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散文构思方法技巧赏析(参考文本).docx

    • 资源ID:5940042       资源大小:47.04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散文构思方法技巧赏析(参考文本).docx

    散文构思方法技巧赏析(参考文本)一篇散文能不能写好,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不能构思好。构思,包括哪些方面?有的人说,构思主要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我认为这样理解构思未免太狭隘片面,不能包括构思要做的全部工作。通常所说作品的构思,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材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思想、考虑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是在构思过程中解决的。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构思方法,一篇作品的形成,有的是经过长期构思的过程完成的,有的是短暂时间即构思成篇。除了因人而异有不同的构思方法外,就作品本身来说,不同样式的东西在构思上也应有所不同。诗歌的构思和小说的构思就不同。小说和散文也有不同之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情节,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散文不是靠这些吸引人。散文,往往是要给人一种启示,给人一种思想,给人一种意境,给人一些知识。散文也写人,它可以是自始至终地比较全面地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个人的片断,还可以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闪现,或者写一个人的一件或几件事,甚至是写一个人的一闪现活动。这样,散文在构思过程中就要多用些艺术匠心。所谓“散文易写难工”,就像围棋“易学难精”一样,把一篇散文写好不容易,首先一点,就在构思上。不把构思搞好,想把散文写好是不可能的。我的文思比较鸳钝,每写一篇散文,总是觉得在构思上用的劲最多,花费的时间也最长。一旦构思好了(所谓好了,也就是自己感到满意),认为可以下笔了,而写作的时间倒并不长。有的时候,没有完全构思好就动笔,写起来就非常不顺当,甚至写不下去,就是硬着头皮写下去,写完了自己也不满意。所以说,在写作之前,尽量构思好,这是不应忽视的,写文章也不应当急于求成。散文的构思,我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很好地处理。一、虚实问题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是应该明确的。有人认为,散文可以虚构,也有人认为散文不可以虚构,必须真人真事。我认为,笼统地说散文可以虚构或不可以虚构,这样都太简单化了,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应该具体地全面地来阐明这个问题,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答案。另外,阐明这个问题,也不能单凭主观想象和个人意志,而应当从以往的创作实践来看,从总结创作经验的角度来分析,就容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已往的创作实践来看(我谈的问题主要凭借己往的创作实践,不管我本人赞不赞同虚构),在散文虚实的问题上,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1)真人真事。在散文中写真人真事,这是常见的。这一种,主要是一些悼挽文章、纪念文章或问忆文章。比如,报纸刊物上发表的大量回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散文,或者回忆、纪念名人、朋友的散文,都是真人真事的,其中不仅大的事件不能虚构,就是细节也不能虚构。比如,毛岸青和邵华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抒情散文,其中写毛主席、杨开慧的一些革命事迹,就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再比如陶斯亮写的回忆陶铸的散文,那里的事情和细节,也都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还有方纪的挥手之间,是写毛主席离开延到重庆谈判的那个历史事件,无论基本材料还是细节也都是真实的。总之,凡是记叙真人真事的散文,都不能虚构情节,如果虚构情节,就失真了。还有,就是描写名胜古迹的文字,也应该是真实的。比如到北京颐和园或北海,写那里的景物,就必须照实写来,不能虚构,也不能更改,否则人们就要指责你。再比如,你到承德避暑山庄去,写须弥福寿庙顶上的金龙,必须说成是八条龙,如果说成六条或七条,那就错了,这就违背了真实。你写杜甫草堂,今天那祠堂是砖瓦修成,你写成了茅草屋就不行。当然,在写名胜古迹时,其中的传说,那就多种多样了,有这样说,也有那样说,即使用一个传说,在某些情节上还可能有所不同。对这,是不能要求一样的。因为传说本身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尤其是神话传说,那本身就是虚构的。这和名胜古迹是两回事。以上这种真人真事的散文,在写作时,也有个剪裁问题,在选择材料过程中,就进行了艺术构思。写真人真事的散文,选择典型材料是极为重要的。就是细节,也应当选择那些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表达作者感情的,不能无目的地什么都写进来。(2)虚构人物和情节。这也是现存的散文中的一种。散文的题材很广泛,不光是写史传文学和名胜古迹,要反映现实生活,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就可能有虚构。虽然虚构,但它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有真情实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符合生活真实,有真情实感,不等于是真人真事。就像小说也讲真实性,但不是真人真事。