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

    • 资源ID:5464264       资源大小:3.11MB        全文页数:22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

    1,读者行为学(1),乔 欢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06/22 Email:,2,引言:从一张图画说起,3,4,Lascaux Cave Painting,France,法国的Lascaux岩洞,其中有 13,000多年前原始人的绘画。这些岩洞绘画被人类学家称为“石器时代教堂里的珍珠”洞窟壁画被誉为“史前的卢佛宫”。,5,Lascaux 壁画是人类艺术和意识发展进化的象征。洞穴有1500件雕刻和600幅壁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世界上共有660处文化遗产,有30处被列入濒危名单,Lascaux也是其中之一。,6,7,著名的人类古老场景:一头野牛正冲向一个鸟人,鸟人附近有一只鸟站立在枝头,野牛身上已被一枝矛剌穿,但还在挣扎向人冲去,图中的人物形态被图案化了。,8,岩洞艺术和信息行为,在艺术、信息、人类行为和人类进化方面有着某种联系的纽带。By Stephen Kaplan(199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University of Michigan,9,人类信息行为的进化途径,从岩洞艺术中,我们可以推断原始人类如何捕获猎物;通过动物踪迹分析可以推断当时人收集、使用和存储信息的行为。古代的岩洞绘画构成存储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岩洞绘画相当于当时的百科全书,传递着绘画者对生活经验的理解。,10,岩洞壁画中的三个信息现象,信息收集发现动物痕迹和标志,发现动物后进行细致的观察,用动物作为潜在动物源的线索。信息组织绘画过程是把相关信息有效组织起来的过程。信息存储采用一定的载体和工具把信息存贮起来。信息使用 通过岩洞壁画教育年轻一代,传递生活知识和常识;岩洞壁画可以起到存储、传递和检索信息的功能,11,1.“读者”概说,藏书楼的“读者”概念及行为特征,12,1.1 藏书楼中的“读者”,关注“用户”是近代图书馆学的重要标志早期藏书楼以收藏保存图书馆为主要职能,没有“读者”问题的出现。,13,古代藏书楼,泛指官方、私人和各机构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明清以来普遍冠以“阁”“楼”等名称,具有占有性、私密性特点,体现着室藏珍典籍密不示人的心理。,14,汉至清,古代藏书楼形成四种类型: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家藏书,15,官府藏书,兴于商周时期,汉代形成规模,隋、唐、宋持续发展,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清政府的藏书楼,都以“文”字为首,第二个字为“水”字旁,象征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6,清代著名官府藏书:四库全书共抄写七部,分别收藏在:北四阁:故宫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南三阁:扬州“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17,文渊阁,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四十七年(1728年)四库全书告成,入藏文渊阁。清宫规定,大臣官员之中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允许可以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得损害书籍,更不许携带书籍出阁。四库全书编成后,用六年时间抄录正本四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南三阁”)。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8,文津阁,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1915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由国民政府内务部运归北京,藏于古物保存所,后交给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保存,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19,文溯阁,位于辽宁沈阳故宫内。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于1914年运京,存于故宫保和殿。1925年,奉天教育人士拟办图书馆,要求索回此书,内阁讨论后,同意东北地方政府的请求。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文溯阁的四库全书落入日本人手中。1922年,清室曾以经济困难为名,欲将文溯阁四库全书卖给日本人,价已议定为120万元。消息传出,国人群起反对,清室只好作罢。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回到人民手中。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北方地区因为与前苏联的关系日益紧张,中央下令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从沈阳调出,运至甘肃兰州市附近的榆中县的战备书库,2005年兰州北山九州台藏书馆竣工开馆。,20,南三阁,乾隆四十九年,乾隆考虑到文人学子读书的方便,命令增抄三部四库全书,在江浙新建三座藏书楼,对外借阅四库全书。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攻陷镇江,火烧文宗阁,四库全书损失惨重。太平天国起义中,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的四库全书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浙江杭州文澜阁藏本也有散失,后来补抄配全,移至浙江省图书馆。,21,官府藏书是为朝廷服务的藏书,为当朝官员提供前朝典籍服务,图书馆兼有档案馆职能。图书馆员的任务包括整理图书、著书立说、撰写当代历史的任务。官府藏书的读者主要是官员及学者。,22,书院藏书,书院源于唐、盛于宋、亡于清末,历时千载。藏书、供祭和讲学是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藏书成为我国古代藏书的重要类型。