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总供给与总需求教学.ppt

    • 资源ID:5730862       资源大小:295.50KB        全文页数:8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总供给与总需求教学.ppt

    第五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前面有关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是在一般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这些都没有说明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章将要论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设条件下,着重说明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也是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第一节 总需求分析,总需求的决定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需求。因此,总需求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按照总需求的定义,用AD代表总需求,总需求有以下四个部分构成;AD=C+I+G+NX 其中C代表消费需求,是指国内居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I代表投资需求,是指企业购买资本品的需求;G代表政府支出需求,是指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NX代表净出口,是指外购购买本购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需求的四个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总支出的四个部分。,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既定的物价水平时经济中需求的所得所有物品和劳务。总需求曲线可以从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中推导出来。如图5-1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下降(从P1下降P2)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Y1增加为Y2)。相反,物价水平的上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图5-1:总需求曲线 为了理解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我们必须考察物价水平是如何影响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主要表现在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三方面:,(1)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Wealth effect)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得相对富有,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的减少,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也会减少。,(2)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Interest effect)物价水平是货币需求量的一个决定因素。物价水平降低,家庭为了购买他们想要的物品与劳务需要持有的货币就越少。因此,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家庭会通过把一些钱借出去来试图减少货币持有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家庭试图把自己的一些货币换为有利息的资产,所以利率会下降。利率反过来又影响对物品与劳务的支出。由于低利率是借款变得便宜,这就鼓励企业更多地贷款并投资于新工厂和设备,也鼓励家庭结更多的钱,投资于新房。因此,利率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而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从通常意义上,价格水平越高,商品和劳务越贵,所需交易的现金就越多,支票的金额就越大。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时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下降。总之,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更多地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需求量。相反,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减少了投资支出和物品与劳务需求量。利率效应同样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3)物价与净出口:汇率效应 汇率是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的价格。经济学上讲汇率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国间货币的相对比价。实际汇率是指两国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本国商品价格 外国商品价格 从公式可以看出,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本国人将扩大对进口的需求,而外国人减少对出口的需求,于是本国将出口减少;汇率下降的作用相反。,真实汇率的变动,导致每一美元购买的外国通货单位减少了,外国物品相对于本国物品变得昂贵了。相对价格变动反过来又影响物品与劳务支出,既影响国内的,也影响国外的。由于外国物品现在变得昂贵了,本国向其他国家购买的东西就少了,这引起本国物品与劳务的进口减少。同时,本国物品现在变得便宜了,外国向本国购买的物品就多了,因此,本国的出口增加。净出口等于出口减进口,因此,这两种变动都引起本国的净出口增加。这样,实际汇率的下降引起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增加。,总之,当本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本国利率下降时,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而且这种贬值刺激了本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需求量。相反,当本国物价水上升并引起美国利率上升时,本国货币的真实价值就会上升。而且这种升值减少了本国的净出口以及物品和劳务需求量。,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但是,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物价水平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当这些因素中的一种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就会移动。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造成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我们用图5-2来说明。在图中横轴为产出Y,纵轴为价格P,AD0、AD1、AD2分别代表不同的总需求曲线:,图5-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Y,P,O,AD2,AD0,AD1,1、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消费减少引起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减少,所以总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由AD0左移到AD2。相反,消费支出增加引起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0右移到AD1。具有这种效应的政策变量之一是政府的税收水平。当政府减税时,它鼓励人们更多的支出,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0右移到AD1。当政府增税时,人们削减支出,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AD0左移到AD2。,2、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 任何一个改变企业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投资多少的时间也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如果企业对未来经济持乐观态度,企业就会加大投资,那么在物价水平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0右移到AD1。