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2019中考34篇古诗词赏析.ppt

    • 资源ID:5412771       资源大小:5.84MB        全文页数:25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中考34篇古诗词赏析.ppt

    古诗文部分,之,古诗词篇目,古诗词篇目,1观沧海,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未考查;RJ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SJ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上册第30课。,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考点梳理,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作者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写出了他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主题思想: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与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感情基调苍凉慷慨,悲壮激昂。,重点字句赏析: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赏析:诗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赏析:诗句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描绘出初见大海时海面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的辽阔、苍茫的景象。炼字:“何”字在句中是“多么”的意思。一个“何”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作者面对大海苍茫、动荡的景象时的惊奇与赞美之情。,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赏析:(描绘画面)(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作者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炼字:“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也写出了作者面对大海苍茫、动荡的景象时的惊叹和赞美之情。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赏析:作者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作者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要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炼字:“若”字在句中是“好像”的意思。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主观感受),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备战演练,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分析其作用。(3分)_ _,(高耸挺立的山岛上,)高高低低的树木丛杂生长,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1分)写树木和野草,展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勃,(1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1分)(共3分),答案,2.(2013乌鲁木齐改编)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分)_ _,3.(RJ版课后题变式)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通过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3分)_ _,这四句诗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意思对即可。2分),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1分)虚景:日月星辰等。(1分)表现了诗人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形象。(1分)(共3分),答案,2次北固山下,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古诗文阅读考查次(2015),古诗文默写考查2次(2009、2014);RJ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SJ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王湾,考点梳理,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简介: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写作背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船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此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主题思想: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重点字句赏析: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赏析:诗句对偶点题,“青山”与“绿水”互文见义,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暗含诗人羁旅漂泊之感。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描绘画面)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之上。(修辞手法)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船上所见景象。上句“平”“阔”两字,写出了江面的浩渺;下句“正”“悬”两字,写出了船帆的安稳,非常富于表现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炼字:“悬”指的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在这里,写出了此时的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只有这样帆才能够“悬”。“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诗句对偶工整,形象生动,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以及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入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炼字:“生”与“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序交替的壮丽景象,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其中“生”字赋予“海日”以人的情态,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给人以积极乐观的鼓舞力量;“入”字赋予“江春”以人的情态,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同样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也蕴含了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哲理。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赏析:诗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诗人即景生情,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遥应首联,使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备战演练,1.(2015河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_,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1分),2.(2015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_ _,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1分)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2分)(共3分),3.(2013襄阳)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_,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1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共2分)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1分)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1分)(共2分),3钱塘湖春行,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未考查;RJ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SJ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YW版九年级下册第25课。,白居易,考点梳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写作背景: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年或824年)春,作者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主题思想: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重点字句赏析: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赏析:(内容分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莺争暖树”“燕啄春泥”等动物的变化,写出了充满活力的早春景色,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修辞手法)诗句中的“争”“啄”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几处”对“谁家”,“早莺”对“新燕”,“争”对“啄”,“暖树”对“春泥”,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读来朗朗上口。(描绘画面)(钱塘湖畔,初春的太阳暖洋洋的)只见几处早来的黄莺鸣声啾啾,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哪家新到的燕子飞来飞去衔了春泥筑巢。,炼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飞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细腻地写出了燕子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此呼彼应和作者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使诗歌更富情韵,也彰显了作者对早春钱塘湖盛景的喜爱之情。“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恰切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赏析:(内容分析)“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易使读者受到感染。(描绘画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使人眼花缭乱,青青的春草长得浅浅的,刚刚能够遮没马蹄。炼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春花(野花)的缤纷多彩,同时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的景象。一个“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还没有长得丰茂,只能没过马蹄的特点。,备战演练,1.(2015海南)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_ _,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或喜悦之情、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景物1分,写出两个即可得1分;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答案,答案,2.(2015安阳模拟)“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几处”和“争”用得好,请选择一词赏析。(2分)_ _,示例一:“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地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示例二:“争”字准确地描绘出早莺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任选一词赏析,言之有理即可。2分),天净沙秋思,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未考查;RJ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SJ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下册第25课。,马致远,考点梳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任官不久即跳出宦海。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这首小令即写于羁旅途中。主题思想: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凄苦及思乡之情。