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经济地理学教案.ppt

    • 资源ID:5374769       资源大小:1.05MB        全文页数:11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地理学教案.ppt

    经济地理学电子教案,主讲教师:杜娜,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二OO九年九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七大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投资拉动型向居民消费拉动型转变 资本引进型向资本输出型转变 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亚洲地缘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中国对亚洲的经济政策应该主要由中国在这个地区的国家战略利益来主导。亚洲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基础,是中国发展的基本依托,中国在亚洲的利益是中国最关键、最基本、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中国必须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推动亚洲在经济上合作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是中国落实对这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承诺“欧亚大陆”是个错误的叫法,正确的叫法应该是“亚欧大陆”,因为欧洲的正式名字是“欧亚”(EURASIA),欧洲是亚洲大陆的半岛。澳大利亚是亚洲大陆的外岛,叫做“澳大拉西亚”(AUSTRASIA)。亚欧大陆一直是世界政治的中心,而中国又处在亚洲大陆的中心。如果中国四面出击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关系网络,世界经济与地缘战略格局必将发生大变化。东亚国家是中国东部的周边,从长远看,整个东亚地区都具备逐步走向贸易自由化的基础和发展前景。加强与东亚各国的合作将是我国今后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目标在经济领域,世界不是单极而是多极的。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说,美国不是经济的单一大国,它必须常常站在平等的立场同欧洲讨价还价。他还说,中国的高经济成长率可能使它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可惜,单独日本或者中国都不可能与欧洲与美国竞争。所以,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尽管存在竞争关系、相互视作威胁,面对欧洲与美国,亚洲各国如果在经济上不合作,其竞争力与利益就将被各个击破。中日的竞争与合作决定着亚洲的经济命运。中日之间想不竞争是不可能的,但是竞争中如果有合作将改变整个亚洲的风气。两国都要从战略高度约束竞争、加强合作,因为没有中日的合作就没有与欧美平行的亚洲。,本课程之简介一,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类专业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在强调经济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构建经济地理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经济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经济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地理学导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等,后续课程为区域分析与规划、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贸易地理学等。,本课程之简介二,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一般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2、了解不同人类社会发展时期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3、掌握主要经济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经济事象的能力。4、牢固掌握人地关系基础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优化协调对策。5、对当代全球化进程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内容:主要经济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动向和各派学术观点,。2、难点内容:主要经济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优化协调对策。,本课程之简介三,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李小建主编.(教材)2、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杨万钟主编.3、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谢文蕙等4、西方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周起业著。5、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6、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7、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世界贸易地理概论,张学政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9、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著,科学出版社,1999年。10、城市地理学,许学强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旅游地理学,保继刚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区域管理与发展,王铮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13、持续发展导论,牛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97年。14、地理区位论,张文仲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15、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刘厚俊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本课程之简介四,六、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十三章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章 绪论,本章内容提要: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3、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4、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古代经济地理学的萌芽时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在16世纪以前,经济地理学只是逐步积累着有关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其分布方面的知识,谈不上有规律性的知识。二、近代经济地理学在科学史上,16世纪到19世纪是近代科学建立、发展时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这个时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1、由现象的描述发展到理论的整理、分析,从直觉的、零散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为系统的科学;2、在商业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学中的区位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3、主要在欧美、俄国发展。,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三、现代经济地理学1、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高;2、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域与区域规划问题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活跃领域;3、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国土整治规划等新方向;4、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区域综合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2、应用方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3、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4、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二、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1、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导论、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学等分支。2、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亚洲经济地理、公司地理学等。,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经济科学包括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二、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包括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等。三、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技术科学如农业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航空技术等等。,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基于这种研究议题,经济地理学显示出典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特点。一方面,影响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各种自然要素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人文要素;另一方面,人类在地表的经济活动已经并且正在强烈地改变着自然格局,造成了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和环境问题,成为改变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动力。这种学科特性使经济地理学最有资格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纽带和各类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l全球化的研究。涉及生产、投资、贸易、金融、人才流动等各方面,给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各种“流”与国家和地方之间的关系。l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技术进步给社会经济空间过程带来的影响尚未得到认识和解释。这成为地理学家不得不关心的议题。l环境与管制研究。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目前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包括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环境管制方法、政治生态学等具体议题。l区域发展研究。主要议题包括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区、学习型区域、知识溢出等。l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重要议题包括企业集群、企业的时空管理、企业的空间形态、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等。l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包括劳动力、性别(妇女)、社区、种族、工会等问题。,第一章复习思考内容,1、说明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与特性;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重点有哪些?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5、您认为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什么作用?6、分析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的概念是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等)所占有的场所。二、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是人类经济活动(区位主体之一)所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三、区位条件(区位因子)是区位所具有的属性与资质。,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的一般影响要素主要指: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等。一、土地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自身的特性(自然特性)影响土地利用的可能性。2、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影响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因为区位不同,土地的利用价值不同。例如:农业土地利用,土壤特性决定土地自然产出力的大小;土地所在区位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异。