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ppt

    • 资源ID:6082253       资源大小:9.20MB        全文页数:11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ppt

    第二节 传统农业(公元前四世纪-19世纪中叶)传统农业是指原始农业和近代农业中间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时期的农业,通常所讲的“传统农业”与“古代农业”的涵义相近。,1,2,原始农业三大起源中心,除美洲外,均相对独立发展产生了传统农业。原始农业是以驯化新作物、新家畜和开拓新农业区域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则是以发展牛耕、铁犁,建立农业技术体系和巩固农耕生产为基本内容的。,3,古希腊、古罗马传统农业的形成 公元前1218世纪,希腊氏族解体,出现大批奴隶制城邦。当时的希腊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西亚西部地区。希腊文明形成的基础:第一,曲折的海岸线、便利的海上交通,使农业起源地与新开拓区域之间建立起发达的贸易交流;,第二,在希腊文明之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古埃及已具有木犁耕作的历史基础;第三,公元前12世纪,位于伊朗高原附近的赫蒂王朝发明了冶铁技术,赫蒂王朝灭亡后,有关技术传到希腊。大约在同一时期,古希腊完成了铁犁头制造,铁犁牛耕(古希腊文明产生的最重要基础)的农业开始,传统农业形成。,铁犁头,4,5,古希腊、古罗马传统农业的形成,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统治意大利。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取代希腊形成罗马帝国。大约在同一时期,完成了铁犁壁的改造。耕作是罗马时期主要的农业措施,一般是播种前耕一次,中间耕一次,收获后耕一次。并已开始根据土壤质地,分别使用轻、重型犁。耕作制度上施行二圃制;养地制度方面创造了休闲地上种豆科绿肥,施用粪肥、油渣、草木灰、硝石,就地焚烧秸秆,破碎土块,注意选种等。罗马文明奠定了欧洲传统农业的基础。,6,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西方传统农业发生在奴隶制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则发生在封建社会建立初期。我国在春秋中期(770475B.C)开始使用铁器。国语齐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锄夷、斤、属,试诸土壤。”约在同一时期,发展了选种、使用厩肥、种植绿肥及土壤耕作技术等。西汉时期,开始推广小麦,与夏播作物连作生产,中国传统农业形成。,7,新疆孔雀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小麦,距今4000年前,7,8,中原小麦生产的起点,直到汉代粮食仍以粟为主政治家贾谊(西汉)在关中大面积推广小麦,一年麦粟两熟开始推广普及。,8,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首先,耕作制度由原始的烧垦制过渡到轮作制。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如整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等。,9,在欧洲,典型的古代农业技术是休闲、轮作并兼有放牧地的二圃、三圃以及四圃耕作制,它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了。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二圃制在希腊形成。二圃制是指把土地分为两个区,一个区种麦类作物,一个区休闲,次年调换,以恢复地力,保持土壤水分,并可有放牧地。在二圃制的基础上,由于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发明了有轮重犁,就产生了三圃制。三圃制是指把土地分成三个区,两个区分别种越冬作物和春播作物,第三区休闲,三年轮换循环一次。,10,进入18世纪,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英国首先推行了四圃耕作制,把农地分为四块,依次轮换种植芜菁、大麦、三叶草和小麦等作物。这样,休闲地、放牧地被取消了,有利于土地利用率提高,并为牧畜提供了优良饲料,把牧畜放牧改进为舍饲,同时,又可以利用厩肥,从而提高地力。,11,在西亚和北非,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是实行隔年耕作法,即在干旱缺肥的条件下,种一年休闲一年。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休闲期也逐渐缩短,成为不休和短期休闲的轮作制。在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水平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著名的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称中国的农业是“合理农业的典范”。,12,其次,灌溉施肥方法由原始的自然补充土地水肥,过渡到劳动者利用各种方法主动对土地施加水肥。在农业起源最早的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炎热,创立了灌溉农业。如建造引河水渠道进行自流灌溉,或引河水或取地下水、修水井及坎儿井实施灌溉等。灌溉农业以埃及尼罗河流域最为著名。创造了淤灌法,即在每年的8-9月汛期,引尼罗河水浸泡两岸土地并借此淤积肥沃的河泥,在排干水以后播种一季作物,然后休闲至新的汛期。由于淤积和休闲交替,使土壤中养分不断聚积和分解,维系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中国发明了耕一耙一耱的抗旱保墒耕作法,东汉时期的龙骨水车反映出当时灌溉技术的进步。,13,悠久的中国家耕史,耕、耙、耱,耧车,它的优点是,将开沟、下种合二为一,简化了工序;播种均匀;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功效。