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ppt

    • 资源ID:5916592       资源大小:1.42M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ppt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第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名词解释-人口: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力资源:是指能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人力资源也就是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那部分人口的总体。-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以具有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口现象与人力资源现象的研究,揭示人口现象和人力资源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人口与人力资源是指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一、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1.人口与人力资源问题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2.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基础科学是:经济科学。3.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二)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具有阶级性 2.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具有实践性二、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任务(一)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揭示人口和人力资源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第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二)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1.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发生作用是客观的。2.怎样认识和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承认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利用规律。(1)正确认识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2)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主要取决于如下方面:对规律的认知程度;阶级背景,(三)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类型1.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类型:.一般规律:即一切社会形态及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特殊规律:即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规律。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是互为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2.人口与人力资源的一般规律有:.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规律;.人口再生产及其类型转变的规律;.人口素质与构成趋向进步和优化的规律;.人口分布于迁移的基本规律;.劳动人口职业构成变动的规律3.特殊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是一般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特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产生并发挥作用的:特殊形态。4人口与人力资源的特殊规律有:资本主义人口相对过剩规律社会主义人口增长在计划发展规律,第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三、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主要内容概述、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四、学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方法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联系和发展的方法.科学的抽象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继承与借鉴相统一的方法2.学习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的根本方法是:联系和发展的方法。,第一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第二章人口的基本概述,第一节 人口的社会性质,一、人口的真实内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口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人口具有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 人口现象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现象,表现为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都要服从生物学规律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是:生物属性。,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一切生物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下进行的。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简答):(1)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3)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属于人口的社会属性的是(选择):.社会组织;.社会文化;.与他人建立联系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属性。,二、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简答)(一)两者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一个是被动适应自然界,一个是主动改造自然界(二)两者个体间的关系不同。爱情、家庭(三)两者的生活环境不同(四)两者决定性的因素不同 动物增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物的本能 人类的增殖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注意:1.动物的个体互相关系是:纯粹生物性的关系。2.古猿人从动物脱离出来产生人类的标志: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3.人类增殖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下的一切社会经济制度。,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共同点:.都是由自然界提供食物、住所等生存条件.都是群体生活,都存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第二节 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简答)一、人口是全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二、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三、人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注意:1.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2.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是自然界的:支配者。3.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劳动者。,第四节 人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简答)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二、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时促进社会的发展,有时延缓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第四节 人口的基本理论,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简、论)。人口原理 1、构成其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人口增殖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条件下,人口必然会无限制地增长下去 2、两个级数的论断。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生产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成为必然 3、减少人口的途径。当人口出现过剩,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就会出现两种抑制人口的力量-“积极抑制”,增加人口死亡率,主要手段有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消极抑制”,限制出生人数,主要手段有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当人口增长到接近生活资料供给的极限时,抵制人口的两种力量就会自然发挥作用,直到人口降到生活资料所能维持的水平以下;然后生活资料再度丰富起来,又使人口数量增多,一定时期后,过多的人口又被两种力量所抑制马尔萨斯依据他的两个自然法则和两个级数,推出三个命题,这三个命题构成其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生产的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不断增长(除非受到抑制);.抑制人口增长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最核心的内容是:人口波动规律理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不科学甚至错误的观点有:两个级数的论断是片面的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和手段是违背人性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建立在纯自然的基础之上,撇开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二、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一)“两种生产”理论是什么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其本身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马克思主义“两者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揭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思主义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二)“两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简答).