宋代四大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23,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藏书楼,嵩阳书院 应天书院,24,书院藏书注重藏书利用,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体。书院提倡自学,学术争鸣气氛活跃,藏书为生徒和学者提供阅读、研究的基础。,25,私人藏书西汉惠帝废除禁止私人藏书的“挟书律”,民间藏书开始合法化。我国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宁波的“天一阁”,已经有四百年历史。,26,天一阁制度,范钦制定族规:书不借人,书不出阁,代不分书。藏书楼阁橱钥匙分房掌管,严禁将书取下阁楼,非各房子孙齐整,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得参与祭祀三次;有将书典当贩卖者,逐出族籍,永远不得参与祭祀。,27,历代藏书楼为后人保留下大批珍贵的文献典籍。藏书楼成为藏书家、文人学者研读和校勘图书的场所。官府藏书是古代图书馆事业的主要支柱,在国家动乱之时,私人藏书成为官府藏书的重要补充。藏书楼养成大批学者,历代藏书家多为大学问家,藏书和学问密不可分。,28,私家“藏书楼”秘不示人,古代藏书家不轻易将书示人,如有人借阅常附加苛刻条件:索取礼物:“不持两鸱酒,肯假一车书”(黄山谷)鸱:古代盛酒器,29,必须互借:清初藏书家曹溶流通古书约规定:凡借人家书,必先带上自己的藏书目,交给书主过目。书主看过发现有想看的书,就约定日期,各人到对方家中去抄录,所抄书的数量必须对等。抄完后将抄本带回,原书不准带出门,以防遗失。,30,清末民初湖南藏书家叶德辉在藏书十约:“非有书互抄之友,不轻借抄;非其同志著书之人,不轻借阅。远客来观,一主一宾,一书童相随,仆人不得从入藏书之室。”,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书非借不能读也。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32,藏书家故事:有四把书柜钥匙:第一把开启刚出版的新书,第二把开启解放后的书籍,第三把开启民国时期的版本,第四把开启珍品善本。,33,藏书楼以文献保存为中心,藏书体系建立在个人爱好基础上,藏书建设代表着藏书家个人的兴趣,与社会需求无关,与读者无关。1840年鸦片战争后,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瓦解,旧式藏书楼衰落。,34,1.2 近代图书馆的有限开放,推动近代图书馆产生的两个因素:西方传教士的图书馆;变法维新中建立的公共藏书楼。知识分子成为藏书楼的主要读者。20世纪初,中国近代图书馆逐渐确立。,35,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最著名的是北堂图书馆。清康熙十九年(1700)创建于北京西什库北天主教堂。,36,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强学会成立。强学会主张:办报纸和图书馆。通过图书馆为一般民众服务,目的是启迪民智。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一文中,将“开办图书馆”作为强学会的五件大事之一。,37,此会所办之事情为五大端:一译东西文书籍,二刊布新报,三开大图书馆,四设博物仪器馆,五建立政治学校。我国之有协会、有学社,自此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38,1896年至1898年,全国共成立近百个学会,大多建有“书楼”,目的是宣传维新,推行改革。藏书内容以新学、西学为主,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只供会员阅览。读者对象扩大到一般知识分子和部分市民。学会书楼打破封建藏书楼的封闭性,吸收并采用西方近代图书馆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学会书楼是由旧式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近代图书馆的先声。,39,古越藏书楼,徐树兰(1837-1902)1902年捐资白银32,960余两,在绍兴建起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蔡元培曾于1886-1900年在藏书楼校勘图书。,40,山东聊城海源阁,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聊城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海源阁兴盛时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4000余种、220000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中国历史博物馆将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杨氏藏书始于杨以增之父杨兆煜,后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承训四代人的努力,上百年的积累,使藏书逐渐丰富起来。明清私家藏书,素以江浙为中心。咸丰年间,当时江南一带太平军、捻军在此与清军作战,江南旧家藏书多不能守,大量散失,流入市场,给杨以增大批收购珍贵善本提供了机会。,41,聊城海源阁于20世纪30年代后,屡受战乱之苦,楼舍损毁,珍藏流散,大部分辗转收入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海源阁。早在1947年1月解放聊城时,八路军某部曾发布入城三项命令,第二条就是“保护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海源阁”。195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把海源阁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图书馆”一词于1896年从日文翻译成中文,首先出现在上海时务报的“古巴岛述略”一文中。1914年,全国有省级公共图书馆18所,1936年,全国图书馆、民众教育馆2520所。,43,1.3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三次发展高潮:20-30年代55-65年间80年代以后,44,1920年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成立。20年代一批在美国学习图书馆学的人学成回国。30年代在我国兴起新图书馆运动。