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科学的社会运行.ppt

    • 资源ID:5371767       资源大小:638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科学的社会运行.ppt

    第七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主要内容,1 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2 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3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4 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1 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1.1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1.1 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现代科学的多种形相(1)一种建制;(2)一种方法;(3)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J.D.Bernal(1901-1971),1.1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1.2 科学活动的三种要素主体客体工具科学家(Scientist)是由英国哲学家惠威尔在其名著归纳科学的哲学(1840)中正式采用的,用以命名“一般培植科学的人”。,(William Whewell,17941866),1.1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1.3 什么是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1)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M.波兰尼(M.Polanyi):首先提出此概念(1942年),指科学家群体。(2)库恩:把科学发展的认识过程和社会过程通过科学共同体与范式这两个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成功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1.1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1.3 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范式: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科学共同体:这些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家组成的群体。,T.S.Kuhn,1.1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1.4 科学共同体的多种形式英国科学社会学家R.怀特莱: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组织;科学共同体首先是荣誉组织,又是雇佣组织。科学史家普赖斯(D.Price)及社会学家克兰(D.Crane):非正式的科学共同体“无形学院”,科学家通过直接交谈、通信等个人联系方式进行非正式交流而形成的。,1.1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1.1.5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生产科学成果评价科学成果,1.2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R.K.Merton):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即科学的社会规范。1942年,默顿发表了一篇后被定名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的论文,提出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1.2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1)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强调科学的标准到处都一样。(2)公有主义(communism):要求研究者不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3)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要求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强调科学的永恒批判精神。,1.3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扩展,科学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科学家个体自由研究时期(从近代科学的产生到十九世纪末)个人爱好和个人奋斗,通过无形学院联系起来。牛顿、法拉弟。科学家集体组织为主导时期(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之前)在某教授领导下有几十人的卡文迪斯实验室、李比希实验室、巴斯德实验室。国家组织协调的多学科科学共同体占主导的时期(从二战开始到冷战结束)原子弹研究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大型高能物理实验室。以民营的和官办的R&D实验室为主导的时期(冷战结束后)这个时期科学社会的特征尚未被学界进行仔细研究。,1.3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扩展,大体上说,第、时期属于“小科学”时期,是学术性科学组织占主导时期;第、时期是“大科学”时期,是工业性科学组织占主导时期。从这四个时期的发展来看,总的趋势是:科学活动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日益与技术和经济发展甚至军事目标相结合。,1.3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扩展,考察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的三个三维坐标:“科学共同体知识真理”三维 科学共同体为了探求真理的目标(“为科学而科学”)以增长他们的创新知识,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内部规范)。“科学共同体知识社会”三维 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家运用他们的知识创造出技术来影响世界、发展经济、建设国防从而改变社会时,科学家应有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科学共同体公司国家”三维 科学共同体运用他们的知识与技术提高公司的经济竞争力,进行商业竞争时,对待其他竞争者以及社会和国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从第、第种视野看科学,就是一个科学的外部规范问题。,1.3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扩展,在“小科学”时代,科学主要是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爱好。在目的上它是为科学而科学的,这时科学虽然与生产和社会客观上有着一种互动,但它们之间关系并不密切。因此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社会应用以及一般政治问题多半采取超然的态度。杨振宁文选:“从十七世纪以后,欧洲各种科学学会就规定,在它们的会议上不允许进行关于政治、道德和神学问题的辩论”。因此没有发展出一种科学的外部规范。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子弹的爆炸、卫星的上天、高科技的应用使科学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它的社会与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于是科学共同体便逐渐形成一系列科学外部规范来处理科学共同体的外部关系。,1.3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扩展,风险性创新精神:从科学理论到科学应用,或从经验发现到技术开发,有一个概念创新、设计、实现、技术检验和经济检验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由于种种原因是不确定的和不可预测的。