有的初学写作的同志,把所有的散文都理解为必须是真人真事,因此题材很狭窄,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写起来也放不开笔,这个限制应当打开。1981年第2期人民文学是女作家专辑,其中有一篇散文,题目是海,作者叫马继红,当然是位女性,是新涌现出的散文作者。我看过她写的几篇散文,文笔很好,感情也真挚充沛。海这篇散文,是用第一人称写法,开头第一句是:“我爱海,倒不是因为我姓海,因为我从小听着海涛的摇篮曲长大J文中的这个“我”,不是作者马继红,而是叫“海洋”,是某海洋学院的男学生,他还有个未婚妻叫丹丹。海洋这个小伙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时批斗过平时和他很有感情的邻居老爷爷黎世民。海洋后来从乡下插队回城进了海洋学院读书,毕业时要考研究生。而黎世民是位海洋学专家,海洋考研究生的论文恰好由这位老爷爷审评。还有碰巧的事情,就是老爷爷的孙子也在海洋学院学习,也报考研究生。但老爷爷根据论文水平,录取了批斗过自己的海洋,而未录取自己的孙子。这篇散文的人物和情节,显然都是虚构的,不是真人真事。可它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说,它不是着重刻画和描写人物,是着意表达“我”对老爷爷敬慕和歉疚的感情。我对这篇散文多说几句,不是具体分析它的思想和人物,只是在说明它是虚构的。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这种散文当然还可以举出些例子来。比如杨朔的雪浪花,也是虚构的,有一个材料可作为佐证。老作家马加写过一篇回忆杨朔的文章,其中说到杨朔在北戴河疗养,时常要到海边去休息观海,杨朔就是在观海过程中构思了这篇散文,并在北戴河写成。其中的老泰山,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写得非常逼真。散文中的人和事,是虚构而成,这不仅现在有,古代散文中也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古今为人所推崇的散文,那其中的人和事都是虚构的。还有五柳先生,虽然是陶渊明写自己的,但五柳先生这个人却是假托的。再拿鲁迅的一件小事来说,现在一般都把它当作小说看待,我看也可以视为一篇速写,是一篇散文,那当然是虚构的。从创作实践来看,散文中的虚构人物和情节,也并非从现今开始,是早已有之。(3)虚实结合。这种样式也不少。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一种是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就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的。这篇散文叙述的事情,是一个经过改造的故事。事情的真相是,1956年上海合唱团报考新团员,有一个女青年因为在杨树浦抢救火灾中倒了嗓子,她从沪东的杨树浦灾区跨过市中心,到沪西的一个考场参加考试,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最还是被录取了。因为作者家里也有人参加这次考试,这件事就是听家里人讲的。作者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了第二次考试。但这个女青年的名字不是作品中的陈伊玲,其中的苏林教授也是作者后加进去的人物,而且设计了第二次考试的情节。作品中的陈伊玲,作者写她穿着“绿色的绒线上衣,一条贴身的咖啡色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小树”。这是因为作者当时在医院,认识一个实习医生,身材修长,总喜欢穿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是这样一个模特。这样看来,这篇散文,其中写的杨树浦受灾那是真实的,但其他许多情节,甚至主要人物都是虚构的,不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散文。鲁迅曾说,他写小说“人物的模特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看来,写散文也需要这样拼凑。还有一种散文,比如游记,有的写香山景物和名胜古迹都是真实的,可是其中却加进了人物,是虚构的人物,有时尽管其中人物活动不多,但是因为有了人物,就使文章添了生气,有了活力。这种散文,也是虚实结合,但往往以实为主。当然,这种也有以虚为主的,那是不侧重介绍景物和名胜,而是侧重写人的活动,这种虚实结合的散文,如果写好了更令人可信,更有真实感,因为其中有实际事作为背景或作为映衬。二、立意问题所谓立意,就是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提炼和挖掘主题思想。古人写文章是很重视立意的,在这方面留下不少精辟的言论。唐朝的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过类似的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聊斋诗话)这就是说,写文章头等重要的是要提炼好主题思想,有了主题思想,运用辞彩章句,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尽管有一大堆材料,那也不过是“乌合”而己。鲁迅所说的“选材要严,挖掘要深”,也是提倡在提炼思想上下功夫。高尔基讲文学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语言,第二就是主题。可见,写文章时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强调写文章要提炼主题思想,这和主题先行是根本不同的。提炼思想,是建立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是从众多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概括,不是凭空臆造,不是先有思想然后去找材料,先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就是脱离材料而意念先行,不是从生活出发。我们批判了主题先行这种错误主张,有人就连主题也否定了,这是一种误解。还有人根本否定写文章需要提炼主题思想,主张你照生活原样子写去,别人体会是什么思想就是什么思想,作者却不要去考虑在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思想。这种主张对于文艺创作是有害的,实际上也不存在这种情形。