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常见鸟类识别图鉴(2020版).ppt

    • 资源ID:6116914       资源大小:7.98MB        全文页数:9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常见鸟类识别图鉴(2020版).ppt

    常见鸟类识别图鉴(2020年版)-3.14刁民,前言,本文旨在帮助大家了解认识郑州地区的常见鸟类。主要观察区域水源较少,所以游禽涉禽见的比较少。部分文字描述为本人真实观察所得,部分文字为网络所查。由于没有较好的相机,为使大家能准确辨别所用图片大部分为网上高清图片截取大家有需要可以去(中国野鸟图库)官网查询鸟类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和歌手,请大家爱护他们!此版是2020年初修改版本 2018年上传的第一版(下图),鸟类体羽名称,观察区域 蓝色部分为主要区域(郑州市),家麻雀雌鸟,树麻雀,家麻雀雄鸟,山麻雀雄鸟,树麻雀,雀形目 燕雀亚目 文鸟科 麻雀属 树麻雀普通亚种 也称麻雀、小家巧儿(雀)、小虫儿。相似种家麻雀以及其他麻雀颊部均无黑斑,野外不难区别。家麻雀把巢建在树上,中国仅在新疆和内蒙古有分布。树麻雀一般会在墙缝中筑巢,或抢燕子或其它鸟类的巢。1999年在八李村城墙下泡桐树上发现一个直径20cm左右的草球,带一洞口,里面飞出两只树麻雀,上树查看发现确实是麻雀卵。不知是何种鸟巢被树麻雀占了。郑州地区为留鸟 麻雀家族在全球共有19个种类,在中国仅有5种,即树麻雀、家麻雀、黑顶麻雀、黑胸麻雀、山麻雀。全部见过的人很少体长13-15厘米。额、头顶至后颈栗褐色,头侧白色,耳部有一黑斑,在白色的头侧极为醒目。背沙褐或棕褐色具黑色纵纹。颏、喉黑色,其余下体污灰白色微沾褐色。,黑尾蜡嘴雀上雄下雌,拍摄于2015,黑尾蜡嘴雀,雀形目 雀科 蜡嘴雀属 黑尾蜡嘴雀指名亚种 又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相似种黑头蜡嘴雀体型较大,头部黑色范围小,飞羽中间有白斑而末端无白斑。黑尾蜡嘴雀是中国传统笼养鸟种。无论雄雌的形象都憨态可鞠非常惹人喜爱。2000年首见在八李村收集一对死鸟喙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体长17-21厘米。嘴粗大、黄色。雄鸟头辉黑色,背、肩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浅灰色,两翅和尾黑色,初级覆羽和外侧飞羽具白色端斑。颏和上喉黑色,其余下体灰褐色或沾黄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头灰褐色,背灰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银灰色,尾羽灰褐色、端部多为黑褐色。头侧、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灰褐色,腹和两胁沾橙黄色,其余同雄鸟。分布于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湖南、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杰米。,棕头鸦雀,棕头鸦雀,雀形目 鹟科 画眉亚科 鸦雀属 棕头鸦雀河北亚种 国内分布:河北(东北部)、北京、河南(北部)留鸟体长11-13厘米。嘴粗短而厚、暗褐色、似鹦鹉嘴、先端沾黄色,头红棕色。上体橄榄褐色,飞羽外缘红棕色或褐色。颏、喉、胸葡萄粉红色微具细的暗棕色纵纹,其余下体皮黄褐色。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至后颈有时直到上背均为红棕色或棕色,头顶羽色稍深,眼先、颊、耳羽和夹侧棕栗色或暗灰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或橄榄褐色,有的微沾灰、呈橄榄灰褐色。尾羽暗褐色,基部外翈羽缘橄榄褐色或稍沾橄榄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多为橄榄褐色具隐约可见的暗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铅褐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2000米的中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林缘灌丛地带,也栖息于疏林草坡、竹丛、矮树丛和高草丛中,冬季多下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地边灌丛、果园、庭院、苗圃和芦苇沼泽中活动,甚至出现于城镇公园,一般不进入茂密的大森林内。,八哥,八哥,雀形目 椋鸟科 八哥属 八哥指名亚种 国内分布:四川、云南西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2015年在山后马村首见,2019年新密刘寨镇见十几只的群郑州地区为留鸟体长23-28厘米。