,14,15,16,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西汉时期的耦犁(形象图),曲辕犁-水田耕耙,17,18,犁壁,犁评,犁箭,犁铲,唐朝的曲辕犁,抗旱保墒耕作技术-镇压,19,20,翻车的模型,21,我国南北朝的耙,现代农村的辘轳,现代农村的辘轳,辘轳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22,23,青铜铲-掘土整地农具,神农执耒图,24,25,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26,战国铁农具,27,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28,筒车,芍陂是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公元前 598年公元前591年)由楚国的孙叔敖创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郑国渠首位于陕西泾阳县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29,古代农民播种、脱粒,30,水田“耖”作业图:耖,水田耕耙后疏通田泥,熟化土壤,平整田面的农具。水磨:利用水为动力的磨,用于谷物粉碎。,31,铁犁、施肥和复种,耘田,即稻田中除草作业,32,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而不断更新的。一方面生产技术更新是先进生产工具充分发挥作用的保证。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又使得农业技术的更新成为可能。比如,有了马拉的条播机、中耕机,才能在劳力短缺的欧洲实行“四圃制”,扩大种植面积;有了水利工程和水车灌溉工具,灌溉技术才得以发展;铁犁犁壁的发明使用,才能把杂草埋在地下面作肥料,从而实施精耕细作。,33,三、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传统农业阶段包括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生产经营方式等。在欧洲,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希腊和罗马先后建立了奴隶国家,其典型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奴隶制庄园。奴隶制庄园的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全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以及全部产品;庄园产品用于交换的很少,自然经济占统制地位。,34,相对于原始氏族家庭而言,奴隶制庄园农业的出现是一个进步,因为战争中的俘虏不再被杀掉,农业劳动不断增加,这就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大规模开垦荒地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更多的剩余农产品。,35,奴隶制庄园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不断得到大量的廉价奴隶。但到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已经到了极限,奴隶来源枯竭;加上奴隶为了反抗奴隶主的残酷压榨,又经常进行怠工、破坏,以至大批逃亡和爆发奴隶起义,这样,继续使用奴隶劳动已变得无利可图,奴隶制庄园经营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农业经济的滑坡导致国家综合实力的下降和政治混乱。一些庄园主只得把地产分成小块,或者交给奴隶分别耕种,准许奴隶有自己的家室,并向他们征取部分收成;或者租给小佃户耕种,收取一定的租额。前者称为佃隶,后者称为佃农。佃隶和佃农的产生标志着奴隶制庄园经营方式的衰落和封建农业经营方式的萌芽。,36,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灭亡。新征服者把战争中侵占的土地分封给大大小小的领主,封建制的领主经营方式由此产生。封建领主的经营特征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耕种领主的土地并向他提供及其繁重的地租和劳役;农民有了自己的经济,可以支配自己劳动的部分产品;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被迫受封建领主的超经济压迫与剥削。领主制经营的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在领主庄园内设有手工作坊、铁匠、马掌匠、武器匠、首饰匠、皮革匠以及磨面、榨油、酿酒等作坊。中国古代农业典型的经营方式是地主制经营,其特征是土地买卖、实物地租和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37,四、对古代农业的简单分析基本特征:以手工业制造的铁木工具为操作工作工具;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在农业技术上主要依靠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很低,而且进步很慢。主要贡献: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了对土地的用养结合,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维持。主要不足:从能量循环的角度分析,它是一种低水平循环状态。,38,农业是一座能量循环转换的工厂,投入农业多少能量,就会相应地提供多少产品。而在传统农业中,能量的循环转换是封闭的,投入农业的能量仅仅是农业当中的人力、畜力和有机肥等,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提供给社会的产品数量也相对有限,更严重的是,随着社会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只有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的办法,于是,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毁林开荒、毁牧开荒的情形,引起了自然环境遭破坏的尖锐矛盾。所以,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维持也必然是低水平的。,39,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分工虽有发展,但力度有限,对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不大。