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审计计划和审计模式.ppt

    • 资源ID:5961841       资源大小:525.50KB        全文页数:13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审计计划和审计模式.ppt

    第5章 审计计划和审计模式,5.1 审计计划5.2 审计模式,第五章 审计计划和审计模式,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模式的变迁;理解审计计划的作用和内容;理解战略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理解并掌握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种类和运用;理解并掌握审计风险的含义和构成要素。,5.1审计计划,5.1审计计划,含义:审计计划是在实施具体审计程序前,为完成各项审计任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而进行的工作安排。内容:CPA的计划审计工作包括:计划审计工作前的初步业务活动、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计划审计工作是一项持续的过程,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出很多关键决策,包括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和重要性、配置项目人员等。目的: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5.1审计计划,一、初步业务活动(一)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 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的第一步。CPA开展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在于确保:(1)注册会计师已具备执行业务所需要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2)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意愿的情况;(3)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5.1审计计划,一、初步业务活动(一)初步业务活动的内容 CPA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应当开展下列初步业务活动:(1)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含有与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相关的要求,CPA应当按照其规定开展初步业务活动。(2)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以确保CPA已具备执行业务所需要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且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影响CPA保持该项业务意愿等情况。(3)及时签订或修改审计业务约定书。避免双方对审计业务的理解产生分歧。,5.1审计计划,二、总体审计策略 总体审计策略 是对审计项目所作的总体规划。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事项:1.审计范围 2.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 3.审计方向 4.审计资源,5.1审计计划,二、总体审计策略 1.审计范围 在确定审计范围时,应当考虑:(1)编制财务报表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2)特定行业的报告要求,如某些行业的监管部门要求提交的报告;(3)预期的审计工作涵盖范围,包括需审计的集团内组成部分的数量及所在地点;(4)母公司和集团内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控制关系的性质,以确定如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5)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和相关数据可利用性等。,5.1审计计划,二、总体审计策略 2.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 为计划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需要考虑下列事项:(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时间表;(2)与管理层和治理层就审计工作的性质、范围和时间所举行的会议的组织工作;(3)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讨论预期签发报告和其他沟通文件的类型及提交时间,报告和其他沟通文件既包括书面的,也包括口头的,如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和与治理层沟通函等;(4)项目组成员之间预期沟通的性质和时间安排,包括项目组会议的性质和时间安排及复核工作的时间安排;(5)是否需要跟第三方沟通,包括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和业务约定书约定的报告责任;,5.1审计计划,二、总体审计策略 3.审计方向 总体审计策略的制定应当包括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以确定项目组工作方向,包括:(1)确定适当的重要性水平;(2)初步识别可能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3)初步识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账户余额;(4)评价是否需要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获取审计证据;(5)识别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财务报告要求及其他相关方而最近发生的重大变化等。,5.1审计计划,二、总体审计策略 4.审计资源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总体审计策略中清楚地说明审计资源的规划和调配,包括确定执行审计业务所必须的审计资源的性质、时间和范围。(1)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就复杂的问题利用专家工作等;(2)向具体审计领域分配资源的数量,包括安排到重要存货存放地观察存货盘点的项目组成员的数量,对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复核范围,对高风险领域安排的审计时间预算等;(3)何时调配这些资源,包括是在期中审计阶段还是在关键的截止日期调配资源等;(4)如何管理、指导、监督这些资源的利用,包括预期何时召开项目组预备会和总结会,预期项目负责人和经理如何进行复核,是否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等。,5.1审计计划,三、具体审计计划 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决策是具体审计计划的核心。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1.风险评估程序 2.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3.其他审计程序,5.1审计计划,三、具体审计计划 1.风险评估程序 按照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为了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5.1审计计划,三、具体审计计划 2.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按照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的规定,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5.1审计计划,三、具体审计计划 3.计划其他审计程序 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CPA针对审计业务需要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计划的其他审计程序可以包括上述进一步程序的计划中没有涵盖的、根据其他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执行的既定程序。,5.1审计计划,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5.1审计计划,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理解重要性概念时应注意:(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括漏报;(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3)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5.1审计计划,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意义 CPA运用重要性水平的情形:1.在计划审计工作,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CPA在运用审计程序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所允许的误差范围。2.在评价审计结果时 某一错报或汇总的错报是否影响到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5.1审计计划,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意义 CPA运用重要性水平的意义:1.在审计过程中,CPA运用重要性水平能够提高审计效率。2.在计划审计和评价审计结果时,CPA运用重要性水平能够保证审计质量。,5.1审计计划,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三)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方法 1.