通体乌黑色,矛状额羽延长成簇状耸立于嘴基,形如冠状,头顶至后颈、头侧、颊和耳羽呈矛状、绒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其余上体缀有淡紫褐色,不如头部黑而辉亮。两翅与背同色,初级覆羽先端和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 明显。尾羽绒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均具白色端斑。下体暗灰黑色,肛周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橙黄色,嘴乳黄色,脚黄色。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以昆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乌鸫dong,乌鸫dong,雀形目 鸣禽亚目 鸫科 鸫属 乌鸫普通亚种 1999年于八岗西首见,多见于树木主杆有分枝处筑巢。郑州地区为留鸟体长21-29.6厘米;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中国特产亚种。分布于甘肃西南部,贵州、河南中部南部,湖南、上海,浙江宁波,安徽、江西、福建、四川、云南(留鸟),广东、海南、台湾(冬候鸟,黑卷尾,黑卷尾,雀形目燕雀亚目卷尾科 卷尾属 黑卷尾普通亚种 又叫乌秋,俗称chibencha。繁殖期有非常强的领地意识,性凶猛,非繁殖期喜结群打斗。常在大致水平的Y字型树杈上筑巢,一窝产3卵左右。会攻击人,常见其攻击狗,夏天傍晚常见捕食飞虫,也常常听到其叫声“叽咦、嘎哦”全长约30厘米。通体黑色,上体、胸部及尾羽具辉蓝色光泽。尾长为深凹形,最外侧一对尾羽向外上方卷曲。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数量多,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中国分布东北黑龙江、南部旅顺,内蒙古赤峰、下洼,华北各省,西至陕西,四川合川及西南部,西藏东南部、南部、察隅、樟木(夏候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西抵云南西部,贵州南部(夏候鸟、旅鸟);云南东南部,海南岛(留鸟)。郑州地区为夏侯鸟,家燕,家燕,雀形目 燕科 燕属 家燕普通亚种 郑州地区为夏候鸟。家燕巢似兜型,金腰燕巢似瓢型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主要特点是上体发蓝黑色,还闪着金属光泽,腹面白色。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镰刀,尾分叉象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够急速变换方向。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中国南部、东部和中部,韩国,阿穆尔河下游,东到千岛,日本,中国台湾,少数至堪察加,冬季在亚洲东南部或东部,南到澳大利亚北部越冬。,金腰燕,金腰燕,雀形目 燕雀亚目 燕科 河燕亚科 燕属 金腰燕普通亚种 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因此又名赤腰燕。郑州地区为夏候鸟。体长约17厘米,体重18克,寿命15年。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中国辽宁,内蒙古,河北和云南,冬季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金翅雀,金翅雀,雀形目 雀科 金翅雀属 金翅雀指名亚种 又名金翅、绿雀。分布于中国的中部、东部和东南部郑州地区为留鸟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每窝产三卵左右,于树上筑巢,巢较低常在3米以下,喜鹊,喜鹊,雀形目 鸦科 喜鹊属 喜鹊普通亚种 俗称ma sao 杂食性,吃果实种子、昆虫等,也吃肉,曾见其在路边吃一只死去的珠颈斑鸠,于乔木高处筑巢,有时一棵树上可见2-3个巢。巢直径可达70-80厘米,是郑州地区最大的鸟巢。一般元旦前就开始筑巢了。郑州地区为留鸟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常常单独觅食,也常见集群停歇,灰喜鹊,灰喜鹊,雀形目 鸦科 灰喜鹊属 灰喜鹊华北亚种 外形酷似喜鹊,但稍小。2005年秋首见于黄店镇东边的段村,几年后八李村附近才出现郑州地区为留鸟体长33-40厘米。嘴、脚黑色,额至后颈黑色,背灰色,两翅和尾灰蓝色,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长、呈凸状具白色端斑,下体灰白色。外侧尾羽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栖息于开阔的松林及阔叶林,公园和城镇居民区。