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ppt

    • 资源ID:5663509       资源大小:291.51KB        全文页数:10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ppt

    1,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第五节汉代文学的新特征,2,汉代历史分期,1、汉高祖元年(前206)至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六、七十年-西汉前期2、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至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九十年-西汉中期3、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至王莽地皇四年(23)-西汉后期4、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汉章帝章和二年(88)-东汉前期5、汉和帝永元元年(89)至汉质帝本初元年(146)-东汉中期6、汉桓帝建和元年(147)至汉献帝兴平二年(195)-东汉后期,3,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汉初,政治体制上袭秦朝刑法和文化控制上,政策简约宽松1、思想方面:废除秦代“挟书律”,大规模搜罗文籍;解除秦代思想钳制、压抑,允许各家学术流行。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复兴-司马谈论六家要旨,4,汉初:“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流行,无为政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荐和考试结合录用人才:征辟制朝廷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读经与士人求官谋禄出路密切结合,5,2、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立太学经学昌明,宗经成为汉代社会风气。私学遍布各地,广招生员,培养经师和官吏。,6,整理保存先秦典籍采集民间和异域新声变曲-武帝时大规模扩充乐府机构,7,东汉章和以后政局不稳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皇权与士人冲突,酿成党锢之祸民生凋敝、政治黑暗、谶纬盛行黄巾大起义,东汉政权瓦解,8,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的出现,产生了一批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 寄托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文帝 和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9,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催化作用 献纳辞赋的风气-提供机遇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稳定群体游学 游宦的兴盛-注入活力,10,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 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1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 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 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汉代文学 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 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1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 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 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 扬高昂的格调。,1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古代士人的宦达是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 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14,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初文学:批判秦朝 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贾谊的政论、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司马迁的史记从武帝开始,思想界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本朝理论体 系的构筑,与此相应,文学也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 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 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汉代文学以 历史的批判发轫,经由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后又以现实的批判而告终,完成了一次循环。不过,和前期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 和力度。,15,文人的独立和依附,汉代文学:批判-赞颂-批判汉代文人的 地位:独立-依附-独立汉初,兼有文人和 纵横家的品性:枚乘、庄忌、邹 阳从武帝开始,侍从文人依附人格,为迎合 天子的口味而创作东汉时期,多数是文人兼学者的类型,依附于天子、外 戚:王褒、扬雄、刘向父子、班彪父子从西汉末年起,向慕人格独立的精神萌生:扬雄、班固、张 衡等东汉后期,有党人的影子:赵壹、祢衡等人从汉初出处从容、高视阔步于诸侯王之间 的枚乘、邹阳等人,到汉末赵壹、祢衡等近乎狂士的文人,汉代文人在经历了一 段屈从、依附之后,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且达到更高的层次。,16,从浪漫到 现实,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 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西汉时期的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以分享那里的欢乐,许多作品出现了人神同 游、人神同乐的画面,人间生活因和神灵世界沟通而显得富有生气。进入东汉以 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当然,东汉文学的浪漫气息远逊于西汉。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 传入,并没有使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 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17,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互渗互动,在汉代诗歌中体现得 尤为明显。