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M1道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 资源ID:5686160       资源大小:488.85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M1道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L3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受重庆市北路区蔡家组团土地储备整治德设管理委员会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蔡家组团Ml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本次设计包含道路工程、岩土工程、给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景观工程及其他附属配套工程等的设计。二、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2.1 合同依据(1)与重庆市北硝区蔡家组团土地储备整治建设管理委员会签订的本项目勘察设计合同。2.2 政府相关批复意见及相关文号(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字市政500109202100007号)(2)重庆市北韬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蔡家组团Ml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北宿建发(2021)202号2.3 3相关勘察、测量、检测报告文件(1)本工程一次性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21.06修正版)(2)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指令性规划文本等2.4采用标准、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4)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5)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6)城犊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7)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8)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项目区位示意图(一)蔡家组团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50万。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网络、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用地条件,是重庆主城区最适合大规模城市建设用地的地区。重庆2020年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将蔡家组团列为主城北部片区的重点发展区域,打造成为重庆未来新的经济高地。通过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能服务,把蔡家组团建设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最适宜人居、最具活力、最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城市。项目区位示意图(二)本次设计Ml路位于蔡家组团内,Ml路设计起点起于现状快速路一横线南侧接Ml桥,先后与现状横一路、规划支路、现状横五路、形成十字交叉,后又与规划支路形成T型交叉,再与在建M2路形成十字交叉,终点与现状横四路东段形成十字交叉。本项目设计蔡家组团Ml路为城市次干路,全长1236.721m,设计车速40Kmh,路幅宽度26米。项目区位图1.2工程规模Ml路设计起点起于现状快速路一横线南侧接Ml桥,先后与现状横一路、规划支路、现状横五路、形成十字交叉,后又与规划支路形成T型交叉,再与在建M2路形成十字交叉,终点与现状横四路东段形成十字交叉。本项目设计蔡家组团Ml路为城市次干路,全长1236.721Km,设计车速40Kmh,路幅宽度26米。停车视距(In)1601107060403020执行情况:本项目道路停车视距大于等于40米,茜足强制性条文要求。三、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1. 1初步设计批攵重庆市北路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蔡家组团Ml路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北常建发(2021)202号,详见附页。3. 2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1、设计标准与技术指标:“路面结构设计荷载:城市A级”应修改为“双轮组单轴载IoOKN”;“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应修改为“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执行情况:已在设计说明中第四章设计技术标准中将设计荷载bzz-100kn及使用年限进行修改。2、根据建筑总图,补充完善小区开口设计。执行情况:在平面图及纵断图中均标注小区开口位置及标高。3、纵断面设计图中补充地质资料。执行情况:由于地勘资料中的原道路平面中线进行了调整,故纵断地勘设计资料正在完善,本次设计在岩土专篇中将逐桩横断面附上地勘断面进行对比。4、补充软基处理平面图和工程量计算。回复:已在大样图中补充软基处理图纸,本次设计设计范围内大部分为挖方,其余填方部分根据地勘资料无软基部分。5、补充路基施工期临时排水设计。执行情况:本次设计中仅有一处需设置临时排水,但由于另一侧为已建成建筑,故本次设计考虑将此低洼处部分填土,再由排水沟汇水至道路雨水排管,低洼处填土量已计入填方工程量。