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十章城市发展理论.ppt

    • 资源ID:5790980       资源大小:265.4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十章城市发展理论.ppt

    第十章 城市发展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区域制约条件第二节 城市的协调发展第三节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城市发展的区域制约条件,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的聚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心。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城市发展有三个特点:(1)区域性,区域是城市发展的依据。(2)群体性,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城市体系,分工协调,各司其职;(3)阶段性,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在功能和空间结构上有明显差别。按照我国的设市标准,世界上低级别的城市在我国相当于镇的行政建制。国际上所说的城市化,在我国相当于城镇化。国际上所说的城市体系,在我国相当于城镇体系。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核心。1977年12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马丘比丘宪章根据区域与城市相互制约关系,指出“城市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沈玉麟,1991)。制约城市发展的区域条件有:经济、社会、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一、经济条件对城市的制约,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现代化有同步关系。经济结构转变对城市化有决定性影响。第一产业布局特征是分散。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时,人口大都住在农村,城市人口比重很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布局特征是集聚。经济现代化在产业结构上的反映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在人口地域结构上,必然是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过程也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后,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生产规模增大,城市对农村的技术支援加强,工农业差别和城乡差别缩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和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比重越高。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城市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二、政治体制和政策对城市的制约,根据我国的实际,比较显著的制约作用有下列六方面。1、政治体制:政治中心的功能和规模与政治权力的集中程度成正比。2、财政体制:国外城市财政来源较广。工资税、房地产税、营业税等是城市的重要财源。人丁兴旺,城市财源也兴旺。在低工资政策下,我国居民大都不纳税,同时享受不少政府补贴。因此,城市人口越多,政府的财政负担越大。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可以缩小城市规模。4、人口迁移和户籍管理政策:不易迁移可以方便流动 5、住房政策:福利房 房改房经济实用房(集资建房)商品房别墅。6、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其中,由于居住用地增长等原因,使得城市用地的增长比人口增长更快一些。,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制约,自然条件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城市的背景、底色和依托。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格局与自然协调是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多风沙,地貌起伏较小,城市道路大都呈棋盘式,道路网络形态方正,住房多四合院,重视正南方向以加强冬半年采光效果,色调庄重浑厚。南方温暖潮湿,多山水点缀,城市道路不拘一格,形态多变,建筑物廊檐飞甍,色调轻快,对比鲜明(宋启林,1985)。山城有群山屏障,静风率高,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依山傍水是城市园林化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容易造成灾害。矿业城市分布与资源有关。城市特色与建材和建筑风格有关。建筑材料量重体大,不宜长途运输,大都就近取材。当地建筑材料的色调和质感对城市风貌有影响。雅典和罗马就近采石料,兴建多圆柱的宫殿。,第二节 城市的协调发展,一、不同规模的城市互相配合形成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规模不是城市等级的唯一指标。按照我国政府规定,100万人口以上是特大城市,50万到100万人口是大城市,20万到50万人口是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是小城市。由于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在国内外为数甚多,为此,暂按100万人口作为大城市的起点。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反映城市体系内在结构,是我国城市政策的焦点。在一个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不能互相替代、互相排斥。每一个区域的城市体系,都是不同规模的城市的有机组合。每一座城市的规模都反映区域腹地的需要。客观上需要有一座大城市的地方,城市规模不会停留在小城市阶段。由于城市发展阶段和腹地的多样性,只有具体城市的具体历史时期的相对的最佳规模,没有各个历史阶段和各座城市普遍适用的最佳规模。,二、城市规模的发展趋势,1、按单个城市发展速度分析,较小的城市往往快于较大的城市。小城市人口基础少,新建一两座工厂对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影响。2、在城市化前期,中小城市不断晋升为大城市,大城市数目急剧增加,大城市规模扩展,出现500 万人口甚至1000 万人口特大城市。