相反,企业对未来经济状况持悲观态度,他们就会削减投资支出,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AD0左移到AD2。,3、税收政策引起的变动 税收政策也可以通过投资影响总需求,投资税收优惠增加了企业在利率既定时需求的投资品数量。因此,投资税收优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0右移到AD1。相反,投资税收优惠的取消减少了投资,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AD0左移到AD2。,4、货币供给引起的变动 货币供给也是影响投资和总需求的另一个政策变量,短期中货币供给增加降低了利率,这使得借款成本减少,借款成本减少有刺激了投资支出,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0右移到AD1。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AD0左移到AD2。,5、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购买的增加(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的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0右移到AD1。政府对物品与劳务的减少(削减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AD0左移到AD2。,6、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繁荣、投机引起的汇率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AD0右移到AD1。相反,减少净出口支出的事件(国外经济衰退、投机引起的汇率上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AD0左移到AD2。,第二节 总供给分析,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在宏观经济学中,描述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的一个合适的工具就是生产函数。因此,总供给函数就是反映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2、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就是反映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与总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不同,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所考察的时间长短。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而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为了了解短期经济波动,以及经济的短期行为如何与长期行为的不一致,我们既要考察长期总供给曲线,又要考察短期总供给曲线。首先考察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及其移动 1、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生产(它的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地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而在任一时期,技术水平是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也是不变的,因此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5.1),其中Y为总产量,K为整个资本存量,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式(5.1)是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在宏观生产函数的两个自变量中,资本存量K的规模和数量被认为石油经济社会以前各年的投资决定的。因此,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所以宏观生产函数为:(5.2)宏观生产函数(5.2)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古典经济中,由于价格、工资可以灵活变动,所有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即资本不存在闲置,劳动达到充分就业,这是经济的产出称为潜在的产量。潜在的产量又称为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它可以用生产函数表示为:(5.3),其中,来表示潜在的产量,N为潜在就业量。这也就是长期总供给。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如图5-3所示,横轴为产出Y,纵轴为价格P,长期总供给曲线LAS,是垂直的。即在长期中,经济的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决定了物品与劳务的总供给量,而且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图5-3长期总供给曲线,Y,P,O,LAS,2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经济中任何改变自然产量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因为古典模型中的产量取决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所以,我们可以把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划分为:,(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劳动力的可获得性是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一国现在所具有的一个重要优势。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国外移民或自然失业率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劳动量减少(国内人口迁出或自然失业率上升)是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2)资本引起的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增加是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时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3)自然资源引起的移动。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资源分类如下: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因此,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是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是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4)技术进步引起的移动。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广义的技术进步则不但体现为生产工艺、技能和中间投入品等硬技术的改进,还表现为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沟通机制的完备、获得规模经济、融资渠道通畅和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等方面。本章探讨的技术进步,是从其广义的角度来说明的。通常来讲,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外溢等方式来实现。因此,技术进步是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技术减少是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及其移动 1、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中的经济与长期中的经济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总供给的状况不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并不影响经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与此相反,在短期中,物价水平确实影响经济的产量。也就是说,在一年或两年的时期内,经济中物价总水平上升往往会增加物品与劳务供给量,而物价水平下降会减少物品与劳务供给量。结果,短期供给曲线如图5-4(a)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向右上方倾斜,表示短期内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总量不断增加;而价格水平下降是则相反。