(9)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1)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50/T-131-2011)(1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1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14)砂基透水砖JG/T376-2012(15)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GB/T36670-2018)(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7)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18)橡胶沥青路面技术标准(CJJ/T273-2019)(19)城市道路橡胶沥青路面技术规程(DBJ50/T-237-2016)(20)国家、地方法律法规标准的相关规定。2.5对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中,与设计有关的强制性条文及执行情况分述如下:第3.4.2条:道路建筑界限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执行情况:道路设计上无任何物体侵入德筑界限内。第3.4.3条:道路最小净高应符合表3.4.3的规定:道路种类行驶车辆类型最小净高(m)机动车道各种机动车4.5小客车3.5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三轮车2.5人行道行人2.5执行情况:道路设计最小净高大于4.5m,人行最小净高大于2.5m。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中,与设计有关的强制性条文及执行情况分述如下:第6.6.1条:各级道路停车视距不应小于表6.6.1的规定值。设计速度(km/h)1008060504030204. 3.2地层结构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本场地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陆相沉积岩层和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土层。表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因人类工程活动堆填的填筑土层。其中残坡积层分布于场地的沟槽及丘包的缓坡地带,一般厚约0.30-5.30m;填筑土则不连续分布于全场地,一般厚约0.50L5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陆相沉积岩层,主要岩性可划分为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等,相变现象发育,顶部风化强烈,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为0.51.50m0由上至下各层岩土特征如下:填筑土层(Qj):主要分布于居民地及周边,堆填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均超过10年。结构稍密中密,厚度一般为0.501.50m0主要由粘性土夹砂、泥岩碎块石、碎砖瓦等组成,部分由粘性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组成,硬杂质粒径20500mm,一般为50100nun0稍湿饱和。残坡积层(Q严”):亚粘土(Q/刈):黄褐红褐色、局部为灰褐色。硬塑状,局部表层为软塑状、局部含砂,含量510乐干强度中等、切口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韧性中等;主要分布于沿线的沟槽及丘包的缓坡地带,厚度0.305.30m,沟槽地带厚度大,缓坡地带厚度小。本层地表一般为0.300.80m大多经人工改造为耕植土,富含植物根系等有机质、腐殖物。在稻田、鱼塘等处因长时间及肥料、饲料浸染而呈流塑状,为灰黑色,厚度一般0.5L50m.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K)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要造、由砂岩一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为一套紫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夹灰色、紫灰色中粒砂岩,以砂岩为主。岩性特征如下:砂质泥岩:紫褐色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胶结,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在沿线上沙溪庙组岩体中约占25虬弱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泥质砂岩:紫褐色褐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泥质胶结,泥质粉砂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在Z3-57有揭露。弱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四、建设条件4.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本项目场地地貌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沿线地形较平坦,多为浅丘地形,丘包与沟槽相间排列,丘陵间纵横冲沟较为发育,局部为丘间坦坝,顺向坡较缓、坡角6°-10°,反向坡较陡、坡角10°25°。4.2 气象、水文蔡家组团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陆的四川盆地东部,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中,属东南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具备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性,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使其具有较明显的气候垂直带谱结构。区内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18.3P,极端最高气温43C,极端最低气温7.8C;最热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最冷为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多年平均降雨量1082.6mm,主要集中在5-9月;年平均风速L3ms,最大风速26.7ms;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4. 