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ppt

    • 资源ID:5297764       资源大小:289.50KB        全文页数:24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ppt

    1,精神分析理论概述,丛中 博士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教授Email:网站地址:网站名称:中国心理治疗师网络实名:心理治疗师,2,Sigmund Freud(1856.5.6-1939.12.13),3,心理治疗理论流派,精神分析行为治疗咨客中心疗法其它:系统家庭治疗,4,精神分析理论及其疗法,年,癔症研究出版。年,梦的解析出版。后来创立了自由联想法,进行治疗。年,患了口腔癌,经历过次手术,非常痛苦,但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年,纳粹占领维也纳,弗洛伊德的女儿被捕,弗洛伊德的四个妹妹都被纳粹分子杀害,弗洛伊德去伦敦,在伦敦逝世。终年3岁。,5,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的创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12.13)时代背景:19世纪的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细胞学说、进化论 19世纪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 马克思:爱因斯坦:1879.3.14 1955.4.18 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物理学新纪元 弗洛伊德:1856.5.6,6,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的创立,学术背景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心理学:冯特(1832-1920)精神医学: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1856-1926)1878年,Kraepelin毕业于Wurzberg大学医学院。1882年,冯特的助手 1883年出版精神病学纲要 1904年精神病学教科书第7版 森田正马(1874年-1938年,1919年创立森田疗法),7,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的创立,创立阶段(18951913年):无意识理解为人的性本能的冲动,强调人的生物性本能的作用。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性欲三论(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与禁忌(1913),8,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的创立,深化时期(1913年1929年)对人类历史、文明、战争、犯罪等社会问题的研究。新弗洛伊德主义由阿德勒、荣格以及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创立。主要著作:论无意识(1915)超越快乐原则(1920)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文明及其缺憾(1930)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9,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的创立,研究方法:巴甫洛夫:动物实验,生理学方法。冯特:以物理学、统计学方法,研究感觉,强调直接经验,分析意识的结构和内容,被称为“内容心理学”。克雷丕林:观察描述、现象归类。弗洛伊德:个案、观察描述、分析推测等。,10,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的创立,弗洛伊德:医生研究方法:病人,个案,心理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推测 催眠术、自由联想、日常生活、梦的分析概念范畴:心理学范畴 心理冲突模型、动力结构模型理论走向:从意识到无意识 从心理到生理、物理理论依据:因果决定论、能量守恒存在问题:崇尚理性,病人,个案法,推测,11,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的创立,心理的解析生理层面:需求 心理内部:心理需要、欲望 动机 目的 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个体与环境:群体、人际关系、社会、文化,12,精神分析理论及疗法的创立,心理治疗工作位点:心理世界 认知 动机 目的 心理需要、欲望 情感 行为,13,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 两个基本假设:心理决定论,潜意识的存在及其意义。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所有结构部分都源于生物本能。本能象一种能量。内驱力是产生心理活动的能量,是推动个体进行心理活动的能量,是个体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内在动力。使用内驱力避免了生物解剖和化学的困难。内驱力分为性驱力和攻击驱力。或求生本能与死亡本能。