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国际易贸理论》PPT课件.ppt

    • 资源ID:5484067       资源大小:630KB        全文页数:6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际易贸理论》PPT课件.ppt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进行贸易的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二是国际之间通过贸易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一、亚当*斯密(最早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者)的国际分工学说:绝对优势说(绝对成本说)(一)历史背景18世纪中叶,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对世界经济具有深刻影响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把英国带进了大机器工业时代,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出于发展大机器工业,不断扩张自身经济利益需要,已不满足于原始积累时期形成的稳定的民族市场,而开始把目光移向范围更大的国外市场。他们强烈要求取消商业资产阶级和国家政权在对外贸易上的一切特权、限制和束缚,希望通过自由贸易来实现经济的外向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亚当*斯密出版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在该书中提出了“绝对成本说”的古典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学说,为早期资产阶级经济的外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学说,为早期资产阶级经济的外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亚当*斯密的学说,是在他和重商主义的论战中产生的。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换回更多的金银,才能不断增加一国的国民财富。因此他们主张实行“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不是金银量的增加,而是一国土地和劳动年的产物交换价值的增加,或一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发展对外贸易的目的,不是通过顺差来获取金银,而是出口本国多余产品,同时进口本国需要的其他产品。从而促进国家物质财富的增长。对外贸易不仅对顺差国有利,对参加者均有利。,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二)绝对优势的含义冬季玫瑰的案例:1996年的情人节恰好与关键的新罕布什尔洲初选日期2月20日相隔不到一周。这一天,共和党总统后选人帕特里克*布坎南在苗圃停留,为他的妻子买了一打玫瑰。他趁机作了一次演讲,谴责美国日益增长的鲜花进口,将美国鲜花种植者挤出该行业。确实美国的冬季玫瑰有一部分是从南美进口的,且所占市场份额日见上升。但这是一件坏事吗?分析:(1)要在二月份给美国情人们提供新鲜的玫瑰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玫瑰必须生长在温室里,在能源、资本投入以及其它稀有资源方面花费很大。资源不能兼顾,产品间的互换性决定生产冬季玫瑰,就要减少其它产品生产(计算机),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2)机会成本 在美国同样多的资源:要么种植1000万枝玫瑰,要么生产10万台计算机=1000万枝玫瑰的机会成本=10万台计算机 在南美(二月份是夏季,生产玫瑰容易)1000万枝玫瑰的机会成本=3万台计算机,差异性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互利互惠重新组合的可能性,美国生产计算机,南美生产玫瑰。(3)国际贸易使得世界产出增长的原因是:它允许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二)内容1、主张自由贸易。实现自由贸易,各国就会更合理的使用资本和劳动力,生产本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优势的产品,从而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因为垄断,资本从优势生产部门流向劣势生产部门,社会生产力下降)2、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约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分工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就像裁缝不会做靴子,鞋匠不会缝衣服,而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一样。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不如购买别国的产品来的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由于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生产所有产品更有利3、国际分工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先天自然优势或后天获得性优势的基础上。下面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投入的模型(即2X2X1模型)来说明。例如: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假定发生贸易关系的两国是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都生产两种产品:毛呢和葡萄酒。在两国发生贸易之前,各自都要生产两种产品。由表2-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毛呢占绝对优势,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占绝对优势表2-1 贸易前两国各自生产种产品情况,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按照绝对利益原则,两国将发生劳动分工,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结果两国的劳动分配变为如下情形表2-2 分工后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国实行贸易,英国以1个单位毛呢(100小时劳动)与葡萄牙1.25个单位葡萄酒(100小时劳动)交换,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两国贸易前后的消费情况如2-3表表2-3 贸易利益,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可见,分工后英国和葡萄牙都比单独生产两种产品多得0.25个单位的葡萄酒,由于国际分工而给世界全体(假定只有英国和葡萄牙)带来的总利益增加额为0.5个单位,它通过贸易由两国均分了。结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者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缺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绝对优势能否参与国际分工?,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二、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说(比较优势说)(一)比较优势的含义 如果M、N两国生产A、B两种产品。M国生产A、B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比率都低于N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比率,即M国的Ca/Cb小于N国的Ca/Cb,则M国在A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应,N国具有生产B产品的比较优势。,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二)产生背景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带来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当时英国就是这段历史的缩影。经过产业革命,英国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确立并巩固了它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内粮价不断上涨。但是,这时英国仍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它严重阻碍了英国经济的外向发展。