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ppt

    • 资源ID:5827611       资源大小:758.50KB        全文页数:8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药剂学课件脂质体.ppt

    脂质体制备技术,药剂教研室 吴琳华,内容提要,脂质体的概念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特殊性能脂质体脂质体的作用机理脂质体的特点,第一节概述,脂质体(liposomes)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囊泡。,脂质体的研究进展,1965年,英国Banghan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Gregoriadis首先提出用脂质体作为-半乳糖苷酶载体治疗糖原积累疾病。,脂质体的研究进展,第一个药用脂质体制剂(1988年,瑞士)益康唑脂质体凝胶第一个脂质体注射剂(1990年美国)两性霉素B脂质体第一个抗癌药物脂质体(1995年,美国)阿柔比星脂质体,一、脂质体的组成,磷脂,亲水的头部,磷酸骨架,水溶性分子(胆碱、丝氨酸等),疏水的尾部,胆固醇,脂质体,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两条脂肪酸链,(10-24个C原子,0-6个双键),磷脂示意图,脂质体的组成,胆固醇的结构图,脂质体材料,中性磷脂,负电荷磷脂(酸性磷脂),正电荷脂质,胆固醇(Ch),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鞘磷脂(SM),磷脂酸(PA)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硬脂酰胺(SA)胆固醇衍生物,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大豆甾醇SS,脂质体的组成,1、中性磷脂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天然的PC a.脂质体的主要组成部分b.从蛋黄、大豆、牛心脏和脊髓提取c.是一种混合物,每一种PC具有不同长度、不同饱和度的脂肪链。植物性PC的脂肪链具有高度不饱和性 动物性PC的脂肪链大部分是饱和的合成的PC 二棕榈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胆碱(DSPC)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DMPC),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磷脂酰胆碱(PC),(a)全饱和磷脂(紧密排列),(b)非饱和磷脂(不能紧密列),磷脂脂肪链的饱和度对磷脂膜排列的影响,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 ethanolamine,PE)特性;头部基团小;非饱和的PE容易形成非双层结构型 形成六角相(制备特殊脂质体),六角相,磷脂酰乙醇胺(PE),鞘磷脂(sphingomyelin,SM)特性:酰胺键和羟基基团之间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因此,比PC具有更高秩序的胶相。,脂质体的组成(中性磷脂),SM,脂质体的组成,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PI),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PS),2、负电荷磷脂(酸性磷脂),3、胆固醇(cholesterol,Ch)膜的另一类重要组成成分。存在:动物细胞的质膜中含量较高,植物中含量较少。性质:为中性脂质,亦属于双亲性分子,但亲油性大于亲水性。在脂质体中的状态:作为两性分子,能嵌镶入膜,羟基团朝向亲水面,脂肪族的链朝向并平行于磷脂双层中心的烃链。胆固醇本身不形成脂质双层结构,但它能以高浓度方式掺入磷脂膜。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主要与磷脂相结合,阻止磷脂凝集成晶体结构。减弱膜中类脂与蛋白质复合体之间的连接,像“缓冲剂”一样起着调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脂质体的组成,脂质体的组成,胆固醇与磷脂的排列示意图,4、正电荷脂质硬脂酰胺(sterylamine,SA)、胆固醇衍生物。普遍应用于基因的传递系统 5、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 为纯天然品,较安全,价格便宜。大豆甾醇葡萄糖苷(SG)是从提炼豆油残渣中分离出来的甾醇葡萄糖苷的混合物。能提高脂质体的肝靶向性。大豆甾醇(soybean sterol,SS)是SG去葡萄糖残基的水解产物。与Ch结构相似,能提高脂质体稳定性,其膜稳定作用大于Ch。,脂质体的组成,二、脂质体的结构双分子结构: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呈弯曲的弧形,形似“手杖”,与胆固醇分子的亲水基团相结合,形成“U”形结构。两个“U”形结构相对排列,则形成双分子结构。