哪有写作品根本不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的事情呢?有的文章尽管思想表达比较含蓄、隐蔽,读者在理解上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作者的思想肯定是有的。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说他在作品中绝口不谈朝政,不议论人物,写水浒传一书,是“灯下戏墨”,“心闲试弄”,并无什么目的。其实,这是曲笔。我们看水浒传这本书,主题是何等鲜明,就是反对贪官污吏和封建朝廷,就是要在当时人心中点起反抗封建专制的烈火嘛。至于今天,我们写一篇作品,要表达一种思想,这更是常理了。因此说,写一篇作品,不论是真人真事,还是虚构人物情节,都要提炼主题思想。特别是写作散文,就更要明确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只有一大堆材料,没有线把它们穿起来,这样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尽管是一篇千百字的短文,也必须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思想,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并且要力求把主题搞得深刻些、清新些。在散文中表达思想,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种形式:(1)明述事理,直抒胸臆。这种方式,多见于记言记事的文章,如叙事散文、杂文、小品、札记等。这样作品的思想表达,或者通过直接叙述事件,事件本身就反映出某种思想;或者在描写、叙述事件过程中,夹叙夹议,表达出思想观点;或者通过抒情、议论表达出作者的爱憎。总之,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畅淋漓,直截了当。这是散文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一种就不详细说了。(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一件事或一种景物的描写,抒发思想感情。这样的散文,一般较为含蓄,要表达的思想不是作者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而是通过描写事情和景物本身,采用画龙点睛之笔表达思想。在古代写诗讲究诗眼,其中的一两句就表达出全诗的思想。比如有这样一首咏梅花的诗:“一片两片两三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这最后一句就是诗眼,前三句指雪片,看起来没多大意思,是在罗列数字,可是最后“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句,顿时出现新的意境,说明梅花是何等之白,一片片雪花和梅花融为一体了。写诗讲诗眼,写散文则讲文眼,是用简洁的点睛之笔,表达出主题思想。我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散文,题目叫捉蜻蜓,有两千来字。开始是描述蜻蜓怎么飞翔,下面又写怎样用一根柳条扎个圆圈蒙上蜘蛛网去网蜻蜓,对如何网蜻蜓写得非常细腻生动,把一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劲写得活灵活现,后面又写蜻蜓原来也是益虫,写得也很具体。以上写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只不过是常见的生活画面罢了。可是在后面却来个奇峰突起,文章写道:“我心中时时感到愧悔,因为当年捉弄了那么多蜻蜓,并把那种祸及多端蛛网绝招'传流了下来。蜘蛛和蜻蜓同是益虫,我们却利用益虫捕食害虫的武器去捕捉益虫,这不仅是一场灾难,也完全颠倒了常理。”然后作者又写道:“这些,不禁使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以毁坏别人的劳动成果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对付敌人的工具和办法去对付朋友,不是曾给我们的社会造成过痛苦的经历吗?”看了这两段文字,不禁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使人深受启发。这段文字虽然不多,但它是全篇文章的精华,也可以叫文眼,由于这几句一出现,就使前面那些成为非常必要的描写,是有血有肉的东西了。运用这种方法写的散文,往往耐人寻味。运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有三点应当注意。要贴切。这就是说,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景和所抒之情,要协调贴切,浑为一体,不是格里格生,牵强附会,不伦不类。同时,还要具体化,不是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笼而统这,就不容易做到贴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具体特征,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我们认识事物都是从特殊到一般,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文学上就有个性了,我们有的人写文章不太注意这一点,就显得一般化。有的人一写山川形胜,不管是什么景物,都是简单地抒发“祖国的山河多么可爱啊",这就太笼统了,因为就你写的这个山川形胜,到底哪块可爱,怎么可爱,没有具体地写出来。我们看一些名家的作品,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上,都是很贴切的。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不是笼统地进行赞美,而是用白杨树的高大、伟岸、挺拔、正直,来赞美北方农民坚定豪迈、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非常自然贴切。再比如杨朔的茶花赋,是借用火红烂漫的茶花来赞美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也很生动贴切。我们再看秦牧的猎狗的风格,是用猎狗狡猾阴险、怕大害小的性格来揭露“四人帮”的死党和亲信的丑恶嘴脸,同样也是很贴切的。