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

    • 资源ID:5916601       资源大小:2.15MB        全文页数:20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授课教师:黄利春20062007(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授课教师:黄利春,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第四章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 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 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第七章 中国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资源与发展 第九章 发展中的资源困境与持续利用,第十章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配置管理 第十一章 中国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环境与发展 第十三章 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第十四章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和管理 第十五章 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六章 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3,第一章 绪论,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而又密不可分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主线贯穿下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上通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辨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一、可持续发展观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兴起,1、从资源稀缺到资源枯竭:对经济学的对象和主旨认识的深化2、从物质财富到综合财富:对传统经济学的财富观的发展3、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脚:对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挑战4、从持续增长到稳态经济:对传统经济学发展观的更新,6,7,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四种资本,自然资本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的价值;生产资本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对人力进行投资的教育、医疗等形成的资本价值;社会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这种新方法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把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作为财富基本组成部分,而传统的经济学实际上是把人造的资产作为确定财富的主要标志。,8,稳态经济的主要特征,(1)持衡的人口数量;(2)持衡的人造资本;(3)人口与人造资本数量的持衡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4)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能量流通率要降到最低的可能水平。,9,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特征,1、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2、学科性质: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3、学科特征,10,11,12,3、学科特征,1)系统性2)复合性3)协调性4)战略性5)可持续性,13,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法2、系统论方法3、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4、比较分析法,14,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5,一、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忧患意识“和谐”与“中道”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绿色意识互动共济的人伦观,16,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穆勒的“静态经济论”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17,1、马尔萨斯的生活资料与人口关系论,历史原理 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18,2、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19,其他学者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发表的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类(1923年)发表的只有站票吗?(1928年);皮尔逊和哈勃出版的世界的饥饿(1945年);威廉福格特在其生存之路中提出的“人口压力”论、“资源耗竭”论、赫茨勒和艾利奇提出的“人口爆炸”论等(二战后)。L.K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1967年)G.Taylor的世界末日(1970)E.Goldsmith的生存蓝图(1972)B.Ward主编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20,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21,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条件,1、人口2、资源3、环境,22,五、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972年联合国的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3,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24,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5,3、原则,1)一般性原则2)可操作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26,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4、制度与可持续发展,27,三、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评价体系2、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3、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意识,建立绿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6、提倡国际合作,共同呵护地球家园,28,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1)金融政策2)财政政策3)市场准入制度4)产业政策5)污染许可证制度和交易政策,29,四、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1、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2、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回顾3、评价与展望,30,2、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回顾,1)绿色GNP2)可持续发展的CSD和FISD体系3)SCOPE和UNEP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5)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西雅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31,3、评价与展望,首先,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将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含的人事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其次,环境经济学方法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方法仍然将是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不可偏废的两大途径。再次,国家层次和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在体系框架和具体指标设置上,既应该又相容行性,又应该各具特点,不可混为一谈。,32,第四章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33,一、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1、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2、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动3、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根源4、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34,35,二、世界人口数量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人口转变,(一)人口增长阶段(二)人口转变,36,(一)人口增长阶段,1、人口缓慢增长阶段1)公元前8000年以前的约200万年时期2)公元前8000年至17世纪中期的约1万年时期2、人口高速增长阶段3、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37,38,39,40,(二)人口转变,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被一些学者总结为“人口转变”。