,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生物膜,在脂质体的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包裹物质,脂溶性药物 定位于双分子层脂质膜间,两性化合物 定位在水相与膜内部交界磷脂上,水溶性药物 包裹在水相,不能包裹物质,在水相和有机溶剂中都不溶的物质,在两种介质中溶解性都非常好的物质,脂质体的结构,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理化性质,相变温度,膜的通透性,膜的流动性,脂质体荷电性,1、相变温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Tc),脂质体,升高温度,至一定温度,膜的物理性质改变膜的横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少、膜流动性加,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排列改变 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相变温度Tc,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决定Tc的因素(1)磷脂的种类。磷脂都具有特定的Tc值。(2)极性基团的性质。(3)酰基侧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酰基侧链长 Tc高 链的饱和度高 Tc高,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Tc以下时,为“胶晶态”(脂肪链全反式,排列紧密,刚性和厚度增加)Tc以上时,为“液晶态”(脂肪链伸缩、弯曲、外扭)磷脂发生相变时,“胶晶态”“液晶态”“液态”共存,出现相分离,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易导致内容物泄漏。,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相变温度与脂质体膜稳定性,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相变温度),2、膜的通透性(1)半通透性脂质体膜:不同离子穿膜和分子扩散过膜速率不同。(2)膜两侧的渗透压:导致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渗漏或磷脂膜破裂(3)对于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都非常高的分子,磷脂膜是一种非常弱的屏障。,脂质体的理化性质,3.膜的流动性 Tc时膜的流动性增加:包裹在脂质体内的药物具有最大释放速率。胆固醇可调节膜的流动性:a.高于Tc时,减少膜的流动性 b.低于Tc时,增加膜的流动性4、荷电性含酸性脂质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基的脂质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脂质体的理化性质,脂质体分类,按结构类型分类,单室(层)脂质体,多室(层)脂质体(MLVs),多囊脂质体(MVLs),小单室(层)脂质体(SUVs),大单室(层)脂质体(LUVs),1、按结构类型分类单室(层)脂质体,是由一层双分子膜形成的囊泡。小单室(层)脂质体(SUVs)最小粒径 20 nm 80nm-纳米脂质体包封容积低 体内循环时间长大单室(层)脂质体(LUVs)一般粒径100nm 1000nm对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高,包封容积大。如果粒径较大(500nm),膜不稳定。,脂质体的分类(按结构类型分类),2多室(层)脂质体(MLVs),双分子脂质膜与水交替形成的多层结构的囊泡。一般由五层、或更多层的同心板组成。较少层数(两到四层)的又称为寡层脂质体。粒径一般为100nm5m。包封容积相对较低。,脂质体的分类(按结构分类),3多囊脂质体(multivescular liposomes,MVLs)由许多非同心囊泡构成,每个囊泡中包裹着被装载药物的水溶液。粒径为550m。适用于包裹水溶性物质。载药量比单层脂质体 和多层脂质体高得多具有缓释作用。,脂质体的分类(按结构分类),多囊脂质体的结构,脂质体的分类,按结构性能分类,特殊性能脂质体(特殊的脂质材料制成),普通脂质体(一般脂质材料制成),热敏感性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多糖被复的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光敏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脂质体的分类,按荷电性分类,正电荷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中性脂质体,脂质体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静脉给药脂质体口服给药脂质体肺部吸入给药脂质体眼部用药脂质体黏膜给药脂质体外用脂质体和经皮给药脂质体局部注射用脂质体(肌注、关节腔、脊髓腔、肿瘤内等)免疫诊断用脂质体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用脂质体,第三节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方法,逆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冷冻干燥法,pH梯度法,前体脂质体法,干膜超声法 薄膜-振荡分散法 薄膜-匀化法 薄膜-挤压法,乙醇注入法乙醚注入法,一.