“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两种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两种生产”的各自作用。(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口的生产和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影响,它促进或者迟缓社会的发展.)“两种生产”的各自特点。(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类自身生产特点是:生产者、消费者与生育者的统一。).“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两种生产”之间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多选):.社会劳动者人数增长与社会生产资料数量增长之间的比例.社会总人口的增长与社会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比例.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增城速度之间的比例.人口质量的提高速度与人口投资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三)“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在这一对立统一体中,物质资料生产处于支配的主导地位,它决定着人类自身生产;而人类自身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只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种生产”互相适应是通过:计划调整而实现。,第三章人口发展与人口结构,第一节 人口发展,人口发展不但包括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而且包括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范畴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一、世界人口发展的概况(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 据不完全估计,公元前全球人口不超过2000万,青铜器时代约2500万,铁器时代可能达700万 1750年以来,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19世纪初10亿人,用了125年达到20亿人,1957年30亿人,74年40亿人,87年50亿人,99年60亿人。据联合国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3亿超过一亿人口的七大名族:汉族、印度斯坦族、美利坚族、俄罗斯族、孟加拉族、日本族、巴西族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欧洲和亚洲 联合国根据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确定世界“60亿人口日”的时间为1999年10月12日,(二)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和死亡是人口变动的两个基本因素,两者之差便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出生率最低,死亡率也是低水平,人口增长极其缓慢。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因此人口增长率很高。,(三)世界人口的构成 1、世界人口的自然构成(1)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见P2122四个表当前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是,发达国家老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和发展中国家少年和青壮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中的少年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青壮年组人口以及老年组人口比重逐渐升。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少年人口比重在40%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5%以下、老少比重在15%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少年人口比重在30%40%,老年人口比重在5%10%,老少比重在15%30%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少年人口比重在30%以下,老年人口比重在10%以上,老少比重在30%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2)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受不同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战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低年龄组通常是男多于女,中年组高年组女多于男发达国家女多于男,发展中国家男多于女。见P24表,2、世界人口的社会构成(1)文化构成。P24(2)民族构成。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目前世界上约有2000多个不同的民族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条件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3、世界人口的地域构成 全世界有定居人口的面积约13500平方公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世界近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世界人口的地区分布,见P26,二、中国人口的发展概况(一)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中国人口统计表,见P27)200万年前,我国已证明有人类居住。有文物可查的历史有4000年之久,夏禹时(公元前2000多年)全国人口1300余万 中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已达到相当规模,据史书记载,在公元2年就有近6000万人口的规模,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6分之1 从总的趋势来看,中国人口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总是不断增加(二)旧中国的人口问题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 1、人口高出生率的原因(多选)经济原因 旧伦理观念的影响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2、人口高死亡的原因(多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贫穷困苦和繁重的劳动折磨灾荒和疾病 溺女婴风旧中国溺女婴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轻女”的旧伦理观念的影响 3、盛行旧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是(多选)城市失业现象极其严重亿万农民贫困破产人口再生产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少数民族人口长期处于停滞乃至减少的状态,(三)新中国人口的增长。见P331953年进行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1964(第二次)、1982(第三次)、1990(第四次)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为12.6亿人(四)现阶段我国人口状况和问题(简答)1、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2、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3、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4、就业人口持续增加 5、人口性别比偏高。(第五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117:100),第二节 人口结构,一、人口结构的含义人口结构: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与组合的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或者说,它是人口总体内部依据本身具有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数量比例关系二、人口结构的分类(37页)(一)人口自然结构: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属性的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1.人口的性别结构两种表示方式:人口的性比例: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百分比性别比: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出生婴儿性别比略高于100,一般在105106之间2.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P38,(二)人口地域结构:是根据人口的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它既有反映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一面,又有反映其社会经济环境特征的一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结构、行政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三)人口社会结构:是根据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它反映人口的社会属性的各种质的规定性,是按一定的经济特征或社会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口结构比例关系。人口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取决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1.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反映人口社会属性的各组质的规定性,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的发展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2.人口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3.作为人口结构的社会经济类型,人口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以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不同部分的人口组成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有内在联系和变动规律。,三、中国的人口结构及问题(一)性别结构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口性别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是性别比偏高,尤其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二)年龄结构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简答);(1)人口老龄化的起点比西方国家晚,但是它的速度快、来势猛、规模大。(2)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3)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所有的现象,也就是70或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三)人口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在逐步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在逐步上升。