,14,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求生本能(性驱力):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libido是用于延长生命的能量。死亡本能(攻击驱力):激发一个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状态中去,是能量的释放耗尽。“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如攻击他人,与自杀自伤。攻击。这两种本能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是出发点与目标。三重含义:时间方向、适应发展、转向自身攻击,15,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心理的划分:()意识层面 意识:我们在清醒时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由于注意力的转移,曾被意识到的而现在暂时不被意识的心理活动。潜意识:那些不被个人所觉察的、被意识所排斥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证明:口误、笔误、梦、自由联想、催眠、幽默。特别是通过自由联想而获得证实。,16,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人格结构:年提出。本我(id),是由原始纯正地道的本能能量组成。快乐痛苦原则。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先天遗传的。是能量的源泉,是内驱力的基地。出生时就有的。初级思维过程:是心理结构起作用的原始方式。立刻满足,不区分对象与方式,具有强制性。是儿童正常的心理功能,是儿童的意识,是成年人的潜意识,是成年人的病理心理活动。幽默是初级过程的直接显现。精神病不是初级过程的表现,而是缺乏或者未出现次级过程的表现。没有时间感。,17,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初级思维过程的方式:替代displacement: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整体代表部分。缩合condensation:单一的意象是有几个事物的部分组合而成。割裂splitting:将一个事物分裂为没有联系的两个部分。类比、象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具体事物代表抽象的意义。没有区别能力。,18,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自我(ego),是为了使个人与能够真正满足他的需要的经验和对象进行联系。包括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的心理功能。现实原则,延迟满足=压抑。心理防御机制。替代满足:部分满足=部分压抑自我的能量来自本我。个月开始分化,岁固定地确立。是内驱力的执行者。,19,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自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现实检验能力,区分自我与非我的界线。区别环境刺激与自我的愿望或想象的能力。协调本我与超我,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现实检验能力的起点:妈妈的乳房的出现是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而吃手是受自我意志控制的。I=Mine=myself=my body+mind,20,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病理心理表现:精神分裂症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神经症也因内心的冲突而使现实检验能力有所减弱。癔症病人会把想象当成现实。如巫术等。,21,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次级思维过程(secondary thinking procedure):可以指成熟的自我所特有的某一类型的思维,也可以指我们所认为的在成熟的自我中产生的心理能量的结合与动员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延迟释放能量,并与特定的对象相联系。与环境的斗争,同时执行对本我的斗争。它主要是有声语言,遵循逻辑与句法规则。是相对成熟的自我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时间、空间、对象、目的、意义、细致区分能力。,22,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超我(super-ego),是道德的维护者。是心灵的道德知觉和我们的理想抱负。是从儿童早期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而来的。道德原则。后天发展起来的。俄底浦斯期出现,、岁才明显,、岁固定地确立。自我与本我之间是合作又冲突的。三种超我的成份:道德、现实、理想,23,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焦虑:力比多投注的障碍而造成力比多的蓄积引起焦虑。如,“性欲失读症”。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心理紧张状态。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分离焦虑是后来出现的焦虑情绪的基础。年之后的焦虑理论:焦虑的功能是对我们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就会遇到危险。