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研.doc

    • 资源ID:5197413       资源大小:120.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研.doc

    精品论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研究曾德明,张磊生,禹献云,邹思明5(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及其进入模式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基于两个情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理论分析,提出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当技术依赖程度和国 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高时,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进入模式;当技术依赖程度较高、国际化10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时,企业宜选择跨国技术联盟进入模式;当技术依赖程度较低、国际化经 验丰富程度较高时,企业宜选择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当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 程度都较低时,企业宜选择离岸研发外包进入模式。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技术依赖;国际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F276.4415A Research on the Selection of Entry Mode For High-TechFirms R&D Internationalizationzengdeming, zhangleisheng, yuxianyun, zousiming(Business School Hunan University)20Abstract: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high-tech firms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ts entry mode selection, then proposes a decisionmatrix on the selection of entry mode for high-tech firms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two Situational factors. When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re both high, the enterprise Should choose the entry mode of25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hen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is high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s low, the enterprise Should choose the entry mode of Transnational Technology Alliance; When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is low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s high, the enterprise Should choose the entry mode of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When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re both low, the enterprise Should choose the entry30mode of offshore R&D outsourcing.Key words: high-tech firms; R&D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ry mode;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international experience0引言35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涉及的知识愈加复杂,使 得企业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及企业间技术知识相互依赖程度逐步提高,有效利用国内外技术创 新资源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研发国际化活动扩展了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资源的范畴,实现了 技术创新资源获取全球化、创新人才国际化和技术创新组织国际网络化,是企业提高技术创 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海外研发投资主力军,也正通过40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实行跨国并购和组建跨国技术联盟等方式将企业研发活动扩展到海外。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有效认识和识别各种进入模式的适用性,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外部环 境正确选择进入模式,将对研发国际化效率和效果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对研发国际化进入 模式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尤为重要。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受到文化距离、企业战略、研发实力和行业特征等多种因素的作者简介:曾德明,男,教授,技术创新管理. E-mail: deming- 7 -45影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Ackerman(2005)认为跨国公司所在国与东道国文化距离近,企业倾向于选择高产权进入模式;文化距离远,则倾向于选择低产权进入模式1。BanriIto & Ryuhei Wakasugi(2007)从企业战略角度指出技术支持型战略研发主要发生在企业实验室,知识获取战略研发主要在独立实验室进行2。Gassmann & Zedtwitz(2004)认为企业 所在行业的特征对国际研发组织形式具有重要影响3。Dean Xu & Oded Shenkar(2002)认为50母国与东道国的制度和规范差异影响企业进入模式选择,差异较大时,企业倾向于选择低产 权进入模式4。Gulati(1995)通过对双边联盟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资源依赖程度越高,就越可能通过联盟形式整合资源和能力5。贺团涛、曾德明(2008)提出了相似观点,认为中 国企业 R&D 国际化还处于起步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技术劣势,建立技术联盟和小规 模的海外 R&D 机构是其主要形式6。Yadong Luo(2001)研究发现,国际化经验比较丰富时,55企业倾向于采用全资模式7。Ahmed 等(2002)指出风险意识影响企业进入模式选择决策,低 风险意识企业偏向高控进入模式,高风险意识企业偏向低控进入模式8。吕萍、杨震宁等 (2008)认为除了行业特征、企业资源实力等因素外,企业类型和经营体制对海外研发模式选 择也有着重要影响9。综合已有研究发现,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行业特征、研发环境、60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国内外学者对行业特征、研发环境等组织外部影响因素展开了大量 研究,而对国际化经验、技术依赖等内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的很少。并且,现有文献大多针 对单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很少分析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此外,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具 有技术密集和创新复杂等行业特征,其国际研发环境也十分相似,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因 此,本文主要研究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对研发国际化及其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在此基础65上,提出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提供指导。1 情境因素对研发国际化的影响机理1.1 技术依赖对研发国际化的影响机理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间的技术资源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没有组织对所需资源完全 自给,存在“互依性”。