,二、原材料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运费大小;2、原材料的可运性;3、可替代性;4、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构成中的状况。以上因素直接影响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三、能源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影响能耗大的产业活动的区位选择;2、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四、资本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固定资本的费用影响区位选择。,五、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劳动力特色2、劳动力素质3、劳动力成本4、劳动力移动,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市场竞争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五、市场次序和管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六、市场意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 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航空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区位条件的概念;2、简述要素投入、市场、区域环境、交通运输等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举一经济活动区位实例,分析影响其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讨论题),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2、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任何地点的土质条件一样;4、距城区50英里之外是荒野;5、城市的食物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在城市附近有矿山与盐矿。(二)形成机制: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轮作、畜牧业等。,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及贡献,(一)、研究范围1、宏观尺度(国家或大洲范围)的研究事例“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划分依据:欧洲人口的密度、各种农作物的、家畜、水 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2、中观尺度(城市范围)的研究事例“上海市郊区农业类型”3、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的研究事例“卢旺达村落”(二)、贡献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2、目的: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3、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2)原料指数,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4、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因子;5、将劳动费用、集聚与分散因子(变形因子)作为考察对象。(二)运费指向论(三)劳动费指向论(四)集聚指向论,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3、原料指数等于1的工业。(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三)集聚费指向论的应用,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论主要介绍: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三章 复习思考题,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假定条件;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3、简述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定条件;4、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5、举一实例,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讨论题)6、举一钢铁厂实例,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分析其选址的合理性。(讨论题),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主要内容: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四、实证研究五、理论的意义,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 20世纪初,城市的迅速发展,出现城市的社会经济行为,学者们开始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进行研究。(二)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的规律。,二、有关基本概念,(一)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地(二)中心性(三)补充区域(四)商品服务范围(五)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六)中心地的等级(七)经济距离,三、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思想及意义,(一)基本思想1、城市是其周围地区的中心地;2、一个大城市统辖一定数量中等城市和更多数量的小城市3、中心地分布有三种变化模式(二)意义1、理论明确城市在区域内呈等级结构分布;2、表明区别城市等级的主要因素;3、表明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4、明确城市职能区域范围与城市规模成一定比例。,第四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地、商品服务范围、中心地的等级、经济距离等概念。2、简述克氏中心地理论基本思想。3、简述克氏中心地理论的意义。,第五章 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 影响,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二)折衷理论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需考虑的因素有: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二)集中于边界地区(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一)R&D的过程特点(二)R&D的区位要求(三)R&D区位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一)全球集中生产型(二)市场地生产型(三)专业化生产型(四)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一)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二)区域等级关系(三)跨国公司和区域的综合联系 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表现在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二)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复习思考题1、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跨国直接投资原因。2、用折衷理论解释跨国直接投资原因。3、跨国公司如何选择投资国。4、外国直接投资一般有哪些区位选择?为什么?5、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一般有哪些要求?6、举一例,解释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7、R&D的区位选择一般有哪些要求?8、跨国公司生产单位从组织的角度有哪些类型?它们的区位格局有什么特征?9、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存在什么样的关系?10、分析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第六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选择(二)关联产业配套(三)基础性产业配套(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有六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理论依据: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步骤与标准:,步骤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标准1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它资源也尽可能地得到综合利用。,步骤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标准2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步骤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标准3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这里,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步骤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标准4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步骤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标准5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步骤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标准6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一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一)极核式空间结构(二)点轴式空间结构(三)网络式空间结构三 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一)区位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三)空间近邻效应,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一般地,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组织在空间上因有集聚的要求往往呈现出点状,于是就形成了相应的工业点、商业网点、服务网点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线包括了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还有由一定数量的城镇作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有学者对点、线、域面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有7种组合模式:1、“点一点”构成节点系统,表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群。2、“点一线”构成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3、“点面”构成城市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4、“线线”构成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施系统。5、“线面”组成产业区域系统。6、“面面”组成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如经济区、经济地带。7、“点线面”就构成了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节点相互依存,域面协调发展,通道配套运行,各种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密集,呈现网络化系统。”,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3、网络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轴线的形成过程轴线的发育过程3、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网络的形成过程,1、极核式空间结构点 增长极 极核式空间结构,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一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二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二)构造区域空间结构(三)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二、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城市是区域中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通过与区域所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对区域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区域中城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引起区域整体的发展出现相应的波动。,作用机理:,首先,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区域中的第二次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生产各种工业产品,满足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其次,城市是区域的流通中心。在城市中汇集着众多的商业企业,它们依托城市开展批发、零售和进出口业务,组织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实现各种各样的供需关系,使区域的生产与生活能够顺利进行。