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联系有所松动。其纽带就是彼此之间很少联系的、相对孤立的封建庄园和农户家庭。而“男耕女织”便是这种情形的具体描绘。在东方各国,由于以农户家庭为纽带的农业与手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封建经营方式的分散性、封闭性更为突出,所以它们古代农业所经历的时间比西方更为长久。,40,传统农业的成就,(1)农业生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 在夏、商、周时期同国外就有了良好的交往。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一方面外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另一方面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连在了一起,原产于欧洲的一些农作物开始进入了中国:如葡萄、苜蓿、棉花、胡桃、胡菜、胡瓜等(西汉时期称西亚与欧洲为胡地)。中唐以后,吐蕃兴起,切断了欧亚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由于陆上贸易通道的阻塞,中国和外国的许多商人开始转向从汉代以来逐步开辟的海上通道。从而形成了一条从广州,经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到达波斯湾缚达(伊拉克的巴格达)的海上“丝绸之路”。,41,42,这条海路到宋朝、元朝时期,商业往来十分频繁:这一时期我国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就是通过它。主要有:胡罗卜、南瓜、地瓜、马铃薯、玉米、花生、烟草(原产南美)、番茄(原产南美)、洋白菜(圆白草)、洋葱(中亚)、向日葵(原产美国中部,明代)、花菜(菜花,清光绪年间)。大豆原产于中国,在周朝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欧洲人认识大豆是在18世纪初(1712年),一个生活在日本的欧洲人写的一本书中介绍了大豆。19世纪末(1882年)被引进巴西;直到二十世纪初(1924年)美国人还只把大豆作为一种干草作物,后来当他们慢慢意识到大豆的好处后,便大力发展,1973年超过了小麦和玉米成为第一大商品作物。,43,44,海外农作物的引进,不仅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而且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方说:在汉代以前,我国不会榨取植物的油,只会利用动物的脂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含油量高的植物。芝麻传入我国之后不久,便出现了植物油的生产、利用;我国原有的衣服料子主要是丝和麻,棉花在汉代传入我国边疆,宋、元时期开始传入中原,发展到明代,棉花才成为最主要的衣服原料。,45,传统农业的成就,传入中国的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 原产地,传入西方的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 原产地,小麦、大麦 西亚 苜蓿 伊朗 石榴 西亚 芝麻 西亚 菠菜 尼泊尔 辣椒 中美洲 菜豆 中美洲 玉米 中美洲 马铃薯 南美洲,水稻 中国、印度 茶 中国 大豆 中国 荞麦 中国 梨 中国 杜鹃 中国 粟、黍 中国 鸡 中国 鸭 中国,46,传统农业的成就,(2)形成完备的耕作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选种措施 周代已经出现 施肥措施 古罗马时期,夏代左右 耕作措施 希腊时期,春秋时期 我国汉代发明了精巧的犁,唐代以后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精耕细作的农作体系。灌溉措施 苏美尔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轮作措施 罗马时期“二圃制”,汉代麦粟连作,47,48,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种类的变化:单一性多样性;,49,50,(3)农牧结合,推动社会发展,传统农业的成就,欧洲以牧为主,中国以农为主。传统农业形成发展的历史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竞争中完成的。而且每次文化交锋带来的结果都是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农耕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51,传统农业的成就,(4)形成农业生产技术及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农业初期 汜胜之书西汉汜胜之(公元前1世纪)世上最早的农业专著之一。中国传统农业中期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公元5世纪中)最古老的农业百科全书 公元9世纪传到日本,后来又传到欧洲。中国传统农业盛(末)期 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公元17世纪)集中国传统农学之大成。,52,诗经,禹贡,夏小正,吕氏春秋,士容,十三纪,管子,幼管,地员,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周官,四民月令,四时纂要,耕织图,便民图纂,农说,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农桑衣食摄要,月令广义,根据石声汉中国古代农书评价插图改绘,陈旉 农书,53,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传统农业的发展,第三节 现代农业,54,现代农业是指工业化以来高资本、高能量、高技术投入及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工业化农业发展阶段,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近代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分期 根据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将这一界线定在20世纪中叶前后。