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人格的发展》PPT课件.ppt

    • 资源ID:5459439       资源大小:1.12M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格的发展》PPT课件.ppt

    第三章 人格的发展,本章教学步骤:第一节 人格毕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二节 人格发展的依附理论第三节 人格发展与疾病,第一节 人格毕生发展的基本问题,一、人格毕生发展的概念人格毕生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至死亡的整个历程中,由于经验与成长的作用,其人格发生的连续变化。对于人格发展,要强调:1、人格的整体性发展的观念。人格发展是指人格的成分和特质随年龄推移而发生的连续变化。2、人格的毕生发展。就是说,人格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发展。所谓毕生发展是指个体自生命开始直到生命终止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二、人格发展的基本性质,(一)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根据个体的生理年龄把人格发展划分为:胎儿期(出世之前)、婴儿期(3岁以前)、幼儿期(3岁6岁)、儿童期(6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0岁)、成年期(20岁以后)。,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 人格发展是一种定向运动,人格特质的发展都是由笼统到分化再到整合。在定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更替、衔接总是遵循着固定的顺序,不可颠倒、也不可逾越,这就是发展的顺序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三)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 各种人格特质或成分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是发展是不均衡的。首先,人格发展不是等速的。有两个加速期:幼儿期以前一段为第一加速期,随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青春期为第二加速期,随后是平稳发展;然后是老年期的下降趋势。其次,人格特质在发展起止时间、发展速度、到达成熟的时间等方面的不同。,不平衡性,(四)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 所有正常的人格发展都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发展模式。各人在具体发展速度、发展中止时间、达到的最高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个别差异,三、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一)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对人格的影响通过成熟表现出来。成熟是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的、预先决定的生长和发展的顺序。,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第一是通过家谱分析和血缘关系的研究。1869年,高尔顿从英国历史中选取977个有名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亲属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人的亲属中有名人332人,而普通人组中仅有名人1人。他又在父母都有艺术才能的30个家庭中,发现子女64%有艺术才能,而在父母 都无艺术才能的150个家庭中,其子女有艺术才能的仅占21%。他认为,能力是先天遗传的。,(一)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第二是通过双生子对比研究,即比较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的人格特质的各自相关程度。第三是对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进行对比研究。遗传素质是个体生而具有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和机能形态。遗传素质提供了个体人格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遗传因素的影响使个体具有特定的生物学条件,生物学条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表现为:,遗传率2(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相关系数),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相关,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2675名双亲和他们10071个子女的智力的关系(%),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一)遗传因素与人格发展,1、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人格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如果中枢受到损害,就会引起人格的变化。如脑白质切除以后的病人有明显的不安、压抑、情绪呆板等表现。白痴:压抑、呆板、迟钝、冷漠等表现。2、内分泌机能的影响:腺体分泌的激素过多或不足会引起个体人格变化。如果分泌过多,就会引起代谢机能亢进,易兴奋、激动、活跃。而分泌不足则会行动呆板、疲劳、忧郁、冷漠。男女间的人格差异也是由于激素分泌不同引起。3、身体、外表的影响:个体的身体的特性:如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人的人格的形成有影响。如生理缺陷的人较易形成孤僻、冷漠、急躁、自我中心等内向性格。