焦虑是对危险的警示。焦虑与恐惧、着急、安全感的关系,24,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弗洛伊德分出三种焦虑:危险的信号!客观的焦虑:由现实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如得不到母亲的哺育。创伤情境:既不能控制、又不能适当宣泄刺激的情境。神经过敏性焦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而产生的焦虑。如,对某种方言、声音的过度敏感、恐惧,女孩子怕毛毛虫。道德上的焦虑:是害怕个人会做违背超我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内疚。如,怕被怀疑是小偷。个体用这三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25,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后期学者对焦虑的划分:超我焦虑阉割焦虑丧失客体的爱的焦虑客体丧失的焦虑(分离性焦虑)被害焦虑:被害客体从内部侵入崩溃瓦解焦虑:失去自我存在感的焦虑。,26,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口欲期oral stage:岁以内。形成安全感。咬拇指,恐怖症,自卑、自恋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厌食、贪食。含义:生存、快感、施虐/受虐,依恋/控制,27,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肛欲期anal stage:岁。形成自主控制。强迫,清洁等。形成肛门排出型性格或肛门滞留型性格。反权威:反对控制,故意弄脏。爱清洁、怕脏吝啬:收集 病理情况:强迫症,强迫人格(理智化,僵化刻板的人格,追求完美)。,28,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俄底浦斯期oedipus stage:岁。两性吸引。孩子在希望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男孩子因为自己有阴茎而感到骄傲,向父亲认同,与父亲竞争母亲,同时担心会受到父亲的阉割阉割焦虑。向竞争者认同。,29,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女孩子发现自己没有阴茎,认为是母亲的责任,形成对母亲的怨恨、排斥,会羡慕、嫉妒男人的阴茎阴茎嫉妒。如:学男孩子尿尿的姿势,破屁股,爸爸的“男题”。最后向母亲认同,与母亲竞争父亲。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生一个有阴茎的男孩。此期中孩子有乱伦幻想。,30,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性器的象征突出:男性,如:枪、棒锤、茶胡、水龙头,打飞机、手枪等。凹陷:女性,如:破鞋、珠宝盒、水池、公共 汽车等。心理含义:突起物:高大、有力、支撑、攻击、威力、可靠、有限 凹陷物:包容、归属、不易发现、难知深浅、危险,变幻,诱惑。有牙!,31,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病理心理:男孩子会出现同性恋、易性癖、露阴癖等性变态,担心自己的阴茎太小、怀疑自己的男子气概。女孩会出现对男性的虐待,与男人乱交。神经症的形成,心理冲突。,32,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潜伏期:岁。此期孩子的快乐主要来自儿童的游戏和学习。培养能力,形成自信。否则会出现自卑。生殖期: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和生育阶段。形成以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完成成人社会化过程。,33,概念,心理防御机制:是用曲解和篡改现实的形式来减轻痛苦和缓解心理冲突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是Ego的功能。,34,概念,心理防御机制五种性质: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或措施无意识的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分散的是动力的和可逆的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Sigmund Freud),35,常见方式(弗洛伊德),压抑(repression)退行(regression)反向形成(reaction)隔离(isolation)抵消(undoing)投射(projection)内射(introjection)转向自我(turn against the self)逆转(reversal)升华或转移(sublimation,displacement),36,常见方式,压抑投射否认反向形成抵消 合理化转移升华美国精神病学综合教科书列举了30种。,37,压抑,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如欲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心理过程。适应性或成长性压抑:延迟满足。自我否定性压抑:心理冲突尖锐、持久。压抑与文化,38,投射,把本人不愿意承认的情感、意图和观点等错误地归之于别人。适应性的:世界多么美好/丑恶病理性的:妄想投射性认同:破罐子破摔,人际关系敏感。