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ppt

    • 资源ID:5700336       资源大小:2.37MB        全文页数:30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ppt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理论、方法与实务,龚曙明 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一章 总 论,本章主要阐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与作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选题和基本内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的程序和基本要求。,1.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1.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1.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1.4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程序,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1.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意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其本质是对从数据导向结论,从结论导向对策.主要特点如下:1.应用性:从真务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数量性: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理从数出,以数说理 3.对比性:对比研究,从数据导向结论.4.综合性:多角度和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论证问题。5.实证性: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1.1.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作用 1。认识作用:认识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状态、趋势与规律、问题与原因。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2。优化作用:优质宏观经济统计服务,提高统计地位。3。咨询作用:为有关部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4。监督作用:发挥宏观经济统计监测、监督的作用。5。提高作用:提高统计工作者和学者的分析能力和研究水平。,1.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内容,1.2.1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类别1.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2.状态性分析、规律性分析和预测性分析3.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 4.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 1.2.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课题和内容 按经济活动涉及的领域不同,可分为宏观经济形势、社会总供求、国民收入分配、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劳动力供求、劳动工资、人民生活、货币供求、金融信贷、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效益、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交通运输、财政税收、物价总水平、宏观市场运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等等。,1.2.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内容的界定,1.背景分析:特定问题(课题)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问题来由2.状态分析.描述特定现象的变动过程、特征、趋势、规律和问题.3.因果分析:揭示影响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探索因果关系.4.对策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法和途径,以供决策者参考,1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1.3.1 定性分析方法 利用辨证思维、逻辑推理、经济理论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纵横比较判断法、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法对事物质的规定性进行判断和推理。界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定性分析可以界定事物及其变化的质的规定性、得出定性结论。例如,说明事物的大小、变化的方向、发展的快慢、事物的优劣、效益的好坏等等。1.3.2.定量分析方法 从数据的对比研究中,得出分析研究的结论和启示。1.描述性分析和解析性分析 2.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1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程序,问题研讨1 1.应怎样理解”从数据导向结论,从结论导向对策?”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本质?2.你认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选题与内容的界定应注意哪些原则?3为什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应结合运用?4描述性分析和解析性分析有无联系?5单变量、双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有何异同?,第2章 社会总供求均衡分析,本章主要阐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概念与平衡关系、国内总供给分析、国内总需求分析、社会总供求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判别与治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2.1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2.2 社会总供给分析,2.3 社会总需求分析,2.4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判别与治理,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10,2.1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2.1.1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概念1.社会总供给: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社会可供消费和资本积累的货物和服务的总和,是由货物和服务的国内总供给量、进口量两部分构成的价值量或实物量。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进口额=国内总供给+进口额2社会总需求: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社会对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总量,是由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需求、出口需求三大部分构成的价值量或实物量。社会总需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出口=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需求+出口需求=国内总需求+出口需求(一个国家内某省市的社会总供求还应考虑省际间的流入流出),11,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国内生产总值+进口=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国内总需求+净出口 要点:1.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通常称为三大需求.2.期初和期末社会存货差额视为一种投资需求,计入资本形成中(存货增加)。3.按生产法与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在理论上是应相等的,但现实中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4.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统计上总量是相等的,但现实中可能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5.研究主要产品实物量的总供求,平衡关系式为 期初存量+国内生产量+进口量=生活消费量+生产性消费量+出口量+期末存量=国内消费量+出口量+期末存量国内生产量+进口量=生活消费量+生产性消费量+出口量+(期末存存量-期初存量),12,【例2.1】我国2000年和2006年社会总供求统计,13,【例2.2】我国2000和2006年石油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14,2.2 社会总供给分析,2.2.1 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1.