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口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口产业结构:是指在业人口按三次产业划分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态;严格来说,它是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四)人口文化结构人口文化结构:是指各种文化程度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形成的比例关系与结合状态。因而人口文化结构实际上就是人口文化程度结构,更确切地说是人口教育程度结构,第三节 人口的城镇化,一、人口城镇化的客观趋势(论述)人口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增长所形成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更严格的说,它是指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地区的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乡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集聚和居住在城镇,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脱离农村而转向城镇。2、在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的同时,城镇数量随着增加并逐渐形成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3、随着非农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占绝对多数,城镇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心,对乡村地区以至全国产生日益强大的影响。4、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劳动分工不断完善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农业要能够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剩余粮食,以满足非农业劳动部门人口的需要;二是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从事非农业部门的劳动。这两个前提的关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关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人口城镇化的发展1.人口城镇化呈现出两种主要的发展趋势一种是由小到大顺序发展,即由小城镇、中小城市扩展为大城市以至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另一种是由大到小倒序发展,即大城市超先发展,然后带动中小城市以至城镇的发展。2.人口城镇化模式从发展动力来看,人口城镇化存在两种基本模式:内力自生型由小到大顺序发展的城市化趋势中心辐射型由大到小倒序发展的城市化趋势从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人口城镇化模式可划分为同心圆辐射模式、扇形扩展模式、多核心板块对接模式、带状联结模式,三、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原因如下:(简答)(1)长期实行城乡村双重体制和严格限制城乡迁移的政策,这些做法既影响城镇化的发展,也妨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2)长期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而重工业为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发展轻工业相比,不利于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使之转化为城镇非农人口(3)长期全面实施指令性计划经济,严重限制市场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把它们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加以打击和取缔,甚至限制沿海大城市的发展,使它们难以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包括:内力自生型、中心辐射型、资源基地生长型、政经中心扩展型,第四章人口的自然变动,第一节 人口的出生,就其性质而言,人口变动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是指由出生与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以及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人口的自然变动是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它对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制约和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的社会因素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形态,一、出生人口数量与出生率水平人口出生率: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比来表示 b=(B/P)*1000/1000生育率:通常是指一定时期生育婴儿数和育龄妇女人数之比。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的人口统计指标国际上通用的育龄妇女的年龄界限为1549岁一般生育率(GFR育龄妇女生育率):一定时期生育婴儿数和育龄妇女之比分年龄生育率:某年龄组妇女(在一年期间)平均每千人生育的活婴数,通常5岁为一组,总和生育率(TFR):育龄妇女如果按计算年度各年龄组妇女生育水平度过其一生的生育过程,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将某一年的从1549岁各年龄组的育龄妇女生育率相加,即这年的总和生育率 当总和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通常指TFR=2.1个孩子)时,表示人口再生产规模不变,采取简单再生产模式;当总和生育率高于更替水平(TFR2.1)时,人口再生产规模趋向扩大,采取扩大再生产模式;而当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TFR2.1)时,人口再生产规模趋向缩减,采取缩减再生产模式。注意:总和生育率妇女终身生育率,二、人口出生的强度和惯性 当出生人口规模大,出生率或生育水平高时,人口出生的强度就比较高。我国虽然出生率和生育水平都比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出生强度仍很高 人口出生惯性指人口再生产自身运动过程中,有着保持原有增长状态的趋势,出生率或生育水平的升高或降低必须经过较长时期才能改变原有趋势三、人口出生规模的决定因素人口出生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育龄妇女数量的多少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高低(育龄妇女数量多而生育水平低;育龄妇女数量少而生育水平高),第二节 人口的死亡,一、死亡人口数量与死亡率水平人口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里(通常为一年)死亡人口数和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比来表示 D=(D/P)*1000/1000如果总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死亡人口增长速度,即使死亡人口数量增加了,人口死亡率也有可能下降,二、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除了总死亡率,还有特殊死亡率,包括分性别、年龄、死因、职业、行业、阶级、地域和城乡、民族等特殊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与老年人死亡率相对于其他年龄段来说,在总死亡率中比重较大婴儿死亡率指未满周岁婴儿死亡数与活产婴儿数之比能反映社会经济是否发达、医疗卫生和文化水平高低、生活质量好差的具有标志性的死亡率是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人口自然增长有重大影响(简答)1.在一般情况下,婴儿死亡率较高,净增的新生人口就较少,从而人口的自然增长就比较缓慢,反之情况就反过来。2.一般来讲,死亡对出生可以产生“反馈”作用。较高的婴儿死亡率,往往伴随着高婴儿出生率3.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长短。婴儿死亡率较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就低,反之就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假定一个人按某一分年龄死亡率度过其生命的全过程,在活到某一年龄时,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一般的情况是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来进行比较分析三、人口死亡的原因,见P63在战争或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条件下无疑以非正常死亡为主在和平环境,造成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疾病,四、影响死亡率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简答)(一)自然生态因素 空气质量、气候变化(二)经济因素 在阶级社会,首要的经济因素是不同人群的阶级地位及其相应的收入水平 职业人口死亡率 城乡人口死亡率(城市化水平和死亡率水平是反向关系)(三)非经济的社会因素:医疗卫生条件(负相关)、婚姻关系、文化教育水平。P65母亲文化水平与婴儿死亡率成负相关关系暴力因素、自杀、交通事故、农药中毒、环境恶性污染等,第三节 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于死亡两个相反的运动过程的综合表现(一)高出生、高死亡、低人口(高高低)自然增长模型(二)高出生、低死亡、高人口(高低高)自然增长型(三)低出生、低死亡、低人口(低低低)自然增长型,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间接因素)(简答)(一)政策因素(二)婚姻状况。婚姻的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离婚率和不婚率的地方,生育水平低(三)文化因素 教育程度提高,生育率下降,P69(四)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力培养费用的变化 2、老有所养的文化 3、受教育和学习所需时间长,导致晚婚、晚育、少育 4、传统观念的影响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间接因素主要有国家对生育的政策是鼓励还是限制、婚姻的年龄和稳定程度、文化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三、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口再生产属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型(高高低)新中国成立起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属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型(高低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再生产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型(低低低)转变。,第四节 人口发展的规律性,一、人口规律的客观性人口规律:是指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人口规律在本质上属于社会规律 二、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如何从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理解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口的生物属性影响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口存在与发展的生物基础。