,41,1、不同学者对人口转变现象的不同描述,汤姆逊:将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布莱克:将人口转变过程细分为5个阶段联合国:在一份文件中对人口转变的阶段及其参考指标提出四个阶段的划分方法,42,2、对人口转变现象的理论解释,诺斯特坦寇尔和胡佛,43,目前世界总人口约65亿人。总的来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已经经历了漫长增长、高速增长两个阶段,目前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后期,再经过约50年左右的时间将进入相对稳定或缓慢减少的第三个阶段:1)人口缓慢增长阶段:人类出现在地球直至17世纪中期的约200多万年时间,是人口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的新石器时期分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8000年以前的约200万年时期;公元前8000年至17世纪中期的约1万年时期。2)人口高速增长阶段。3)人口规模趋于稳定阶段。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也伴随着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即为“人口转变”。人口再生产模式变化的基本趋势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整个过程中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转变的以上规律是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的。,44,三、人口数量决定的微观分析,1、孩子的价值、成本与效用1)孩子的价值2)孩子的成本3)孩子的效用4)孩子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2、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1)家庭经济活动的内容2)妇女参与家庭经济活动的程度3)家庭养老方式4)经济活动中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45,四、人口数量与发展的宏观分析,(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二)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46,(一)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1、人口数量影响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1)人口数量对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的影响(2)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3)人口数量对有效投资需求的影响(4)人口数量对社会消费需求的影响(5)人口数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2、人口数量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47,48,49,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有如下特点,(1)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的多维特性。(2)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不仅仅是指人口规模的适度,而且在人口的质量和结构方面也有其要求。(3)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和要求,即人们不应该再在某一国家和区域范围内孤立研究该国家和地区的适度人口,而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50,第五章 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质量及其度量二、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三、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51,较早系统提出人口质量问题,大约开始于20世纪中期法国学者朗德里,他在1949年即提出与“量的人口学”相对应的“质的人口学”的概念。随后索维在其人口通论则专门开辟章节研究从前很少被人们提及的人口质量问题。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人口质量研究在经济学、人口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对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焦点也由传统的人口数量问题不断扩展和深入到人口的质量和结构层面。,52,1、人口质量的内涵,人口质量与人口素质有什么区别?人口质量的外延是什么?在人口质量的外延方面,主要表现为“三要素”和“两要素”之争。“两要素”论者认为,人口质量是由可以量化、测度从而可以比较的人口身体方面和文化科技方面的素质构成的,它不应该包含难以界定、无法测度和比较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三要素”论者则坚持认为,除了身体健康和文化科技方面的因素外,人口质量还应该包含有反映人口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否则,人口质量就是不完全的。在“三要素”论者之中,对于三个要素的表达也有不同意见,传统的提法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的学者主张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或心理素质)来取而代之。,53,2、人口质量的测度,通常用来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死亡率,人口发病率,青少年发育状况(身高、体重、胸围)等等。通常用来衡量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识字率、文盲率、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和毕业人数、人均受教育年限、总人口中各类专业科技人员比重、熟练工人占劳动者比重、每万人大中学生及高级知识分子人数、教育经费、图书报刊发行量、各类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数量、人口总体文化教育综合均值等。在人口质量的测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综合性指数:PQLI指数(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HDI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ASHA指数(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54,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首先,人口质量的高低,既可以看成是一定人口再生产模式的结果,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作用,最终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其次,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并走出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发展和共处的道路,探索这样的道路,取决于人类能否提高人口整体质量、更多依靠人类的知识而不是挥霍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因此,在争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怎么强调人口质量都不过分。,55,对“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的解读,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加以正视。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人口素质逆淘汰”不过是一场虚惊。第三种观点认为,从不同质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来看,确实存在着人口素质“正淘汰”(优胜劣汰)和“逆淘汰”(劣胜优汰)两种现象。,56,对“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1)对源于不同质量人口的出生率差异而必定造成不同质量人口比例变化差异的结论应该慎重对待,切忌用静态和固化的观点看待人口素质的形成。有较高出生率的“上一代”人口,而较高出生率所代表的“下一代”人口的质量并不就一定低,无论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人口素质受后天影响的角度都是如此。简单地说农村人口质量低于城镇人口质量并不准确,何况这些“下一代”人口并不一定就是“低质量的农村人口”。(2)即使存在低素质农村人口出生率较高、高素质城镇人口出生率较低的现象,也不应该轻易否定人口控制对提高全体人口质量的意义,更不应该提出诸如“让有学位的高素质者多生育多胎”之类的荒谬主张。应该历史地看到,即使在农村地区,人们的生育水平大幅下降以后,为人口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与城镇人口相比,农村人口质量整体固然较低,但人口控制带来的农村人口质量全面提高确实不争的事实。绝不能因为存在个别低质量人口多生现象而认为人口控制造成整体人口质量的下降。(3)人口质量的高低从来就是相对而言的,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不是让高质量人口多生多育。相对而言,通过发展经济,改善贫困地区人口医疗卫生条件,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等举措来提高人口质量,比让质量较高人口多生育孩子以提高人口质量的办法有效得多,也可靠得多。,57,2、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人口质量的提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可以有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缓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展现出这样一种发展前景:随着人口质量的提高,人们可以主要通过对自身知识技能的集约运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知识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质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地位。