杂食性,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植物果实及种子,巢多坐于乔木Y字形树杈用杂草塑料薄膜绳子等,直径15厘米左右,红嘴蓝雀,红嘴蓝雀,雀形目 鸦科 蓝雀属 红嘴蓝雀华北亚种(疑似)河南地区为留鸟2017年元旦后首见于安阳林州洪谷山见于新密刘寨镇 是大型鸦类,体长54-65厘米。嘴、脚红色,头、颈、喉和胸黑色,头顶至后颈有一块白色至淡蓝白色或紫灰色块斑,其余上体紫蓝灰色或淡蓝灰褐色。尾长呈凸状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下体白色。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动围攻猛禽。,黑枕黄鹂,黑枕黄鹂,雀形目 鸫科 黄鹂属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 小时候见其攻击掏鸟窝的小伙伴 郑州地区为夏候鸟 为中型雀类。体色艳丽,外形大小和金黄鹂相似,体长23-27厘米。通体金黄色,两翅和尾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并向两侧延伸和黑色贯眼纹相连,形成一条围绕头顶的黑带,在金黄色的头部甚为醒目。相似种金黄鹂枕部不为黑色,黑色贯眼纹亦不延伸到枕部,二者分布区亦不同,野外不会混淆。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较暗淡。幼鸟具纵纹。跗蹠短而弱,适于树栖,前缘具盾状鳞,爪细而钩曲。体色艳丽。主食昆虫,也吃果实和种子。树栖鸟,极少在地面活动,喜集群,常成对在树丛中穿梭,叫声悦耳。巢较高并隐秘,大斑啄木鸟,大斑啄木鸟,鴷lie形目 啄木鸟科 啄木鸟属 大斑啄木鸟华北亚种 又名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时发现有人时则绕到被啄木的后面藏匿或继续向上攀缘,搜索完一棵树后再飞向另一棵树,飞翔时两翅一开一闭,成大波浪式前进叫声jen-jen-郑州地区为留鸟小型鸟类,体长2025厘米。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成松散的家族群活动。多在树干和粗枝上觅食。觅食时常从树的中下部跳跃式地向上攀缘,如发现树皮或树干内有昆虫,就迅速啄木取食,用舌头探入树皮缝隙或从啄出的树洞内钩取害虫,有时也在地上倒木和枝叶间取食。,黑枕绿啄木鸟左雄右雌,灰头绿啄木鸟,鴷形目 科啄木鸟科 属绿啄木鸟属黑枕绿啄木鸟(亚种不详)又称黑枕绿啄木鸟(没有资料显示两者有何不同)别名绿啄木鸟,火老鸦,香喷打木。2000年春,见10只左右的群在小麦田一起觅食 郑州地区为留鸟中小型鸟类,体长2633cm。嘴黑色,雄鸟额基灰色,头顶朱红色,雌鸟头顶黑色,眼先和颚纹黑色,后顶和枕灰色。背灰绿色至橄榄绿色,飞羽黑色,具白色横斑,下体暗橄榄绿色至灰绿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飞行迅速,成波浪式前进。主要以蚂蚁、小蠹虫、天牛幼虫、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营巢于树洞中,巢洞由雌雄亲鸟共同啄凿完成,每年都新啄巢洞,一般不利用旧巢。巢洞多选择在混交林、阔叶林、次生林或林缘的水曲柳、山杨、稠李、柞树、榆树等木材腐朽的阔叶树上。,小星头啄木鸟,小星头啄木鸟,鴷形目 啄木鸟科 啄木鸟属 星头啄木鸟普通亚种 2020年于新密市刘寨镇首见郑州地区为留鸟 体长12-17cm,额、头顶至枕灰褐色,雄鸟枕两侧各有一深红色小纵斑;颊纹和眉纹白色,翕和颈侧具白斑,其余上体黑色,具白色横斑。翅黑色而具白色斑点。喉白色,其余下体污白色,具黑褐色纵纹。小星头啄木鸟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内,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繁殖后期亦见3-5只的家族群,以各类昆虫和幼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大山雀拍摄于2015,大山雀,雀形目 山雀科 山雀属 大山雀东北亚种 又叫“白脸山雀”、“吱吱嘿”、“吱啵”等。体型比麻雀稍小。头黑色,两侧具大形白斑。在耕作区或庭园中亦能经常见到郑州地区为留鸟 常成对或单独活动,上体蓝灰,背沾绿色;腹面白色,中央贯以显著的黑色纵纹。鸣声的基调似“呼伯、呼伯”或“呼黑、呼黑”,易与其它鸟类区别。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为林栖鸟类,通常栖息在山区阔叶林或针叶林间,夏季可见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冬时降至平原地带的林间,灰椋鸟,灰椋(liang)鸟,雀形目 椋鸟科 椋鸟属 灰椋鸟 单一物种,无亚种 老家叫san dao jiu。2000年左右在10月后苦楝树子成熟后常见上千只大群,喜欢采食苦楝树子。