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农业经济》PPT课件.ppt

    • 资源ID:5468846       资源大小:344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农业经济》PPT课件.ppt

    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李建琴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中国 经济,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 的特征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与社会 环境问题 中国的粮食与粮食体制改革问题“三农”问题及其解决,本章的主要内容,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第一节 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以后),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应用新技术和采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建国以前,中国的粮食生产还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基本温饱需求,现在则不仅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而且可以满足大部分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对农产品的饲料需求,除此以外,还可以剩余一部分用于出口。,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4,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5,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6,中国的农业生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52-1980),农业生产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很缓慢;第二个阶段(1980-1993),农业生产增长非常快,产值从1359亿元迅速增长到6882亿元,增长近4.5倍;第三个阶段(1993年以后至今),农业产值一直在不断徘徊,基本没有改变。总体上中国农业产值占GDP总量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其间也有一些变化。50年代初,中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约在50%左右,此后开始不断平稳下降,大约每年下降2%左右。但到1959、1960年,这一比重突然下降到25%左右的水平。此后,这一比重又突然上升,一直到1971年,农业产值占总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5%-40%之间。1971年以后,农业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从1972年到1984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2%左右。这以后,中国的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开始了长期持续平稳减少,农业产值比重从1985年的28%逐渐下降到2002年的14%。,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7,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8,图5.3中,虽然从1949年到2000年种值业占农业产值比重在减小,但总体而言,种植业一直占整个农业产值的大部分。在1949年,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大约为82%,到2000年这一比重仍然达到近60%,可见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是以生产粮食为主的。从其他组成部分的比得变化来看,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总起来在不断升高,它所占比重由1949的的1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近30%;渔业所占比重的增速虽不很大,但也在波动中缓慢上升,到2000年,渔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4%左右上升到12%左右;林业所占比重则基本保持不变,大致维持在5%以下。对这些组成部分比重的比较分析表明,总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农业产出结构逐渐地有所优化。,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9,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0,图5.4给出了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从1952年以后,中国粮食产量基本上处于逐渐上升的状态,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由图中可以看到,1960左右中国的粮食总产量甚至出现了下降,而且粮食产量从1998年后也有所下降,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下面的中国农业阶段的划分中进行解释。,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1,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2,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3,图5.5与5.6给出了中国各种粮食产物的人均变化量。从图5.5中可以看到,中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表现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变化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是逐上升的(以10为一个时间段),但此后便下降到1949年初的水平并基本保持稳定。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变化并不是表明中国人生活质量的降低,实际上由于人们生活中消费的其它替代产品的增加,人们直接消费粮食反而就相对减少了,这一点可从图5.6看出来。图5.6显示,在人均棉花、人均油料和人均水产品拥有量中,除棉花外,总起来看,其余产品都有所上升,其中人均油料占有量从1949年的不到10斤上升到2001年的20多斤,水产品更从人均不到4斤上升到2001年近35斤。,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4,第二节 中国农业发展阶段划分 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农业经历了若干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大致来看,可以划分为下面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恢复时期;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第三个阶段,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波动时期;第四个阶段,“文革”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第五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业高速增长时期;第六个阶段,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涌现与农业在波动中增长时期。,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5,第一,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53-1957)主要特征如下:(1)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变革的主要内容。面对旧中国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现状,建国刚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就在1950年6月30日和1950年11月2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两个文件指导下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基本内容是针对农村不同阶层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对土地由国家进行重新分配。例如文件规定:对地主,除没收其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和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外,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富农自耕、雇人耕种和出租的小量土地及其他财产保留不动,但在某些特殊地区,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征收其出租土地的一部分或全部。(2)农业生产增长迅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这一时期是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根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461亿元,比1949年增长41.4%;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52年的16391.1万吨,比解放前最高产量高出9.28%,比1949年增长5.1%;棉花总产量由1949年的44.44万吨增加到130.37万吨,比1949年增长193.7%,年均增长42.2%,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高出53.60%;其他农副产品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6,第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主要特征如下:(1)农业合作运动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对农村进行改造,具体方法就是引导农民由原来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由互助组、初级社逐渐向高级社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合作生产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生产资料也逐渐归合作组织所有。