1815年,“谷物法”出台。谷物法所依据的是重商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限制、甚至禁止外国产品进口、而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可以增加本国的收入,保证本国粮食供应。实际的影响则是:,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1)谷物法使英国粮价上涨,工人工资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工业品竞争力下降;(2)导致本国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下降,市场萎缩(3)国外用对英国工业品报复性的征收高关税(4)社会的混乱,1836年,一场来势凶猛的涨价浪潮席卷整个英国,随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整个社会陷入混乱。这种混乱的颠峰是爱尔兰大饥荒,单是1847年冬天,就有25万人被饿死。围绕谷物法的废存问题,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与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工业资产阶级主张取消保护关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以进口廉价的谷物,降低工业成本,提高工业利润。=在交锋中“比较成本说”诞生了。大卫*李嘉图在19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站在当时工业资产阶级的进步立场上,提出了该学说。,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三)假设前提(1)只考虑两个国家(英国、葡萄牙),两种产品(毛呢、葡萄酒)(2)劳动都是同质的(3)生产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4)没有运输费用(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上不能流动(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资本家才能-利润)(6)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贸易的方式是易货贸易(9)技术不变(四)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1、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回答了亚当*斯密未能回答的问题,认为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只是比较优势的特例。,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2、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者不利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基本原理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这样,可以增加产量,节约劳动成本,形成互惠互利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即使最先进和最落后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下面仍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投入的模型(即2X2X1模型)来说明。,例如:英国和葡萄牙 从葡萄牙方面看,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英国低,其成本比例为:毛呢:90/100=90%葡萄酒:80/120=67%从英国方面看,英国生产毛呢和葡萄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葡萄牙高,其成本比例为:毛呢:100/90=1.1 葡萄酒:120/80=1.5,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假定在国际分工之前英、葡两国在一年中,一共生产两个单位毛呢和两个单位葡萄酒,那么国际分工后的情况见表2-4表2-4 分工后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假定英葡两国商品交换比例是1:1.如果葡萄牙出口1.1单位的酒,并从英国进口1.1单位毛呢,那么两国的国内消费变化如表2-5表2-5 分工前后的两国贸易利益,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可见,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以使世界总产量得到提高,国际贸易则把这种利益分配给各国。上例中,英国多得0.1单位的毛呢和0.1单位葡萄酒;葡萄牙多得0.1单位的毛呢和0.025单位的葡萄酒,这就是由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益。李嘉图比较完满地说明了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它比亚当*斯密的学说更有普遍意义。故被称之为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五)作用1、该学说比较科学地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普遍性,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2、揭示了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作用的重大变化。尽管李嘉图无法解释该现象,但他为国际价值、国际等价交换和国际贸易条件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出发点。(六)缺陷1、该理论模式只简单考虑了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交换,而不能解释两个以上国家、两种以上商品的交换。例如:国别 毛呢 葡萄酒 英国 100劳动日 120劳动日 葡萄牙 90劳动日 80劳动日 美国 110劳动日 120劳动日,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2、该理论只能解释各国替代性商品(以钢代木、以塑代木)的交换,却难以解释互换性商品(咖啡和茶叶,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交换。3、对比较利益只作了静态分析,而未作动态分析。(1)产量变化对成本的影响(2)劳动是同质的(3)易货贸易(4)生产要素充分就业=没有失业,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会有经济危机(失业),但19世纪-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也就是说自由竞争消除不了经济危机(失业),消除不了通货膨胀。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三论:国富论、资本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失业和危机大原因和救治方法。凯恩斯认为危机和失业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人们不愿意把所得的收入全部消费,而总有一部分储蓄起来,凯恩斯把这种关系称作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即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规律。投资需求不足有两个原因:一是从事商品生产的企业家总担心随着投资额的增加,利润率越来越小,影响企业化的利润收入。即企业家心理上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二是随着投资的增加,借贷资本的数量就越来越少,利息率就因之高涨。即个人心理上的“灵活偏好”。(5)生产要素没有国际流动(6)没有技术进步4、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即,没有考虑影响国际分工的其他要素5、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用交换价值代替价值),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H-O理论)两位是瑞典经济学家,20世纪30年代“现代学派”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赫克歇尔是俄林的老师,俄林继承了老师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的主要观点,提出了“要素禀赋说”。理论基凋:自由贸易(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抵触,出现了各种庸俗的价值论。