,(a)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b)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图5-4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提供理论解释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核心部分。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三种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分别是黏性工资理论、黏性价格理论、错觉来理论。在每一种理论中,某个市场的不完全性引起经济中供给一方的短期状况与长期不同。虽然每一理论在细节上不同,但他具有一项共同的内容: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率;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率。我们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述如下:,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其中,a是决定产量对物价水平为预期到的变动做出多大反应的数字。总之,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由于黏性工资、黏性价格还是错觉,这些情况都不会持久存在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义工资将变得没有黏性,价格将变得没有黏性,并且对相对价格的错觉也将得到纠正。在长期中,合理的假设是工资和价格具有伸缩性,而不是黏性,而且人们不会被相对价格所迷惑。,因此,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关键在于决定总供给的价格因素货币工资在短期内不具备充分的灵活性。只要在价格水平变动时,名义货币工资的变动滞后于价格的变动,实际工资就要发生变动,企业的利润也要发生变动,从而企业就会按照变动的价格来调节生产,短期总产量就有可能发生变动。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名义工资完全缺乏伸缩性,也就是不论价格如何变动,工人的工资始终保持不变,那么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就是一条与横轴平行或接近于横轴的水平线。如图5-4(b)所示。水平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凯恩斯理论的极端情况,它表明由于名义货币工资保持不变,价格一旦上升,企业就可以在成本完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任意水平的产量,或者说,企业在现行工资水平下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假定价格、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无关的垂直的曲线;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在一定程度不具备伸缩性,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相关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而如果假定价格、工资完全不具备伸缩性,那么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与价格完全相关的水平曲线。他们分别代表了宏观市场机制完全有效、部分失灵和完全失灵的三种情况。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第一种情况代表了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第二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的短期行为,而第三种情况在现实中生活中较少出现,是一种极短期的现象,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环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这一章的分析中,我们主要考察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在任何既定物价水平是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这条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似,但由于粘性工资、黏性价格以及错觉的存在,它不是垂直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那么,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因素,除了考虑引起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所有变量外,还必须考虑影响黏性工资、黏性价格和对相对价格的错觉的新变量-预期的物价水平。,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通常是由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的变动。这些相同的变量也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例如,当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增加提高了生产率时,这个经济就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因此,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右方移动。当最低工资增加从而提高了自然失业率时,经济中就业的工人减少,生产的产品也减少了,因此,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总供给曲线都向左方移动。,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的重要新变量是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工资、价格和错觉都是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确定的,因此,当人们改变他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将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就减少了物品和劳务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而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却增加了物品与劳务供给量,并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第三节 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及其波动,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 总供给总需求框架是决定均衡产量和价格水平的有用工具。特别是我们可以用此框架来研究具体的经济政策以及外来冲击对Y和P的均衡水平的影响。把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起,就可以考察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图5-5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SAS,AD,Y,P,总量剩余,总量短缺,O,E,在图5-5中,总需求曲线AD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在E点相交,此时,从短期来看,社会总需求量正好等于这个社会能够提供的总供给量,换句话说,经济将在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给定的产量和价格水平上出清。宏观经济总量达到了短期均衡。此时决定的均衡价格水平是P*,均衡总产量是Y*。这个均衡点也决定了经济中的就业水平。但是,这个均衡并不表示最佳(最好)产量水平,甚至也不一定适合乎意愿的产量水平。实际上,在经济的整体均衡水平上,可能会存在很大的产量缺口和大量的失业。均衡知识一定条件下经济会发生什么的度量,而不是应该发生什么的度量。,从图5-5中可以看出,如果价格水平大于P*,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也就是说,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要超过社会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那么,经济会出现总量剩余,于是价格水平会下降。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一方面居民持有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上升,为了保持实际资产的平衡,居民会用商品来替代名义资产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总量;另一方面,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会减少,企业就会缩减生产从而减少商品的总供给量,直到总需求量等于总供给量为止。