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ppt

    • 资源ID:5909361       资源大小:8.55MB        全文页数:32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ppt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 Education:Reform and Development,回顾,通过2005年前的第一轮基础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破晓,2006年,“十一五”开局、第二轮信息化揭幕、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当此转折之时,有必要借助于历史分析的方法,回顾我们已经走过的历程,,反思历史得失,,规划未来之路。,回顾,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小有所成,计算机设备、网络建设根据“报上来”的数据,全国中小学已有560多万台,全国平均每30几个学生一台计算机;全国建成校园网和局域网26300多个,详细统计资料,信息技术必修课逐步普及从课程表上的情况看,全国普通高中基本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大中城市初中有80%以上开始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大中城市的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在逐步普及的同时,还出现了“开课时间提前,教育方式日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即:有条件的地区开始从小学1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内容在2000年纲要的基础上,很多学校还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机器人教学、LOGO语言教学等多种尝试。,学习领域科目模块,(1)高中阶段课程结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完成设计并开始实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框架,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完成设计并开始实验,(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与选用国家级研修省级培训国家级实验区实验课程标准修订全国推广,课程标准解读研修手册教材编写、评审与选用:5套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上海科教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国家级研修:研修方式;成果省级培训和实验:2004年4个国家级实验区、天津市、浙江省部分实验后的课程标准修订(2007年前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完成设计并开始实验,(4)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推进的配套措施,课程管理:不同类别学校的开课要求考试与评价措施师范院校的职前培训:通过邀标投标评标确定负责高中信息技术培训的师范院校,首批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完成设计并开始实验,课程资源方面:元数据规范;“基础教育资源库”教师培训方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多样化、多学科的整合尝试,我们还.,反思:小成后须有大疑小疑则小成,大疑则大成,我国在世界各国信息化中的排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哪些亟需在发展中解决的问题?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反思:发展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国千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只相当于全球水平的12.6%,万人拥有因特网主机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53%。”(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中国的整体信息化情况:在发展中国家中都不容乐观,美国,新加坡,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1,8,10,13,15,20,21,36,43,54,59,中国的网络化准备状态指数排位(资料来源: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信息技术组),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人机比与联网方面,2000年底美国和英国中小学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拥有量和互联网接入情况 其他细化数据,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应用”的高度关注与量化统计,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英国为例,小学各课程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以英国为例,中学各课程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对应用效果的关注方面,发达国家对“应用效果”的关注与持续追踪调查,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关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元分析汇总,有关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元分析汇总,对应用效果的关注方面,发达国家对“应用效果”的关注与持续追踪调查,英国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效果长达10多年的追踪评估:1987-1993的ImpacT;2003的 ImpacT2;2004年关于信息与通信技术与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研究文献综述http:/page_documents/research/report01.pdf,美国:关于优秀教学实践、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调查(教师问卷)(校长问卷)(技术人员问卷),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应用效果的关注方面,发达国家对“应用效果”的关注与持续追踪调查,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对信息化投入极度热情的同时,我国对“应用”和评估应用效果的指标相对漠视,联合国教科文: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评价指标的制定与应用,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看到的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定位:对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缺乏必要的历史敏感对信息化的实效过分麻木,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看到的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设备投资极度热情对应用需求较为麻木对资源建设掐头去尾对应用效果缺乏关注,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冰山效应”,避免冰山效应,计算机设备,软件校园网/局域网连接因特网技术支持教师培训管理费用应用者的时间,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培训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适切性理论与实践的断层:难以满足教师实际教学需要,设备建设与人员建设的失衡:让经验不足或毫无经验的飞行员驾驶飞机?!,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看到的是:,信息技术必修课:“看似充实”的信息技术必修课课程表与“营养不足”的教学现状课程实施与考试评价的集体作假,信息技术必修课课程实施的诚信危机:我们在以身作则地教孩子学坏?!,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看到的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热热闹闹”的公开课与“冷冷清清”的日常应用“看上去很美”的表演课和课件与实际教学效果的“缺席存在”集体无意识支配下的群体做秀,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剥掉“皇帝的新装”换上“皇帝的新脑”,泡沫之后,波涛滚滚而来,规划,规划呼唤科学的发展观和追求实效的工作方法,规划,借助系统论的观点论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和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统筹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和各方资源,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降低工作的相对不明朗性,用以下关键词提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框架:一个系统框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五个环节:情景/案例基于任务/问题的学习知识 建构练习应用交流讨论、评议优化,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信息技术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一个模式: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模式,广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框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像一列火车呼啸而来,我们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列火车贴上了“系统工程”的标签,贴完标签之后,我们或许应该认真反思:,什么是系统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包括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处在“火车的哪个部件”里?我们这个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不至于使这节列车脱轨?,什么是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并通过有序的过程不断向系统的目标发展运动。