如妇女生育力、父母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影响、男女比例大体自然平衡 2、人类的生存条件与增殖条件直接决定于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机体。人口规律本质上属于社会规律。三、资本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是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四、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相适应,人口有计划的发展,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人口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影响下的人口有条件的发展?P81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是两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特殊规律是以一般规律的存在为条件的,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及教育,第一节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辩证关系(论述)(一)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与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二)在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1.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前提。决定人口存在和增殖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条件2.人是社会化的主体,它只能生活在有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关系中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的社会因素与生理因素的变化,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的一切变化归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4.人口发展受一定的人口规律支配,而一定的人口规律必然要体现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性质与特点。(三)人口的发展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1.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2.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导;3.人口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的统一,二、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论述),在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中,最为关键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社会经济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决定性影响 一般来说,近代社会各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生育率,往往同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条件和生活状况成负相关关系。总之,无论是生育率还是死亡率,都和人口的经济地位、收入与生活水平呈负相关变化。(二)从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经济的发达程度成反比关系 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活质量指标越高,出生率和死亡率就越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越低。(三)社会经济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影响(简答)1.人口分布及其发展趋势,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分布2.人口迁移变动同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获得生活资料的难易程度和方式有关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生活资料比较富有的地区在较高的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生产资料比较富有的地区3.人口流动的流向和流量,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四)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影响(简答)(阶级结构、民族结构、宗教结构、文化教育结构、产业和部门结构、职业结构)1.人口社会结构的性质与内容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2.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取决于社会经济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是人口社会结构急剧变动最重要的原因,三、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人口(劳动力人口)对生产的影响(简答)1、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口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也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开端 2、人口增长在一定意义上要同社会生产的增长成比例 3、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人口的自然结构(年龄、性别)、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产和经济发展 5、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流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二)人口对收入分配、资金积累和投资的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主要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1、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是国民收入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增长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明显反映在人均国民收入变动上。人均国民收入占有量,同国民收入总量成正比,而同人口总量成反比。一般来说,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口数量成负相关变动,而和人口素质成正相关变动。2、人口发展不仅影响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与增长速度,而且影响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分配。3、从社会的宏观角度看,人口投资是社会人口投资;从家庭的微观角度看,它是家庭人口投资。(三)人口对交换、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影响,第二节 人口和数量与质量,一、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的内涵 人口数量:人口群体的绝对量与相对量 人口质量:人口群体质的规定性-狭义的人口质量:微观个体基本素质的总和。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广义的人口质量:指宏观人口结构素质的总和,包括人口规模、年龄与性别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力资源流动质量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等主要内容,人口质量主要包括:(多选或名释)1.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及大脑的技机能状况。包括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体力和精力的强度、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寿命等。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承担者,是构成微观人口素质的最基本内容。2.科学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一个国家居民平均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劳动技能素质: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口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实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社会化程度等。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灵魂,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主观能动性。,二、人口质量的测量指标(一)狭义的人口质量可以用七个指标来衡量 1、人口特征:人口规模、负担系数、人口结构、平均寿命 2、劳动力特征: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资源质量、劳动力结构 3、就业水平:就业结构、就业水平、工作时间 4、失业:失业水平、失业结构 5、教育结构:教育结构与教育水平、教育支出水平与支出结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与投资结构 6、生活质量:城市人口、收入分配、社会发展、卫生保健 7、劳动者态度:职工积极性、青年人态度、社会价值观,(二)广义的人口质量可以用五个指标来衡量 1、人口的地区结构 2、城乡结构 3、人口产业结构 4、人口职业结构 5、人口流动结构,(三)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简答),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人口的基本关系。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而存在。1.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相互促进2.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相互制约3.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存在替代转换关系,第三节 教育与人口,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简答)(一)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的素质(二)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二、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现状与方向1.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想协调推进教育公平2.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能力建设,

    注意事项

    本文(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