,(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中,以个体出生时间为界限可以分为胎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胎内环境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营养状况、烟酒、药物、放射线、病毒、微生物等对胎儿的影响。环境因素按性质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地理、气候等)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同伴等。在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中,属于社会方面的有文化类型、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等;属于家庭方面的有家庭结构与规模、父母的特征、家庭情绪气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家庭教养方式等。,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二)环境因素与人格发展,、家庭条件家庭的经济情况、社会地位、成员的修养和教育态度,以及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在孩子的人格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不同的人格。(1)溺爱型或放纵型:任性、依赖、娇气、情感脆弱、惰性、幼稚等。(2)权威的或独断型:心胸狭窄、自卑、情绪不稳定、爱撒谎、不诚实。(3)民主的和宽容型:坦率的、真诚、开朗、活泼、自尊等。,2)家庭情绪气氛对孩子的人格影响:(1)融洽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形成儿童开朗、活泼、诚实、谦虚等性格,但可能社会适应性较差,毅力缺乏,不能承受挫折、独立性较差。(2)吵闹分裂不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形成孩子悲观、抑郁、孤僻、残忍等不良性格,但这些孩子可能性格上也有独立性较强、自制能力较强,能承受挫折。3)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影响人格的形成:长子和长女由于常帮助父母料理家务和教育弟妹,所以性格较沉稳、坚定、独立性强、较果断、勇敢和主动、善交际。独生子女和幼子,由于父母比较宠爱,就易形成任性、娇气、胆小、自我中心、自私、独立性差、行为放纵等不良性格。,、学校条件1)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可以发展学生人格。2)校风和班风制约学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有助于形成学生勤奋上进、待人热情、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纪律等优良性格。3)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影响其人格形成: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职务的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信任,易形成自尊、自信、独立等性格。反之,学生会有被忽视感,所以易形成嫉妒、孤僻、不关心集体、自私等性格。,4)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1)教师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学生的性格的形成有影响。(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专横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组织纪律性差、被动、依赖、冷漠、反抗、情绪不稳定等性格。民主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友好、谦虚、开朗、独立、诚恳等性格。放任型的教育态度易形成学生组织纪律差、自由散漫、不团结、不关心人、自私、嫉妒等不良性格。,3、社会生活条件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人的人格形成。社会意识形态指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经济制度、文化水准、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的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也即影响人格形成。2)人际关系影响人的人格形成。如果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协调、受人尊重,就易形成自信、活跃、主动、开朗、热情等性格。反之会形成自卑、消沉、孤僻等性格。3)重大生活事件对于人格的形成有影响。亲人死亡、离婚、结婚、怀孕、学业失败、负债、与领导吵架、失业等重大生活事件会引起人的社会生活的顺应不良,从而引起人格的变异。,(三)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于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在其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对于社会、学校教育影响进行主动选择;2、学生可以自订目标,通过自我修养,自觉塑造人格。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监督、自我修养等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的人格,改造自己的消极的人格。,(四)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环境与自我意识之间,已经成长起来的人格与环绕的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着各种复杂的交互作用。对于交互作用,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来理解:对于人格发展,一个因素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另一因素的水平。遗传提供发展的潜在可能,环境将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水平。