所以创新过程必须要冒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如,青霉素的发现和青霉素药物的发明。为了这个发现和发明,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共同得到1945年的生物学和医学诺贝尔奖。,1.3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扩展,竞争性合作精神在市场经济下,当科学应用于技术的时候,富有开发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之间必然发生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为了优先发表论文,而是为了创造新的科技产品,获得专利,使雇主单位、公司或国家在效率上、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处于领先地位。个人研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必须有一种合作规范跨越不同企业、不同院校甚至不同国家进行科技合作。时代需要的主要不是具有孤辟性格的科学家,而是具有组织天才、善于与各方面协调合作的科学家。如,美俄宇宙飞船太空对接,全球性合作的人体基因谱计划等。,1.3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扩展,(3)肩负社会责任精神新时代新阶段的科学之目的,已经不仅是为了探求真理,而且直接是为了造福人类,增进人类的福利减少人类的痛苦。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爱因斯坦说“以前几代人给我们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这是一份最宝贵的礼物,它使我们有可能生活得比以前无论哪一代人都要自由和美好。但是这份礼物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巨大风险,它威胁着我们的生存”。这样,科学家就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及其所在的科学共同体负有伦理义务,而且对整个社会负有道义责任。如,以爱因斯坦、罗素、鲍林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他们成立组织,发表宣言,不断呼吁禁止核试验、防止核扩散直至限制和销毁核武器对于世界性的核裁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原子弹之父R 奥本海默,不愿做“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冒着受中央情报局审查的危险,毅然退出氢弹试验工作。,1.4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1.4.1 英国著名学者齐曼:科学的基本社会体制是它的交流系统。1.4.2 科学交流的内容美国科学社会学家哈格斯特龙(WHagstrom):科学交流就是通过一定方式把科学家获得的知识信息传播出去,以获得同行和社会承认的过程。,1.4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1.4.3 科学交流的方式正式的科学交流方式:在正规的科学刊物上发表有关新知识的论文或专著,向科学共同体公布某种科学成果。对原始科学文献的引证:科学共同体各成员间研究工作的正式交流联系的途径。“无形学院”:科学交流与合作的非正式形式(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1.4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1.4.4 同行评议:复杂的社会过程,它要求集中体现科学社会规范。1.4.5 由于其中渗透着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例如作者、编者和鉴定人的利益),所以常会表现出违规的现象:一是评议过程中出现谋取私利、弄虚作假等行为;二是常出现科学同行抵制科学发现的情况。,1.4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1.4.6 尽管同行评议过程中会显露不少缺陷,它仍然是科学共同体内的一种重要运行机制。对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以及其他科学奖励系统的运行,乃至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的形成,同行评议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科学界的社会分层,1.4.1 金字塔结构:科学界由于社会承认及声望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呈现出明显的分层排布,形成典型的金字塔结构。(1)普赖斯:按论文生产率划分科学家(2)美国女社会学家朱克曼:分析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有关情况(3)J.科尔与S.科尔两兄弟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美国物理学界的情况,1.4科学界的社会分层,1.4.2 科学界分层的多样化(1)年龄分层及性别差异 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中的资料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67人(195l1972年)中,作出获奖项目时的年龄分布的百分比:20岁29岁占16,30岁34岁占25,35岁39岁占22,40岁44岁占21,45岁49岁占7,50岁54岁占7,全部获奖人创获奖项目时的平均年龄是37.6岁。(2)科学文献的分层现象核心期刊效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中重要文摘杂志编摘的75的论文,仅来自10的被摘录期刊,少数期刊位于金字塔尖端。,1.4科学界的社会分层,1.4.3 科尔兄弟:决定科学分层过程的因素科学天资、累积优势、发表的科学产出。(1)科学天资:天资、动机、个性等都会影响科学层次上的成功。(2)累积优势:通过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过程,大多数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进入较好的研究生院,能与显赫科学家互动,便于有大的成就而处于最上层。(3)科学产出:一个科学家在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最终依赖于他已发表的科学成果。,1.5科学奖励的特征,1.5.1 默顿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科学奖励系统是理解科学建制如何运行的基础。1.5.2 美国社会学家李克特:三种奖励a.科学活动中固有的奖励,例如对科学做出贡献的满足感;b.科学共同体内部由科学共同体分配的奖励,例如其他科学家所给予的职业上的承认;c.从科学以外的来源获得奖励,例如金钱和公众的承认。,1.5科学奖励的特征,1.5.3 科学奖励系统的特征(1)体现了科学家扮演其科学角色的好坏与相应报酬之间的关系。(2)金钱并不是根本的,重要的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给予的承认和荣誉。(3)科学奖励运行的机制,是依照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大小赋予奖励的,成就大小要由科学共同体予以评价确认。,1.5科学奖励的特征,1.5.4 科学奖励的具体形式(1)默顿:科学奖励系列 命名、奖金、会员资格、学者资格、科学组织名誉成员和委员会工作、编辑、名誉学位、教授身份、主席身份、演讲人身份、顾问身份、被科学史家提名、出版、在他人的工作中被承认以及被同行评价。,1.5科学奖励的特征,科学奖励的具体形式(2)哈格斯特龙:初步承认同行在非正式交流中赢得的尊重与赞扬;建制承认在正式交流中获得的各种社会承认。科尔兄弟:荣誉承认荣誉奖励和知名度;职业岗位承认体现职位声望的高低。,1.5科学奖励的特征,1.5.5 现代科学奖励系统的重要功能维持科学系统持续运作并实现内部自我调节的主要手段;社会对科学进行外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2 科技活动的社会建制,2.1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1.1 现代科学活动的规模和水平相对过去发生了质的变化。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1961):科学由“小”科学变为“大”科学。D.