村里曾有人捉了几只雏鸟关笼子里养,后来亲鸟听着雏鸟叫声找来了,天天带食物喂养它们,直到雏鸟成年还继续喂,后来有一只还在笼子里下蛋了大概是1998年10月左右在八李村发生大规模死亡,成百上千只出现在北边坟地里,还不时的有鸟从树上落下,由于当时还小并不清楚是何原因导致的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一般会住啄木鸟留下的树洞。会听雏鸟叫声寻找雏鸟,白头鹎bei,白头鹎bei,雀形目 鹎科 鹎属 白头鹎指名亚种 又名白头翁、白头壳仔(台语),12年我家院子里的桃树上住了一窝2019年初在郑州东风渠沿岸见大群聚集,采食大叶女贞 果实郑州地区为留鸟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北红尾鸲qu上雄下雌,北红尾鸲qu,雀形目 鸫科 红尾鸲属 北红尾鸲指名亚种 见于荒废的墙洞里筑巢 郑州地区为留鸟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xia不为黑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白鹡鸰,白鹡ji鸰ling,雀形目 鹡鸰科 鹡鸰属 白鹡鸰普通亚种常见于村落泥洼处、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郑州地区为留鸟 属小型鸣禽,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中国有广泛分布,暗绿绣眼鸟,2017年8.24见于新郑山后马村,暗绿绣眼鸟,雀形目 绣眼鸟科 绣眼鸟属 暗绿绣眼鸟普通亚种 只在2017年8.24新郑山后马村见过一次 小型鸟类,体长9-11cm。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分布于中南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西至四川、贵州、云南、河北、海南、西沙群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华南。,棕背伯劳,棕背伯劳,雀形目 伯劳科 伯劳属 棕背伯劳指名亚种常见于树顶、路边树梢等显眼地方2015年秋于薛店镇东发现一只被困于防尘网下,一只喜鹊在啄它,我去救了它,知道它凶猛但还是不小心被啄破了拇指 郑州地区为留鸟 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体长达24厘米左右。中、小型鸣禽。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跖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自嘴基过眼至耳羽区有一宽的过眼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树梢处,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49枚,由雌鸟孵化约15天,雏期约1518天,双亲哺育。,珠颈斑鸠,珠颈斑鸠,鸽形目 鸠鸽科 斑鸠属 珠颈斑鸠指名亚种(疑似)大概小学五年级时一位数学老师曾笼养一只,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它郑州地区为留鸟。鸠鸽类习性大都相似,一窝2蛋,雌雄都参与营巢与喂养雏鸟,约一半是一公一母,四分之一两公,四分之一两母,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会成群活动。雌雄相似,体长27-34厘米,体重120-205克。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下体粉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色,其上满布以白色细小斑点形成的领斑,在淡粉红色的颈部极为醒目。尾甚长,外侧尾羽黑褐色,末端白色,飞翔时极明显。嘴暗褐色,脚红色,山斑鸠,山斑鸠,鸽形目 鸠鸽科 斑鸠属 山斑鸠指名亚种 也称虎斑鸠。刚发现有这种斑鸠时我跟小伙伴说我发现一种花斑鸠,长的很漂亮。曾养过一对雏鸟,后来它能自己觅食后白天去外面自己找吃的,晚上飞回我家住 秋冬季节会成群活动。郑州地区为留鸟 雌雄相似,前额和头顶前部蓝灰色,头顶后部至后颈转为沾栗的棕灰色,颈基两侧各有一块羽缘为蓝灰色的黑羽,形成显著黑灰色颈斑。体长约32厘米,嘴爪平直或稍弯曲,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颈和脚均较短,胫全被羽。上体的深色扇贝斑纹体羽羽缘棕色,腰灰,尾羽近黑,尾梢浅灰。下体多偏粉色,脚红色。起飞时带有高频“噗噗”声。成对或单独活动,取食于地面,食物多为谷类。分布于西伯利亚、喜马拉雅山脉各国、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自东北、南至西藏、云南、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灰斑鸠,灰斑鸠,鸽形目 鸠鸽科 斑鸠属 灰斑鸠指名亚种 曾用我家鸽子成功代养一只,后来不幸连鸽子带斑鸠被人家的猫偷吃了。