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品德的形成》PPT课件.ppt

    • 资源ID:5481907       资源大小:1.31M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品德的形成》PPT课件.ppt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一、道德与社会规范(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二)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既有阶级性也有社会共同性。,二、品德与道德,(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具有稳定性和个别性。,(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联系:(1)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2)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三、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品德,(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第二节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对应性的判断),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对偶故事法),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2.权威阶段(6-8岁)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公正阶段(11岁以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故事1:海因茨偷药(两难故事法),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1.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人际和谐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修正,吉里根(Carol Gilligan)对科尔伯格的修正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三、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加一法 课堂实例,书面形式呈现故事材料,学生就解决方式进行投票,两组分开,讨论并收集本组的观点,两组之间开展辩论,再次分组(smaller),讨论刚才的各种观点,重新就解决方式进行投票,两组选派代表总结本组的观点,课程结束,教师作鼓励性的总结,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弗洛伊德详细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称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良心为“坏良心”,它属于良心发展的第一阶段。只有当人们形成了超我,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界的权威人物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这是良心发展的第二阶段。,二、移情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移情(empathy)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心理反应。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会行为的内部中介。移情还对侵犯行为也具有抑制作用。,三、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对德育的启示,1.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产生中的动力作用和中介作用。2.注意早期经验中亲子间感情的质量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3.对学生移情能力进行训练,是提高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重要途径。,第四节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论及其教育启示,一、观察学习与亲历学习(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也叫“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经典实验:,1、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2、抗拒诱惑力实验研究。3、言行一致实验。,实验1:攻击行为的学习,学习阶段,实验阶段,A组,B组,观看成人攻击玩具,观看成人修理玩具,较多攻击性的行为,较少攻击性的行为,实验2:抗拒诱惑的学习,学习阶段,实验阶段,A组,B组,主人公违规并受到奖励,主人公违规并受到训斥,抗拒诱惑80秒,C组,未观看电影,抗拒诱惑15分钟,抗拒诱惑5分钟,实验3:言行一致的学习,学习阶段,实验阶段,A组,B组,和言行一致的成人一起游戏,执行规则,不执行规则,和言行不一的成人一起游戏,(二)亲历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历学习。,(一)直接强化,(二)替代强化,(三)自我强化,二、社会行为学习中的强化,四、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为审视现有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榜样教育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一)品德形成的实质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二)品德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的信奉。,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一)一般认知能力(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三)个人原有的信念(四)社会道德环境(五)强化与惩罚,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随着道德知识的丰富和加深以及身心的成熟,在舆论、他人评价及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信念是在已有的道德概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既是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又是激发道德情感、推动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于多种条件: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4.获得社会反馈,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三)道德认识的培养(1)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意义障碍,学生虽然领会了某些道德要求,但却不能接受它们,甚至于拒绝这些要求。,三、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培养,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一)道德感的分类【苏】安东诺夫(.)对道德感的分类 1.直觉的(直接的)情绪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二)培养道德感的建议,(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3)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4)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五、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三)道德意志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应注意:,创设重复良好的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提供良好的榜样;在有意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与阶段要求,不间断地坚持下去。,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培养道德感还应该注意到学生情感的调节与消极情感的根除。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六、学生集体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集体对它的成员的影响,一方面是作用于他们的个体意识,另一方面是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从而左右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参加集体活动的需要模仿集体荣誉感的增强和对集体舆论的尊重对集体前途的向往,儿童依恋对成年人格的影响,安全型:安全型的孩子在母亲在场的时候表现为中等水平地接近母亲,即有时寻求母亲的拥抱和关注,但并不粘滞母亲;当母亲离开时焦虑不安;重聚时积极迎接母亲。不安全型:回避型:儿童躲避与母亲的接触,尤其是分离后重聚时,在和陌生人在一起时不是很不安。矛盾型:与母亲分离时很不安;母亲回来后不容易被安抚,既寻求安慰又抵制安慰。混乱型:儿童没有显示出应对压力的一致性方法,对母亲显示出矛盾的行为,如在躲避后又寻求接近,表现出对关系的不解和害怕。安全型的儿童在成年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而混乱型的儿童是最令人担心的一群人,早年遭受不良抚养的儿童大部分被归为混乱型,成年很容易陷入嫉妒、多疑、过于敏感、自卑。,1、嫉妒:对他人的某些素质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甘心或憎恨,甚至打击别人以抬高自己的心理反应。培根: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中,爱情和嫉妒是最令人难熬,也是最难以自制的。,1、嫉妒,嫉妒产生原因:竞争或比较中受挫产生,虚荣心和不自信是产生嫉妒的温床。嫉妒心理两个特性:(1)指向性:嫉妒的对象往往只是局限于在自己周围的圈子,是那些比自己“能干”和“幸运”的人。(2)发泄性:除了轻微的嫉妒表现为内心的怨恨外,绝大多数的嫉妒都要经历从心境嫉妒向行为嫉妒的转变,且往往只有发泄性行为,才能使得嫉妒者求得某种心理平衡。如言语的讥讽,恶意的诽谤,有的表现为攻击和损害。,2.多疑:主观猜测产生的不信任的心理。多疑产生的原因:对自己缺乏信心;思维偏差产生的不健康心理习惯;挫折引起防卫心理,3.人际敏感:过分警觉、谨小慎微,患得患失、极度关注他人的评价,自我评价却过低。内心冲突、心理防御过度、伤感、焦虑,

    注意事项

    本文(《品德的形成》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