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1962):“大科学(big science)”概念的形成大科学的核心,可以理解为仿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加以管理的科学。这种大科学在20世纪初已经出现。,2.1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1.2 小科学(little science):皇家学会时期的科学的三个特点:自己有科研经费;自己可以制造仪器装备;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题目。,2.1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1.3 恩主制时期,研究的自由度逐步减小。三个原因:一是科研难度的增大;二是需要专门制造的科研仪器;三是要有较多的资助。科学家只得以资本家为恩主乞求经费。“恩主”中也有一些慈善机构或先赚了钱的科学家。恩主制迫使自由研究转向定向研究。,2.1 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1.4 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活动的特点(1)集体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2)科学发展以指数规律成倍增长。(3)重视研究开发,把知识尽快变成财富。(4)科学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日益缩短。(5)科学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部门。(6)科学变成社会经济潜力最重要的因素。(7)大科学不仅渗透于物质生产部门,而且渗透到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各领域。,2.2科技活动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发展,2.2.1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社会组织体制和制度。科技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会构成中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如科研院所、学会、实验室、课题组)和职业角色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2.2科技活动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发展,2.2.2 科技社会建制初步确立的近代以前,科技活动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孕育和发展,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业余或教会大学兼带的活动只有少数像达芬奇那样的业余科学家,没有形成被社会正式认可的科学组织。,2.2科技活动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发展,2.2.3 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活跃起来。2.2.4 17世纪科学体制初步确立。2.2.5 科技社会建制的基本完成是在19世纪。,2.2科技活动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发展,2.2.6 科技社会建制的新形式(1)工业实验室的出现;(2)科学技术成为国家重要部门;(3)科学园区的蓬勃兴起。,2.3复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3.1 科学技术体系 科学技术各具体活动领域或具体学科的结构体系。,2.3复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3.2 科技活动的研究领域(1)基础研究活动:包括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工作。(2)应用研究活动:致力于研究国民经济中实际的科学技术问题,其核心是技术领域。(3)开发研究领域: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研究,其目标是把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现代工业社会最为普遍的科技活动形式。,2.3复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3.3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1)现代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三足鼎立结构;(2)现代技术: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的三足鼎立结构;(3)现代科学技术三的个层次:基础层次结构(基础科学与实验技术)、应用性层次结构(技术科学与基本技术)、开发性层次结构(工程科学与产业技术)(4)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交叉,2.3复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3.4 现代科技体系的两个特点(1)相关生长:通过理论、方法、对象的转移与综合,大量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并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2)不平衡发展:各学科或部门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呈现出潜、显学科及带头学科的分化。,2.4科技活动的社会体制,2.4.1 什么是科技体制?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包含科技活动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和活动方式的综合体系,涉及研究、开发及科技管理各领域的活动组织方式。,2.4科技活动的社会体制,2.4.2 科技体制的类型:分散型、集中型、混合型(1)分散型(又称分权型):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以权力分散为特点。优点:科技与生产联系渠道较畅通;宏观控制,微观放活;科技机构与社会联系开放;资源配置灵活。缺点:科技活动受市场牵制较大;技术封锁性强、协调性差。,2.4科技活动的社会体制,2.4.2 科技体制的类型(2)集中型(又称集权型):以原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现多数已改变),以权力集中为特点。优点:全国一盘棋,易协调;易集中有限资源解决重大问题,易于实现政策目标。缺点:行政手段常背离科技活动规律;科技机构没有充分自主权,缺乏主动创造活力;横向联系不畅通;科技与生产脱节。,2.4科技活动的社会体制,2.4.2 科技体制的类型(3)混合型:介于分散型和集中型科技体制之间的类型,如德国、法国、日本等。混合型不同程度地兼具分散型和集中型的特点。,2.4科技活动的社会体制,2.4.3 实践证明,过去那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科技体制不利于科技发展,相对分散型的体制优点较突出。中国科技体制正处于高度集中型向集中分散型的过渡阶段。,3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3.1科研经费的投入,3.1.1 科研经费投入是科技活动中社会投入的财金支持,它是科研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3.1.2 现代科技经费投入是一种事业性投入,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3.1科研经费的投入,3.1.3 科技经费数量是反映一个社会科学技术事业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用研究发展(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投资水平。,3.1科研经费的投入,3.1.4 增加科技投入的保障是必须要有充足的科技经费来源。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经费来源:(1)政府(2)企业(3)高等院校(4)其他非营利机构,3.1科研经费的投入,3.1.5 科技经费的投入使用3.1.6 科技经费投入方式:(1)科技基金制(2)私人赞助(3)科技贷款(4)风险投资,3.2科技人才的培养,3.2.1 科技活动中最根本的要素是科技人员。