两汉时期存在采诗制度,通过采集民间歌谣用以充实乐府的乐章,有时也用来考察政治上的得失及民风民俗。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乐府诗中也有文人的作品。民间五言诗在 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又日益走向成熟。除诗歌外,汉代史传文学也留下了民间 创作和文人创作相融汇的痕迹,史记、吴越春秋都把许多民间传说写入 书中,增加了这两部作品的传奇色彩。,18,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两汉经学十分发达。汉代经学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者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19,一、汉代经学发展情况二、作家群体中的经师三、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四、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 五、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六、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20,一汉代经学发展情况:,刘邦:叔孙通 征鲁博士,儒家地位有所提高惠帝:废除“挟书律”文、景帝:广开献书之路,始设专经博士,儒学发展呈上升势头,21,总体上,汉初治国策略仍以黄老思想为主,儒家影响力有限:“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儒生作为从未停顿。,22,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卫绾要求罢免法家、纵横家人物,王臧、赵绾要求设立明堂。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儒学始大发展。汉武帝:“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诏令各地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公孙弘,23,董仲舒“天人三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儒术独尊”成必然之势经学从解释经典的学问解释经典与经世致用并重的理论。,24,昭、宣之际,儒生以经术参与政治活动的程度进一步增强。儒术在实质上仍未取得独尊地位。元、成帝笃信儒学,儒学真正成为独尊的官方学术,经学实用价值极大展现:-朝廷大臣多以经术得到任用,皇帝诏书也要援引经义作为根据。,25,儒家经典过度政治化倾向谶纬之学诞生谶纬之学:每一种经书都有数种纬书与之相对应,内容颇富神秘色彩。奉六经为神圣经典,宣扬孔子为汉制法,力图使儒家经典成为政治的惟一根据。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儒学的官方统治地位,其荒诞不经亦损害了儒学。,26,今古文之争,秦始皇焚书、项羽火烧咸阳 今文:汉代通行文字 隶书今文经:汉初由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按通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典籍。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今文经学”: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今文经学”作为名称是东汉时的事,当时因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27,古文:战国时的六国文字,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古文经”:躲过秦火焚书大劫的私藏或秘藏的典籍:-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王刘德在民间搜集古籍,得到“古文先秦旧书”;-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馀坏孔子壁,得到古文尚书、论语等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代古文经学家以刘歆为代表,另有扬雄、桓谭、王充、贾逵、马融、郑玄等。,28,今古文经学之别:,在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不同;在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不同。-今:热衷于参与政治,发掘并宣扬经文的微言大义;古:讲求考据训诂,“六经皆史”,重在阐发经文本义。-今:倾向于专守一经,师法森严;古:偏重融通。-今:推崇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素王;古:崇拜先圣周公,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先 师。,29,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分是相对的:朝廷所藏秘本是古文经,社会上流传的古文经是以今文隶定后的经书。-孔安国以“今文”读古文武帝所立五经博士均传授今文经,古文经藏于秘府或流传于民间。宣帝时代,石渠阁会议反映今文经内部的争论。,30,汉初儒学复兴-儒家经典的解释多样性-儒学本身分化经师所据经典文本不同+传经者人数日增经学流派逐渐形成鲁学、齐学:都以今文经为研读的经典文本 鲁学:迂谨、好古(合古/复古)-古文经学齐学:重权变(合时)、信谶纬今文经学两派思维模式和治学风格不相同。,31,鲁学最早兴起,文帝时鲁诗立于学官齐学由鲁学派生而来,一直压抑鲁学宣帝时始有意扶植以榖梁传为代表的鲁学甘露三年(前51年)石渠阁会议-公羊传落败,榖梁传被立为官学,鲁学势力有所上升齐学与鲁学的斗争最终演变成经学史上的今古文之争。,32,成帝时,刘歆校理秘籍,发现古文经传。刘歆移让太常博士:“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榖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立之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子不取也。”建议朝廷设置古文尚书、毛诗、春秋左氏传博士。,33,龚胜、师丹等今文学者强烈反对今古文经学之争开始。王莽好古文,立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博士。今文经学的官方地位并未被古文经学压倒光武帝刘秀所立十四博士皆为今文学者,34,古文经学的学术优势:实证态度、多以经术为业,执着于学术及真理社会影响力有超过今文经学派可能古文经学逐渐赢得统治者重视后汉书杜林传:刘秀时代七位著名经学大师中,范升、刘昆、桓荣是今文学者,杜林、卫宏、陈元和郑兴是古文学者。,35,建武年间,尚书令韩歆要求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今文学者范升强烈反对,古文学者陈元反驳范升。光武帝立左氏春秋于学官,李封为博士。李封死,光武废弃左传博士。终东汉一代,古文经再也没有被立于学官。,36,古文经在上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汉章帝时,贾逵:左传关涉“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力证左传符合谶纬,强调左传发明经义的微妙之处。