这时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将“新知”与“旧学”相互对接,例如,古代四部分类法的改造问题,建立适应中国需要的分类、编目体系问题。,45,1949-1957年: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稳步前进阶段图书馆数量增涨,图书馆学研究活跃。研究特点:学习苏联、批判欧美。1949-1959翻译出版30余种苏联的图书馆学著作,大学教材主要取自苏联。,46,1980年后,图书馆事业进入第三个高潮。图书馆数量迅速增加,图书馆学教育迅速发展,70多所办学单位,形成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低层教育与高层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80年代末,图书馆情报学刊物达上百种。,47,1.4 读者研究,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56年开始,读者研究工作出现,目的是提高和改进读者工作;第二阶段:1980年代后,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研究内容从读者借阅过程,扩展到读者需求、信息搜寻、信息使用研究;第三阶段:1990年代后,读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读者研究逐渐转变为“用户研究”,读者行为逐渐扩展到“信息行为”。,48,用户概念:用户(user)是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查询者、接受者或使用者只有具备三方面条件才能成为用户:信息需求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等)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只具备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未形成实际行动的个体,是潜在用户。,49,用户类型:每个用户都是个别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征、理解力和偏好。根据不同标准将用户分为不同的“类”,同“类”用户有相似的信息需求和要求。,50,根据信息使用情况,可以将用户分为潜在用户期望用户现实用户受益用户其他分类标准人口统计学特征,例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专业,51,图书情报部门用户分类标准,按照学科或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用户自然科学用户工程技术用户其它用户;按照使用信息情况:过去用户现在用户未来用户当前用户潜在用户 按照用户的职称:初级用户中级用户高级用户 按照信息保证级别:一般用户重要用户特殊用户,52,图书馆用户还可以分为企业用户科研用户政府用户商业用户新闻用户其他用户,53,用户研究层面,微观层面用户研究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个体在信息查询或使用过程中的思维规律和行为方式;宏观层面用户研究是对用户群体构成及职业、专业、人口统计学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统计,以便分析不同社会因素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并对用户信息需求发展趋势做出预测。,54,“用户”与“读者”,在不同的语境中,信息行为主体有不同称谓。读者:文献学、档案学、图书情报学受众:大众传播学广播听众电视、电影观众“用户”(user):可用于概括所有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个人或组织。,55,“读者行为”与“信息行为”,联系和区别联系:都与信息需求、信息查询、获取、利用行为相关区别:读者行为:重点是到图书馆来的人信息行为: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56,1.5 用户研究发展趋势,(1)从“学术用户”到“普通用户”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信息传播渠道:从图书馆扩展到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信息载体:从印刷文本发展到多种媒介形式;信息查询:从单一主题发展到百科全书式查询;信息服务对象:从学术型扩展到非传统型用户。,57,(2)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1)概念的同一性和多样性自然科学概念是一致和不变的,例如,“铁”永远是铁,化学元素全世界只有一套称呼;社会科学对同一种现象,使用概念因地因时因人不同,例如,“运输业”,现在叫“物流业”。(2)因果关系自然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论的,对条件的容忍度很高,一台电脑在零下5度至零上35度均可正常工作,即具有“可重复性”。社会科学因果关系对条件非常敏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3)测度自然科学研究可以量化,评估标准客观一致社会科学评估评估标准因人因地而异,大多是主观判断。,58,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用户差异:自然科学用户多为专家群体;社科专业用户范围广泛。社会科学问题,如民主、人口、就业、民族等问题,一般公众也感兴趣。,59,文献信息类型不同自然科学用户对文献信息类型需求单一化、专业化,信息需求多属于数据型文献。社会科学用户需要史实性文献;课题立项尚无“查新”手段;研究课题在内容上存在重叠和重复因素。,60,文献时效性不同自然科学文献老化速度快,基本维持十年,蒸汽机车、电子管计算机技术很少有人查阅社会科学文献例如,历史、哲学、文学等,文献信息基本没有老化问题,新兴、应用型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等,文献信息老化速度与科技文献相同科技咨询求新、求快,需要最新数据和科研成果;社会科学要区分学科属性,提供全面、周到的文献信息。,61,(3)从学术研究到应用开发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一次对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与信息使用情况展开调查,应用型用户研究与社会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62,2.