3、集聚效益决定大城市增长。加工工业是大城市膨胀的主要动力。大城市有良好的协作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利于工业组团布局。大城市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有激烈的竞争,促使加工工业提高效率。有些高层次的第三产业只有在一定城市规模基础上才能建立,又称需要服务的门槛。国际空港只能建在大城市。银行、保险、通讯、出版、影视、医疗等单位一般集中在大城市。纽约的标志是华尔街、贸易大楼、证券交易所。日本l5家最大的百货公司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10家最大的银行总部在东京和大阪。大城市有较高的教育水平,造就大批人才,有较好就业条件,挽留大批人才。熟练劳动力集中便于企业家选择。企业家集中可以抓住机遇发展产业。科学技术进步保证大城市的给养。工业产品向轻、薄、精、小发展,用的原料减少,对技术、设计、销售的要求提高,增强大城市在工业布局上的区位优势。,我国大城市超常发展的原因,中国大城市快速发展与体制、统计方法、行政区划、人口政策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第一,我国设市标准较高。按照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镇就是城市,相当于低层次的城市。第二,我国设市设镇本质上是行政程序,有滞后性。不少集镇,甚至村庄,实际上已达到市的实力,具备市的功能和市的形态。第三,我国市的管辖面积较大,不少城市实际上是城市群。伊春、玉门、乌鲁木齐等市的管辖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第四,城市收入差异与流动人口政策,驱使大城市发展。国外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较慢。一些联成一片的市区往往分成若干座城市。例如,东京、川崎、横滨三市的市区早已联成一片,在统计上按三座城市计算。这样,使得城市的规模明显地缩小了。,第三节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一、城市功能专业化与服务业化近代城市的主要启动力量是工业化。“工业革命结束了牧歌和田园诗的时代,那种中世纪城市以其恬静、幽深、典雅著称的 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由喧器、繁忙、紧张和污染所代替”(陈敏之,1985)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加工工业趋向自动化、高科技化、高附加产值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工量减少,对金融、信息、技术、流通的依赖度增加;闲暇时间增加,对生活服务的要求增加,旅游业、疗养保健业、饮食业等行业繁荣。,二、基础设施现代化与环境优美化,现代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很广。对现代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通”字,包括人流畅通,物流畅通,信息交流畅通,金融流动畅通。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发扬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是城市环境优美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三、城市中心的集聚化和立体化,“城市的本质是能够产生集聚效益”。城市中心是集聚效益最突出的地方。在古代,多数城市的中心是皇宫、衙门等权力机构。欧洲中世纪教会是权力的象征,城市中心有大教堂。城墙和城堡是古代城市的标志,是权力的反映。美国没有经历中世纪封建社会,城市中心高楼林立,形态与欧洲城市中心不同。城市中心土地资源有限,地价高昂。为了充分发掘城市中心土地的集聚效益,在功能结构和形态景观上都不断进行调整。在功能结构上,增加商务活动的份量,逐渐形成中央商务区。在城市景观上,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楼层升高,地下空间和地面空间多层开发,又称城市的立体化、三维化。,四、空间结构的郊区化与逆中心化,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郊区化和逆中心化。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是郊区化的主要动力。按照1小时的合理上班通勤时间,步行的半径是5公里,公共汽车的半径是1 5公里。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网普及后,合理上班的半径可以扩大到50公里至70公里。伦敦的合理上班半径已达到70公里。高速公路引入市区后,原来的商务中心也有扩散的趋势,可以出现一些副中心,东京新宿是70年代涌现的副中心。高速公路网发达的洛杉机是一个典型的多中心城市。郊区化是大城市的人口和功能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在郊区化过程中,城市郊区形成人口的集结点和卫星城。在郊区化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出现逆中心化,又称逆城市化。大城市的逆中心化不是城市的衰亡:首先,城市的集聚效应依然存在。第二,大城市的逆中心化是大城市扩散的一种形式。第三,城市逆中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乡村城市化,是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步赶上城市的产物,是整个社会进入城乡一体化的新时期。,五、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特色化,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特色危机的困扰。科学技术的国际性,建筑技术的国际性,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是现代城市趋同化的根源。如何在趋同化过程中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是当前城市规划的难点。“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吴良镛,1991)。城市特色的本源是天人合一。历史和文化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是特色的核心。丰富多彩的人文和五颜缤纷的自然融合,形成各不相同的城市特色。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需要一定财力和物力,更需要文化素养,特别是决策人员和规划、建设人员的文化素养。,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十章城市发展理论.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