重要性水平的划分(1)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容忍错报”)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2.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考虑的因素,5.1审计计划,3.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方法(1)定量确定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固定比率法 判断基础 比例%税前净利润 5%10%净利润较小时取10%;较大时取5%资产总额 05%1%净资产 1%营业收入 05%1%,选用时,要注意:(1)利润基础只适用于利润比较稳定、回报率比较合理的企业。A.净利润接近于0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基础;B.净利润波动较大时,不应将当年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基础,而应选择近几年的平均净利润。(2)收入基础适用于微利企业和商业企业。(3)资产基础适用于金融、保险或其他资产大而利润小的企业。(4)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应采用资产总额、净资产为判断基础。,3.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方法(2)定量确定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把CPA初步确定的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不等比例地分配给各主要报表项目,以此作为各个报表项目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限额。CPA确定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时,还要考虑以下主要因素:,(四)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重要的账户或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因其审计成本较大,可以(注意:不是必须)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各账户或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等量关系账户或交易的审计成本。成本越高,重要性越高。,1.重要性水平分配,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帐户,并且各帐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和应当等于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3.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方法(3)定性确定重要性水平的考虑(见下表),(四)重要性水平的调整和评价 1.对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调整 在审计执行阶段,由于具体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获取信息,及时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谨慎性考虑)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1)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2)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四)重要性水平的调整和评价 2.评价错报的影响 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1)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对事实的错报 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会计估计值判断差异、会计政策判断的差异)(2)推断误差 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的影响,评价的原则:1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和财务报表层次考虑这些错报的金额和性质。2从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考虑每项错报对相关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影响;3考虑所有错报对财务报表累积影响,尤其是一些小金额错报的累积数。,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具体错报+推断误差,对事实的错报+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抽样推断误差+分析程序推断误差,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一是应当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 二是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审计意见与重要性,我们认为,xx公司的财务报表已经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xx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xx公司20 x0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和20 x0年度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只对重要的财务信息承担责任,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的步骤,计划审计工作(计划阶段),确定重要性初步判断数(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将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分配与各账户(认定),实质性程序(实施阶段),评价审计结果(报告阶段),通过实质性程序并推断(估计)各账户的错报,汇总各账户的错报,将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与报表层次重要性进行比较,五、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Audit Risk,简称AR)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 实务中运用审计风险概念:可接受的低审计风险水平,五、审计风险 1.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1)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于财务会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但难以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认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如:向项目组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利用专家的工作或提供更多督导等。,五、审计风险 1.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重大错报风险(2)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指由于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与复杂程度发生的或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及技术水平所限造成的错报可能性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造假的错报可能性。根据既定的审计风险和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五、审计风险 1.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检查风险 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检查风险0,五、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组成要素间的关系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 例:注册会计师可接受到的审计风险为5%,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40%,则注册会计师要控制的检查风险计算如下: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5%/40%=12.5%,五、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组成要素间的关系(1)审计风险是由各个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CPA只能评估而不能控制重大错报风险,通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而控制检查风险(3)在既定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关系,五、审计风险 3.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2)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是一种反向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重要性越低(及格线高),审计证据(努力程度)一定的条件下,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5.2审计模式,一、审计模式的演进审计模式的演进经历了:1.账项基础审计 2.内部控制导向审计 3.风险导向审计,5.2审计模式,一、审计模式的演进(一)账项基础审计 1.