我们要把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景和所抒之情,搞得很贴切,这,一是需要仔细观察,准确地认识事物特征;二是需要细致思索,认真琢磨,使思想得以升华。要新颖。这就是选用的材料要新,取的角度要新,表达的思想要新,特别是要注意所取角度和表达的思想要力求新颖。写文章最忌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就拿松树来说,从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赞美过它。孔夫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是赞美松树的顽强精神。杜甫也写过咏松诗,说:“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也是赞美松树经霜雪而不衰谢的风姿。古人写松树,大体都是赞美它而寒顽强,高大挺拔。可是陶铸所写的松树的风格,就别开生面,有新的思想,新的角度,赞美松树具有共产主义风格,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的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文章具体地列举了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松树的针叶可以榨油,树干可以做木材和造纸,脂液可以制松香和松节油,树枝和树根可以做燃料,还可劈成碎片做火把,树冠还可供人遮荫休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这样赞美松树,把松树的风格和为人民的利益不畏任何牺牲的共产主义风格连在一起,就特别新颖,是过去赞美松树的诗文所没有的。同样一种景物,别人已经写过,当然可以继续写,但要琢磨出新的角度和新的思想。前面所说的茅盾的白杨礼赞,那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人都读过。可是解放后袁鹰也写过一篇散文白杨,是赞美戈壁滩上的白杨,其角度和茅盾写的就不一样。袁鹰同志写这白杨是用来赞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说我们这些建设者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生根、发芽、生长,不怕风沙、雨雪、干旱和洪水。同样写白杨,这样写就有新的角度、新的思想,有新时代的气息。所谓材料要新,这在杂文、小品、札记中非常重要,文章中引用的材料,要尽量避免已经被人经常用过的,要善于发现新的材料。如,写刻苦学习,总用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写善于听取批评,总用邹忌讽齐宣王纳谏;写不从实际出发,总用郑人买鞋的故事;写执法严明,总用曹操割发代首,这就太俗气了,不能给人以新的知识和启示。我们写文章,应该力求有新意,力求给人以新的启示,这是非常重要的。要深刻。这主要是对表达的思想挖掘得要深。散文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时代的峰巅之上,观察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内在本质,而不是浮光掠影,反映生活的表面现象。只有这样,对要表达的思想才能挖掘得深。即使是一时即兴抒怀之作,也要力求反映生活内在的东西,不能因为一时即兴而浮光掠影。鲁迅教导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不仅是他的主张,而且他本人写文章也是这样做的。鲁迅一生写了那么多文章,有的尽管是几百字的随感录,但揭示的都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随便举出几篇例子,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就拿他的夏三虫来说吧,这篇短文就是用夏日人们常见的跳蚤、蚊子、苍蝇,惟妙惟肖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资产阶级帮闲们的丑恶嘴脸,真是入木三分。鲁迅还有一篇杂文,叫战士和苍蝇,其中把苍蝇比作反动派,揭露了他们对革命战士的无耻攻击。文中有这样一段:“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喝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这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们揭露得更是何等深刻啊,是多么发人深思啊!我们说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就是因为它思想深刻、尖锐。在谈散文创作的时候,很多人都强调散文应该有一种好的意境,我看这是非常应该的。但是,什么叫意境?又什么叫好的意境?我想这问题是应该弄清楚的。所谓意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意,这个“意”不是别的,就是思想感情。境,就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也就是形象。意境,就是思想感情和生活景物的和谐统一。这里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发人深思的思想,要有真挚动人的感情。不能简单地把意境只理解为生活画面,只看作是一种诗情画意。散文,特别是有些抒情散文,应该有诗情画意,但是一定要用深刻的健康的思想赋予生活图景以生命力。没有深刻的或健康的思想,就不能算作美的意境。美好的意境,就是深刻的健康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同生活环境或生活景物的完美统一。因此说,我们创造散文的美好的意境,在选择和描绘生活图景时,一定不要忘记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三、布局问题文章的布局,也就是结构,都没有固定格式。应当说,散文的结构更是这样。散文的结构和小说不一样,因为散文贵散,又在不散。这样,在结构安排上就得有一番艺术匠心。有的散文,看起来洒洒洋洋,谈天说地,无拘无束,但是一般也都不是像一盘散沙那样,没有格局。散文一般都应该有个中心,而且围绕这个中心散开,做到散得开不拘谨,收得拢不芜杂。比如秦牧的土地,是一篇好散文,其中运用了很多材料,但都是围绕土地来写的。