马克思资本论1867年问世,当时资产阶级持漠然的态度,置之不理,但到1870年工人阶级凭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无产阶级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提出各种庸俗价值论:节欲说,最后一小时论(12=11+1),阶级和谐论。资产资产阶级要求把国际贸易学说建立在资产阶级庸俗价值论上,加之瑞典对外贸易依赖性极大,为了反映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俄林在继承老师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要素禀赋说。,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1919年赫克歇尔在他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如果两国的生产率相同,则产生比较差异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两国的要素秉赋不一样;二是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一样。1933年俄林发挥并完善了该观点,在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主要观点。(二)假设条件1、在区域内或国家内,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在区域间或国家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2、货币流通中的一切限制不存在3、只有商品贸易,且贸易是平衡的4、只有两个国家或区域5、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三)内容,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1、国际贸易仅是域际贸易的一种。“地域”是贸易的基本单位凡是一个地区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可称为“地域”。一是本地区内生产要素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不同于其它地区。二是本地区内各小部分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分布和流动虽有差异,但其差异程度比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要小。所以,全世界=大地域=次地域=次次地域。2、狭义要素秉赋说(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成本的国际绝对差=不同的成本比例=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生产要素的不同供求比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在该链条中,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生产要素需求:一是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二是受生产要素分配影响的个人收入状况。,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生产要素供给:一是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任何生产要素的供给愈大,它所创造的产品愈不重要,边际效用就愈小。二是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技术的改善可能改变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各地域保持自给自足状态,域际贸易不会发生。生产要素供给不平衡:各地域不能保持自给自足状态,域际贸易就会发生。=出口使用廉价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3、广义的要素秉赋说1)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2)要素价格均等化:随着国际贸易的发生,生产要素价格逐渐接近,但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因为:(1)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价格水平难以一致。(2)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3)产业对几个生产要素的需求的整体性和固定性结合,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4)集中大规模生产使有些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相对高点,有些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点。例如: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和日本(地少人多,资本充足),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澳大利亚:一个单位小麦成本=5*1+1*2=7元 一个单位棉花成本=1*1+10*2=21元 日本:一个单位小麦成本=5*4+1*1=21元 一个单位棉花成本=1*4+10*1=14元(四)三个主要结论1、每个区域或者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出口那些使用廉价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使用昂贵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2、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者国家间的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五)评价1、积极方面(1)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深入和全面(2)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的结合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3)开创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2、缺陷(1)违背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剥削的体系,资本的利息、土地的地租都是剥削收入,而俄林认为他们是正当收入,每一类收入都代表着收入者对全部产品的“贡献”。(2)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抽象谈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和穷国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3)抹杀了国际生产关系(4)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要素成本和比例,从而改变比较成本。(5)难以解释要素密集程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加拿大;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德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是法国、美国和英国;法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是德国和英国;英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是美国、德国和法国(6)难以解释同一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品牌)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案例一:要素禀赋与贸易结构,沙特阿拉伯是一个石油大国,石油资源丰富,再其范围内,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615亿桶,约占全球总储量的25.2%。沙特阿拉伯现共有8座大型炼油厂,日提炼能力为158万桶,实际日产量约40万桶至150万桶,其中60%左右供国内消费,其余供出口。沙特阿拉伯经济结构单一,石油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对外贸易在其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石油收入占其国家财政收入的60%-80%,石油和石化产品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0%左右。进口中,机电设备、食品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沙特利用其丰厚的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使沙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举世闻名的现代化石油大国,而且成为中东最大的商品和承包劳务市场,并拥有大量的海外资产。