,系统的特征及其运动发展原则,一个系统的发展一般要遵循四个原则:,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一系统可由其结构性的构成要素和运动发展过程两个方面来分析,结 构系 统,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学生:培养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国家人才培养和个体生存发展提出的挑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应用,相关人员(教师)的能力建设,协同要素利用IT优化教育管理与评价管理体制投资机制社会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人员应准确定位,各司其职,避免“缺位”、“断位”、“错位”或“越位”等不良工作定位,我们用什么样的产出(学生)回馈纳税人的血汗钱?我们应把什么样的一代人带到下个5年,或下个10年?我们凭借什么样的一代人建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一、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在其2002发表的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中小学课程框架和教师发展纲要 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已经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构件。许多国家都已公认:理解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掌握其基本技能和基本概念,是除读、写、算之外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必须具备从技术发展中受益的能力,为此,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相对独立于某种计算机平台和软件环境的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人员。,信息技术教育是培训信息时代国家、民族发展所需竞争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例如,自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作为信息领域高科技的代表,美国微软公司在发展的最快时期每周增加资产4亿美元。)而这种变革是以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前提的。”(资料出处:黄光平经济转型与职教发展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4日第4版),2.(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技术在以非凡的速度发展着,新技术层出不穷,现有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扩展。所有这些使得人们理解并自如地把握现代技术的概念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技术素养”之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资料出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新世纪里,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传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教师、学生、雇员和公民必须形成新的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之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资料出处:“21世纪素养峰会”2002年3月7-8日,德国柏林),2.(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战略价值和改革需要,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在国际公认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1994年我国首次被列入)中,2000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列第28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列第31位。,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期要早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键期信息技术方面创造力的培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创造性的发挥在青少年时期便开始展露我国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堪忧:不息血本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外软件公司的奴隶?至少一部分人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原创能力最大的软件输入国!莫尔定律:每18月一次、近乎麻木地集体买(埋)单!封建社会的卖国行为是割地赔款,信息社会的卖国行为呢?封建社会我们曾被鸦片迷醉,信息社会呢?中国应成为技术输出国:什么时候?怎样才能?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2.我国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亟需反思和重新定位,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学生:培养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国家人才培养和个体生存发展提出的挑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应用,相关人员(教师)的能力建设,协同要素利用IT优化教育管理与评价管理体制投资机制社会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与有效实施,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五个环节:,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1.我国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国家规定,2000年11月14日的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必修课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必修课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必修+选修正在修订中的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实施纲要 必修课,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与有效实施,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五个环节:,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1.“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的并存互生,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在社会(尤其是家长)难以承担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任务的今天,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共生关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共生关系,信息技术必修课,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一般信息素养,“必修课”和“整合”之间动态共生关系示意图,如何引领中国学生从软件被动应用的巢窠中破茧而出?如何帮助国家从发达国家数字霸权的围攻中突围而出?,信息技术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互补,逐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本能,效能,使能,智能,误区:“傻瓜型的技术”“傻瓜型的教育方式”“傻瓜型的人才”“奴隶型的软件消费者”,本能,效能,使能,智能,人数,发展阶段,无教育干预下的人群分布情况,-教育干预后的预期目标,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与有效实施,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五个环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五个环节:,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STS的观点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的简称,是一种从“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该方法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从STS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是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从STS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从S-T-S相互关联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科学知识”-“技术操作”-“相关社会问题”这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线索,以及相关内容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信息科学的知识发现是支持各类软件和技术研发的思想、方法和原理;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道德和道德伦理,以及学生必须关注和研究的相关问题。,从STS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梳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内容体系,内容界定:高中信息技术课上应让学生学习或深化哪些信息技术的科学知识?分门类(模块)、分流程的内容规划:不同技术门类中包括哪些思想方法与原理?信息处理与交流的各环节中包括哪些知识、原理与思想?