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古汉语教学资料》17封建论.ppt

    • 资源ID:5897269       资源大小:223.5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汉语教学资料》17封建论.ppt

    ,封建论,柳宗元,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1 孰为近:疑问代词,哪一种,是有原始阶段还是没有原始阶段。2 封建:指周代“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与今所说的“封建社会”不一样。3 彼封建者:彼:那个莫能去之: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4 盖非不欲去之也:盖:句首语气词,起承接上文的作用。5 其生人:其:句首语气词,大概,恐怕,表示一种测度语气。6 无以有封建:“无”后省略宾语,“以”是连词。【译文】自然界果真没有个原始阶段吗?我没法知道。人类果真有个原始阶段吗?我没法知道。那么,有或者没有原始阶段,哪一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我认为:有个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更接近事实。怎样证明这一点呢?从分封制就可以证明。那种分封制,经历了古代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都不能把它废除。大概不是不想去掉它,而是形势不许可。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就在为类的原始阶段吧?不是原始阶段的那种形势,就不会产生分封制。分封制的产生,并不是圣人的本意。,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莫木榛榛,鹿豕披披,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则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31章,【译文】人类在原始阶段,是生活在其它万物中间的,那时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四处奔走,人不能象野兽那样用爪牙来博斗,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来抵御严寒,不能光靠自身的力量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正如荀卿曾经说过的,“人类一定要利用外物作为自己求生的工具“。利用外物来求生的一定要相争,争个不停,一定去找那些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的命令。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要求判断是非的人,那些不肯改悔的,一定在吃了苦头之后才惧怕;因此君长和刑法,政令就产生了。这样,居处相近的人便结成群。,32章,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 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进会同,离为守臣汗城。然 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进者。历于宣王,挟 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幽、平,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 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用 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 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 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33章,【译文】尧、舜、禹、汤的事迹距我们很远了,对于周朝我们知道的才很详备。周朝占有天下,把土地分割开来,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象繁星罗列,布满天下,集结在天子周围,就象车轮运转时辐条总绕着车毂转那样。诸侯聚合起来去朝见天子或自行集会,分开来则成为镇守各自封国的臣子、保卫朝廷的屏障。但是下传到了周夷王的时候,破坏了礼法,损害了天子的尊严,竟出现周夷王亲自下堂迎接朝见的诸侯的事情。直到周宣王的时候,他虽然仗恃着复兴周王朝的功德,显示出南征北伐的威风,结果还是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这样渐渐衰落下去,直到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迁都洛阳,才不得不自居于诸侯的地位。,34,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气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动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裂都会:裂:废除其有由矣:其:代词,指代不数载而天下大坏【译文】秦朝统一了中国,把侯国的都城土地分成郡县,废掉了分封制而任命郡守县令等地方长官,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居高临下,控制着全境,把整个天下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秦朝所以能够得到成功的缘故。没有经过几年而秦朝对天下的统治即告崩溃,那是有原因的。频繁地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去服兵役、劳役,刑法越来越残暴,搜刮尽百姓的财货。于是那些背着锄头、木棍被流放去防守边境的人们,十分警惕地聚集起来,怒吼着汇合成起义的大军。那时有反叛的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在下的老百姓怨恨秦王朝,在上的官吏惧怕秦王朝。四面八方相互配合,杀郡守抓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秦王朝引起了人们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有什么流弊。