,39,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40,反向形成,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恐惧。,41,转移,将情感或行动倾向从原来激起它们的人或事物重新指向另外的较少情欲联系的对象(人或事物)。替代性满足:偏好象征化升华:社会认可的较高层次的满足。强迫性重复,42,退行,退回到心理发育的较早阶段之生活态度、人际关系模式等,以回避现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困境。适应性的退行病理性的退行治疗情境中的退性:移情。,43,理智化,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者,以普遍或概括化的形式处理个体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以掩盖个人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快。解释归因合理化:为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观念和欲望找一种合理的解释。,44,隔裂,把自我隔裂成好的和坏的两部分而不能整合起来。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儿童的思维方式孤立: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45,理想化,赋予自己或别人过分夸大了的优良品质,以处理心理冲突。理想自我,实际自我,真实自我挫折,46,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自卑与超越自我接纳,47,幽默,是指以潜意识的语言或象征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48,分类,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否认、曲解和投射等。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机制等。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 等机制。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49,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精神病理学说精神病:自我功能损害,初级思维过程的直接暴露神经症:是对性欲的否定,性欲望压抑的妥协形成性变态:是儿童性欲的直露表现焦虑:是性欲难以压抑时的恐惧,危险的信号抑郁:爱的丧失,无法获得快乐认同:向竞争者认同、向丧失的客体认同(如疑病症)疑病症:向丧失的客体认同退行(regression)固着(fixation)心理防御机制:以曲解或篡改现实来降低焦虑。,50,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弗洛伊德(性欲三论):每一种性变态都可以作为无意识力量存在,它们作为导致症状的因素而表现出自身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神经症就是性变态的反面。性变态的倾向是人类性本能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倾向,在成熟的过程中,由于器官的变化和精神的压力,才发展出正常的性行为;我们希望能够表明这种基本倾向在童年期就存在了。在限制性本能方向的各种力量当中,我们强调了羞耻心、厌恶感、怜悯心和社会所树立的道德和权威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一切违背常态的性变异都是对发展的制止和幼儿化的结果。,51,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学说,通过对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分析研究,我们已经熟悉这类特殊的病例了。他们的性生活起初像性变态者,而且他们童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有变态的性活动,这种性活动也可能一直持续到成熟期。由于内在的原因(通常是在青春期之前,但偶尔也会在此后很久),压抑造成了倒退,此后神经症就取代了性变态,但是过去的冲动却没有完全消失。说到这里,我们会想起一句格言:“年轻的妓女会变成年老的尼姑。”性变态可以被神经症所取代。,52,精神分析的现代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依恋(亲附)理论,53,精神分析的现代理论,自弗洛伊德1923年首次使用自我“ego”这个概念以来,对“自我”的探索成了精神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创建心理防御,调节和控制本我的冲动,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包括社会环境和道德的要求)。因此,相关的许多严肃的问题也困扰着精神分析家们。,54,精神分析的现代理论,1.在哪些阶段,怎样的精神过程完成了自我的防御任务?2.这种过程是先天不可避免的?还是环境因素促进或抑制了这种精神过程的发展?3.“自我”的发展是否象“超我”的发展一样,与内化早期养育者的形象有关?4.本能的冲动是否在“自我”的初期发展中起作用?,55,精神分析的现代理论,弗洛伊德:本能、俄底浦斯期,压抑、冲突现代理论:人际(母婴)关系,早期停滞,功能缺陷,56,精神分析的现代理论,在精神分析的现代发展中,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心理动力学的三大理论学派。这三大理论流派一直指导着心理动力学的临床实践。