技术依赖程度取决于某种技术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获得和处理技70术的使用程度以及替代性技术来源的存在程度。当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技术依赖程度增高时, 国际研发不确定性相应增加,进而会影响企业研发国际化效果。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时,企业所需“关键技术”掌握在其他企业手中、获得或处理技术的 程序非常复杂、技术替代性来源很少。在这种情境下,由于企业所需关键资源被其他企业控 制,该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增强,研发创新风险相应增加10。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75起步较晚,在技术资源和创新能力上存在劣势,技术依赖程度较高,增加了企业与跨国公司 进行直接合作的难度11,进而阻碍于企业研发国际化活动的开展。如果企业对外部技术过 度依赖,其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过程将受到技术供应者控制,失去自主性和灵活性,最终陷入 “技术陷阱”,导致技术“空心化”。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时,企业核心技术优势比较突出, 其开展研发国际化活动主要是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和获得辅助性技术,实现新技术与企业现有80技术的融合,以强化企业核心技术优势。在研发国际化实践中,跨国公司凭借“技术优势” 加大海外研发投资,能够降低研发成本12和进行技术开发13,使得企业能够支持当地生产、 扩大市场份额和实现技术本土化,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可见,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时,企业面临“关键技术”被其他企业控制的风险,与其他企859095100105110115120业进行直接合作的难度增大,国际研发成本和行政管理费用相应增加;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时,企业核心技术优势突出,能够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良好技术设施和研发人才,降低研发成本, 提高企业国际研发的效率和效果。1.2 国际化经验对研发国际化的影响机理国际化经验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国际经营市场知识、国际先进技术知 识、国际先进管理知识和实践、各国制度和文化知识以及各种投资信息等,具有海外经营经 历的高管人员14和普通员工的个体经验知识也包括在内。国际化经验知识作为高新技术企 业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规避各种创新风险,提 高企业研发国际化水平。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时,企业对东道国研发环境不确定性就不会那么敏感,能够有 效克服企业所在国与东道国在制度、文化和法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或障碍,使得企业能够与 东道国企业或研发机构进行友好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在国际 研发过程中,由于国际化经验比较丰富,跨国公司有信心和能力投入更多资源,并且国际化经验丰富的高管团队能够很好应对不同文化、体制和竞争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15, 没有当地合作伙伴帮助也能有效管理海外子公司16-18。此外,跨国并购经验作为国际化经验 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加企业现在并购成功概率19,加快了企业研发国际化进程。国际 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时,企业对东道国的研发创新环境缺乏了解,研发国际化不确定性增加, 容易高估风险低估收益,进而会影响企业研发国际化过程中的机会判断和行为决策。在这种 情境下,由于对外国文化和制度规范了解不足,企业不知道如何操作离岸组织的研发流程 20,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收集成本和管理费用也会增加21。由以上分析可知,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时,企业能够有效克服各种创新风险、降低 行政管理费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时,企业对东道国的研发 创新环境缺乏了解,国际研发不确定性增加,不利于企业研发国际化水平的提高。2 不同情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基于以上分析发现,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对研发国际化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由 于每个企业在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两个方面存在重大差异,不同情境下采取 的进入模式就会有很大差别。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国际化水平, 对不同情境下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进行深入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划分标准和研究目的不同,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的分类存在较大差异。Zahra 等 (2000)按照控制程度高低将进入模式分为采取独资或并购形式的高控模式和采取合作形式 的低控模式22。Yigang & David(2000)从层级角度将海外进入模式分为股权方式、非股权 方式和出口三个层级23。张树明、徐莉(2008)则认为进入模式包括新建进入式、并购进入 式、对外工程承包或整厂输出和国际分支机构24。吕萍、杨震宁等(2008)指出我国高新技 术企业主要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研发外包、组建技术联盟、收购兼并以及引进国外先 进技术设备等方式开展研发国际化活动9。根据已有研究,并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 化实践,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主要有:跨国并购、海外研发机构(独资)、跨国技术联盟 和离岸研发外包。综合以上分析,如果仅考虑技术依赖这一情境因素,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时,国际研发成 本和不确定性增加,不利于企业国际研发水平的提高;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时,企业凭借核心125130技术优势,能够充分利用东道国良好的技术设施和研发人才,提高企业研发国际化效率。如果仅考虑国际化经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时,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降 低国际研发风险;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时,技术创新和商业化风险增加,不利于企业技 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但是,在企业国际研发过程中,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共 同作用于研发国际化实践。基于两者的综合作用,可以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 选择划分为以下四种情境: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高;技术依赖程度较高、 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技术依赖程度较低、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技术依赖程度和 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低。2.1 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情境下进入模式选择135140145150155160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情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实力较弱,企业会选择更“容易”获得“关键技术”的进入模式。因此,企业都试图采取多元化策略来最小化技术依赖程 度,如新建研发机构、组建技术联盟和并购等,以避免成为“空心公司”。有学者认为,如 果一个企业对另外一个企业的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该企业越倾向于采用并购形式25。但也 有学者认为,在双边联盟中,两者之间技术依赖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通过联盟形式整合资 源和能力5。究竟选择哪种进入模式,取决于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丰富程度。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情境下,企业跨国经营经验比较丰富,其倾向于选择并购进入 模式26。