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这一改造违背了自愿的初衷,后期出现了一些强制入社的现象。(2)农业基本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由于具有了领导能力强的行政组织和更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因此这一时期农业基本建设实现了比较大的发展。农业基本建设方面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灌溉,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据统计,5年内扩大耕地面积86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水利投资26.7亿元。,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7,第三,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主要特征为:(1)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过于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公有制具有无比优越性和人民群众具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观念支配下,农村开始了各个方面的“大跃”,迅速全面地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并上马了大量的不切实际的工程项目。例如:当时全国各地都展开了大炼钢铁运动。(2)农业生产出现了大幅倒退。由于采取了以上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中国的农业生产在1958-1960年之间出现了大幅下降。据统计,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960年的163.5公斤,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更是下降了23.4%,导致1500万3000万人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这一现象直到1961年开始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才有好转。,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8,第四,“文革”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19661978年)。主要特征为:(1)进一步强化人民公社的作用,更严厉地取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份。在渡过“大跃进”所带来的危机后,国家再次采取一些激进措施,加强经济中的公有制成份,这些措施包括:加速向以生产大队为基础过渡;扩大社队规模;大力推行大寨大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取消或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等。(2)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由于上述措施打击了人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因此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增长缓慢。据统计,这12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仅增加5%,年均增长3.1%。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近2亿吨增加到3亿多吨,增长56.67%。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公斤上下徘徊,其他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仍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上。直到70年代末,农产品仍然实行统购统销,低标准凭票供应的紧张状况未见好转,当时全国农村约有2.5亿人口温饱问题得不到保证。,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19,第五,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业高速增长时期(19791984年)。主要特征为:(1)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生产队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时期,在这一时期,“文革”中的激进观念被抛弃,务实主义的态度得到了大力提倡。在这种环境下,经过对社队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反思,许多地方农村开始自发的实行包产到户生产方式,在确认了其有效性以后,这种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最终得到国家的认可(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并在全国迅速推广。(2)农业生产高速增长。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的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完全挂钩,因此这种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发展,这一时期是建国后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据统计,这6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其中种植业年均增长6.8%,畜牧业年均增长10.7%,农业新增产值中60%的份额来自种植业的增长。粮食和棉花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和19%。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增加13以上,连上两个台阶,增加1亿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93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副产品也大幅度增长。,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0,第六,农业在波动中增长时期(1986-2003)。主要特征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对农业的促进作用逐渐消失,粮食生产出现徘徊但农业产出结构有所改善。由于没有其它比较普遍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代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且粮食供给出现饱和,因此从1984年后,中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长时间的徘徊。但在市场化等因素推动下,农业总体产出结构却得到了改善。统计表明,中国粮食总产量1984年达到高峰40731万吨后,从1985年开始陷入四年的徘徊状态;1989年粮食恢复增长,1990年达到最高记录44624万吨,1991年又开始进入徘徊状态,与1990年相比,1994年粮食总产量仍下降0.2%;1995年恢复增长,1996年达到最高峰50453.5万吨。在粮食总产量发生波动的同时,畜牧业、渔业发展却很快。19841995年,粮食总产量只增长了14.6%,而肉类产品产量增长了211.2%,水产品增长了306.6%。正是由于农业中非粮食部门的增长,使得农业总产出在粮食生产徘徊时期仍有3.4%10.9%的增长率。(2)农业市场化的程度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为了改变原来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需要大量财政补贴的情况,在这一阶段,国家开始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点,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粮价,为此,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中央与地方的粮食储备制度,从而将70%-80%的粮源掌握在国有粮食部门手中。二是对其它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主要目的是建设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具体的表现是一大批区域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相继成立,从而大大扩大了农产品的流通范围。,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1,第三节 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 自然与社会环境问题,虽然自1978年以后中国的农业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总体来看,这些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均发生了一些不利的变化;二是基于对上述变化及中国人口增长的担忧,人们更加关注中国的粮食问题,这一节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前一个问题。