3工程地质情况4. 3.1地质构造场地位于悦来场向斜西翼,岩层产状1001209,倾角约610%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内无断层发育,地应力条件简单,应力水平极低,层间结合较好。根据实地量测,基岩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发育,特征如下:Jl:倾向55965L以60。为主,倾角65980L以709为主,裂隙面平直,微张,宽度l3mm,部分有粘性土充填,裂隙间距1.54m不等,主要出现于砂岩层中,为硬性结构面,结合较差。J2:倾向300。310%以3059为主,局部存在翻转现象,倾角70。85。,以75。为主。裂隙面较直,延伸长,一般大于5m,微张,宽度23mm,局部有粘性土充填,裂隙间距0.52.5m0主要出现于砂岩层中,为硬性结构面,结合较差。4. 3.5不良地质现象据调查和钻探揭示,拟建场区内及周边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危岩、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5. 3.6工程地质评价地震效应评价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t路基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按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Oo4-89),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由于道路一般填方区稳定性好,尽管地震波在高边坡(高填方边坡及高挖方边坡)具有放大作用,但因拟建道路属于抗震简易设防区,地震力对道路的影响小,故将拟建道路的填方路堤、深路堑路基、半挖半填路基均划为抗震一般地段。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OO4-89)之规定:处于基本烈度为6度地区的道路路基工程,除国家特别规定外,可采用简易设防。4.3.7各路段工程地质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4.3.7.1道路工程地质评价如下:道路起点里程桩号K0+000,终点里程桩号K1+096.20米(原班号),起点设计标高为327.89米,终点设计标高为325.487米,4个纵坡段,最小纵坡1.129%,最大纵坡3.902%,横断面设计标准路幅宽为26m,车行道为2*7.5%人行道为2*5.5m,为城市次干道11级。现分段评价如下:4.3.7.2K0+000K0K)50段为坡方段(参见:1-1,剖面)该段道路经过段为一斜坡地段,地形坡度较平缓,沿道路轴线一般地形坡度314°,垂直道路轴线,地形坡度约29°。上伏土层为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最大厚度约L50m,多分布于斜坡耕地;民房废墟及周围有素填土分布,最大厚度约2.1Onb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和砂岩。按道路设计路面标高平场后,左侧最大填筑高度约7.53m。右侧最大填筑高度约7.84m,回填时应清除表层素填土及松软土后再填筑,以压实填土作为路面持力层。K0+000K0+14.4为与纵二路南路交叉路口,按道路设计标高坪场后无边坡。岩体较完整,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砂岩:灰色黄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中粒结构,厚层巨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以钙质胶结为主。在沿线上沙溪庙组岩体中约占75%。弱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以较软岩为主,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以IV级为主。4.3.3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场地均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基岩面最大埋深7.30m。基岩面倾向与地形坡向一致,一般2°20°;局部可达45°左右。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将钻探深度内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风化带。基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质较软,岩芯多呈碎块状及短柱状。根据钻探成果,厚度为0.10(ZK47)114.2O(ZK48)mo基岩中风化带:岩芯多呈短柱状、柱状及长柱状,局部呈块状,岩质较硬,构造裂隙不发育,局部裂隙较发育。根据钻探成果,其顶界最大埋深为11.50(ZK48)m,揭露厚度:1.30(ZK48)m33.50(ZK46)u4.3.4水文地质拟建道路场地属丘陵剥蚀浅丘斜坡地貌,其间丘陵、浅切沟槽相间分布,地形起伏不定,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场区内施工期间地表水体主要为农田集水和小鱼塘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少量地表水的下渗,通过地表径流及地下潜流排泄,场区素填土为透水层,粉质粘土和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为弱透水层,岩体较完整,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因而基岩裂隙水贯通性差、水量小。经钻孔24小时后观测水位,均为干孔。说明钻探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场区丘间沟槽底部地势较低,地形平缓,多为农田,土层相对较厚,地下水和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差,在雨季,大气降水部分排出场外,部分向下渗入在基岩顶部风化裂隙发育的地段赋存,形成风化裂隙水或土层中形成上层滞水。