的线状排列可能就是经络外周构型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此相应从感觉传入到运动传出之间的紧密相关,还应考虑到效应器的某种线状联系可能是经络外周构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当刺激穴位的传入冲动在中枢“经络构型”中引起扩布性兴奋时即产生循经感传现象,并投射到外周相应的“经络构型”产生相应的效应器功能变化,如感传所到部位的器管效应和循经线上的红线、白线等皮肤病理变化。,3 其它经络现象,3.1 循经性皮肤显痕 在对穴位一定刺激条件下,出现循经分布的带状白线、红线、皮下出血或皮丘带等。3.2 循经性皮肤病 循经带状排列的疣状痣、色素痣、皮肤萎缩、白癜风、湿疹、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银屑病;红斑、贫血带、紫癜、硬皮病;脱毛带、皮脂腺痣等。3.3 循经性感觉障碍 疼痛、麻感、灼热感、吹风感、痒感、冷气感、热流感。,3.4 循经性皮肤低电阻现象 人体体表观察到低电阻点和由低电阻点连成的线,大多与穴位和经络相符。3.5 放射性同位素的循经迁徙现象 NaI125在循经感传者中出现循经扩散。NaTCO4无感传也有循经迁徙。3.6 声信号的循经传递现象 向穴位输入一定强度的声频信号,则可在该穴所属的循行线上记录到低频机械波或声发射信号。,3.7 经络的高叩诊音 经络音、经络高振动音,指以一个适当力量振动经脉体表时,经脉部位发出的一种特异的音调。3.8 经络的高发光特性 循经发光,经络线上的发光强度比经络线外高1.5倍。3.9 循经性出汗现象 刺激穴位后,沿经络线路出现的出汗现象。,3.10 循经性痛阈和触觉阈 针刺后出现的沿经络的痛觉和触觉减退带。3.11 循经性高温带或低温带3.12 循经性低流阻现象3.13 头针感传现象3.14 耳针感传现象,

    注意事项

    本文(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