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决定总供给的关键因素.2.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和劳动效率决定总供给 3.资本和资本结构:总供给的形成与资本是密切相关.4.技术进步水平:技术进步水平越高,供给力则越强.5.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可增加和改善社会总供给.6.生产方式:集约型生产方式可增加有效供给.7.经济运行制度:制度的资源配效率 8.经济政策:价格、财政、货币等政策可调控社会总供给 9.市场规模.:市场规模与社会总供求密切相关.10.外部因素:外部环境和外部供给(进口、流入),15,2.2.2 社会总供给分析主要分析社会总供给的增减变动、长期趋势、结构演变、供给水平、相互关联和影响因素等等。【例2.3】我国2000-2006年社会总供给动态分析,16,2.2.3 国内总供给形成分析 可利用GDP及其构成数据考察和分析国内总供给的形成、增减变动、长期趋势、结构演变、供给水平、相互关联和影响因素等等。1.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决定GDP分析 GDP=GOP-II=GOP=(1-)GOP 2.三次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分析(因素分析法)贡献率 拉动 3四大收入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分析(因素分析法)GDPCEDFANPOS CVDVNVOV GDPWTEPdFANVGOPOVGOP,17,4就业人数和劳动生产率决定GDP的分析,因素分析法:就业人数*社会劳动生产率=GDP,回归模型法:【例2.5】根据表2-5中的数据,以GDP增长率GDP为因变量,社会就业人数增长率L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OLP为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模型为:5劳动和资本决定GDP的分析 生产函数:Y=F(L,K)【例2.6】根据我国1991-2007年全社会就业人数(L)、当年和上年资本形成(GCF)数据,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和决定GDP的线性函数为,18,2.3 社会总需求分析,2.3.1 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1.居民消费需求:取决于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2.政府消费需求:取决于财政收支和公共消费水平.3.投资需求:扩大投资需求可以刺激总需求,部分投资可以转化为消费需求.4.出口需求:外部需求,经济外向度的高低.5.国民收入分配:居民消费与资本积累的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分配公平程度.6.经济政策和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消费税政策、消费信贷政策、就业和工资调整机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19,2.3.2 社会总需求分析 主要分析社会总需求的增减变动、长期趋势、结构演变、需求水平、相互关联和影响因素等等。【例2.7】我国2000-2006年社会总需求动态分析,20,2.3.3 国内总需求分析1 国内总需求形成的因素分析 国内总需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 2.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是决定国内总需求的两个关键变量.例2.9】我国1990-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居民消费(HC)和固定资产投 资(IFA)及上年固定资产投资作自变量,以国内总需求(FGC)作为因变量,构建的国内总需求的二元线性函数为,21,3.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赤字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 GDP是决定国内总需求的关键变量,财政赤字对国内总需求的形成具有追加的作用。因此,提高国内总需求率和实施适度的财政赤字,有利于扩大国内总需求。【例2.10】根据1990-2007年的数据,以支出法GDP和财政赤字(B)作自变量,以国内总需求(FGC)作为因变量,构建的GDP和B决定国内总需求FGC的回归模型为4.人均GDP和人均储蓄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分析人均GDP对人均国内总需求具有动态的决定效应,并且是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的关键变量,而人均储蓄对人均国内总需求具有减少的作用。因此,要增加国内总需求,应提高国民收入和居民的消费率,适度降低居民的储蓄率。,22,【例2.11】1990-2007年的人均GDP,以人均GDP(PCGDP)和居民人均储蓄(PCS)作自变量,以人均国内总需求(PCFGC)作为因变量,构建的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储蓄 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的线性函数为5GDP和货币供应决定国内总需求分析 经济增长是国内总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增长是国内总需求增长的次要因素。在GDP增长既定的条件下,要增加国内总需求,可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例2.12】根据1990-2007年的数据,先求支出法GDP、货币供应和国内总需求的年增长率,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线性增长模型为,23,2.4.1 社会供求总量失衡的判别 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供求差额或供求差率过大,或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之内的一种不平衡的数量表现。1间接判别法(1)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主要特征有:一是产品处在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之中,产品存货过大并且积压,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买方市场为主导,卖家竞争激烈;二是生产资料、消费品、工业品、固定资产投资等价格指数趋于下降或持续走低;三是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上升;四是出现通货紧缩,钱少货多,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能力跟不上;五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下降;六是产品出口大大高于产品进口等等。,24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判别与治理,24,(2)社会总需求严重大于社会总供给(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主要特征有:一是产品处在普遍性的供小于求的失衡状态之中,产品存货普遍下降,产品销售迅速增长,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卖家市场为主导,买方竞争激烈;二是生产资料、消费品、工业品、固定资产投资等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三是就业率上升或失业率下降;四是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钱多货少,需求过度,产品供给能力跟不上;五是货币供给小于需求,利率上升;六是产品进口大大高于产品出口等等。(3)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均衡 主要特征有:一是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协调,二是生产能力正常发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消费需求依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正常增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协调四是财政、信贷、国际收支和进出口基本平衡,五是各类价格水平和利率基本稳定,失业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等等。,25,1直接判别法通过计算净出口率、存货增加率和综合供求差率来判别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及其失衡的类型和程度。(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率。为正的比率越大,国内总供给过剩,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越大 为负的比率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大,对外部供给的依赖越大。净出口率为0或比率较小,则出口需求与进口需求均衡(2)存货增加率 为正的比率越大,供大于求,存货积压 为负的比率越大,供小于求,存货下降 为0或比率较小,供求均衡(3)综合供求差率。为正的比率越大,国内总供给过剩,(供大于求)为负的比率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大,(供小于求)为0或比率较小,供求均衡,26,【例2.13】表2-10是我国1995-2006年国内综合供求差率分析。