,57,精神分析的现代理论,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都是关于怎样解释:过去的经历是如何影响现在的病人的内部世界是怎样影响外部的世界的 各种不同的心理分析学派的不同要点和重点,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分析学派,58,(一)客体关系理论,基本概念:内化、自体印象、客体印象客体:哲学概念subject vs object弗洛伊德:是对某个人来说有特别意义的他人或事物,是感情或内驱力的客体或目标,是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客体联系是外部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体关系的探讨,通常集中于儿童与母亲的早期关系,集中于这种早期关系怎样塑造儿童的内部心理世界和以后的成人关系。,59,(一)客体关系理论,当谈到客体关系的时候,通常要在两个世界或两个参考框架之间做出区别:可以观察到的客体的外部世界:时空的现实世界有客体表象的内部心灵世界:主体对外部世界的心理意象或表象,即主体是怎样体验和呈现外部世界的。,60,(一)客体关系理论,表象:形象记忆。一个人怎样拥有一个客体,人怎样在内心呈现一个客体。客体表象:客观外部世界的心理表象自体表象:客体自我(自体)的心理表象。是自体在心理中的表象,是在儿童的成长环境中,个体与其他客体的关系的心理体验或表象(客体关系的心理表象)。,61,(一)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研究早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不同(内部的自我意象和他人或客体的意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内部结构怎样在人与人之间的状态下被显示出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与一个确定的人产生的,而且是与一个内部的人产生的,心理的图像可能是一些确切人的歪曲的意象。自体表象来自、并塑造着一个人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62,(一)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认为内驱力是第一位的,客体关系是继发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所有的驱力都来自于这样一个背景即母婴关系。因此,寻求客体的动力相当于甚至更重要于寻求内驱力的释放。,63,(一)客体关系理论:,严格地说,客体关系理论不能算是精神分析的人际关系模式。客体关系理论强调的是潜意识的内在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转换为内化的精神结构。当孩子成长时,他们不是简单地内化第一个客体或个人,他们更多的是内化整个的关系(Fairbairn)。喂养的体验或许可算是内化过程中最好的原型。,64,当一个饥饿的婴儿哭喊着寻找母亲时,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模式进入他的大脑,在这种模式内,婴儿将自体体验为愤怒、贪婪等负性印象,将客体(母亲)也体验为匮乏和忽视等负性印象。当母亲最终喂饱了婴儿时,喂饱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感让婴儿体验自己为正性印象,同时也体验母亲是个正性客体印象。这个时期,强大的情绪反应构造了这种自体客体结构。,65,当孩子的认知和感觉功能得到足够的发展时(大约个月),这两种体验被内化为两种完全相反的由自体印象和客体印象组成的客体关系(好的客体关系包含好的自体印象和客体印象,坏的则相反),以及与好、坏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客体关系总是包含着自体和客体之间卷入有情感的互动。,66,内化的机制: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孩子内部世界自体客体印象的发展与两种不同的内化机制有关。即内射(Introjection)和认同(Identification)。内射:更多的是指吸收一个客体进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仍将其体验成一个他者。或是体验成一个宽慰的同伴,或是体验成一个严厉的父母。认同:则相反,更多的是将外在的某个重要的客体当作一个榜样,通过内化将其当作自体的部分。,67,上述两种机制不仅仅见于生命发展的初期,他始终贯穿于个体精神发展的全过程。冲突模式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潜意识冲突不只是冲动和防御之间的挣扎,也是两种相反的内在客体关系(好与坏)之间的冲突。,68,(二)自体与自体心理学,(1)自体的概念:弗洛伊德用这个概念意味着两个方面:个人和个人内在的精神结构。在另一方面,这个概念也被翻译成德语的“I”。它的意思是主观的自体体验和内在精神的组织功能的紧集。在随后的自我的概念里,自体体验的意义逐渐丧失,自我是作为一种非个人的执行的精神器官。,69,这种观点是认为人的自体包含着许多内化的关系史。自体的概念因而包含多样性,包含个体的体验、观察和情感。每个人有不同与他人的举止和不同的内在体验,这些举止和内在体验依存于这个人相关联的客体形象。,70,尽管自体的形成与多种多样的环境因素相关,一个人在一生中还是有些持续的感觉。自体的元素总和(self-cohesion)被看作是某个人的认同。认同被看作是恒久内在精神结构的意识层面的感受。现代心理动力学因为将自体作为自我的内容来概念而扩大了它的概念疆域。