如果价格水平低于P*,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也就说,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不能满足社会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那么,经济就会出现总量短缺,于是,价格水平上升。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居民会不断减少总需求量,直到总需求量等于总供给量为止。因此,只有在E点,价格水平和总产量不再发生变动,整个经济达到了短期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关系 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会偏离长期总供给曲线,因此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出发,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会出现三种情况:,1、失业均衡 失业均衡是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如图5-6(a)所示,由总需求曲线AD0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的交点A决定了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在A点,从短期来看,一个社会的总需求量正好等于总供给量,即不存在总量短缺,也没有总量剩余,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P0,均衡总产量为Y0。但从长期来看,A点并不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经济虽处在短期均衡状态,但没有达到长期均衡。从图5-6(a)中可看到,短期均衡点A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由此决定的短期均衡产量Y0要低于长期的潜在产出水平,这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和资本出现了闲置,失业率要大于自然失业率,因此,现实的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的短期均衡也称为失业均衡。,图5-6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2、充分就业均衡 充分就业均衡是指短期均衡产量正好等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如图5-6(b)所示,总需求曲线AD1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的交点B正好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B点不仅是短期均衡点,也是长期均衡点,这意味着宏观经济在达到短期均衡的同时也达到了长期均衡,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P1,均衡产量就是长期潜在产量。在长期均衡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因此,现实的均衡产量等于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均衡也成为充分就业均衡。,3、超充分就业均衡 超充分就业均衡是指短期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产量的均衡状态。如图5-6(c)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AD2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2在C点相交,此时均衡价格水平为P2,均衡总产量为Y2,由于C点并不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因此,C点不是长期均衡点。与图5-6(a)不同的是,短期均衡点C在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右边,由此短期均衡产量Y2要高于长期潜在的产量,这表明社会生产资源得到了超充分水平的利用,失业率小于自然失业率,因此,现实均衡产量大于长期潜在总供给的均衡也称之为超充分就业均衡。,在现实中,生产资源的超充分使用表现为工人劳动时间的延长、自愿失业者重新加入就业队伍、机器设备的过度使用等。但是,超充分就业均衡对宏观经济来说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一方面经济过热会刺激总需求,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人劳动时间的延长和机器设备的过度使用会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一个经济可能出现三种短期均衡状态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而是由三种均衡状态依次不断转化构成的、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一般来讲,一个社会由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超充分就业均衡,这一过程也就构成了经济的扩张时期。超充分就业均衡处在扩张期的繁荣阶段,此时现实的总产量大于潜在的总产量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表明了经济的繁荣。,然而,繁荣不可能持久,宏观经济会由起充分就业均衡转为充分就业均衡,再由充分就业均衡转化为失业均衡,这一过程就是经济的收缩时期。失业均衡的A点形成了收缩期的谷底阶段。这时现实的总产量小于潜在的总产量、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映了经济的衰退。这样,短期均衡围绕着长期均衡波动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也就是经济周期的扩张、顶峰、收缩和谷底四个阶段。因此,周期经济波动实际上就是短期均衡不断地、有规律地偏离长期潜在均衡的过程而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偏差也就反映了周期经济波动的幅度。,长期总供给可以认为是由一国长期平均增长率所决定的总产出,或者由一国自然失业率决定的总产出,因此,短期均衡围绕着长期均衡的波动在实际中就表现为实际的增长率围绕长期平均增长率波动。资料显示,1960-2000年间,美国GDP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约为3,自然失业率为5左右。在繁荣年份,实际经济增长率都要高于这一增长率,而在衰退时期,实际经济增长率都要低于这一水平,而实际失业率都要高于这一自然失业率。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经济是如何由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又从短期均衡调整到长期均衡的呢?这可以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作一简单分析。,外部冲击与短期均衡变动 1、总需求冲击与短期均衡变动 总需求的冲击往往会使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导致经济波动的产生。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很多,这里仅考虑预期这一因素。假定认为目前经济可能要转入衰退阶段,或者海外战争爆发,许多人对未来失去信心并改变他们的投资计划,家庭削减他们的支出且延迟了重大购买;企业则放弃了购买新的设备。,图5-7总需求冲击,为了清楚地考察预期变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假定在预期改变之前经济处在长期均衡状态。如图5-7所示,由总需求曲线AD1和短期总供给曲线SAS1决定的短期均衡点A恰好等于长期总供给,A点也是长期均衡点,均衡价格水平为P1,均衡产量为潜在总产量Y1。现在假设预期经济作响衰落,总需求曲线由AD1移动到AD2,均衡点将偏离长期均衡从A点移动到B点,相应的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总产量分别为P2和Y2。B点和A点相比。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失业率要大于自然失业率,整个社会处在失业均衡状态。,由于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最初从P1下降到P2。因此,物价水平低于在总需求减少之前人们的预期水平(P1)。尽管人们在短期中会感到吃惊,但他们不会一直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期也会逐渐适应现实,预期物价水平也下降了。预期物价水平下降改变了工资、价格和错觉,这又影响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预期物价水平下降时短期总供给曲线由SAS1移向SAS2。这种移动使经济接近于C点,新的总需求曲线(AD2)与长期总供给曲线在C点相交。,在新的长期均衡C点时,产量回到了其自然率。尽管悲观情绪减少了总需求,但物价水平大大下降(到P3)抵消了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而且人们也会预期到这种新的低物价水平。因此在长期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完全反映在物价水平上,而根本没有反映在产量水平上。