应用环境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规模小,业务单一,业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2.审计方法 没有成套的方法和理论,根据揭弊查错的目的,进行顺查、逆查等方法 3.特点 目标:查错防弊;审计假设:受托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舞弊行为能够在账面上反映出来,CPA能够通过具体账项的检查完全揭露上述舞弊行为;审计对象:会计账簿;审计方法:检查、监盘、查询和函证、计算等。主要围绕事项进行审计,不易发现会计工作的程序性错误;无法验证账项、交易的完整性,很难得出可靠的审计意见。,5.2审计模式,一、审计模式的演进(二)内部控制导向审计 1.应用环境 存在与20世纪40-70年代,经济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建立了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为管理的需要而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2.审计方法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3.特点 目标: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假设:舞弊的发生和财务会计报表中的差错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审计方法:增加了内部控制测试程序。不足:对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健全但未有效执行的企业无效;内部控制的评价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有时并不能有效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的工作量。,5.2审计模式,一、审计模式的演进(三)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1.应用环境 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发展,企业的业务量复杂多变,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多,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CPA越来越关注审计风险。2.审计方法 审计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3.特点 仍然依赖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只是在内部控制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定量评估的内容。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5.2审计模式,一、审计模式的演进(三)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1.应用环境 20世纪80年代起,人类开始迈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与其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的内外环境的联系日益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财务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被审计单位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而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审计方法 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3.特点 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仅为评估的依据,只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之一,还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更关注宏观情况;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5.2审计模式,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基本原理(一)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内涵 1.定义 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它依据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整合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把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2.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5.2审计模式,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基本原理(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基本原理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财务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主要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财务会计报表存在错报后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5.2审计模式,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基本原理(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基本原理 2.从审计战略来讲,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将财务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并发现财务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5.2审计模式,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基本原理(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基本原理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程序。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风险审计是为了消除财务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财务会计报表的可信性。,5.2审计模式,三、审计风险处理过程(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的概率 一般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5%以下(二)分析战略风险 1.分析经营环境 2.分析经营产品 3.分析经营模式 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财务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5.2审计模式,三、审计风险处理过程(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剩余审计风险是指CPA完成分析后仍然存在的对财务会计报表有潜在重要影响的风险。CPA要利用职业判断评价剩余审计风险在经过审计程序之后是否已经降至可接受水平。,5.2审计模式,四、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特点 1.重心前移 2.审计目标改变 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 4.分析程序成为最有效的方法 5.审计证据范围扩大 6.“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第6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6.1 审计证据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6.3 审计工作底稿,第6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及其作用,熟悉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和格式,掌握审计证据的含义、特征及分类,掌握审计证据收集的程序。,6.1 审计证据,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及可用作审计证据的其他信息。,6.1 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图示,6.1 审计证据,一、审计证据的含义(一)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 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一般包括:对初始分录的记录和支持性记录,如支票、电子资金转账记录、发票、合同、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未在记账凭证中反映的对财务报表的其他调整,以及支持成本分配、计算、调节和披露的手工计算表和电子数据表。