一般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以突出近代农业在生产工具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带来的问题,而将“绿色革命”等生物科学的成就划归现代农业所获得的成果。近代农业也可看作是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时间约为100年。,55,工业化农业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近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了杂交玉米。20世纪初,农用拖拉机的问世,解决了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动力问题。到1945年,美国实现了作物生产机械化。加拿大于19201950年、法国于19301955年、英国于19301948年、西德于19311953年、苏联于19211953年分别实现了机械化。,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在几千年世界农业长河中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世界谷物亩产只62.5kg。美国1920年,玉米100kg/亩,小麦40kg/亩,中国1949年粮食亩产68.5kg。,56,一、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 在世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近代农业产生的条件就是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不同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方式不同,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发生在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57,英国的圈地现象从13世纪开始,到17世纪末变成了一个合法的大规模的运动。17世纪末,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辟,城乡毛纺工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牧场来饲养羊群。在利益的驱动下,英国对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十分重视,牧草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显然,“三圃制”的土地利用方式无法提高牧草的产量,因为在“三圃制”中,收割完庄稼的茬地和休闲地都必须敞开,作为公共的牧场。而在公共牧场上,由于私人种植牧草利益得不到保证,英国牧草产量和质量都在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贵族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先是圈占公地,而后发展到驱逐其他农民,剥夺他们的份地。,58,据统计,从1700-1790年被圈土地达134.3万hm2。不仅农村公有地全部消失,而且自耕地全部消失。“圈地运动”的结果使自耕农大多沦为无产者,少数则成为租地农场主。农业中形成了地主、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三个阶级。资本主义在英国农业中取得决定性胜利。,59,“圈地运动”的实质则是一场包括农业在内的大范围的社会革命的前奏,是古代农业转进为近代农业的先导。它意味着,在农民被迫同土地分离的同时,土地集中起来了,进而实现了资本同集中起来的土地的结合。新的农牧场便成为向市场提供商品农产品的资本主义企业。在市场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促动下,先进的科技成果开始被纳入农业生产过程,近代农业阶段从此起步。,60,二、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从工作机开始的。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对农副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工业的发展也为各种农业机械的发明与改进提供了条件,加上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促使人们试制和使用各种农业机械。19世纪以后,农业机械由以手工工具为主过渡到以各种农业机器为主。,61,1811年,英国W.史密斯取得收割机的专利;1833年,美国奥胡塞获得了一部实用的马拉收割机的专利;,62,拓荒者的马拉收割机,63,1837年,美国J.A.匹茨因畅销的脱粒机取得专利;1836年,美国第一部联合收获机获得专利,该机器能够集收割、脱粒于一身,是一种人们寄予希望的农业机器。但在发展初期,它过于笨重庞大,需要2030匹马来牵引,宠大的马队又难以驾驭,所以机动性差,工作效率低;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已经能买到马拉的玉米中耕机、耧草机、谷物条播机、干草压捆机等。工作机的逐步完善使用,迫切需要发明新的动力机拖拉机产生了并应用于农业。,19世纪初,瓦特的蒸汽机已被广泛使用,它首先被用于带动脱粒机等从事固定作业,继而用于移动项目。,64,65,1874年,蒸汽拖拉机在法国首次出现。,66,1876年,德国人尼古拉奥托取得了四缸内燃机的专利权。1889年,第一台内燃机拖拉机在美国产生。1892年,第一台实用的汽油拖拉机在美国问世。1931年,柴油拖拉机诞生,并以其突出的经济性和强大的动力而逐渐取代汽油拖拉机。同时,内燃拖拉机也在逐步成熟。,柴油拖拉机的出现为农业机器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机械力代替畜力或部分代替畜力是近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美国实现农业机械化最早,从19101940年,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首先是从固定作业和耕作的机械化开始,最后实现收获机械化。收获作业化则是先从谷类作物如小麦、大豆开始,再逐步扩大到甜菜、土豆和棉花等作物。