依靠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对外经济援助数量可观,供给向全世界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700亿美元的援助。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沙特阿拉伯深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高攀时,给沙特阿拉伯带来了可观的贸易收入,使其一跃成为世界人均高收入成员,而80年代以后石油价格萎靡不振,也给其带来不利影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都与其要素禀赋密切相关。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墨西哥、肯尼亚、埃及、委内瑞拉等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供给国,赞比亚、扎伊尔、智利是著名的铜出口国,哥伦比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巴西、科特迪瓦、危地马拉是闻名的咖啡供应地马来西亚在1957年独立时,基本上是单一经济结构,橡胶出口占其出口收入一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4。锡是其第二大出口,占全部出口收入的1020%。独立后,马来西亚继续投资初级产品出口,并在制成品出口上进行投资。结果,其出口逐步多样化,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在非洲的象牙海岸,为维持其咖啡出口,加强了投资,同时,象牙海岸还增加了对可可、木材和其他初级产品的投资,出口不断增长,国内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也有相反的例子。象牙海岸的邻居加纳在1957年独立时,大概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当时的加纳,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经济结构单,一,可可出口占其出口收入的60%。独立后,加纳将投资从出口基地急转到进口替代产业。结果,到1980年,可可的出口量仅为1960年的一半,而其他出口产品并没有弥补这一缺口。,思考题:1、如何用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上述各国的出口结构?2、试比较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象牙海岸等国的经济发展与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案例二:南北贸易及收入不均的分析,在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工人工资收入不均的现象急剧增长。例如,19701989年间,工资收入在90%人之上、10%的人之下的男性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了15%;工资收入处于10%的人之上、90%的人之下的工人的实际工资却下降了25%。有很多人认为,美国工人工资收入不均的现象使美国的社会问题更加恶化;低收入家庭的工资降低,使其难以摆脱贫困,许多家庭收入停滞不前与上层社会收入迅速增长的鲜明对比很可能造成对整个社会和政治的不满。为什么工资不均的现象在急剧增长呢?很多学者将原因归于世界贸易的增长,尤其是新兴工业化经济中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如韩国和中国。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大部分是北方加工产品和南方原材料和农产品(如原油和咖啡)进行交换。由于大部分发达国家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这种贸易模式通常被称为“南北贸易”。从1970年开始,以前的原材料出口国也逐渐开始向高收入国家如美国出售加工产品。,表2-6 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占进口国或地区的百分比),新兴工业经济向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比重在迅速增长。但是,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出口产品在要素密集度上与进口产品大有区别,他们向发达国家出口包括服装、鞋类等技术相对简单的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到新兴工业经济的产品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例如药品和航空航天产品等。许多学者似乎都能直接得出结论:正在发生的一切正是要向要素价格均等化转移。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丰裕,新兴工业经济非技术劳动力,丰裕。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双方之间的贸易将提高资本和技术丰裕国家中高技术工人的工资,降低非技术工人的工资。一些有影响的评论家认为,发达国家如果想保持一个中产阶级社会,他们将不得不限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一些学者认为,美国收入不均现象的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与低收入国家之间贸易的增长。但是,大多数实证研究者认为,国际贸易至多只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因素。(1)尽管发达国家一直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直到90年代初,收入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没有很大区别。关于贸易造成收入差距的说法至多只适用于说明收入分配在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转移,而不是工人和资本的转移。(2)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通过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要素的价格。如果说国际贸易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那么,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相比,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应该有明显的上涨。但是,并没有这一方面的有力证据。(3)模型预测要素价格会趋于一致。如果在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工人工资上涨,而非技术工人工资下降的话,那么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将相反。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在这些新兴工业化经济,收入不均现象的增长,丝毫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在那些国际技术工人的收入也同样不错。(4)尽管发达国家同新兴工业化经济之间贸易增长迅速,但是,这些贸易只占发达国家总支出的很小比重。这意味着,这种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劳动和进口非技术劳动贸易中的“要素含量”只能占其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总供给的小部分。这说明这些贸易往来并没有对收入分配造成很大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美国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技术而不是贸易造成了低技术工作的贬值,不过仍有一定数量学者认为贸易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问题:1、试结合案例材料,谈谈你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理解?2、试分析全球性的收入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四、里昂惕夫之谜(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涵义 根据H-O模型,人们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推断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模式。