人的行为解析,信息行为是人类交流行为的一部分信息行为的核心是用户和交流渠道,63,2.1 人的行为表现形式,姿势:使人的身体保持在一定空间位置上,例如,站立,握拳;行动:行动是人的身体的位置移动,例如,跑,跳;面部表情:表达人的情感,喜怒哀乐;感受刺激:由于刺激而引起反应。,6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肌肉、颜部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的。例如用“咬牙切齿”表示憎恨等。,65,人脸的不同部位可以表达不同的表情:眼睛:表达忧伤,口部:表达快乐和厌恶,真笑时,面颊上升,眼周围肌肉堆起,大脑左半球电活动增加;假笑时仅嘴唇肌肉活动,左半球的电活动没有明显变化。,66,人的动作有些是先天的:例如,表示“不”的摇头动作,最初是一种拒绝动作,是对事物的否定。大量动作是后天学习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动作存在同化现象,人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同伴的动作。,67,人的行为公式人在受到外部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过程,例如,手被针刺后,人的反应包括:喊叫-拔刺-止疼。人的行为公式:S O B A(刺激)(人的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目的完成),68,2.2 人的行为特点,(1)目的性:人和动物行为的重要区动物只能适应环境,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环境(2)受心理活动调节:根据需要调节行为(3)差异性:受环境和心理特征影响行为有较大差异性(4)可塑性:教育和环境熏陶可以改变人的行为,69,2.3 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先天生理特点,行为的物质基础外部环境:人的行为都是反射性的(2)心理因素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气质(3)社会心理因素对个人的知觉第一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设防心理(4)社会因素社会舆论,风俗,时尚,70,印象,印象是个体对所获得的关于某个人信息的动态整合(S.Asch,1946)。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属性作出判断或对其总体特征形成印象的过程。,71,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遇到一个陌生人时,人们并不是对这个人的所有信息都给予同等关注,而是注意那些他们认为最有用的信息。对信息的编码和提取编码是为以后的信息再认信息提取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72,首先注意与信念、价值观和品质有关的信息,然后才注意与能力有关的信息。例如,她是一名教师印象形成动机研究发现,当个体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比别人权力低的情境时,便要花费更多努力去形成关于他人的准确印象。,73,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对他人认知的第一印象多为外部特征,如衣着、仪表、身材、面容、表情、谈吐等。这些印象尽管是初步的、外在的,有时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但它对一个人的认知和交往常常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74,在三国演义中有张松献图的故事。张松原来想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在拜见时,曹操见张松“其貌不扬”,不但没有给以嘉奖,反而给与侮辱和责难。结果使张松改变了主意,把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75,首因效应的启示:在社会交往中要重视第一印象。“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要烧好第一把火。要搞好第一次就职演说,开好第一次会,安排好第一项工作。,76,Marketing First Impressions:Academic Libraries Creating Partnerships and Connections at New Student Orientations Busby(2002)states,that at Stephen F.Austin State University,the average GPA of the college freshmen who attended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years 1986-1994 was 2.11 on a 4.0 scale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059.The average GPA of the college freshmen who did not attend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years 1986-1994 was 1.73 on a 4.0 scale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077(p.46),77,近因效应,即最近原因。在两种信息被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在两种信息断断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是近因效应。在与陌生人交往中,首因效应起的作用大,而与熟人交往中,近因效应起的作用大。,78,例如,学生甲平时表现可以,但临近期末做操性评定时,却犯了一次错误。结果,班主任认为学生甲变坏了。另一个学生乙,平时表现不怎么样,但在评选“三好”前做了一件突出的好事,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乙被评为“三好学生”。利用“近因效应”,在评职称,职务晋升和 年终总结评比时,要高度重视,努力做好工作。,79,光环效应,即晕轮效应(halo effect).初次见面,对对方有好感,在以后交往中,就会觉得他一切都好;相反,如过初次见面觉得对方不顺眼,以后的交往中就会觉得他一举一动都使人讨厌。,80,设防心理,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防范心理较弱;而在人多时,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便要设防。