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讲:道法自然:老子、庄子的文艺思想.ppt

    • 资源ID:5392934       资源大小:667.51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讲:道法自然:老子、庄子的文艺思想.ppt

    第三讲 道法自然:老子、庄子 的文艺思想,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又称老聃,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河南鹿邑太清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重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汉代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一、说不可说之道,第一、老子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讲“道”用的是减法,即用否定的方法,这是一种很独特的言说方式。老子不说“道”是什么,而说“道”不是什么,把“道”不是什么说完之后,剩下的就是“道”。老子讲“道”就是讲“道”不是什么。,1、不仁 不仁就是无所偏爱,无所谓恨,是一种中庸、公允、不偏不倚的态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草扎成的狗,祭祀的贡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无味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悦耳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可以留住过往客人的脚步,这体现了儒家的礼乐之乐与刍豢之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陈鼓应解释“为腹”就是追求内心的、精神的生活)不为目(“为目”就是追求外在的物质的炫耀、追求声色犬马的享受),故去彼取此。,3、无用 老子把人分为三种,即上士、中士和下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一是执行、实践;二持怀疑态度;三是嘲笑。为什么要嘲笑,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讲“道”就是白痴行为,浪费时间而无任何经济利益,也不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些许的物质享受。但老子强调“不笑不足以为道”,其义有二:正是因为“道”被人嘲笑,它才是真正的“道”,换句话说,只有没用的东西才是“道”。此其一;真正的“道”,真正的哲学,并不是人人都能领悟的。此其二。,4.无言“无言”亦有两层含义,一是道不可言说。“道”是一种无言的存在,而非一种语言的存在;二是老子认为“不言之教、无为之治”是最好的政治。,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东北)。其言说结集为庄子一书行世。庄子自谓是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书影,第二、庄子说“道”1.“以卮言为曼衍”苏轼有一段话,可以为庄子此言做注脚: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卮言”是庄子的语言风格,也是庄子说“道”的主要方式。,2.“以重言为真”“真”不是历史主义的真,而是道理、哲理的真。重言者,借重历史名人、圣贤之口来阐述道理也,所借之人是真人,而其所言却是庄子自己的言。,3.“以寓言为广”寓言者,借外言之也,借外在的东西来言说自己的道理。庄子认为“亲父不为其子媒”,所以用道理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须用道理之外的东西来讲道理,这就是寓言。,二、大音希声:老子的审美之道,第一、自然与虚静 1.老子的虚静论 老子第五章言:天地之间,其犹橐籥(大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多穷,不如守中。,为了说明宇宙虚空而万物源于“无”的道理,老子打过这样的比方:三十辐共一毂(车轮中间穿车轴的空筒),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把土和成泥)埴(把陶泥在模型上旋转)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子、器皿和房屋都是“有”,是实在,且车轮的滚动、器皿的盛物、居室的居住功能可给人类带来便利。此之谓“有之以为利”;然而这种种便利都是以“无”来用的,是虚空带来的。此之谓“无之以为用”。可见,天地的虚空带来了生命的生生不息;气的虚空,带来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与永恒。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才要求人们“致虚极,守静笃”,即致力于并守持住虚静,达到“极”和“笃”的最高境界。这也就为中国的虚静文论开了先河。如陆机言“伫中区以玄览”、刘勰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等。,2.庄子的虚静论 庄子天道篇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认为虚静之心是天地之镜、万物之镜,是衡量万物的标准。可见在庄子哲学中,虚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老子认为凭借虚静可以达到道,而庄子认为虚静本身就是道。,第二、自然与柔弱 1.贵柔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贵柔”的哲学、“守雌”的哲学。如:“反(返)者道之动,柔者道之用。”(第十四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2.“上善若水”老子贵柔守雌观点极端的表述就是“上善若水”,见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种柔弱思想给中国文论关于创作风格的论述提供了思想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三、自然与无为“自然”和“无为”是什么关系呢?自然是“道”的体现,是自然而然,是本来如此。当老子把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用来描述社会政治的时候,它就是“无为”。1.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之方”,是“为之道”。从根本上讲,“无为”的状态,不仅与人的性灵相通、与美相通,更主的是它与宇宙的根本特征自然相通。,2.无称之言 王弼在解读老子时,把“自然”解释为“无称之言,穷极之辞”。