,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2,第一,农业资源危机日益严峻,生态环境恶化。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6628.5万亩,而从1997(1997年中办、国办发布了加强土地管理的16号文件)到2004年的短短7年间,中国的土地就减少了1亿亩。土地的减少一方面与环境保护不利所导致的水土流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各地政府为了各种利益而开展的“圈地运动”。二是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至2002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1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风蚀荒漠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平均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每年2100平方公里和80、90年代的2460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全国每年荒漠化净扩展面积超过66.67万公顷。三是水资源破坏严重。水不仅利用效率低而且污染严重。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416亿吨,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63%,造成了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其中,辽河、海河、淮河最为严重,60年代可以“淘米洗菜”,90年代变成了“鱼虾绝代”。,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3,第二,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从1978年以后,中国的农业生产总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总量甚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超过社会总的需求,但与此同时农业的生产结构性矛盾却很突出。也就是说,某些农产品大大超过社会的需求,而另一些社会需求的农产品却又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这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四多、四少”: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例如,我国目前奶牛全年平均每头产奶只有1600多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也在2000公斤以上,欧美发达国家每头奶牛一般都在6000公斤以上;我国牛奶的鲜食率较低,牛奶加工与鲜食比例约为11,而国外的鲜食率一般达60%70%。另外,具体到粮食生产来看,中国的普通粮生产有余,优质粮不足。例如中国小麦品种基本上是软粒小麦,而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能磨制强力粉、适于制作高级面包和优质面条的小麦少,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含量低、面筋强度小、能磨制弱力粉、适于制作优质饼干和糕点的小麦少。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每年在国内农产品剩余的同时,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农产品。,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4,第三,缺乏一个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体系。中国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将新的农业科技应用到生产上去的体系不很有效。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农业科研体系是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继承下来的,虽然原有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业和科研体系却没有同步发变化,这使得现有科研体系在支持农业生产时变得不是很有效。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仍用管理行政机构的方法管理科研机构,形成了“官本位”的导向,扭曲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造成了科研机构的官僚化或者半官僚化;同时使得科研机构内部的行政和后勤部门庞大,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5,第四,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仍不突出,农业生产仍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与其他改革一样,中国农业改革的目的也是要实现农业生产与需求的市场化。但是从目前来看,农业的市场化改革总起来看相对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农产品交易提供场所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这些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主管部门不同,管理规则也不同,因而使得交易显得有些混乱;第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农业经济组织还很不发达。由于单个农民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中的地位比较弱,因此一种较好的办法是通过一些组织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目前中国农民的这种组织虽有一些发展,但规模还很小,远未满足实际需求;第三,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产品宏观控制体系。由于存在知识水平和一些信息难以得到等问题,因此单个农户很难对农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准确地判断,一个较好的办法是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农产品宏观控制体系,但目前中国这一体系的建设还很落后,尤其是大多数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这样一个体系,这就使得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什么价高,大家就种什么,种什么,什么就难卖”的尴尬局面。,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6,第五,政府和银行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时需要新的技术、生产工具和更多的肥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同时,由于农业收入具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民有时需要从外面借钱以解决一些临时性支出增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要有一个资金供给系统以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这一点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有意义。不过,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这一系统还远没有成熟并发挥应用的作用。1979年以前,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国家不仅没有对农业发展投入一分钱,而且还将大量的剩余农产品无偿征收。1979年以后,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从资金上支持农业的发展,但与农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较,这些支持还显得很不够。同时,由于不存在一个有效的资金扶持系统,因此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很低的。(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3和中国财政年鉴2003),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7,第六,非法占用农地现象严重。土地是数量基本固定的资源,其他用地的增多往往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在单纯追求GDP指标的影响下并为了从中谋利,普遍利用土地法中规定的对土地的征用权,大量的违规征用土地办开发区,使中国的农业用地迅速减少。据统计,至2004年初,全国各地办的开发区大约是5700多个,其中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大概只有30几个,经过省级批准的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自己搞的开发区。从具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地方政府大规模征地有两次:第一次开始于1992年,“圈地运动”延续了大约五年时间,大概是3000多万公顷的土地被征占;第二次始于2001年,用大约上次一半左右的时间,占地的规模是上次的两倍。这些大规模的征地活动从总体上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2003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人均粮食拥有量也是近20年来的最低点。,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8,第四节 中国的粮食与粮食体制 改革问题,在改革开放前的粮食短缺时期,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所关注的焦点,而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大幅增长使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但自从2000年开始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以后,这一问题现在又重新受到高度的关注。