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负面作用,阻碍正常的交流。,81,印象的管理与控制,个体使用不同的策略来管理形象。两种基本形式:自我表现:选择合适的言行举止、服饰打扮而管理印象。自我行动:投人所好,使被人感觉良好。,82,印象管理与控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人希望获得他人认同的表现。人们倾向于喜欢尊重自己的人。,83,在图书馆服务中,建筑占5%,信息资源占20%,图书馆员占75%。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对服务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赫尔伯斯说过:“我心里一直都在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84,3.人类信息行为,信息行为概念定义信息行为研究目的,85,3.1 什么是信息行为?,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的组成部分。信息行为是指“与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相关的全部人类行为”。T.D.Wilson(1935-),86,Information Behavior is the totality of human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sources and channels of information,including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information seeking,and information use.Thus,it includes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as well as the passive reception of information as in,for example,watching TV advertisements,without any intention to act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87,Wilson 定义要点,广义信息行为包括三个部分:信息需求与驱动力:引发个人认知需求的各类因素;回应信息需求的历程与行动;影响个人回应信息需求的各类因素。,88,我国学者胡昌平定义:信息行为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中需求、搜寻、给予和使用信息的行为。,89,Taylor定义,Robert S.Taylor(1918-),90,Taylor的信息行为定义:信息行为是信息使用环境的特定成分的产物。这些成分包括:假设:正式或非正式告知,问题类型和结构,环境限制和机会,意识或非意识状态:作为决策内容或问题决策方案,在特定环境中信息是有用、有价值的基于这一假设,我们可以认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信息行为方式,91,定义,信息行为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中需求、搜寻、给予和使用信息的行为。信息搜寻开始于感知到的需要,经常被认为是差距,或非常态知识。信息行为包括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查询行为等,92,信息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需求(information needs)信息搜寻行为(information seeking)信息查询行为(information search)信息使用行为(information use),93,信息行为是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内容涉及到不同的知识主题。信息行为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类:行为解析:过程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信息行为产生的原因信息需求,信息寻求,二者之间的关联信息过程描述信息查询的具体步骤信息查询效果评估评价指标体系信息行为主体研究用户研究,94,3.2为什么研究信息行为?,信息行为研究目的主要是:了解人们寻找信息的过程:分析前因或动机,制定信息评估标准,评价信息使用效果。最终目的: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信息行为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95,从图书馆参考咨询角度看:参考咨询服务读者行为:需求,动机等心理活动;影响信息行为的各类因素服务过程的规范化如何与读者交流:interview transaction的过程 参考信息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96,4.人的需要和动机,需求定义需求层次分析需要与动机,97,4.1 需求分析,(1)需求定义需求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表现: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人饿了就会有对食物有需要,渴了就有对水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时人与动物共有的,是为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是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交友、爱情、得到尊重,实现抱负等需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需求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需求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98,(2)需求特征需求不总是显而易见的,需求来自各个方面,需求不总是容易用文字表达的,存在着不同种类的需求,详细程度不同,需求数量需要控制。,99,(3)相关概念:1)想要(wants)受文化和个性影响。美国人,想要汉堡、薯条、可乐;中国人,想要面条、米饭。“想要”:按照满足需求的对象加以描述。“想要”没有止境,但是资源有限。人必须在想要的对象中作出“选择”,以便用有限金钱获得最有价值、最满意的结果。