“本来如此”就是穷极之辞,自然就是无称之言,是没有称谓的语言,即老子所言“吾不知其名”。所以“道”或者说“自然”就是一种最高的状态,自己是自己的来源,自己是自己的本根。硬要追问根是什么本是什么的话,那么在心灵就是“虚静”,在处事就是“柔弱”,在社会生活中就是“无为”。,三、神乎技:庄子的艺术之道,庄子“神乎技”之“技”指艺术创作中的“技”。艺术创作需要“技”,即需要方法,或是“怎么说”。庄子的“技”不同于一般的技,它是一种出神入化、与道相通的“技”。,1.心斋坐忘“神乎技”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庄子把这种心理准备叫作“心斋”和“坐忘”。庄子人间世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重言)来讨论心斋: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一指万物的外观或现象,二指语言)。气(陈鼓应释为“空明的心境”)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一志”即老子所谓“专气致柔”,注意力高度集中。然后分两步,一不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灵去听;二不要用心灵去灵,要用气去听。因为耳朵只能听见声音,心灵只能把握符号。它们都不是道,怎样才能听到“道”呢?答案是以“气”,也就是以虚的方式去接待、把握道。因为“道”是集于“虚”之上的,“虚”就是心斋。以空明的心境接待万物,观物的方式也就是心斋。,庄子知北游中对“心斋”还有一个解释: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疏通)而心,澡雪(洁净)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通过“斋”达到虚空而宁静的境界。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讲“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时,说要“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所及即是此典。,“坐忘”出自大宗师篇,亦是借重孔子与颜回的对话表达的: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离形”即“堕肢体”,“去知”即“黜聪明”。离形去知之后,才能同于大道,这就是“坐忘”。庄子用这种形象的说法,是要告诉人们;“坐忘”的过程就是一个忘掉功名利禄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忘掉人的生物性的过程。实际上,这就是“心斋”的过程,是虚静的过程。因为道是语言无法直接把握的东西,是语言无法到达的东西。联系到艺术创作,艺术之道作为一种审美的东西,其本质应该是超功利的。因此,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心斋坐忘”即是创作的最佳心境,创作的最佳审美态度。,2.用志不分“心斋坐忘”作为“神乎技”的准备就是一种虚静状态。虚静就是要将与艺术创造无关的东西清除掉,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达生篇以寓言阐述了此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道理。,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是一种极度痴迷的状态,一种最高的境界,凝聚着神的气息。亦即老子所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3.以天合天 达生篇还有一个“梓庆削木为锯(鐻,用木头做的琴)”的寓言:梓庆削木为锯,锯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锯,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技艺专一)而外滑消(外部的干扰全部消失);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以天合天”,第一个“天”是主体之“天”,是主体之自然天性;第二个“天”是客体之“天”,是琴木的自然天性。这两者高度地统一起来,即是“以天合天”。这也是经过心斋坐忘之后主体所进入的一种最高的创作境界。主体“以天合天”之时,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感官,是一种超感官之“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就讨论了这种超感官之“观”,庖丁解牛的最高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文艺创作若能达到此种出神入化的程度,就可算是以天合天了,也就是进入到了一种无法之法的状态了。,4.无象之象 庄子的艺术之道,就主客体的关系而言是“以天合天”;就审美境界而言,则是“无象之象”。庄子天地有“象罔得玄珠”的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玄珠”指道;“知”指理智;“离朱”指感官;“吃诟”指语言、辩说;“象”指形象,“罔”指无,“象罔”就是有象与无象的统一,即无象之象。什么叫做“无象之象”呢?也就是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虚实结合,或者说虚实统一的艺术形象。任何一种艺术形象都是虚构出来的,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而言,它是“罔”是无;但既然是艺术形象,就一定是由特定的物质媒介所构成的,不同的物质媒介构成不同的“象”,而这些象都是可以被接受者的感官所感知的。就艺术作品的能指与所指而言,能指是符号,是“象”;所指是能指所象征的东西,是“罔”。文学作品,都是既有“罔”的一面又有“象”的一面,因而都是“无象之象”。,庄子的“无象之象”是从老子的“大象无形”那里来的,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见庄子外物的“筌蹄之喻”: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语言是工具,是舟(舍筏登岸)、是桥梁(过河离桥),如果太看重语言,沉迷于语言,那么永远也无法得到意。“得意忘言”与“无象之象”是相通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言与意的统一,就其“言”而论,它是有形的,是语言所构建的形象;就其“意”而言,它又是无形的,它与道相通。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象”与“罔”的统一,“象”是符号,“罔”是语言之外的意义。,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讲:道法自然:老子、庄子的文艺思想.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