在近代农业阶段,德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很迅速。但它们的农业机械的规模不相同,其中美国的农机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而日本则以小型为主。,67,三、近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化学在促进近代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为突出。,68,69,李比希(1803-1873)是德国化学家,农业化学的奠基者。他提出了矿物质营养学说,第一次科学的论证了土壤肥力主要由钾盐、磷酸盐和氮肥组成。他还指出,植物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这些养分,而为了保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取走的养分以肥料的形式还给土壤,归还的方法就是施肥。,化学肥料工业产生及施用人工肥的做法日渐普及,传统的耕作技术发生巨变,主要表现在:第一,停止休耕、轮种,实行连作,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化;第二,变低产量为高产量,向高产农业转化;第三,要依靠生物能源为依靠矿物能源,向石油农业转化;第四,变低投入为高投入,向资金密集型农业转化。,70,合成化学对近代农业的影响也很深刻。1874年,德国人齐德勒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成DDT;1934年,法国人杜皮尔又合成了六六六;1938年,德国人希拉台尔合成了八甲磷(OMPA),1944年又合成了对硫磷。,71,72,化学制剂能有效地杀灭许多昆虫,并且容易制造、成本低廉,适于大量生产。20世纪3040年代,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20世纪初,法国、美国应用硫酸铜防除杂草,成为农田化学除草的开端。1941年,2,4-D除草剂的研制成功和广泛使用,真正开创了除草的新纪元。,1933年,荷兰化学家柯尔鉴定出吲哚乙酸是一种天然的生长物质,并可通过人工合成应用于植物,改变其生长状况。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作物生长调节剂。,73,74,在近代农业阶段,对农业技术发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生物科学。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先后明确提出细胞理论。细胞理论: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生物的发育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开始的;多细胞生物的功能可以从细胞的活动和相互作用来阐明。,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指出,世间的各种生物都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约束下进化。1865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在“植物杂交实验”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生物遗传因子的概念,指出生物各种性状的因子是互不相关、各自遗传的。从1909年起,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指出决定生物性状的因子(基因)分布在细胞的染色体上。,75,在细胞学说、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基础上,近代农业的良种选育技术日趋成熟,在其他增产措施的配合下,促成了近代和早期现代农业生产的三次大突破。第一次突破是美国的杂交玉米。1930年,美国农业部门将科学选育出来的双交玉米种向农民推广,1943年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kg增加到350kg。第二次、第三次突破分别是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的育成和推广,其被划分在现代农业阶段。,76,在近代农业阶段,免疫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枝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研究成果开始应用于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水平的提高。1879年,德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厌氧条件制成了鸡霍乱杆菌弱毒菌苗,并接种给鸡,使鸡获得了对霍乱的免疫力。他还用高温条件培养炭疽杆菌的方法,获得了弱毒菌株。动物接种这种弱毒株后,对强毒炭疽杆菌的攻击就会产生明显的保护力。后来,他又发现猪丹毒杆菌可以通过家兔这个异种宿主传代而致弱,从而制成弱毒菌苗,能有效预防猪丹毒病。,77,四、近代农业阶段的农业危机 在1873年,世界性的农业危机开始了。农业危机在欧洲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也受到影响。农业危机时间很长,超过了一般的周期时间。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危机的发展不平衡。欧洲尤其是英国遭受危机打击最严重。这是由于英国的地租水平很高,从而使种粮成本高居不下。而市场粮价又在不断下跌,许多农场主在缴纳地租后已无利可得,甚至发生亏损和破产。,78,第二,欧美各主要国家的市场粮价长期大幅度下跌。由于市场萧条,在18931895年期间,美国的小麦价格比危机前降低约60%,从而造成该国小麦种植面积持续10年的缩减。第三,农场主大量破产,谷物库存量增加和农业工人失业人数增长。第四,由于本国农业在危机中萎缩,英国政府进口外国谷物的数量增加。1894年,英国国内小麦消费靠本国生产来满足的份额由危机前的53.4%降至27%。,农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竞争加剧、农产品市场饱和、购买力不足等。