适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知识性的内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内容界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中要求掌握哪些信息技术操作和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基础不是“没有技术的文化课”!立足技术应用,面向专业发展与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基础在巩固小学和初中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强调对原有工具和软件的综合运用,以提升素养;通过接触和体验各类新技术,为学生奠定专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基础适合的学习-教学-评价方式:对于技术操作和技术实践,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技术类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内容界定:高中新课程中,主要涉及哪些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社会问题?适合的教育教学式:对于社会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内容,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分阶段教育和引导:高中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应如何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势利导?,“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内容体系的界定,(相关)社会(问题),科学(知识),技术(操作/实践),ST S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核心思想、方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启示:1.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方法和原理:“三论”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加工的基本思想(冯诺依曼结构);数字化的概念;信息交换的基本思想;数据管理的原理等,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ST S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核心思想、方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启示:2.梳理各模块的知识点,形成教学大纲和关于知识点的“三维细目表”(知识点-掌握水平-适合的教学方式)3.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概念图,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并学会使用计算机管理文件,文字信息:WPS/Word,数据信息,电子表格、数据库,图形化表征:图形/图像/动画,使用工具软件加工处理各类信息、发布信息;并用以解决各类问题、呈现结果,使用因特网及其他工具,采用多种方式,搜集信息,音频、视频类信息,结合不同类型信息的搜集、管理、加工、表达、交流过程,进一步理解信息的内涵及信息技术的价值。,多种媒体著作工具,如Authorware,PPT等,在上述各模块中渗透与具体软件相关的信息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安全技能;设计合适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理解(而不是介绍)与具体模块相关的社会、法律、伦理和道德问题。,网页网站制作工具,如FrontPage,Dreamweaver,集成多种媒体形式,综合各类信息,采用合理的方式,制作作品、分享信息、汇报结果、沟通感情,“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再认识,利用常用软件加工处理各类信息,编程加工,智能信息处理,ST S:重新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1.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建立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联系,获得“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易于激活和迁移的技能”;避免通过脱离情景的教学强迫学生机械记忆“惰性知识”。,注意螺旋上升,避免在一个活动中“发力过猛”或将所有的知识点“一竿子插到底”,主题活动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络,法律、道德、伦理;相关社会问题,常见设备;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画图,在学习工具软件之初,以工具软件为主线,活动服务于工具软件的学习在综合活动中,以活动为主线,工具软件的应用和提升服务于活动的完成,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及目标的衔接与螺旋上升,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解决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具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应用,创新能力:改进方案;动手创新,初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的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高中,2.技术教育领域核心概念的复归,不同类型的技术实践,都应体现完整的技术过程:,其中,“需求分析”“媒体选择”“规划设计”“发布方式/媒体的选择”“评价优化”等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时,这些核心的原则、概念和规范都应该得到足够和重视和体现,需求分析,创意策划/规划主题和内容,技术制作/技术实践过程,设计呈现方式或发布媒体,搜集/编辑素材,发布作品、交流信息,作品评议、改进优化,ST 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1.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科技、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技术进步,个体生活、学习乃至个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具有双面性,需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辨证地分析。,关于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信息技术如同科学技术的其他类型一样,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催开善之花,又可能酿成恶之果。任何科学技术,其自身并不必然包涵善或恶的价值属性。科学技术的善恶价值,是在运用科学技术的人们的行为及结果中产生。,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冗余、信息垃圾;“资讯躁狂症”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结构化的算法与人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多媒体信息呈现直观性的适当应用”“信息的直观性与人的想象力”数据管理技术中,“由信息管理权限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问题”“专业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与价值最大化”“数据库对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影响”(Google的“隐私事件”)网络技术应用中,“因特网的广泛应用造成的技术异化”“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实施建议:通过“阅读与思考”的方式,教师通过某个案例或文章引发某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有关的话题包括:,ST 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2.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涵的特定科技文化,并在教学中渗透合适的科技文化教育信息技术蕴涵科技文化大多包含三个层次:物质与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制度与组织层次的科技文化有关的行为规范和科技意识(如:协作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创造意识;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保养维护意识;适时更新意识;竞争意识等),国际性的因特网组织包括“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简称ISOC,http:/)、“因特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简称ICANN,网址http:/,中文相关网址)互联网控制权与自主权,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ST 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时效观等基本观念,改变了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创造出了“虚拟空间”等崭新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独特价值观:新的价值观:重过程(程序)胜于重因果,重模拟胜于重解释,重智能胜于重实物,重系统(网络)胜于重分析,重多元胜于重统一等观念。,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ST S: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4.理解、接受、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速度迅猛,远远超过了社会及其成员的调适速度:现有社会系统及其成员尚未做出及时、充分、有效的制度调适和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形成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相适应的、共同约定的外在行为规范,更未养成自律性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五个环节:,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双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学生兼顾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协调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生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如果简单化地用一个概念去取代另外一个概念,会对深入理解和有效落实信息技术教育会造成不利影响。