对于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本章介绍两个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一是舒尔茨、丹尼森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算,二是新增长理论有关技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研究。,58,第六章 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的结构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二、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人口的性别结构与可持续发展四、人口的城乡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五、人口的地域结构与可持续发展,59,1、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60,61,2、人口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1)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2)人口结构可以作为评价人类经济社会发达程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性指标。3)通过能动地调整人口结构,可以确保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方向。,62,1、年龄结构分析常用的指标与工具,1)年龄,是指一个人存活时间长度的指标,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2)年龄组,是指按照某一个年龄段对人口进行分组以方便分析的一种常用指标。3)平均年龄,是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状况的一个总和指标。其计算公式为:4)年龄中位数,也是用来反映总体人口年龄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不过其含义不同,它是指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排列出来,正好把总人口分成相等两个部分的那个年龄。其计算公式是:5)少年儿童系数,指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63,1、年龄结构分析常用的指标与工具,6)老年系数,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7)少年儿童抚养比,指014岁需要抚养的少年儿童占1564岁社会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即8)老年赡养比,指65岁以上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占1564岁社会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即9)社会总抚养比,是少年儿童抚养比和老年赡养比之和。即10)人口年龄金字塔,又称人口年龄性别结构金字塔。,64,2、人口年龄结构的社会经济意义,首先,人口的年龄结构可以反映人口再生产的发展趋势。其次,人口年龄结构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资源供给规律,为采取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再次,人口年龄结构可以让我们掌握人口发展带来的社会负担及其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65,66,3、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二是死亡率下降和人口存活年龄延长导致高龄人口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的增加。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往往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7,2)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高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负担。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削弱企业和社会的创新能力。影响社会消费和投资结构。,68,4、人口老龄化的对策,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人口再生产模式。利用人口年龄结构的区域差异削峰填谷,熨平人口老龄化影响。建立可持续运转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调整退休年龄,缓解劳动力供给和养老压力。,69,三、人口的性别结构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性别比2、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因素3、性别比失衡的影响3、性别比失衡的治理,70,1、人口性别比,人口性别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通常,如果把某一人口中女性人口数量赋值为100,则男性人口数量比。公式:,71,2、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因素,1)男人人口和女性人口在死亡率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性别人口的存活时间长短不一。2)其他社会因素造成性别比的变化。,72,3、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儿童成长环境异常,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和习惯;可能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部分适合特定性别的劳动岗位供求脱节;造成婚姻挤压现象。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持续发展,有可能造成适婚年龄人口婚配发生困难,必然产生婚配年龄差加大,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可能引发单亲家庭增加,离婚率上升等问题;可能造成针对女性的犯罪(如拐卖妇女、性犯罪)活动增加。,73,3、性别比失衡的治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必须从导致人们产生性别偏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根源入手,从制度建设治本、政策措施指标两个方面来淡化性别偏好,引导和重塑人们的生育观念。,农村和城镇性别偏好差异产生的原因,74,四、人口的城乡结构与可持续发展,1、城市化的涵义2、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3、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4、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型式5、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75,3、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1)城市化初步兴起阶段(17601850年)(2)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基本实现城市化的阶段(18501950年)(3)发达国家高度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城市化阶段(1950年以来),76,4、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型式,(1)同步型的城市化(2)过渡型的城市化(3)滞后型的城市化(4)逆城市化,77,5、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之中,确实出现过“城市病”现象,在一些地方有时甚至还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固然难以杜绝“城市病”现象的产生,但人为地抑制城市化的发展,反而可能导致大量人口囤积农村而产生“农村病”。,78,五、人口的地域结构与可持续发展,1、人口地域结构的决定因素2、人口地域结构与可持续发展,79,第七章 中国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人口数量问题及其影响(二)人口质量问题及其影响(三)人口结构问题及其影响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口战略选择,80,81,1、人口数量发展轨迹,第一个阶段:19501957年,其特点是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初步下降的人口死亡率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第二个阶段:19581961年,其特点是非正常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带来了非正常的人口减少和低增长。第三个阶段:19621970年,其特点是恢复性的高水平出生率和持续下降的死亡率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第四个阶段:19711979年,其特点是迅速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低死亡率带来的较高速度但又呈下降式的人口增长。第五个阶段:1980年至今,其特点是低位缓慢而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死亡率带来的人口缓慢而持续的增长。,82,2、总体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13亿人口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人口过多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消极影响很多,对此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政府这样感受得如此深切。温家宝总理说得很形象:“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这段话形象地表述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GDP位居世界第110位。,83,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初级教育的基础仍然不牢固和完善。