1995-1999年国内总供求严重失衡 2000-2003年国内总供求基本均衡 2004-2007年国内总供求严重失衡,27,社会供求结构失衡的判别,社会供应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致使有些产品供求,有些产品供求的一种结构矛盾。1.基础性结构失衡 指国民经济中基础部门或基础产业,如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部门提供的产品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初级产品进口长期大于出口就是基础性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2.非基础性结构失衡 指国民经济中非基础部门或非基础产业提供的产品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致使有些产品供求,有些产品供求。在国内产品供求中,有些产品产能不足、价格持续走高,产品存货下降;有些产品产能过剩、价格持续走低,产品存货积压。在进出口贸易中,则表现为工业制成品有的出口进口,有的进口出口。,28,2.4.3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治理1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的治理 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率偏低,资本形成率过大,导致消费规模过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或居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财富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大部分人收入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过高;就业不充分,公共消费不足;货币供给不足,货币流动性减弱等等。(6)出口外依存度高,但国际经济不景气,外部需求严重下降等等。主要治理措施:一.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率,降低资本形成率;二.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新的产能过剩;三.调整产业结构,压缩产品供给;四.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刺激消费;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鼓励居民消费;六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扩大政府支出;七.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货币供给,增强货币的流动性;降低储蓄利率,抑制储蓄增长;八.积极扩大出口,化解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九.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品的投资,以拉动内需等等。,29,2.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的治理 主要原因有:国民收入超额分配,消费率偏高,资本形成率偏低,导致消费规模过大、投资规模过小,或者消费规模和投资规模同时过大;货币供给过多,货币的流动性太大;储蓄利率太低,抑制了储蓄的增长;财政赤字过大,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出过大,致使社会总需求膨胀;资源配置不合理,致使有效供给萎缩,技术水平不高,产能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如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滞后,致使制造业的有效供给不足;资源短缺,制约了有效供给的增加等等。治理措施主要有:一.杜绝国民收入超额分配,防止居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抑制消费需求过快增长;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使其保持与国家现有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合理的投资规模;三.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短缺产品生产和供给;四.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和公共消费或政府支出;五.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降低货币的流动性;提高储蓄利率,促进储蓄增长;控制信贷规模,降低通货膨胀;六.加强价格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七.加快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增加产品供给创造条件,八.适度增加产品进口,化解国内总供给小于国内总需求的矛盾。,30,问题研讨2 1根据表2-5和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决定GDP增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贡献率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你认为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否可理解为科技进步的作用?为什么?2.根据表2-5中的数据,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资本形成增长率决定GDP增长率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作贡献率和拉动分析,解释你的分析结果。3根据表2-8中的数据,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增长决定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解释你的分析结果。4根据表2-8和表2-9中的数据,求人均GDP增长和居民人均储蓄增长决定人均国内总需求增长的回归模型,并检验模型是否合格,如果统计检验合格,要求解释你的分析结果。5你认为将净出口或净出口与存货增加之和视为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表现是否合理,为什么?国内总供求是否失衡的间接判别法应怎样应用?6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国内总供求是否存在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主要特征和数量表现有哪些?应如何治理?并写出分析报告。,第3章 国民收入分配分析,本章主要阐述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分配格局的基本概念;分别介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3.1 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格局,3.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3.3 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3.4 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32,3.1 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和格局,国民收入统计指标,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家(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反映国民收入分配的指标通常有:(1)国民生产总值(GNP):GNP=GDP+来自国外的净要案收入。(2)国民生产净值(NNP):NNP=GNP折旧(3)国民净收入(NNI):NNI=利息+租金+利润+工资。=NNP间接税+补贴(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中分配给个人的那部分收入,即国民收入减去企业未分配利润、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就是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减去个人交纳的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等之后的那部分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收入的来源,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33,3.1.2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流程,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国民经济生产过程结束后,首先要在生产领域进行初次分配,然后在全社会进行再分配。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流程 经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得到各自的原始收入。,34,3.1.3 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包括三大类经常性转移收支:(1)当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收支。(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3)其他经常性转移收支。