中小学时感觉村里见的斑鸠大都是灰斑鸠,高中以后很少见了,常见的大都是珠颈斑鸠和山斑鸠了 郑州地区为留鸟。全身灰褐色,翅膀上有蓝灰色斑块,尾羽尖端为白色,颈后有黑色颈环,环外有白色羽毛围绕。虹膜红色,眼睑也为红色,眼周裸露皮肤自包或浅灰色,嘴近黑色,脚和趾暗粉红色。栖息于平原、山麓和低山丘陵地带树林中,也常出现于农田、耕地、果园、灌丛、城镇和村屯附近。群居物种,多呈小群或与其他斑鸠混群活动。以各种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草子、农作物谷粒和昆虫。繁殖期4-8月。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的温带、亚热带地区及非洲北部;中国除新疆北部、东北北部、台湾等地外几乎均有分布。,火斑鸠左雌右雄,火斑鸠,鸽形目 鸠鸽科 鸠鸽亚科 火斑鸠属 火斑鸠普通亚种 仅在初中时去东边的尉氏县见过一次,当时就觉得好奇怪哦怎么这儿的斑鸠这么红,还长的很小郑州地区为留鸟 成年火斑鸠体长约23厘米,是鸠鸽科中体形较小的一种。雄鸟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头侧和颈侧亦为蓝灰色,但稍淡。颏和喉上部白色或蓝灰白色,后颈有一黑色领环横跨在后颈基部,并延伸至颈两侧。背、肩、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葡萄红色,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暗蓝灰色,其余尾羽灰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最外侧尾羽外翈白色;飞羽暗褐色。喉至腹部淡葡萄红色,尾下覆羽白色。两胁、覆腿羽、肛周、翅下覆羽和腋羽均蓝灰色。雌鸟额和头顶淡褐而沾灰,后颈基处黑色领环较细窄,不如雄鸟明显,且黑色颈环外缘以白边。其余上体深土褐色,腰部缀有蓝灰色。下体浅土褐色,略带粉红色。颏和喉白色或近白色。下腹、肛周和尾下覆羽淡灰色或蓝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基部较浅淡,脚褐红色,爪黑褐色。国内分布:自华北以南各地,西抵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长江以北,普通鹌鹑上雌下雄,日本鹌鹑,鸡形目 雉科 鹌鹑属 日本鹌鹑 单一物种,无亚种小学时别人给我爸一只,我们养了很久后来送人了,有一天我去看它时,它刚好当我面从别人手里飞了2000年以前黄店镇附近很多,我爸说八九十年代在我们村边的树林里还能捡到鹌鹑蛋呢,那时树林附近有很多种小米的,这些年家里也没人再见过了 体小(1420cm)而滚圆的灰褐色鹌鹑。上体具褐色与黑色横斑及皮黄色矛状长条纹。下体皮黄色,胸及两胁具黑色条纹。头具条纹及近白色的长眉纹。栖息于干旱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山脚平原、溪流岸边和疏林空地,有时也出现在耕地和地边树丛与灌丛中,阴天和雨天则终日躲在灌丛或荆棘丛内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性善隐匿,常在灌丛和草丛中潜行。少起飞,常贴地面低空飞行。其叫声如gwa kuro或guku kr-r-r-r-r。主要以植物嫩枝、嫩叶、嫩芽、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及其幼虫等。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等。2009年,世界约有100000只野生日本鹌鹑,其中中国有约50%(含10%为旅鸟)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列为近危物种,雉鸡,雉鸡,鸡形目 雉科 雉属 雉鸡华东亚种在八李村附近,小学时并不常见,中学以后成群见,常有人在地里捡到绿色的野鸡蛋还有野鸡崽。还经常啄坏西瓜。环颈雉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属留鸟 雉鸡共有30个亚种。我国有18个亚种,也称野鸡。颈下方有一白色颈环,故而得名“环颈雉”。肩和上背的 羽基部为黑褐色,羽片外缘缀以浅黄色边缘;下背和腰部 羽色及蓝灰色,并略闪橄榄绿色光泽。尾羽黄褐色,有黑褐色及红褐色横斑;外侧尾羽略现灰褐色,缀有黑褐色横斑,由中央尾羽依次向外侧减短,雄鸟尾羽羽缘分离如发状。翅羽黑褐色杂以土黄色暗斑。腹部羽色近于黑褐色。足趾灰石色,跗躕下后方生角质距,是斗争的利器。雌鸟体羽大多呈黄褐色,并杂以暗褐色 斑,跗蹢无距。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多于草丛或庄稼地里筑巢,不善飞善奔走,叫声响亮。雄鸟在春夏季常在土丘高处(常见于坟头)鸣叫,可能是在求偶。遇惊吓突然飞起时也会鸣叫,纵纹腹小鸮,纵纹腹小鸮,鸮形目 鸱鸮科 小鸮属 纵纹腹小鸮 普通亚种打小就听说猫头鹰叫是要死人了,一直都不信。郑州地区为留鸟 体长23厘米,无耳羽簇。头顶平,眼亮黄而长凝不动。浅色平眉及白色宽髭纹使其形狰狞。