,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几种定义给我们的启示,“技术素养:有效使用因特网等新媒体和新技术交流信息的能力”在我国未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素养(2002年3月7-8日德国柏林“21世纪素养峰会”),“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如后详述)这两个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构成了“信息技术素养”这一概括能力更强的概念,“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引自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素养框架中提出的关于信息技术素养的定义。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2002年出版。(ETS:Digital Transformation-A Framework for ICT Literacy,pp.2-3,2002.)资料网址:http:/,1.获取信息:有收集和重新获取信息的意识并知道如何收集和检索信息;2.管理信息:能够应用现有组织或分类明细表对信息进行管理;3.整合信息:能够解释和描述信息。这包括概括、比较和对比各种信息;4.评价信息:能够判断信息的质量、适用性、有效性和效率;5.创造信息:通过组合、应用、设计、创造或加工信息来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素养”的界定追本溯源并置于不同背景下进行解析,对信息素养的界定纷繁复杂,如何理解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意义何在?,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研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不同国家(空间)的不同学者和研究团体(人),在不同时期(时间),服务于不同需要(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界定。,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Zurkowski,Paul 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Washington D.C.: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1974.p.6,国内有些学者将其简单翻译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其原意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在如何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中这一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简化翻译的不良影响:忽视了信息素养是后天习得的,是可教育和培养的对信息素养中对多种信息工具和信息来源重视不够,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报告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1992年Doyle在写给“全美信息素养论坛”的总结性报告中给出的,该定义在其后来的著作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得到较为系统的阐述Doyle,Christina.(1994)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ISBN:0937597384有关资料也可访问下列网页:,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is one who:recognizes that accurate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is the basis for intelligent decision making;recognizes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formulates quest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needs;identifies potent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develops successful search strategies;accesse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computer-based and other technologies;evaluates information;organizes informatio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integrates new information into an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uses information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能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能识别信息需求。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阐明问题。能确定潜在的信息来源。能形成成功的(信息)查询策略。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技术访问信息源能评估信息。能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组织信息。能将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能在批判性细微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美国南部学校协会(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Commission)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言简意赅:(w),“查找、评估和使用信息并进而成为一名独立的终生学习者的能力”,“The ability to locate,evaluate,and use information to become independent lifelong learners”,美国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和教育通讯与教育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在1998年的信息的力量:建设学习伙伴(Information Power: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中提出了未来20年美国中小学学生所需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_Power&Template=/ContentManagement/ContentDisplay.cfm&ContentID=19937,1.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 1:The student who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ccesses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Standard 2:The student who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evaluates information critically and competently.Standard 3:The student who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uses information accurately and creatively.,Information Literacy 1信息素养标准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并按要求评价信息。标准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准确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信息。,Independent LearningStandard 4:The student who is an independent learner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pursue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personal interests.Standard 5:The student who is an independent learner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appreciates literature and other creative expressions of information.Standard 6:The student who is an independent learner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strives for excellence in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knowledge generation.,2.Independent Learning2独立学习标准4: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能捕捉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标准5: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能欣赏文学作品和对信息进行的其他有创意的表达。标准6: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力争在信息搜索和知识生成方面具有杰出能力。,3.Social ResponsibilityStandard 7:The student who contributes positively to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o society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o a democratic society.Standard 8:The student who contribute

    注意事项

    本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