薄膜分散法,膜材,有机溶剂(氯仿等)(脂溶性药物),膜材溶液,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溶剂,器壁上形成薄膜,加入缓冲液(水溶性药物),振摇,大多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各种机械方法分散,脂质体的制备方法,1干膜超声法 超声波仪(探针型和水浴型)超声处理 脂质体混悬液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除去未包入的药物)脂质体混悬液 2薄膜-振荡分散法 干膜 加入缓冲溶液 液体快速混合器振荡(252min)脂质体3薄膜-匀化法 将薄膜-振荡分散法制备的较大粒径脂质体 组织捣机或高压乳匀机匀化 较小粒径的脂质体。此法较适合工业生产。,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薄膜法),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膜材,W/O型乳剂,溶于有机溶剂(氯仿、乙醚),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胶态,短时超声,减压蒸发有机溶剂,脱落凝胶液,滴加缓冲液,继续减压蒸发,旋转,充氮气至气味消失,水性混悬液,超速离心或凝胶色谱法,除去未包入的药物,大单层脂质体,工艺流程,二、逆相蒸发法,三、溶剂注入法1、乙醇注入法 脂质乙醇液 细针头快速注入到缓冲液中 SUVs。(残存的乙醇用透析法除去)优点:简单快速,脂质浓度受限。缺点:水相包封率极低,乙醇难除。2、乙醚注入法 脂质乙醚液 细孔针头慢慢注入5560的缓冲液中 乙醚蒸发 单层脂质体(直径50200nm)。优点:脂质浓度不受限,水相包封率高;缺点:制备时间长。,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四、冷冻干燥法 磷脂 高度分散在缓冲盐溶液中 超声波处理 冷冻干燥(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物的水性介质中 脂质体 冷冻温度、速度及时间等因素影响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加入冻结保护剂,能降低冻融过程对脂质体的损害。甘露醇、D-葡萄糖此外还有:pH梯度法和前体脂质体法等。,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一、脂质体的粒径和分布脂质体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均匀程度,直接影响脂质体在机体组织的行为和处置。粒径100nm,在血液循环时间长;粒径200nm,在血液循环时间短(易被巨嗜细胞作为外来异物吞噬)。,第四节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检测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2、电子显微镜法3、激光散射法(尘粒计数法)4、电感应法(库尔特计数器)5、光感应法(如粒度测定仪),负染法冰冻蚀刻法,1、光学显微镜法 将脂质体混悬液稀释(约5倍),取1滴放入载玻片上或滴入细胞计数板内,放上盖玻片,观察脂质体粒径大小和数目,然后按其大小分档计数,以视野见到的粒子总数,求出各档次百分数。仅适用于大的脂质体。2、电子显微镜法 用负染法和冰冻蚀刻法,用于分析小脂质体。负染法:用溶液悬浮脂质体,样品滴在有支持膜的铜网上,滤纸吸去多余的液体,再滴重金属染料,滤纸吸去多余液体,自然干燥30min,用电镜观察脂质体的结构和粒径分布。,脂质体的质量研究(粒径和分布),3、激光散射法(尘粒计数法)将脂质体混悬液稀释后雾化,定量喷到计数仪散射腔,自动计数仪记录各档次粒子的粒径、数目,计算分布概率或绘制粒径分布图。此外,还有电感应法(库尔特计数器)、光感应法(粒度测定仪)等,脂质体的质量研究(粒径和分布),二、脂质体的包封率(重量包封率)1、包封率:是指包入脂质体内的药物量与投料量的重量百分比。方法:测定脂质体中的药量,经色谱柱或离心分离测定介质中未包入的药量,计算。,脂质体的质量研究(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量,脂质体中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100%,2、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因素 脂质体的结构类型 脂质体的结构类型不同,其包封率也不同。顺序:LUVs(大单)MLV(多层)SUVs(小单)脂质体制备方法 处方拟订后,制备方法就可决定结构类型。故制备方法也与包封率有关,顺序为:乙醚注入法逆相蒸发法干膜法乙醇注入法超声法 冷冻干燥法的冷冻过程使包封率下降。,脂质体的质量研究(包封率),类脂膜的组成与电性膜的组成 与脂质体的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对包封率有影响。如 PC中加入Ch可提高包封率;脂质材料与脂质体表面的电性对离子型药物的包封率影响很大 如:如水相离子型药物的电性与脂质体表面的电性相反时,可能由于静电结合的原因,包封率高。