综上所述,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小,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道路沿线大部地段为农田和耕地,无污染源,根据本区经验判定地下水和土对球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交,外倾,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利:层面内倾,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裂隙于裂隙交线与坡向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综上,边坡破坏模式为沿裂隙发生平面滑动破坏,破裂角取63.4°(外倾结构面倾角与45°+6/2的较小值,下同)。建议按初步设计方案采用的土层1:1.5,基岩1:1放坡开挖,或按土层1:1.5,强风化带1:0.75,中风化带1:0.5放坡开挖。坡顶设置截排水沟,坡面可采取喷浆等护面措施。道路右侧:最大挖方高度约12.90m,坡向180°,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厚0.501.50m,易产生滑塌.基岩为强、中风化泥岩和砂岩,以中风化带为主,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岩体破碎,中风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边坡岩体类型为HI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沿线范围内岩层产状95°Zll0,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2050/75°、305°/80°;层面95°Zllo,选择3-3'剖面分析计算。作赤平投影分析如下:N图2右侧边坡:K0+050K0+218.8段赤平投影图裂隙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内倾,倾角较大,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裂隙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内倾,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层面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外倾,砂泥岩接触面,周期性受裂隙水浸泡,结合很差,部分泥化,外倾,对边坡影响极为不利;二组裂隙均穿越砂岩层,裂隙张开,将受雨水充填,裂隙深,静水水压力大,对边坡影响不利。综上,边坡破坏模式为顺层滑动,破裂角取11°。根据GB503302002表4.5.1结合附近工程经验,取砂泥岩接触面C=28、二15°,并考虑裂隙水,选择4-4'剖面经采用平面滑动法对边坡稳定分析计算:K0+14.4K0+050地形坡度平缓,填方路堤不沿地面滑塌,直立填方边坡不稳定,易沿土体内部呈圆瓠形滑塌,左右两侧具放坡条件,建议按1:1.5放坡,坡面采取护面措施(如:绿化、格构等)。4.3.7.3K0+050K0+218.8段为挖方路段(参见:2-2,5-5'剖面)该段道路穿越为一小山丘,地形较陡,纵坡坡度小于226°,局部为陡坎,基岩面与地形坡度一致,横坡地形坡度为520°,地表有厚度约0.502.1Oln的粉质粘土;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中线最大开挖高度约11.63m,基岩大部地段已露头,建议以基岩直接作为路面持力层。局部(K0+050K0+060.8)道路左侧为填方,最大填筑高度LlOn1,建议清除表层土层后,采用填石路基作为路面持力层。按道路设计标高坪场,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挖方岩土质边坡,边坡稳定性分析均按直立切坡和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进行评价。各边坡评价如下:道路左侧路堑:最大挖方高度约7.54m,坡向280°,边坡土质段高度0.501.50m,土体为坡残积粉质粘土,土岩界面平缓或与坡向相反,土质边坡以局部滑塌破坏为主;边坡岩质段高度最大6.85m,岩体为强、中风化泥岩、砂岩,以砂岩为主,边坡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边坡岩体类型为In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5。,安全等级二级。沿线范围内岩层产状95°Zllo,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205°/75°、305°Z80o;选择3-3'剖面分析计算。作赤平投影分析如下:假包<° >苜湾20575Q节理305KO95112«090交绽245?111810交汶5结构面、线产状表图1左侧边坡:K0+050K0+218.8段赤平投影图裂隙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与坡向小角度相按道路设计标高坪场,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挖方岩土质边坡,边坡稳定性分析均按直立切坡和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进行评价。各边坡评价如下:道路左侧路堑最大挖方高度约8.OOm,坡向269°,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厚0.60-l.80m,易产生滑塌,基岩为强、中风化泥岩和砂岩,以泥岩为主,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岩体破碎,中风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边坡岩体类型为IV类,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45°,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沿线范围内岩层产状95°Zllot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205°N75°、3050/80°;选择9-9'剖面分析计算。作赤平投影分析如下:棺0候向()节砰20575方理3058095Il26990交线24571交蝮118IO交线.345纪均ii.