文章开始以后写了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走到田地里向农民求吃的东西,可是农民却捧起一大块泥土送给公子。公子激怒了,要用马鞭子打农民,但随行的人立即劝阻,说:“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这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吗?”于是公子捧起土,放到车上,策马前进了。这个故事说完以后,下面又写了好几个关于土的传说和故事。在古代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皇帝要站在地坛上,赠给被封的人用茅草包着的一块泥土。上一个世纪殖民主义者杀戮太平洋各个岛上的土人,强迫土人投降时,要土人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很多部落里的人不愿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结果被成批地杀戮了。几个世纪以来,一些被迫到海外谋生的中国农民,在离开祖国的时候,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珍藏在身边。接着讲了好几个古代和现代保卫土地的爱国故事。看来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但都是写土地的宝贵。过去宝贵,今天仍然宝贵,对于祖国的领土,必须寸土必争,寸土必保。这篇散文在结构布局上,由远及近,由略到详,看来很散,但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很值得学习。我们有的同志写散文,往往不大注意散文在结构上应该有中心,结果把文章写得散乱。至于散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铺叙、描写,这都没有什么现成的章法,需要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具体安排,每篇文章和每个人所写的文章,都有不同的地方。关于这方面,也就很难说得那么详尽了。四、构思的基础是生活写作散文,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构思方法,也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没有生活,只是靠胡编硬造,那是构思不好的,用什么表现方法也不会写出好散文。有的人认为,散文篇幅短,也不是专门刻画人物,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因而没有丰富坚实的生活基础也可以写出散文。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要把散文写好,也必须从生活中来,要注意有生活积累,特别是要注意观察生活。散文的描写力求细腻,不做细致的观察是不行的。写散文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也要靠日积月累地积攒。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积累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从书本上积累各种知识。不论社会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注意学习。只有各种知识丰富,才能在写作中有广阔的联想,才能使文章活起来。因此,平时就要多看、多记,做好知识储存工作。据资料记载,果戈理的最大嗜好,就是记笔记,他把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奇闻趣事、警句、谚语,都记在笔记本里。有一次他和朋友到饭馆吃饭,一看到菜谱,马上记到笔记本里,然后写到作品里去。所以他的朋友管他叫“笔记迷”,他的笔记本被称为“万宝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也是这样,他的笔记也什么都记。有一次他妻子的妹妹塔吉雅娜到他家来串门,托尔斯泰把她的言行都记下来了,最后用到了复活中娜塔莎身上。搞文学创作,观察积累生活和各种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对生活进行观察和积累外,还有个对生活理解和深化的过程。常常有这种情况,看到一件事和一种景物,受到感动,想写出来,但又不知写什么,结果还是没有马上写出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对生活的理解还不够,还没有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思想。因此,还是得遵照鲁迅的教导,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要经过一段理解,把要表达的思想弄明确,把文章的构思搞得更深、更细、更周全一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再写,就可能更顺手了,写出来的东西也就会更深刻了。散文的构思,主要是指散文通过什么线索和结构来组织材料,从什么角度来展开内容的叙写等环节上,所作的独到的选择和安排。散文取材广泛,几乎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使散文材料即使在单篇中也显得丰富纷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散文更是自由灵活,千姿百态。它不受类似诗歌格律或小说视点的拘束,同时在写景、抒情、叙事上,它又可以综合运用诗歌、小说、甚至戏剧的表现技巧,还可以自由地说理议论。要将丰富纷繁的材料在一种自由灵活的形式中组织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真正做到”形散神聚”,使作者深刻而独到的思想得到充分的展现,清晰的传达,散文的艺术构思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散文的构思体现着作家的才能和匠心,显示着作家的独创性,也关系到文本独特审美效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一句话,构思的巧妙与否,关系着散文创作的成败。从创作的角度看,材料的组织和角度的选择,是散文构思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展示文本主题和是否具有艺术独创性的核心问题。