即总需求移动的长期效应是一种名义变动,而不是真实变动。,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负向的总需求冲击在长期内并不能改变社会的潜在产出,而只会降低价格水平,带来通货紧缩。如果政策制定者不能正确地预测到未来经济的走向,宏观经济政策就有可能人为地使经济脱离长期均衡的轨道而引发通货紧缩。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决策失误还有可能加剧经济的波动。,2、总供给冲击 总供给冲击是造成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偏离长期均衡的另一因素。影响总供给波动的因素也是相当多的,在这里主要考察短期总供给的波动。短期总供给主要受工资、原材料价格的影响。最典型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总供给冲击来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的限产提价政策,这一政策使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石油价格的上升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图5-8总供给的冲击,以图5-8为例,我们仍然假定在石油提价之前经济处在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图中的A点,此时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产量分别为P1和Y1。现在假设石油价格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由SAS1移动到SAS2。短期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相应的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总产量分别变为P2和Y2。B点和A点相比,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下降,失业率大于自然失业率,整个社会处在失业均衡状态。这种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的现象也称为“滞胀”(stagflation),而滞胀又影响名义工资。,企业和工人最初对高物价水平的反映是提高他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并确定更高的名义工资,此时,企业的成本进一步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将进一步向左移动,滞胀问题更加严重。高物价引起高工资,高工资又引起更高的物价水平。但是在某一时点时,工资和物价上升会放慢。低产量和低就业水平将压低工人的工资,因为当失业率较高时工人的谈判能力小了。当名义工资下降时,生产物品与劳务有利可图,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到SAS1时,物价水平下降了,产量也接近于其自然率。在长期中,经济又回到了A点。,然而,这种回到最初均衡的转变假设在整个过程中总需求保持不变,且也要经历较长时期的经济衰退。此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将总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2正好足以阻止总供给移动对产量的影响,均衡点将会从B点移动到C点。在C点,均衡产量回到了原来的潜在的水平Y,但价格水平却进一步上升至P3,这样,经济可以避免长期经济衰退的痛苦,但必须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即抵消性政策为了维持较高的产量和就业水平而接受了持久的高物价水平。如下图5-9所示。,图5-9总供给的冲击,B,对于治理总供给冲击引起的经济衰退来说,政策制定者就有目标选择问题。如果政策制定者选择的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从而采取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政策,那么社会必须忍受一段时期的经济衰退;而如果选择的目标是避免长期经济衰退,从而采取扩大总需求的措施。那么社会必须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由此可见,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一个可行的宏观政策在达到某个目标时都存在牺牲其他日标的可能性,在提高社会福利的同时又可能使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第四节 宏观经济的均衡模型,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宏观经济的均衡模型包括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涉及商品市场、货币市场、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主要是从总需求方面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的均衡则主要是从总供给的角度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从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可知,在三部门经济中,从总需求角度看,国民收入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的总和,因此,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C(Y)+I(r)+G。将产品市场国民收入恒等式稍作改变,可得到货币市场的均衡公式,过程如下:由Y=C(Y)+I(r)+G可得:I(r)=Y-C(Y)-G。在三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余额形成储蓄,若以S代表储蓄,则S=Y-C(Y)-G。因此,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S=I(r)。,从总供给角度看,一国的国民收入就是经济的总产出水平,由投入的生产要素决定,因此,总供给是要素投入的函数。若用N代表就业量,K代表资本投入量,则总供给同生产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总量生产函数表示:Y=F(N,K)。在总量生产函数中,总供给即国民收入是就业量和资本投入的增函数,在资本投入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取决于就业量,是就业量的增函数,即国民收入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就业量的减少而减少。,由于从总供给角度国民收入取决于就业量,而就业量又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均衡,因此,还必须考察劳动市场。用Nd表示劳动的总需求量,Ns表示劳动的总供给量,当劳动的总供给与劳动的总需求相等即Nd=Ns时,劳动市场实现均衡,从而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将这一就业量带入总量生产函数,就可计算出相应的国民收入。宏观经济的四个基本模型是不可分割的。由于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因此,无论是总供给还是总需求都无法单方面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只有将商品市场、货币市场、总量生产函数以及劳动市场结合在一起,才能建立起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框架。,与收入支出分析不同,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引入价格变量,考察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公式可以看出,价格水平上升,会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和利息率的上升,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减少,并最终导致总需求下降。相反,则总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与价格水平负相关,价格上升,总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总需求增加。对总供给的分析要从劳动市场开始。劳动市场的价格即为工资,工资调节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由于对决定劳动供求的工资的预期不同,不同经济学家对劳动市场均衡状态的判断也大不相同,并据此推导出不同的总供给曲线。可以说,不同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总供给的分析上。,宏观经济均衡的古典模型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就是雇主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则是指名义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时,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相等。