地产状表图3左侧边坡:K0+353.6K0+627.8段赤平投影图裂隙于裂隙交线与坡向大致相同,为外倾结构面组合线,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利。层面内倾,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破坏模式为沿外倾结构面组合线发生楔形体破坏,破裂角取60.2°。选择9-9'剖面经采用三维楔形体法对边坡稳定分析计算:裂隙于裂隙交线:天然Ks=3.99,饱和Ks=3.18o计算结果见附件计算书4.2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书。稳定系数大于L3,边坡稳定,但岩体裂隙倾角较陡,直立开挖后易产生崩塌掉块现象。建议按初步设计方案采用的土层1:1.5,基岩1:1放坡开挖,或按土层1:1.5,基岩1:0.75放坡开挖。坡顶设置截排水沟,坡面作喷浆护面。道路右侧路堑最大挖方高度约10.56m,坡向89°,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厚0.60-1.70m,易产生滑塌,基岩为强、中风化泥岩和砂岩,以中风化带为主,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岩体破碎,中风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砂泥岩接触面:饱和Ks=L438,稳定系数大于1.3,边坡稳定,但岩体裂隙倾角较陡,直立开挖后易产生崩塌掉块现象。建议按初步设计方案采用的土层1:1.5,基岩1:1放坡开挖,或按土层1:1.5,基岩1:0.75放坡开挖,采用逆作法施工,按8m一阶分阶放坡,中间设置平台,宽度不小于2m。坡面作喷浆护面处理,坡顶设截排水措施。施工中应加强对顺向坡层面性状检验,应根据边坡开挖后揭露的实际层面特征,进一步校核层面抗剪强度指标的取值,调整边坡稳定性睑算结果及处理措施。应加强对边坡稳定性的监测。4.3.7.4K0+218.8K0+353.6段为填方段(参见:6-6'、7-7,剖面)该段道路沿线为丘间浅切沟槽,地形坡度较平缓,沿道路轴线一般地形坡度49。,垂直道路轴线,地形坡度约15°。上伏土层为粉质粘土和局部淤泥,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厚度0.502.10m,多分布为农田耕地,表层呈松散、软塑状,局部淤泥呈流塑、软塑状,厚度0.50.80m,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和砂岩。按道路设计路面标高平场后,左侧最大填筑高度约5.99m。右侧最大填筑高度约5.57m0回填时应清除表层淤泥及松软土后再填筑,以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沿道路轴线方向没有产生滑坡的临空条件,横向地形坡度平缓,填方路堤不沿原地面滑移,直立填方边坡不稳定,易沿土体内部呈圆弧形滑移,道路左右两侧具放坡条件,建议填方边坡按1:L50放坡,坡面作绿化护坡处理。该段处于原始沟谷部位地面高程较低,路堤修建后,该区右侧易形成汇水区,地表水不易排泄,.建议与规划园区统一考虑排水问题。4.3.7.5K0+353.6K0+627.8段为挖方段(参见:8-8,1313,剖面)该段道路位于一不规则山丘地带,地形坡度较平缓,沿道路轴线一般地形坡度19°,垂直道路轴线,地形坡度约510°。局部地段为陡坎,基岩面与地形坡度基本一致,上伏土层为粉质粘土,厚度0.502.52m,多为耕地,呈松散状、可塑状,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和砂岩。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基岩大部地段已露头,局部为粉质粘土,中线最大开挖高度约9.19m。建议以基岩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土岩结合部位的不均匀沉降,可采取超挖再回填压实等方法进行处理。K0+640K0+720道路左侧建议设置路肩墙支挡,其余地段和道路右侧要议按8m阶分阶放坡,中间设置平台,宽度不小于2m,上部按1:1.50放坡,下部按1:1.75放坡,坡面可采取隔构作护坡处理。K0+685.074处为与纵二路南路交叉路口,按道路设计标高坪场后无边坡。K0+758.2K0+904.8段为挖方段(参见:16-16,'18-18,剖面)该段道路位于一不规则山丘地带,沿道路轴线一般地形坡度846°,垂直道路轴线,地形坡度约510°。局部为陡崖,基岩面与地形坡度基本一致,上伏土层为粉质粘土及素填土,粉质粘土厚度0.301.00m,多为耕地,呈松散状、可塑状,素填土厚度L106.30m,分布于采石场及民房周围,松散状。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和砂岩。中线最大开挖高度约29.56m,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基岩已露头,建议以基岩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按道路设计标高坪场,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挖方岩土质边坡,边坡稳定性分析均按直立切坡和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进行评价。各边坡评价如下:道路左侧路堑最大挖方高度约17.82m,坡向242°,坡体上部为素填土,厚0.30-6.30m,直立开挖易沿土体内部呈圆瓠形滑塌,基岩为强、中风化泥岩和砂岩,以中风化带为主,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岩体破碎,中风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边坡岩体类型为IV类,等效内摩擦角取45。,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沿线范围内岩层产状95°Zlle,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2050/75°、305°Z80o;选择18-18'剖面分析计算。作赤平投影分析如下:边坡岩体类型为11I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沿线范围内岩层产状95。Zir,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205°/75°、305° /80°;选择 9-9'剖面分析计算。作赤平投影分析如下:图4右侧边坡:俑向(° )馍角(°)节理20575节理30581)层面95H边坡8990交线24571交线11810交线345结构页.”产状表K0+342. 