(政府内、国际间的转移收支)、,35,3.1.3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指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之间、分配主体之间、各分配主体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1要素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经营的各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要素收入通常分为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利息、红利和其他财产收入)2主体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3主体内部分配格局: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36,3.1.4 国民收入分配要点:1.国民收入分配流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交织在一起.2.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流程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居民等。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原始收入 4.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终点,此后进入国民收入的使用阶段。5.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形成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 6.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首先应把国民收入分配的蛋糕做大,其次,应合理规范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初次分配,最后,应通过再分配(经常性的转移收支)调节初次分配.7。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制度、税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企业的社会责任、,37,3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直接分配格局分析,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第一层次中,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劳动者报酬(CE)固定资产折旧(DFA)、生产税净额(NP)和营业盈余(OS)四大收入项目构成的,它是生产经营成果的直接分配,政府主要得到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减去政府补贴),居民主要得到劳动者报酬,企业得到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例3.1】表3-1是我国1998-2007年直接分配格局演变分析,38,3.2.2 要素分配格局分析,主要是分析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等要素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用以揭示要素分配格局的状态和演变,及其对主体分配格局的影响。分析依据:资金流量表【例3.2】我国1995-2005年要素分配格局动态分析。,39,3.2.3 主体分配格局分析主要是分析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分配格局的状态和演变。分析依据:资金流量表。通常有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项目的流量数据,【例3.3】我国1995-2005年主体分配格局演变分析,40,33 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全部收入是由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项目形成的,不包括出售财物收入和借贷收入。全部收入减去交纳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和记账补贴,即为可支配收入。1。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演变分析【例3.4】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结构分析,41,2。GDP决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析 人均GDP、家庭人口、家庭就业面、其他因素等是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例3.5】以199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因变量(DI),人均GDP和时间变量(T)作自变量,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人均GDP决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模型为 人均GDP是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变量,其他因素(如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次要变量。,42,【例3.6】根据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用家庭就业人口(Z)和就业者平均收入(x)作自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作因变量,调查人口作权数,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为,3.3.2 农村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农村居民个人收入按收入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项目。其中家庭经营收入是总收入形成的主体。从总收入中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即为纯收入,计算方法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记账补贴,43,1.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演变分析,【例3.7】我国主要年份农民人均收入结构和增长动态分析,44,2GDP决定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分析 人均GDP、家庭人口、劳动力、家庭财产、其他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纯收入的重要变量。【例3.8】以1992-2007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作因变量(NI),以t、t-1、t-2、.t-7年的人均GDP作自变量,并引入时间变量(T)和上年的人均纯收入作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与前面估计的人均GDP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模型相比,人均GDP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机理是不同的,而且边际效应较低。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45,34 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分析,3.4.1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测度 测度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或集中程度的分析指标主要有收入的比值、全距或极值比、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基尼系数等。1.收入标准差系数 收入分配集中度=1标准差/平均收入=1标准差系数 2.基尼系数(1)等距分组测定法(2)曲线拟合法。用合适的曲线拟合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3)等级测定法(4)简易测定法.基尼系数等于收入5等分法中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收入最低的20%的人群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之差。,46,3.4.2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 可从城镇居民家庭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分别分析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否扩大,考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分析就业结构、受教育程度、家庭财产、资本投资、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政策等因素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这种分析通常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抽样数据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才能正确揭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趋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除了可采用收入的全距或极值比、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基尼系数等分析指标外,亦可采用聚类分析揭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的分布状态是否合理。