在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时,二者发生背离:若价格水平上升而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下降;若价格水平下降而名义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增加。现实经济中,价格并非固定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造成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异。为避免价格波动给自己造成损失,人们会对未来的价格变化进行判断,形成自己的预期,显然,这种价格预期会影响人们对实际工资的看法,并改变劳动的供给和需求,从而改变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古典学派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建立在价格和工资具备充分伸缩性这一判断之上的。古典经济学从经济人假定出发,认为在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工人和厂商对价格变动的预期完全准确,因此,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完全取决于实际工资。当价格发生变化时,工人和厂商会立即意识到实际工资的变化,从而根据新的实际工资调整自己的劳动供给和需求。例如,当价格水平上升而名义工资不变时,实际工资下降,此时,对于厂商来说意味着其生产成本降低,为追求更多利润,厂商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劳动需求增加;对于工人来说,实际工资下降意味着其收益减少,一部分工人会退出劳动力队伍,成为自愿失业者,因此劳动供给减少。,价格水平的变动会打破劳动市场的均衡格局,使劳动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由于价格和工资具有充分伸缩性,因此,供不应求会使实际工资水平上升,并导致劳动需求减少和供给增加,实际工资会一直上升到原有水平,使劳动的供给和需求重新达到均衡。在这一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人都会得到工作,因此,整个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社会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因此,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其所对应的国民收入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古典学派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图5-10所示。,图5-10古典学派的宏观经济均衡模型 在图5-10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价格,AS为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所对应的国民收入Y0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AD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随价格的上升而减少。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为均衡点,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由古典学派的宏观经济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社会总供给完全缺乏弹性,总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不会有任何影响,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动。如在图5-10中,当总需求由AD0增加至AD1时,均衡点由E0移动至E1,此时,均衡国民收入仍为Y0,而价格水平由P0上升至P1。,2、由于就业量取决于实际工资,因此当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就业量必然是充分就业的就业量。这就是说,凡是愿意接受现行实际工资的人都得到了工作,此时,社会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这意味着国民收入已经达到最大值,在既定条件下,总供给已经没有增长的空间,所以无论价格怎样变动总供给始终不变,完全没有弹性。,3、既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能够自发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政府就没有必要干预经济。相反,政府所采取的旨在刺激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不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且还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宏观经济均衡的凯恩斯模型 凯恩斯主义模型与古典模型最根本的差别体现在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上。与古典经济学的垂直于横轴的总供给曲线不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图511所示。图5-11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均衡模型,Y0,Y1,E0,E1,P0,P1,AS,AD0,AD1,在图511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Y,纵轴表示价格水平P,总需求曲线AD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价格反向变动,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上方倾斜,表示随价格上升总供给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交点为均衡点,此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价格水平。凯恩斯模型的关键点在于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而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劳动供给不是取决于实际工资而是名义工资,在宏观层次上即为就业量取决于名义工资。凯恩斯认为与厂商对价格的完全预期不同,工人在一段时间内会受名义工资的欺骗,认为名义工资就等同于它的实际购买力,名义工资的增加就是实际工资的增加,即所谓的“货币幻觉”。,综上,由于就业量是名义工资的增函数,总供给就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富于弹性的,总供给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凯恩斯模型的经济意义在于只要社会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总需求的增加就可以增加国民收入。如图511所示,如政府增加购买支出,使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由AD0向右上方移动至AD1,均衡点由E0移动至E1,均衡国民收入则由Y0增加至Y1。随着均衡国民收入增加,虽然价格水平也相应上升,但其上涨幅度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幅度,因此,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是可以承受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会产生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政府应采取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提高有效需求,达到消除失业,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经济均衡模型 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卢卡斯,强调预期价格和未来市场实现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关系对总供给曲线的重要性。根据卢卡斯的观点,在短期,如果价格的上涨没有被完全预期到,则随着价格上升,实际工资下降,厂商愿意供给的商品数量增加。因此,短期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但这个短期仅仅指非常短的时期。在长期,工人及雇主都能够准确地预期价格的变化,这样,价格的上升便只能导致工资同幅度的上升。由于厂商面对的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厂商没有改变生产水平的动力,产出不会增加,因此,长期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从长期总供给曲线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总供给是无弹性的

    注意事项

    本文(总供给与总需求教学.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