,脂质体的质量研究(影响包封率的因素),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膜材固定、制备方法固定的脂质体,其包封率则由被包封的药物的性质决定。溶解性:脂溶性的药物包封率高;电性:药物的电性与脂质体膜的电性相反时,药物包封率高;分子量:分子量大的比分子量小的药物包封率高;一般情况下,药物浓度增加,包封率下降。,脂质体的质量研究(影响包封率的因素),三、脂质体的包封容积 包封容积为每摩尔脂质形成脂质体后所包裹溶液的体积。测定方法:用脂质体包封水溶性的荧光标记物,直接测定水相的体积。四、脂质体的药脂包封比率 指一定重量的脂质所包封药物重量百分比。,脂质体的质量研究,药脂包封比率,=,100%,脂质体中包封的药量,处方中类脂的总量,五、脂质体的渗漏率 渗漏率表示脂质体在贮存期间包封率的变化情况,是脂质体不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在膜材中加入一定量的胆固醇,能够加固脂质双层膜,减少膜的流动性,可降低渗漏率。),脂质体的质量研究,渗漏率,=,贮存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包封的药量,100%,六、磷脂的氧化程度 采用氧化指数为指标。氧化指数=A233nm/A215nm 氧化指数0.2避免脂质氧化的措施:用纯化的脂质和新鲜蒸馏的有机溶剂。制备过程中避免高温。在无氧条件下制备。用氮气使水溶液脱氧。脂质体在惰性气体中保存。加入抗氧化剂,减少膜氧化脂质水平。尽量使用饱和脂质。去除残余有机溶剂。,脂质体的质量研究,-榄香烯脂质体的质量研究,-榄香烯脂质体透射电镜照片,-榄香烯脂质体粒度分布图,-榄香烯脂质体电位,(92.960.15)%,三批样品平均包封率,(158.536.6)nm,(-67.33.9)mV,形态,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稳定性考察,冰箱(4)4周后渗漏约5%,第五节 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感性脂质体(温度敏感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酸敏感脂质体),多糖被复的脂质体(糖基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长效脂质),光敏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特殊性能脂质体,一、热敏感性脂质体(温度敏感脂质体)。设计原理:当温度提高到某特定温度(相变温度Tc)时,脂质体膜由“胶晶态”转变到“液晶态”,磷脂的酰基链的紊乱度和活动度增加,膜的流动性增加,脂质体所包封的药物释放率增大,低于Tc时,药物的释放相对缓慢。选用不同长度碳链的脂质,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和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DSPC),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适当方法制成相变温度稍高于体温的脂质体。应用时,通过适当的技术使靶部位温度与热敏感脂质体的相 变温度相同,导致脂质体迅速释放内含药物。,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感脂质体释放药物示意图,特殊性能脂质体,二、pH敏感脂质体(酸敏感脂质体)。组成:不饱和的磷脂酰乙醇胺(PE)和脂肪酸。特性:pH7.4时稳定,在低pH时不稳定,pH6.5的酸性条件下,与相应的膜发生融合,释放包裹的药物到胞浆。原理:脂质体中含有不饱和的PE,在生理环境下可形成六角相,需加入某些脂肪酸制成稳定的脂质体。当pH6.5时,脂肪酸的羟基质子化,脂质形成六角相,引起膜的融合。,特殊性能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示意图,病理组织的pH比正常组织低(如感染部位、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组织),炎症反应后60h的pH降低至6.5。细胞内吞空泡的pH范围为5.06.5。脂质体主要通过内吞被细胞摄取,脂质体达到的细胞内位点是溶酶体,在溶酶体,脂质体逐渐被破坏,多数情况下药物不能直接到达细胞浆.而pH-敏感脂质体在内吞体酸性环境下不稳定,脂质体膜即与内吞体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至胞浆。,特殊性能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三、多糖被复的脂质体(掺入糖基脂质体)。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掺入多糖或糖脂的脂质体。特点:1、糖基不同可改变脂质体的组织分布:如半乳糖为肝实质细胞所摄取;甘露糖为NK细胞所摄取;胆固醇氨基甘露糖衍生物具有高度的向肺性。2、能抑制给药后在血流中某些崩解过程,使脂质体稳定。,特殊性能脂质体,四、长循环脂质体(长效脂质)。1.含有神经节苷脂GM1的脂质体(隐蔽脂质体)在脂质体膜上掺入神经节苷脂GM1,引入了唾液酸残基。特点:增强了膜的稳定性;降低了血浆成分诱发的脂质体溶解的敏感度;降低了脂质体内容物的泄漏率;减少了网状内皮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延长了脂质体的体内循环时间。