章帝:“诏诸儒各选高才生,授左氏、榖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随行于世”。,37,桓、灵帝之际,何休批驳榖梁、左氏二传,撰写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废疾,主张古文经学存在严重的缺陷,惟有公羊传是完美的。古文经学派服虔等人批驳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郑玄针对何休写成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郑玄胜。,38,王葆玹:“从思想史的内在趋势考虑,应看到中国古代经学家往往过于实际和早熟,他们按着从宗教到哲学的程序思考,使今文经学从一个诉之信仰的神学体系向一个诉之逻辑的条例或义理系统转化,转化的结果是在学术论争当中不敌更具条理化的古文经学,逐渐失去了在经学中的主流地位”。-(今古文经学新论),39,汉章帝时的白虎观会议(公元79年)表明今古文经学不断走向统一。参加会议者:以李育为代表的今文经学者以贾逵为代表的古文经学者以丁鸿为代表的兼通今古文经的学者会议成果白虎通:统合今古文学派观点、集大成式的经学著述。,40,东汉中后期,一些经学家继续从事糅合古今的工作。许慎:“五经无双”,其立场不局限于今文或古文。郑玄:注经以古文为本,兼采今文之说。有所变化的古文经彻底战胜了今文经。郑学:民间学术中地位独尊经学转为古文经学内部马融学与郑玄学的争斗。熹平石经:熹平四年由今文经学者刻立的今文经书,促进了经学学派的合流。,41,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推倒两汉盛行的今文经学;不受家法束缚的魏晋古文经注又推倒汉魏守家法的经注。,42,二、作家群体中的经师,西汉的学校教育是在武帝时期经公孙弘倡导蓬勃发展起来的,朝廷置博士官,立太学,郡国置五经率史。除官办学校外,遍布于各地的私学也大量招收生员。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 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他们 得以实现的。,43,三、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诗歌还是散文,也不管是出自文人 之手还是乐府民歌,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从而形成汉代文学的唯美之潮。汉代 文学对现实的一切都怀着极大兴趣去描绘、去表现,而且漫无节制地铺陈扩展。许多 作品因此显得笨拙、呆板。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 琐解读习尚。汉代文学和经学在语言 文字的运用上都是不厌其繁,多多益善。某些文学作品篇 幅过长,如同辞典字书,经学也因其过于细碎繁琐、牵强附会而 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 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44,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铺张扬厉的倾向=唯美之潮文学喜描绘现实:漫无节制、铺陈扩展-笨拙、呆板。经学的繁 琐解读习尚:不厌其繁,多多益善-过于细碎繁琐、牵强附会文学的浪漫性-经学的虚幻性 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经 学借鉴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45,四、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许多文人不但摹拟前代的作品,而且同时代 的文人也相互模仿。这种摹拟有题材方面的,也有文体方面的,甚至具体的谋篇 布局也多有雷同之处。汉代文人在摹拟他人作品过程中也有创新,但在整体格局 上的因循守旧是显而易见的。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都是 强调传授先师之言。不依先师之言而断以己意,就会被视为轻侮道术,受到学界 的谴责。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本质是相同的。,46,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仿:题材、文体、谋篇 布局摹拟前代、同时代 互仿整体格局 因循守旧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强调传授先师之言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本质相同。,47,从总体上看,汉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作为大汉天声的辞 赋,从东汉中期起,大赋呈现衰微趋势,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正统的史传文 学作品也出现由繁到简的趋势。从文学样式上看,短小精练的五言 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 似,从东汉初期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为的是便于传授。有的是一 删再删,解经文字大幅度精减,是对以往烦琐之风的有力矫正。,48,文学由繁到简的发展辞 赋:大赋-抒情小赋史传文学:由繁到简文学样式:辞赋-五言诗经学的演变:删繁就简,49,六、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 重身份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毛诗序-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超越冲击经学思想,50,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籓 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 重身份。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毛诗 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将其功能归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有很浓的“工具论”色彩。汉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毛诗序的上述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经学风气弥漫的汉代,司马迁的这种文学理论难 以得到发展,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经学思想的超越和冲击。,51,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教材:赋的多源性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五、七言诗 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52,一、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1.赋:汉赋:汉代文学的正宗和主流,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53,汉赋兴盛原因,(1)汉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大城市、宫殿建筑群、建筑内的装饰陈设现实基础统治者的奢侈欲望、好大喜功心理,以及帝国宏大强盛的大汉气象实际表现的需要文心雕龙:“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草区禽族,庶品杂类”-汉赋的主要内容,54,(2)汉王朝的文艺政策鼓励、刺激着汉赋的创作枚皋:“上有所感,辄使赋之”王褒:“上数从褒等游猎,所幸宫馆,辄为歌咏,策其高下,以差赐帛。”