,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群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1)病流矢:病:用作动词,射成重伤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以:通“已”,已经【译文】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想纠正秦朝的偏差,于是遵从周朝的分封制,分割天下,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没有几年,便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连闻命奔走、救死扶伤都来不及,以至于汉高祖剂邦被围困在平城,又被飞箭射伤,就这样汉代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诸侯王的势力遭到分散削弱,他们才安分自守了。但是,汉朝在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全国还有一斗地区实行郡县制,当时只有反叛的诸侯王,却没有反叛的郡县,那么秦朝郡县制的正确,又由此得到证明。继汉朝而称帝的人,就是再过一百代,我们也可以知道他必然是实行郡县制的。,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1)此其所为宜也:此:代词,用来的办法(2)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失:过错(3)州县之设: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译文】唐朝建立以后,设置了州县,任命了州县的长官,这就是唐朝所以发达的原因。但还是有凶恶狡猾的藩镇不时起来叛乱,残害地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是因为设置了州县,而是因为藩镇拥兵割据,那时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长官。郡县制的建立,确实是不能改变的。,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1)封建者:推行封建制的人(2)守宰:郡守和县令(3)思迁其秩而已:迁:升迁(4)何能理乎?:怎么能够治理国家呢?【译文】有人说:“分封制下的世袭君长,一定会把他管辖下的地区当作自己的土地尽心治理,一定把他管辖下的百姓当作自己女一样地受护,改革那里的风俗,搞好那里的政治,这样施行教化就比较容易。郡县制下的州县地方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只想升官罢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1)事迹:政事的痕迹(2)周事然也:周朝的政事就是这样【译文】周朝的情况,今天确实可以看清楚了。诸侯骄横,贪财好战。大体上来说,政治混乱的国家多,政治修明的国家少。诸侯之长不能改变它的暴政,天子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真正能做到受惜土地、爱护人民的,一百个中间也没有一个。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分封制,不在于朝廷政治。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1)酷刑苦役:残酷的刑罚、痛苦的谣役(2)而万人侧目:不是确数,是概数,形容人多【译文】秦朝的情况,也确实可以看得清楚了。有管理人民的郡县制,可是不把地方政权交给郡县,正是这种情况;有管理人民的地方官,可是不让郡县官进行管理,也正是这种情况。郡县不能发挥郡县制的作用,地方官不能行使职权,残酷的刑罚,痛苦的劳役,使万民怨恨。问题的根源在于朝廷的暴政,不在于郡县制,秦朝的情况就是这样。,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郐、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1)然后掩捕而迁之:然后:这样以后迁:意动用法,把他们流放(2)无如之何:之:代词,如何,怎么样(3)及夫郡:及夫:至于(4)何以言之?:倒装句,以何言凭着什么这样说(5)且汉知孟舒于田叔:于:介词,从(6)复其位可也:其:指上文孟舒、魏尚、黄霸、汲黯(7)朝拜而不道:拜:授予官职【译文】汉朝建立的时候,天子的政令只能推行到郡县,不能推行到诸侯国;天子只能控制郡县长官,不能控制诸侯王。诸侯王虽然胡作非为,天子也不能改变这种情况。那里的百姓虽然非常痛苦,也无法解除。只有等到诸侯王发动叛乱,这才能把他们逮捕流放到别处去,或者派兵把他们消灭掉。要是他们的罪恶未弃分暴露,尽管他们非法牟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给百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朝廷对他们也没有办法。,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1)尽制郡邑:全部实行郡县制(2)谨择守:谨慎地选择州县长官【译文】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州县长官,这种情况是一定不能改变的了。朝廷只要很好地掌握军队,慎重地选择地方官吏,那么国家就可以治理好了。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夏、商、周、汉封建而延:延:长久【译文】有人又说:“夏、商、周、汉四代实行分封制,他们统治的时间都很长匀,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统治的时间却很短呢。”说这种话的人,更不懂治理国家的道理。,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今矫而变之:纠正并改变它【译文】魏继承汉朝,分封制还存在,西晋继承魏,分封制沿袭不改,但魏的曹氏、西晋的司马氏都很快就衰亡了,没听说统治了多久。今天唐朝矫正了汉以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从开国到现在将近二百年,国家基业愈加巩固,这与分封诸侯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已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1)周之不革者: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者:者字组词,表的原因盖以诸侯:以:因为,第35,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1)夫天下之道:夫;句首语气词,表议论(2)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则:承接连词,那么(3)以一其人之视听:一:动词,统一视听:见闻,指思想(4)亦无以立于天下:以:连词立:树立,建立(5)吾固曰:固:通故因此【译文】按照天下的道理,国家安定,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可以安定。