已经形成的人格与环境之间也发生着各种交互作用。,第二节 依附理论与人格发展,为什么一个平时很独立的女孩,恋爱后会对男友十分依赖?为什么小小的分手会使人做出异常的事情甚至威胁生命?为什么有外遇时丈夫对原配会冷若冰霜、面若阎罗,但对并不及原配的情人却曲意讨好、柔情似水?,Dr.John Bowlby 最初发表这个理论时差点被吊销行医执照,他是通过研究母亲与其1岁孩子的互动提出的,因为母婴关系与恋人关系有着很大程度的类似:在一起时的心理满足和所谓的分离焦虑;“被无条件接纳”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如果婴儿发现母亲不理它,就会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期望母亲产生内疚来更好的满足自己)。所以有人戏称所有相爱的人心理年龄都会降到3岁以下,退化成为父女或者母子关系。,“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依附的三个显著特点,依附是一种生物性需要,是婴儿本能反应的结果,他们需要与照看者产生亲密感。当儿童依附母亲或其他经常性照看者时,儿童能够以此人作为安全港湾,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当依附对象离开时,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每个人都会形成对早年依附体验的心理表征,他的基本成分是母亲的关爱和认可。这是儿童信任和自信的基础。和母亲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形成了“依附的内部模式”。这个心理模式也是儿童未来建立、维持信赖亲密关系的基础。,婴幼儿依附早期发展的四个阶段,1.无分化阶段(出生-3个月),这一阶段婴儿出现两种基本活动,首先是探索周围环境,尤其是人;其次是在识别各种刺激的过程中,表现出感性技能(如视觉和听觉),尤其是对女性形象和声音更为敏感。2.低分化阶段(3-6)个月,这一阶段婴儿的社会反应开始分化,对熟悉的人更加敏感,尤其是对父母,但不具排他性。3.第三阶段:依附形成阶段(6个月-2.5岁),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运动技能,能够根据父母的行动、指导和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向、速度或动机,通过反馈的倾向,引导婴儿与成人进行双向的交流。,4.第四阶段,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两岁半之后),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减少,能够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猜测行为的感情和动机,并寻找采取什么行为可以影响母亲的行为。,1.三类依附关系 第一类是安全型依附。第二类是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第三类是回避型不安全依附。,Mary Ainsworth的依附理论,陌生情境实验,第一类是安全型依附。,只要母亲在场,婴儿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感到难过,母亲返回,很快得到安慰,积极欢迎母亲回来。这一类婴儿比较快乐和自信。,第二类是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婴儿在母亲离开后很焦虑,别的成人关爱者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当母亲返回时,儿童的反应非常矛盾,开始寻求安慰,但很快就会对母亲的离开感到愤怒,并把母亲推开。,第三类是回避型不安全依附。,这类儿童对母亲疏远冷漠,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不焦虑,返回时也不特别高兴,经常会回避接触母亲。,2.安全依附的形成,适宜响应,二、安全依附对人格阶段性发展的作用,在生命最初三年中安全依附于至少一位双亲或其他重要照看者将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早年依附体验是学习过程的背景性基础,人从此基础出发,学习与他人的沟通,也就是说这种早年的亲密关系驱动着个人成长。,1.婴幼儿期(约出生到三岁),安全依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独立。形成一种自我心理表象,就是在与母亲或其他陪伴者的关系中,自己是被爱的人。这种心理表象维持着情绪调节功能,使得儿童能够忍受与照看者分离所产生的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及压抑,而不使焦虑情绪增强到打断游戏活动的程度。,安全依附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使幼儿产生自我知觉的萌芽状态。在幼儿体验到安全依附一段时间后,他会开始形成一种心理表征及儿童及其母亲是两个相互分离但密切相关的人。母亲的适宜响应有时候符合、有时候不符合这种表象,但她的响应足以使儿童获得“好自我”和“好母亲”的内在表征。一旦这些心理表象形成,幼儿对母亲的身体亲近需要减少,逐渐形成内化的适宜响应的意象,借此获得安全感。因此,坚实的自我感是婴儿及幼童发展时期内的依附关系的直接且稳定的产物。,2.学龄前岁月(约三到五岁),在安全依附的作用下,这个阶段的儿童热切专注的探索行为与交际性沟通的结合,促成了认知的发展。开始掌握颜色、形状和数字等基本概念,并继续受益于安全依附。安全依附的学龄前儿童在语言能力上发展得更早、更有成效。随着这类儿童发现词语具有传达自己的意念和知觉的能力,他们自然会把这些词语指向自己最亲密的伙伴。,3.学龄期(约六岁到十二岁),儿童基于符号、技艺和情节的心理表征,仍然具有早年依附类型的特点,展现出横跨前两个阶段的连续性。安全依附的儿童比不安全依附的儿童与同龄伙伴和老师的关系会更好,具有更强烈的学习热情,有耐心取得老师的积极响应,成绩好。而且更能够共情于,4.青春期(约十三岁到十八岁),拥有安全依附心理模式的青少年,易于适应不同的交际团体和交际情境,遵守各种行为规章制度,拥有自我情绪调节的技能以及面对压力时的韧性。能够向朋友有效传达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会毫无道理地苦恼、发脾气和猜疑。在压力环境中,他们会让自己平静下来,合理地全面思考所面临的境遇,然后寻求解决困境的方法。,5.