因此,文本中组织材料的线索是否清晰有力,能否确立起能够贯穿全文的主题;同时,作者选取的展开叙写的角度是否别致新颖,能否使主题得以富于感染里的充分表现,也是散文解读中观察作者艺术构思必须注意的关键性的层面。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文本主题表现的观察入手,从文本各部分的联系中寻绎文本组织材料的中心线索,从而通过文本写景、叙事或议论、抒情等艺术表现层面的分析,把握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角度。在艺术构思与主题表现之间关系的解读中,去发现作家的用心和追求。作家如何将金丝银线纵横交错地遍布于笔下,如何胸有成竹地“点兵遣将”,巧排“八阵图”,从而使文章如“江河”九曲而不阻隔,如“关山”遮掩而不难越。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散文的构思技巧。任何一篇优秀之作都离不开作家独特而巧妙的构思。我们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构思技巧呢?一、熟知常用构思技巧及艺术效果。常用的构思技巧都有哪些呢?如首尾呼应、对比烘托、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等。为便于我们能较好地鉴赏某篇文章特定的构思技巧,我们最好能分类把握。从立意方面看,主要有托物言志、象征、对比反衬、欲抑先扬;从选材组材看,主要有以小见大、形散神聚、巧设线索;从结构安排看,主要有照应、伏笔(铺垫)、悬念、层层深入、总分总结构等等。并熟悉这些技巧的艺术效果。如悬念法的扣人心弦,误会法的跌宕多姿,抑扬法的波澜起伏。对比法的强调突出,层进法的纵深剖析,侧面描写的烘托艺术等等。二、把握构思技巧鉴赏方法。文章构思有技巧,鉴赏构思有方法。如何才能将一篇文章运用的构思技巧分析到位,鉴赏中肯呢?以下方法可以参照:1、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2、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3、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构思技巧。4、能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即运用规范的鉴赏性语言来分析和评价文章结构方面的特点,使文章上档次,有底蕴。三、形式要服务于内容。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服务于内容。一篇文章独特而精巧的构思也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分析构思技巧时必须联系这些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必须评价这些构思特点对文章表达效果的促进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紧扣文本,深挖内涵,使赏析短文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彰显这种文体的体裁特征。范文示例:给生命配乐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PI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口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文本解读:生命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又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过程就是幸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如何赢得生命过程的幸福?作者告诉我们,给自己的生命配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作者娓娓道来,先讲父亲和母亲在生活的艰难中哼歌为自己创造自信,让心头的压力和沉重变得轻松,然后又叙说自己小时候黑夜走过坟地时哼歌,用心中的旋律帮助自己走过那段艰难的路的往事,从而引导我们思考:给生命配乐是自信的表现,不妨试着把叹息、苦恼交给那些让自己感动的“调”,让自己每天都生活在阳光里。赏析范例以小见大,理趣盎然一一赏析给生命配乐的构思艺术给生命配乐一文从生活中随口哼歌的现象切入,夹叙夹议,以小见大,揭示了人生的真谛,给读者以人生的智慧。夹叙夹议,充满哲思理趣。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熔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如文章第四段写父母在艰难的境况中仍然乐观地生活,边干活边哼歌的情景,作者连用11个“一边”,再现了父母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哼着“随意”的生活场景,生动传神地塑造了父母的形象,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作者又巧运生花之笔,既抒情又议论,点明了这其中令人感动的原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以小见大,揭示人生真谛。作者畅谈自己在街头哼歌的感受、父母在艰难生活中哼歌的灿烂和自己黑夜走过坟地时哼歌的自信等小事,由随口哼歌这一普通的生活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人类的生存的真谛,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文章的主旨: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文章以小见大,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生命感悟。总之,全文围绕“给生命配乐”的话题,敏锐地发现生活,表达了“用心歌唱生命,自信、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的真谛。散文感情表达的写作要领情文并茂、耐人寻味的散文。同一种景物、同一种状况、同一种遭遇,由于处境不同、个性迥异,往往会激起作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怀。