,6.1 审计证据,一、审计证据的含义(二)可用作审计证据的其他信息 可用作审计证据的其他信息包括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如被审计单位会议记录、内部控制手册、询证函的回函、分析师的报告、与竞争者的比较数据等;通过询问、观察和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如通过检查存货获取存货存在性的证据等;以及自身编制或获取的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得出结论的信息,如注册会计师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 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应当在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充分性,适当性,两大特征,充分性又称:足够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够支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也就是说审计证据必须与审计目标相关,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应当考虑:(1)审计风险(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3)审计人员的经验(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5)审计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1.相关性 审计证据要有证明力,必须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相关。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1)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2)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3)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2.可靠性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会考虑下列原则:(1)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2)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4)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口头不能为直接证据,为线索提供的方向)(5)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也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四)评价充分性和适当性时的特殊考虑 1.对文件记录真伪的考虑 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注册会计师也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真伪的专家,但应当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并考虑与这些信息生成与维护相关的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情况使其认为文件记录可能是伪造的,或文件记录中的某些条款已发生变动,注册会计师应当作出进一步调查,包括直接向第三方函证,或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以评价文件记录的真伪。,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四)评价充分性和适当性时的特殊考虑 2.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信息的考虑 如果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注册会计师应当就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获取审计证据(考虑生成这些信息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3.证据相互矛盾的考虑 如果从不同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或获取的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不一致,表明某项审计证据不可靠,注册会计师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6.1 审计证据,二、审计证据的特点(四)评价充分性和适当性时的特殊考虑 4.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成本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所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但不应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困难和成本为由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对必须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获取,除非客观环境限制或管理层阻挠,否则必须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6.1 审计证据,比较下列证据的可靠性 收料单与购货发票 存货盘点表与存货监盘记录 银行对账单与银行余额调节表,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1.按证据的外在形式分,2.按证据的证明力分,基本证据,辅助证据,3.按证据的取得来源分,外部证据,内部证据,亲知证据,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一)实物证据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适用于各种有形资产,如现金、存货和固定资产。缺点:不能证实所有权;对价值的判断不够深入。证明力:较强,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二)书面证据书面文件形式的证据,最主要的审计证据,也称基本证据。审计程序:除观察外的所有程序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1、外部证据:由外部机构或人员编制(1)直接递交给CPA 证明力最强。如:应收账款函证回函、专家证明函件(2)由客户提交给CPA 证明力较强,但有变造的可能。如:银行对账单、购货发票(3)注册会计师自己动手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证明力强。,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二)书面证据 2、内部证据:由客户自己编制(1)在外部流转,获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承认 如:销货发票、付款支票(2)只在内部流转,如:会计记录、账薄、记账凭证 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 在外流转过的内部证据证明力强于只在内部流转的内部证据。,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三)口头证据口头证据是有关人员对CPA的提问做出的口头答复所形成的证据。口头证据可发掘出一些重要线索,但需得到其他证据的支持,属于辅助证据。审计程序:询问证明力:较弱,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四)环境证据指对客户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不属于基本证据。1、有关内部控制情况;2、客户管理人员素质、品德;3、各种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审计程序:观察或询问证明力:弱,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 其他分类 按审计证据的重要性分类(1)基本证据 基本证据是指对被审计事项具有直接证明力的证据,它对审计人员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具有直接影响。如实物证据、书面证据,都属于基本证据。(2)辅助证据 作为基本证据的必要补充,补充说明基本证据的证据。,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 其他分类 审计证据按其来源的分类(1)亲历证据 亲历证据是指审计人员直接、亲自获得的各种证据。(2)外部证据 外部证据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方编制的书面证据、证词等。(3)内部证据 内部证据是由被审计单位内部产生并保存的各种书面资料。,6.1 审计证据,三、审计证据的种类 按审计证据的相关程度分类 1.直接证据:指能够用来直接证实被审事项的重要证据。它具有较强的证明力,是审计证据的主要部分。所以,也称主证。2.间接证据:指对基本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的证据。它是用来从旁证明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证据。所以,也称旁证或佐证。,6.1 审计证据,四、审计证据的形成 审计证据是CPA发表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因此,对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和综合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一)审计证据的收集 通过审计程序收集,并加以整理、筛选(二)审计证据的鉴定 主要对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相关性和重要性鉴定(三)审计证据的综合 使分散的个别审计证据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充分证明力的证据,有效地用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得出正确的审计意见和结论,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 审计程序(广义):指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审计程序(狭义):指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采用的具体方法。审计程序分为:总体审计程序和具体审计程序。总体审计程序分为: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审计程序:检查记录或文件等八类程序。,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一)总体审计程序 1.