成人期(约十八岁以后),美国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59的成人是安全依附,25的成人是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附,11的成人是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5的不可分类。另一研究也发现,安全型依附的成人更倾向于描述同父母之间的积极关系和一个温暖信任的家庭环境。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成人的依附类型源于童年。Bowlby认为依附行为在儿童早期特别突出,但在人的一生中依附行为都是存在的。成人期发展为与配偶、恋人及友人间等的其他依附关系。,三、依附形成的影响因素,1.内部因素儿童本身的特点对母子依附关系形成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Alexander Thomas等。容易照看型 安全型依附难以照看型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附缓慢发动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Jerome Kagan将儿童的气质分为高反应性:自我控制能力强,温和,有礼貌低反应性:自我控制能力差,精力充沛,主动性强。不同气质的儿童的行为,会影响到母亲对他们的态度和反应,继而影响到母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2.外部因素(1)照看者的依附类型安全型父母:能够及时响应孩子的需要,孩子会以父母作为他们的安全基地,去积极地进行探索活动。回避型父母:会给孩子制定严格的纪律,并进行监督。孩子会自制力比较强,过度自信,对父母特别客气,父母离开时漠不关心。混乱型父母:可能基于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或者歪曲孩子的需求,而加以拒绝或否认。矛盾型父母:一方面表现出对孩子的偏爱,另一方面又采用十分严厉的手段惩罚,使孩子无所适从。,(2)养育方式父母的养育行为及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内部工作模式。母亲的积极情绪表达有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附型,相反,则具有负面影响。,(3)养育环境Bowlby强调,如果婴儿早期发展的关键期内没有与母亲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那么以后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就会收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人格”。儿童年龄越小,所经历事件的影响就越大。如父母离婚、分居与不安全依附呈正相关。,第三节 人格发展与疾病,一、人格发展对疾病的理解(一)精神分析理论对疾病的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最早提出心理冲突的概念,认为心理冲突的性质及心理冲突出现的阶段决定了个体的人格发展及形成。人们依据这个概念来解释压力反应和心理疾病及部分躯体疾病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心身疾病主要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的躯体性疾病或躯体功能障碍,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高血压病和哮喘等。,早期的心身相关研究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冲突是被压抑的精神活动能量的来源,当这种能量通过生理渠道被释放时,就会对人体构成损害,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lexander认为心身疾病的发展有三个要素: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3.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心理冲突大多产生于童年时代,常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当个体人格发展的某个阶段一旦遇到生活变故或社会因素的激发,这些冲突会意识化。如果这些复现的心理冲突找不到恰当的疏泄途径,就会使得意识层面出现焦虑,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从而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和它所支配的脆弱器官的损伤。童年(焦虑)生活压力(心理冲突激发)哮喘,(二)人格特质类型理论对疾病的理解 1.人格特质与疾病,2.特质与焦虑,特质焦虑:比较稳定,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高特质焦虑的个体比低特质焦虑的个体在某个时间和情景下都更容易焦虑。较少的外部压力和威胁就会引起他们的压力反应而出现疾病问题。情景焦虑:由于某种状态而产生的,如公务员考试。,二、依附与精神障碍 依附理论认为,虽然不是直接引起以后的精神障碍,但与儿童及成人期的各种形式的精神病理学现象显著相关。依附和精神病理方面的研究。成人依附类型与抑郁情绪有关。,依附和精神病理方面的研究。,集中于依附类型和精神病理症状之间的相关研究,研究表现,不安全依附是人格障碍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焦虑-回避型依附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表现品行障碍、物质滥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焦虑矛盾型依附儿童可能出现分裂型人格障碍。不安全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障碍也有关联。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复杂而严重的精神障碍,具有高自伤和高自杀风险。,成人依附类型与抑郁情绪有关,成人依附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附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个体的早年依附关系的心理模式在成人期继续产生影响。不安全依附抑郁、消极观念,

    注意事项

    本文(《人格的发展》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