第三,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与管理中心。城市可以为区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如金融、保险、通信、咨询,文化娱乐等),同时又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行使行政管理,维持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保障区域的正常发展。第四,城市是区域的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城市中集中了区域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各种职业教育等教育和培训机构,为区域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区域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第五,城市是区域的对外交流中心。城市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相对优越的投资环境,成为区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进行对外开放的枢纽。第六,城市是区域的创新中心。城市中汇集了区域的绝大多数研究与开发机构,集中了区域内的多数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它又是区域的信息生产、聚集与扩散地,加之其富有活力的特殊社会氛围,就成了区域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人才的诞生之地。并且,城市的创新对区域起到了示范作用,引起区域在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效仿,从而推动区域的进步。,(二)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及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构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形态。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城市体系实际上就构成了区域的空间框架。,(三)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城市化引发和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或导向发生相应地变化,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第六章复习思考题,1 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2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3 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4、分析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5、举一实例,分析其产业结构模式及合理性。6、分析产业结构演进机制。7、解释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第七章 区域经济增长,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第四节 经济区与区域管制,区域经济增长概念: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基本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矿产、土地、生物、水、气候、风景等)和经济社会资源劳动力、人口、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2、资源配置能力(关键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经济结构3、区位条件(外在因素)主要指区域的经济地理位置4、外部环境(外在因素)包括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背景等,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1、增长极概念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关于增长极的解释,(1)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2)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3)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4)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5)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3、增长极的特点,(1)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2)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3)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1)支配效应;(2)乘数效应;(3)极化与扩散效应。,5、关于增长极作用的总结,总结1: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总结2: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总结3: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3、卡多尔的循环累积观点,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收入 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3、卡尔多的循环累积观点,相对效率工资决定了区域在全国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即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则其产出增长率越高。由于制度相同,全国各区域的货币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相等。而在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进一步,低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1、乘数原理指出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2、加速原理的基本思想是投资是消费量和收入变动率的函数。即消费量和收入变动率增长,投资将加速增长,反之,投资将加速减少3、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同时存在。,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与费希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资料来源:Williams T R.Economic Geography.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4.227),图5.3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模型,(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发达)阶段4衰退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区域发现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征兆时,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就可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使经济增长维持稳定,甚至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增长时期。,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1、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部门;2、专业化生产部门以自然资源为依据;3、是一个完善的生产与生活体系;4、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建立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 复杂的空间结构,以专业化部门的企业为中心。,第三节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企业和支持性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二、产业集群的特征1、地理位置上的邻近2、以主导产业为发展核心,以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发展目标 3、由大量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组成 4、内部的大量企业间存在紧密的产业联系,共同联结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5、产业集群体现出有序竞争和高效合作的统一三、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1、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2、规模经济与外部性3、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4、外商直接投资。5、企业家精神、制度与政府政策。四、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正在影响中国管理的5大经济区域,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和区域经济辐射力增强。同时,企业管理也深受其影响,下面五大经济区域就很具有典型性。No.1港深穗区:以香港、深圳、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 问题与挑战:港深穗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差异,甚至不平衡;在产业结构尤其支柱产业方面,三地日渐趋同,导致彼此恶性竞争,削弱了区域协同竞争优势,影响其可持续发展。No.2沪宁区:以上海、南京为中心辐射长三角 问题与挑战:在以沪宁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导致区域资源整合与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梯度开发不够等。No.3京津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辐射华北 问题与挑战:以京津为主的环渤海区现在已滞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主要原因是彼此在区域经济合作与联合发展观念中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以整体观念解决地区问题。No.4沈大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辐射东北 问题与挑战:振兴东北政策已实施,但许多城市的发展还是以大工业、大项目为主的行政主导推动型,经济增长还待向长效市场机制转型。No.5新疆边贸区:以喀什为中心辐射新疆 问题与挑战:周边国家政策不稳定,贸易信用体制不健全;新疆边贸出口国别商品比较单一,企业品牌经营意识不够等。,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1、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增长极、经济地域综合体、产业集群的概念。2、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3、分析增长极的内涵。4、分析增长极的作用。5、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6、简述产业集群的特征。7、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8、分析海口市在海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第八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第二节 区际联系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主要观点:二、梯度推移学说主要观点:三、中心-外围理论主要观点: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主要观点:,第二节 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观点:二、区域分工理论主要观点:三、区域合作理论主要观点:,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地区发展;(6)中央政府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八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概念。2、了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3、空间相互作用发生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4、您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5、您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哪些?,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主要内容: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一、世界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九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概念。2、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3、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4、经济全球化有哪些特点?5、海南省在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怎么做?,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 汽车工业 第二节 电子工业第三节 服务业,第一节 汽车工业,一、汽车工业的特征:1、前向关联效益大;2、带动公路、城建等后向关联产业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地理学教案.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