上体褐色,具白纵纹及点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杂斑及纵纹,肩上有2道白色或皮黄色横斑。虹膜亮黄色,嘴角质黄色,脚白色、被羽,爪黑褐色。留鸟。常见留鸟,广布于中国北方及西部的大多数地区,高可至海拔4600米。部分地昼行性,常立于篱笆及电线上,会神经质地点头或转动,有时以长腿高高站起,或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好日夜发出占域叫声,拖长而上扬,音多样。在岩洞或树洞中营巢。通常夜晚出来活动,在追捕猎物的时候,不仅同其他猛禽一样从空中袭击,而且还会利用一双善于奔跑的双腿去追击。以昆虫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蛙类等小动物。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红隼,红隼,隼形目 隼科 隼属 红隼普通亚种 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重173-335克,体长30.5-36厘米。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外形和共同爪隼非常相似。雄鸟头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下体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或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雌鸟上体从头至尾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纵纹和斑点,具黑色眼下纵纹。脚、趾黄色,爪黑色。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色更鲜艳。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飞翔力强,喜逆风飞翔,可快速振翅停于空中。视力敏捷,取食迅速,见地面有食物时便迅速俯冲捕捉,也可在空中捕取小型鸟类和蜻蜓等。分布范围很广韩国、日本、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时的国鸟。2019年2月于中牟县兴隆岗村南边河上看到捕食了一只蝙蝠郑州地区为留鸟,普通杜鹃中国亚种(大杜鹃)下面时寄生时期的雏鸟,普通杜鹃中国亚种也称(大杜鹃),鹃形目 杜鹃科 杜鹃亚科 杜鹃属 普通杜鹃中国亚种也称大杜鹃又名喀咕、布谷、子规、杜宇、郭公、获谷等。中国地区有两种杜鹃即大杜鹃和四声杜鹃,都是夏候鸟且分布广泛郑州地区的夏侯鸟体长约32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雄鸟上体纯暗灰色;两翅暗褐,翅缘白而杂以褐斑;尾黑,先端缀白;中央尾羽沿着羽干的两侧有白色细点;颏、喉、上胸及头和颈等的两侧均浅灰色,下体余部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雌雄外形相似,但雌鸟上体灰色沾褐,胸呈棕色。栖息于开阔林地,特别在近水的地方。常晨间鸣叫,每分钟24-26次,连续鸣叫半小时方稍停息。性懦怯,常隐伏在树叶间。平时仅听到鸣声,很少见到。飞行急速,循直线前进,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离。取食鳞翅目幼虫、甲虫、蜘蛛、螺类等。食量大,对消除害虫起相当作用。大杜鹃繁殖期5-7月。求偶是雌雄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上飞下互相追逐,并发出“呼-呼-”的低叫声。之后雌鸟站在树枝上不动,两翅半下垂,头向前伸,雄鸟随即飞到雌鸟背上、颤抖双翅进行交尾,2-3分钟后,雄鸟飞离雌鸟,停栖于30-40米外,稍停在飞到雌鸟身边,也曾见到3只大杜鹃在一起追逐争偶现象。大杜鹃无固定配偶,也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大苇莺、麻雀、灰喜鹊、伯劳、棕头鸦雀、北红尾鸲、棕扇尾莺等各类雀形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替它带孵带育。,四声杜鹃,四声杜鹃,鹃形目 杜鹃科 杜鹃亚科 杜鹃属 四声杜鹃指名亚种 常栖息于森林及次生林上层,常只闻其声不见其鸟。一直觉得杜鹃是个神奇的鸟,我曾把它误以为是鹰或者斑鸠,四声一度,叫声似“gue-gue-gue-guo”象汉语四个字音郑州地区为夏候鸟中等体型(30厘米)的偏灰色杜鹃。似大杜鹃,区别在于尾灰并具黑色次端斑,且虹膜较暗,灰色头部与深灰色的背部成对比。雌鸟较雄鸟多褐色。亚成鸟头及上背具偏白的皮黄色鳞状斑纹。虹膜红褐;眼圈黄色;嘴上嘴黑色,下嘴偏绿;脚黄色。四声杜鹃游动性较大,无固定的居留地。性机警,受惊后迅速起飞。飞行速度较快,每次飞行距离也较远,出没于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非常隐蔽,往往只听到其从树丛中发出的鸣叫声而看不见鸟。