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5689550       资源大小:36.8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程.docx

    ICS13.060.01CCSZ10/39T/GXAS标准T/GXASXXXX-XXXX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forwaterecologicalenvironmentriskassessmentofcombinedpollution(征求意见稿)(本草案完成时间:)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 -XX-XX 实施XXXX-XX-XX发布广西标准化协会发布,/1刖百本文件参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桂林理工大学提出、归口并宣贯。本文件起草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恒晟水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草礼堂、莫凌云、曾鸿鹄、梁延鹏、宋晓红、罗为群、王慧。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界定了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涉及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评估程序,规定了评估原则、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估、风险表征、报告编制的操作指示,描述了档案管理的追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口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Illl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总纲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水生态复合污染COmbinedpoIIu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品共同暴露于水环境引起的污染。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sensitivedistribution水生态系统的不同物种对污染物敏感性差异的统计分布模型。4评估原则A1科学性充分收集已有化学品或混合物的暴露数据和信息,基于最新科学证据,根据水生态管理需要、评估目的、数据可获得性和有效性,科学合理确定评估方案,确保评估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评估结论的客观性。d2谨慎性在现实最不利情景下,谨慎评估敏感人群或高暴露人群暴露于水生态复合污染环境中的健康风险。A2透明性风险评估过程保持公正、公开,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应进行完整、系统的记录,特别注意记录评估的假设和分析不确定性及其处理方法、评估中的不同意见和观点。5评估程序包括:评估方案、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估、风险表征和报告编制,见图1。图1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程序6评估方案制定61评估目的开展风险评估前应与风险管理者和相关方充分沟通,明确评估所要支撑的水生态复合污染管理需求或需要关注的水生态复合污染问题。62评估范围通过与风险管理者及其他相关方的沟通、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现场调研等,明确评估受试范围,包括:a)评估对象。根据评估目标,在水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确定评估对象,确定能表征评估目标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的评估内容和测试内容;b)时间范围。综合分析评估对象的危害特征、暴露发生时间、受试生物生命阶段、暴露持续周期等,确定评估的时间范围;c)空间范围。综合分析研究区域的水环境特征、复合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评估对象的暴露特征等,确定评估的空间范围。63评估类型定性评估用高、中、低等描述性词语表示风险的大小;定量评估用数值表示风险的大小。64数据获取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料,确定通过文献资料、模型预测、实验研究或现场调查等方法获取所需数据。65评估要求根据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各过程的评估内容、评估步骤及技术要求,形成评估方案。66确定评估方案充分征求风险管理者和相关方的意见,经评估组论证后确定评估方案。71评估内容确定可能对水生态形成风险的化学混合物(即化学品组合)和相关的生态危害。对于受污染的水体,包括确定污染的性质和程度。72评估步骤及技术要求7.2.1污染物识别7.2.1.1基于化学分析技术定性和定量分析水生态环境中化学品,识别化学污染物来源、时空分布及复合污染暴露特征,分析生态环境化学品的污染现状。7.2.1.2化学品的分析检测,应采用相关国家标准执行。7.2.1.3对缺乏国家标准的污染物分析检测,应采用可靠的分析检测技术,保证化学品识别的可靠性和全面性。7.2.2污染物数据收集7.2.2,1根据所识别的化学品,从文献或数据库中收集单一物质及其混合物的对不同受试生物的毒性暴露数据或开展毒性暴露试验研究获取毒性暴露数据。7.2.2.2应制定详细的文献检索策略,全面、系统地收集国内外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发布的危害识别或风险评价报告、国内外毒性数据库毒性数据、公开发表的文献以及毒性试验数据等。对于收集到的文献或试验数据,删除重复数据,剔除无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详细记录文献或试验数据筛选的过程。