,79,五、对近代农业的简单分析基本特征:以工业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农机具开始普及;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成果应用于农业,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开始形成;农业已由自然经济为主转变为商品经济;农业开始在经济危机中以波动的形态发展,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主要贡献:农业中的能量转换循环呈现“开放式”。,80,近代农业的主要缺陷是:第一,能源浪费严重 由于能量输入技术尚不完善,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比如美国农田施用的氮肥只有50%被作物吸收,磷肥、钾肥的利用率更低,只有35%被作物吸收。这样,能量输入多,而产出相对少,农业亏损就是必然的结果。第二,环境污染加剧 农用化学物质通过在土壤和水中的残留,形成有毒物质富积,经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最终损害人类健康;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地生产能力萎缩。,81,第三,工农对立、城乡对立形成,农业危机产生“圈地运动”造成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分离,商品经济时代从此开始。从本质上说,“圈地运动”是一次牺牲农业和农民以发展工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表现。在这个运动当中,纺织等城市工业发展所急需的原料、资金和劳动力都得到了满足。在同一时期,一些欧洲国家对亚非拉(美)各国进行殖民主义掠夺,各宗主国新兴产业正是由这些农民血汗的滋养才发展壮大的。,82,从主要发达国家近代农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它们的工商业大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一直处于“输血”的地位。例如,英国长期存在着大地主阶级,德国和奥地利长期存在着容克地主阶级,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长期存在着豪门地主阶段。这些“遥领”地主们,通过分得的地租将农业创造的大部分剩余转给了工商业和其他非农部门。又如,城市工商资产阶级还通过征税、发生国债,通过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利用农业生产分散、经营规模相对细小从而在市场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把农业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转给了工商业等部门。,83,由于农业一直处于向其他产业部门“纳贡”的地位,不容易形成自身需要的积累,因此,在近代农业阶段,就出现了农业落后于工业,农村落后于城市,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产生严重对立的状况。而农业的脆弱和农民收入低下又是造成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周期性危机的重要原因。近代农业的不足和弊端,是世界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农业阶段的动力和压力。而二战以后发生的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农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84,可持续农业阶段(20世纪中叶),85,86,人类对农业的新一轮研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起因之一(因为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是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女士出版著作寂静的春天。书中所描绘的春天是一片死寂,没有鸟语花香的盎然生气,其原因是农药和除草剂把自然界中的兽鸟鱼虫都毒杀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该书的问世,标志着近代农业阶段的结束和现代农业阶段的开始。,一、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 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特征是智能化和机械化。现代农业阶段,内燃拖拉机在经过了四轮驱动、独立动力输出轴、液压传动、大功率、高速度以及舒适安全驾驶室等技术改进后,大大提高了效率,明显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发达国家种植业生产中使用大型机器的水平很高,拖拉机的功率很大。犁体上还装有自动安全装置,耕作时如果碰上地面的树根、石块等障碍物,犁体会自动向上提起,越过障碍后又自动入土。,87,收获环节的联合收获机作业时,先将作物割下送入滚筒脱粒,再送至分离装置,将籽粒和秸秆分开,然后送入清选装置,用风扇将颖壳、糠皮清除,最后把清洁的籽粒送入粮箱,以便运走。这种机器把割倒、捆束、拉运、碾场、翻场、扬场等田间作业和场上作业以及装车等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一次完成。某些特殊作物的特殊作业,过去认为是不可能机械化的,现在也实现了机械化。比如摘棉机以及甜菜、甘蔗、花生、马铃薯的收获机等,甚至在水果和蔬菜的机械收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88,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就是要用人工智能来代替和强化人的部分脑力。目前在联合收获机上已普遍采用了监视仪或自动控制机构,以监视籽粒散失和脱尽率。许多农用机器还采用了自动化的选择装置,通过光电效应就可以把不需要的苗株铲掉。在蔬菜专用收获机上,用射线照莴苣头以确定其是否成熟。当横向通过作物行的辐射能量下降到低于某预定数值时,仪器就发出一个信号,说明射线所照射的莴苣是可以摘取的,机器上的切割机就自动切下所选定的莴苣。,89,农业生产的工艺犹如工业一样规范。在畜牧业中,出现了封闭式、半封闭式、自动化的养鸡场、养猪场和工厂化的养牛场,其中大的养鸡场可达1000万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的养猪场可达110万头肉猪,万头以上的肉牛和奶牛场也不鲜见。