例如,美国一般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那么,它的对外贸易模式应该是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里昂惕夫,基于这种认识,利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至1951年间的统计数据,对其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其目的是对H-O模型进行验证,但验证的结果恰恰和理论判断相反。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并比较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计算结果如下:,表2-7可以看出,1947年,美国进口替代商品的人均资本量与出口商品之比是1.30(18184/13991),高出30%,表明进口替代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产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1951年,该比例为1.06,结论与1947年相同。验证的结论正好与H-O原理相反。日本,检验结果与美国相同,与H-O原理相反。印度、前苏联检验结果与H-O原理一致,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有关学说1、劳动熟练说1)里昂惕夫 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里昂惕夫则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3倍。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美国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该结论与H-O理论的结论一致。原因是:美国企业管理水平高,工人受教育和培训较多,美国工人具有进取精神。但美国经济学家克雷宁经过验证,认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欧洲工人相比,最多高出1.2-1.3倍,所以,该观点不为人们接受。,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2)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P Keesing)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利用美国196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分为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两大类,熟练劳动又分为七级:一级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二级是技术员和制图员三级是其他专业人员四级是经理五级是机械工人和电工六级是其他工种的熟练的手工操作人员七级是办事人员和销售人员他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对14个国家1962年的进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如印度,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基辛认为:(1)劳动的熟练程度跟教育相关,是不能轻易赶上的(2)劳动的熟练程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国际贸易又 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3)资本的国际移动成本低,而劳动力的国际移动成本高,从而导致在国际范围内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均等化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非均等化。结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 品 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 品,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2、人力资本说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凯南(Peter B.Kenen)等人提出,强调把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劳动是不同质的不同质表现在劳动效率的差异差异主要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H-O原理的。他们认为,劳动熟练程度取决于对劳动者教育、培训及智力投资的结果。凯南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要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人力资本不能像厂房、机器等实物资本那样计算,但可以间接计算.凯南对人力资本的估价办法是将技能劳动者超过简单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化。美国出口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世界其他地区要高的多,如果将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相加,则美国出口的仍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符合H-O模型。,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3、技术差距说美国学者波斯纳(M.A.Posner)于1959年提出了技术差距论,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比较利益的独立要素。认为由于各国的研究和开发投资不同,作为研究和开发结果的技术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距,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进口国的仿制、技术转让,原有的技术差距会消失。波斯纳在分析时,区分了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需求滞后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需求该产品;模仿滞后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模仿生产,直到进口为零。两者的差距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如图2-1),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4、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美国经济学家佛农于1966年提出,主要揭示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流向。他把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引入国际贸易,认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创新时期、成熟时期和标准化时期。1)投入期: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有垄断权,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并出口,产品为技术密集型2)成长期:竞争增加,国外生产。产品为劳动密集型3)成熟期:国外生产,出口到本国。产品为资本密集型 美国 第一阶段: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主要出口到 发达国家;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部分生产,控制权仍在美国,开始向发展 中国家出口,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第三阶段:其他发达国家代替美国成为主要出口 国第四阶段: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与美 国产品竞 争,美国开始创新。总之,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理理论。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比较利益将从一个国家转向另外一个国家。因此,产品生命周期发展了要素禀赋学说,使之从静态的理论发展成为动态的理论。,案例三:中国电器走向世界,美国自行车“远足”中国,中国电器从进口到出口,美国自行车从早期生产出口到完全放弃生产,都反映了产品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首先我们来看美国的自行车生产。自詹姆斯*斯达利在1878年发明了自行车后不久,美国人艾伯特*波普在1878年就建立了美国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工厂。100多年来,美国一直生产并出口自行车。