32K0+508. 27 段赤平投影图裂隙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内倾,倾角较大,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裂隙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内倾,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层面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外倾,但倾角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右侧的边坡不受裂隙面控制,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但岩体裂隙倾角较陡,直立开挖后易产生崩塌掉块现象。建议按初步设计方案采用的土层1:1.5,基岩1:1放坡开挖,或按土层1:1.5,基岩0.75放坡开挖,采用逆作法施工,按8m一阶分阶放坡,中间设置平台,宽度不小于2m。坡顶设置截排水沟,坡面作喷浆护面。4.3.7.6K0+627.8K0+758.2段为填方段(参见:13-13,15-15'剖面)该段道路沿线为丘间鞍部斜坡,地形坡度较平缓,沿道路轴线一般地形坡度222°,垂直道路轴线,地形坡度约823°,多呈台阶状。上伏土层为粉质粘土和局部淤泥,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厚度0.152.80m,多分布为农田耕地,表层呈松散状,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和砂岩。按道路设计路面标高平场后,左侧最大填筑高度约12.37m。右侧最大填筑高度约8.35m。回填时应清除表层松软土、将素填土翻挖分层碾压后再填筑,以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地形多呈太阶状,局部坡率大于1:5,建议在原地面挖设台阶后再回填。N饺向,)倾角(。)节理20575节理30580层而9511边坡6290交线2457I交线11810交线345结构而、级产状表图6右侧边坡:K0+758.2K0+904.8段赤平投影图裂隙、裂隙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内倾,倾角较大,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层面倾向与坡向交角33°(接近30°),边坡高度大,按外倾结构面考虑,砂泥岩接触面,周期性受裂隙水浸泡,结合很差,部分泥化,外倾,对边坡影响极为不利;二组裂隙均穿越砂岩层,裂隙张开,将受雨水充填,裂隙深,静水水压力大,对边坡影响极为不利。综上,边坡破坏模式为顺层滑动,破裂角取1o根据GB503302002表4.5.1结合附近工程经验,取砂泥岩接触面C=28、=15°,并考虑裂隙水,选择17-17'剖面经采用平面滑动法对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砂泥岩接触面:饱和Ks=L05o安全系数小于GB503302002规定的二级边坡安全系数1.30。计算结果表明,在暴雨工况下,考虑裂隙水压力的作用,右侧的边坡受层面(砂泥岩接触面)控制,易产生顺层滑动。建议(1)采用土层1:1.5,基岩1:1放坡,并采用岩石预应力锚杆(索)治理,并同时在坡体内钻设排水孔以排泄裂隙水,降低水压力对边坡的不利影响;(2)采用桩锚板挡墙支护,其防护目的是砂泥岩接触面,对砂泥岩接触面以上砂岩和土层部分按初步设计采用的土层1:1.5,基岩1:1放坡开挖。按8m一阶分阶放坡,中间设置平台,宽度不小于2m。两种方案均应采用逆作法施工,并与坡顶做好截排水措施,采取挂网喷浆等护面措施。施工中应加强对高边坡地段顺向坡层面性状检验,应根据边坡开挖后揭露的实际层面特征,进一步校核层面抗剪强度指标的取值,调N倾向(。)倾角(。)20575节理30580层面1)5H边坡24290交线24571交线11810交线345结构面.线产状表图5左侧边坡:K0+758.2K0+904.8段赤平投影图裂隙于裂隙交线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为外倾结构面组合线,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利。层面内倾,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破坏模式为沿外倾结构面组合线发生楔形体破坏,破裂角取60.2°。选择18-18'剖面经采用三维楔形体法对边坡稳定分析计算:裂隙于裂隙交线:天然Ks=I.75,饱和Ks=L40o计算结果见附件计算书4.2楔形体法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书。计算结果表明边坡稳定,但岩体裂隙倾角较陡,直立开挖后易产生崩塌掉块现象。建议按初步设计方案采用的土层1:1.5,基岩1:1放坡开挖,或按土层1:1.5,基岩1:0.75放坡开挖。坡顶填土较厚,地面为一反向坡,建议将填土层削除以利边坡稳定。坡面作挂网喷浆处理。道路右侧路堑最大挖方高度约31.51m,坡向62°,坡体上部为素填土层,局部为粉质粘土,厚0.30L20%易产生滑塌,基岩为强、中风化泥岩和砂岩,以中风化带为主,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岩体破碎,中风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边坡岩体类型为IV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等效内摩擦角取45°。沿线范围内岩层产状95°Zllo,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205°/75°、3050/80°;选择9-9'剖面分析计算。作赤平投影分析如下:便向(° )便角(°)节理20575节理30580层面95n边权24390交线24571交我118)0交线345结构面、线产状来图7左侧边坡:K0+944.1K1+O85.1段赤平投影图裂隙于裂隙交线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为外倾结构面组合线,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利。层面内倾,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边坡破坏模式为沿外倾结构面组合线发生楔形体破坏,破裂角取63.4°。选择21-21'剖面经采用三维楔形体法对边坡稳定分析计算:裂隙于裂隙交线:天然Ks=I.94,饱和Ks=L55o计算结果见附件计算书4.2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书。