,3.2科技人才的培养,3.2.2 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1)人才发展的阶段性a、孕育科技人才经过的几个阶段:智力萌发阶段 知识继承与能力发展阶段 创造阶段 能力衰退阶段,3.2科技人才的培养,3.2.2 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1)人才发展的阶段性b、日本东京大学度道茂“三万天学习论”:成长阶段(0岁27岁约一万天);活跃阶段(28岁54岁约一万天);充实总结阶段(55岁8l岁约一万天)。各阶段不是绝对分开的,而且各阶段都有开发余地,所以终生教育成为必然。,3.2科技人才的培养,3.2.2 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2)人才发展群体结构的互补性 人才群体具有一定比例的多种结构,如专业结构、职类结构、智能结构、年龄结构等。(3)人才发展中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性。,3.2科技人才的培养,3.2.2 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一些专项人才培育计划,3.3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3.3.1 科技社会运行与信息资源利用和科技传播密不可分。信息资源:科技活动中所运用的信息文献或情报资料。科技传播:科技信息有序运动的一种形式,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3.3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3.3.2 科技信息资源的功能是通过科技传播过程体现出来的。贝尔纳:科技传播的两种类型涉及科学出版物本身的职能和科学家之间个人联系的其他手段(科学交流)涉及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3.4科技活动的社会政治环境,3.4.1 社会政治因素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科技活动的方向、速度和规模所受的影响;(2)科技知识的内容所受的影响。3.4.2 社会政治环境对科技运行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科技政策中。3.4.3 恰当的经济和法律等制度,也是科技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社会环境。3.4.4 适宜的社会文化价值氛围也是科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4 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4.1现代科技何以成为第一生产力,4.1.1 现代科技具备成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条件:(1)实用性。现代科技成果不再只是停留在科学家或发明家手中,而是被工程师、技术员和技术工人所掌握和驾驭,并能提供实用物质产品。(2)匹配性。一项科技成果既要使自身各方面具备成熟性,又要与其他相关科技成果相匹配,还要与生产条件相匹配。例如19世纪发明的发电机,到20世纪形成了电气化产业(照明、输电、变电等的配套)。(3)效益性。技术的先进性与其效益性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技术能否转化成生产力,最终还要看其能否创造效益。现代科技整体上表明其自身能创造效益。,4.1现代科技何以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显示出其作为生产力中最关键、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体现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征。(1)产业结构中科技产业膨胀,产品中科技价值剧增,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2)活跃性:当代科技对生产力增长具有引导、变革、加速作用;(3)有利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当代科技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有利的因素。,4.1现代科技何以成为第一生产力,4.1.4 科技怎样成为第一生产力(1)现代科技成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而并入生产过程,成为生产和经济的第一要素。(2)现代科技变革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源和资本品,成为决定其价值的第一因素。(3)现代科技在一定意义上能主导客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与需求。,4.2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力,4.2.1 什么是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OECD的知识分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方法知识(knowhow)人事知识(knowwho),4.2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力,4.2.2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科技竞争力。4.2.3 在21世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将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4.3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4.3.1 高新科技及其人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4.3.2 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一些重要国家不仅盯上了高新科技及其产业,而且还具有了更广更深的战略思想,把竞争着眼点投向了基础研究和教育领域。4.3.3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活力将取决于国家范围内的知识创新与求知活动的活跃程度。,4.3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4.3.4 科教兴国战略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把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科技发展的手段和目标,把科技发展和教育、科普统一起来。4.3.5 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与教育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全方位造就各种层次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拘一切形式,促使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小结,(1)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2)现代科学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社会建制也逐步形成和发展。(3)科技活动的正常运行需要充分的财物投入、信息资源开发及人才培育等社会条件,还需要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4)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源,也展现巨大的社会价值。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竞争力的焦点及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主要参考文献,1许为民等: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2刘大椿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栾玉广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第2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谢谢大家!,

    注意事项

    本文(科学的社会运行.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