分封制下的统治者,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在这种世袭的制度下,居上位的人果趄贤明吗?居下位的人果趄不肖吗?那么百姓究竟是得到了太平还是遭遇到祸乱,就无法知道了。诸侯王想要巩固自己的统治,以便于统一百姓的认识,而世大夫们世世代代享有的封地,却又布满了全国。即使有圣人贤人生于那个时代,也没有立足之地,这就是分封制所造成的后果。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造成这样的结果吗?所以我肯定地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由形势决定的。”,朝(1)本义是早晨,名词,读zhao。说文:“朝,旦也,”如本篇:“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朝”与“夕”相对,“朝”指早晨。又北冥有鱼:“朝菌不知晦朔。”(2)引伸为朝见,动词,读chao。如晋灵公不君:“盛服将朝。”又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于与廉颇争列。“(3)表示使朝见。如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位中国,而抚四荑也。”“朝秦楚“指使秦楚朝见。(4)引伸为朝廷,即朝见军主的处所。如邹忌讽齐王纳柬:“于是入朝见威王。”(5)引伸为朝代。柳子厚墓志铭:“死高宗朝。“,返回,集(1)本义指群鸟停留在树上金文写作x,三只鸟在树上,象群鸟集树状。如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又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这些“集”字用的是本义,都指群鸟栖聚。(2)引伸为一般的停落。如促织:“虫集冠上,力叮不释。”(3)引伸为聚合。如本篇:“轮运而辐集。”“辐集”指像辐条一样聚合在毂上。又为人的聚合。如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云集”指像云彩一样聚合。(4)引伸为聚会,一般指亲友的聚会。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聚合在一起引伸为完成,成就。齐晋鞌之战:“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6)由聚合又引伸为诗文的汇集。如文选序:“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古人分述为“经、史、子、集”四部。,返回,迁(1)本义是由下向上的移动,所以从辵。动词。说文:“迁,登也。”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2)引伸为升迁,升官。如本篇:“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又后汉书张衡传:“再迁为太史令。”(3)升迁的反面,降职、流放也叫迁,又称“左迁”。如本篇:“及夫大亦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荑之耳。”“迁客”指降职到外地做官的人。如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向上移动泛指一般的迁移。王安石答司马柬议书:“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是说盘庚迁移国都,怨恨他的还有百姓。,返回,功(1)工作,付出劳动、气力,所以从力从工。它包括农事,劳役,文武之事,如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执宫功”就是服修缮宫室的家内劳役。同篇:“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武功”则指田猎之事。(2)由工作的结果,有了成绩,成就义。如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又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而功必倍之。”(3)引申为功业,事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这里的“功”指功业。(4)引申为功劳,功勋。如本篇:“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返回,尊(1)本义是酒器。文写作x,象人以双手捧着酒器。说文:“尊,酒器也。”(2)引申为尊贵,尊显义。与卑贱相对,形容词。如本篇:“然而降于荑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3)用作动词,是使尊贵,使地位高。如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4)引申为尊贵义后,又制“罇”,“樽”二字表示酒器。如陶潜归去来辞:滕王阁序:“气凌彭泽之樽。”,返回,令(1)本义是发令。说文:“令,发号也。”(2)引申为使令义。如触龙说赵太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3)用作名词,又指法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使屈平为令。”(4)引申为发令的官名。如县令。如本篇:“天下相合,杀劫令而并起。”(5)用作连词,表示即使,假使。如本篇:“纵令其乱杀人,戚之而已。”,返回,拜(1)古今都指表示敬意的礼节,古怪人实行跪拜礼,人先跪下,头下俯至手,与心平,所以说文上说:“拜,首至手也。”(2)引申为以礼拜见,谒见。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3)由以礼相见,引申为授予官职。如本篇:“覩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4)又引申为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返回,假(1)现代义指虚假,而古代指借。如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頱。”(2)引申为凭借。如本篇:“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3)引申为临时的非正式的如柳宗元薛存义序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4)又引申为给予汉书刘盆子传视其乏者则假衣裳(5)又引申为虚假虚伪形容词,返回,徙(1)本义是迁移。说文:“徙,移也。”如本篇:“陵夷屹于幽,厉,王室东徙。”(2)由空间的迁移引申为变化,变动。如吕氏春秋察今:“时已徙矣而法不徙。”