缺点:GM1的价格昂贵,而且难以大量提取或合成。,特殊性能脂质体,2、PEG衍生物脂质体 脂质体被PEG衍生物(PEG-DSPE二硬脂酸磷脂酰乙醇胺,PEG-PE)修饰。极性的PEG基:增强了脂质体膜的亲水性,减少了血浆蛋白与脂质体膜的相互作用,阻止了脂质体的凝聚和融合,避免了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也延长了脂质体的体内循环时间。,特殊性能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PEG修饰脂质体结构示意图,特殊性能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五、光敏脂质体 将光敏感物质的药物包裹在脂质体内进行光学治疗。当一定的波长照射时,脂质体膜与囊泡物质间或脂质体之间发生融合作用而释放药物。六、免疫脂质体。掺入抗体形成被抗体修饰的具有免疫活性的脂质体。将抗体结合于脂质体表面,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加快免疫应答,增强脂质体结合于靶细胞和释药的能力。,特殊性能脂质体,七、磁性脂质体 将药物和磁铁性物质包入脂质体。应用于体内后,利用体外磁场的效应,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中,在磁场区释放药物,从而起到靶区局部浓集作用或靶区截流作用。磁性药物制剂可因响应外磁场作用而定位于预期的位置,犹如“磁性导弹”,把网状内皮系统的干扰降到最低程度。脂质体虽然对肿瘤细胞具有靶向性,但注射给药后,常富集于网状内皮系统,不可避免的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清除,磁性脂质体可克服。,特殊性能脂质体,超微磁粉的制备方法:FeCl3和 FeCl2分别溶于水中,过滤后混合,加入适量分散剂(如葡聚糖,防止磁化过程黏结),经超声、搅拌等过程,制成磁流体(Fe3O4黑色胶体),干燥后为超微磁粉。,特殊性能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第六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一.脂质体的作用机理,作用机理,吸附脂质交换内吞/吞噬融合扩散磷酸酯酶消化,1吸附(adsorption)吸附是脂质体作用的开始。脂质体通过静电疏水的作用,非特异性吸附到细胞表面;通过脂质体特异性配体与细胞表面结合,而特异吸附到细胞表面;吸附在细胞表面的脂质体仅在蛋白溶解酶作用下才能与细胞脱离。吸附使细胞周围药物浓度增高,药物可慢慢地渗到细胞内。,脂质体的作用机理,2脂质交换(lipid exchange)脂质体的脂质成分与细胞膜的脂质成分进行交换,而不释放水相内容物进入细胞。脂质交换过程为脂质体首先吸附在细胞上,然后在细胞表面特异交换蛋白介导下,特异性交换脂质的极性头部集团或非特异性地交换酰基链。3融合(fusion)融合是指脂质体的膜插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中而释放出水相内容物到细胞内。,脂质体的作用机理,4、内吞/吞噬(endocytosis/phagocytosis)脂质体作用的主要机制。具有吞噬活动的细胞摄取脂质体进入吞噬体 质膜内陷形成的亚细胞空泡 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 形成次级溶酶体(发生细胞消化)溶酶体溶解脂质体 释放药物。,脂质体的作用机理,5、扩散 皮肤用脂质体凝胶剂,类脂膜成了控制释药膜,内含药物通过扩散方式释放进入体内。口服脂质体,大多数在胃肠道破坏,但也可通过脂质体与胃肠道黏膜吸附、扩散或融合释放内容物。6磷酸酯酶消化 脂质体的磷脂膜可被磷酸酯酶消化。肿瘤组织中磷酸脂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所以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更容易释放药物。,脂质体的作用机理,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1、脂质体的大小 脂质体的大小不同,在体内的分布不同。以静脉给药为例:50nm,可透过肝内皮,RES的巨噬细胞内吞,转到肝枯否氏细胞融酶体中;1m,趋向于肺内停留;2-7m,被毛细血管网摄取后,积聚于肺、脾和肝;7-12m,多被肺机械性摄取;15m,经肠系膜、肝门静脉或肾动脉给入,分别被肠、肝或肾摄取。脂质体的大小不同,在循环系统内停留的时间不同。粒径愈小,体内停留时间愈长。脂质体小,分布广,代谢率低。,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2、脂质体的表面电荷 脂质体的表面电荷和荷电量影响脂质体与细胞膜的吸附作用。靶细胞与脂质体带相反电荷时,会显示静电亲和力。用正电荷脂质可降低药物对心、肾、和骨髓的毒性。3.脂质体的组成 膜成分可直接影响脂质体所有作用机制和脂质体在体内的行为。,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4.药物的包封方式 药物是嵌入双分子层亲油部分还是包入水层,会影响其分布和释放。体外试验证明,药物包入水层中,比嵌入脂相亲油基中释放速率快。5.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受血浆蛋白、酶和血清等多种因素影响。