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实施的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风险评估程序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水平、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注意:但不能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一)总体审计程序 2.控制测试 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控制测试是必要的:(1)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以支持结果。(2)仅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足以提供有关认定层次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以获取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证据。,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一)总体审计程序 3.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是一种判断,可能无法充分识别所有重大错报风险,并且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无论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和实质性的分析程序。,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1.检查记录或文件 2.检查有形资产 3.观察 4.询问 5.函证 6.重新计算 7.重新执行 8.分析程序,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1.检查记录或文件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外部记录或文件比内部记录或文件可靠,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2.检查有形资产 对实物资产进行审查。适用于现金、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等。证实:存在性 不能证实:权利和义务、计价等认定。,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3.观察 观察是审计人员查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4.询问 询问是审计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证明力较弱。,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5.函证 函证是审计人员为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证明力强。,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6.重新计算 计算是审计人员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准确性进行核对。如:计算销售发票和存货的总金额、加总日记帐和明细帐、检查折旧费用和预付费用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等。,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7.重新执行 审计人员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如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一般用于控制测试中,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8.分析程序 审计人员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常用的方法: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某一会计报表项目与其既定标准的比较,以发现重要或异常变动项目的审计方法,比较分析法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龙腾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局部),比较分析法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2,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一、审计程序的分类(二)具体审计程序 8.分析程序 常用的方法:比率分析法 就是通过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项目同其相关的另一项目相比所得的比率进行分析,既获取审计证据又提供进一步审计方向的一种技术方法。结构分析法 就是通过计算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是某一项目的百分比,确定各个项目重要性程度并确定审计策略的技术方法。,结构分析法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龙腾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局部),结构分析法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2,顺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程序的顺序依次进行审查的方法。优点:简便易行,详细、结果可靠。缺点:业务量大,费时费力,重点不突出。,原始凭证,顺查法,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1,2,3,4,逆查法:是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进行审查的方法。优点:重点突出,省时省力效率较高.缺点:审计不全面,容易遗漏重大问题.,会计报表,逆查法,会计账簿,记账凭证,原始凭证,1,2,3,4,调节法举例:,结账日存量=盘点日存量+结账日至盘点日发出量-结账日至盘点日收入量,如对某企业的A材料明细账进行审查,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A材料账面结存量:5,400公斤,审计人员于2009年1 月20日对该材料进行盘点,1月1日至1月20日入库数量23,500公斤,发出:23,800公斤,账面记录经审计无误,盘点后实存量为:5,200公斤。,结账日存量=5,200+23,800-23,500=5,500,账实不符金额=5,500-5,400=100,经审计发现A材料短缺100公斤,应进一步查明账实不符原因。,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三、审计抽样 随机抽样的方法:1.随机数表抽样(1)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2)确定使用几位随机数及哪几位随机数(3)从表中任何一行和任何一列开始往下查,凡符合总体项目编号范围内的数字,即为抽中数,直至取到所需样本规模为止 2.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抽样间隔=总体容量/样本规模 3.金额单位抽样,6.2 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随机数表 1 2 3 4 51 0473439426 9103554939 768732 1041719688 8340442038 482263 0751448374 3565838971 537794 5230586925 1622325946 902225 9635711486 3010282679 579836 9287005921 6569827993 864067 0050075924 3880305286 100728 3482693784 5270915370 967279 2580921860 3679076883 2043510 7748738419 2063148694 12638,6.3 审计工作底稿,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意义(一)含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二)意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CPA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审计证据的收集过程同时也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整理过程。正确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CPA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具体体现。,6.3 审计工作底稿,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意义(三)目的 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实现下列目的:(1)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2)提供证据,证明其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便于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进行有效复核和评价。,6.3 审计工作底稿,二、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1审计工作底稿是连接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2审计工作底稿是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直接依据;3审计工作底稿是明确审计责任、评价审计工作业绩的依据;4审计工作底稿为审计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提供了可能;5审计工作底稿对未来审计业务具有参考价值;6审计工作底稿可成为审计业务培训的重要资料。,6.3 审计工作底稿,三、审

    注意事项

    本文(审计计划和审计模式.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