因此这些文章一般都采用了个性化的表达,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中的情感,除了会留下时代、社会的痕迹外,往往还会烙下作者独特个性的印记。现在,我们来谈谈如何赏析散文作品的情感。写作要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通常不是直露的,它往往蕴含在写景状物或记人叙事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认真阅读文本,正确把握蕴含在景物、场景和事件中的思想感情,并掌握这一类赏析短文的写作要领,那么就一定能妙笔生花了。一、反复诵读,体味语言。鉴赏的基础是对文章内容的感知能力,由“感”入“悟”,才能体味文中渗透着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首先要“披文以入情”,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深沉的情思、优美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懂文章,弄懂文意,是我们鉴赏情感的第一步。二、知人论世,探讨根源。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场景或事件都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在什么情况下览物赏景、记人叙事,文章中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此时的感情色彩,或带有某种感情倾向。所以我们在赏析作品的情感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情感。三、揣摩技法,规范表达。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往往就是独特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因文而异,有的是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借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抒发情感;有的是托物言志,如我的空中楼阁是通过虚实相生、多角度定景换点描写心爱的小屋来表达自己的情志;而有的是将自己的情怀植根于生存环境当中,通过这些环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追求。范文示例:解不开的乡愁(幽墨)我又一次失眠了,在这个初秋的夜晚。我尝试了许多催眠的方法,试图使自己进入睡眠状态。无奈之下,我便决定听收音机以度漫漫长夜。“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我曾很奇怪,像费翔这样一个七尺男儿竟会唱出这么一首落寞、辛酸的歌。我一直认为男儿志在四方,不应太眷恋乡情、友情。直到有一天,当我背上行囊,离乡别并来到异乡求学后,才发觉自己常被一股浓浓的乡愁笼罩着O我的故乡躲藏在粤北山区一个偏僻的角落里。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比,我的故乡就更显得贫困、落后与萧条。故乡没有什么好看的风景,唯一的风景就是山!山!山!密密麻麻的山像一张大网,把我的故乡罩住。层层叠叠的山也像一道道屏障,把我的故乡与外界隔离。我曾十分厌恶故乡的山,因为它,才令我的故乡这么闭塞、落后、贫穷!我曾想逃离故乡那讨厌的山,到繁华的都市过一种新生活。因为我不想永远困于一方,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如今,我终于逃出了大山,来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求学。开始,我以为自己很快乐,因为我不再面对故乡那压抑的大山。于是我每日尽情穿梭在这繁华的城市中,以满足一颗盼望已久的心。也许快乐是短暂的,又或许我从来都没有真正得到过快乐。那天,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心徘徊在南来北往的人群中,看到一个个陌生人与我擦肩而过,我的心莫名其妙地产生一种落寞感。我快乐吗?我扪心自问。这个城市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我只是它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永远都不可能属于它。我是属于我的故乡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的这句词令我惭愧不己。一直以来,我都用一种厌恶的眼光去看待故乡,从没试过用另一种眼光去看。若不是漂泊在他乡,我可能永远都无法领悟故乡的美。故乡四面都被青山拥抱着,从上空看,它酷似一口枯井。故乡的山长满绿树且高,由于山高,在地上看天空的云,总觉得云就从山顶飘浮而过,弄得年幼的我总闹着家人带我去山上摸云。故乡的田野总是最热闹的。春天,有勤劳的村民在那里撒下绿色之网;夏天,有无数的青蛙在那里欢快地歌唱;秋天,有喜悦的丰收者从那里挑走一担担的金子;冬天,则有许多活泼的孩子在那里嬉戏。我特别喜欢雨中的故乡。下淅淅沥沥的小雨时,那细小的雨珠给故乡蒙上一层白色的纱巾,令故乡看起来有种朦胧美。下倾盆大雨时,那发狂的雨水从山上的小溪猛冲而下,形成了一条条壮观的小瀑布。当第一道霞光划过黎明的天空,村民扛着锄头,挑着蒙筐,牵着耕牛的忙碌身影随处可见。当夕阳徐徐落下,炊烟袅袅升起时,喧闹的故乡又安静了下来。辛苦了一天的村民终于可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了。这时是故乡最宁静最安祥的时刻,尽管村口时不时传来几声不知哪个母亲呼唤孩子归家吃饭的声音。生长在乡间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不用被父母逼着去参加自己不喜欢的培训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干自己喜欢的事。小时候的我是个顽皮的野Y头,坐不住的我常唤上一大群伙伴从村西窜到村东。而且常跟着男孩子们爬树捉蝉、上山打鸟、下河摸鱼。我的童年就是在蹦蹦跳跳中悄然而逝。望着窗外的一弯残月,我的心纳闷得很,为什么这里的月色这么黯淡?故乡的月色可不是这样的,它洁白、

    注意事项

    本文(散文构思方法技巧赏析(参考文本).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