危害识别所需数据类型受体试验数据、及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数据等,具体数据包括:a)基本信息,包括化学名称、化学文摘社(CAS)登记号、分子式、结构式、分子量等;b)理化性质,包括化学品的密度、熔点、沸点、饱和蒸汽压及蒸汽密度、溶解度、化学反应特性、稳定性等;c)毒性数据;包括受试生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具体包含单一物质或化学混合物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半数效应浓度(EC50)、无效应浓度(NEC)、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等。7.2.3数据质量评价7.2.3.1对所收集的或自行开展的科学研究的数据质量进行可靠性和相关性评价,剔除可靠性和相关性差的文献或试验数据,同一种受试生物宜采样相同测试条件的数据。7.2.3.2制定数据质量评价方案,从研究设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等方面,评估每一项生物试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预测数据、文献收集文献或试验数据的可靠性。评估试验物种或代表性物质的选择、剂量设置和终点选择、暴露途径和时间等。7.2.3.3对于无可用信息和相关性差的文献或试验数据予以剔除,并记录文献或试验数据质量评价的过程。7.2.4证据综合7. 2.4.1识别水生态环境受试生物可能的生态危害或毒性效应,确定化学品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综合证据信息。7.24.2餐于经数据质量评价的文献或试验数据。7 .2.4.3识别污染物毒性效应(如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效应终点(如死亡、效应、生理功能改变等)及可能的作用模式或机制。8 .2.5证据集成7.2.5.1基于证据综合结果,依据污染物的毒性数据做出证据充分性评价。经评价,证据充分的,进一步开展危害表征;证据不充分的,可开展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等模型、实验或调查等科学研究补充数据,进一步开展危害识别。无法进行科学研究补充数据的,则终止风险评价。7.2.5.2基于证据综合信息,针对每一种可能的生态毒性效应,集成受试生物证据和作用机制证据等不同证据链的信息,对目标污染物可能的生态危害或毒性效应做出总体判断(例如令人信服的证据、很可能的证据、可能的证据、证据不足等)。7.2.5.3对于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或很可能的证据的生态危害或毒性效应,进一步开展危害评估;对于证据不足的,需要确认数据缺口,决定是否需要补充调查、试验或模型数据。7.2.5.4判断受试生物证据的证明力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a)受试生物研究本身的可靠性和代表性;b)复合污染物与水生态危害或毒性效应的关联在不同研究、物种或种群间结论的可重复性;c)复合污染物暴露剂量、暴露时间与生态危害或毒性效应间存在剂量-反应(效应)关系;d)复合污染物与水生态危害或毒性效应间关联的强度及精确性;e)复合污染物与水生态危害或毒性效应间的关联与已知生物学原理的一致性;f)毒性作用机制的生物学合理性。8危害表征21评估内容8.1.1 基于危害识别,定性描述复合污染引起个体或群体发生有害效应的危害等级。8.1.2 建立复合污染物暴露与有害效应之间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推导毒性参数,判断复合污染物可能的加和效应、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B2评估步骤及技术要求8.2.1适用性评估8.2.1.1检索国内外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发布的复合污染物危害表征结论并进行适用性评估。8.2.1.2国内外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已发布危害表征结论且适用的,可直接引用;国内外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未发布危害表征结论的,或已发布危害表征结论但经评估不适用的,风险评价者应与风险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确定是否继续开展危害表征;经沟通后,如果不需要继续开展的,则终止危害表征。8.2.1.3开展危害表征的,基于危害识别结果确定用于危害表征的效应终点并筛选相关数据。对危害表征数据进行数据质量评价,如果满足要求,则进行危害等级划分,或进行剂量-反应(效应)建模并推导毒性参数,如果不满足要求且需继续开展危害表征,应补充试验或调查数据。8.2.1.4根据所收集的复合污染物的毒性数据,如果判断复合污染物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定量分析其相互作用大小。如果缺乏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信息,将污染物视为加和效应。8.2.2定性危害表征8.2.2.1可直接采用已有的危害分级结果,或根据国内外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发布的毒性分级标准(如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对复合污染物的危害等级进行划分;8.2.2.2可建立危害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危害评价指数,定性或半定量评价复合污染物的危害等级。8.2.3定量危害表征8.2.3.1危害表征所需数据应尽可能包含更多不同受试生物毒性数据,对于缺乏的毒性数据可利用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或交叉参照等模型进行定量预测,危害表征数据至少包含三种不同营养级的代表性生物。8.2,3.2直接引用国内外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发布的浓度-反应(效应)关系函数和毒性参数时,应详细了解推导这些毒性参数所依据的效应终点、暴露时间等信息,并审查危害表征结论的时效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当不同机构结论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开展专家论证。