,55,汉赋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家,(1)初期 汉高祖景帝约六七十年间代表作家:贾谊、东方朔创作主流:骚体赋骚体赋:汉初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许多士人仿效屈骚写作,情调凄恻哀怨。贾谊吊屈原赋鵩鸟鵩为代表还有东方朔七谏、淮南小山招隐士、严忌哀时命。,56,(2)全盛期 汉武东汉中叶二百年间主要作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创作主流: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歌颂功德、谱写豪华生活、描写展现各类事物,多长篇巨制、结构严密,多用问难对答,文词富丽,好用典故与难字,句式参差、散韵相夹,诗意少。枚乘七发:标志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成于景帝时期),又是辞赋中一支“七”体开创之作。,57,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汉大赋最高成就的代表大人赋:上继楚辞传统,下开游仙文学先河;长门赋:开后世宫怨文学先河;哀二世赋:开纪行赋先河。,58,司马相如的贡献,-继承荀子赋篇主客问答的形式,有意识虚构人物展开辩论。扬雄长杨赋、张衡二京赋-确立了劝百而讽一的赋颂传统以后赋作多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59,王褒-洞箫赋:开后世咏物赋和音乐赋先河-僮约:开后世游戏文字先河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模拟子虚、上林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东汉京都赋代表,60,(3)晚期 东汉和帝以后代表作家:张衡、赵壹、蔡邕创作主流:抒情赋(纪行赋和述志赋)张衡归田赋:抒情小赋代表 赵壹刺世疾邪赋:批判社会乃至历史蔡邕述行赋:正面批判社会现实,61,大赋抒情小赋的原因:现实:政治日趋腐败,宦官外戚争权,阶级斗争激烈,党锢之祸,士人多被杀结果:歌功颂德-讥讽时世 铺采摛文的长篇-抒情咏物短篇,62,小结:有相当数量的批判作品,揭露黑暗现实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汉大一统的繁荣景象有一定讽刺意味铺陈描写大发展、文学表现领域扩展、文学词语丰富,63,2.汉代楚辞体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多是摹拟屈原离骚、九章而作。楚辞体作品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64,3.叙事散文,司马迁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式样。班固汉书:继承并完善了史记的体例。吴越春秋: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历史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65,散文:政论文和史传文,政论文:1、汉初政论文:陆贾新语: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兴衰成败之理;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汉代政论代表作,阐述深刻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66,2、西汉中期政论文:董仲舒贤良对策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67,3、东汉政论文:,东汉初:桓谭新论:反对谶纬神学,批判迷信思想。王充论衡:批判今文经学,击破迷信思想。东汉中后期: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暴露和抨击当时社会弊端-富于骈俪色彩和个体意识,68,史传散文:,1、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反映了三千年(通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新创体制:纪传体通史突出多种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69,2、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继承史记略有变化,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共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总计100篇,120卷。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意识。后世正史体例大都以汉书为准。范晔:“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后汉书班固传)代表汉代散文由散趋胼、由俗趋雅的大趋势经学影响下的产物,70,先秦诸子散文余绪:淮南子淮南王刘安门客所编以道家思想为主,杂以儒、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重点:“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说理,具有强烈文学色彩。,71,书信体散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代表杨恽报孙会宗书班昭为兄上书徐淑答夫秦嘉书以抒情议理为主,72,刘向说苑、新序、烈女传:-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诫说教之意-多篇富有小说意味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后世历史演义小说雏形,73,4、诗歌,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出现五言诗在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采录于武帝时代的江南:完整五言诗乐府代表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第一篇长篇叙事诗,74,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并成熟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班固咏史最高成就的代表:古诗十九首,75,七言诗在汉代开始孕育 西汉时期,七言句子大量出现在镜铭、识字课本等载体中辞赋中往往参杂七言诗句或段落相传为汉武君臣联句的柏梁台诗已是完整的七言。七言诗虽发展缓慢,但在逐渐形成。,76,二、汉代文学的分期:,1、初创期:高祖到景帝,西汉前期楚辞、楚歌流行政论文多创汉赋孕育基本沿袭战国文学余绪主要成就在于政论散文和辞赋,77,效仿楚辞以抒发情志为主的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辞赋创作体现着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特征散体大赋形成,标志:枚乘七发楚歌: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78,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陆贾新语(12篇)贾谊新书(58篇,含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晁错论贵粟疏-以总结历史教训为主-受战国说辞和辞赋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79,2、全盛期:汉武帝到宣帝,西汉中期散体大赋盛行史传文学发展到高峰乐府诗兴起,80,新体赋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大批辞赋作家。