鸣声宏亮,四声一度,每度反复相隔2-3秒钟,常从早到晚经久不息,尤以天亮时为甚。叫声似“gue-gue-gue-guo”象汉语四个字音,故人们选过不少的四字语句来给此杜鹃命名。其鸣叫的高潮期直延至7月。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毛虫,这种食性在其他鸟类中很少见。尤其喜吃鳞翅目幼虫,如松毛虫,树粉蝶幼虫、蛾类等,兼有金龟虫甲、虎虫甲,有时也吃植物种子等少量植物性食物。四声杜鹃的繁殖期为5-7月。自己不营巢,通常将卵产于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黑喉石鹃等鸟巢中,由义亲代孵代育。4-5月迁到繁殖地,8-9月开始离开繁殖地往越冬地迁徙。四声杜鹃4月份在华南及长江流域可听知它的到达;5-6月为产卵期,卵寄孵于雀形目鸟类巢中,其寄主中国已记录有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等。在香港、澳门一带,四声杜鹃以黑卷尾作寄主,四声杜鹃卵是淡粉红色而接近白色,钝端有锈红色云状斑,大小与大杜鹃卵相仿。在长江流域灰喜鹊是这种杜鹃的常见寄主,常见灰喜鹊的幼雏被这种杜鹃的幼雏排挤出而摔死的情况。至于寄主对四声杜鹃置入的卵并不是一一接受的,在澳门附近一林中常见树下地面被黑卷尾推出巢外而摔碎的、新鲜杜鹃卵,亦曾见黑卷尾群起冲击飞来之四声杜鹃。四声杜鹃大都在9月末、10月初离开中国大陆,偶有迟至11月初的。国内分布:东北至甘肃(兰州)以南各地,西至云南边境、海南,戴胜,戴胜,佛法僧目 戴胜科 戴胜属 戴胜普通亚种 俗称臭凤凰。图片左下角为日于郑州文化公园拍到的一只独脚戴胜在觅食。不求再见,只希望它能好好地活着!郑州地区为留鸟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旧式房屋窟窿有见。每窝产卵7-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是以色列国鸟,普通翠鸟,普通翠鸟,佛法僧目 翠鸟科 翠鸟属 普通翠鸟普通亚种 别称:鱼虎、鱼狗、钓鱼翁、金鸟仔、大翠鸟、蓝翡翠、秦椒嘴,小型鸟类。小学时有一篇文章讲的翠鸟,可是我那时没见过,凭着书上的插图,晚上我竟然梦见它落在我家院子里的杨树上郑州地区为留鸟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寿命15年。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捕鱼本领很强。,黄脚三趾鹑,黄脚三趾鹑,鹤形目 三趾鹑科 三趾鹑属 黄脚三趾鹑南方亚种 网上所说的牛鹌,一种飞禽,以食蚂蚁为生,傍晚时分,用它的喙堵在蚂蚁窝上,发出像牛叫的声响,把蚂蚁振上来吃掉。体形15厘米左右,喙有1寸左右,黑色。网友说洛阳也有出现,网上资料甚少,应该是指黄脚三趾鹑营巢于地上草丛中或庄稼地里,巢甚简陋,主要为地上凹陷的浅坑,内垫以枯草和落叶,巢四周有农作物或杂草隐蔽,产卵34个,常见于麦田及花生地,被发现时一般在地上急走,然后飞上树枝。在中牟县黄店农田里有发现大概97年一天傍晚在八李村见过。村里人称地牤牛,小时在地里捡过鸟蛋吃 体长1218厘米。别名:地闷子,三爪爬,水鹌鹑,水鸡,田鸡,地牤牛外形似鹌鹑,但较小。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黑色和棕色细小斑纹;尾亦为灰褐色,中央尾羽不延长,尾甚短小。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型较大,体色亦较雄鸟鲜艳,下颈和颈侧具棕栗色块斑,下体羽色亦稍较深。不善鸣叫,善奔走,在地面奔跑迅速,通常通过奔跑和藏匿来逃避敌害。主要以植物嫩芽、浆果、草子、谷粒、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2012年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三趾鹑属共三种:黄脚三趾鹑、林三趾鹑、棕三趾鹑。,黑水鸡,拍摄于2016,黑水鸡,鹤形目 秧鸡科 黑水鸡属 黑水鸡普通亚种 常见于河流、湖泊甚至是污水池。目前有人工养殖的郑州地区为留鸟 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鲜红色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繁殖期为4-7月。雌雄成对单独繁殖,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中或水草丛中。有时也在水边草丛中地上或水中小柳树上营巢,巢紧贴于水面,但不是浮巢,而是贴着水面弯折芦苇作为巢基,然后在其上面用枯草堆集而成。每窝产卵4-12枚。轮流孵化,19-22天出雏。雏鸟早成性孵出当天即能下水游泳。刚孵出的雏鸟通体北有黑色绒羽,嘴尖白色,其后一直到额甲为红色。,白骨顶,白骨顶,鹤形目 秧鸡科 骨顶属 白骨顶常见跟黑水鸡混群,但它体型大,黑水鸡是红顶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白色额甲,端部钝圆。