稳定系数大于1.3,稳定,但岩体裂隙倾角较陡,直立开挖后易产生崩塌掉块现象。建议按初步设计方案采用的土层1:1.5,基岩1:1放坡开挖,或按土层1:1.5,基岩1:0.75放坡开挖。坡顶做好截排水措施,采取挂网喷浆等护面措施。道路右侧路堑最大挖方高度约19.6m,坡向63°,坡体上部为素填土层,局部为粉质粘土,厚0.300.50,易产生滑塌,基岩为强、中风化泥岩和砂岩,以中风化带为主,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岩体破碎,中风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边坡岩体类型为In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沿线范围内岩层产状95°Zir,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2050/75°、305°/80°:选择21-21'剖面分析计算。作赤平投影分析如下:整边坡稳定性验算结果及处理措施。应加强对边坡稳定性的监测。4.3.7.7K0+904.8K0+944.1段为半挖半填方段(参见:1919,剖面)该段道路沿线为丘间凹地,沿道路轴线,地形大致呈“U”字形,垂直道路轴线,为一斜坡地形,地形坡度约511°,局部为陡坎。上伏土层为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厚度0.506.20m,多分布为农田耕地,表层呈松散状,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和砂岩。按道路设计路面标高平场后,左侧最大填筑高度约2.7Inb建议按1:1.5放坡回填,以压实填土作为路面持力层。右侧最大挖方高度约2.52m,坡体主要为粉质粘±,土岩界面较陡,边坡易沿土岩界面滑移,建议清除表层的粉质粘土并对出露的基岩做放风化处理;或设置矮挡墙支挡,挡墙持力层可选用基岩。应注意半挖半填路基的综合处理,可采用超挖回填碾压,并在挖填交界处设置土工栅格等措施。K0+920.1左侧为与M4路连接的丁字路口,按道路设计标高坪场后该处无边坡。K0+944.1K1+O85.1段为挖方段(参见:20-20,22-22'剖面)该段道路位于一不规则山丘地带,沿道路轴线一般地形坡度327。,局部地段为陡坎,垂直道路轴线,地形坡度约110。基岩面与地形坡度基本一致,上伏土层为粉质粘土及素填土,粉质粘土厚度0.300.8m,多为耕地、荒坡,呈松散状、可塑状。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和砂岩。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基岩已露头,中线最大开挖高度约17.03m。建议以基岩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按道路设计标高坪场,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挖方岩土质边坡,边坡稳定性分析均按直立切坡和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进行评价。各边坡评价如下:道路左侧路堑最大挖方高度约15.93m,坡向243°,坡体上部为粉质粘土,厚0.300.80m,易产生滑塌,基岩为强、中风化泥岩和砂岩,以砂岩为主,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强风化岩体破碎,中风岩体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边坡岩体类型为11I类,等效内摩擦角取50°,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沿线范围内岩层产状95°Zllq,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205°/75°、305°Z80o;选择21-21'剖面分析计算。作赤平投影分析如下:4.3.7.8Kl+085.1Kl+096.2段为填方路段(参见:23-23,剖面)该段道路位于一丘间凹地上部斜坡地带,地形坡度27。地形较平缓,基岩面与地形坡度基本一致,上伏土层为粉质粘土和素填土,粉质粘土厚度0.802.20m,分布于大部,呈松散状、可塑状;素填土厚度0.801.60m,分布于民房废墟及周围,呈松散状。基岩以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的泥岩为主夹砂岩。按道路设计路面标高平场后,左侧最大填筑高度约4.36m。右侧最大填筑高度约0.28mo回填时应清除素填土后再填筑,以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该处为与横四路东路交叉路口,按道路设计标高坪场后无边坡。4.3.7.9K1+100-K1+310右侧边坡及K1+310-K1+412.521右侧段K1+100-K1+310右侧边坡,长210米,倾向63°,最高约36.13米;属岩土混合边坡,边坡上覆1.04.4m厚人工填土及粉质黏土。边坡坡向与倾向夹角32°,考虑到岩层倾向可能存在的变化,以及量测误差,按顺向坡考虑,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图9K1+100-K1+310右侧边坡赤平投影图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临空面与层面倾向呈小等角度相交,LI和层面形成的楔形体属外倾块体,故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层面控制,破坏模式为顺层面滑移破坏。K1+310-K1+412.521右侧边坡,长102.52米,倾向63°,最高约24.71米,属岩质挖方边坡,边坡上覆0.33.3m厚粉质黏土。考虑到岩层倾向可能存在的变化,以及量测误差,按顺向坡考虑,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N倾间(0)馍角(° )裂隙20575裂隙30580层面9511边坡6390交线24571交线11810交线345结构面、线产状表图8右侧边坡:K0+944.1-K1+O85.1段赤平投影图裂隙、裂隙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内倾,倾角较大,对边坡稳定性无不利影响;层面倾向与坡向交角32°(接近30°),按外倾结构面考虑,砂泥岩接触面,周期性受裂隙水浸泡,结合很差,部分泥化,外

    注意事项

    本文(M1道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