,重点字句赏析:1.小桥流水人家。赏析:“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游子对家的思念;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感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角度一)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角度二)运用了动景与静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衬,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角度三)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诗中运用大量的名词,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角度四)描绘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饭,炊烟缕缕。在萧瑟的秋风中,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饱尝思乡之苦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独行。炼字:“枯”字既点明了时令为秋季,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作铺垫。,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情感表达)“夕阳西下”点明游子思乡的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断肠人”作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明全曲主旨,表明游子的思乡之情;“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悲痛心情,痛到“肠断”。,备战演练,1.(2013河北)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_ _,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答案,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孤寂愁苦,思念家乡。(意思对即可。2分),2.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_,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分),答案,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古诗文阅读未考查,古诗文默写考查2次(2009、2015);RJ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SJ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上册第30课。,李白,考点梳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豪放飘逸”是其诗歌的显著特点。写作背景:这首诗大概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抒发感愤,寄以慰藉。主题思想: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重点字句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赏析:(描绘画面)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啼叫着“不如归去”,鸣声凄厉。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赏析:该联上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的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鸟,其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了特定的暮春时令,切合当时情景,融情入景,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下句叙事,“闻道”表示惊慌惋惜之意,“过五溪”可见贬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这两句诗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修辞方法)诗句借助想象,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明月人格化,借月传情。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这两句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表达方式)诗句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让它随风飘到龙标。表明诗人心中充满惆怅与忧思,表达了他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炼字:“愁”字直接写出了诗人的感情,这里既有对好友遭受贬谪的深切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心。,备战演练,1.(2013长沙)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_,杨花和子规鸟。(1分)渲染了伤感(或悲凉、凄凉、哀愁等)的气氛。(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答案,2.(2013长沙)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_,同情、关切、思念、无可奈何。(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3分),3.(2015开封模拟)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后两句的妙处。(2分)_ _,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形象、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意思对即可。1分)(共2分),答案,6夜雨寄北,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古诗文阅读未考查,古诗文默写考查1次(2010);RJ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SJ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李商隐,考点梳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情致婉曲,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寄怀长安亲友(或妻子)时所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主题思想:诗作以回信的形式,通过对归期的询问和回答,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寞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时的幸福欢乐场景,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团聚的热切期盼之情。,重点字句赏析: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赏析:首句设问点题,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中,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把思归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出来。炼字:“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秋思,情景交融。“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凄苦惆怅的心情。,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角度一)这两句诗中的“巴山夜雨”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对未来相聚的设想。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表现诗人孤寂的心情;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相融,余味无穷。(角度二)“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力。“却话”意为“回溯追想”,即以想象中美好的场景来突显今日的相思之苦,构思奇巧。,备战演练,1.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2.(2013长沙)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_,“秋”字点明了季节,(1分)同时烘托了人物凄苦惆怅的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答案,3.诗的后两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4分)_,这是一种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1分)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1分)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1分)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既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1分)(共4分),答案,4.(YW版课后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3分)_,描绘了作者想象团聚之时与友人(或妻子)在窗下秉烛夜谈,回忆今夜巴山夜雨的场景,互道思念之情的情景。(意思对即可。3分),杜牧,7泊秦淮,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未考查;RJ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SJ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YW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考点梳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SJ版写作“后庭花”。,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写作背景: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悲愤地写下了这首七绝。主题思想: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表达了对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不顾国家危难,只顾自己享乐的批判,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写作特色:巧用曲笔,借古讽今。寓情于景,意境悲凉。语言精当锤炼,感情深沉含蓄。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重点字句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赏析:(夜泊秦淮近酒家)“夜泊秦淮”点出时间、地点,因为“近酒家”方能引出后文的“商女”“亡国恨”“后庭花”。这一句承上启下,统领全篇。(修辞方法)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整合在一起,营造出朦胧凄凉的气氛,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描绘画面)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将船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朦胧冷谧的水边夜色图,营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朦胧中透出忧伤。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赏析: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炼字:“犹”是“还”的意思。一个“犹”字形象地写出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讽刺、对现实情状的痛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备战演练,1.(2015新乡模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 _,借古讽今(或曲笔)。(1分)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1分)(共2分),答案,2.(2015焦作模拟)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3分)_,两个“笼”字,(1分)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凄凉、迷蒙的寒江夜色图。(2分)(共3分),答案,8浣溪沙,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古诗文阅读未考查,古诗文默写考查1次(2014);RJ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SJ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YW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晏殊,考点梳理,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制胜,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韵味独特。存世有珠玉词及晏元献遗文。写作背景:写于暮春时节。主题思想:这首词是作者伤春感时之作,上阕感叹光阴易逝,下阕借景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无限惆怅和惋惜以及对迟暮的落寞感伤之情。