第二,教育供给渠道狭窄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得全面的社会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第三,教育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忽视素质教育而偏向学历教育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84,(三)人口结构问题及其影响,1、年龄结构1)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问题3、中国人口的城乡结构问题,85,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向老龄社会过渡的时间非常短促。老龄化的程度呈加速发展的态势。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庞大,形成巨大社会压力老龄化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格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急剧变革的过程之中。,86,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口战略选择,1、我国人口发展战略2、实施人口战略的措施,87,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走向的讨论,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考虑而展开的,第一,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多种预测方案都取得基本共识,那就是按照现有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第二,有关中国适度人口的研究表明,中国的环境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6亿左右,这即是说,21世纪中叶,中国实际的人口数量将十分接近最大人口容量。第三,长期而严格地推行人口控制政策,造成了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及人口发展态势的若干值得主义的动向,第四,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成为最为稀缺资源,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新阶段。,88,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未来走向的不同意见,1、不管人口问题多么复杂,中国最大现实就是人口太多,负担过重。2、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形成由人口质量决定竞争成败的格局。3、就中国人口问题而言,数量要控制,质量要提高,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89,2、实施人口战略的措施,1)坚持计划生育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2)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4)改革养老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5)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对策措施,90,第八章 资源与发展,一、自然资源的类型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三、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四、自然资源评价,91,一、自然资源的类型,1、按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2、按照自然资源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3、按照自然资源在经济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类4、按照自然资源的物理用途特性进行分类5、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特征进行分类,92,1、按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93,2、按照自然资源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94,3、按照自然资源在经济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类,95,4、按照自然资源的物理用途特性进行分类,96,5、根据自然资源的地理特征进行分类,97,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系统性2、层级性3、稀缺性4、区域性5、变动性与稳定性6、多功能性7、全球性8、难以替代性,98,三、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1、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3、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提高和加深对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99,四、自然资源评价,1、评价原则2、评价内容3、方法,100,1、评价原则,1)要从经济发展方向和优化配置的要求出发2)在开发利用中,要保护自然资源,注意生态平衡3)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作用4)经济评价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合理性,101,2、评价内容,1)评价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2)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相互结合状况、季节分配变率等情况3)深入分析主导因素4)在深入分析自然资源主导因素、联系次要因素,以及主导因素的数量与质量系列指标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经济评价转化为开发利用方案资料。5)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能方向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方案及其经济效果。,102,3、方法,首先,要实地调查,搜集原始资料。应用遥感技术,则可大大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其次,要了解一定生产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和具体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使评价工作更切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要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比较方案,分析它们的经济效益,得出最佳方案。自然资源经济评价工作可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来计算数量及质量的现状和动态,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算其消费量,从而建立各种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使评价工作能用较确切的数字来表达。第四,要将评价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指导生产,并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达到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103,第九章 发展中的资源困境与持续利用,一、发展中的资源困境(一)水资源(二)土地资源(三)森林资源(四)矿产资源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04,(一)水资源,1、水资源的特征(1)动态循环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4)经济上的两重性,105,(一)水资源,2、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困境(1)水资源总量有限。(2)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3)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部分地区人口发展乃至生存面临困难。(4)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106,107,(二)土地资源,表9.1世界耕地资源变化发展趋势,108,人类目前面临的耕地资源困境,1、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资源下降,人地关系日益紧张。2、耕地资源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趋势明显。3、现有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承载能力下降。,109,(三)森林资源,1、森林与森林资源2、森林的功能(1)经济功能(2)生态防护功能(3)社会功能3、森林资源的利用现状4、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人口剧增,过度扩 耕、乱砍滥伐等。,110,(四)矿产资源,地球为人类所提供的矿产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由于传统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资源消耗为基础的,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矿产资源困境。首先,相对于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各种矿产资源的剩余资源总量和探明储量不容乐观。其次,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资源的利用受各种人为因素影响加大,给世界经济造成困境。再次,贫富国家对资源的使用和控制极其悬殊,影响了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111,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可以与其的时期里,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福利的不断增加,并且保持和延长自然资源生产实用性和自然资源的基础完整性,不危及后代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其需求和增进其福利的能力。