3.4.3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可从农村居民家庭之间、地区之间分别分析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否扩大,考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分析家庭人口、劳动力负担系数、受教育程度、家庭财产、资本投资、生产要素、收入分配政策等因素对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这种分析通常应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抽样数据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才能正确揭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的趋势.,47,3.4.4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可利用城乡居民家庭主户抽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通过计算历年或主要年份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基尼系数等指标来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趋势,亦可绘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动态曲线图来显示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3.4.5 化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对策(1)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的平衡机制.(4)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机制,反对行业垄断,抑制非法收入。(5)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重点扶持贫困地区、落后地区、西部地区发展.(6)财政应增加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转移性支出.重点救助弱势群体、贫困阶层、贫困地区。,48,问题研讨3 1。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既是国民收入的来源,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流程有何不同?有何联系?3。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应如何分析?4。居民个人收入形成分析的内容有哪些方面?应如何分析?5。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或某省市的城乡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趋势,提出化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对策,并写出分析报告。,第4章 消费需求分析,本章主要阐述消费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介绍消费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分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41 消费的概念和计量,42 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43 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分析,44 消费结构变动分析,45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湖南商学院信息系 龚曙明,50,41 消费的概念和计量,4.1.1 消费需求的概念消费:指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消费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之分。狭义消费:是指进入国民经济最终使用阶段的用于国民生活的最终消费.4.1.2 消费需求的计量指标1最终消费总额(商品和服务消费)(1)居民消费支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2)政府消费支出 2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八类)3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八类)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性的商品消费),51,4.1.3 消费需求分析的基本指标,1最终消费率 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1-资本形成率 净出口率)2居民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平均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1-边际储蓄倾向3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 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强效应弹性 E1 等效应弹性 E1 弱效应弹性 E=0 负效应弹性 E0,52,【例4.1】我国1995-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基本分析.平均消费倾向变动趋势是下降的,但在一定的阶段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总的趋势是围绕其平均线而上下波动;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波动亦较大,并隐含着周期波动性。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并非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而具有不断递减的变动趋势,而是具有阶段稳定性或周期波动性的特征。,53,4.2 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 4.2.1 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 人均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消费倾向=人均可支配收入(1-平均储蓄倾向)居民消费的形成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平均消费倾向两个基本变量。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平均消费倾向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消费意愿、消费行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利率、价格、财产收益等因素的影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关键变量。居民收入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理论简称消费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现代消费函数理论,54,1.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认为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是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绝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线性形式为:“消费函数之谜”:从较长时期来看,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动态变化并不是递减的.而是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甚至在一定的阶段具有稳定性.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一种静态的或短期的收入决定消费的理论,对横截面数据和短期动态数据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不适合对长期动态数据的解释。,55,2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相关性和示范效应(攀比效应),人们的消费并不完全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还取决于人们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所在团体的平均收入),即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同时,消费行为在时间是不可逆的(棘轮效应或自传导效应)(1)示范效应消费函数:(2)棘轮效应消费函数:示范效应消费函数是从静态上说明消费是怎样被决定的,棘轮效应消费函数是从静态和动态结合上说明消费是怎样被决定的,因而,两个消费函数不能合并为一个消费函数。