近年来,随着本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美国逐渐放弃自行车生产。1999年秋,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的美国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赫菲公司决定关闭在美国的最后两家自行车厂,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内地六家工厂,中国台湾和墨西哥各一家工厂。赫菲公司将自行车生产转移到中国等地的做法在美国并非首次出现。,从电视机、打字机到服装,许多曾经是美国生产并出口的产品,现在纷纷转移到劳动力充裕的国家生产。赫菲自行车“远足”中国只不过是一系列产业转移中的一例。另一方面,中国的家用电器正从原来的进口转为出口。在纽约市场上,同索尼、飞利浦、三星等品牌同台竞技的有中国的康佳电视。2001年中国市场上电视机还有70%是外国生产的,现在中国电视机已在国内占有80%以上的份额。此外,微波炉生产商格兰仕也在大力开发国际市场。格兰仕利用日本的技术,投资500万美元建立了微波炉生产线。目前,中国的微波炉生产商已控制了70%以上的国内市场,并占领了25%的欧洲市场。中国电器已走向世界。思考题: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5、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 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理论。认为H-O只适用于解释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不能适用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因为前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由供给方面决定的,而后者的贸易发展主要是由需求方面决定的。1)工业品生产的初期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达到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时,才会出口;2)出口主要是向那些需求结构一致,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3)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人均收入越相似,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贸易机会就越多。,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资本品的需求类型有着密切联系。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也低;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和档次也高。所以,一个国家拥有比较优势产品,但由于其它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它不同,而对其产品没有需求,这种比较优势产品也不能成为贸易产品。6、产业内部贸易说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的时候,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按H-O原理进行,不是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进行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行为。2)产业内贸易程度测定: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计算公式:Bi=1.0-Xi-Mi/(Xi+Mi)Bi是反应产业内贸易指数,称为i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为某产业产品的出口量与进口量当Xi=Mi时,Bi=1,说明某产业内部门产品进出口量相等,贸易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当Xi=0,Mi不等于0;或Xi不等于0,Mi=0时,Bi=0,说明该产品的贸易是完全的产业间贸易。通常情况0Bi1影响因素:(1)产品特性(生产与消费的地域性)(2)产业部门成熟程度(3)产业部门的划分,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3)产业内贸易的特点(1)产业内同类产品相互交换(2)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3)多样性(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者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4)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基础。(2)自然条件的差异是直接原因(3)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重要原因(4)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内在动力,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7、国家竞争优势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竞争优势理论。其理论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1)国家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1)钻石模型(竞争四要素模型)含义 波特认为:财富是由生产率支配的,或者它取决于由每天的工作、每一美元所投资本以及每一单位所投入的物质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生产率根植于一国或地区的竞争环境=而竞争环境则产生于某一框架,这一框架在结构上如同一枚由四个基本面所构成的钻石。即钻石理论 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与国内竞争状态所构成的不同组合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a)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要素)基本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和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对于国家竞争优势而言,高等要素更为重要。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要素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前面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发奋努力,最终使国家在高等要素上更具竞争力,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这种转化需要的条件:第一,要素劣势刺激创新要有一定限度,不 能各方面都处于劣势 第二,企业必须从环境中接受到正确信息 第三,企业要面对相对有利的市场需求、国 际政策及相关 产业。,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b)需求要素 一般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应从本国需求考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从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有利于国际竞争的需求取决于本国需求与别国需求的比较 一是需求特征比较(更具全球性、超前性、挑剔性)二是需求规模和需求方式比较(规模大小、消费偏好)三是需求国际化比较(开放程度)(c)相关和支持产业(该行业的上游产业和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有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环境和信息环境。(d)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形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强大的本地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竞争优势论为贸易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思考:改善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先天因素资源禀赋,固然重要;后天优势高级要素的决定作用却越来越明显。,第四章 国际贸易理论,因此,政府的作用不可忽略。这不仅表现在实施国民教育方

    注意事项

    本文(《国际易贸理论》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