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2017年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 资源ID:5410615       资源大小:606.50KB        全文页数:9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7年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真题演练】(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既然是写景艺术,那就要先将所写景物找出来;再思考所用手法,回忆此类题目解答时所用术语(也可结合写景散文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推测有铺陈描写、移步换景等;最后考虑艺术手法,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等。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2.【真题演练】(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处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不需君赐,本属闲散之人。词人壮志未酬,自然心生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词人借贺知章求皇帝让他回家乡当道士的典故,寄寓对皇帝的不满之情。答案此处用贺知章的典故,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3.【教材联想】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下片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处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词人虽年老但仍想着像廉颇那样为国出力,但又担心朝廷不重用自己,志向不能实现。此题虽是考查表达技巧,但实际上还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考查。答案词人以廉颇自比,虽年事已高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考点一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常见的需要熟练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先做后讲,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修辞手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解析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点明修辞)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化无形为有形,(阐释运用)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分析效果),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一日三秋,寸肠千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离愁之重、思念之苦以及与在京亲友们的情谊之深的思想感情。,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解析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第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晴”谐音“情”,有表示情意绵绵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巧妙表露姑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对比是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语句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表达技巧为对比,所以回答中应该明确指出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再结合“妙处”,回答对抒发作者情感的好处。抓住“久”“偶”表明时间的对比,抓住“佳节”“愁”读出隐含的佳节本应该是高兴的情感,而和现实情感对比;抓住“偶”,表明偶尔坦露心迹,隐含壮志长期隐藏在心中而难酬的苦闷。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点明修辞)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阐释运用)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效果),思维建模,1.常见的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诗中的某句抒发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2.掌握答题方法“点”“释”“析”(1)“点”:点明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释”: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3)“析”:分析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3.掌握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阐释其具体运用分析使用效果。,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技巧的能力。“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他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答案借代、反问。(点明修辞)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阐释运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分析效果),2.(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考点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观察描写角度的变化”等。抒情包括“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先做后讲,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最后两句怎样抒情的,请加以鉴赏。答案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解析“怎样借景抒情”要求考生通过情景之间的相似性来分析词人在诗歌中表达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考生首先要理清作者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如本词上片由听觉到视觉,由远及近。考生就可以感知到作者是因声而望景,由景再生情。其次是情景之间的相似性,如水阔云低暗示了心情的黯淡,燕子远去和人千里又极为相似,落落的梨花又恰是孤寂无依的词人的真实写照。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前人评此诗颔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答案有道理。作者触景伤情,移情于物,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充分表达了乱世别离的悲凉之情。,4.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解析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荫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两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流露出诗人恬淡的胸怀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5.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解析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描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1.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2.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解析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回忆、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结合”“虚实相间”或“虚实相生”。答案上片是虚写。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下片是实写。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本词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3.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试简要赏析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解析诗题“咏岩桂”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对岩桂的赞美,表达自己对崇高人格的追求。两个细节描写,意在表明诗人对岩桂的仰慕和赞美,故而攀援、叹息。指出细节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即可。答案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4.正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方式技巧的能力。描写方法,它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感官角度等,答题要素是手法和运用分析以及效果。分别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本诗中描写塞外景物的句子,比较鉴赏,分析本诗的手法及效果。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是侧面描写。(点明技巧)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阐释运用),5.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词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答案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思维建模,1.常见的设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掌握答题方法“指”“释”“析”(1)“指”: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方式。(2)“释”:结合诗句阐释怎么运用的这种方法。(3)“析”:分析此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3.掌握答题范式点明诗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特点结合诗歌阐释其具体运用分析使用效果。,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暮春山间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歌从侧面描写桃花。“濯手惟闻涧水香”,由“涧水香”写出了桃花之香。答案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考点三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先做后讲,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运用了衬托手法。这首词上片并非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表现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云水的逍遥自在象征诗人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解析上片是说作者路遇美人却无缘相邀的怅惘、失望之情。接下来,作者自然产生联想,推测美人的大好青春年华是与谁共度的呢?这么漂亮的美人一定居住在一个临水的幽美之处,那里有香艳的闺房、精美的花园,以及人们无法知晓的生活。下片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伫立良久,直到黄昏慢慢地来临了,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惊回现实。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词句。结句的“闲愁”,正是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缥缥缈缈,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以比拟。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开头四句引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典故。燕昭王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来到燕国。在这里,李白的用意是借典故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与下文描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形成对比。答案(1)以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中人才际遇的描写。(2)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处境。(3)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思维建模,1.常见的设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掌握答题方法“指”“释”“析”(1)“指”: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2)“释”:结合诗句阐释怎么运用的这种方法。(3)“析”:分析此表现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3.掌握答题范式点明表现手法技巧结合诗歌阐释其具体运用分析使用效果。,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试析“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一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解析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静寂。首联用“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颔联用长满青苔的台阶、白鸟的徘徊不去,暗示禅智寺的空寂人稀。颈联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衬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意。尾联用热闹的扬州来陪衬。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特点来分析。答案反衬。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的静。,考点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等。,先做后讲,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诗歌最后一联的作用是什么?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构思行文艺术。联系全诗看,首联表达了北宋被金国灭亡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壮志。颔联写江边的营垒由于听命敌国撤除,几代朝臣,白白地受了百年的忧愁,含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也有劝勉朝廷的意蕴。最后两联表达的则是作者的豪情及对胜利的憧憬,战马已装铁、征船半起楼、一举尽收、消愁等词句表达得很充分。由此看来,诗歌的最后一联是卒章显志。答案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歌主旨:一举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强调宋朝的深仇大恨,激励出征将士的斗志。,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蝶恋花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的表现手法。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分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句的语言特色,即诗句使用的修辞、诗句中景物的关系等,然后还要结合诗句的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即以景结情。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王夫之称赞此诗的第三联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请你说说这两句诗是如何传神的。解析本诗第三联中“柳叶”一句,透过片片树叶来显示春色,柳芽舒展是小景,从小景细致、具体的描写中透露了春的消息,写出了春回大地的大景象,从而用春回大地这个大景象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这个大主题。答案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既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说“首尾呼应”,因此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阐释诗歌是如何首尾呼应的。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圆合。,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首先分析诗句,先写花的可爱,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丰富了全词的意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接着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用“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现作者的不满之情。前句的“道是”句是扬,后句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答案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思维建模,1.常见的设问方式,(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2.掌握答题方法“指”“释”“析”(1)“指”:准确指出行文构思的技巧;(2)“释”: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3)“析”: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掌握答题范式点明构思行文技巧结合诗歌阐释其具体运用分析使用效果。,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把浓浓的乡愁、建功立业的豪情、对国家的担忧等复杂情感寄寓到明月长城壮丽之景中,诗人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突破诗歌表达技巧的3种手法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和托物言志是诗歌表达技巧中常用的三种手法,理解这三种手法对解答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就着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这三种手法做重点讲解,希望能对这一节的复习有所助益。,经典聚焦,一、借景抒情1.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2.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含于景,情景融为一体。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3.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4.写景与哀乐之情,(1)以乐景写乐情: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析】写草堂附近的邻居黄四娘家的春天美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2)以哀景写哀情: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析】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凄凉景象,抒发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3)以乐景衬哀情: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浑谢亭送别)【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4)以哀景写乐情: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析】以漂泊流离的哀景反衬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二、虚实结合,“实写”: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写”:(1)写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2)写已逝之境。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3)写想象的未来之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三、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所托之物:诗人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例如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然挺立。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训练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方式技巧的能力。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的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答案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

    注意事项

    本文(2017年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