如果两个消费函数都根据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则可合并为一个消费函数,即,56,3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能以合乎理性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消费者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收入.年轻时候消费大于收入,中年时候消费小于收入,晚年时消费大于收入,因此,人的一生的消费水平是稳定的。认为消费取决于消费者一生的收入,消费者根据一生的全部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并使其效用最大化。居民家庭的消费函数 WR是财产性收入,YL是劳动收入 社会总消费函数为 现期平均收入 未来预期平均收入,At 现期平均财产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能够说明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和短期消费波动的原因.还可用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及其经济活动的影响等问题。,57,4.持久收入假说理论 认为从长期来看,人们的收入水平是稳定的,在某一个阶段会出现绝对收入水平上升的现象,但是,人们的消费并不会急剧上升,他们还会考虑到未来的收入状况,所以最终边际消费倾向会维持在平均水平上。人们的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暂时收入只有变得持久稳定时,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收入滞后分布短期消费函数。收入滞后分布长期消费函数 可采用向后回归法或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和参数估计,58,4.2.2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收入分配状况:GDP分配比例是否合理和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均衡。3.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影响消费需求的制度因素。4.价格水平与价格预期:价格变动影响消费需求。5.储蓄利率、居民消费支出与利率的高低呈负相关。6.金融资产、家庭金融资产拥有量与消费愿望呈正相关。7.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与消费支出增长呈正相关。8.人口因素:人口总量是决定消费支出总规模的重要变量。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分布、消费习惯等影响消费。9.社会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收入和消费的差距,两极分化.10.市场基础设施:市场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影响消费.,59,4.3 消费规模与水平分析 4.3.1 最终消费规模分析 1.最终消费规模形成的分析(静态关系)2GDP对最终消费的决定(动态关系)【例4.9】以我国1990-2007年的最终消费为因变量,分别以t,t-1,t-2,t-12年的GDP作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的GDP决定最终消费的模型为,60,3最终消费趋势分析 可采用趋势动态图和趋势模型分析法考察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长期发展变化的趋势性,亦可采用结构演变趋势分析法考察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消费格局的演变态势。4.影响最终消费的因素分析 影响最终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国民收入分配、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总人口与人口结构、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水平、国内供求状态、就业率高低、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居民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储蓄利率、消费信贷和消费政策等等。可采用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考察各种因素变动对最终消费的影响,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为扩大消费和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依据.,61,4.3.2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实际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同期平均总人口消费价格指数=名义居民消费水平消费价格指数1.GDP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决定(动态效应)【例4.11】分别以1990-2007年的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为因变量,以t、t-1、.t-12年的人均GDP为自变量(Y),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的人均GDP决定其消费水平的模型分别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短期收入对消费的刺激效应是有限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人均GDP的变动是不同步的。,62,2.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分析(1)全社会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分析 可将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联系起来,分期计算其名义增长率或实际增长率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向性,揭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变化的基本态趋。也可构建长期趋势模型、绘制复式动态曲线图来描述和显示长期趋势。(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趋势分析 可利用城镇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分类数据,计算一定时期的或分期的平均增长率、各类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等指标来分析居民人均消费和各类消费支出发展变化的趋势。也可构建居民人均消费和各类消费支出的长期趋势模型、或绘制复式动态曲线图来描述和显示其长期趋势。3.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可利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或人均消费支出及分类数据、主要商品人均购买量或消费量、主要耐用品拥有量进行比较,揭示其差异和原因。不同地区消费水平比较分析,可采用聚类分析揭示消费水平的地区分布和差异性。,63,44 消费结构变动分析,4.4.1 消费结构演变规律(收入引起消费结构演变)1.消费层次结构:生存型消费与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 2.消费用途结构:食品消费与非食品消费消费3.消费产品性质结构:商品消费与服务服务 4.商品消费档次结构:低档商品消费与中高档商品消费5.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6.消费方式结构:货币性(商品性)消费与实物性(自给性)消费,消费社会化程度.主要是计算各类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来反映各类消费分布的特征,并通过纵向比较揭示消费结构演变的规律,或通过横向比较揭示消费结构的差异性。通过因素分析揭示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64,4.4.2 消费主体结构变动分析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的角度出发,分析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间、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的趋向性。4.4.3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 计算各类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来反映各类消费分布的特征,并通过纵向比较揭示消费结构演变的规律,或通过不同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的比较来揭示消费结构的差异。4.4.4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结构分析1。按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展开大类消费支出用途结构分析,亦可按消费大类展开消费小类结构分析,这种分析能够反映农民家庭生活消费的总支出结构及其变动趋势。2。按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展开货币性消费和实物性消费

    注意事项

    本文(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