,100,2)demands在购买力的支持下,“想要”转变为demands。效益的考虑:本田=交通工具(价格低、省油),宝马=舒适、奢华和身份。,101,3)needs个人希望满足的基本要求,包括对食物、房屋、感情、尊重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人的需要是有限的,但是想要是没有止境的。,102,Needs:基本需求,Wants:受社会、文化、媒体和市场影响,Demands:对特定产品的“想要”,必须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103,需求等级论,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104,马斯洛认为:人在不同层次有不同需要,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在较低的需要满足后,人们才能上升到较高层的需要。,105,对五种需要的分析: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不同等级;需要的力量: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随着层次的上升,需要力量在减弱。需要满足顺序:从低到高。需要的满足与健康:低级需要又称为缺失需要,它的满足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高级需要又称为生长需要,它的满足可以使人更健康,更有活力。,106,马斯洛的以社会杰出人物为研究对象,普通人的行为动机更多来自“缺乏”,满足人基本需要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努力目标,大部分人没有自我实现的需要。,107,对需求层次理论的评价:,主要贡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析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马斯洛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对我们具有积极的意义: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开发和充分利用人的这种需要。,108,缺陷:,马斯洛层次需要论的理论前提:人都是自私的,不是一种科学假设。对需要层次的划分过于简单、机械;没有提出衡量各层次需要满足程度的具体标准。,109,4.2 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特点:动机不能直接观察,可以通过外部行为间接推断。动机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内在动力,指明个体行为的方向。,110,例如,人饿了就会寻找食物,饥饿是动机,引起寻找食物的行为,觅食过程都指向目标(食物),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由动机引发、维持和导向的行为,称为动机性行为;只有需要达到某种强度,才能成为动机并引起行为。,111,2.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例如,为了消除饥饿,寻找食物;为了摆脱孤独,结交朋友。(2)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例如,为出国而考英语,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考研。(3)维持和调节功能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例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动机使人坚持下去。动机的调节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目标更接近。例如,努力学习而成绩不佳,试图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出问题所在。,112,3 动机的形成条件(1)内在条件:需要,欲望等内在条件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由期待满足的状态内在条件包含两个方面:感到缺乏,期待满足(2)外在条件:诱因,刺激外在条件是指个体身外的刺激个体如果对某种东西没有感到缺乏,就不会有动机,例如,在明亮的房间里看书,就不会有开灯的需要,也不会有开灯的动机。,113,4.动机与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动机。例如,热的时候寻找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孤独时寻找朋友等。,114,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关系,需要,动机,行为,目标,115,5.动机与行为动机与行为关系复杂;不同人:同种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动机可能产生相同的行为。例如,一个班级学生学习动机不同,同样想减肥,不同人选择不同方式。同一个人:行为动机不同,作用不同,占主导地位的动机,称为主导动机,占从属地位的,叫从属动机。,116,动机与行为效果:通常情况下,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动机产生不良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行为效果与动机往往不一致,行为效果还要受到其他因素,例如,能力,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小孩子帮助家长做家务,但是不小心把碗打碎了。,117,5.信息需求研究,信息需求定义信息需求研究取向信息需求研究方法信息需求分析模型,118,5.1 信息需求定义,信息需求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对于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119,威尔森(Wilson)的观点:信息需求是“为满足人的理想、感情和认知所产生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可能寻求信息的可能”。贝肯(Belkin)的观点信息需求是在“人意识到知识欠缺并想解决这些异常现象时而产生的”。,120,沃格特(Voigt)的观点:信息需求分为三种类型:(1)保持不落伍;(2)对特定资料的需求;(3)对所有相关资料的需求。