这些现代化畜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饮水、清粪、舍内温度、通风、湿度、光照到产品收集、包装、运送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90,二、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 细胞学说、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发展导致杂交玉米的出现,使近代农业生产出现了一次巨大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墨西哥小麦。1941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育种学家布劳尔前往墨西哥,选育出矮秆、高产、抗锈、耐肥、抗倒伏并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小麦品种,墨西哥小麦从原来的亩产约50kg提高到250kg,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第三次突破是菲律宾水稻。1960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下,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利用我国台湾省的三个矮秆品种和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的高秆品种杂交。从这些杂交后代中选出一种矮秆、早熟、高产的品系,定名为国际水稻-8(IR8),并首先在东南亚一带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高达600650kg,被誉为“奇迹稻”。,91,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学的研究成果与以往科技革命的成果相比较,具有高度综合性、联动性、跳跃性、迅速产业化的特点。大量高科技成果被有效地应用于农业,其中,生物工程技术的地位尤其突出。,1953年4月25日,J.Watson和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一文,宣布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的推动下,产生了另一门新兴学科细胞生物学。它以细胞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细胞组成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科学地阐述了细胞的整合功能。,92,在生物学革命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得以问世。生物工程技术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的机能生产物质的技术,其内容目前主要包括生物反应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在作物育种方面,生物工程技术打破了生殖屏障,克服了常规育种手段只能培养出种间或种内杂交新品种的不足,实现了远缘杂交。,93,比利时的一个研究小组采用基因操作的方法,成功地把一种昆虫的毒素基因移植到烟草的细胞中,这种细胞长成植株后,对害虫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害虫在吃了这种烟草后身体麻痹并很快死去。美国的一个小组把仙人掌基因转移到小麦、玉米和大豆中去,培育出适合于干旱地区栽培的耐旱品种。在防治农业病虫害方面,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制成微生物农药,从而克服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污染环境,危害人畜健康;毒杀害虫天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不断提高害虫的抗药性等。,94,在对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过程中,美英两国分别应用了放线菌酮和灰黄梅菌素、单端孢菌素防治棉花枯萎病、烟草霜霉病和黄瓜菌核病。日本土地面积小,为提高单产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日本科学家对生物防治的研究很深入,春日霉素、多氧霉素、有效霉素等农用抗菌素相继出现。近年来,对昆虫病毒的研究成为微生物防治虫害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方面。目前,各国已利用40多种病毒用于防治农林害虫。,95,在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方面,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在室内,不受外界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条件下,大量快速地繁殖优质、无病害的苗木,以工厂化的生产形式满足大面积生产的需要,这就弥补了传统技术的缺陷。以经济林木发展为例,对于5年内成熟的树木,如使用传统技术改良品种培育有价值的结合体,大约需要50年时间;而用了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组织培养,则只要几个月就能够完成。,96,另外,使用生物工程技术也可以间接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世界农业每年可提供17108t秸秆。甘蔗榨糖后每年留下5 000104t蔗梢和6 700104t蔗渣。而利用微生物可以将这些废弃物转变为有用物质。比如,通过发酵可生产出蛋白质、糖类、核苷酸、脂肪、有机酸、醇类、维生素、酶制剂等,还可以生产食用菌、饲料、单细胞蛋白和沼气,同时也净化了环境。美国专家通过生物工程获得了一株强有力的工程菌株单细胞蛋白生产菌,100kg干的蔗渣可生产出26kg的干菌体。干菌体中含蛋白质量50%,相当于100kg面粉中蛋白质的含量。,97,三、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在现代农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农业内部的分工也在不断提高。