,71,(2)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的模式认为,人需要从环境中的他人那儿获得特殊的反应才能发展和保持自尊和安宁感,尽管客体理论和自体心理学有相同之处,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在自体印象和客体印象之间内化的关系的重要性。自体心理学关注于实际的外在的关系将自体的碎片连接成整体以及创建自尊的作用。,72,科胡特(Heinz.kohut)的自体心理学在许多方面背离于传统的自我心理学体系。科胡特强调成长环境的过失或关爱的匮乏,在自体心理学里,过失与匮乏比冲突占据了更中心的位置。,73,有缺陷的心理结构被看作是对有缺陷的功能的反应,强调婴儿需求的满足基于压抑的欲望和内躯力。因此治疗师的治疗目标更多的是去理解那些需要,以及在治疗中去面对这些需要,而较少地去挫败那些在治疗中最终会放弃的婴幼儿欲望。建造这种精神结构和修复自体的不足被认为比消除冲突重要得多。,74,自恋及其障碍,在1914年,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Freud同时认为,这首次的爱是种自体性欲的性满足,它是被当作一种活命的功能来体验的,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75,自恋及其障碍,在原始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Freud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养育者,总是被当成是最初的投注者.母亲或母亲替代者因而成了最早的爱的客体,但此处是将母亲作为一个有别于自己的客体来爱的。,76,自恋及其障碍,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母亲为模型-即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自恋的爱表现为爱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爱他人是因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自己。自恋者要求得到的爱是无私的给予,支持,无条件的赞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无所不能和特殊。,77,Freud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就不会长久地保持这种童年期,完美、自恋的幻觉,他将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的爱。对于自恋者来说,既象健康者一样需要对他人深深的依恋,但同时,依恋于一个爱的客体导致低自尊,所以,他或她时常在逃离这种依恋。自恋总是与自尊相关,病态的自尊是自恋的无限扩大。健康的自尊则来源于三个部分,其一,它是婴幼儿自恋的残留物,其二来自于理想自我的逐步实现,其三来自于客体爱的满足。弗氏因之将在治疗场景中不能产生移情关系的神经症称为自恋性神经症,它是相对于能产生移情关系的移情性神经症而言。,78,(二)、现代的发展 自Freud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自恋这个领域几乎由弗氏独领风骚。1967年,Joffe和Sandler率先明确指出了自恋和自恋障碍的研究方向,他们认为“临床上认识自恋和自恋障碍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和理想是后现代心理学很重要的部分,因而研究自恋必须考虑上述因素,而不单单是内驱力或假设力比多的问题。Pulve(1968)认为自恋是“一种广阔的,非特殊的概念,描述了许多现象,所有这些现象归因于对自我的评价。”,79,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定义自恋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注意力”。近三十多年来,有关自恋及自恋障碍的文章汗牛充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为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Melanie.klein的追随者Herbert.Rosenfeld,自身心理学的Heinz.kohut和自我心理客体关系的Otto.kernberg,而尤以Heinz.kohut贡献最为卓著。,80,1.Klein流派的观点:Klein 流派将Freud的自恋是自恋或客体力必多的差异转化为是内在或外在客体关系的差异。Klein理论的忠实追随者Herbert.Rosenfeld 于1964年至1978年间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详细阐述了自恋性人格的结构特征和在分析过程中移情的发展。他发展了第一个关于病态自恋的现代理论。归纳其理论的核心大致为如下几点:,81,(1)自恋者将自己的自身完全投射到他所关注的客体,否认自己与客体有任何区别,或完全不将自己和客体分开,当作一个人。如此的自身与客体不分,导致病人否认自己有任何对外在客体依赖的需要,因为依赖对方,也是依赖自己,依赖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对爱的、但伤害过自己的、自己非常“痛恨的”客体的需要。,82,(2)自恋者非常高的理想化自身形象,完全否认任何有碍于这种完美自身形象的人或物。这样的人格结构来自于患者将自己并不认同的部分自身潜意识地理想化,在这些前提下,患者潜意识地痛恨一切好的,有价值的,不仅是外在客体,而且也包括内在正常的那部分自身对客体依赖的需要。,83,(3)如此的自身与客体不分,可能表明患者潜意识地将他们内在的和外在客体的男性和女性气质合并,以致于他们能对依赖产生免疫。