,121,信息需求人在实践中,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Lack of self sufficiency信息需求被描述为:差距 gap 非常态-Anomalous State of Knowledge(ASK)信息需求开始于人们感知到头脑中的既有知识体系发生异常或呈现出不寻常状况时,即现有知识的架构不足或难以运用于目前任务的状况。,122,人的信息需求分为:自然信息需求社会信息需求生活领域的信息需求职业领域的信息需求社会化信息需求,123,信息需求研究,需求分析:包括收集相关人群所有需求的活动。需求分析目的:(1)理解用户目标(2)揭示用户概念模型,124,(3)发现“隐性需求”“隐性需求”和“显性需求”“显性需求”来自目标用户本身,“隐性需求”来自相关人(StakeHolder)。,125,5.2 信息需求研究取向,两个研究取向:面向系统面向用户,126,(1)面向系统的研究取向20世纪50年代的流行观点,重点研究“知晓”(aware)问题。将信息视为实体(utility),可以打包(package)传送。根据信息系统的使用人数和次数,判断需求量的大小。,127,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Information-as-processAct of inform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How a persons state of knowledge is changedInformation as knowledgeThe knowledge communicated Information as thing Objects,such as data and documents,128,信息需求是与生俱来的系统工程观点人们完全知道他们要什么需求一旦发生就处于一种不变状态寻求的是结果或信息产品以改变这种状态不同学科中的代表性观点:信息科学:Shannon&Weaver 信息理论信息是客观的,独立于使用者之外重点研究信息流通过程,研究可控制的信息传递图书馆学:图书馆机构取向,129,基于系统的研究要回答:(1)用户类型及其信息需求的特征是什么?(2)通过什么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3)目前已经满足了用户的那些需求?(4)用户使用信息的效果如何?如何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是基于系统研究的最终目的。,130,(2)面向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向“用户”转移;“信息需求”形成新的解释林尼(Line)的观点:信息需求是“任何工作、研究和构思所需要的事实或数据。”,131,伴随网络的发展,用户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超越用户需求表达的范围,研究潜在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多元化,图书馆不是唯一的信息获取渠道,信息需求成为图书馆员和信息用户之间的“共同语言”。,132,5.3 信息需求研究方法,信息需求识别(Information Need Identification,INI)应用领域信息门户-Information portals在线服务指南-Online service guidance互联网搜索引擎-Internet search engines找人-People finding,133,信息需求识别步骤(1)组织/用户的兴趣主题研究Study of subject(s)of interest to the organization/User(s)(2)组织及其环境研究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environment(3)用户中介环境研究Study of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of the User(s)(4)用户研究Study of the User(s)(5)正式访谈Formal interview(6)信息需求识别和记录Identification and recording of information needs(7)识别后的信息需求分析和修正 Analysis and refinement of the identified information needs.,134,(1)德尔文(B.Dervin)的意义建构模型(1976)Dervin,School of Communication,Ohio State University,5.4 信息需求分析模型,135,核心观点:信息需求研究应该关切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基本观点陈述:生活是由一连串的行动所构成的,信息搜寻是从人的自由行动受到阻碍时产生的。当人面临问题,内在知识不足理解外在事物时,便形成知识的差距,为弥补差距,需要从其他人或资源获取帮助,就会去寻找信息。意义构建模型(Sense-making model):状况-差距-使用/帮助认知差距产生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主观的重点是信息的意义流动过程,136,意义构建模型示意图,137,德尔文采用图示法形象说明信息意义建构过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知识的,只有通过对原有行为的重复,才能取得新的进步。当前进遇到阻碍时,必然存在着信息的不连续性,由于缺少对特定环境的了解,人在前进中没有可参照经验,只有建构新的概念才能继续前进。,138,当人在前进过程中遇到鸿沟(gap)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几步:(1)确定“鸿沟”并且将其“概念”化;(2)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跨越鸿沟。,139,140,情境-鸿沟-帮助/使用在模型中,如何针对不同情境,找出鸿沟形成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人与人、小型团队、不同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帮助人们认识前进中的鸿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141,例1:OCLC的信息行为调查,大学图书馆感到读者人数减少,在OCLC等机构资助下展开调查项目。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首选信息资源不包

    注意事项

    本文(《信息行为学》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