(3)用在官职上的变化,则指职务调动,多指降职。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返回,国(1)古义是指周代诸侯的领地。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西汉时代特征诸侯王的封邑也称“国”,这个“国”相当于郡,所以“郡国”连称。(2)上古汉语“国”又指国都,首都。如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返回,判()本义是剖分。说文:“判,分也。”所以从刀从半。“半”也是分义。如本篇遂判为十二,分为七国。”()引申为区别,分辨。如苏洵六国论:“强弱胜负已判矣。”()又为分辨义,特指官府断案。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判状,辞甚僎。”()由分成两部分引申为半,一半义。如周礼地官媒氏:“掌万民之判。”,返回,理()今义多指治理,道理。古代汉语“理”的本义是雕琢玉。说文:“理,治玉也。”所以字从玉。()由治玉引申为治理,如本篇:“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治理的积极结果是治理得好。形容词。如本篇:“大凡乱国多,理国寡。”()用作名词,指治理的措施。如本篇:“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又指治理之事。如本篇:“尤非所谓知理者也。”()又引申为疏理,整理。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由玉石的纹理引申为物体的纹理。如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疾在腠理。”()又引申为道理。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返回,1 彼其初:彼:指人类。2 莫克:克:能够。3 夫假物者必争:夫: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4 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就:走向,走近。焉:兼词,相当于“于之”。5 告之以直而不改:以直:用正确的道理,介宾词组作补语。直:形容词,这里指直理,即正确的道理。6 痛之:使之痛。动词的使动用法。7 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是:代词,这,充当介词“由”的宾语。8 大则后有兵有德:大:用作动词,扩大。9 以安其属:以:目的连词。10 然后天下会于一:会:这里指权力集中。,返回第3章,分成了许多群以后,群和群之间相争的规模一定会大,这样就产生了用武器来镇压和用道德来安抚的统治。又出现了比一群之长更有威德的人,各个群的首领又到他那里去听从命令,来安定自己管辖的部属。于是产生了许多诸侯,他们相争的规模就更大了。又有比诸侯威德更大的人,许多诸侯又到他那里去听从命令,来安定他们的封国。于是又产生了“方伯”、“连帅”这样一些诸侯领袖,那么他们相争的规模就更大了。这样就又出现了比“方伯”、“连帅”威德更大的人,“方伯”、连帅“一类的诸侯领袖,又到他那里去听从命令,来安定他们的百姓,这样天下就统一于天子一个人了。因此先有乡里的长官而后有县的长官,有了县的长官而后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才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从最高的天子到乡里的长官,他们有德于百姓的,死后人们一定拥护他们的子孙继续作为首领。所以说分封制的产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返回,有周:有:词头 而瓜分之:瓜: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邦群后:后:君主,这里指诸侯布履星罗:星:名词用作状语,像繁星那样轮运而辐集:轮、辐:名词用作状语,像车轮、辐条一样雄南征北伐之威:雄:这里用作动词,有奋发的意思卒不能定鲁侯之嗣:卒:终究王室东徙:东徙:向东迁移无君君之心:君君:把君主当作君主第一个君作动词,是当作君主的意思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周之丧久矣:主谓词组作以为的宾语之: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周之丧也是主谓词组,作久的主语遂判不十二:判:分威分于陪臣之邦:介宾词组作补语表被动,被陪臣建立的国家,返回5,从那以后,问周天子传国九鼎的轻重而想压权的事情出现了,射伤周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甚至讨伐周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周天子杀死大夫苌弘这样的事情也出现了,天下违反了常规,没有人再尊重天子了。我认为周王朝失去统治诸侯的衽力量已经很久了,只不过还在公侯之上保存着一个空名罢了!这岂不是诸侯力量太强大,就象枝叶太多要压折树干,蚝巴太大以至于摇摆不动所造成的过失吗?于是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十二个诸侯国,后来十二国又合并或分化而成为七个强国,周朝的权力分散到韩、赵、魏、齐等这些陪臣掌政的国家里,最后周王朝被后封为诸侯的秦因灭掉。周朝所以灭亡的症结,大概就在这里了。,返回6章,【译文】有人又认为:“治理商、周二代的是圣王啊,他们都没有改变分封制,那么,本来就不应该再议论这件事了。“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商、周二代没有废除分封制,是不得已的。因为有三千个诸侯归附商朝,商朝靠了他们的力量才灭掉了夏,所以商汤不能废掉他们;归附周朝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朝靠了他们才战胜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不能废掉他们。屈从这个制度以安定国家,因袭这个制度以形成习俗,商汤、周武王这样做都是不得已的。他们是不得已,而不是出于什么大公无私的动机,相反,正是要诸侯为自己出力,借诸侯的力量保卫自己的子孙后代。秦朝所以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制度本身来说,是最大的公;从动机来看,则是出于私心的,他们的私心就在于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就在于想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的统治。但是废除分封的私土,使天下归公众治理,却是从秦朝开始的,返回17,

    注意事项

    本文(《古汉语教学资料》17封建论.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