,重点字句赏析: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炼字:“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2.夕阳西下几时回?赏析:“夕阳西下”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这句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易逝的叹惜和对迟暮的落寞感伤。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赏析:(角度一)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把词人对时光易逝与物是人非的感慨融于诗句中。,“花落去”是对美好生活消逝的惋惜;“燕归来”是对新的美好事物的出现感到欣慰。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角度二)这两句诗表现的既是现实生活里的春景,也是词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记忆。“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蕴含哲理。4.小园香径独徘徊。炼字:“独”字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独处时的寂寞,伴随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衍生出无限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备战演练,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_,抒发了作者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3分)_,示例: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言之有理即可。3分),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_,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9望岳,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古诗文阅读未考查,古诗文默写考查1次(2013);RJ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SJ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上册第30课。,杜甫,考点梳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YW版写作“层”。,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他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有杜工部集。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地(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重点字句赏析: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赏析:这两句诗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开篇以问句领起,形成突兀的语势,领起全篇。“夫如何”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惊叹与揣摩之情。“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的绵延、高大和秀美。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赏析:这两句诗虚实结合,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前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后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使泰山的南北两面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高大。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炼字:“钟”字在句中是“聚集”的意思,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大自然充满感情色彩,把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色,也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断,使泰山的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雄伟高峻、遮天蔽日的特点。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赏析:这两句诗写由静至动细望泰山之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观望。不言而喻,其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炼字:“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这两句诗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明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体现了诗人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也激励人们在人生道路上要勇攀高峰。蕴含的人生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炼字:“小”在句中是“矮小”的意思。一个“小”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也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备战演练,1.(2013昆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2分)_,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2.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_,示例一: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意思对即可。2分)示例二:一个“小”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也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10春望,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古诗文阅读考查1次(2013),古诗文默写考查2次(2008、2010);RJ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SJ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YW版七年级下册第30课。,杜甫,考点梳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他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有杜工部集。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杜甫在投奔肃宗途中被判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次年三月,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满目荒凉的景象,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写下此诗。主题思想: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写作特色: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但景中有情、有意。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情中有景。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沉郁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一字传神。首联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重点字句赏析: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角度一)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感时忧国之情。(角度二)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炼字:“破”字写出国都沦陷,城池破败,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国都人烟稀少、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角度一)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角度二)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亲之情。,炼字: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表现了出来。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赏析: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连三月”写战祸时间之长,“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言家书之难得。照应前文,既写时局,又写家事,使诗人感时忧国、眷念家人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描绘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少得几乎无法梳髻插簪。炼字:“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备战演练,1.(2013河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2.(2013河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_,示例一:“破”字用得好。(1分)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分)(共2分)示例二:“深”字用得好。(1分)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1分)(共2分),答案,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_,示例一: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其“感时”“恨别”之悲。(意思对即可。2分)示例二: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4.(2013湘潭)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_,国家残破(忧国),(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1分)(共2分),答案,11使至塞上,考情及版本导航,近八年古诗文阅读未考查,古诗文默写考查1次(2009);RJ版八年级上册第30课,SJ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YW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王维,考点梳理,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有王右丞集。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是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的一首纪行诗。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的旅途以及在沿途所见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重点字句赏析: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赏析: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以“蓬”“雁”自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生动地描绘出塞外荒凉萧索的景象,凄凉中含有悲壮,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和激愤抑郁的感情。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描绘画面)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写作手法及表达情感)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描绘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也突出了边塞的荒凉,,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突出了他们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精神。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炼字:“大”字形象地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三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感。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赏析:这两句诗叙事,既照应开头,又语透雄豪,显示出作者作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而作者的情感也由对个人的感伤转为对国事的关心。句中“燕然”一词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暗示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的雄心壮志。,备战演练,1.王

    注意事项

    本文(2019中考34篇古诗词赏析.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