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依照一定法规和程序收购东道国的研发机构或企业,以持 有绝对控股权或部分控股权,是跨国公司获取技术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跨国公司有针对 性并购海外研发机构或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规避东道国存在的技术寻求壁垒,使得企业能 够迅速获得所需研发人才和科学技术,降低技术依赖程度。但是,在跨国并购中,并购双方 在制度、管理和文化等方面存在严重差异,被并购企业的研发人员和普通员工容易产生抵触 情绪,所以并购后的文化融合和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由于国际化经验比较丰富,企业能够有 效克服各种并购障碍和不确定性因素,顺利实现与被并购企业在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融合, 留住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获得“关键技术”,进而提高企业研发国际化水平。 联想集团并购 IBM 的 PC 业务,既取得了先进 PC 技术,又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TCL 先后收 购德国施奈德公司和法国汤姆逊公司,实现了技术突破,海外销售额也不断增长。因此,技 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高情境下,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方式。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情境下,企业没有足够能力管理国外独资研发机构,更没有足 够并购经验对被并购企业或研发机构进行技术、制度和文化整合,与其他机构组建跨国技术 联盟是企业获得技术知识最有效的方式。跨国技术联盟是指跨国公司与其他组织共同致力于 某一技术或产品研发,是为适应国际技术迅速变化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 加强型组织模式。跨国技术联盟为企业间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知识共享提供了条件,使得 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经验知识和技术知识,降低技术创新和商业化风险,提高技术 创新能力。康佳集团经营“康盛”实验室失败后,先后与 Intel、飞利浦组建联合实验室共 同开发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合作来克服自身技术劣势;2000 年,海信集团与日立公司合作 研发 CDMA 和 WAP 等技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见,组建跨国技术联盟能够弥补企 业研发国际化经验的缺乏,通过合作和利用“外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技术依赖程度较高、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情境下,企业宜选择跨国技术联盟模式。2.2 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情境下进入模式选择165170175180185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时,企业更多是为了迅速获得所需辅助性技术和降低国际研发成本,提高研发国际化效率。为了保证核心技术安全和降低国际研发费用,跨国公司大多数倾向于 建立海外研发机构13,27。也有学者指出,跨国公司技术能力或技术资源越强,其越可能采用 离岸研发外包模式20。最终采用哪种模式,由企业国际化经验的丰富程度决定。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情境下,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独资形式28。海外研发机构(独 资)是指投资企业在东道国建立全资研发机构,进行绝对控制。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是企业开 展研发国际化活动的最直接进入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吸收 互补性知识,并且自主性强、容易操作,有利于企业全球战略协调。但是,在海外设立独资 研发机构,企业将面对与母国完全不同的制度、文化和管理实践,市场需求变化规律也有很 大差异,所以,企业所处的研发创新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此时,企业拥有的国际化经验知识 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享利用,使得企业能够避免或克服各种研发创新不确定性,提高企 业国际研发效率和效果。很多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由于他们能够不断复制在其他 国家和地区成功的研发和管理经验。在我国采用这种方式的代表是华为、中兴和海尔等高技 术企业,华为在美国硅谷和俄罗斯莫斯科等地建立多个海外研发机构,中兴在美国、韩国等 地设立了独资研发机构。因此,技术依赖程度较低、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情境下,企业 宜选择海外研发机构模式。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情境下,由于企业国际经营经验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克服各种 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选择离岸研发外包组织形式21。研发外包是外包的高端领域, 是开放式创新环境下获取互补性技术和知识的新型研发模式。承包方可以是供应商、高校、 科研机构和竞争对手等在某方面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外部资源供给者。进行离岸 研发外包能够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缩短新产品生命周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对 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追赶和超越。奇瑞和吉利汽车在自主研发发动机和底盘技术基础上,将 车型和外观设计等辅助技术外包给其他企业。如奇瑞汽车将新车型设计外包给德国和意大利 公司,吉利汽车与德国汽车公司共同设计车型。离岸研发外包方式能够弥补企业国际化经验 不足的缺陷,降低国际研发风险,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提 高国际竞争能力。因此,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低情境下,企业宜选择离岸研发外包模式。四种情境下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如图 1。技术 高跨国技术联盟 依赖跨国并购程 低离岸研发外包海外研发机构 度低高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190图 1 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阵3 结论195200205210215220225230235240本文在分析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两个情境因素对研发国际化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主要对不同情境下高新技术企业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进入模式选择决策矩 阵。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仅考虑一种情境因素,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时,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 或跨国技术联盟等“较容易”获得“关键技术”的进入模式;技术依赖程度较低时,企业宜 选择海外研发机构或离岸研发外包进入模式,其更多是为了寻求辅助性技术和降低国际研发 成本。国际化经验比较丰富时,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或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国际化经验 比较缺乏时,企业宜选择跨国技术联盟或离岸研发外包进入模式。如果考虑两个情境因素的 综合作用,当技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高时,企业宜选择跨国并购进入模式; 当技术依赖程度较高、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低时,企业宜选择跨国技术联盟进入模式;当 技术依赖程度较低、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较高时,企业宜选择海外研发机构进入模式;当技 术依赖程度和国际化经验丰富程度都较低时,企业宜选择离岸研发外包进入模式。研究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提供了指导。根据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应 依据技术依赖和国际化经验两个情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来正确选择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以提 高企业研发国际化水平。