翅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跗蹠短,短于中趾不连爪,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两性相似。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积静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潜水捕食小鱼和水草,游泳时尾部下垂,头前后摆动,遇有敌害能较长时间潜水。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吃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等。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开阔水面的水边芦苇丛和水草丛中。雏鸟早成性,刚出壳时体重22-25克,全身被有黑色绒羽,头部具橘黄色绒羽,头顶及眼后有稀疏毛状纤羽,上眼眶呈淡紫蓝色,跗蹠黑色,嘴和额红色,出壳后当天即能游泳。在中国分布甚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小白鹭,小白鹭,鹳形目 鹭科 鹭亚科 白鹭属 小白鹭指名亚种白鹭属共有13种类别,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通称白鹭,小白鹭趾黄色嘴黑色,繁殖期在枕部有两枚长羽,如双辫状,这是与大中白鹭的明显区别 体长52-68厘米,为中型涉禽,全身体羽颇似大、中白鹭,体形纤瘦,全身白色。夏羽枕部有两根细长饰羽,前颈和背着生蓑羽。冬季饰羽及蓑羽脱落。眼先裸皮夏季粉红色,冬季黄绿色。胸前亦簇生矛状长羽,但没有枕部冠翎长。背上蓑羽的先端均微向上卷曲。生殖期后,冠翎和蓑羽均脱落。眼黄色,嘴黑色,下嘴基部带苍白色,面部裸皮灰色,脚、腿黑色,趾上常杂有黄色。栖息于平原、丘陵和低海拔之湖泊、沼泽地带与滩涂地。以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江苏沿海中部地区及台湾和广东、海南。偶见于兰州、威海、北京等地,保护等级为低危。,大中小白鹭区别,小鸊pi鷉ti,小鸊pi鷉ti,鸊鷉目 鸊鷉科 鸊鷉属 小鸊鷉普通亚种 体长25-29厘米,翼展 40-45厘米,体重100-200克,寿命13年。是一种潜鸟。常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为食。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繁殖时在水上相互追逐并发出叫声,有占据一定地盘的习性。繁殖期在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的芦苇、灯心草、香蒲等地营巢,每窝卵4-7枚,雌雄轮流孵卵。留鸟及部分候鸟。成鸟(夏羽):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眼先、颏、上喉等黑褐;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飞羽灰褐,初级飞羽尖端灰黑,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前胸、两胁、肛周均灰褐色,前胸羽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沾些与前胸相同的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成鸟(冬羽):额淡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褐,颈较深于头,并有栗色、白色横斑;腰的两侧淡黄棕色;上体余部灰褐色。颏、喉等均白,下喉带些黄色;颊、耳羽、颈侧等均淡黄褐,并有白色斑纹;前胸和两胁淡黄棕色;胁部羽端黑褐。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和东南部 郑州地区为留鸟,凤头鸊鷉,凤头鸊鷉,鸊鷉目 鸊鷉科 鸊鷉属 凤头鸊鷉指名亚种 体长为50厘米以上,体重为0.5-1千克。前额和头顶部黑褐色,枕部两侧的羽毛往后延伸,分别形成束羽冠。脚的位置几乎处于身体末端,尾羽短而不显,趾侧有瓣蹼。瓣蹼十分发达,除了适于游水之外,在陆地上几乎是寸步难移的。游禽,是体形最大的一种鸊鷉,雄鸟和雌鸟比较相似,有鸭子一样大小,嘴又长又尖,从嘴角到眼睛还长着一条黑线。它的脖子很长,向上方直立着,通常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夏羽前额至头顶黑色。头顶两侧羽毛延长,形成两束黑色长形冠羽位于头顶后部。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上体羽色较暗,头顶冠羽短而不明显,皱领消

    注意事项

    本文(常见鸟类识别图鉴(2020版).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