在这一节当中,我们将首先介绍一下国内外关于中国粮食问题的不同看法,而后我们再来重点探讨一下中国的粮食体制改革问题。,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29,对中国粮食问题的两种看法,关于中国粮食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面临着未来人口的巨大增长,因此仅靠自身的力量将无法为本国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仍然存在很大的潜力,通过努力使这些潜力转化为粮食增产的现实就完全可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0,第一种观点:中国无法解决自身的粮食问题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最高峰是在2030年,那时中国的总人口将达到16亿,如果按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计算,那么中国的粮食总需求将为6.4亿吨。到时中国粮食产量能否达到这个水平呢?对此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以建国以来中国粮食增长较快的1985-1995年为例,这段时间内粮食年均增长1.2%,1995年粮食生产接近4.67亿吨,如果今后35年粮食仍能按这一速度增长,那么到2030年中国粮食生产将达到6.63亿吨以上,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粮食生产潜能已释放的差不多了,因此未来将难以维持这种增长速度。1995年后粮食产量的不断徘徊甚至下降似乎是对这种观点的印证。,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1,第二种观点:中国完全可以靠自身力量解决粮食供给问题。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粮食生产在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等方面是有很大潜力的,通过挖掘这些潜力使其变成生产的现实,中国就可基本解决自身粮食需求问题。例如,中国同一类型地区粮食单产水平悬殊,高的每公顷7500-15000公斤,低的只有-公斤,通过实现各地区产出的平衡即可实现总产量的大幅增长;再如,改革开放后科技在中国农业增产中的平均贡献率约为5,而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均在以上。因此,通过努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也可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幅增长。,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2,对解决粮食问题的未来展望,由于中国人口总数巨大且由于粮食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粮食问题确实是中国应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结构决定了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困难与复杂的。总起来看,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基本原则做以下设想:,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3,首先,中国的粮食供给只能立足于基本自给,而不可能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目前全球每年粮食的正常贸易量为.亿至.亿吨,即使全部供给中国也仅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实际上,只要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采购量接近,其对国际市场的冲击也将是毁灭性的。第二,对农民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这是因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粮食的需求弹性是小于供给弹性的,而这将使得其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会异常的大,从而很不利于粮食的未来生产,而通过对农民实行适当方式的补贴则可以减少这种影响;第三,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单独的一个提高农业生产的问题,粮食问题的解决必须与农村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结合在一起进行。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转移出多余的农业人口,中国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与更有效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及更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而这是提高中国粮食产出的根本;第四,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土地要素流动体制。尽管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可以转移一部分农业人口,但在目前中国土地制度下,很多实际并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仍然不放弃土地的使用权,从而使许多地方的土地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在中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是比较严重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可以促使土地合理流动的体制。最后,必须对现有的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并通过这一机制使粮食生产者能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粮食生产的结构。,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4,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问题,粮食流通体制就是粮食从生产到销售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的组成形式。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相比,由于粮食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特殊性,因此其市场化改革进程要慢得多,在改革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仍带有很强的计划色彩。在改革开放前,这种流通体制确实起到了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与计划分配食物的作用,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其原有的功能已经丧失,以国有粮食企业为核心的原有营销体制越来越表现出效率低下、经营成本过高等缺点。根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8年,粮食系统6年间亏空21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个亿,因此未来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5,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国营商业主导下的粮食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这一时期处于刚建国不久,国家还不可能立即将粮食由原来的自由购销体制转变为完全由国家垄断的形式,而只能采取在国营商业主导下多种经济主体同时参与的形式,这可以认为是计划经济开始前的一种过渡。第二个时期:粮食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5)统购统销就是国家通过它指定的商业机构,按照国家计划规定的收购方法与收购价格,对粮食进行强制性收购,然后再由国家将收购到的粮食在社会各方面进行计划分配与销售。当然,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具体形式在各个时期也有一些差别。,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6,第三时期: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逐步进行时期(1985-2003)1985年初,中国宣布取消实行30多年的粮食统一收购,实行合同定购。但1986年改革出现徘徊,政府恢复粮食定购,并实行购销双轨制。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制度,随后又成立了组织和管理国家粮食储备的专门机构国家粮食储备局,国家、地方、农民三级粮食储备体系也逐步形成。到1993年,改革又出现反复,政府采取了一些加强干预的措施。1997年至2003年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这其中1998年5月国务院又出台了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粮改举措。,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7,现阶段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中国原有的以行政干预为主的粮食流通体制已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是以粮食短缺和粮食的经济安全为假定来设计的,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管理,由国有外贸部门垄断,这不适应加入WTO的的经济形势;第二,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在收购和批发环节,都是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中心进行的,排斥其他粮食经营者,这不利于合理粮食价格的形成;第三,封闭的粮食金融体制的运行成本极为高昂,而且并不能杜绝资金渗漏,一些国有粮食部门成了填不饱的黑洞。