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农业专业化的形式从地区专业化到农场(部门)专业化再到作业(工艺)专业化。所谓作业(工艺)专业化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某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过程里某一项作业的专业化。,98,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发达国家里,养鸡一直是农家的一项副业,附属于农业本身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5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专业化的发展,养鸡就独立成为一个生产部门。而且,鸡饲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逐渐分离开来,变成专业的独立部门:有专门从事种鸡饲养,生产孵鸡用蛋的种鸡农场;有专门从事雏鸡孵化,生产小鸡的孵鸡农场;有专门从事鸡的育肥,生产肉鸡的肉鸡农场。与此同时,饲料加工、家禽屠宰、疫病防治、运输和销售、食品加工以及现代鸡舍的设备安装与修理都纷纷从农业中独立出去,成为专门的生产及服务部门。,99,对于专业化的养鸡场来讲,其中一些部门成为它的前部门。没有前部门,养鸡场不可能形成。而另一些部门则是它的后部门,没有后部门,最终产品无法实现,养鸡场即使成立也无法维持。这样,养鸡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就出现了。种植业等农业的其他部门也是如此。分离独立出来各部门的生产经营都建立在高度机械化、智能化和生产技术科学化的基础上。,100,分工的高度发展也必然引起协作的深刻变化 以农用工业生产部门和农业本身的联系来说,美国全国农场生产开支中,用于购置农用工业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1920年只占25%,1970年占70%。再以农产品加工部门和农业本身的联系来说,1970年美国提供消费的农产品中有90%都是经过各种方式加工的。说明这些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和农场的利益都共同体现在一个最终产品上,只有这个农产品的价值最终实现了,他们才能获得相应的一份利润;这中间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其他部门都要受到影响。共同利益的产生,表明了现代农业劳动和现代工业劳动以及商业劳动已经彼此融合,成为社会化的劳动。,101,正是共同经济利益的形成和稳定,使农业和与之有关的工商业联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里的各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完成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所以,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是以形式不同的农工商公司或农工商联合体为主。,102,发达国家的农工商联合组织,以联合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前向一体化组织(即农业前部门与农业部门的联合);后向一体化组织(即农业后部门与农业部门的联合);纵向整体联合组织(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整体联合)。以联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松散型的联合组织(即在合同基础上的联合,各参加单位仍保留自己在经济和法律上的独立性);紧密型的联合组织(即参加联合的各部门在组织和经济上都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联合企业统一指挥下的各个单位)。,103,四、对现代农业的简单分析基本特征: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和机械化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农工商联合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近代农业的不足,有限地缓解了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和由城乡对立、工农对立而引起的经济危机。,104,原始农业: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四世纪,即我国春秋时期,是农业的最初类型,游耕制、游牧制,以依附自然为主,刀耕火种。,传统农业:从公元前四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金属农具和精耕细作为特征。休闲制、定牧制,以人、畜力为动力的自给性农业。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持续期长达5000年以上。,近代农业(现代农业):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到现在。约100年。以近代生物学和农业化学的理论突破,以及育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出现为基础和技术支撑。,105,原始农业,1hm2只养活0.2个人;传统农业,休闲制、轮作制、连年耕作制,1hm2可养活2.5个人;近代农业,1hm2可养活1015个人。,106,17世纪中叶(即1650年左右),世界人口缓慢增至5亿人(中国有1.5亿),由于近代工业的兴起(主要由于商船和铁器的广泛应用),在至今300400年的历史上出现了“洲际引种”、“石油农业”、“绿色革命”三次农业革命。,三次农业革命,107,洲际高产作物引种与推广是第一次农业革命 其引发点为以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洲间商船开始运营,使玉米、甘薯、马铃薯、木薯这些原产拉丁美洲的高产作物引种到亚欧大陆和这一时期炼铁技术提高及铁制新农具的普及,其主导突破性技术为高产作物引进与推广和铁制新农具的普及,使农业总产量提高1倍,其单产和耕地面积扩大的作用各占一半,其间世界人口从1650年的5亿剧增到1800年的10亿(中国从1.5亿

    注意事项

    本文(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