口服:受饮食、胆盐、酶和pH的影响;静脉给药:以小粒径作用时间长;眼、鼻和皮肤给药:以大粒径的脂质体作用时间长;气雾化脂质体:吸入时不论大小,均多滞留于肺。,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一、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二、缓释性 三、降低药物毒性 四、提高药物稳定性 五、靶向性,第七节 脂质体的特点,(一)靶向性的概念 利用载体药物释放系统改变药物的动力学,仅使药物作用于病变部位的靶细胞,而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作用。1.药物靶向性传递的三种方法:药物本身具有靶向能力。将活性药物以药理惰性的形式(即“前药”)给予,在靶部位经化学或酶活化后发挥治疗作用。例如多巴胺的前药L-多巴,脂溶性高,可透过血脑屏障,在纹状体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多巴胺,发挥疗效。利用生物惰性大分子载体系统将药物靶向于特定部位。,脂质体的靶向性,2、靶向性分级:级:器官组织靶向性,将药物靶向到特定的组织器官 的毛细血管床;级:细胞靶向性,将药物选择性输送到特定的细胞(如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级:细胞内靶向性,将药物导入细胞内亚细胞位点,(如溶酶体、线粒体或核等)。,脂质体的靶向性,(二)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特点1、细胞毒性很低,无免疫原性,无致热原性,能正常代谢和消除;(脂质体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它们是哺乳动物细胞膜的天然成分)。2、脂质体的大小、成分、表面电荷等有很大的选择空间;3、脂质体能包囊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很多药物,包括酶、激 素、维生素、抗生素和细胞因子等;4、制备简单;,脂质体的靶向性,5、不同于固体的聚合物载体系统(如微粒、纳米粒),脂质体双层脂膜是动态的结构,允许表面结合的靶向分子有更大的自由度,因此靶向分子能以最优构型与 靶部受体结合;6、脂质体为所包囊药物的靶向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包括细胞外释放、细胞膜融合和内吞,药物的靶向范围将更广泛;7、在载药脂质体表面结合不同的配基如抗体、糖脂等可将药物递送到特定靶组织和靶细胞。,脂质体的靶向性,(三)脂质体的靶向类型1、被动靶向:应用非修饰脂质体聚集在某些组织的趋势。静脉注射未修饰的脂质体,由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摄取,集中于肝、脾、肺、淋巴结和骨髓;肌肉和皮下注射的脂质体近80贮存在注射部位,部分脂质体可以被巨噬细胞吞饮,到达邻近的淋巴组织。,脂质体的靶向性,2、主动靶向性:修饰脂质体如连接配体或单克隆抗体到脂质体表面。脂质体本身无特异靶向性,必须在脂质双层上装上归巢装置才能具有组织特异性。常用的归巢装置有抗体、激素、糖残基和受体配体等。靶部位的选择非常重要。靶部位必须是循环容易到达的部位,靶部位结合点必须足够多,才能使药物浓度达到治疗水平。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细胞黏附分子等常作为靶结合位点,而相应的抗体、配体等作为靶向分子用于修饰载体。,脂质体的靶向性,3、物理化学靶向 掺入某些特殊脂质使脂质体对pH或温度变化等敏感,以使脂质体携带的药物作用于靶向位点。如pH-敏感脂质体,热敏感脂质体,光敏感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等。,脂质体的靶向性,(四)脂质体靶向治疗的限制 脂质体到达特定细胞需要完成的步骤:脂质体必须到达靶细胞被靶细胞识别,或脂质体 必须识别靶细胞及其周围环境,脂质体选择性与 靶细胞作用而几乎不对非靶细胞作用;载于脂质体的药物在释放位点能达到所需要的药 物浓度;药物靶向性不应产生不能允许的毒性程度。,脂质体的靶向性,1、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 脂质体主要聚集在肝、脾,其次是肺,淋巴结和骨髓。循环中的脂质体须逃避RES的吞噬,就要封闭RES系统然而,封闭RES可以影响机体的防御功能。因此,任何增加脂质体循环时间的方法都不应该抑制RES防御效率。可采用长效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隐蔽脂质体和在脂质体上掺入PEG的脂质衍生物)逃避RES的吞噬作用。,脂质体的靶向性,2、血管限制 静脉注射脂质体后大部分限制在血管。毛细血管的结构是脂质体从血循环中移出的屏障。根据组织微血管的结构将毛细血管分为三类:连续毛细血管(一般血管):最小的脂质体也不能通过。有孔毛细血管:窦状间隙毛细血管:仅见于肝、脾和骨髓,间隙平均100nm,肝脏允许200nm的脂质体穿过,因此,小脂质体可以到达肝实质细胞。容易靶向达到的血管外位点是肝、脾、骨髓、肿瘤(肿瘤的毛细血管比正常血管通透性高)炎症组织和高血压血管损伤部位(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部位),脂质体的靶向性,毛细血管的结构,

    注意事项

    本文(药剂学课件脂质体.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