,112,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自然资源的动态配置与持续利用2、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与产权体系3、发展循环经济4、向自然资源投资,113,自然资源动态配置的一般模型,假设:t年的总收益:t年的总成本:如果可开采的自然资源总量为,那么n年的已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最大收益净现值和剩余可利用资源的价值之和为:自然资源达到了最优配置:,114,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2)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连,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3)对生产企业内进行和生活使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4)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生态环保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115,第十章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配置管理,一、资源的价值二、资源价值的评估三、资源价格的主要理论模型,116,(一)几种自然资源价值观,1、痛痛快快地、毫不遮掩地承认自然资源的价值基础是其有用性和稀缺性,把“物以稀为贵”看成是市场经济中决定资源价值的金科玉律。2、经过人类劳动而形成的资源固有价值,而未经劳动的自然资源也是有价值的,其价值是由自然力创造的、并由其有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3、自然资源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其稀缺性,而是在其稀缺性的迫使下,人类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付出了劳动。4、资源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力社会的历史曾经经历了从依赖自然的恩赐到向自然索取以至掠夺的阶段,至如今进入了需要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新时期。,117,(二)坚持劳动价值论的自然资源价值观,1、自然资源的价值基础所谓自然资源的价值基础,就是自然资源被用于经济活动,作为商品生产的一种基本要素在使用时所表现出的有用性。劳动是资源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2、判断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的标准判断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是否在市场条件下被纳入商品生产过程。自然资源价值论决不应该建立在判断人们是否自觉参与自然资源的社会再生产、这种自觉行为是不是整个社会的总体行动等主观评价的基础之上。,118,二、资源价值的评估,(一)资源价值评价评估的一般方法(二)不可再生资源价值的评估(三)可再生资源的评估,119,(一)资源价值评价评估的一般方法,1、直接市场法(1)市场价格法(2)净价法(3)重置成本法(4)成本费用法2、替代性市场法(1)旅行费用法(2)收益还原法(又称折现法、收益资本化法)3、假想市场法,120,(二)不可再生资源价值的评估,一般的不可再生资源价值的评估构成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资源采掘权益;对资源耗竭的补偿;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对勘探的补偿;资源发现权益。具体而言,一般的不可再生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有:1、底价法2、收益现值法3、市价法4、拍卖法,121,(三)可再生资源的评估,1、收益现值法 2、轮作最优法,122,三、资源价格的主要理论模型,(一)影子价格模型(二)边际机会成本模型(三)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四)市场估价模型(五)李金昌模型(六)能量定价模型(七)能值定价模型,123,第十一章 中国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一、中国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二、中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三、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124,一、中国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二)中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三)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125,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特点,1、资料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2、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利用不甚合理3、资源类型多、品味低、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4、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126,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特征,1、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开发利用强度大2、资源开发进入高潮3、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4、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较多,可再生资源超载明显5、资源供给由自给自足向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转变,127,(三)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1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2、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的再生增殖和换代补给相适应3、对资源要实现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4、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开源和节流5、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128,二、中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一)土地资源(二)草地资源(三)淡水资源(四)森林资源(五)物种资源(六)矿产资源(七)海洋资源,129,(一)土地资源,(1)耕地绝对量和人均量都持续下降,后备资源不足,整体质量恶化。(2)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农业生产空间日益紧缩。(3)土地沙漠化有扩大趋势。,130,131,(二)草地资源,(1)过渡超载乱砍滥垦,草原破坏严重。(2)草原土壤的营养成分锐减,草原动植物资源严重破坏,草原生产力下降。(3)草地牧业基本上是处于原始自然放牧利用阶段,草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生产力未能有效发挥。,132,(三)淡水资源,(1)淡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2)水质危机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危机。(3)水的生态环境恶化(4)洪涝灾害严重。,133,(四)森林资源,中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森林质量不高,育闭度偏低,大片的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林木年龄结构分布不均,造林保存率低,边远地区及农村因能源供应不足而过度采伐,使林木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34,(五)物种资源,(1)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物种受威胁和灭绝严重。,135,(六)矿产资源,(1)许多矿山后备资源不足或枯竭,未来资源形势十分严峻。(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浪费大。(3)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严重。,136,(七)海洋资源,由于近年来鱼类捕捞不重视再繁殖,捕捞中幼鱼比例大为增加,过渡捕捞使鱼类资源明显衰退,主要经济鱼类的收益减少。再加上每年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倾倒和排放入海,使海洋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危害,一些鱼类已因污染而灭绝。,137,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现状表明,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淡水资源及部分矿产资源、海洋鱼类资源,目前已处于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其中,可耗竭资源的耗失过渡,供求缺口增大,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缓解尖锐的供求矛盾。中国目前的自然资源形势相当严峻。,138,三、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二)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三)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四)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五)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139,140,第十二章

    注意事项

    本文(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