8.2.3.3根据原始文献数据推导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函数和毒性参数时,应满足数据质量评价的要求,且对暴露(或浓度)和反应进行定量测量,研究设计如暴露(或浓度)分组、暴露(或浓度)范围和样本量等应科学合理;同时存在多种数据来源(如相同受试生物的不同毒性数据等)时,应权衡不同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测试终点的一致性。8.2,3.4浓度-反应(效应)表征。针对不同暴露途径、暴露持续时间和毒性效应,确定用于浓度-反应(效应)关系建模的数据和效应终点,建立复合污染物暴露与效应终点间的浓度-反应(效应)关系函数,利用LogiStiC模型、WCibUlI模型等表征浓度-反应(效应)关系,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优度,选择最优模型,建立浓度-反应(效应)函数,绘制浓度-反应(效应)曲线。8 .2.3.5浓度-反应(效应)低浓度外推。根据评估需要,对未观察到的暴露(或浓度)范围的浓度-反应(效应)关系进行低浓度外推,推导毒性参数。针对不同暴露途径、暴露时间和作用模式的毒性效应,分别推导备选毒性参数。根据收集和实验测试的毒性数据,利用评估因子、物种敏感度分布模型等方法推导每个化学品或复合污染物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o9暴露评估9 1评估内容定性或定量估计特定情景下水生态环境暴露于复合污染物的暴露量。10 2评估步骤及技术要求9.2.1确定暴露情景根据评估目的,通过情景分析和现场调查,确定生态环境暴露于目标环境因素的暴露情景,情景包括复合污染物及其来源、暴露时间、暴露浓度等条件和假设确定暴露情景。9.2.2建立暴露模型基于暴露情景,建立暴露评估的概念或数学模型,确定暴露评估方法,以及暴露浓度和暴露参数的来源及测量方法等建立暴露模型。9.2.3定性暴露评估综合考虑复合污染物的化学结构、理化特性、生态环境暴露水平等信息,确定生态环境所暴露于有害化学品的数量、复合污染特征进行定性暴露评估。9.2.4定量暴露评估9.2.4.1根据定性暴露评估对水生态环境暴露水平进行分级,采用暴露模型对不同化学品或复合污染物的暴露水平分别进行定量估计。9.2.4.2污染物暴露浓度的确定方法应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进行检测。9.2.4.3基于复合污染物的分析检测信息,确定生态环境中复合污染物各组分的浓度及其时空分布。9.2.5分析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定量暴露评估需要测量或预测生态环境对复合污染物的暴露浓度,基于95%置信区间的组合指数法(CI)、浓度加和、独立作用模型分析,获得复合污染物的毒性相互作用信息,以及实际环境暴露下多元混合物的加和、协同和拮抗作用数据。10风险表征1评估内容综合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和暴露评估结果,定性或定量描述风险大小。102评估步骤及技术要求10.2.1信息汇总综合收集复合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效应终点、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等信息进行信息汇总。10.2.2风险估计基于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暴露水平,估计复合污染物暴露有害效应的风险。10.2.3不确定性分析基于风险评价全过程应用的假设条件、模型参数及证据评价等,分析风险估计的不确定性。10.2.4模型计算10.2.4.1利用浓度加和、独立作用和组合指数方法判断实际水样中的医药品混合物是否发生相互作用,如复合污染物无相互作用,则分别基于加和模型、独立作用模型计算混合物风险商。10.2.4.2模型计算三个阶段,各阶段要求如下。a)仅以浓度加和为基础对所关注的复合污染物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价阶段:1)基于环境浓度的混合物风险商(RQ*PMQ。RQ三,诋的计算是将复合污染物中的每一个化合物的测试环境浓度(MEC)与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或5%有害浓度(HC5)的比值简单地加和。每一个污染物PNEC或HC5需单独计算,它是通过标准测试物种方法得出的,对每一种化合物最低的EC5MCo运用评估因子100,从而获得相应的急性毒性数据。利用每种化学品所有毒性数据EC/LCSO(一般26种代表性指示生物)建立物种敏感度分布模型,推导5%有害浓度(HC5);2)基于总体毒性单位的混合物风险商(RQsn)oRQST是首先计算每个营养级的毒性当量之和,然后挑选出对混合污染物最敏感的生物,并通过运用相应的评估因子100,计算混合物的风险商。当RQPBC,瞬C大于1时,需进一步计算RQsno当RQsn>1时,需要利用独立作用模型进行第二阶段风险评价。b)需要额外的实验研究阶段:1)取决于独立作用模型对所需的数据;2)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风险评价的主要取决于浓度加和与独立作用预测混合污染物的毒性比值;3)只有当化合物数量和它们特定的毒性当量表明仅运用CA可能会高估混合物毒性时进行需进行第二阶段风险评价。c)计算混合物风险商阶段,当复合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作用)时,将相互作用大小与混合物风险商(RQmM工RQSrL)综合利用,计算混合物风险商。10.2.5形成结论根据定性或定量表征特定情景下生态环境暴露于复合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形成评估结论。10.2.6评价结论综合分析表征评估结果,采用混合物风险商方法,用高、中、低、无风险等描述性词语表示生态环境暴露于复合污染物的风险大小。11报告编制111一般要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用的方式向风险管理者和相关方提交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结果,以便审查和交流。112编制要求应符合HJ1111报告编制要求。12档案管理档案包括评估方案、危害识别评估内容、危害表征评估内容、暴露评估内容、风险表征评估内容和评估报告。评估档案永久保存。

    注意事项

    本文(水生态复合污染风险评估技术规程.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