因此,一方面,企业要加快减小技术依赖程度,增强核心技术优势,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国际化经验知识积累,通过 与东道国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或组建技术联盟等方式,充分吸收和利用合 作伙伴的经验知识,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验知识基础,以有效应对国际研发不确定性。参考文献 (References)1 Aekerman, Abraham. The effect of the target country's legal environment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Z. Working Paper. 2005.1Ito B, Wakasugi R. What factors determine the mode of overseas R&D by multinationals? Empirical evidenceJ. Research Policy, 2007, 36(8): 12751287.3Zedtwitz M V, Gassmann O, Boutellier R. Organizing global R&D: challenges and dilemmas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4, 10(1): 21-49.4Dean Xu, Oded Shenkar.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 The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7(4): 608-618.5Gulati R. 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lica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al choices in alliancesJ. The Academy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1): 85-112.6贺团涛, 曾德明. 跨国公司 R&D 国际化理论述评J. 中国科技论坛, 2008, (8): 75-79.7Yadong Luo. Determinants of entry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 multilevel approa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1, 38(3): 443-472.8Ahmed Z U, Mohamad O, Tan B, Johnson J P. International risk perceptions and mode of entry: a case study of malaysian multinational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2, 55(10): 805-813.9吕萍, 杨震宁, 王以华.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发展与现状J. 中国软科学, 2008, (4): 109-116.Pfeffer J, Salanc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 a 10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NewYork: Harper and Row, 1978.11杨震宁, 李东红, 王以华. 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 动因、结构和趋势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3(4):44-55.12陈劲, 景劲松. 从 ZT 公司看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国际化之路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11):37-40.13JI X G, DENG Y Y, WANG P. Characters of atmosphere pressure, pure oxygen fixed bed gasification of seven kinds coalJ. Clean Coal Technology, 2004, 25(4): 50-52.2 14Kuemmerle W. Building effective R&D capabilities abroad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75(2):61-70.15李自杰, 李毅, 陈达. 国际化经验与走向全球化-基于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0, (8): 126-137.16Gupta A K, Govindarajan V. Cultivating a global mindse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2,16(1): 116-126.17Brouthers K D, Ennart J F. Boundaries of the firm: 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resear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33(3): 395-425.24525025526018Anderson E, Gatignon H. Modes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6, 17(3): 1-26.19Bo Bernhard Nielsen, Sabina Nielsen. 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the choice of foreign entry mode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1,46(2): 185-193.3 20Bruton G, Ovitt M, White A. Performence acquisitons of distressed firmsJ. The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4): 972-989.21Martinez-Noya A, Garcia-Canal E,Guillen M F. International R&D service outsourcing by technology-intensive firms: whether and whe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12, (18): 18-37. 22Erramilli M K, Rao C P. Service firms' international entry-mode choice: a modified transaction-cost analysis approach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 57(3): 19-38.23Zahra Shaker A, Ireland Duane R, Hitt Miehael A.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mode of market,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43(5): 925-950.24Yigang P, David K T.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market entry mod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 2000, 31(4): 535-554.25张树明,徐莉. 中国企业 FDI 的海外进入模式及其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 2008, (6):130-136.2652704 26Finkelstein S. Interindustry merger patterns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Pfeffer (1972)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5): 787-810.27Brouthers K D, Brouthers L E. Why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entry mode choices differ: 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cost factors, risk and trus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3, 40(5): 1179-1204.28杜德斌. 跨国公司海外 R&D 的投资动机及其区位选择J. 科学学研究, 2005, 23(1): 71-75.Anthony Kuo, Ming-Sung Kao, Yi-Chieh Cha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n entry mode choice:difference between family and non-family firm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30): 248-263.

    注意事项

    本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研.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