可喜的是,中国政府已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为此,政府已开始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2004年6月3日中国国务院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国家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则要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根据规定,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则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显然,这一条例标志着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极大的一步,预示着农村计划经济的彻底结束。,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8,第五节“三农”问题及其解决,“三农”问题是指中国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决定了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而且是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39,农业问题,农业问题又包括几个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农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对中国来说,在加入WTO后将面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冲击,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改变中国目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落后与生产规模偏小的状况,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与规模经济性。,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40,第一,农业产业化问题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最主要形式还是以单个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形式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应当说,虽然两种形式在曾经有过的一段时间内都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也各自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对于单个家庭的生产组织形式来说,由于规模太小,对市场的变化反映很迟缓,因此农民收入增加很慢;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则往往存在不守信用和利润分配不均等现象,也大大限制了这种组织优势的发挥。中国农村未来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大约要取决于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二是对农民进入城市限制的变化;三是农民进入城市的人数多少。首先,如果中国的土地在农民之间可以更容易的相互转让,那么土地将可能被更有效的利用,并可扩大生产规模;其次,如果对农民进入城市的限制减少,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城做工,那么农民的土地生产规模也将会变大,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必然随着变化。,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41,第二,农业规模经济问题规模经济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产出效率同时也会得到提高。对农业来说,如果生产规模过小,那么农民的劳动能力将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且由于收入总量太少,农民也不会有足够的钱去购买新技术、机械与肥料,农业生产效率就必然较低。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绝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由于工业不发达,农民从事其它工作的机会很少,因此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远多于实际需要,农业生产只能在很小规模基础上进行;二是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来说,虽然很多农民实际已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土地使用转移机制,因此许多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可见,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相似,未来中国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经济,多余农民的转移与有效的农地转移制度的建立是前提条件。,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42,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突出表现是户籍制度问题。中国过去的户籍制度是将城乡人为地分割开来,从而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在计划经济下,这种户籍制度有利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但在新形式下,随着它所带来的诸如城乡贫富差距过大、农村人口难以有效转移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化,改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已成必然。但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实在太多,因此如果改革处理不当,在户籍制度取消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那么所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这一制度的改革必须慎重。,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43,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可以分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对农民进行减负两个问题。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3年底,中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而在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教育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学费涨幅很大,导致许多农民家庭难以负担子女的高等学校学费,这对提高农民素质影响很大。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政府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对贫困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教育资金支持。农民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减负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从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广东来看,由于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非常低,地方政府完全可以从对其它产业的税收中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因此它们较早地取消了农业税和绝大多数的农民负担。但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而言,由于其它产业无法支撑其财政支出,因此尽管政府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这些地方仍然“令也不行禁也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从而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对这些地区来说,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44,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三农”问题的本质即农民收入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国际发展经验与中国的现实出发,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二是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建立;三是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速度与推广水平。,2023/7/10,第五章 中国农业经济,45,复习与思考,1.中国能够一直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吗?为什么?2.如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注意事项

    本文(《农业经济》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