代表作为子虚、上林。史传文学代表作史记完成。政论散文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开始向儒家典雅醇厚的文风转变。代表作有董仲舒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淮南王刘安 编淮南子仍承先秦诸子余绪。桓宽盐铁论汉武帝扩充乐府,大量采集民歌,宫廷文人竞相创作。,81,3、中兴期:汉元帝到东汉和帝,西汉末到东汉中期辞赋和散文为主体辞赋创作第二次高潮:扬雄、班固、张衡创作的基本倾向:模拟前人、更加琢磨技巧,82,散文形式多样,作品众多刘 向新序、说苑扬雄法言、太玄桓谭新论班固汉书-重要的史传作品王充论衡-具有批判精神文章的思想和风格大都受经学的影响,83,4、转变期:东汉安帝到灵帝,东汉中后期散体大赋转衰,抒情小赋出现张衡二京赋:京都大赋代表归田赋:最早的抒情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辞赋贴近现实,批判精神很强。文人诗歌创作兴盛,成熟之作古诗十九首出现。东汉后期的散文主要是政论散文:王符潜夫 论、仲长统昌言。,84,小结:,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自高祖至景帝,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代表作家:贾谊、枚乘2、从武帝至宣帝,两汉文学的全盛期 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史记写 成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司马迁等,85,3、由元帝到东汉和帝,两汉文学的中兴期 辞赋创作出现第二次高潮,汉书写 成 代表作家:扬雄、班固4、从安帝到灵帝,汉代文学的转变期 抒情短赋出现,五言古诗成熟 代表作家:张衡等一批无名诗人,86,第五节、汉代文学的新特征 1、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具体表现之一:汉赋出现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用美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表现社会和自然的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者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获得审美快感。语言:表达思想的工具+艺术的直接表现还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87,开始重视以辞赋创作为中心的文学价值。汉赋的出现和繁荣。文学创作的繁盛。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出现。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出现。“文学”:论及儒学与一般学术时多用,“文章”或“文辞”:不指学术而带有词章意义时多用。史记屈原列传:宋玉等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公孙弘传:“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刘向、王褒以文章显”。,88,在理论上,文学还没有具有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汉人对辞赋的态度矛盾:从儒学观念出发,辞赋必须具有政治道德上的实用价值,而非其本身的审美价值。,89,“辩丽可喜”的“虚辞滥说”“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形式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相如:“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90,汉书王褒传中汉宣帝说:“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豰,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者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91,2、文学创作兴盛,出现许多新文学样式“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五言诗:形成于汉代,东汉中后期开始在文人中流行七言诗:汉代开始孕育-武帝秋风辞,92,独立文体:汉赋-语言整饬华丽、重铺陈辞赋的特殊分支:如“七”体、答难、诙谐绰戏文等也被当作单独文体看待。各种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连珠、赞、箴、铭、碑铭、吊文、哀辞、诔等,在后代都是流行文体。散文的修辞化:东汉后期出现骈偶相当工整的文章汉初散文是以实用为主的政论文。,93,辞赋:武帝时代,作家和作品数量超过前代武帝好辞赋,司马相如等专业辞赋家出现;班固两都赋序:武帝以来奏献给朝廷并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东汉张衡:“作者鼎沸”,94,诗歌:普及全国的文学样式-五言诗-出现文学创作风尚以京师为中心向全国扩散同时由地方向京师反馈,95,汉代文人视野宏大,作品宏大巨丽之美的追求创作时巨大的时空意识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赋:“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96,3、作家群体的生成,主要指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辞赋作家仅凭藉文学才能得到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97,作家群体的生成条件: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催化作用 献纳辞赋的风气-提供机遇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稳定群体游学 游宦的兴盛-注入活力天子、诸侯王、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最主要原因,98,4、由浪漫到理性,汉初: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西汉时期:文人肯定现实世界,幻想神仙世界,作品中人神同 游、人神同乐东汉:社会政治状况恶化,文人处境艰难险恶,文学作品浪漫色彩逐减,理性精神日增。,99,5、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诗歌体现明显-民间的创作主要表现为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出现-二者相互促进史传文学-史记、吴越春秋采民间传说,100,其他(教材P134):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二章汉代文学总论.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