事实上,在治疗中,当上述这些被解释所克服时,患者可表现出深深的,真实的依赖,进入一种抑郁状态和体验到俄底蒲斯冲突。,84,(4)自恋是死亡本能的最初内在精神的表达。这种提法是自Freud始,最早认为自恋与攻击性有关的客体关系论点。自恋的客体关系能逃避导致挫败的攻击性情感和任何嫉妒的觉醒。能非常快地同化其他人的价值,主见,并将这些看成是自己的,或者可能潜意识的降低他人的价值,并贬低从他人那得到的。,85,Klein理论的追随者们自Freud后,首次描述了自恋性人格的结构特征,并首次提出了自恋与攻击性有关,但最明显的失误是:自恋人格否认与客体分开。随后的发展认为,自恋人格不是否认自身与客体分开,而是否认自身与客体有差异,这与分裂症不能区分他们与客体之间身体.思想的体验有着明显的不同。,86,2、Kohut和自体心理学的观点:当时针移向20世纪7080年代时,精神分析的发展将又一个伟大的人物,美国精神病学家Heinz.kohut推上了前台。他发现了这样一类病人;一方面,他们的精神病理介于神经症和边缘状态之间,另一面,他们的精神病理介于温和的人格障碍和神经症之间。在kohut的观念中,这类型的人格障碍能否被分析,只要看他们的移情,而不是由其它的临床描述。,87,科胡特(Heinzi.kohut)认为自恋有二条健康的发展线,每条都引导原始的自恋向继发的成人的雄心和创造力发展。能够去体验共情和幽默,去感受爱和被爱,有自我价值、自尊和自信、以及自我理想和超我。,88,Kohuts double axis theory(1971),1.The classical line of development leading to object love2.The narcissistic line of development,Object love,89,(1).二轴发展:这个二元论(轴)包含有无所不能的自体和理想化的父母印象(一个全能的客体)。这两条线的任何一条的创伤体验都可导致扭曲的转形内化和有缺陷的自身结构的产生。第一条线:(25月)共生期(无所不能期Grandost phase)第二条线:(婴儿期始6岁):理想化的父母,全能的客体。孩子通过理想化父母的印象(全能的客体)来发展自已的理想和雄心。如果孩子的发展是良好的,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这个阶段正常发展,才能保障随后与他人的关系的正常发展,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反之,如果养育者不能共情地接纳,就会导致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的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缺失导致的后果为此种需要代偿性地加强,表现为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过份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90,理想化的父母印象变形内化为孩子最初的理想。这一过程自婴儿期始至6岁之间完成。孩子在成长中逐渐降低全能的感觉,他将全能归功于父母或养育者的支持和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这种发展被称之为共情。孩子认同、转形内化这些来自父母的东西为自己的一部分(Self-object)。尽管这时孩子认识到父母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样全能和完美,孩子已合并了父母的理想并能接受事实。二条发展的自恋的线取代自体客体(Self-object)变成了健康的自恋。,91,(2).病态发展:在二轴发展期养育者的冷淡、拒绝、敌意、虐待、不共情、要求过多、完美主义等导致自恋的如下病态发展:a.特殊的移情呈现:他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称之为自体客体关系。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一种特殊的客体类型,它不能与自身加以区分,最重要的是,自体客体是用来服务于自恋的功能以保持由于创伤,损害或侵犯导致的发展过程中自恋的失衡。,92,在这类病人中,他们将他人潜意识地作为一个自体客体,来维护自恋的目的,自体客体没有分离的现实,动机,或界限。自体客体被体验成对自身的控制,就象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因而这样的一类人进入治疗,也将这样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场所。即理想化移情和镜映移情。,93,理想化移情是将治疗师理想化,反映了对理想化的父母形象的激活。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是这个发展阶段的产物。如果这个阶段养育的创伤性损害,就会导致发展阻滞。导致正常发展必须的无所不能自身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Kohut不象传统分析师那样将移情视作一种阻抗,他将理想化或镜映移情视作早期建立的病态自体客体关系的表现。,94,这种关系在分析场合被激活。激活了一个发展阻滞时期,一个原始无所不能的自体。Kohut认为,这种对理想化客体强烈的依赖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体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病人通过对过去创伤性失去的自体客体的目前复制品的兴趣和赞美,来保卫自恋的平衡。,95,b.自恋的病理:病态的自恋来自于共情的母亲功能的创伤性失败,以及正常理想化过程发展的失败。这些创伤性的失败带来的发展阻滞固着在原始的婴幼儿的无所不能自身的精神结构里。随后,作为一个未满足的原始需要,残留在成人的真实自我里,消耗自我的能量,作为一种补偿,以对赞美无限的需要来证实自己的无所不能。,96,临床中表现为病人的无满意感,低自尊,丢面子,对赞美成瘾和忧郁症的倾向,或较明显的攻击性。攻击性被看作是衰弱的自身应对形形色色伤害的反应。,97,(3)正常的自恋与病态的自恋:正常爱的关系中,虽也有将自我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比方说:如果送一份礼物给对方,其原始的目的是让对方作为一个不同于你的人感到快乐,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好的评价(空间界限)。,98,再比方:如将一个正常客体爱关系中的人置于新的环境中,他或她会为失去了他或她所爱的人,他或她有价值的一切,而感到较长时期的孤独。他或她不可能在保持着对老客体的思念中,很快地与完全不同于老客体的新客体建立亲密关系(时间界限)。,99,但病态的自恋则没有空间界限和时间界限。正常客体爱中,双方都无极难理解的人格,他们有共情的能力。病态的自恋中:没有共情的能力。,100,变形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在生命的初期,个体需要一个共情的母体才能较好地存活。心理治疗要求特殊的治疗场境呈现一个对求治者能共情地反应的自身客体,由此,在求治者与治疗师(自身客体)的互动中,求治者由于幼年创伤导致的心理结构的损伤或缺失得以修复,建立和形成,这种过程被称之为“变形内化”。,101,4、自我心理客体关系(ego-psychology object relation)的观点:这一流派以Otto.kernberg为代表.他认为自恋的原动力仍然是力必多。他继承了Freud自恋力必多与客体力必多的理论,以及Kohut自恋的力必多和客体力必多开始是在一起的,在随后的发展中分开,自恋人格的攻击性是继发于他们自恋的损害等观点。,102,他认为正常和病态自恋的发展总是卷入在自身印象和客体印象的关系里,并且,外在客体是被视作一种卷入了的攻击性本能冲突。自体(self)的要领是自体印象在所有发展时期的完全整合性概括,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心理本质。正常自体整合了好和坏的自我印象进入一个真实的自身概念。,103,Goodobject,Goodself,Badobject,Badself,splitting,ObjectSelf,ObjectSelf,good,bad,merger,good bad,object,good bad,self,health,integration,104,自恋人格病理与病态的自体相关,病理的无所不能的自体包括:真的自体,理想的自体和理想的客体印象。贬值或攻击性的自体和客体印象是被分开的或分离的,压抑的或投射的。他认为病态的自恋人格不能视作正常发展的固着或某种内在精神的失败,而是病理性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结果,它来自自体病态的发展。,105,自恋障碍的中心问题与认同模糊有关以及丧失对他人深层的共情能力,对他人关上了理解之门。他们似乎除了自己之外,不爱任何人,但事实上他们爱自己象他们爱别人一样的无能。他们同时也缺乏整合爱与恨的能力。例如:“我是垃圾!”,106,(三)、关于自恋型人格及其障碍:,在DSM-IV中,对人格障碍的诊断,许多依据来自于精神动力学。但人格是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多个层面,被看作是早期生活经历中形成并随着时间而延续下来的模式.。DSM-III-R中将许多症状描述为人格偏离或病态人格,这些成为习惯的模式成为一种特质记忆而存留,在遭遇某种情境时便重复开始和结束(如抑郁症的发作)。人格包括了性格,习惯性行为,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包括了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的成分。自恋性人格及其障碍的诊断也是如此,下面就几个相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107,1、自恋障碍可见于哪些人格障碍:自恋是个相当广泛的基本病理,自恋性、边缘性、分裂性、癔症性、强迫性、双向性、抑郁性、精神病等人格障碍和疾病里均可见自恋的障碍。2、假性自恋(神经症性自恋):在某些神经症人群中也可见到明显的自恋性障碍,这被称之为假性自恋。Akhtar(1989)认为:假性自恋者童年时无严重的创伤性经历,不同于自恋性人格,他们表现了一种成功的个体分离的过程,较重的内化了的冲突,较好的超我整合,统一的认同感,压抑作为主要的防御,具有深层客体关系的能力。7,108,3、自恋型人格的特征:a无所不能b对赞美成瘾c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甚至在公众场所在较好的人格评价d亲密关系的困难e高智能或漂亮的外貌,109,4、DSM-IV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一种需要赞美的,包括幻想和行为上漫延的无所不能模式。缺乏共情的能力。开始于成年的早期,并一直持续到目前。且符合下面五条以及五条以上标准: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比如:夸大成就和天赋,在没有相应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最优秀的。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仅能被其它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110,要求

    注意事项

    本文(精神分析理论概述.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